《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中的婚恋观比较

时间:2019-05-15 10: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中的婚恋观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中的婚恋观比较》。

第一篇:《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中的婚恋观比较

孟凡珍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最近刚刚热播的电视剧《离婚律师》与根据张爱玲的经典名作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一样,都塑造了想爱而不敢大胆爱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他们见面就打架,互不相让,高傲自负;不见面又互相思念。他们的矛盾源于他们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社会家庭甚至各自的经历,更源于他们各自的婚姻观。

关键词:《倾城之恋》;《离婚律师》;婚恋观

中图分类号:I20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62-02 电视剧《倾城之恋》改编自张爱玲经典小说,讲述了白家六小姐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在娘家居住,几年后丈夫去世而此时娘家已经败落,经济拮据,流苏的财产也被兄长花光,其哥嫂希望流苏可以给已经离婚的前夫守寡,流苏又不愿意,因而在家中日益成为哥嫂的眼中钉,近乎不能在家中立足。白家好友徐太太,为七小姐白宝络做媒,介绍南洋华侨范柳原。范柳原在英国长大,继承遗产后回国经商,脾气怪癖,生活浪漫不羁。相亲之日,宝络因听到四嫂的诡计而央求流苏做伴,不料范柳原却看上流苏所特有的中国情调致使宝络婚事无望,家人怪罪流苏,流苏更是难以立足。恰在此时,范柳原托徐太太邀请流苏去香港,两人在香港再次相遇,并产生情愫。但范柳原并不打算娶流苏,流苏不甘于做情妇于是又回到上海。回家后更是受到哥嫂的冷眼,于是第二次赴港并与范柳原同居。在范柳原离开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柳原不能出国,在战争中二人互为依靠最终结婚。战争成全了流苏,香港虽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却造就了一对自私男女的婚姻。

2014年热播的电视剧《离婚律师》主要讲述了从初次相见就针锋相对的两个律师,最终曲折地走到了一起。当然,曲折的剧情在于两人的爱情诞生在一次又一次为别人或代理或调解各种各样的“奇葩”离婚案。男主人公池海东是一个伶牙俐齿、吞吐云雨的金牌律师。事业上春风得意却被老婆焦艳艳戴了绿帽子,心理挣扎后调节不成,在自己的离婚案中败给了初出茅庐的老婆的代理律师罗鹂。从此两个律师便有了剧中的一个一个让人啼笑让人捧腹让人回味的嘻笑怒骂。一个刚离婚“不想爱”,一个受尽感情创伤“不敢爱”。心理上都不相信爱情的他们却总在阴错阳差之下纠缠在一起。朝夕相处直至日久生情,罗鹂和池海东渐渐心向对方,是双方的才华与品格引领他们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本就是一部经典之作,《离婚律师》也是编剧陈彤的得意之作。两剧作都是在旧事重提,都市男女的婚姻与爱情如何在现实生活的琐碎中留住原初恐怕是两剧自始至终都在演绎的问题。两个剧本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展示一对高傲自私的男女如何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互相诟病又互相安抚地走到一起的必然。最终,观众明白了,原来所谓的完美的爱情与婚姻是不存在的。两剧也不谋而合地印证了这一问题——婚姻是将就的爱情。

一、婚姻理念

电视剧《倾城之恋》描写的是动荡年代的爱情,它的底色是荒凉的。对于白流苏来说,与前夫离婚是被逼无奈,前夫的寻花问柳抽大烟逛妓院让她无法接受,离婚是现代女性的现代思想使然。白流苏是为了追求自己年纪轻轻的幸福。事并非如白流苏所愿,回到娘家后面对的却是哥嫂花光自己的钱,却又来嫌弃自己,想将自己赶出门,她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活着。这便是影片为观众展示的人类亲情的缺失。在白家,观众看到的或读者感悟到的并不是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庇护,而是对女儿成为累赘深深的无奈,面对哥嫂对流苏的冷言冷语白老太太也是听之任之,做不得主也不想为她做主。这使得流苏在家中难以找到立足之地。如小说中的描述,流苏就像回到多年前他十来岁的时候,在大雨中和家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看她,可人人都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这体现了流苏当时的处境。《离婚律师》中的罗鹂,“三高”的优势也没有能把她从爱情的伤害中解救出来,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小三”,当她偶然得知真相后,她的选择是逃离。和白流苏一样,她表面上是逃了,可心里却无处可逃。吴文辉的电话短信礼物甚至事业上的细心帮助,时刻撞击着她,让她进退两难。她内心也很苦,不得不稀里糊涂地应付着她的旧爱。如果说罗鹂在有人暗恋的情境之下仍苦于无法把握当下的幸福,那么白流苏就等于在没有亲情的关爱之下期待将来的幸福。这两个女性都不幸福,她们一面逃离一面寻找。另一对男主人公也好不到哪儿去。富二代兼私生子的范柳原高傲而自尊地活在自己的现实中,他隐忍而不绝望。这一点池海东与其很相似,老婆出轨,自己被算计,但仍在人气吞声中维护自己的高傲与自尊。

《倾城之恋》里白流苏阴差阳错地被范柳原相中。《离婚律师》里罗鹂阴差阳错地代理金牌律师老婆的离婚案与金牌律师第一交锋并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两部电影剧的喜剧性从此开始。范柳原不想结婚而流苏却因为想过安稳的生活而目希望结婚,由于这一强烈的冲突致使流苏再次回到家中。这一举动使得流苏与其哥嫂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三哥四嫂更是恶语相加,指桑骂槐甚至为了钱和流苏起了正面冲突,完全没有哥嫂该有的关爱。《离婚律师》中吴文辉摆脱不掉无爱的婚姻,却深爱着罗鹂,罗鹂也深爱着他。用罗鹂的话说,从她读研究生起就和他在一起,她好像很了解他。其实她只知道吴文辉用爱给她爱情,却不知道吴文辉与另一个女人的婚姻,因此他暂时无论如何爱罗鹂也给不了罗鹂想要的婚姻。这就是《离婚律师》里的爱情与婚姻。在这一点上,《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是多么地相似。范柳原对白流苏一见钟情,在白流苏看来她似乎抓住了一颗“救命稻草”。于是她想,自己也说不定爱上了范柳原这个浪荡公子。想想他对自己的调情,她也很欣慰,因为她憧憬的将来是一个有爱的婚姻的。范柳原虽然也喜欢和流苏在一起,但他的性格决定,他一辈子不可能只有白流苏一个女人,因此人茶余饭后他还要去找那个让大多数男人着迷的印度女人。他可能会给白流苏以爱情,正如他曾握着流苏的手说的:“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苏也很感动,但看到他与印度女人调情,想到他就住在宾馆的隔壁却不来陪她聊天看月亮,流苏就有一种被欺骗的愤怒,她决定离开这个虚伪而自私的男人。这是他们二人的爱情拉锯战。《离婚律师》中的罗鹂与池海东也是如此进行着爱拉锯战。孤单的罗鹂忙于工作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吴文辉买了钻戒和生日蛋糕想来给她过生日,结果碰上池海东在罗鹂家。罗鹂以谈论工作为由,支走了吴文辉,却要求池海东留下陪自己过生日。此时在罗鹂心里并不讨厌池海东,虽然二人在一起时一直在打嘴架,互不相让。但潜意识里,罗鹂喜欢池海东,池海东也表现出不讨厌罗鹂。但当有一天罗鹂提出两人退掉一处房子,合住在一起时,池海东亮出他的铩手锏,他静静地取出尾戒戴在小指上,表明他的独身主义观。这一行为激怒了罗鹂,也让罗鹂似乎看清了池海东对于自己的那份情感,用池海东的话说是“你情我愿”。罗鹂很受伤。正如白流苏在浅水湾饭店看到范柳原对于自己的那份怠慢,她感觉到范柳原想把自己当成他的“印度女人”。白流苏是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婚姻来过安稳日子的。罗鹂也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婚姻来成全她的爱情。两个女人面对两个明明表现出喜欢自己却又不想和自己结婚的男人只能暂时地逃离。逃离多久,能逃离到多远,她们不知道,她们也不想。她们的脚步在逃,而心在原地。

二、爱情模式

范柳原与白流苏,罗鹂与池海东,他们在对待爱情与婚姻上,其实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罢了。这些自私的男女各自寻觅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在此心理作用下,她们似乎并不太关心对方到底怎么想,注重的是自己的处境与心境。

《倾城之恋》因为是张爱玲的经典作品这一,也符合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总体风格,那就是人生的苍凉感。这种苍凉感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白流苏范柳原这对情侣便是例证。白流苏到了香港后,白流苏觉得范柳原和其他男人一样自私,希望她在别人面前做个好女人,而在柳原面前做个坏女人。尤其是二人打电话时柳原说出对《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见解时流苏便恼了。范柳原认为自己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他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他,认为这极为不公平。在别人叫白流苏范太太后,流苏蓦地领悟到他这人多么恶毒。范柳原似乎支配着他们的感情,白流苏只有接招儿,但倔强的流苏时时要揭穿范柳原的算盘,让范柳原觉得流苏太聪明而有意远离她。就这样在互相猜忌下二人第一次相聚不欢而散,若不是战争的爆发,二人会有何种结局谁又能预料呢?正如剧中范柳原曾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这是白流苏传统女性内囿情结中最为微妙最为细腻的展现。这种嘴架是相爱的男女常有的事。

《离婚律师》也是这样。罗鹂也不信任池海东。他们两人共同接手同一个案件时,总是罗鹂更精明地套池海东,池海东似乎故意不加防备地透露一些信息给罗鹂,罗鹂沾沾自喜,池海东却不以为然。也和范柳原一样,池海东也不断地以“为你好”为借口,要求罗鹂应该怎么样,在他的眼里,罗鹂是一个需要他处处保护的小女孩。而罗鹂根本不领情,反而冷嘲热讽或挖苦。池海东早起跑步,扶起一个摔倒的小女孩儿,小女孩儿感谢他,在他脸上亲了一下,留下了一个鲜红的唇印。罗鹂看见了,白了沲海东一眼说道:“保重身体。”这分明是在吃醋,依然是在打嘴架。在一次一次的舌战中,表面上两人互相防备,实则更加赏识对方的才华与人品,双方的感情不断加深。于是,他们渴望见到对方,哪怕是在一起舌战。这就是爱的拉锯战,也是爱的保鲜剂。作家张爱玲也好,编剧陈彤也罢,他们是深谙爱情真谛的女性,在塑造这样的爱情模式方面,两位作家不谋而合。

三、婚恋结局

《倾城之恋》从流苏的视角出发,表现出她对男人、爱情的不信任。全剧以流苏的视角展现整个家庭的关系,而后便是她和柳原的交往。在这些场景的刻画中,女性的敏感、心思的细密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当范柳原与萨黑茀妮公主对话时,流苏虽听不懂但却能察觉到在说她是乡下人,而对于范柳原对萨黑茀妮公主的介绍,流苏却认为这只是柳原在萨黑茀妮公主背后的说辞。柳原与流苏在舞场上的对话更能体现出流苏心底小女人的一面,她一面与柳原进行言辞上的周旋,一面在心里思忖柳原的真正想法。而在最后柳原去英国她独自回家时也是想着自己已经近30岁了,所以自己需要婚姻的保障,需要抓住一个男人。二人最后结婚,对于流苏来说,不过是为了摆脱在娘家难以容身的处境,找一个经济上的依靠;而范柳原不过是看中了流苏身上的“中国味道”,却又不想负起责任。作者最后以香港的沦陷促使他们结婚,这并不是大团圆结局,而是一种人类所不可控的力量成全了他们。

《离婚律师》中罗鹂起初因为吴文辉的伤害而表现出对男人对爱情的不信任。她不能肯定池海东对她的感情,尽管她明白池海东为她也付出了很多,替她去车站接母亲、替她隐瞒验孕棒的事,陪她喝酒背她回家。她在父母逼婚的情况下不得不顺水推舟逼池海东必须先和自己办结婚证,她心理才踏实。但结局却是池海东为救前妻从幼儿园楼顶摔下来,昏睡了七天后才真的给了罗鹂一个爱的承诺。但这却是个虚弱的承诺,也与流苏柳原之爱一样。这样的爱情,这样的承诺,本来就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因而这样的爱情与婚姻也便有了不凡的味道。

第二篇:观《倾城之恋》有感

观《倾城之恋》有感 hellokitty莹仔

今天看了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为原型拍摄而成的同名电影《倾城之恋》。还记得,我有一个同学一直都很喜欢张爱玲的作品。有一年,她生日,我就买了一本精装版的《倾城之恋》作为礼物送给她。她刚拿到的时候,脸上的那种喜悦,使我感到异常的吃惊,不禁想张爱玲的作品真的那么扣人心弦么?怎么可以使她那么着迷?终于,今天我得到这么一个机会细细地品读了她的作品《倾城之恋》,才发现其中蕴含的令人无法自拔的魅力„„

《倾城之恋》主要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几经曲折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是一个已经离婚了7、8年的平凡女人,而男主角则是一个留洋回来几年的富家子。白流苏和范柳原于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妹妹相亲之时初次相遇,继而范柳原便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再次与白流苏相遇并相处。在她们于香港相处的短短一个多月里,白流苏和范柳原堕入了爱河。可范柳原也许是受到了国外的思想影响,虽然他爱白流苏,可却不愿与她结为连理。而白流苏一气之下便回了上海。后来,日本人发动侵略,香港沦陷。本来因公事已经离开香港的范柳原,在得知战争爆发之际,依然义无反顾地跑了回去找白流苏。在危险、灾难来临之际,他最终还是弄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决定娶白流苏为妻。这就是一部,因战争爆发而得以完美谢幕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经典语句点评:

1.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眼中白流苏的悲伤与酸楚。可是在这个点上,我和作者的想法却大不相同。我觉得,一个女人,重要的是知识与智慧,还有对自己的爱。这将比任何人对自己的爱都来得实际。爱情,是很虚幻的东西吧。有,或无,也只不过是一种缘分,强求不来。自己的好或不好,既不是由别人来评说打量,也不是由得到多少人的爱或得到谁多少的爱做标准衡量的。有时候,做好自己,也许就好了吧?

2.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也许,在陷入爱情的男男女女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也许,在以前,女人无才便是德;也许,女人们都是最最聪明,最最厉害的人。因为她们会适时地假装软弱和无知,让男人们得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满足自己的大男人心理,而她们也能得到他们的疼惜„„

3.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这是张爱玲对男人的深刻剖析“对自己,他希望女人是坏的,对别人,他希望女人是好的”。其实,我觉得,人本性都是自私的。人,都想把自己喜欢的人或物占为己有,不与他人分享;可是,人又是不懂得珍惜的。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改变别人,好让自己能感受得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重要性;人,还是爱面子的。他们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够引起别人的嫉妒„„

4.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真实的苍凉的爱情,有些庸俗却真实的可爱。世界上也许没有亘古永恒的爱情,但是一定要有纯真、携手老去的爱情!

5.“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我们也许都不了解自己,但是必须了解我们所爱的人。之前听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但你不懂他,那么你往往会事倍功半;可如果你爱一个人而且懂他,那么一切都会事半功倍。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就找一个你懂他且他也懂你的人吧!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6.‘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人类真的是显得无比的渺小。一切的一切都由不得我们。可是只要我们心能在一起,想着对方,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也许,心有着彼此就够了吧?

7.一个礼拜往往比一年值得怀念„„ ——开心的时间总是过得如此之快。我们短短的一生里,真正值得我们怀念的时间应该更是短暂吧?不过,留着一个回忆也是很好、很幸福的,因为毕竟还有可以怀念的。如果没有可以怀念的事与人,那么我们的一生是过得有多失败呢?

8.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这是张爱玲对爱的理解:当所有的物质不在,爱便最纯粹。其实,现实社会中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羁绊着我们,有太多的想法不敢说,不敢做。可是,我们若摆脱了这一切物质的羁绊,那么,不仅是爱情,也许一切都会变得很纯净吧?

9.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功夫恋爱?——这是张爱玲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我觉得,也许是有太多的人为了寂寞而恋爱,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很多很荒谬的理由而恋爱吧?当我们都不是为了爱而恋爱,那么又怎么谈得上花心思功夫去恋爱呢?

第三篇:10000字《飘》与《倾城之恋》中女性形象比较

摘要: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义学史和美国现代义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作为贵族女性,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不同的义化背景和性格,使她们生活的结局截然不同。

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飘》和《倾城之恋》的作者与内容,接着总结二者中女主角的总体形象,最后分析两个女主角形象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前言

1.1《飘》的作者与内容简介

我们很少能见到因写一部作品便成名的作家,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便是这样一个特例。她唯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就卷起一阵旋风,成为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之一。1936年,玛格丽特·米歇尔(1900-1949)发表了长篇小说《飘》。此书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世人的瞩目。根据此书拍摄的电影《乱世佳人》更是盛况空前,获得八项奥斯卡金像奖,更是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玛格丽特·米歇尔于1900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业州业特兰大市一个律师家庭。小说中的主人公斯佳丽的原形正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一位的确经历了南北战争,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业特兰大,并参加市议会,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的女人。作者的母亲也是业特兰大社会的女中杰出人物,她常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家庭的熏陶为米歇尔口后的写作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及氛围。

30年代初,米歇尔在《业特兰大报》任副刊编辑期间,阅读了大量南北战争的历史资料,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婚后,她因腿伤辞去职务,历经10个春秋,写成了她的大作《飘》,并因此声名大噪。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有着鲜明的人物性格,面对人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此书以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历史,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南方奴隶主阶级在向资本主义转化过程中恋恋不舍的痛苦历程。

主人公斯佳丽经历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及战后重建,历时十二年,成为书中的闪亮之星,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如果说《飘》是一部毁誊参半的畅销书,那么斯佳丽便是一个毁誊参半的人物形象。我们很难用“好人”或“坏人”这把中国人最常用的标尺来衡量她,她的行为也不能简单地用“善良”或“邪恶”来加以判断。一部分人对斯佳丽持批判态度,认为她刚恒执拗、爱虚荣、易激动;认为她是一个具有“自私、残忍、冷酷、虚荣和淫荡”个性的人;也有人批评作者把斯佳丽的一切道德的堕落、良心的毁火和无耻的行径描写成英雄行为,从而对作者和她都给予了否定。还有人认为斯佳丽完全背叛自己的阶级,走的是一条勇敢向上充满变革的历史性道路;肯定她“身上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那种百折不挠、勇于进取、敢于开拓的美国精神,她是一个善于在旧世界的废墟上建立自己新生活的女英雄!是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更迭中的乱世佳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人格,敢于反抗旧传统,追求个性自由和两性平等的人。可见,评论界对《飘》褒贬不一,而《飘》的争议性正是小说本身经久不衰的最好例证。

1.2 《倾城之恋》的作者与内容简介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倾城之恋》为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居娘家,所带钱则被家人耗尽后,遭到兄嫂的冷眼与谩骂。前夫因肺炎逝去,娘家人更是趁此机会,赶流苏回去做寡妇。流苏不从,身心疲惫时,恰巧碰着了只想恋爱不想结婚的范柳原。然而一个偶然的事件—战争的爆发,使得两人最终还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似乎是《传奇》中唯一结局完满的小说。这正如张爱玲白己所言“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但是,在这个看似圆满结局的背后,却充满着苍凉的色彩。

怎样评价《倾城之恋》,一部只有2。8万字的小说?算不上感人肺腑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非主流女”白流苏,邂逅风流浪子范柳原,滑行在爱情的边缘,一场战争冷静了漂浮的两颗心,得到片刻的安宁,足以支撑一辈子的安稳。

《倾城之恋》于一九四三年九月完成,是张爱玲二十五岁前高峰期的作品。公认的她最优秀的作品,都在二十五岁前写完了。天才女子在最旺盛的青春期显示了驾驭文字的独特天分。半个多世纪来的“张迷”们所迷恋的或许正是“张式”文字编织的上海故事。

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是思想的容器。因此,文学语言的诗性传达了最本真的体验,激起了生命深处的共鸣,成了人们生存境况最彻底的透视。张爱玲作为小说家的魅力,《倾城之恋》被数代人追捧的理由,或许就在这种永恒的揭示,由文字和语言所创造的“精神底片”,一经不同的人阅读,便显影出各异的世界万象,映照出每个人的前世今生、欲言又止。

除了语言的精妙绝伦,《倾城之恋》堪称经典的另一后盾,我想应该是作品背后张爱玲的爱情观了。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虚无。之所以有这样的基本立场,与她的出发点分不开。张爱玲自幼向往母亲那边光明的世界,也在西方现代作品的熏陶下长大。她理解的爱情是现代的,互相的,是两性健康结合的基础。然而她生活经历的时期却是中国社会转形期,旧的在崩坏,新的还未成形。她默默地观察各种荒谬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剖析不正常的爱情,宣泄失望也寄托自己的殷切期望。

2《飘》与《倾城之恋》的女性形象 2.1《飘》中的女性形象

同时期的美国女性与中国女性一样,同处在男权社会里,是男性的附属。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男性是社会活动的中心,而女性只是一种陪衬,女性只能站在男性的背后,同样是社会道德和伦理要求他们成为典范的妻子和母亲,以及可爱得近乎没有独立思想的淑女。然而米切尔笔下的斯嘉丽更感兴趣的是:“总有一天,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说我想说的话,就算别人不喜欢,我也不会在乎的”,她的话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她刚毅,更多的是自己的激情和反叛精神,结果她按照自己说的做了。

《飘》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材料,更重要的是全书故事情节进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包括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突转,都是以战争为因子。是战争打破了一切常规,给了这个国家重新确立价值和道德标准的契机,也给个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故事中的女主角显然抓住了这样的契机,为争得平等权利和寻求经济上的独立做出了努力。南北战争和社会变革的催化作用,让斯嘉丽冲破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完成了女性对社会的反叛,“将自己的生活空间由家庭向社会拓展,向男权社会提出了挑战”。斯嘉丽原本是一个养尊处优、任性自私的种植园主的女儿,处处随心所欲,也大胆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当自己向心爱的人卫希礼表白而遭到拒绝时,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巴掌,并用与查尔斯结婚来报复他。她的第一桩婚姻也是她性格中反叛精神的第一次表达。

但是,战争、丈夫的死、购买木场、重建塔拉,负担10口之家的生计等,让斯嘉丽身上少了许多贵族的娇气,而增添了坚强和男性般当家人的憔悴和周全。是生活的磨难让她扫除了她贵族的娇气,更多的则是培养了她坚韧不屈的性格和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顽强奋斗精神,她非凡的生活能力让他逐步走向了成熟。

战后重建的生活历程磨砺了她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了她坚韧、勇敢面对现实的性格。一个丰满的、符合女权主义运动思想的新女性跃然纸上。斯嘉丽成为一名不畏男权、努力争取女性权利的勇者,在这位19岁寡妇身上体现出的不仅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女性气质,也具有与男性相同的才能和气质,她所经营的木场就是她才能的见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斯嘉丽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男性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女性只处于一个从属地位。然而,斯嘉丽成功冲破了传统的道路,她不再用作为女人所拥有的娇贵的皮肤和贵族女人气质去寻求保障,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条件,获得了经济上的保障,而不再成为男性的附属,在这过程中,她强烈而复杂的女性自我意识很好地表现在了对爱情、金钱和事业的苦苦追求上。

2.2《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部分现代女性已经从沉睡中醒来,千方百计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寻求自由光明的生活,然而,她们往往逃不出父权制的魔掌,难以摆脱社会的歧视和迫害。她们感到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命运的怪圈。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就是这样,但是其中更多的是她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拼命地挣扎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复杂文化背景的女作家,生长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既秉承了祖先古典幽雅的中华风范与文化精髓,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四十年代的上海,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色彩中,也出现了上海这道特别风景线——一个华洋杂处的地方,《倾城之恋》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地点中。正是在这种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中,女性开始觉醒,意识到自己长期的“无我”状态,她们开始为改变长期被压抑和受歧视的地位而做出了对社会的一种反叛,她们的反叛为的是寻求经济上的保障,而实现这一目的的直接方式便是通过婚姻的保障来实现,但是,这些战争中的女性在其反叛过程中并没能使自己真正地获得独立,这种独立是精神上的独立,虽然战争偶然成就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

在中国的旧式传统中,女性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社会不需要她们拥有多少知识储备,社会道德和伦理只要求她们成为贤妻良母,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价值判断体系着实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她们只要懂得“三从四德”,能在家相夫教子,其他的似乎不用去考虑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没有走社会道德和伦理所要求的那条道路,丈夫死后,她被要求回婆家守寡,她没有像一般女人那样顺从,她做出了反抗。她无法忍受家中兄嫂的冷嘲热讽,七嘴八舌,甚至是钩心斗角,她决定出洋。“时代已在破坏中,但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刘杰锋,23),使得流苏费尽心思要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占有的东西—— “众人都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她顾不得仔细考虑,唯恐被岁月的车轮抛下而失掉眼前的快乐。面对范柳原这个豪富,英俊,聪明,风流倜傥的外国派男人,流苏凭着自己“还称得上貌美的容颜”获得了范柳原倾心。但是流苏已经不再是传统女性的化身,她毅然拒绝成为范柳原的情人而很好地维护了女人的尊严。

但是,流苏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离过婚的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是比求爱情的心来得更切”(陈子善 74),所以她得想一切办法,用一切手段牵住范柳原的心,幸得香港的变乱偏爱了流苏一番,范柳原在变乱中回到了流苏身边,两人同甘共苦,相互依靠,终于柳原良心发现取了流苏为妻。在与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华侨少爷的调情游戏中,流苏用自己的智慧赢了,她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了“经济的安全”。她相信,她能“在不满足中求得满足,不安稳中求安稳,在不能忍受中忍受”(宋家宏,253)。“女性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流苏最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传统妇女形象,经济上有了保障,但实质上,从精神深处没有独立,她一方面反叛,她的反叛值得深思,但更应深思的是女性如何让自己得到真正的解放,一方面还是要寻找归宿感。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使妇女的受压抑合法化甚至制度化,长期被压抑、受歧视的地位使不少妇女自然形成了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茫然和抗拒,相当多的妇女至今仍未明白从性别的角度解放女性自身,而不是接受解放。而一个对于自身解放缺乏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的群体来说是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主体意识来的。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就是这样,在传统伦理道德面前,她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去改变它,在与伦理做反抗的同时她又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寻找那所谓的经济上的安全,无形中又成了男人的附属。

3《飘》与《倾城之恋》的女性形象的相似之处 3.1作者类似的人生经历

玛格丽特·米切尔与张爱玲的身上都经历不幸的爱情,二次婚姻的创伤为他们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

玛格丽特·米切尔则因母亲去世,不得不从中学辍学操持家务,这种生活培养了她独立、坚强、勇敢、多思的品性。后来婚姻的不幸(离婚又再婚)让她感受到了美好生活的无望,而体现在斯佳丽的身上则是一再的婚姻失败。斯的婚姻失败与其说是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如说就是玛的婚姻爱情观的具体体现。但无论斯有多少缺陷,存在于她身上的坚强、勇敢和强者的风范却是令许多读者敬佩不已。同情弱者,敬佩强者是人的普遍存在的心态之一,广人的小资产阶级读者本身就是弱者,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当斯身无分文时,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当斯为恢眨失去的乐园不择手段攫取财富时,读者又山衷产生一种敬佩。斯在追求金钱的同时也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她的爱情悲剧在读者心中激起一种崇高的悲壮感。所以,《飘》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西方读者的愿望和梦想,读者从斯这个形象身上或多或少观照到了自我,读者在阅读时,内心的欲望和审美期望得到了实现,得到宣泄和释放,从而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和慰藉。

而张爱玲幼年就日睹父母失败的婚姻。不幸的家庭使她敏感、旱熟,而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敏感旱熟又使她过旱地积累了对人对爱的否定性情绪。她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是“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命应当是美好的,然而,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丑恶。这便是张爱玲建构小说之前,来自她经验世界的基本心态。张才女一共结过两次婚,1943年12月与“汉奸文人”胡兰成相识,1944年8月结婚,1947年6月离婚;1956年2月三十六岁的张爱玲与六十五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产生了忘年恋,也许飘零得太辛苦了,六个月后两人即结婚,十年后相依为命的赖雅离去。后面的三十年里,张爱玲孤独隐世,灯伴读,最后魂断异乡,凄凉一生。

如果说后一段感情是为了糊口,是现实中的依赖;那么前一段不为人理解的热恋或许更像当事人理想中的真爱,她上了瘾似的,无法自拔,包容一切的侮辱和伤害,始终卑微地为对方付出所有。张爱玲最后的失望充满着清醒但执着的情怀:“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字里行间仿佛一位满腔热情的古典烈女子款款走来。

但纯脆的感情在现实中能灵光乍现,但无法保鲜一世。人生难以排练出完整的一出悲剧,也罕见完美的结局。张胡恋最终也没有演绎为哪般绝世童话,而是酸楚地谢幕,让人绝望。观察世事和自身的经历让张爱玲的神经疲倦不堪,但也由此触摸到文化中一度被忽略的人性真实。人性的基调不是悲壮的理想主义,而是不断妥协的透逸,谱写一首首悲哀的诗。

3.2战乱纷争中追求爱情

自有人类以来。战争一直不断。对战争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飘》和《倾城之恋》都把战争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但两位女作家关注的重点不是民族生存的整体状态。没有去充分表现阶级仇、民族恨、革命情。更没有把女性消融在战争与革命的叙事中。她们着力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合理存在的价值。

《飘》中不仅直接诅咒战争就是“无故杀人。自费金钱。而使奢侈品难以获得的一场烦恼罢了。”而月_直自地指出了“神圣”战争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因为男人爱战争的。女人不会爱战争。男人却爱—甚至比爱女人还过余”。两部作品同时写到战后“我们从来没有吃饱过肚子—暖和点的衣裳一件也没有。孩子们在挨饿。害病—”因为战争。庄子烧掉了。田地荒芜了。物价上涨了。自来水也断了。功后香港的晚上是死的城市。“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这里是什么都完了”。战争是男人的“事业”。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在两位女作家的笔下战争不仅毫无“神圣”可言反而变成了制造罪恶的黑手。世界因它而变得满日疮痪。人们的生存因此变得更加艰难。

在《飘》中。读者时时可以嗅到战火的硝烟。但都没有直接描写打仗的场而。作者着重描的是战争带给人类群体个体的悲剧和不幸。观照的是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裂变。在《飘》中。白瑞德靠战争发财并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这种做法。从道义的角度看。是极其不道德的。因此。在当时的爱国人士眼中他似乎应该是一个“反面人物”。思嘉也一样。她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她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除了生存的法则之外。她不想其他任何法则。为了生存她可以不择手段。从人本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都有很强的可理解性。他们的“坚韧”甚至是令人钦佩的。

而《倾城之恋》更把战争当成一对自私男女结为夫妇的原因。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我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悠然“我们对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象一个坐在硬板凳上打磕睡。虽然不舒服。而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张爱玲回忆自己在香港之战的表现时曾坦言“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这和思嘉对战争的态度如出一辙。

3.3功利的爱情婚姻终成悲剧

《倾城之恋》写一对自私而又精明的男女,在爱情上锚诛必较,最后却是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俗的婚姻。在这里,女主人公流苏自私冷酷的爱情婚姻心理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自眼的处境,一上场即顾不得“诗礼人家”的脸而,从妹妹手中抢了范柳原。她不愿失去“淑女”的身份,要用残剩的青春下一次最后的赌注,她算得非常清楚,输了,不过是“声名扫地,没有资格作五个孩子的后娘,”赢了却出了一口恶气,还摆脱了难堪的处境。在这一场令人身心憔悴的搏战中,她费尽了心机和手段,只想摆脱“情妇”的命运,与范柳原名正言顺地结婚,成为合法的妻,实际上是使自己在经济上更有保障更安全。这种自私的带有功利日的性的婚姻心理,使她和范柳原之间毫无真心和爱情可言,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就了自流苏的婚姻,但并没有成就她的爱情。张爱玲把这富有“情调”的倾城之恋兜底翻出了它的交易本质,揭不出了人性的自私、功利的一而。

与白流苏一样《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也是自私、冷酷并月_任性的。她为了报复阿希礼对自己的无情,赌气与媚兰的弟弟查理结婚,查理恰恰是阿希礼妹妹追求的对象,婚后一周,查理应征入南军,不久病死军中,斯佳丽成了年轻的寡妇。战后,为了交纳房地产税,为了能掌握丈夫的财产,保住种植园,斯佳丽和自己的妹妹的未婚夫结了婚。后来,丈夫在决斗中被杀,斯佳丽第二次成了寡妇。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第三次婚姻,也是没爱情基础的,尽管自对斯佳丽一往情深,斯佳丽心中只有阿希礼。斯佳丽最终发现阿希礼不过是个孺夫,只有自才是她唯一的真正能够相爱的人时,已经晚了,她被自抛弃而成为孤独的女人。应该说正是斯佳丽的任性、自私断送了自己可以享有的爱。

4《飘》与《倾城之恋》的女性形象的不同之处 4.1伦理道德影响着主角的追求

白流苏和郝思嘉的人生遭遇极其相似,但她们所生活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以及她们的性格不同,所以,她们最后的命运也有明显的不同。

自流苏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没落贵族家庭,骨子里有份中国传统女子的含蓄美,在男人而前表现得非常矜持,甚至有些保守。正是这份矜持保守吸引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风流惆搅的男人—范柳原对她的注意,从而改变了自流苏的命运。自流苏意识到这一点,在与范柳原交往的过程中她小心地周旋着,尽量保持自己做人最基本的尊严,任凭范柳原怎样挑逗,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她知道如果输了这一步,那范柳原水远都不会娶她。范柳原确实是爱她的,但又是现实的,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自流苏的一份感情,但自流苏的身份是不配成为他正室妻子的。自流苏那离沪赴港、离港返沪、山沪归港,往往复复的经历,没有哪一次是出于她本意的,都是无可奈何而逼就的。这被范柳原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过程中,便足以见到自流苏的卑微。最后他用一纸电文将无所适从的自流为、召回香港,白流苏终于无可奈何地放下高贵的身份做了她所不愿做的情妇。

因为落后和专制的社会形态对女人的摧残远甚于男人,男人尤其是知识阶层不论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多少压迫,总还可能凭借功名利禄得到社会承认,可以娶纳三妻四妾满足自己的情欲,而女人唯一正当的人生途径就是通过男人—丈夫或情人找到“自我”,一个礼拜后,范柳原将远赴英伦,绝不带上他的J清妇。恰巧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倾城”成全了自流苏,她终十成了他的妻子。故事到此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在这场爱情婚姻中,自流苏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的位置,这种不平等的婚姻多少带着些许苍凉。

而郝思嘉恰恰与自流苏相反,在与白瑞德的爱情婚姻中一直处于优势,占据主动位置。生活在美国南方的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南北内战战火的蔓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鲜明,在一系列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形象。当然,在自己爱情婚姻中,她争强好胜,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尤其在她与白瑞德之间。虽然白瑞德玩世不恭,但是对郝思嘉是认真的,他关心她的一切,只为得到她的真爱。而郝思嘉在骨子里是瞧不起白瑞德,她爱的人是卫希礼,可是世事捉弄人,在她所认识的男人中,只有白瑞德才能帮助她走出生存的困境。白瑞德看出这一点,所以他不慌不忙地挑逗着,并不急于表白。郝思嘉却忍耐不住,像自流苏一样放下高贵的身份主动去勾引白瑞德。文本中有一个场景描述得非常细致具体。郝思嘉为了拯救战后的陶乐家园,她从服饰、言语、动作等儿个方而对在狱中的白瑞德进行有意识的挑逗。白瑞德喜欢衣着漂亮的女人,郝思嘉就将窗帘改做成一件漂亮、得体的新衣服,打扮得光彩照人,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眼球;说着许多肉麻的话,比如“哦,瑞德,我是替你发愁呢!我替你担心得很呢!你什么时候可以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呀?”“哦,瑞德!他们要是真的绞杀你,我是活不成了!我是无论如何忍受不了的呢!你看我—,等等,这些言语使白瑞德的眼睛里跳跃着兴奋的光芒;做着许多亲密的动作,“瑞德拖了一把椅子到她而前来,她也就不知不觉地将身子扑上前去,亲昵地捏住了他的肩膀。”“她对他看了一眼,那眼光带着一种柔肠欲断的神情。”这些都是她在有意识地挑逗着一个成熟的男人,令他心族摇荡。从郝思嘉一言一行中很难辨别出她是一个出身在上等人家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她敢与做出这样让上流社会不齿的举动。不过这样她不会做白瑞德的情妇,而牢牢地将婚姻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上,最终他们为了各自的需要走向婚姻的殿堂。

4.2不同的抗争方式导致不同的结局

《飘》和《倾城之恋》的作者对人性的审美把握是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她们既写出了人性中善的光明的一面。更把人们一直不敢正视却的的确确普遍存在十人性中的自私、虚伪和冷漠的恶的阴暗的一面暴露无遗。在这两部作品里没有彻底的好人和坏人的原初界分方式。

《飘》中的思嘉勇敢、信守诺言、敢十正视现实、自信有活力。同时她偷看媚兰信件、厌倦医院看护工作、抢走妹妹的未婚夫、不择手段地捞钱。是一个可爱与可恨、可敬与可鄙的立体多而人。《倾城之恋》中的流苏限于篇幅没有像思嘉那样被作者充分展不、显得血肉十满。但她的身上同样充斥着矛后复杂的人性:在兄嫂盘光她的钱财后受讥嘲时。她显不了软弱老实可欺的一而;为了自己的出路不顾妹妹的恨抢走前来与妹妹相亲的范柳原。显不了她精明自私的一而。思嘉和流苏是两个与以往文本完全不同的陌生化的“女性自我”。都不是完美的女性。但都光彩照人。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因为她们在最人程度上摆脱了依附在伦理文化上的虚浮的群体意识。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同时作者又以女性特有的真切体悟和内心感受。运用独自、语言、行动、神态、甚至梦境。将其触须深深地探进了思嘉和流苏内在的难以言表的微妙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飘》的作者多次写思嘉梦见战后回故乡饥饿的情景。凸显出思嘉不择手段抓钱的内因和害怕再一次陷入饥饿的恐惧心理。

《倾城之恋》通过流苏在柳原为她购置的住房里的所思所想表现了为生存所困的离异女性的妥协和无奈以及对现有身份的不确定和前途命运的忧虑心理。虽然张爱玲深受西方文化多种思潮的浸染。但她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中国文化基因的承传。几千年的积淀和浸浮使流苏的人性觉醒没有走多远。西方的人文思潮发韧早于中国。女性解放的意识也早于中国。密切尔的母亲更是个积极的女权主义活动家。她作品中的思嘉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对应该舒展的天性被践踏和蹂踊做出了强有力的奋争。思嘉比流苏在人本道路上走得更远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结论

玛格丽特·米切尔和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想象力、独特的视角与细微的观察力叙述了金饯、欲望和爱情婚姻,并从东西方文化背景出发将包括爱情婚姻在内的一切人间真情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但由于她们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她们的婚姻爱情叙事具有不同的内涵文章探讨两人从女性爱情婚姻叙事上体现出来的相同处与差异性。

两个作者相似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他们取材的共同之处,他们选取了类似的生活背景,选取了同样功利的女主角,最终两个女主角都成为爱情婚姻的悲剧。但是东西方道德伦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决定了这两个女主角所追求的幸福,以及抗争方式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J].社科纵横,2004,(04).[2]林珊.无尽的苍凉——浅淡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悲剧色彩[J].南平师专学报,2005,(01).[3]魏红梅.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J].电影文学,2007,(12).[4]任亚娜.鲜艳而凄怆,苍凉而深长——读《倾城之恋》探析张爱玲小说世界[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5]贺玉庆.寻求者的声音——对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一种解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2).[6]胡彦华,杨青.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J].船山学刊,2006,(03).[7]高娟.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3,(03).[8]夏军英.一种苍凉的启示——读张爱玲《倾城之恋》[J].语文学刊,2003,(05).[9]曾勇.张爱玲《倾城之恋》爱情婚姻叙事研究[J].电影评介,2007,(17).[10]吴小雪.《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8).[11]周萌萌.华丽的沉影——《倾城之恋》[J].电影评介,2010,(01):96,110 [12]孙郁.张爱玲[J].博览群书,2009,(11):1 [13]胡兰成.民国女子(节选)[J].名作欣赏,2010,(01):43-46 [14]新书推荐站[J].出版参考,2010,(01):34 [15]周璐.偷渡者王佳芝——谈《色·戒》中王佳芝的心理体验[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4):19-21 [16]王祥夫.我看胡兰成[J].名作欣赏,2010,(01):40-43 [17]余静芳.论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与写作传奇[J].丽水学院学报,2010,(01):25-30 [18]朱旭晨.张爱玲传记写作与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8-31

第四篇:《伤逝》与《倾城之恋》中的现代婚恋观论析修改

《伤逝》与《倾城之恋》中的现代婚恋观论析

摘要:鲁迅的《伤逝》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揭示出了“娜拉走后”的结局,不论是《伤逝》中的子君,还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们在当时的社会都是超前的,敢于“走出”寻找自己的幸福。她们看似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婚恋”,而事实上却是由于盲目寻爱或是带上功利色彩而使得“婚恋”失败。本文则以分析这两部作品中“婚恋”失败的原因来探讨现代婚恋观的要义。关键词:《伤逝》 ;《倾城之恋》 ;现代婚恋观

“Grieves for the dead”and“Love in a Fallen City”in the View of

Modern Marriage

Luo Xiaojuan

Abstract: “Grieves for the dead”and“Love in a Fallen City”both say what’s the ending of Nora.whether Zijun, or Bai liusu, they are advanced at the time of the society, to the “out off” to find their own happiness.They seem to get what they want , in fact, blindly finding love or taking a utilitarian color make the “dating” fail.This article’s purpose is analyzing the two works “dating” in the cause of the fail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modern marriage.Key words: “Grieves for the dead”;“Love in a Fallen City”;the View of Modern Marriage

1919年,五四思想解放的号角唤醒了中国人民主、自由的思想,引起了中国人关于个人价值的思索,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倡导者对女性问题特别重视,他们以《新青年》为阵地,倡导妇女参政、寡妇再嫁、经济独立,炸毁封建伦理道德,反对女子守贞操、尚节烈,提倡“女子应作真正‘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这一时期,控诉封建制度和礼教压迫,讴歌个性解放、自由婚恋,表现女性觉醒后的追求与困惑,成为创作的基本内容,而这一时期作家笔下的女性也往往集古贤良淑德与今自立自主为一体,接近完美的“女神”形象。

随着“五四”退潮,人们开始关注“出走”的人的命运。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娜拉走后怎样》,从相反方向讨论了娜拉的出走,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打破了五四女性神话的迷梦。

①① 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1.122.45 1925年,鲁迅又发表了《伤逝》,探讨思想解放过后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及婚姻状况,将“娜拉走后怎样”这一社会问题更真切地摆到了人们面前。无独有偶,40年代,风靡一时的张爱玲也发表了同样的呼声:“走!”“走到哪里去?”“到楼上去——吃饭的时候就下来。”①她的《倾城之恋》也再现了生活在乱世而又一无所长的普通女性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挣扎。

《伤逝》与《倾城之恋》都揭示出了“娜拉走后”的结局,不论是《伤逝》中的子君,还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们看似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子君得到了爱情,流苏得到了婚姻,而事实上她们的“婚恋”却仍是失败的。本文则以分析这两部作品中“婚恋”失败的原因来探讨现代婚恋观的要义。

一、盲目寻爱而忽略现实的子君、涓生

《伤逝》是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唯一的一篇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其中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从相知、相爱、出走、结合,到最后面对现实的藩篱而不得不分离毁灭的爱情悲剧。

在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中,有过两个女人:朱安和许广平。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由鲁迅的母亲一手包办的,是无爱的婚姻。鲁迅曾对友人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②正是如此,经历过封建家族式婚姻的鲁迅才极力渴望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而鲁迅和许广平则是自由结合的结果。正是如此,有人认为鲁迅写《伤逝》和许广平有关,但具体缘由为何,无可考证,可以肯定的是,《伤逝》歌颂的是个性解放、自主婚姻,只是与此同时提出了一些当时时代大背景下自主婚姻的局限,但那也是封建色彩婚姻将要终结的时代,子君和涓生可以被称之为最后的牺牲。

子君和涓生毫无疑问是相爱的,子君崇拜涓生的见多识广,而涓生也爱上了那个敢于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当世奇女子。他们的结合,在当世人看来,无疑是有些大逆不道以及不被世人所认可的,因而为了彼此能够在一起,他们都牺牲了太多。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不惜与家人决裂,而涓生也和以往的朋友断了往来。为了爱,他们分别牺牲了亲情和友情,但是最终我们看到的却是二人的分离和子君的死亡。

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中国当时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社会过于黑暗;而究其深层的主观原因却是“由于他们把争取恋爱自由看作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缺乏更高远的社会理想来支撑他们的新生活,因而他们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 ①②《走!走到楼上去》张爱玲著

《鲁迅的爱情、婚姻和时代》连杨柳著 丽。”① 他们的爱是盲目的爱,没有时时更新、创造。忽略了现实的爱即便是开出了美丽的花,却也不能结出丰硕的果。

(一)盲目寻爱而忽略现实——隔膜

子君和涓生的爱是盲目的,他们的爱几乎建立在“一见钟情”的基础上,他们在彼此眼里只看得到爱,却没看到彼此的差异,由此而产生了后来的所谓“隔膜”,最终导致分离。

首先,在生活上,他们的爱好不同。涓生在庙会买回去两盆小草花,由于子君不爱花,四天不浇,最后被枯死在了壁角。子君给涓生买的狗起名叫“阿随”,尽管涓生口里叫着这个名字,但是他却并不喜欢这名字。

其次,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的思想并不同步。涓生渴望的是和他志同道合,能够一起谈天说地,有着共同理想的灵魂伴侣。显然子君并不是的。虽然他们在一起时常“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但这都只是涓生在说,子君在听,子君的眼里还“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可见,对于涓生话语所涉及的内容,子君并不了解,只是崇拜这样见多识广、侃侃而谈的涓生。而后从子君看到雪莱半身像的反应我们也可看出,尽管子君说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这样在当时显示进步的话,但在她的内心,依然保留着旧式的女性思想。子君和涓生,在思想上是存在极大差异的,以致涓生后来也发现“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他更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他们之间最大的隔膜即是思想上的隔膜,在一起之后的子君管了家务,便再也没有了时间和涓生一起谈天、散步,他们没有了交流的机会,彼此的心思都不能揣摩,隔膜便这样始终存在着,越到后来越深。到涓生被辞退在家译书时,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生活让子君变了样子,她不再体贴,变成了普通的已婚妇女,只知道吃饭,再不关心思想上的事情,将以往所知道的都忘记了,甚至因着房东太太的嗤笑,把涓生的饭拿去喂阿随。他们变得更加不理解对方,隔膜日益加深,最终导致分离。

子君和涓生的生活方式、思想都不同,而在他们短暂的相处过程中,他们又没能走进对方的内心,去了解彼此,于是这样的隔膜成了二人关系的致命伤。

(二)盲目寻爱忽略现实——生存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究其根本在于他们忽略了“生存”才是第一要义。正如涓生所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如果人不能先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那么其余的也都是虚空了,何况爱情。

①《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结合之始,二人还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们到吉兆胡同后,连在会馆里偶有的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可是生活和恋爱毕竟有很大不同,生活是一切琐事的集合体,只有爱是不能生活的。在一起之后,子君开始变得操劳,终日汗流满面,手也粗糙起来,神色也变得“凄然”。爱由开始的甜蜜而变成了琐碎的“柴米油盐”,“生存”这一问题被明显地摆到了爱情之前。

而真正的生存危机出现在涓生被辞退之后。因为涓生被辞退,子君变得怯弱。家里没有了正式的收入,涓生开始在家译书,但是却收效甚微,最终几乎达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到最后,“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阿随也被丢弃„„他们的小家庭、小爱情被生活剥蚀得不成样子了,这才有后来涓生对子君说的“我已经不爱你了”。这也是后来涓生自己意识到的问题“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在于他们的盲目,盲目地追求自由恋爱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以及现实生活。他们不懂得理解彼此,《伤逝》虽是涓生的忏悔日记,但他却一直在为自己辩护:“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那子君要忍受的生活的压迫苦痛又是为谁呢?可见,有爱却不懂得实时更新创造,不懂得理解是难以成就美满婚姻的。

二、“欲”大于“情”的“范白”婚恋

张爱玲与鲁迅不同,虽然她也是在说自主婚姻,但她的重点是在关注女性婚姻。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又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也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有的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这一切恰如流苏。

《倾城之恋》里没有爱情,甚至张爱玲的小说里都不存在爱情,或者说没有真情,只有婚姻,而婚姻只关系生存,生存只有无奈,无奈最终全是遗憾。这或许与她和胡兰成之间的爱恋有关,她深爱胡兰成,甚至为这爱将高傲的自己低到了尘埃里去,可是最终却还是遭到了胡兰成的背弃。

表面上看来流苏因为香港的沦陷而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婚姻,而实际上,最终得到婚姻的她却是 “怅惘”的,因为“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他们的婚姻无爱,所以他们的婚姻看似成功本质上却是失败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范白婚恋的失败呢?其根本原因应是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欲”大于“情”的状况。流苏是将生存之欲放在爱情之 4 前,而柳原却是将享乐放在结婚之前的。因为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有着自己的“欲”,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所以他们之间的所谓爱情早已变质,而成了“高等调情”,正如迅雨(傅雷)批评《倾城之恋》为:“几乎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① 这样的婚姻是注定失败的。

(一)生存胜于一切的流苏

高全之曾提到:“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所处的婚姻劣势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的压迫,使他们成为增进社会关系或经济来源的工具;第二类是社会的歧视,使她们被认作女方家庭高攀男方家庭的工具。”②《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无疑属于第一种。流苏本身经历过一场封建家庭式的失败婚姻,面对兄嫂的逼迫,她必须做出抉择:外出找工作还是嫁人。但在她心里,也是认同徐太太的话的,“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因为她也知道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除此之外她还怕因此而失了淑女身份。于是,在她遇见本来是要被介绍给自己妹妹的范柳原之后,虽明知范柳原是一个“情场浪子”,为着生存,她还是选择“赌一赌”。因而范柳原之于白流苏,只是她无奈找的依靠,而香港之行之于流苏,则既是一场冒险之旅,也是一场求生之旅。

在这样带着唯一目的——结婚的流苏眼中,自然是看不到范柳原的所谓真情的。用张爱玲的话说:“我从她(白流苏)的观点写这故事,而她始终没有彻底懂得柳原的为人。”③

在小说中,流苏善于将柳原的所有话语都往婚姻这个方向思考,从而达不到与柳原的心灵契合,也就产生不了所谓爱情。当她听柳原感叹人的渺小与无力:“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流苏却认为柳原是在绕着大弯子逃避婚姻;当柳原说:“我要你懂得我!”流苏一边在答着“我懂得”一边却在在意月光下她的轮廓够不够美。她已经让自己不能平心静气的接受一份感情,而是在不住的提醒自己,要用人生的技巧,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她们就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交心机会,导致与真正的爱情失之交臂。

(二)享乐重于婚姻的柳原

就小说中徐太太的介绍,我们知道,范柳原是“很吃过一些苦”才取得继承权的,甚至“至今范家的族人还对他抱着仇视态度”,可见,在中国,他是难以获得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感的,不管外表有多不羁,他内心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惶恐、孤独和无归宿感。而关于中国,他曾做过许多梦,回来以后却只有失望,所以,①②《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张爱玲的女性本位》高全之著 ③《张爱玲典藏全集》第3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当他发现流苏的特长是“善于低头”时,他立马就为流苏身上散发的那种“真正的中国女性美”而吸引了,不由自主地就流露出孩子气的无助的心声:“我要你懂得我!”他渴望在流苏处得到救赎,渴望借流苏的“真正的中国女性美”而得到身份和文化认同。

可是由于范柳原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无数的太太们急扯白脸地把女儿送上门去,把他捧坏了,导致从那后他把女人看成脚底的泥。加之柳原“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由此注定流苏在柳原那得不到多少真心,他只是想借流苏来证明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加之流苏还长得比较漂亮,有他喜欢的特长“善于低头”,于是他便把自己调情的目标定在了流苏身上。小说中的柳原是把享乐放在一切前面的,当他看出了流苏跟他是经济的安全,他便拿稳了流苏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尽管他知道流苏想要的是婚姻,可是他却不愿意给,而是步步为营地让流苏成为了他的情妇。

故事至此看似已完结,而张爱玲的高妙之处却在于她并没有在此处画上句点,她用“反高潮”的手法引入了战争,最终,流苏因为战争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婚姻,解决了生存问题,可她依然很“怅惘”,因为这样缺少爱情的婚姻并不是幸福的表征。

《倾城之恋》和《伤逝》的不同之处在于,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婚姻是带着功利色彩的,几乎不存在爱,子君和涓生则是盲目的爱却最终被生存这一问题剥蚀掉了爱情而导致“婚姻”失败,他们的“婚恋”最后都失败了,可见,光有爱情,或是金钱,对于婚姻是不够的。那现代婚恋观的要义是什么呢?

三、现代婚恋观的要义

“研究婚姻史的缪勒把人类的婚姻分为三个阶段:

(一)原始婚姻;

(二)宗族婚姻;

(三)平等婚姻。如果经济、爱情、子女为婚姻的三大支配因素,经济是原始婚姻的主导力量,子女是宗族婚姻的主导,而以爱情为决定因素的平等婚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①可见,人类婚姻的主导因素是逐渐由物质发展向精神层面的,而现代婚姻一则讲究爱情,二则讲究平等,但即便是发展到现代,爱情成了主导因素,物质层面的因素依旧是不可少的。

(一)平等是婚姻的前提

由缪勒的话我们看到,平等婚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原始时期或是古代的婚姻是不平等的,古时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则必须从一而终,女人仅作为男人的一种附属品而存在,发展到现代的一夫一妻之后,女性在婚姻中 ①《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周芬伶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而人类文明是逐步向前发展,可见,平等也是婚姻的必需品。平等不仅指身份、地位的平等,还指自身接受的文化教育、思想等的平等。《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就是接受的思想不平等,这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隔膜,导致最终的分离;而《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流苏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一直被柳原捏在手里,一场战争才让他们二人地位变得平等,才有了二人的结合。

(二)经济是婚姻的基础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在婚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经济是婚姻的基础,如果婚姻没有经济基础,这样的婚姻注定会破裂。

由《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我们看到光有爱情而没有“面包”的婚姻是注定要失败的。生存在第一位,就现在的女性择偶来看,大多女性会将“有车有房”作为择偶的一个标准,我们在觉得这样的女性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选择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法生存,再美丽的爱情也会在生活的磨蚀下消失殆尽,最终空余恨。

(二)爱情是婚姻的必需品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一个美好而神圣的话题,人们崇尚爱情、追逐爱情,而爱情也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幸福美满的婚姻从来都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缺少了爱情的婚姻往往是不健全的。从我国古代婚姻看来,古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夫妻在结婚以前甚至是可能没有见过面的,这样的婚姻只是双方家长根据自己家庭情况来为子女择偶,自然不存在太多爱情,婚姻注定不是幸福的真谛。

恰如《倾城之恋》,流苏一直在追逐婚姻,因着香港的沦陷,她最终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婚姻,可她依然很“怅惘”,因为她也意识到了二人之间的问题:没有爱情。自结婚后,柳原再不和她闹着玩了,他们二人之间只是因着某些原因组成的一个家庭,是无爱的婚姻,这样的流苏只能说找到了经济上的依靠,但柳原却不是她心灵的归宿。

综上,婚姻是多样物的综合体,首先,婚姻必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身份地位平等了双方才能有平等的话语权,思想教育平等了双方才能有更多共同的话题,才能互相理解和包容;其次,婚姻需要有爱情的滋养,良好美满的婚姻是应该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就像现代人结婚之前都要先恋爱,甚至有的还会“试婚”,双方经过恋爱的磨合而走入的婚姻因为有爱情的滋养会比一般的婚姻持久;再者,婚姻还需要经济基础,所谓“物质决定意识”,在没有解决生存问题之前,人是没法上升到思想的高度的,有了经济的保证,婚姻才能朝着两性发展,走向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倾城之恋》张爱玲著.傅光明主编.——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

(一)朱栋霖主编,张福贵本卷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4】《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5】《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周芬伶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6】《张爱玲典藏全集》第3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7】《月光下的悲凉——张爱玲传》张均著.——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11

第五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倾城之恋》中的爱情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倾城之恋》中的爱情

著名的女性写作代表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一生经历坎坷的小艾,有性格扭曲的曹七巧,有离过婚的白流苏,有红玫瑰娇蕊,有白玫瑰烟鹂,有女学生葛薇龙,有痴情与不幸的曼桢……张爱玲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都免不了描写她们的爱情生活,甚至有很多女性形象就是通过她们的爱情生活塑造起来的。

《倾城之恋》,从小说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猜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但这并不是一部纯真唯美的爱情故事,虽然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但故事的经过却是使人揪心的。这种揪心不是因为轰轰烈烈的爱情受到外界的阻挠而演绎的你死我活。恰恰相反,这种揪心是因为人类崇高的情感遭到了世俗的践踏。《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所描写的爱情是苍凉的,她的苍凉弥漫在整部作品之中。

《倾城之恋》讲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爱情,但他们的爱情并非出自真心,他们的恋爱,都有着各自的目的。徐太太原本给范柳原介绍的是白流苏的妹妹宝络,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白流苏被宝络死劲拖了一同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白流苏认识了范柳原。这次的见面原本是介绍宝络给范柳原认识,不想范柳原将宝络冷落在一旁,却和白流苏打的火热,几次邀请白流苏跳舞,白流苏也屡次应邀。范柳原对宝络没兴趣,却对白流苏有意思,那么白流苏呢?她也对范柳原有意思?如果没意思,那她为什么屡次应邀范柳原,和他跳舞呢?按理说,自己妹妹相亲,自己不应该太过张扬,就像四奶奶说的:“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行了?”三奶奶也说:“跳了一次,还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但白流苏似乎是故意要引起范柳原的注意,难道他们是一见钟情?我们说当然不是的。范柳原是一个海外华侨,家产丰厚。那么,白流苏一开始是不是就想为自己找一个终身依靠,所以屡次向范柳原讨好呢?我想,这种可能也是很小的,虽然后来她是有这种想法,并去努力实现,但在第一次见面时这种想法应该是微乎其微,因为徐太太在忙着把宝络介绍给范柳原的同时,也替白流苏无色了一个姓姜的。白流苏之所以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报复家里人。小说一开始就说到白流苏在家里所遭受到的冷遇,白流苏因为丈夫待她不好离了婚回到了娘家,娘家人便觉得白流苏是一个累赘,她哥哥们把她的钱盘来盘去盘光了,四奶奶却说是她的错,说她是天生的扫帚星,败坏了婆家,现在又来败坏娘家。在这样的家庭压力下,白流苏积了一肚子的怨气没处发泄,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机会,也难怪她要报复一下她的那些哥哥嫂嫂们。

在第一次见面之后,范柳原就开始垂怜于白流苏,并通过徐太太将白流苏带到了香港。在去香港之前白流苏也想到了这一切可能都是范柳原一手安排的,但她还是去了。她之所以去香港,难道她也喜欢上了范柳原?其实不然,这时候的白流苏之所以愿意不远千里去和范柳原见面,并不是因为爱情的力量,她自己也知道范柳原对自己并不是真心的,然而她还是去了,因为她想借此逃离残酷的家庭。另外,如果她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也可以出尽她胸中的一口恶气。

在香港,范柳原花言巧语,想方设法要得到白流苏。那么范柳原是真的喜欢白流苏吗?范柳原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像白流苏自己认为的那样“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他对白流苏花言巧语,无非是想将白流苏据为己有,只想把白流苏当成情妇那样养着,他对白流苏并没有真心。在浅水湾饭店的时候,他自己也说过:“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他对白流苏的感情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很明显的,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他处处地方希图推卸责任。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她绝对没有谁可抱怨。”另外,范柳原之所以不肯对白流苏付出真心,不肯娶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相信白流苏是真心爱他的,在某种程度上他可能也猜到了白流苏要跟自己结婚的真实目的。小说中,范柳原说到:“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白流苏第二次去香港,是范柳原发电报叫她去的。这次她会去香港也并不是因为她离不开范柳原。她屈服了范柳原,并不是为范柳原的魅力所屈服,而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是经不起老的,另外内中还掺杂着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压力。

白流苏第二次来香港的当天晚上,范柳原就和她发生了关系。第二天,范柳原就对白流苏说他一礼拜后要去英国,并拒绝带白流苏一同去,范柳原终究还是得到了白流苏,而白流苏虽说没有得到范柳原,但“她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眼看着白流苏就要终身成为范柳原的情妇。然而,一场战争改变了这一切,以至范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战争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转折点。战争让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改变了他们对彼此的态度,让他们的个人主义无处容身,战争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让他们试着彼此去真心相爱。如范柳原所说的:“鬼使神差地,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但范柳原始终还是范柳原,他那花花公子的性格始终是无法改变的,虽说他和白流苏结为了夫妻,但他对白流苏并不能做到一心一意,他将省下来的俏皮话说给旁的女人听,虽说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将白流苏当自家人看待,然而白流苏还是会感到有点怅惘,我们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白流苏与范柳原都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掺杂着太多的世俗成分,他们都抱着各自的目的来谈恋爱,他们之间如其说是在谈恋爱,倒不如说是一种交易。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令人心酸的。然而这种爱情的产生并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的。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顾一切。白公馆里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恨不得将白流苏赶出家门。徐太太因为自己的丈夫和范柳原有业务上的往来,为了讨好范柳原不惜牺牲自己的亲戚。而白流苏为了逃离家庭,让自己有一个终生依靠,毅然决然选择了范柳原,虽然她知道范柳原对她并不是真心的,但她还是决定去香港赌一把。

范柳原垂怜的是白流苏的美色,对白流苏并没有什么感情。他那花花公子的性格作风,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封建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时期,那些封建恶习还残存在社会风气中并肆意蔓延。范柳原从小家境殷实,现在又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自然会沾上这些恶习。他不相信白流苏的爱情也是有社会原因的,小说中也有说到“范柳原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无数的太太们急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推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一捧却把他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风气,一方面促使范柳原形成了花花公子的性格作风,另一方面也使范柳原觉得所有接近自己的女人看中的都是自己的财产,因此他不肯轻易地相信一个人女人的爱情,也不肯轻易地真心去爱一个人。他不肯娶白流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男权社会时期,白流苏作为一个结过婚又离了婚的女人是被当时的社会所瞧不起的,是不能为当时的男权社会所接受的。

张爱玲是女性作家的代表,她善于写女人,这使得她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明显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表现在她的小说中往往是一种苍凉的爱情。

下载《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中的婚恋观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中的婚恋观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课与听课比较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如何评好课,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方向。 教师上好课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领导听课是为了了解教师备课程度、上课水平,从而了解学生......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期末论文--婚恋观

    大学生婚恋观中的道德问题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婚恋观由“婚姻”和“恋爱”组成,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恋爱是为婚姻做好准备,婚姻是最终的目的......

    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婚恋观(合集五篇)

    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婚恋观 摘 要 婚姻和爱情始终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大部分是以婚姻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展示出自己对婚恋问题独到的思考与认识。......

    离婚协议中的问题—南京郭强律师

    离婚协议中的问题离婚协议,顾名思义,就是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针对离婚后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进行规定的共同意思表示。而离婚协议的内容是否规范、离婚协议能否生效并规制......

    荆州离婚律师解答离婚协议中常见的问题

    办理离婚登记后,备案于民政局的离婚协议是生效的,反悔是非常难的,因此,签订协议时要有心平气和、保持理智,同时,协议内容要有操作性,不要过于简单,条款的约定不能过于宽泛。比如协议......

    庄子中的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由观的比较研究

    《庄子》中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由观的比较 读书笔记英语101徐燕2041001***96摘要:庄子以超然豁达的精神对待人间万物。这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观比较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观比较 摘要: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影响较大且相互对立的政治哲学,它们的分歧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国家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_--毕业论文

    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