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 城乡统筹

时间:2019-05-15 10:2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 城乡统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 城乡统筹》。

第一篇: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 城乡统筹

乡村规划 城乡统筹

发展历史

1950-1970二元化发展;80s非农化为主的发展,乡镇企业;90s城乡差距增大;2000逐步重视,但差距不断扩大。

问题

1、传统城市化: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劳动力的非农化。城市重于农村,增长重于发展,经济重于社会、保障,职业改变重于服务。

2、三农问题现象:农业低效、农民低收入、农村落后。

3、农民工问题:低收入、半贫化、两栖、伦理约束降低,犯罪率增高。

误区

1、乡村成为城镇建设“要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被迫“上楼”

2、未突破传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师对农村认知不及城市

3、片面理解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一化,资金浪费,不集约不规模

4、关注村庄居民住区多,与农村生产过程联系少;

5、空间组织与设计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关联少,城市型社区特征明显;村民的意愿、空间需求等得不到充分反映;

6、与特定的决策机制、管理方式脱节;

7、缺乏特色。

乡村发展的问题

1、乡村内生发展机制和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差,吸引资本能力差,土地产权缺乏,无法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财富。

2、经济落后,缺乏活力;

3、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弱化,能力降低;

4、不同地区农村间差距加大;

5、乡村衰败,人口逐渐减少;

6、公共设施和服务滞后;

7、资源环境恶化。

现行规划体系的不足

1、二元化,城镇成熟,乡村规划和管理缺位;

2、法律法规混乱,缺失;

3、范围和内容界定不清,层次体系不明;

4、实践矛盾:关注农村生产过程弱,与村民生活方式关联不足,村民意愿和需求关注少,与土地增减制度挂钩

乡村规划与城市的差异

(一)特点不同

1、必然的差异,天然的结构、经济空间、社会结构不同;

2、空间形态不同(集中、分散)

3、社会组织结构不同(乡村更稳定、同质性高、归属性强、自治性高)

4、生长机制不同(乡村内生型)

5、乡村类型更多样化 乡村的发展特征

1、人口萎缩和空间迁移过程中的发展与调整,乡村非农产业相应产生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包括人口、农业耕作半径等,易出现规模不经济。只能在一定乡村区域内的聚落进行调整,根据其就业的合理范围重新考虑。

2、乡村用地的功能则相对模糊,宅基地居住和生产,道路和市政与城市不同,绿化等。

3、实施机制:集体所有制,村民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尊重村民和村庄的意愿。

4、熟人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际关系能够对稳定。人口规模小,分布散,密度低。公共设施面临便利性与经济性的矛盾,常规方式不合适。自治性高。

(二)规划不同

1、规划前提:增长——萎缩;

2、规划内容:乡村由于萎缩带来的社会问题、区域问题、更新问题、社区文体

3、方法:自下而上,村民自治为主体的机制

如何规划

(一)宏观层面

1、城乡发展利益协调,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公平竞争,同步推进

2、多部门协作,跨部门联合,强化效率

3、多规合一

(二)规划层级

1、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乡村地区规划

2、城镇规划:城、镇;

3、乡村规划:镇域乡村规划、集镇规划、乡域乡村规划、村庄规划、村域规划。乡村规划注意乡村间的差异,无统一标准,应该建立适应差异化发展的技术方法体系。(如:综合性的乡村规划、乡村整治的乡村规划、乡村建设的乡村规划)

(三)转型(规划方法)

1、单项以城市为核心的视角——双向

2、自上而下——双向

3、宏观趋势和地域性研究趋势

4、地方实践

5、教育体系的变化

(四)土地制度

产权、承包权等权利明确,建立统一的产权流转市场和制度。

(五)农村居民点调整

1、公共财政为保留村庄提供公共品,形成村庄人口集聚

2、制定标准,建设用地标准和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提高生活水平

3、农村住房建设制度,规范农房拆迁赔偿等

4、配套政策

(六)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引导政府的公共资源的投入方向和力度,长期的引导性规划,外部的规划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是公共设施)。

配置的问题:传统的配置体系不符合乡村发展的需要。使用功能(乡村分类落后)、按村镇等级(地区差异化无法体现)、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简单、盈利性未强制)、按千人指标(均质的人口)、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均质的人口,均一化)。

配置的方法:完善过程需体现出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原则。体系内:类型的完善度、设施的空间布局秩序、相近功能的合理替代、与市场服务的协作。体系外: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系统等的影响。重要因素:除了规模数量,还应考虑人口流动、道路交通、不同设施间的替代、投资模式选择、政府和居民对设施的接受。

1、类型协同:职能型、自治型、保护型、专业型、运营型。公共资源有限,需求有优先性的差异,为市场力量参与创造更好的环境,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与互动。

2、区域协同:根据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服务质量、居民出行方式、居民公共选择的习惯特点来确定。在空间意义上是开放的,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协同。(借用型、合建型、独建型)

城乡统筹 现状:

1、农村现代化不是单靠资金投入,增加反哺就能奏效。而是需要再城市与乡村间建立良性循环。不能就农村论农村,放在城乡开放的大系统中。

2、目前的几种模式:系统有序推进型,建立了城乡通融的发展机制(成都);新农村建设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乡割裂未变(山东河南);掠夺土地型,强制村镇合并,掠夺土地。

3、规划地位不明确,停留在规划研究,缺乏法律保障。规划内容、方法、成果等未统一,影响构建和实施。

4、规划衔接不紧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5、规划实施缺支撑,配套法规、政策、制度,缺乏城乡区域公平房发展制度保障。误区

1、定位于解决三农问题,未建立城乡间的良性循环。

2、过多关注土地西苑,忽视人力资本创新。将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局限于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于城市土地扩张。

3、妖魔化城乡头筹,将“耕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作为城乡建设土地管理和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核心考核指标,不关注农民需求、农村需求,圈地运动,加剧矛盾。目的:以人为本,以人口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为,城乡一体化为目的,城市与乡村开放融通,面向全体国民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

规划体系: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增强人口城市化的综合承载力,形成城-镇-村的规划层级,实现集约、节约、高效率和高品质的规划。县域是维系乡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单元,以县域为主战场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统筹城乡的基本单元,探索城乡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关键:土地高度稀缺下的土地有效利用。乡村自治,公平对待农村集体;城市效率,城乡整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村,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

城市精明增长,农村精明收缩,收缩型规划(赵明)。如何做

1、制度架构:市场力量+法制化服务型政府

2、规划体系:多领域协调,结合工业化、城市农村现代化完整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立管理和实施的监督体系

3、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要素结构转型;重视人力资本,构建公平秩序;农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有序重组并分享成果,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

4、提升综合承载力:环境——技术支撑、环境支撑;经济——就业率提高,收入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平。

5、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人口流动,土地流转,财政、社会资本重组,倾向农村,提高农业要素的回报率。实施途径:

(一)宏观

宏观环境与条件的营造,统一的城乡大市场,依法治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法定规划,重视人力资本

(十八大报告,新型城镇化)

(二)地方

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规范化,注意“越位”“缺位”;

科学规划:

1、规划空间格局覆盖全域,集节约紧凑高效,环境协调,公共服务均等;

2、多规协调,提高综合性;

3、制度改革与公共政策配套(公共财政、人口管理、土地制度);

4、协作式规划,多层次区域、多领域、多利益主体诉求,社区规划师。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专项支持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来促进均等化,包括不同等级区域中心和基本公服建设的标准;但城镇规模化配置不适合农村分散形态。

(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包括人、土地、资产,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资本流动:城市资本进入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向城市,分散到集中,城市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权流转:空间流转,分散到集中;开发权流转,通过市场出让,出让前提是确权颁证。

案例

珠三角南海地区乡村发展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公司)

以农村集体组织为统筹单位,在村域尺度统筹发展;以集体土地产权为主进行土地开发。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为股权,交由村集体管理,委托-代理关系。村集体建设乡镇企业80年代——土地流转为主的开发,村集体出租土地给企业90年代——以物业建设为主的开发,村集体建设物业后对外出租(村民可投资入股)。

用地散碎,基础设施难以统一配套,用地低效,产业结构粗放,劳动密集型。村民自治,自下而上缺乏引导控制。昆山:

政府主导,工业进园区。开始与南海同,但村办企业停办时政府招商引资,征用农村非农用地简称工业园区。村民福利由政府财政负责,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社为村民补充集体福利和分红,建立农村富民股份合作社让村民投资入股直接参与城市化所推动的土地开发建设。制造业结构成功转型,技术密集型增加。自上而下。成都:

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还权赋能,农民固有的土地资源具备了向土地资产转换的条件。创建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负责土地流转的相关交易。农民股份合作社,合法流转农民宅基地用于市场开发和建设,农民以多种方式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直接参与土地开发建设。苏州村镇公服设施配置:(2013.03/P22)城乡一体化的模式:简化空间层级,聚集优势资源。全域城镇化、镇-村、镇-办事处-村。配置的要求:城乡居民同等;村镇服务均等;品质以基本服务为基础,结合村镇发展特色;服务效用最大化,处理好运行效率与服务便捷的关系。

空间纵向分层:镇——村镇地区公共活动中心,承担全镇的公共功能和镇区居民的基本服务,镇区可按照城市社区进行划分小区。村——办事处和村庄分级配置。

空间横向分类:镇域协调型设施——服务镇域,指标定性为主,公益性定量,集中布置;半径依赖型——居民日常生活相关,服务半径合理,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同层面都要设置,分散与集中,服务半径无法满足可采取补救措施,完善公交或配置校车等;特色服务型——有特殊需求的特色村镇,定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性,集中,市场化导向。

依赖土地经济租金的村级经济发展引起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城郊村民与远郊村民,本地村民与外来打工,土地经济租金应该社会共享。

第二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 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3)“S”型曲线:

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 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中国城镇化的特征:速度慢,发展不平衡,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城市化差异大。

中国的城镇化已步入s型曲线的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中小城市 发展的模式:多元化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二章

1.古代、中外城市规划理念思路(了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等级的深刻影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 2.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背景: 1.问题:

1)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 2)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 2.背景: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协和村: 1817年欧文提出“新协和村”。居住人口300-2000人,耕地面积0.4英亩。取消天井、胡同、小巷,村中央建设公共大院,设置食堂、幼儿园、小学等。1825年,带领900人移居美国印地安那州,购买了12000英亩土地建设共产村,2年后失败。)2)城市卫生与工人住房: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城市美化运动;

4)巴黎改建(1853年奥斯曼主持巴黎改建。道路网为“大十字干道加环状路”。爱丽舍田园大道作为东西轴线,将布伦、维星斯公园引入市区。除市中心外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还设置了若干区中心,形成功能分区,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影响巨大。)(路网改建、功能分区); 3.田园城市:

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其主要思想:

1)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限制区域)

2)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限制人口)3)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制度)4)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保障)4.近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

传统:从考虑城市物质空间建筑学、美学及工程手段入手,着重形态近现代:解决城市问题,社会改造;政府干预;对私人活动实施控制 城市规划的实质是政府的一种公共干预手段 技术、立法、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5.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新形势(了解)

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环境创新;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

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开放,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的把握和导控,从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从指令性转向引导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1.城市规划

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要素:

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

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 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2.法定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 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 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资源分配)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 ‡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规模)

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核心城市)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内部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4.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乡/村庄规划,略)1)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3)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4)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 5.控制性详细规划:

法定规划: 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内容:

确定地块界线、确定土地使用性质;

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第四章

1.区域发展特征

城市密集区与城镇群的发展;

城市体系的结构转型;

以土地、资源和环保为主的区域协调;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农村问题与城乡统筹; 2.面临问题: 3.转变重点:

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空间管治;

突出建设标准的确定与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

强调按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科学合理的划定城市规划区; 4.空间管制分区

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河湖湿地

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

地下水源核心区

山区泥石流易高发区

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行为,城市建设用地尽量选择避让;

二级水源保护区

地下水源防护区

山区泥石流中易发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

山前生态保护区

适宜建设区: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是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5.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增长率法;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法;基础设施承载力法

第五章

战略发展(略)

第六章 可能会出评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本章重点:1.用地分类(了解)

2.城市用地比例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 人均建设用地在100m 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居住用地布局原则、典型居住区类型:TOD、邻里关系 4.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特征、选址条件 5.工业用地的选址要求、风向与工业用地的分布 工业与仓储用地的布局特点、与城市的关系 工业布局与交通的关系

1.用地分类

2.用地比例 3.城市用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评析;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工业布置对江河下游的影响; 气候条件(风向);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地形条件

建设条件评价: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构成

用地的经济性评价 用地评价注意点:

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

考虑建设的经济型和安全性,同时还要考虑用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后果 用地评定的分类: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 三类城市建设用地: 一类:用地的条件优越 二类:改善后才可用于建设 三类: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划分也不同,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比较

4.居住用地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居住是城市中最主要得基本职能,人均居住用地18~28m2/人;

自然环境优良;

居住用地一般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便于合理组织居住生活;

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协调,减少通勤交通压力;

在城市外围区,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

注意环境污染的影响;

一般而言,居住用地密度与市中心距离成反比;

5.典型居住用地布局类型:集中式布局;组群式布局;组团式布局;沿交通轴线布局

典型的居住区类型:邻里单位、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邻里单位:

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邻里单位

目的: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

特征:住区内配备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宅与小学、休闲设施等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空间体系,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 规划布局6原则:(个人认为了解就行)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包围,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4.中心建筑是小学校 5.内部设有公共活动中心 6.占地约160英亩 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基本理念:利用了运输与土地间的基本关系,将开发集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节点上,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距公交车站很紧的步行范围内,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强调紧凑增长、开放空间和永续性。

规划结构特点:一个TOD是一个围绕公交车站那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住区的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站点

6.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在各级城市的分布:

TOD强调土地混合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优先为规划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7.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选址:

注意利用原有基础; 位置适中,交通方便; 考虑环境影响; 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考虑工程建设的场地条件;

分布合理,功能互补,联系快捷,使用方便; 8.工业用地选址特点:

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质、形状与规模等;

水源及能源供应;

交通运输条件;

其它:环保、绿化、居住配套等; 9.风向与工业用地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仓储用地布局特点:

用地条件;

选址;

环保、安全防护距离; 选址——与城市的关系:

为本市服务的仓储设施

如,综合性供应仓库,本市商业设施用仓库等 靠近服务对象 市内交通便捷

与本市经常性生产生活活动关系不大 如战略性储备仓库,中转仓库等 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布局

10.11.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布置在城市郊区

12.工业区、仓储区的有哪些典型的交通问题

通勤交通压力;

货运交通组织;

货车配送问题;

对于生活用地的评价: 1.公共交通要素 2.公共设施 3.生态景观 4.空气噪音等污染 对于工业用地的评价: 1.交通运输 2.基础设施 3.生态景观 4.农村改造成本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用地选择的考虑因素: 1.建设现状 2.基础设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发展弹性 5.生态环境 6.文化遗存 7.社会问题 居住区规模:

城市居住区:3-5万 完善的物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1-1.5万 基本的物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组团:1000-3000人 基层的物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商务办公用地分布特征:

1.交通便利,人流集中,各种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2.通常是城市的几何中心,或者交通枢纽 3.CBD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满足生产需求

考虑相关企业间协作关系 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为自身发展留有余地 为城市发展减少障碍

仓储用地布局特点 地势较高且平坦 利于排水的坡度 地下水位较低 地基承载力较大

下篇 by Wang Dong

对外交通规划原则

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所长,各尽其用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其技术经济指标 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 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铁路线路原则

尽可能将铁路线路布置在城市外围 穿过城市时,从不同城市组团之间穿越

铁路走向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减少城市干路与铁路之间的交叉过境车辆较多时,修建专用迂回线路 适时改造原有线路 铁路线路两侧绿化隔离

铁路客运站

位置

中小城市边缘,一般 1处 大城市要深入,在中心区边缘,2-3处

一般距市中心2-3公里距离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交通组织 必须有主干路 连至市中心、码头、长途客站 铁路货运站

位置

综合性货站以到发为主的,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或消费地区专业性货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储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

中转货站应在郊区,接近编组站或水陆联运码头

危险品货站设在郊区,并有一定安全隔离 数量

小城市设一个综合性货运站或货场即可

大城市分设若干综合性专业性货运站

交通组织

必须有货运干道联系,附近有市内交通运输站场、停车场  中间站

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布置,一般设在小城镇 客货同侧 客货对侧 编组站

位置

在城市外围布置、郊区、铁路干线汇合处,应便利集纳车辆

是铁路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大,对交通分割严重,昼夜不断作业对城市环境有较大污染和干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交通组织

为职工及家属提供方便交通上下班,生活 

港口选址要求

与总体布局协调,服务城市

水域条件(水深够、水面宽、水流稳、冲淤少) 岸线(足够长度、陆域面积)

避开桥梁、闸坝、水下电缆、架空电力线避 岸线 机场

位置

宜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

机场跑道轴线方向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

一般设于远郊避免通干扰 距离

10—30km 交通联系

快速路,30分钟车程为好 

公路与城市关系

穿,绕 公路与城市连接方式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公路枢纽布置要求 客运站:

中小城市—可与铁路站结合在一起,一般 1 处

大城市 —按方向,多方为布置,注意与城市干道联系方便,方便铁路、码头联运

货运站:

供应生活物品的应在市中心边缘

中转货物应在仓储区、铁路货站、货运码头附近 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 满足骨架要求 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满足管线布置要求 满足景观要求

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城市道路网分类与要求

快速路

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规划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主干路

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

次干路

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 支路

主要承担近距离出行、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任务,以及联系集散道路、城市用地临街活动;部分支路还需设置公交线路 城市道路网技术要求

道路网面积率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8%~15%。

规划人口200万以上,宜为15%~20% 道路间距

快速路 主干道700——1200米 次干道350——500米 支路150——250米

路网布局类型

混合自由 方格网

环状放射 环路

穿越截流、进出截流、内部疏解

放射路

有助于满足车辆的直达要求,减少绕行距离;

加强城市与外界、中心区与郊区新城之间的联系,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加强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联系 影响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因素

自然条件

地形、河流、岸线、地质、矿藏是影响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模

城市用地布局和形状 对外交通设施 社会和人为因素

道路网布局规划的一般原则

道路网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 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协调城市道路的各项功能 充分加强道路网络的整体系统性,促进道路的交通集散能力 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拓展 结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灾害,节约用地

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

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布局结构模式

星座式集中式、网格状、环状、分散式(多中心)、星状、带状、环形放射状、组团式 集中式布局特点

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中小城市一般集中发展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网格状 方格网道路 城市形态规整平原地区,无地形限制

可达性类似,不易形成显著的中心

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 自然条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局部气候等 区域因素 区域城镇体系 区域交通设施 产业发展

工业、旅游业、矿业城市、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 城市中心

单中心、多中心、中心位置

控规第四十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建筑密度

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站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容积率

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五线控制

红线: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蓝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紫线: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控制线

第三篇:城乡统筹总结(定稿)

我县自2007年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以来,全县上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公共服务雏现均衡、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以工促农带动了城乡结构变化

大力加强“组团城市”大道的道路、交通工程、景观、桥梁、排水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组团城市”和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在“宝邮路”沿线初步形成了城镇、园区、农村三个方面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带动了全县城乡互动,使全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增幅为63.1%。全县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41.4%。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2008年底城镇化水平达到34.4%。200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4元,同比增长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幅达到18.4%。

(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

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县累计修建农村公路1919公里,水泥人行便道近630万公里,其中2008年改建农村公路210公里。实施村镇饮水工程152处,解决20万人饮水困难;整治病危水库39座。2008年共新建户用沼气池5000口,实施“三改”237户,完成土地整治7.5万亩;基本实现了村级公路、有线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全县速丰林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枇杷、柑橘、葡萄、黄金梨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冬菜生产规模扩大,五大优势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餐饮、旅游农业产业带发展迅猛:“和平新村”被评为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荷花山庄”获全市首批“三星级农家乐”称号;“天醉园”、“长龙农业”、“西苑”等一批以“旅游观光农业”为主、“特色农产品”为辅的现代农业正逐步发展壮大,初步形了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统筹城乡发展格局。

(三)农村体制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按照“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的总要求,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促进了农村土地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截止2008年12月,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万亩,土地集中经营度达到30.2%。宝兴、雍溪等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较好地防范了土地流转中的风险,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劳务经济继续稳步发展,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在农村逐年提升。2008年,“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村专业技术人才1250人,全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800人。大量农民工在县内就地培训、就地就业,全县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出现农民工大量返乡回流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良好,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29个,入合人口28万人,农民入合率达到32.5%,农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实现了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管理企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统筹城乡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落实“三补一贴”政策,城市资源项目下乡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

会保障体系,农民“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我县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0%。启动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2008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人,基本完成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申报受理工作。全县医疗参保单位156个,参保人员11193人,其中农民工参保3169人。三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2007年,我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足府发〔2007〕69号),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制定并落实了城区及中心小学教师到村小支教、边远学校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制度,建立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手拉手活动。2008年,采取学校自筹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共计投入2680万元,在全市率先推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班班通”计划, 建成功能齐全的“班班通”学校20余所,着力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全县通过中介组织、能人带动和开通“政府48小时求职热线”,劳务输出的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3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3%。通过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五)示范村、示范镇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是以龙水镇的配套改革试点为重点,制定了龙水镇统筹综合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在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试验性工作。以顺丰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该镇年出栏优质瘦肉型猪5万头;横店养鸡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现有蛋鸡养殖大户60户,80余万只,现已申报绿色鸡蛋品牌,利用鸡粪生产有机颗粒肥料的重庆沃园有机肥料厂也即将投产,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二是高坡村的试点工作成果明显。围绕发展规模经营,壮大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重庆富足酿造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在高坡等村落户,租地建立了基地。此外,在产业培育、农村环境改善、培养新型农民、民主政治建设、土地流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该村都取得许多宝贵经验和成效。

二、土地流转成为我县改革亮点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全县幅员面积1392平方公里,辖24个镇乡(办事处),其中包括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全县共有 292个行政村(社区),农业人口 78万人,农业户数21.8万户,耕地总面积63.0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8亩,农村劳动力43万人。我县于1998年开始了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04年在1998年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目前,全县 242 个村都开展了完善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工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为63.01万亩,承包农户总数为21.8万户,签订承包合同21.8万份,占承包农户总数的100% ;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1.8万本,发证率达到100%。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主管部门积极工作,发挥职能作用,使我县土地流转探索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我县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支柱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20.5万亩,占耕地面积63.01万亩的32.5%,涉及农户53113户,占总农户数的24.3%。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规模经营,规模经营面积达19.8万亩,其中,用于发展粮油生产7.85万亩,水产养殖1.5万亩,水果生产4.55万亩,生态观光农业2.35万亩,蔬菜生产4.15万亩。单个业主承包经营土地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有35家。在大批规模经营业主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规划建设的“三

大农业示范区、五大主导产业、六大特色基地”已初成规模,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30万亩,枇杷基地7万亩,笋竹基地4.7万亩,冬菜调味品原料基地4万亩,黄金梨、西瓜、葡萄、太空荷莲等特色农产品基地4.5万亩。全县涌现出了季家核桃、万古黄金梨、雍溪西瓜,玉龙生猪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和一批新的种植、养殖大户。

(二)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1.转包。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是当前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最大、比例最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全县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总面积4.8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3.41%。

2.转让。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形式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多发生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流转双方基本不考虑市场和价格问题。截止目前,全县转让流转土地总面积4.9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3.9%。

3.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它是土地流转初期比较流行的方式。目前全县互换流转土地总面积1万亩,仅占流转总量的4.88%。

4.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该流转方式是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目前,全县出租流转土地总面积5.1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4.88%。

5.入股。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形式在大足县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最为明显的是龙岗街道办事处以巨桉产业为抓手,共有四个村的坡耕地、荒地以农地入股的形式成片承包给业主种植巨桉,入股面积达7000亩,占该处流转总面积15000亩的46.6%,涉及农户2200余户。共栽植巨桉37万余株,农户与业主按4:6分成,预计入股农户收入将翻番。目前,全县以这种方式流转土地总面积4.7万亩,占流转总量的22.93%。

(三)土地流转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县遵循“坚持条件,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探索,形式多样,逐步规范,不断完善”的工作方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其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采取遏制土地撂荒的方法,既减少了本县土地撂荒,又加快了土地流转的运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传土地政策。通过组织召开村社干部、社员代表会议以及院坝会,利用宣传车、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农村土地的各项政策,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以及农村土地撂荒政策广泛深入民心。二是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为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提早安排部署,选派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耕地的利用情况进行普查,对土地撂荒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个别指导,搞好撂荒地恢复生产的协调服务,同时实行耕地撂荒行政首长责任制,并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三是实行

奖惩制度。为了提高工作人员以及老百姓对撂荒地恢复生产的工作积极性,部分撂荒地相对严重的乡镇采取奖惩制度,使撂荒地恢复生产。四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全县对弃农经商、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而无力耕种农户所造成的撂荒地,实行鼓励和引导其把土地流转出来。五是组建促农助耕队。各镇由党员、团员、干部组成促农助耕队,主要是帮助耕种不愿将土地交给别人的外出户和无劳力户的撂荒地。六是政策激励,减少撂荒。允许和鼓励机关干部职工、科技人员承包撂荒和闲置耕地或由集体调剂代耕,提高其粮食和农资的补贴标准,对不服从调剂又撂荒两年以上的,严肃处理,确保实现耕地零撂荒目标。

2.为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主要采取了“四激励”措施,促进土地有序流转:一是政策激励。先后出台了《大足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发农业项目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文件。二是资金激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农发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业规模经营,引导业主增加投入,放大资金扶持效果。比如,大足县对种植水稻20亩以上的农户,每亩补贴90元。三是项目激励。县上将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打捆使用,投入到农业规模园区,扶持业主做大做强。四是精神激励。县委、县政府每年在全县农村工作会上表彰一批规模经营土地50亩以上或经营荒地100亩以上的业主,自1997年以来,已表彰农业规模经营业主800余户。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我县土地流转工作创造出了自身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流转注重“五新”。一是机制上有新思路。为了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工作,县农业局在农经站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镇、村各级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使土地流转步入了规范化的工作轨道。二是工作上有新举措。建立了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土地流转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加大了工作考核力度。三是投入上有新方法。基本建立了引导农民投入、鼓励企业投入、引进业主投入、争取上级投入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产业上有新特色。经过近两三年的努力,全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得到迅速发展,宝邮路(宝顶至邮亭)沿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等为特色的产业带,基本形成了粮油、蔬菜、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发展了荷花山庄、枇杷生态园等一批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是农民增收有新途径。目前,大足县集中经营土地的亩产值比分散经营平均高2倍以上,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让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据统计,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其中县内转移就达11.8万人,占了全县转移总量近一半,劳务收入达到15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578元。

2.土地流转促成了我县土地“四集中”的新局面。一是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中。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已达36家,其中规模经营500亩以上业主达35户,200—500亩的业主达79户,50—200亩的业主达808户。二是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目前,我县已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54个,专业协会9个,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集中经营土地面积超过5万余亩。三是土地向农业综合开发园区集中。全县目前已经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园区2万多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雍溪镇建成60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四是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目前我县有24万外出务工农民,其中有

5.6万人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单户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流转面积达6万余亩。

3.土地流转进程趋于加快。近年来,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在市农委的指导下,在县委、县府以及各级部门的重视下,土地流转进程逐步呈现加快的趋势。2005年,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4.1万亩,2009年一季度达到了 20.5万亩,是2005年的5倍。

第四篇: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

地理系 “城乡统筹报告会”总结

2010年4月27日下午,地理系在综合楼四楼会议厅举行了“城乡统筹报告会”,会议由安义宣主任主持,在会议上任行武博士、陈兰老师、和张侠老师分别对合村并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目前济州的规划做出了总结,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对合村并居的观点以及问题,老师们也一一做出了解答,之后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华晓峰同学也对自己家乡—青岛开发区的合村并居提供了好的范例,济州进行的合村并居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地理系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与此同时地理系老师也出席了此次会议,通过这次的报告会,同学们对合村并居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给地理系资环专业一个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报告会持续了3个小时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地理系

第五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8年考博麻醉学试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8年考博麻醉学试题、名词解释

1.2相阻滞

2.VAS评分

3.间歇指令通气(IMV)

4.前负荷

5.霍夫曼消除

7.CO2排除综合征

8.MODS

二、问答题

1.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原因。

2.简述低流量吸入麻醉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3.简述肌松药的类型及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4.简述目前疼痛治疗的方法。

5.肺动脉高压的原因及处理

6.急性肺损伤和ARDS的病因及其诊断标准。专业基础:药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耐药性

3.化疗指数

二、问答题

1.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以外的作用。

2.吗啡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高血压 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

4.简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5.简述D2样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三、论述题

1.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

2.NSAIDs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试举一个药物说明)

【发表评论】

下载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 城乡统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济城市规划考博总结之乡村规划 城乡统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博作文总结

    考博作文模板总结: 第一段 As is vividly depicted in the picture, ,which seems to be humorous and ridiculous but thought-provoking on second thoughts.The most strik......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之基层治理机制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题研究之五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调研报告 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 陈红太 导言 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

    考博英译汉技巧总结

    考博英译汉技巧总结 1. 英汉语言的异同 1.1. 英语是形合:需要使用连词或者关联词表示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汉语是意合: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隐含”于上下文之间。如果汉语使用形......

    考博英语语法重点总结

    考博辅导:考博英语语法重点总结(3) 过去分词与形容词的语义差: 1.Destructive:causing damage to people or things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modern weapons Damaged: being i......

    考博英语作文总结

    英语写作绝招:各部分万能套用公式 开头万能公式: 1. 开头万能公式一:名人名言 有人问了,“我没有记住名言,怎么办?尤其是英语名言?”,很好办:编! 原理: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都是创造出来......

    微观经济学考博总结(2012.3.11)

    第一章、消费者理论 一、弹性概念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1、定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2......

    中科院考博资料总结

    英语:中科院考博英语真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单词书:新东方考博单词,或中科院考博单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物:课本(没有指定,我用的复旦大学何曼君那本),课后题 题库书:高分子物理......

    【同济】大学英语实用写作理论考总结

    英语实用写作理论考总结 Principle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4 Cs”: conciseness 简洁, clarity清晰 correctness , courtesy 礼貌Writing Memos memo writing 定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