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代坊市制度解体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宋代坊市制度解体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1.城市格局的改变
北宋初年。东京的城市结构仍沿袭唐代实行的坊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西市,居民区和商业区保持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坊市制度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式管理体制。
虽然坊市制度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始终局限了城市的发展,是一种障碍。城市中新的行市与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是市,居住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是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坊里结构。在这种厢坊制下,商业活动便突破了汉唐时期坊市的限制,店铺可以四处开放,大街小巷铺席林立。甚至还有夜市、早市出现。市的时空限制都被打破,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商业得到较大发展,我国古代商业文化最为繁盛的一个朝代。
商业中心不规则化。坊市制度之下,东西二城各一个商业中心。坊市解体后,商业空间的等级层次体系都发生变化。公共休闲娱乐空间扩大。瓦子,酒楼,茶肆等进行娱乐活动和伎艺。城与市真正得到融合。城市不再是是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且成为经济、文化中心。3.人口剧增,人口结构改变。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由于租佃契约关系的盛行,农民人身自由加强,流动人口增加,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使宋代城市的人口有了大的进步。同时,居民成分有了改变。从前大多是为政治军事职能服务的官僚、地主和军队,工商业者较少。随着坊市制度的解体,城市中以商为业的居民人口增多,安置了剩余劳力。4.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旧城难以容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外发展。环城草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外围人口增加,商业活动增多。两宋政府将这些环城草市当做城市的一部分进行管理。5.产生了市民阶层,冲破等级的束缚。2.城市治安管理得到加强
【1】社会环境复杂化,人口流动性加强,流民大量增加,容易引发城市治安问题。公共秩序混乱,恶性案件易发。政府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增加了独立一级的治安管理机构——厢。【2】卫生环境恶化,容易发生火灾。严格管理灯火,设都巡检,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和消防队。
【3】户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实行戸牌制,管理流民及鳏寡孤独。6.社会风气奢靡,交通拥挤,饮水困难,城市水源污染
第二篇: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园艺11-1 110344106 尹柯壅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城市群和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起的作用来概括说明中国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沈阳;城市发展;作用
Abstract 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creased,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ity agglomer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y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essay agglomeration and city agglomeration in Shenyang city development through research to outline the role of city agglomeration effect on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city agglomeration;Shenyang;city development;affect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规模推进,这种地域空间的结构、功能和地理尺度在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发生演进,从而出现了从城乡对立向城乡融合的转变、从各城镇独立发展向相互依赖发展的转变,进而在一些地理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形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密集且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群。研究中国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对优化我国城市体系和地域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城市群
1.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城市群最早是由法国城市学家戈特曼1957年命名的,他在其著名论文《Mega—lopolis))中研究了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由一连串的大都市区聚合形成的连绵逶迤的大城市经济地区,把这种巨大的城市空间形态用原意为巨大的城邦的希腊词“Megalopolis”来命名。戈氏在当时就预言,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若干都市区的空间聚集是城市化成熟地区城市地域体系组织形式演进的趋向,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将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最早出现城市群的是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之后,欧美各发达国家许多地区都形成城市群。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向城市群发展的趋势。[11] 2城市群的形成 2.1区位条件
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及土壤植被等方面。区位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础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为城市群的形成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广袤的腹地市场;良好的自然条件为陆路交通和航行(主要对港口)提供了便利,也为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城市化的发展准备了区位条件。
2.2交通通讯条件
交通通讯条件既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发达的通讯条件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城市群与全国乃至全球的联系以及资金、信息、物资和人口等的汇流提供了技术支撑。
2.3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
城市群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的培养器,同时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推动的结果。因为新技术的产生是新产业形成的前提,而新产业的产生和主导产业的演替、产业结构的转换决定了城市区域经济的自我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构成了决定城市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一个区域中,城市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特定功能,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或大系统。1+1>2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即部分组成系统后,超过原来部分之和的力量。
3.城市群的功能
3.1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城市群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群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群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
[5]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国际性城市群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水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6]增长”。“事实证明,城市群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通过‘发展极’的特殊功能可向周围地区扩散,而在这种传播与扩散中,所有的信息、物质流等都处在一个[8]增值的循环之中”。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问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群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广州、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上海、广州和深圳经济之所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三个城市都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区域的整体力最对单个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2.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作为区域最发达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连在辽宁带状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就是发挥大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作用,千方百计地在各个领域为辽宁带状城市群搞好服务,为辽宁带状城市群的经济振兴创造条件”[7]。“城市群是联接国内与海外的枢纽,是国家对外经济技术联系的通道。城市群是我国在21世纪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框架的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源地。城市群是我国科技发展领先区域,是21世纪中国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沿海城市群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主导
[8] 地位说明,它们将起着带动中国整体走向繁荣的作用,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火车头。”从全球看,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五大湖地区城市群,日本关西地区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和德国中部城市群等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能有较快和较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城市群结构正在形成”。城市群是其所处区域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3.3.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群都强调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京津两个大城市拥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大连要通过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辽宁带状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增长极的构建使中心城市有了支撑点、扩散点 ”。“构建大西安经济圈,发挥西安在陕西及陆桥经济带上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并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城市群的辐射力包括两个阶段: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其辐射力表现为单个城市的扩散,由市区延伸至郊区,核心是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展。在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间的各种联系(人、财、物和信息)加强,形成区域城市群的网状辐射,以交通线为纽带。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增强,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间的联系密度增大。二.沈阳城市群
1沈阳市群的概况
沈阳城市群,又称沈阳经济区,是指辽宁中部以沈阳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城市。人口2500多万。近年来沈阳经济区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形态和特征日益凸现;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之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是世界上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少有的都市密集区,更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
2沈阳城市群的发展定位 2.1 沈阳
沈阳市的发展定位为辽宁省会。发展目标是成为以创新为主导、生态为特色、立足沈阳经济区、面向东北、辐射东北亚的集商务商贸、金融服务、文化行政、休闲宜居为一体的生态城市核心区,成为中心城市新都心.2.2 鞍山
鞍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共和国钢都”的美誉,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鞍山整体经济有较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钢铁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2.3 抚顺
全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抚顺的石油加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抚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石化、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以国有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城市工业城市,集中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
2.4 本溪
本溪是我国主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沈阳经济区的发展,目前逐渐由重工业基地转变为重视轻工业、高科技、侧重旅游资源的现代化城市。
2.5 营口
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之一,是中国传统轻纺工业基地和新兴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全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正逐渐成为轻工制造业基地与港口旅游城市。
2.6 阜新
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原料产地。阜新被确定为国家液压装备产业化基地、全国首家“承接转移· 中国制革示范基地”、中国北方家具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特色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市。至今阜新仍是重要的矿产基地和工业基地。
2.7 辽阳
辽阳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包括石油化纤、轻工、纺织、冶金、化学、机械、电子、建筑材料、能源、医药和食品加工等十几个主要行业。同时也是农业发达的“粮仓”。
2.8 铁岭
是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能源之城。[11] 3沈阳城市群的影响和作用
当前,辽宁经济实力居全国第7位,GDP年增速处于中等水平。沈阳经济区中八个城市在通信、环境整治、市场、旅游、工农业、社会事业等方面一体化已初见成效,沈阳作为中心城市也迅速发展,但整体上沈阳经济区在交通等方面还略显不足。
3.1沈阳城市群现状
沈阳城市群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大国防战略产业基地。近年来,由于体制转轨等因素,沈阳城市群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老工业基地问题。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沈阳城市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以沈阳为中心,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了“区域经济共同体”发展趋势。其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区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形态和特征日益凸现,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之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是世界上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少有的都市密集区,更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
在辽宁省政府6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长陈政高表示,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进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旨在使沈阳经济区在重点领域和环节的改革上,大胆探索,率先突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带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3.2沈阳城市群优势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地势自北向南,由东向西倾斜,适宜农业生产及港口发展。
交通方面已初步形成以沈阳为中心,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沟通全省和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框架。该区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拥有7500万吨以上吞吐量的港口,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产业方面一是经济区都市密集,是全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二是重工业基础雄厚,专业分工趋于合理,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石化工业基地、国家级精细化工和催化剂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互补性和关联性强,经济区重化工产业框架形成之初就是以产业关联性而打造的,具有矿山→能源→冶金→机械装备的产业发展链条;四是经济区科教发达、人才济济,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9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7%;五是经济区资源富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水资源。
3.3沈阳城市群的作用
沈阳经济区的建设以沈阳为增长极,尤其强化了沈阳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加快了沈抚同城化和沈本一体化进程,积极引导辽阳灯塔地区与沈阳浑南新区的对接,同时沈阳北部新区的建设带动了沈铁工业走廊的发展。
营口将被建设成为沈阳城市群的海上物流门户和临港工业基地。以港口为依托,建设服务辽中、辐射东北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和现代化大型海港城市;同时,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承接城市群内沈阳、鞍山等城市的产业转移,打造辽宁沿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基地,推进辽中城市群由内陆向沿海的空间扩展。此外,实现营口中心城区向鲅鱼圈的转移。
沈阳城市群内部空间协调发展与合理对接,实现了人口、产业、经济、社会、城镇、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围绕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推进了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并且在快速交通体系、信息网络、生态环境整治等领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完善城市群合作和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城市群协调发展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了沈阳巨型城市区和营口海上门户城市的发展,对沈抚本都市区、鞍辽都市区、营口都市区和铁岭都市区的发展起协调作用,扶持了桃仙空港、灯塔市、辽中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筹起到极大作用。[10]
对于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来说,除八市本身产业化发展的贡献外,一方面要加快中心城市沈阳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开放,提升对周边城市的辅射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协调七市的产业类型转变与经济体系发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构建以沈阳巨型城市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友好型城市群。
参考文献 1.胡序威,周一星.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OO0. 2.姚士谋.中国城市群.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上海正大研究所.长江边的中国—— 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
4.许经勇,任柏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性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5.薛东前等 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城市地域与研究,2000(12)
6.周玲强等 三角洲国际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O00(3)7.刘昌阳 大连在辽宁带状城市群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1998(9)8.赵永革 论中国都市连绵区的形和发展的意义.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2)9.苏雪串 中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2)10.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2 11.百度百科等网上内容
第三篇:护理人员轮转制度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护士轮转制度对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
酒钢医院 骨科 胡艳华
【关键词】:护士 轮转制度 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21世纪人们对健康护理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护士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关系自身竞聘岗位的实力,也涉及医院整体护理竞争优势的持续发展。但是护理队伍历年来受学历、编制、人员档次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造成护理队伍的不稳定、人才短缺等原因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护士轮转科室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护理人员科室轮转可促进护理技术的传播、更新、推广和应用,增强护士的创新意识,开阔思路,提高业务综合能力。科室轮转对护理人员就要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娴熟的技术操作还要掌握先进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在专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转科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完成疑、难、重症病人和急症病人的诊疗任务,提高护理水平。目前护士护理工作的现状
1.1 护理工作的单性和机械性
医院环境因素所致的护理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一般情况下一护士在护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在医院的某一科室或某一病房工作,一些人一直都在最初分配的岗位工作许年。很少有转科、学习的机会。就造成该护士只对本科室或本病房的疾病和护理熟悉,使得护理基础知识面过窄,而且现代护理强调专科领域的过分细致化发展忽略了整体基础护理知识的掌握。从而造成了护理工作的单一性,每天工作在同一岗位面对的是同一护理、同一种治疗、同一种操作造成了护理工作的机械性。
1.2 护理人员知识面相对狭窄
由于护士的工作性质、岗位的不同造成了许多护士临床知识的缺乏。有一些护士工作在门诊、B超室、供应室等从事其他护理工作。对护理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更加不完善。再加上有些高年资护士年龄偏、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业务水平普遍较低,知识面相对狭窄。护士、护师特别是主管护师应该有更全面的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知识的完整性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知识越丰富技术发展就越扎实。确定轮转科室及培训人员条件
2.1 为了使护理人员在轮转期间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护理部结合院内科室护理工作特点,选择基础护理量大、护理技术性强、护理任务重、专科性质强、师资力量强、具有代表性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科、神经内外科、骨科、普外科、心内科、呼吸科等确定为轮转科室。每科室轮转3个月,每个人轮转3-4个科室。
2.2 护理专业专以上文凭,参加工作3年以上,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热爱学习,有悟性。成为全科护理人员中的骨干力量。转科学习的内容
针对护理队伍现状,以学科建设为依据,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严格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将临床专业以病为基础,严格区分出熟练掌握、重点掌握、基本了解的知识和技能操作,把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作为重点,严格进行培训,同时要求参加培训的护士必须掌握各专科具有特殊性及常用的技能操作。
3.1 提高护理人员对重症、疑难病人的护理 重症医学科轮转使护理人员能够学习到对危重病人提供有别于普通病房更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在重症医学科重点学习各种仪器的一般操作方法及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如呼吸机、微量泵、除颤仪等仪器)、监护仪各项指标的意义、危重病人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护能力、人工气道的管理技术、掌握插管的配合技术、对机械通气患者观察与护理、掌握血气分析的标本采集与结果分析、常见危重病种监护要点及重症医学科特护记录单的规范使用。
3.2 帮助的护理人员补充缺乏的急救知识和危重病人的抢救知识 在转科期间,急诊科的老师讲述了:危重病情的判断、常见中毒的急救、急性心梗的诊断与处理、以及休克、昏迷、呼吸衰竭等危重病情抢救护理程序。并示范了: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洗胃机、简易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使用和常见故障的处理。通过学习强化了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使其在临床护理中可以为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能为解除病人的痛苦、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急诊的医疗和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的人群。以及被动面临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突发伤、批量伤病人的救治。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护士应该在一线分诊、评估、协调和抢救病人方面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能自理急、危、重病人的能力。依据各种重大脏器疾病和急、危、重病人的监测指标、特殊护理程序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来充分满足急诊病人的需求。
3.3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骨科是我院护理质量管理较好、工作严谨、操作规范的科室,轮转的护理人员在好的团队氛围内不仅学习创伤骨科、骨关节病专科护理、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创伤常见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方面,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对膝关节、髋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也有了充分的认识。神经内外科工作特点为危重病人多,大多是意识不清、昏迷、不能自理病人,由此基础护理工作量大,包含了普通病房基础护理,在繁忙的护理工作量大的环境中,提高轮转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心内科是护理操作规范专科性、实践性强优质护理病房,轮转的护理人员掌握了心脏疾病病人的护理及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术前和术后指导、与病人沟通技巧、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学到了心内科的科室优良传统。通过在普通病房轮转,使护理人员临床处置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提高,其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加深,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
效果
4.1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护理人员经过严格的多层次培训,拓展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她们的专业技能、应急能力和专业素质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她们不需要带教和长时间的适应科室特点即能投入各病区的特护、抢救及病区间的支援工作,受到使用科室的好评,起到护理部临时人才储备和培养人才双赢效果。为护理部动态调配护士提供了条件,适应了医院发展的需要。
4.2 抢救技术水平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体现出自身价值 通过培训,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各种抢救仪器的熟练使用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成功率。同时增强了对重症病人实施系统监护的意识,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通过重症监护室轮转,护理人员都认为技术含量很高,有别于普通病人更高质量的必要的治疗和护理,对业务提升帮助很大,自豪感增强,体现出自身价值。
4.3 为护理管理培养了后备力量 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及性格特点,通过日常工作接触再现出来,护士长对每名轮转的护理人员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并做出正确评价,为分配科室合理用人,选拔优秀的护理人才提供了依据。轮转的护理人员从系统化的学习中,了解了先进管理新知识、新方法、新进展,在科室轮换中总结各科护士长的管理优点,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护理管理人才梯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激励了新护士的工作热情,对表现不好者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让其增加了紧迫感。小结
通过轮转,使护理人员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护理人员轮转是护理人员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对自身发展及护理学科发展起到很重要作用。同时轮转护士更受用人科室欢迎及重用,暂时缓解了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为医院培养了多专业的护理队伍,使护士受到了锻炼,弥补了以往护士只限于单科而不能胜任其他科室工作的缺陷状况。在专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转科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完成疑、难、重症病人和急症病人的诊疗任务,提高护理水平。因此,要充分重视并树立全面能力培养的观念。
第四篇:浅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浅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之后,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状况,国家和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笔者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浅析了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并且以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和武夷新区为例,阐明了构建“海绵城市”对现代城市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环境;作用及浅析
引言: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并且发表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大力构建“海绵城市”。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多个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发挥了巨大的功效,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相对较晚,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早日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首先提出是在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2014年,为了响应习主席发表的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我国相关部门决定在某些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了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这一“吸”一“收”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内部良性的水循环系统,还能自动吸收水系统的污染物质,保持城市水土。
2.海绵城市的特征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区别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从而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注重城镇化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地下水、自来水等进行存储、排放、使用时不是依靠传统的地下管道而是依靠城市自然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吸收、存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进而缓解城市的洪涝问题;第二,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不仅注重恢复和保持城市内部的水系统,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第三,转变了排水防涝思路,海绵城市彻底摒弃了“快排式”传统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涝过程中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第四,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海绵城市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水系统,水资源在自然环境的循环中实现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平衡,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也基本保持不变。
二、分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根据《指南》的相干规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充分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二是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及水体进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的建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调节地下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等发挥了巨大功效。
1.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起初就是从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出发,发挥着雨洪调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与地下水涵养等作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也可以采取一些人为的措施,来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可以通过协调市政道路和地下排水管之间的关系,增大城市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完善城市水系统等措施来达到排涝的目的,确保在雨季时城市市民不会被强迫“看海”。
2.形成了良性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立,不仅有效的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还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局面,为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了助力。笔者认为,海绵城市就像被放大了的“湿地”一样,最大程度的修复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注重开发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等综合作用,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维持着一定的径流量。森林植被、湿地等大大提升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确保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
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
3.保持城市水土
不可否认,城市水土保持是实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的关键,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又能够给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环节提供便捷。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做到了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始终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城市水土保持离不开对雨水的控制。鉴于此,笔者从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结合海绵城市建立起合适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做到真正的系统优化;二是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纠正雨水控制期雨水控制的不当之处;三是注重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水土保持临时排水措施相结合;四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雨水利用控制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等。
4.改善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在实施“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策略时,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分割,增大了建设绿地的用地面积,合理的修建了广场,广场铺装多采用透水式铺装,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铺装的方法,增强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内湿地、公园面积增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实例分析 1.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群力雨洪公园于2006年始建,由建设前占地约2 733 公顷到建成后占地3 200 万平方米,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运用的一大成功案例。该区域在历史上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保护湿地为原则,巧妙的将其打造成收集雨水、储蓄雨洪、下渗雨水、补充城市地下水、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尽量保持原有的湿地区域,在湿地周围通过人工挖掘回填等技术手段创造出一条坡地带,公园内部的水池子里的水都是净化后注入的,水池旁边自然风景倒影和清澈的河流在水面上交相辉映,为了满足游客不同的视觉体验,通过一些栈桥和远望台的建造为游客提供了游憩地和观赏点。群力雨洪公园成功的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湿地公园的开发,不仅美化了城市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了可观赏景点,还为调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武夷新区
武夷新区践行“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闽北地区原生态的森林在被人为的滥砍乱伐之后正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鼓励当地林农还林于上,加大对林业种植的补贴力度;二是城市生态修复同样不可忽视,一些贴近地面的建筑如广场、硬地、建筑等工程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通气、透水性较好的;三是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扩大生态用地的面积,净化水资源,淡化水质,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力克服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前,无论城市规模的大小,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推动了新型城镇的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03:1-7.[2]柯善北.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中华建设,2015,01:22-25.[3]本报记者
张蕊.海绵城市要吸纳点点滴滴[N].中国环境报,2015-05-05010.
第五篇:国标舞对大学生的发展作用
公选课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姓名:
地址:
摘要:“国际标准舞”也叫体育舞蹈,是由社交舞转化而来的,是体育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在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是人与人神情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作用,桥梁。
国际标准舞—人与人的桥梁
正文:
国际标准舞是由社交舞转化而来的,它是一种要由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的一种双人舞,这也恰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搭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在我们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表达,容易得罪人等等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自信,不敢认可自己,多数人自卑没有展现自己的欲望,最后导致把最优秀的自己埋葬在内心最深处,展现在外的仅仅是不得不表现得东西,那些真正属于自己又是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就在一次次的胆怯中埋没了。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国标舞学习多数人摆脱了这种潜在的枷锁,在不得不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就习惯了两个人配合着跳舞,就在两人的配合过程中不断的寻求一种能与对方达到共鸣的情感,慢慢的学会了情感的交流,敢说了,敢做了,更加敢跳了。所以说,国标舞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在大学校园中最吸引眼球的非街舞莫选,因为街舞代表了大学生对自由,洒脱的追求;其次是各式各样的现代舞,因为现代舞代表着舞者的创新与豪放;再者可能就是国际标准舞了吧,当然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许没有那么多的舞会,也很少会用得到国标舞,但是,国际标准舞却是代表大学生对美与优雅的追求。在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会有一定的作用,有些学生可能到发达的城市发展,国标舞也就不可逃避,当然,随着当代社会和人们对美的追求速度,在不久的将来国标舞很可能成为晚会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我们接触的并不多,最多也就是在电视上看的比赛较多,再者就是在电影中见到。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更不用说是用他来陶冶情操。所以说,在大学校园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他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课程是非常有用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天天被数理化围绕的理科生和天天被文字困扰的文科生在每个周都有这么一门公选课等着他们来参与,那是件多么欢乐的事情啊!虽然怎么学也敌不过专业学生,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有了自信,跳得好坏暂且不论,只要敢跳那就是美的。只要大胆的把动作做出来那就是进步。我们练的表象是舞蹈实质是自信与勇气。丢掉自卑拾起自信,丢掉土气拾起优雅。
然而现在大学生们对国标舞的认识仅限于拉丁或华尔兹,相对于他们对街舞的认识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以下是关于国标舞的一些准确的,官方的定义: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摩登舞(modern)又译“现代舞”。特点是由贴身握抱的姿势开始,沿着舞程线逆时针方向绕场行进。步法规范严谨,上体和胯部保持相对稳定挺拔,完成各种前进、后退、横向、旋转、造型等舞步动作。具有端庄典雅的绅士风度。曲调大多抒情优美,旋律感强。服饰雍容华贵,一般男着燕尾服,女着过膝蓬松长裙。
拉丁舞(latin)的特点是舞伴之间可贴身,可分离。各自在固定范围内辐射式地变换方向角度,展现舞姿。步法灵活多变,各舞种通过对胯部及身体摆动不同的技术要求,完成各种舞步,表现各种风格。舞姿妩媚潇洒,婀娜多姿。风格生动活泼,热情奔放。曲调缠绵浪漫,活泼热烈,节奏感强。着装浪漫洒脱,男着上短下长的紧身或宽松装,女着紧身短裙,显露女性曲线的美。
自1984年国标舞传入中国开始,就受到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欢迎。
所以说,国际标准舞的本质是体育舞蹈。这就更显得国标舞的意义所在了,学习这种舞蹈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陶冶美的情操,在美中得到锻炼,在美中享受国标舞带来的快乐。学习国标舞我们不用刻意去做一些动作来达到锻炼的目的,而是在学习艺术当中就得到了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找到自信找到一种恰当的沟通方式。
国标舞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以来,非常受欢迎。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我们学校这门课程的全称叫“形体训练与国际标准舞”,它属于艺术体育类的,这也是我们大学生涯中选修行列中必修的一类课程,这样的设计有一定的意义,国标舞集舞姿美、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于一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运动的同时产生出各种审美效应,从而使他们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这也就更加促进了人与人的接近与交流。因此,让国标舞成为大学生的选修课程之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国标舞还有着健身作用,可以让大学生们在舞蹈过程中获得身体的健康。国标舞动作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早在70年代,国外学者对国标舞进行生理方面的研究表明:能量代谢方面“伦巴”和“牛仔”接近艺术体操和广播操;“狐步舞”接近网球;“华尔兹”和“探戈”高于网球;“恰恰”和“快步舞”接近马拉松。以上表述说明,国标舞能使人体心血管系统,心肺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明显的强身健体、开发益智的功能。而且国标舞动作变化多样,动作蕴含有空间、姿态、力度、流畅、时间等要素。人们通过国标舞动作的练习极大提高力量、耐力、灵敏和协调素质。如拉丁舞能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腿部、腰部的肌肉力量,摩登舞则有利提高全身肌肉的控制力和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
在学习国标舞的过程中舞者通过舞步、动作、造型充分表达舞蹈的深刻内涵,尽情地展现优美的身体姿态。摩登舞动作舒展、流畅、造型优美,舞者通过动作、造型表达婉转柔情和无限的延伸,从而展现优美动人的体态和曲线美,在这种忘我气氛中享受运动的无穷快乐。从中感受着与队友配合的愉悦,在与队友的眼神交流中体会对方的情感。从而知晓彼此的神态。
在我们大学生范围内国际标准舞对我们人际交往的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国标舞是一种社交舞,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认识更多新朋友,不同系别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虽然是非专业的学生聚集,但是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够尽力的学,大胆的跳。就在这样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原本不认识的几个人因为作为舞伴而对彼此认识,彼此之间有了更好的交流,在校园派对中展露光芒。
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标舞这种独特的社交工具,让大学生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变换一下轻松愉快的环境,在优美动听的舞曲中进行全身心的放松。在欢乐的气氛里更益于进行人际交往,以互相了解、互相认识,进而发展健康愉快而自然的社会人际关系。尤其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学习之后的一种身心的放松,特别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技术系的学生而言,舞蹈真的是一种解放性的娱乐,学期前的形体训练那是对同学们的一种挑战,学生硬硬的骨头和没有好的柔韧度的身体在做这些动作时真是一种挑战性行为。但是这样的教学就提醒了学生平时应该多锻炼多做做运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结合,最终使得整个课堂活跃,在这种快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人人都愿意与你谈心。就在这种不经意的谈话中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这类课堂就好像一座通向人心的桥梁,让我们彼此都愿意与彼此分享经历。
国际标准舞对大学生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有眼神的交流和语言的交流,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广泛,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与别人相处,如何去了解他人,如何配合队友,如何互相体谅,从而达到协调的动作,最终跳出优美的舞姿。这就需要队友的默契与沟通。
由此看来,公选课的开展对我们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很有必要,尤其是国标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国标舞在大学生中传播是势在必行的,并且对于大学生就是一个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好朋友。
(参考文献: 1.体育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美感的培养————湖南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2.浅谈欣赏及审美价值观的培养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武汉体育学院学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