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10:5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第一篇: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毋庸置疑,人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性格等同于人格。面对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决定与选择,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人格。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决定主导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人格之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在整个心理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心理学其他领域提供了基础知识。比如,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学,司法教育学等等。不仅如此,心理学也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应用性知识,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除此之外,人格心理学还能够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人格心理学能事每个人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塑造健康人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拉帮结派,扩军备战。而在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一片争论,结构主义与机能主义激战正酣,行为主义蠢蠢欲动。就在这时,在奥地利,一位犹太人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革命,创建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永远都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这位叫做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被尊为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众所周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后来与弗洛伊德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于为此而绝交。但他们的理论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所以也将他们当做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成员。尽管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是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不仅当时,甚至至今都无法被人接受,但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都值得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大书特书。他们的理论像星星一样照亮后来人前行的脚步。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对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格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要谈的是人性哲学这个主题,弗洛伊德主张人性本恶。我十分反对性恶论,我坚定地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造成的。让我们追溯历史,将目光投向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让弗洛伊德对人性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更加坚定了人性本恶的错误思想。

关于人格动力。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或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他将本能划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并认为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我赞同生本能有正向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作用这一观点,但不认同性本能是主要成分。弗洛伊德之所以如此重视性对人的影响与他从事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精神病医师,他在接触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后,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接受他的催眠或者自由联想法治疗时都会涉及到性。可毕竟这些患者都在精神或心理上有残缺,而大多数人却没有精神疾病或者说就算有也尚未达到需要专业的治疗的地步。而显然弗洛伊德也无法证明他们的性本能。至于弗洛伊德的死本能,我认为那是不存在的。弗洛伊德提出死的本能是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攻击及杀戮等。我认为这些并非人的本能,这些现象的产生只不过是因为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为了满足需要,实现心理平衡的恢复,人们才做出了这些举动。

人格成因。在遗传与环境哪一个对人格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上,精神分析学派更倾向于遗传。关于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家族史或家谱法、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也有力的证明了某些人格特质确实受到遗传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尤其是教育对人格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我认为,个体的人格主要是取决于遗传还是环境因人而异。我们可以将个体依据他们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划分为敏感型和迟钝型,迟钝型的人对环境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冷淡,他们的人格一直受到遗传的束缚,很难突破。

人格改变。弗洛伊德对此持消极的态度,他认为人格是很难改变的。我认为人格通过教育、治疗是可以改变的。在人格改变的因素中,自我主观努力是较为重要的,也就是说,外因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

关于人格理论的向度。对于吉尔和兹戈尔提出的九个理论向度,精神分析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

1.自由论——决定论。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由其内在驱力所控制,个体不能觉察这种力量,是“决定论”的支持者。而人本主义学着罗杰斯则持相反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赞同罗杰斯的观点,我相信人类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是“自由”的。

2.理性——非理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强调非理性的作用,我赞同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相信人是理性的。

3.整体论——分析论。整体论主张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主张这种方法。虽然说整体论与分析论在人格研究中都非常重要,但是我认为还是更应该坚持整体论,毕竟人格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

4.遗传论——环境论。这个前文涉及过,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更依赖于遗传因素。

5.可变性——不可变性。弗洛伊德一直非常重视童年经验,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他5岁时就已经形成了,其潜在的人格结构再也不会发生变化。我不认同他的这种观点,我认为人格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人总是会变的,许多人格特质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拥有这些人格的人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即使已经步入青年,仍然有改变自己人格的可能性。

6.主观性——客观性。对这个的争论精神分析学派很少涉及。7.主动性——反应性。对这个向度的争论主要是由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者展开的。

8.均衡性——不均性。弗洛伊德持均衡性的观点,他倾向于重视个体维持均衡状态的动机,认为个体的某种缺失就会产生某种需求,导致陷入紧张状态,于是个体将采取一些活动,以取得满足,使个体恢复到均衡状态。

9.可知性——不可知性。这个问题是从哲学延伸出来的。作为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之一,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也是历来为哲学家们所争论的。在心理学层面上主要是行为主义学派与现象学派的争论。

总之,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几乎涉及到了人格心理学的每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书写了个人格心理学史册上最重要的一页!

第二篇: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中文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一、关于白日梦„„„„„„„„„„„„„„„„„„„„„„„„„2 1.白日梦产省的条件„„„„„„„„„„„„„„„„„„„„„„„3 2.在张爱玲小说中白日梦经历的不同时期„„„„„„„„„„„„„3

二、性本能与道德文明的冲突 „„„„„„„„„„„„„„„„„„„4 1.性心理的剖析„„„„„„„„„„„„„„„„„„„„„„„„„4 2.道德文明对性本能的压制„„„„„„„„„„„„„„„„„„„„4 3.性本能被压抑所导致的变态心理„„„„„„„„„„„„„„„„„5

三、本我、自我、超我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5 参考文献 „„„„„„„„„„„„„„„„„„„„„„„„„7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文学院2010级03班 盛佳

摘 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的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品的分析,从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三个方面,探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白日梦;性心理 ;三步人格结构;潜意识

On the influenc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Zhang Ailing

SHENG Jia Abstract: Based on the Zhang Ailing's novel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Freud's analysis of the works, from daydreaming, sexu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ree-step, explore the impact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her novels.Keywords: daydreaming;psychological;three steps personality structure;subconscious.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普遍带有苍凉、悲伤地意味,对于心理刻画是极其细腻、不惜笔墨的。在她笔下生出许多身份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然而张爱玲全然不是简单的勾勒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而是将它们的身份、家境、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融合在一起,进行精妙的分析,探究其个性形成的根源和转变的原因,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历史。因此,在小说中许多心理不健全的、病态的人物,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茉莉香片》的聂传庆,《心经》中的许小寒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被理解的行为,通过她的心理分析,都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法的开创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有关精神分析的种种观点不仅对心理界,甚至对文学界也是影响深远,在小说创作中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剖析,意识的描绘都受其影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小说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响,其中张爱玲是极其彻底的一个,关于弗洛伊德的“三步人格结构”、“性本能”、“潜意识”、“白日梦”、“变态心理”等理论在小说中都有体现。

张爱玲可以如此精准的把握人物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关于白日梦

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堪称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弗洛伊德指出梦的动机是无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来自于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通过修饰改装,梦在掩饰中表达和实现人的本能愿望。基于《梦的解析》中的发现,弗洛伊德分析了文艺产生的源泉和作家的创作动机。他认为:与梦相似,未满足的愿望即白日梦是作家的创作动机,换言之,写作就是纸上的白日梦。关于白日梦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诗人与白日梦》中做了深刻的阐述,而张爱玲在小说中也有体现。

1.白日梦产生的条件

白日梦顾名思义就是白天做的梦,那么在什么环境下能够产生白日梦呢?在小说《封锁》中,短暂的一次封锁促成了一段恋爱,吕宗桢为了躲避亲戚与电车上的翠远相识,而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两个人从相识到相恋,甚至还谈论到了婚姻。看似是一场荒唐的恋爱,实际,有其合理性。

在这里,将它看做是一种白日梦,实行了的白日梦,吕宗桢其实不单单只是为了躲避表侄,他对他的生活状态相当地不满。“他一点也不为他着想——一个整整齐齐穿着西装带着玳瑁边眼镜提着公事皮包的人,抱着报纸里热腾腾的满街跑,实在不像话。”对妻子的不满,必然生出对别的女人的渴望,而翠远也同样,生活的十分无趣和暗淡。可见,产生白日梦的第一点前提便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换言之,未满足的愿望是造成幻想的推动力,每一个独立的幻想,都意味着愿望的实现。

白日梦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与现实世界的隔离,《封锁》中便为白日梦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条件——封锁,将人物置于一个回不到日常生活的一个封闭的环境,与大家熟识世界彻底隔开,前进不得,后退不能,与熟悉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便可以与往常的自己隔开了,不在苍白无趣,毫无特征,而是将内心的自己,内心的愿望真正的释放,两个人从相识到谈到结婚,似乎情是极深了,然而封锁结束了,电车继续向前将人们送到现实的世界去,梦便也结束了。

2.在张爱玲小说中白日梦经历的不同时期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共分为三个时期,同一个幻想总是在三个时期徘徊——这三个时期代表着人们的三个幻想。

(1)幻想活动可能同某些现在的印象联系着,由目前发生的某些有力量唤起某种强烈的欲望所引发。《年轻的时候》中有关白日梦的描写,主人公潘汝良再去见沁西亚的路上想着:“沁西亚那一嘟噜黄头发,一个髻就是一个铃,可爱的沁西亚。”“他不要母亲那样的女人。沁西亚至少是属于另一个世界里的,汝良把他和可爱的一切归在一起,像奖学金、像足球赛、向德国牌子的脚踏车、像新文学。”汝良对沁西亚的评价如此之高,在仅仅见了一面之后,然而当他真正再次见到沁西亚之后,“他怔了怔——他仿佛和他记忆中的人有点两样„„现在他所看见的是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平凡的少女。”可见,对沁西亚的评价与期待,不过是一个幻想,看见一个与自己过去认识的女子有点不同的人,便将自己曾经的梦想中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全部寄托在她身上,是一种现在的印象对过去愿望的引发,将沁西亚作为与母亲这类女人相对立的代表,所以说,他所思念的沁西亚不过是他自己的幻想中的沁西亚,是汝良着手创造的一个人,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沁西亚,所以当他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便发觉到差异,有些失望。

(2)这种幻想又会溜到记忆的某种早期经验,潘汝良的早起经验便是对母亲、姐姐这一类女人的厌恶,结合到眼前,于是便对沁西亚经过一场在无意识下改装,改装成了自己母亲的对立面,改装成干净可爱的一切。

(3)他又会为自己制造出某种有可能在未来发生的事件,这种事件依然代表着该愿望的实现。“他在德文字典上查到了‘爱’与‘结婚’,他背地里学会了说:‘沁西亚,我爱你。愿意嫁给我么?’他没有说出口来,可是那两句话永远在他舌头尖上。一个不留神,难保不吐露那致命的话——致命,致的是

他自己的命,这个他也明白。冒失的婚姻很可以毁了他的一生。然而„„仅仅想着也是够兴奋的。她听到了这话,无论她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一样的也要感到兴奋。若是她答应了,他家里必定要掀起惊天动地的大风潮,虽然他一向是无足重轻的一个人。”[1]p23汝良对未来发生的事做出了种种憧憬,白日梦代替他事先没能达成的愿望,沁西亚此时变成了他未婚妻的替身,为她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就是白日梦的三个时期,它既包含着目前直接引发的事件,又包含着某些过去的记忆。这样一来,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以愿望为主线,被串联在一起了。

张爱玲通过对人物白日梦的描写,揭示人越是想用美丽的幻想来抵消现实,现实越要捉弄他,这样一种人生悲剧或者人生困境。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与自己的创作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二、性本能与道德文明的冲突 1.性心理的剖析 性欲与爱情,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的题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就性本能的问题在《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中都有详细的阐述,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性欲,神经症就是性的满足的代替。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性心理也有十分详细的描写,张爱玲总是能够挖掘人物潜意识里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性的渴望。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这样几段。

“溅了点沫子到振保手背上。他不肯擦掉它,由它自己干了,那一块皮肤便有一种紧缩的感觉,像有张嘴轻轻吸着它似的。”

“振保洗完了澡,蹲下地去,把瓷砖上的乱头发一团团拣了起来,集成一嘟噜。烫过的头发稍子上发黄,相当的硬,像传电的细钢丝。他把它塞到裤袋里去,他的手停留在口袋里,只觉浑身燥热。”

淡淡几笔,便刻画出了振保在性本能的作用下内心对娇蕊的渴望,潜意识里对这种“放荡”的女人所产生的欲望,将人性中隐秘的心情层层揭开,露出“爱情”的原始面目。

再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要的是范柳原给她稳定的婚姻家庭,而范柳原要的是心灵相通式的理想爱情。两个人彼此吸引,但却勾心斗角,得不到自己所需,便也不愿付出对方所求。就这样在独木桥的中央互不相让,然而在经历了各种勾心斗角的算计后,两个人第一次接吻时写到:“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

这段彻底打开了人物隐秘的心扉,两个人的交往的目的并不相同,但都将回到性本能的满足上来,这也刚好契合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冲动是人们心理意识的唯一动因”的观点。2.道德文明对性本能的压制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文明乃是建基于对本能的压制上的。”今日的性道德的特征是对夫妻之外任何其他性行为加以禁止,因此就造成了对性本能的压制。将性爱分为“道德的”与“不道德的”,是对于性生活的满足是不利的。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描写的:“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这其中白玫瑰代表道德文明一方,而红玫瑰就代表着性本能驱使下的非道德一方。固然两者不能兼得,在道德的压力下,振保放弃了红玫瑰,然而,性生活得不到满足的振保开始宿娼——极其隐秘的。可见道德文明是以压制本能为代价的。

3.性本能被压抑所造成的变态心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文明社会中的性道德对文明人的性生活施行了压制,而人的欲望长期受到压制,会形成一些病态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典型的一例。麻油店的曹七巧由于金钱的原因嫁给了姜家的二少爷——一个骨痨病人,没有生命的肉体。她的性生活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性本能被长期的受到压制,性欲没有得到正当的释放,最终导致精神疾病。作品中有许多隐含着性冲动的细节描写:

“一眼看见了季泽,身不由主的走了过来。”

“她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

“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 在这些看似细碎普通的句子,实际上都是对七巧压抑了的性冲动瞬间的捕捉,将七巧的疯狂找到了原因。

“七巧忽然含笑问道:‘白哥儿你说,你媳妇儿好不好?’长白说道:‘这有什么可说的?’七巧道:‘没有可批评的,想必是好的了?’长白笑着不作声。七巧道:‘好,也有个怎么个好呀!’长白道:‘谁说她好来着?’七巧道:‘她不好?哪一点不好?说给娘听。’长白起初只是含糊对答,禁不起七巧再三盘问,只得吐露一二。旁边递茶递水的老妈子们都背过脸去笑得格格的,丫头们都掩着嘴忍着笑回避出去了。七巧又是咬牙,又是笑,又是喃喃咒骂,卸下烟斗来狠命磕里面的灰,敲得托托一片响,长白说溜了嘴,止不住要说下去,足足说了一夜。”

过度的压抑性欲的后果便是使心里产生变化,甚至心理变态。七巧因为性本能受到压抑,使她对性产生出奇的兴趣,但她的生命中只有一个男人,她的儿子,所以便产生了近乎乱伦的爱,与儿子谈论她的儿媳,想方设法的将儿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折磨自己的儿媳。对儿子过度的爱,对女儿则是表现出的是对年轻女人的嫉妒,对长安的婚姻极度的阻挠,将她关在家里“安分守己”,长安在自己母亲的的熏陶下成了一个小七巧。但当她真正遇到爱情的时候,获得了重生的希望,重拾人格的希望,她努力的改变着,然而母亲却在这时从中散布谣言,告诉童世舫女儿是吸大烟的烟民,从而断送了女儿的婚姻。七巧就这样在在道德与情欲的夹缝中分解而疯狂,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仅使自己走向了毁灭,也直接或间接杀死了几个人,没有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沉香屑·第二炉香》讲的也是一个关于性的故事,由于主人公愫细的家庭教育的缺陷,天真的她在新婚之夜由于惊吓而出逃,将罗杰视为变态色情狂,而且闹得满城风雨,最后罗杰在巨大的压力下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刚好与弗洛伊德的观点达成了契合,罗杰成为了现代文明教育缺陷的牺牲品。对性奥秘的禁忌和性知识的极度缺乏造成许多病态人物的病态心理,使人们扭曲了对性的正确认识,而对性的扭曲将引起许多社会问题与家庭悲剧。

三、本我、自我、超我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 1931年以后,弗洛伊德提出了“三步人格结构”,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实际,超我追求完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总是充满矛盾与斗争的。本我的快乐原则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时,将受到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三者的过渡斗争会使人产生心理或精神疾病,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他要做自己世界的主人,然而,下定决心的振保与做了主人的振保却全然不像同一个人,后者是前者精心打造了的完美的人。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说,这是一场本我与超我的较量。

振保要做的自己的主人就是超我,而在他坚持做超我的过程中,坚持“快乐原则”的本我时常从中阻挠,振保在本我与超我的撕扯中,心理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在红玫瑰情妇和白玫瑰妻子之前,振保还有两个不要紧的女人,这两个女人的经历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是振保真正建立起理想超我的过程。

第一个女人是巴黎妓女,振保与她发生关系,是有原始欲望的引发,在本我的支配下发生的。他过后回到真实自我的时候对这次事件进行了思考,觉得很屈辱,决定要做自己世界的主人,建立超我人格的愿望被唤起。玫瑰是振保的第二个女人,在离别的那一幕,在那样热烈的环境下,振保做了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的自制力,他过后也觉得惊讶”,“背着他自己,他未尝不懊悔”。要懊悔,不但要背着别人,而且还要背着他自己,可以看出振保的人格的分裂之处,玫瑰的经历是振保超我形象塑造成功的一个标志。

振保放浪冒险的本我与自制隐忍的超我不断的产生分歧,振保在其中奋力挣扎,于是他生命里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两端截然不同的爱情。在与娇蕊的交往时,是原始欲望占上风,然而其中也不免有挣扎。在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是这样写的:

“振保抱着毛巾立在门外,看着浴室里强烈的灯光的照耀下,满地滚的乱头发,心里烦恼 着。他喜欢的是热的女人,放浪一点的,娶不得的女人。这里的一根已经做了太太而且是朋友的太太,至少没有危险了,然而„„看她的头发!——到处都是她,牵牵绊绊的。”

短短的一阵思考,扁豆转变了好几个立场,可见他的挣扎是无处不在的,心里想着是“娶不得的”,却又觉得已经做了太太——找到了借口,却还有然而.......看到了满地的头发,欲望再一次燃烧。

后来还是代表着快乐为上的本我占了上风,接受了娇蕊,接受了自己的欲望与贪念,但是挣扎还是没有停息,在事情变得严重了的时侯——名誉要受损时,他不免又开始重拾做自己世界主人的决心,超我将本我打败,传统的价值观战胜了欲望,他的自制力与理性即刻苏醒,便又用严审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他又回到他自己的世界去了。

可是他创造的世界却不见得是真的如预期美好,振保娶了烟鹂,然而他能做自己世界的主人,他能决定他自己,但不能决定别人的世界,他的婚姻就十分不幸。小说中写到: “振保又把洋伞朝水上打──打碎它!打碎它!砸不掉他自造的家,他的妻,他的女儿,至少他可以砸碎他自己,洋伞敲在水面上,腥冷的泥浆飞到他脸上来,他又感到那样恋人似的疼惜,但同时,另有一个意志坚强的自己站在恋 人的对面,和她拉着,扯着,挣扎着──非砸碎他不可,非砸碎他不可!”

“第二天起床,振保又该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振保就这样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挣扎,形成了人格的分裂,在看似不可理喻的转变中,实则是有其原因的,通过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加以分析,就是分明了了。

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涉及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没有充分的材料能证明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所研究,但是我们在其作品中能发现很多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探究,与弗洛伊德的理论都十分契合。正是因为张爱玲在人物分析上借鉴了精神分析法,才使她的作品能够细腻耐读、意味深长,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张爱玲用十分冷静的态度去挖掘人物内心,并且注意到人们的平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背后的潜在心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讲述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挖掘普通人物各异的心理活动,和病态人物的病态心理所形成的原因,她以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人物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以揭示人物不能被理解背后的行为动机。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成功借鉴,留给了后人宝贵的文学经验,为外来文化民族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彭舜译.精神分析引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张英.精神分析学述评.[M]辽宁:辽宁出版社,1986.[3]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4]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贾峰.弗洛伊德对张爱玲的影响寻踪.[D]

第三篇: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SunBiling_TMA01_ECC20

1指导老师:黄仿

关于弗洛伊德与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看法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将性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五个阶段(李美芳、黄立欣译,2009)。口腔期是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是指婴儿从出生到1岁期间,偏向寻找从吮吸、吞咽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和满足。肛门期是1~3岁的幼儿享受憋住及排泄大小便的感觉。性器期是儿童在3~6岁开始喜欢生殖器的刺激,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潜伏期是指6~11岁的儿童的性本能逐渐消失,他们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会把精力放在运动、游戏等具体活动中去。两性期是指人的性冲动复苏,11~18岁的青少年对异性感到吸引,逐渐发展出成熟的性行为。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性心理阶段相呼应,包括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指0~1岁的婴儿若得到充满爱的照顾,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反之则产生不信任感;自主行动对羞愧怀疑阶段是指幼儿在1~3岁开始产生自主性,力图尝试各种新事物,父母若能进行适度干预和引导,便能让幼儿克服羞愧,形成自主;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阶段是说儿童在3~6岁时自我意识增强,喜欢探索和想象,父母应鼓励其自动自发地探索世界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否则过度控制会让孩子缺乏主动性,产生退缩和愧疚感;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阶段是说6~11岁的儿童希望在学校通过勤奋努力获得社会和学习技能,从而感到自信,否而在同伴比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阶段是指11~18岁的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期待,想找出准确的自我定位,但由于各种社会动因他们或多或少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弗洛伊德与艾里克森的理论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提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而且他们各个阶段中的年龄划分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都是一致的,同时二者都提到了儿童在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对该发展阶段的作用和影响。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是心理发展中的基本动力。他认为如果儿童在每个阶段的性需要得到适度满足,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否则儿童在未来发展中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而艾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他认为自我在每个发展阶段对于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之间会学到特定的态度和技能,主动扮演社会一分子的 SunBiling_TMA01_ECC20

1指导老师:黄仿

角色,从而决定个体在各个阶段发展中是健康或适应不良(李美芳、黄立欣译,2009)。

艾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理论中提到1~3岁的幼儿处于自主行动对羞愧怀疑阶段,他认为这阶段的幼儿表现出强烈自主的意愿,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行为,希望自己选择或决定,比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但我认为以此阶段发展观点来看待新加坡儿童的发展,需要做一些调整。因为在新加坡有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岁都不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等。这与新加坡的社会环境和实际生活情况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新加坡大部分是双薪家庭的缘故,(外)祖父母或者外籍女佣常常变成幼儿的主要照顾者(郑臻贞编,2014)。俗话说“隔代亲”,(外)祖父母对幼儿自然是疼爱有加,甚至是过于溺爱,一切事物都心甘情愿为幼儿代劳,使得幼儿失去锻炼自主独立的机会,而外籍女佣的工作性质也让幼儿在该阶段无法顺利发展自主性,父母似乎也认为女佣代劳孩子的生活自理部分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付了薪水给女佣)。于是两三岁的孩子都非常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的生活,甚至认为有人代理自己的事物是理所当然的,一点都不会思考自主独立的行为。

弗洛伊德在性心理理论中强调了早期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李美芳、黄立欣译,2009),我觉得在看待儿童发展的问题上确实要也必须要重视幼儿早期经验的培养,因为童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对个人未来生活得幸福与否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幼儿在家里常看到父母吵架摔东西,那么孩子在恐惧与不知所措中会造成的心理阴影,长大后他对婚姻和家庭就很有可能产生抗拒或不自信的态度。

艾里克森在心理社会理论中指出,若要观察到正常的发展,必须考量每个文化实际的生活情况(李美芳、黄立欣译,2009)。这个确实非常重要,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而每个社会的文化和实际生活情况又都是不同的。以新加坡来说,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压力造成大部分家庭都是双薪家庭,同时政府非常鼓励生育,并为此开办很多托婴所,以便母亲在12周产假后能继续上班。我自己也是2个孩子的母亲,当然也很感谢政府提供的补贴和措施,但是我觉得婴儿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可惜社会现实却很难成全早期的亲子关系,而更多的是让外籍女佣或(外)祖父母或托婴所来完成对婴儿早期照顾,我觉得由 SunBiling_TMA01_ECC20

1指导老师:黄仿

此引发的一些儿童发展问题(如孩子对女佣的信任超过对父母的信任等)必须考虑到新加坡的实际生活情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美芳、黄立欣译(2009)。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台湾:培生教育。

2、郑臻贞编(2014)。ECC201儿童心理发展研究(0-8岁)学习指南。新加坡:新跃大学。

第四篇: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

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中国有9亿农民,2.1亿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商品需求量。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长。而现实的情况是,不仅象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与大部分农民无缘,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等,也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

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国劳动力总量来看,农村大约剩余的2到3亿劳动力在农村本身已经无法消化,只有转移到城市来就业。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国家一直就给予农业以优厚的产业政策,象欧盟、日本、美国等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相当的补贴。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应当不断的减少。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土地紧张,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势必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按照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中国农业只需1.3亿劳动力就够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其次,从我国农业生产总量看。我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饱和,价格也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上升空间。因为生产成本过高,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所以我国的种植业没有多大的比较优势,依靠农产品出口,不会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土地,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家一户进行的调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受运输、市场信息等条件的制约,不会产生真正的市场效益。另外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极端可能就是政府行政命令而推行的、同样是没有任何效益,反而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的”形象工程”。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

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业市场的冲击。原先依靠农业种植而生活的农民,因为农产品无法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无法竞争,收益必将更加减少。因此,如果不跳出农村来看三农问题,已经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城

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

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例如,在广东,农民工维持了珠三角的繁荣,同时还维持了他们家乡的农村政府的税费收入。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最先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和就业限制,给浙江的经济带来了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

态势。从1995-1999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48个百分点,而同时期全国城市化平均只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目前,浙江直接务农的劳动力已经不到农村劳动力的40。浙江的农民收入迅速增长(31.3),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28.3)。1995年,外出民工民汇款占四川省GDP的7%。据估计,全国范围内的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汇款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为240亿美元。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让农民进城,减少农民的数量。在目前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来吸收农民。应当从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应当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大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中的问题是因为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政策”而导致的农民在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太高,民工的基本权利不能得以保障。目前,农民离开农村至少要办五证: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每个证

都要交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此外,还要交纳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和公粮水费、三

体五统保证金,这些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因此,农民在离开农村,还没有到城里挣到一分钱的时候,就要付出可能一年都难以挣回的费用。而这决不是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所能解释的。到了城里,还要交纳各种办证费: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管理费、治安保护费,有的打工企业还要收取打工保证金。这些证办好,又要付出成百上千元不等。即使这些证都办齐全了,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在城里打工。每到五一,国庆,城市还要清理流动人口,这是民工最害怕的日子,收容部门有权随便把他们抓起来遣送回家,不但自己掏路费,还要交五六百元的所谓收容费。此外,进城的农民工还要面临着子女教育、夫妻两地分居等生活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是广大进城民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改变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成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点。

2、依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进城的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大量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已经带来的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春节前北京的抢劫偷窃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和农民工没有按时拿到工资有关。其次,是大量民工的劳动环境还缺乏起码的、必要的劳动保护,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的因为缺乏劳动保护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最后,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让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再受到来自城市人心理上的歧视,获得平等的人格权。因此,公民基本权益的起码保障是农民工最紧迫要解决

精 的问题。

3、组织农民有序进城。因为居住的分散性和权益上的弱势性,农民很难得到有效、真实的工作信息,经常发生一些上当受骗的事情。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而在当前社会中有许多工作要求有必要的劳动技能,所以应当对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要防止这些培训成为某些部门借机向民工敛财的机会。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必要的培训,组织农民有序的外出务工。

第五篇: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普通中学的高中生还是远程教育的大学生,其生活和学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分析这些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建立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网络事业的发展。

一、网络的普及化以及网民年轻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除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近期主持完成的课题“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北京市六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初、高中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调查。

这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城区,已有76.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其中家中联网计算机占到69.2%,这说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许多家庭将电脑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投资和学习、办公设备。但是,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2.7%经常上网,46.9%的家长不会上网。可见,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

调查还表明,在中学生中有80.4%的学生上过网,少数学生出现沉溺网络的现象,有1.2%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28小时,平均一天超过4小时。

在上网地点的选择上,59.7%的学生在家上网,14.1%的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而只有3.6%的学生在学校上网。父母的学历越低,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越大;父母学历越高,学生在家上网的比例越大。

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在不断扩大,上网时间有所增加,上网地点也有所不同。互联网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青少年上网的一般活动

那么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一般是什么,他们上网都做什么呢?根据上海闸北网的一份调查显示:50%的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位居青少年上网目的的第一位,其次是“为了娱乐消遣、聊天、看电影、听音乐”,“为了获取学习知识”和“经常去网上寻找需要的信息”位居第三位。

青少年学生最喜欢上娱乐时尚网站和交友聊天的网站(分别占62.1%和42.1%),以下依次为新闻报刊类网站(28.8%)、教育学习类网站(27.1%)、占卜星座类网站(23.8%)、文学社会类网站(23.8%)、电子购物类网站(10.1%)、其他网站(9.5%)、性爱色情类网站(4.5%)。

参与调查的1200多位学生中有75%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低于5小时,有68%学生表示只在双休日才上网,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上网不会影响学习,更不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在一项关 1

于你热衷于玩网络游戏吗的调查中,87%的学生表示能适可而止,只有1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网络游戏。

三、青少年上网的益处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为何如此之大呢?这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需要倾诉和交往,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恰恰给了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综合而言,网络对于青少年的益处有以下几点:

(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

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三)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都使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更新地掌握讯息,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加强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社会参与度,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青少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四)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但是,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也表明,在我国现在的网络用户中,大多数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青少年群体。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例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目前的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缺少文化内涵、不良内容泛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2年4月22日,一则来自南昌的新华社讯令人震惊,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几个月来逃学,因沉迷网络游戏而猝死网吧。其父母在为全然不知其逃学而自责内疚的同时,悲愤地向社会发出了“三问”: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为什么如此粗放?网吧“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告示为什么

形同虚设?青少年迷恋网吧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有效遏制?而人们也开始反思青少年上网给家庭、学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合而言,青少年上网的负面影响如下几点:

(一)上网成瘾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

互联网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的过度使用也给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其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过度的网络游戏会阻碍少年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其左前脑正常发育和早中期的智力开发受到遏制,同时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力。

中国教研和科学计算机网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4%的被调查中小学生和16.6%的青年每天上网,并对上网着迷;有3.4%的中小学生和4.9%的青年“每次上网的时间都在5小时以上”;有32.7%的青年网民觉得“几天不上网就很想去”;而16.8%的青年网民觉得“两天不上网心里就不舒服”。调查者认为,“网络成瘾症”正成为部分青少年日益突出的问题。

(二)网络犯罪的低龄化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群体。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三)不良的上网习惯导致青少年观念错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四)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网络的过度使用也使一些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产生恐惧心理和网络孤独症。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交往能力的下降,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问题。网络在为“性格内向”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无限制地泡在网上更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关注。

五、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作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迫在眉睫。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法律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的重要手段,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一款、第三百六十七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第三条

(五)项都对互联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做了具体规定,各地方关于网络信息管理的相关法律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加强网络网络法律知识宣传,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要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防腐”能力。当前,将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远离不健康网站,并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改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富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了解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特征,采取“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三是要建立一流的青少年网站,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作为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专门开辟宣传正面信息、符合青少年特点,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生动方式来贴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当前,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与日俱增,而正规、健康的上网服务场所偏少,致使青少年涌向营业性网吧。由于目前营业性网吧的技术防范措施还具有相对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管理和监控访问不良网络的行为。因此,净化网络工作迫在眉睫。现在许多向青少年开放的上网场所(含学校等内部场所)已经实行终端管理的模式,即统一接口、源头管理的办法。同时,在平台内开发和装备系列管理软件,实现统一管理功能,通过网页内容识别和分级过滤技术将各种不良网站进行分类,过滤屏蔽和有害网络信息,一定程度上净化了青少年的网络环境。

四是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将从2002年11月15日起执行,新规定的出台,为加强营业性网吧的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在网吧营业时间,网吧的数量,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进入网吧这几大主要问题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为职能部门执法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完成的课题调查中,有48%的中学生反映网吧“任何人都可以进”,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只有14.4%的学生反映其所光顾的网吧对顾客浏览的内容进行限制。社会上网吧的经营管理状况对青少年的网络生存环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明显,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是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迷恋网络的第一关。公安、文化、工商、信息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协作,加大管理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新闻媒体要对新规定进行充分的宣传,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是强制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从2007年7月16日零时开始,金山、网易、九城等公司开始在旗下的游戏中嵌入防沉迷系统。用户申请注册新账号时必须填写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前注册的老用户可以在6个月的时间内补充填写实名信息。为了核准玩家是否年满18周岁,所有用户账号、实名身份信息将提交公安部门验证,未通过的将被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查询系统也同时上线,家长及法定监护人可以在提供必要的文件后,向运营商提查询子女是否在玩网络游戏。这个系统只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措施,更不是说安装了防沉迷系统后就万事大吉。例如玩家假冒别人身份信息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规范或不合法的,而这种行为是不能用系统本身来解决的。但不能忽视的是,该系统的推出是以青少年健康为出发点在实行过程中,只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将监管真正落实到提供网络服务的各个方面,才能使该系统的实施效果更上一层楼,让玩家对该系统的看法得到改观。

我们相信,只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一起抓,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他们在上网娱乐的同时健康成长。我们期待着更多互联网企业投身到净化网络环境的行动中,只有这样,中国的青少年、中国的互联网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下载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論電子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 各位青少年午安:今天我大分榮幸我能夠以學生表身份為大家致辭。現時電子遊戲,作為一種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電子娛樂方式,其發展之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基地0901 吴冰清1103090117 2008年的一天,乌云笼罩了美国华尔街的上空,次贷危机引起的股市崩盘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时代,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

    论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论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欧萍摘要:纵观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由最早的经验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逐渐形成了以企业......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宗教维系着氏族社会的秩序,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最初社会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宗教一方......

    论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论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了。应对变化,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经济时......

    论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论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反复进行的身体活动,其目的是增强或保持体质和健康水平,属于身体活动的一种。体育锻炼亦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