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争创辉煌--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延安精神”案例(童)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争创辉煌
-----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延安精神”的案例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和铸造造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奋进之魂——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是克敌制胜的坚强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倡导:“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江泽民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胡锦涛强调:“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
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由于我国中、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普通高中生源急剧增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普高热”。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开办了综合高中,招收全区三类普通高中线下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行为习惯差,文化基础差,家庭贫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基本上按政策缴纳部分费用调剂到成规模的普通高中就读去了),中考成绩都在普高录取线之下。尽管如此,家长和学生都渴望通过三年高中的学习,考上相应的大学。搭建人生发展的平台。抽调的教师基本上是本区初中综合素质相对过硬的教师。因此,从生源素质,到教师队伍,再到教育教学软硬件设施,办学条件之差不言而喻:一些教师多年没有从事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再适应的过程;学校没有一套成熟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制度、方案、模式),一切得从头开始;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科教材纷纷改版,新课程、新课改一整套理念的引入,特殊的校情、学情……。一句话,困难多,压力大。面对这些基本情况,学校提出“是苦不言苦,是苦要吃苦;是差不言差,是差要转差”、“不比基础比进步,1 不看昨天看明天”等口号,决不能因为学生差而丧失信心,采取放弃的态度。大家尽心尽力,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尽量争取更多学生升学、升好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搭建好平台,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在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引入并践行“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铸师魂、立师德,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自信心、爱生情;用“延安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每周一早晨升国旗仪式上,学校都安排领导、老师和学生讲话,间周都要讲到“延安精神”中的典型、故事、人物,以此教育和激励师生。学校团委定期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宣传“延安精神”,进行渗透教育,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宜、适时、适当地讲解“延安精神”,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同时,老师们自主钻研,认真落实备教辅改考析等各常规教学环节。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学习和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原则,既表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他们根据市、区教育局、教科院和教研室的要求,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深化对新课程、新课改的认识,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再提高。对起始年级的衔接性教学、过渡年级的同步教学和毕业年级的复习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可贵的成果和特色。班主任江老师的“论班级管理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主意识的提升”,易老师的“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蔡老师的“论高考复习中的化学变式教学”,童老师的“英语语境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金老师的“渗透延安精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等研究课题,没有盲目追求不切学生实际的高目标、高指标,没有盲目地使用现成的教辅资料,而是基于本校校情和学情的真实情境,重视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确处理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学校实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新课改和高考之间的关系,以教育教学真实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为基础,进行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边总结的课题研究。在教学评价中,不仅注重终结性评价,而且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不仅重视文化课程教与学,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把教师对学生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同等地纳入过程性的教育教学评价之中,在力求实现高考升学目标的同时,保证没有偏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
学校开办综合高中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历届学生100%顺利毕业 并参加高考,95%的学生考入不同层次的大学。以2004届毕业生为例,高考上线率95%,其中本科上线率30%,并有4人过一本线,被录入一类重点高校。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目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结果,是认真落实“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结果,也是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延安精神”的结果。
年10月
2013
第二篇: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体会 借鉴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一、爱的教育。
二、创造教育思想。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行知行”的德育理论。
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受启发。
一、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以心换心,用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特长,才能使每位学生有成才的可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用爱的态度宽容每一位学生,建设性地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即可保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又能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庭无法把握爱与放手的尺度,一种是过分控制,使儿童在生活中形成依赖、懦弱、缺乏自主的性情。另一种是过分溺爱,造就了任性、霸道的“小王子”、“小公主”。正是这些被宠爱有加的“抱大的一代”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一些青少年学生稍受批评和委屈就跳楼、出走,给予社会提出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因此,青少年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当应进入我们的教育议程。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的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是一致的,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伟大所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我们中间应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理是老师”。先生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标。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教人做人”,“做真人”既是陶行知一生搞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个人的人生信条。他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以此作为准绳的。其实,“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过正常的生活,这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德育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德育当然离不开生活的基础,它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才显得十分重要。而“做真人”的关键是多了一个“真”字。这个“真”就是指真理、民主、为人民。真人,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民主的人,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个观点和今天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做真人”的德育目标,是面向人生,面向生活,极具实践性的。这一鲜明的德育目标,提醒学校和教师在实施德育时,必须以“真教育”来育“真人”。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其实,实现培育“真人”的德育目标,关键是要有“真德育”和“真教师”。就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极大。陶先生说:“教职员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面前,德育过程中的“行”才显得真实可信,而教育者讲授的“知”才更易于让学生所接纳。
四、“行知行”的德育实效论
德育的功能观与教育的功能观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素质,还可以维护民族团结。“拿教育的精神和方法把五族的同胞都培养到一个相知,相爱,相敬的地位,都培养到一个亲兄弟的地位。”而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陶行知真不愧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行——知——行”既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其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今日之学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道德教育当然不能脱离行动与实践。从“行动”出发,在获得“知识”之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行动”,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德育能收到实效的基本途径。
陶行知先生指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又说:“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革除这种弊端的方法,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学生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培养言行一致的道德行为,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他主张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教人学“做人”,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同样,要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借鉴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全面贯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
1、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转变过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既要注重定量分析,又要注重定性分析;既要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又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4、要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验,努力探索新课程评价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实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调整功能,从而使评价显现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书目:《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
第三篇: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通过学习,我对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教师肩负着为教育、培养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从事教育工作是光荣的,也是崇高的。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党的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对教育教学理论要长时间的坚持学习,而且要密切关注党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成果,积极参与到党的理论的宣传中去,与时俱进。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等重要理论,有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有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无数共产党人总结得出的宝贵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总结凝结着无数党员的心血,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每位共产党员都应该加强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这些理论不仅对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
且对我们所从事的每项具体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实际相结合,将大的理论应用于指导小的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第二,在教学中加强思考,加强理论总结 从具体实践到理论的总结是感性经验到理想经验的升华,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无疑对今后的教学大有益处。加强思考和理论总结不仅包括本学科内的思考和总结,还应该包括对当前中国整个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和总结。当今中国的教育事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与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命运直接相关。这些问题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尤其是同时又是党员的教育人员应该深深思考的,这样才能不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重托,才是一个党员教师应该践行的群众路线。
第三,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
党员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党员教师必须拉近与幼儿心灵的距离,党员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坚定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身作则,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以党性铸师魂,以党风促教风。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让自己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自己走对路,不走偏路,端正自己思想。
党员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真正反映一个党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员教师必须强化忧患意识,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立足平凡的岗位,恪守神圣的职责,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刻苦钻研业务,以敢于负责的精神、锐意进取的品格,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以一流的业绩体现先进性,以实际的贡献走在群众前列。
第四,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积极听取幼儿意见和建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听取幼儿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加与幼儿的交流与沟通,如课堂交流、课间谈话、座谈等等,将他们的好意见和好建议吸取到今后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应多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问题,关注幼儿的诉求,增进通幼儿之间的感情。党的群众立场是真心为群众着想,幼儿教师的对象是幼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站在幼儿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如幼儿的基础知识是否适应老师的教学进度。在课间和课后老师应该多和幼儿沟通,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要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掌握本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尽量抽出时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增进同幼儿之间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幼儿,建立平等,紧密的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老师,才能得到幼儿的喜爱。
总而言之,作为党员教师,通过学习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认真抓好落实,切实解决好幼儿和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
第四篇:案例教学在干部培训教育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在干部培训教育中的应用
张丽梅
(中共农四师党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内容摘要] 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的“三高”特点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势在必行。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是干部培训机构及其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某几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及综合运用技巧,对提高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干部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案例教学 干部培训 应用
2006年3月30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颁布(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施行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公务员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党员和领导干部队伍呈现出了“三高”的特点:一是学历越来越高,二是整体素质越来越高,三是阅历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党校干部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矛盾,即党校的干部教育能力与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以及内容,已经很难适应高学历的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的要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矛盾,那么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呢?《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给了我们答案:“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所以,科学的教学观念及方法决定着干部培训教育教学中学员得到的是“鱼”还是“渔”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了案例式教学方法,本文拟从案例式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比较入手,阐释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植入以案例教学为主,以传统教学方法为辅的理念
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是学员基础理论扎实,掌握知识的范围广,且有一定深度,但并不适应于我们对“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弊端,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纯理论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不易激发出来,多半属于被动接受状态;第二,课堂气氛沉闷,思想压力大,不符合成人学员思维成熟、善于思考、愿意参与的特点;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也很难完成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培养目标。
案例教学则是以案例为载体,以学员的积极参与为特征的。这种教学模式正是从学员的实际出发,本着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员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对学员要求较高,一是广泛参与,积极准备自己的观点和发言;二是不就事论事,力求从更高的层面认识问题;三是建设性地进行思考。党校培训的各级领导干部则具备了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的软条件: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丰富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较强,并且在工作中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很难解决甚至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是开展案例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基于两种教学方法的明显互补性,笔者认为在党校干部培训教育中,各种专题均可恰当地开展案例教学,由此可以将在职基层干部的社会经验、理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既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两点要求
(—)坚持以学员为主体,在互动中教学相长
案例是对某项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所作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和概括。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员对现实重大问题的思考,极度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矫正理论的过度概括化所产生的偏颇;提高学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笔者以为,对每则案例的研究,一般分四步走: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写好发言提纲。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员,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学员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
第二步: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这是案例分析课程的中心环节。其关键在于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并鼓励学员畅所欲言,同时还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有不同意见要大胆开展争论,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平等地参加讨论。
第三步:由教师综合大家意见就讨论和辩论做出小结。小结即要全面反映学员的研究成果,又要在理论上有所深入,把学员的认识提高一步。
第四步:整理案例分析,巩固研究成果。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由学员分工负责修改案例,整理、编写案例分析,经教师审阅修改,作为研究成果。
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注入式教学,通过双边互动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促使学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行以学员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减轻教师的责任,相反,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案例的选择与引用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案例要是真实的,不宜虚构案例;二是案例反映的是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争论和分歧;三是案例涉及的知识不能过于专业,以免影响讨论的展开;四是经过讨论能得到答案,既现实中的案件已经有结论,切忌引用没有结论且经过讨论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五是确保案例反映的问题与受训学员的工作或生活密切相关;六是案例既要有理论的、现实的意义,又要富于启发性、生动性,并力争涵盖学科的主要内容。
其次,课堂研讨要善于提出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使学员有深入思考、发表意见的广阔天地,要善于引导学员围绕案例开展分析、研讨,避免脱离主题的“泛议”,要善于发现学员发言中的差异、矛盾和不同观点,并及时明确指出,引导大家讨论、辩论,把研讨引向深入。
最后,课堂讨论的小结,决非“即兴”发言,教师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要围绕研究某则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到实际的结合上进行深入分析,并注意充分反映研讨中学员的正确意见和闪光思想,对其认识上的偏颇,则应明确提出,适当剖析。
概而言之,案例教学对教员师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要充分准备,即资料的占有要丰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缜密;第二,对课堂的控制和引导要恰当,如调动学员积极性,控制时间,控制研讨方向等;第三,对研讨进行总结和概括,课下补充相关理论。
三、案例教学在主体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笔者长期从事主体班经济法教学与研究,下面就如何在经济法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谈谈体会:
(一)要在选用案例上下工夫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多途径选用与课程相适应的典型案例、热点案例。案例途径可以来自学员、来自网上、来自当地法院、来自其他媒体等,所选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同时还应保证教学所用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所有案例在正式列入课程之前,都要经过反复认真地研究。
在案例材料的展示上应突出重点,逻辑连贯。切忌将整个案件过程无一例外地呈现给学员,既浪费学员的时间,学员还抓不住重点线索,反而影响学员的思考,甚至让学员产生厌倦情绪,因为学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同时,在展示案例材料时,最好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让案例材料简洁明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要在字体、字色、背景色、配音以及插图(与本案相关的真实图片)上下点功夫,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烘托案情所需要的氛围,引导学员进入角色,体会当事人的感受,从而激发学员(假想中的当事人)为自己辩护的冲动与欲望,为下一步的讨论发言打好伏笔。
(二)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经济法课程中,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点缀式、讨论式、庭审观摩式,在干部培训教育教学中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点缀式
亦称举例法,是指在讲某一法律理论时,可以联系现实中的一些热点案例,将其结合到理论中去(即点缀其中),让学员通过案例理解法律规 定中的基本含义,达到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如在对《商标法》中关于商标是无形资产的解释过程中,因为学员对无形资产的概念非常模糊,则可用以下案例点缀说明:一个良好信誉的公司,它的著名商品的品牌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价值就达360亿美元,万宝路达300亿美元,微软达100亿美元。这些著名品牌的无形价值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可口可乐公司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假设,即使有一天可口可乐公司所有工厂一夜之间全部焚毁,第二天便会东山再起,原因是可口可乐的商标价值会得到银行支持,是无形资产。另外,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可以联系“王海现象”,讲到《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可联系当前的“彩电价格大战”及各商场的有奖销售活动。讲到《合同法》时,联系现实中的一些“合同欺诈案”和“合同陷阱案”等等,以激发学员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讨论式
这种方式是把学员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把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来交给各小组讨论,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但要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对通过讨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发现学员解答不了,应及时进行补充完善,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具体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提前将书面案例材料发给学员。材料至少应包含三块内容:案情介绍、相关法条、讨论思考题。
第二,导入相关理论。如概要阐释与案例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相关法条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将培训学员分成2--4组(每组人数视学员总数而定)。第四,引导学员充分讨论。由各组同学分别进行定向讨论后,得出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公布;然后各组进行自由公开辩论,每个学员只能发言一次。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辩论方向,切忌离题;同时维持好辩论秩序,确保辩论有序开展。
案例教学讨论中,教室可根据学员的讨论积极性、综合能力、时间条件进一步引导讨论,问题延伸的多少与深浅是由学员的综合知识及实践经验决定的,此时更应注意的是以学员为中心,开放式的讨论。
第五,教师小结:(1)评析各小组结论的经典之处;结论所依据的理论是否占得住脚,如法律条文的理解及援引是否正确;
(2)揭示案例本身包含的表象性问题和隐含的深层次问题;(3)展示案件本身的处理结果,如法院的裁判结果。据此可比较分析各组学员讨论的结论与已有结果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师对教学讨论给予小节和评价,并给以理论的升华,以此来指导实践工作。
总之,案例教学对对干部培训而言是较为成熟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便于老师讲解理论,也便于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尤其学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2007年3月 作者简介:
张丽梅,女,40岁,农四师党校政法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第五篇:浅谈在作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摘要:陶行知虽然已逝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在校园生根发芽,很快便撑起了一片绿荫,我们生活在这棵参天大树下受益无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理性地认识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价值,用“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开发写作资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打造自身形象;用创新教育思想关注学生成长。总之,在教育面临举步维艰尴尬境地的过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新世纪教育梦想快速腾飞的明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将始终伴随着我们,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创新教育 写作教学
正文: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他们能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教育者,应像陶行知那样,带着教育的幸福行走”。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践行陶思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看清事实,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写出自己的童真童趣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用“生活即教育”开发写作资源
陶行知针对中国的旧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它包含三层基本涵义:
(一)、生活决定教育;
(二)、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
(三)、生活和教育共始终。
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
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结合教材大胆开发写作资源,让同学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如《养花》一文中,老舍先生介绍了一些养花的经验。我及时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或在网上查阅关于养花的文字资料,还让他们去植物园听花农讲养花的知识,观察花农养花的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积累养花的经验。举办赏花和写作比赛,交流养花经验,描绘花的特点。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学生扮演一些社会角色,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感悟人生真谛。如在指导学生写《今天我当家》的习作时,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回家扮演父母的角色,打扫卫生,清洗衣服,买菜做饭,照顾老人„„在劳动中,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和无私的爱。我还鼓励同学们去做小小法律宣传员,交通管理员,街道办事员等更多的社会角色,并且坚持写体验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二、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打造自身形象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在批判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弊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它的内涵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我们摒弃“死教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不断打造自身新形象。
(一)、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确立师生平等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要由传统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重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学生学习的人,不配做学生的先生”。小语界新锐管建刚老师在写作教学的理念上敢为人先,堪称榜样,如《我的开场白》记录了他刚从农村调入县城的第一课,课后,他收到了学生的评价文字:“我们的新老师,他姓管,是一个校长,我们叫他管校长,厉害啊,校长他也能“管”。我原以为他很凶,没想到,他上课便把自己的照片、缺点、优点全贡献出来,并且还有很多描述,我们被逗得哄堂大笑。这个“开心果”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丰富多彩的。”管建刚老师的一堂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写作素材,这跟他“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不无关系。
(二)、优化教学方法
陶行知一贯主张“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相结合,群体教学和个别谈话相结合,对一个问题,不是先生拿现成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解决的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利用这个经验的联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强调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
如本学期《语文》书上练习题里有两首诗歌,一首是《风儿在哪里?》,一首是《幸福》。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明白: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充实。我灵机一动,立即发动孩子们回家动手操作,第二天他们把自己的手工作品都带到学校交流,哇,10张课桌上10件作品!有做成牧羊犬形状的;有做成太阳花形状的;有红五星形的„„置身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看到了孩子们成功的制作,看到了孩子们自豪的目光!打开一件件作品,一段段稚嫩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妈妈的爱就在那浓浓的菜香里!奶奶的爱就在她手中的雨伞里!爸爸爸的爱就在那丁丁当当的车铃里!妈妈的幸福,在于用自己的青春来培育自己的孩子。爸爸的幸福,在于每天早上骑车出去上班,每天很晚才回来休息,他给我做了榜样,鼓励我好好学习。”„„
当同学们带着感恩的心在晨会课上朗诵这些诗句的时候,教室里掌声如潮,看到这般情景谁会不兴奋异常呢?
三、用创新教育思想关注学生成长。
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在教育中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双眼;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明确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因而,我们应该重视在创造教育中的“六给予”:“给予学生观察的条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给予学生说的权利;给予学生适当的宽容;给予学生创造的激励。”写作教学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要让学生从陈旧的知识里解放出来,从僵化的教学里解放出来,从枯燥的分数里解放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在开学的第一次作文课上,我这样引导孩子写作: 同学们,暑期生活丰富多彩,快快把你的暑期经历告诉我们吧!
小东:我游玩了清水岩,看到了青山绿水、古树参天、寺庙香烟缭绕、游人络绎不绝,美!
小刚:我在家自制冰激凌了,失败了好几次,最后终于做出来了,我请大家到我家吃冰激凌。
小洁:我读了日本作家写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小豆豆给我带来了乐趣,我从小林校长身上学到了:无论何时何事,都要有一颗善待别人的心,那将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小华:我从冰箱里拿出茶鸡蛋,剥开后刚咬了一口,又发现了更奇怪的现象:蛋白不是整整的一个整体包住蛋黄,而是变成了一层一层的,我数了数,共有六层,像是
蛋娃娃从里到外穿了一件又一件的小褂子,这是我的新发现!
听到同学们的介绍,老师嘴也痒痒了,也介绍介绍我的暑期生活怎么样?
老师每天读两三个小时的读物,一个暑假读完了《儒林外史》、《围城》、《飘》,还在博客上写了读后感呢!老师还每天写一篇博文,其中修改、发表了同学们的好多篇写作。
总之,在教育面临举步维艰尴尬境地的过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新世纪教育梦想快速腾飞的明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将始终伴随着我们,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