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1: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教育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教育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第一篇:生命教育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生命教育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徐汇职业高级中学 中专政治教研组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中自杀、自残、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例屡见不鲜,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2007年公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上海中小学生生死观比较模糊,出现年级越高越相信“死而复生”的怪现状。调查发现,武侠小说、影视、网络游戏、家长的迷信观念,以及社会上流行的“人能死而复生”、“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说法,对相当数量的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参与报告的专家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指出,学生对生命的生死现象缺乏科学的知识,这些与学校教育中回避或缺少死亡教育不无关系。

德育是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德育过程,以学生为本,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重新审视和改进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寻找生命意义,增强生命意识。为此,我校中专政治教研组展开专题调研,尝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哲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法律与道德》、《政治与经济》德育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等形式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力求找到适合中职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策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和尊重,从而真正体现“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

我们主要的做法有:

(一)紧密结合“新课改”课程教学,注重发挥“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法律与道德”等德育课程的优势,适时、适量、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例如刘敏老师尝试选用《弟子规》,在生涯规划课程中插入相关的内容,采取“直面经典,真心接触—加强诵读,引导想象—纵横联系,指导运用”的教学方法,与生涯规划中的“就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实施教学。用中华传统美德浸润学生心灵,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做人,在做中学会做事、掌握技艺。

(二)充分发挥专题教育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充满信心。

上学期由我组心理教师开设“珍爱生命——请珍惜花样年华”的心理活动公开课,从“富士康9连跳”事件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索,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请来市交警总队警官向09级学生宣传交通法规,安全出行;请来区卫生中心医生宣讲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知识;结合6.26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等生命教育活动。

(三)充分利用心理社团,真正使其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宣泄情感,感悟生命的舞台。上学期主要在女生中开展“护花计划”,展开 系列讲座,有《生命如此美妙》——向学生展示人类胚胎发育的神奇过程;《爱情,你准备好了吗?》——介绍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传授正确的异性交往方式;《禁果不能碰》——指导女生如何保护自己拒绝性行为。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生命起源,掌握生命科学知识,学会正确的异性交往,使学生懂得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我们通过问卷测试、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女生群体对待性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制作了护花宣传手册,教会女生自我保护。

(四)开展实际体验及拓展训练,进行感恩教育,收集生命格言、警句、优美乐章等,引领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人性是多彩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

我校自2004年以来连续对每届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形式各式各样,有请家长参与的,有朗读父母信件的。有位老师则在主题班会上播放了生命孕育出生的全过程。剖腹产的血淋淋的画面给同学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看过后,很多同学发生了变化。回家帮家长干家务的多了,尊重父母的多了,和母亲耍态度的少了。一个学生在给母亲的信里这样写道:妈妈,您以前总说您肚子上的伤疤是上天赐给您的礼物。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了生我,您忍受了皮开肉绽的痛苦。可我以前一直不懂得孝敬您。我知道: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您不曾有过轰轰烈烈的事业,您赶不上潮流,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但是您仍然是我最爱的人。看着吧妈妈,我会用一生来报答您!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渐把学校中分散的、不成系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哲学与人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 病教育等整合起来,形成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系统安排与进行,包括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生命知识学习、生命安全体验以及生存扩展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防范与自救方法;开展“磨难”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开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毒品,让他们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当然,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也要努力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和教育,增强学生、家长及社会对生命的关注,对和谐环境的追求。要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氛围和环境,使生命教育有坚实的土壤,为德育开展提供新的路径,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石。

第二篇:试论职校德育教学中道德情感教育

试论职校德育教学中道德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休谟曾说过:“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伟大的感情才能产生伟大的人物,古往今来,人们都很重视道德情感教育。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感场的氛围中,积累道德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道德情感得到内化和升华。

关键词:道德情感

以境育情

以理育情

以情育情

学生品德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是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加强情感教育是完善学生品德的重要条件。休谟曾说过:“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爱尔维修也曾断言:只有“伟大的感情才能产生伟大的人物”,他强调的正是道德情感对完善自身、提升人格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品德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它的操作要求是以情动感受、体验共鸣为内在机制的情感反应模式和移情共感模式为主,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加深感受,把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结合起来。”[1] 有研究显示,“学生们把不喜欢德育课的原因集中归纳为两点:(1)教材的内容问题,占总数的42.8%;(2)授课的方式方法问题,占总数的17.1%。而把喜欢上德育课的原因集中归结为一点,即:授课的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占总数的39.9%。”[2]可见,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以理育情。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干扰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不正确的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必须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入手,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达。[3] 德育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因此,教师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道德知识,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

(二)创设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情绪情感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学依据。[4]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

1、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采访,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3、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请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课堂,联系职校生的思想实际作报告,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历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洗礼。

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情理往往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理性的灌输和培养,更需要情感的陶冶和丰富。

(三)发挥和谐师生关系的道德情感教育功能,以情育情。

有研究表明,在4130位被调查的中学生中,回答“你有心里话最愿意跟谁诉说”时,选择“老师”的,仅有23人,而选择“在网上找一个不相识的诉说”的却有220人之多。[5]这种隔离感,对于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说来,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德育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理解与尊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不可能有效地积累积极的道德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教师要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

1、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依恋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2、善于表达真情,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教师在讲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真情的信号功能,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音的抑扬顿挫及适当的机体表情等。“非语言沟通在人类社会沟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如前所述,职校生的道德情感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他们的道德情感往往会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稳定性,表现出容易冲动、难于自制等特点。

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在《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时,就着重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问题,我遵循了下列做法: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见到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要善于引起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愉快接受教育,有利于积极体验的产生和良好品德的形成。[6] 在职校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4期。[2][5]中学德育课增强学生德育信念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关于当前上海中学生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7期。[3]鲁洁、王逢贤主编,储培君等著:《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蔡芸:《析培养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6]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第三篇:浅谈在中学政治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探索

浅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索

黄艾华安徽宿州市二中234000***近些年来,我国中学生的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2008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报告称中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旨在对学生进行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说到底就是“生命教育”。因此,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进生命教育,让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教育的绿洲。

一、立足学科本身,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就是生命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教材中的道德、法律、国情、国策、健康的心理品质等知识都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用之不竭的素材。而一些辅助教学的板块,如能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知识窗”、“阅读与思考”、富于实践性的“操作平台”“学习训练园地”、充满哲理性思考的“经济(政治)观察”“名人名言”等等,都蕴藏着生命教育的内容。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政治课堂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

比如初中思想政治课本“知识窗”上有一道数学题:计算人生大约

有多少天?自己已用去了多少天,还剩多少天?学生通过计算会得出,人生在正常情况下也只有3万余天,自己差不多已用去6000天,还剩2万多天了。这时学生会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短暂,倍加珍惜”的涵义。生命教育与政治教材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高中政治课中生命教育的素材更多。比如在《经济生活》中“树

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劳动、孝敬父母的思想情感。通过《哲学与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观的能力,确认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身的精神生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二、尊重生命平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热爱、信任学生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爱心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基础。师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焕发出学习热情,体验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指导工作,更要做好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参与、合作中生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舞台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角色到位,要有亲和力。思想政治课中经常有讨论这一教学环节,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之中,展开师生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高中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暂时抛开书本,每人算一笔帐,把一个月的花费算出来,并以帐单的形式列出来。很多学生算出一月花费后,自己也吓了一跳,不少学生存在着盲目消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的倾向。我也把自己一月的花费逐条报出,并请学生判断哪条消费是理性消费,哪条消费是不合理消费。学生热情极高,争着

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温馨。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生命教育新视野

新教材观认为,教师在教好教材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利用和开发其他课

程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教师应做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把教学和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各种时事新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图片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献、专家讲座、社会教育基地、网络资源等展现出来。

其中,时事政治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时政的新奇性的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态、更富生命力。近两年来,我在政治课上尝试进行时政演讲,让学生用3—5分钟时间向全班同学发布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件走进了课堂。洪战辉坚持不懈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默默地奉献,真情地付出,他是新一代人的楷模。”“小人物,大人格!” 而任长霞的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励和升华,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与国家、社会、他人的联系中产生,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四、促进生命成长,重视实践,走进生活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学会生活。生活与实践是生命的土壤,生命要健康成长离不开这片土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走进实践

在这方面,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编写印制了中学生生命教育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学生生活中最关注的一些问题,作为假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二是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回归实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组织各种活动,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抽象的理论知识,很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如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再现生活,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验和领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互联网、工厂、社区、市场等,通过以上途径获取信息。在这样充满实践的教学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感悟了人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脉搏,也感受到个体生命存在的的巨大价值,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总之,在中学政治学科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政治

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综合采用各种途径开发出一切有用的生命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成为一个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不断促进生命成长的人。

第四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庄琼娥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德育教育的成败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中学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老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各种意识形态互相碰撞的改革开放年代,认真地、冷静地思考这一课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不单是“政治思想教育”,也不全是“思想教育”,而应是“德育”。

不少文章、著作,或是大、小会议,在谈及中学教育时,人们总习惯使用“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类概念。其实,这很值得讨论。在我看来,一是不准确,未能概括中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内涵把握上有差异;二是易使教育空、大而不实,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政治思想,是指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政治意识,主要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的见解和态度。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政治思想在中学教育中是方向,是灵魂,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绝对不是全部内容,也绝不是大部分内容。对受教育者学生来说,年龄愈小,掌握知识愈少,则愈是如此。“思想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相比,内涵简单,而外延则宽阔得多。“思想”是观念,是理性认识。既然如此,它的内容就应是丰富、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政治思想,还包括经济思想、军事思想、文艺思想以及其他各种思想。作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除掉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锻炼身体外,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无疑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局限于阶级关系、国家管理这一类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因此“思想教育”比“政治思想教育”更适合中学教育的情况。但是,“思想教育”也不全面,严格地说,它没有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在内,而这一点,对十几岁的中学生却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从道德内容看,不仅包括道德意识,还包括道德活动;从道德特点看,既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又具有传统性和群众性;从道德养成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这就清楚地表明思想与道德两者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意识形态,但毕竟不能互相替代。

那么,用“道德教育”恰当么?也不恰当。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德”,孔子说思想上懂得“道”,而在行动上按“道”去做,这就是“德”。有德之人,必是懂道之人,是行得正走得直的人。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样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德”,内涵最简单,外延最宽阔。在汉语中包含了政治思想、道德等全部内容,因而,渗透“德育”之说在中学教育中最为恰当。

我们强调渗透“德育”,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这是中学生年龄、知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强调渗透德育,不是有意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恰恰相反,是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打实基础,是从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实处入手。正如课程开设,万万不可或缺的是政治课,但同样万万不可的是把所有的课程都开设成政治课。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如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这固然是必须的、重要的。但是,大量的、具体的、细微的则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如此等等。不要以为所有中学生经过教育可以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基础上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样,不能奢望通过简单的、口号式的教育,就能使学生超越爱父母、爱家乡的情感发展阶段,而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我们知道,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终究只是茫茫人海中部分先进分子通过长期努力才可以达到的,用培养先进分子的要求来要求全体中学生,这只是拔苗助长,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但是,我们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却是必须的,而且是可以达到的。也只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教育做实了、做好了,坚信马列主义、坚信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才会越来越多,政治思想教育才会更有效。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这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无法辨别事物,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根据这一原理来看,在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问题上,了解其特点,把握其特点应该是首要任务。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

1.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靠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2.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能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3.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4.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指受教育者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历史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复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这在蕴含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渗透德育的多样性上是反映最明显的。正因为这样,不要以为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在渗透德育问题上只会有一个集中的、唯一的目标效果。只要是健康、向上、进步的,使学生受益即可。很多历史教学参考书,在规范教学目的上往往定位于某一点的教育,这从编写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许的,但是以为就只有此教育而无其他教育,无疑是一种天真的主观想象。从理论上说,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在教育实践中看,也难自圆其说。以文天祥抗元为例。一方面不畏强暴、不惑利诱效忠南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但另一方面抗拒元朝,实际是抗拒统一的潮流,效忠南宋实际是死抱政治僵尸,不也反映出文天祥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前者确实可钦,后者却是可憾!学生领悟什么?就可能或前者或后者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无视这种复杂的情况而刻意追求某一点的教育,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透的。

5.评判性。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老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或颂或骂或斥,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超阶级、超时代的立场观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不会因此而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如此,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标准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渗透德育问题上,立场观点决定感情态度,因而在评判性的历史教学中是不能不讲立场观点的。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高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这也包含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识。即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匙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是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整体素质,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过在这四“有”之中,相对而言,我认为有心、有识应是目前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因为,现今的历史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或较好师德的老师总是占绝大多数;掌握基本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老师也是占绝大多数。而对各种考试大棒重压下的历史教学,将渗透德育放到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加强内功的修炼,不断拓宽历史知识面的认识也在相当部分老师中缺乏相应的重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中学历史内容简单,不要说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一般大学生甚至中专生也足以对付。比较倾心的倒是教学方法、技巧手段的研究,形式上的功夫多于内容上的功夫。正因为如此,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加宽加厚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很多,而最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原则,就抓住了根本。

应该承认,渗透德育,原则诸多。如四项基本原则、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激励原则、言行一致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原则,等等。这都是必须遵循的。但是,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原则,说白了就是一条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根本。实事求是原则具体表现在:求真忌假。

首先,史实要真。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大忌。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这在信息聚散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其次,感情要真。也就是说,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老师在绘声绘色评述历史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言行,这实在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一条由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讲真史,诉真情,并不是无法做到。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情投入,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因为这本身就充满感染力、征服力。

求实忌空。求实忌空,也就是说渗透德育要落到实处。德育不实,是当前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要落到实处,有两个前提必须考虑。......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让学生置身课堂情境体味生命哲理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五单元所展现的是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触摸春天》中的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她却用心灵描绘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了琳达一家几个人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眼睛却因此获得了永生。《生命生命》写了三个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的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和“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这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由浅入深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冷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谓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本组课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本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中建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单元所有的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让学生“感”以致用,习作内化。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的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三、让学生把课堂感悟转化为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更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让生命的之舟徜徉于人生之海,“乘长风,破万里浪 ”。

下载生命教育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教育在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者】:李莉 【作者单位】:四川省隆昌县龙王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论文摘要】: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题材,在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三中 王勤功 邮编:748100 【摘要】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重......

    在共青团活动中进行德育探索

    在共青团活动中进行德育探索 台山市技工学校龚静共青团是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党政领导与青年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德......

    士官教育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进

    士官教育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进 摘 要:士官学历教育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既具有工程性又具有理论性的课程,针对如何在士官教育中上好此类课程,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的授课为例......

    校本课程实施在探索中前行

    校本课程实施在探索中前行 对校本课程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校本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些课程都......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对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认识 李海霞 (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辛辛苦苦地教育学生,想让学生成为一个......

    思维导图在职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职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技术,在对个人知识框架构建时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知识信息在个体间的交流、传播。要将思维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