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1: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共)》。

第一篇: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共)

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

作者:李淑琴

单位:达拉特旗白泥井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在众多的爱国词作中,我最喜欢辛弃疾的词,不是因为他写得词多,而是他的爱国词作不得不让人折服。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诗歌创作中最有成就的的词人之一。由于在年幼时受祖父和女真族的双重影响,从小便立下恢复国家统一的宏大志向,为了表达他的志向,他以笔杆子作为武器,写下了不少爱国作品。辛弃疾一生作词无数,但以爱国词作尤为突出。他的词作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是体现爱国的。第一部分:辛弃疾生平简介。第二部分:辛

疾的爱

在哪

方面。

第三部分:总结。

[关键词]:报国雪耻

整顿乾坤

讽喻

生命理想

古之文人,描写优美风光,抒写离别情愁,表达雄心壮志,或许是瞬间的感受罢了,而那一生都在抒写雄心壮志,一生都在为祖国命运而忧虑的人却寥寥无几;既能抒写雄心壮志、伟大抱负,又能骑在马背上指挥千军万马和拥有治国之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辛弃疾就是这样的杰出人物。无论是作词,还是指挥作战或是治理地方,皆因其拥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历史使命感。他把恢复故土当作自己追求的事业,人的命运如果一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精神也将永不磨灭。

辛弃疾(1104——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遭遇了最惨痛的靖康之耻中原沦于敌手。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所占领。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但一直希望投畔而起,统一祖国。也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也不忘目睹汉人在女真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这一切使辛弃疾立下了“为祖宗,为社稷,为民生”而梦寐以求驱除外辱,恢复统一的志向;另一方面,他是在金人统治的北方长大的,从小就较少受到中原的、使人觉得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在他身上就形成一种燕赵骑士的侠义之气。由于他这种生长背景及后天形成的性格所致,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悲愤交集的辛弃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一时名动天下,“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了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了加强实力、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

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这些建议均未被采纳,但一次的打击没有将他的意志打倒,反而一直做着这些工作。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的:不断地进谏,不断地出谋划略。后来又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这些措施当然对当朝领导及政治斗争形势发生过重大作用。因为他的措施被领导者采纳,被一些人所妒,被污,落职。落职后,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20余年。晚年又被启用为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安抚使,在镇江上任。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侘所忌,也落职。辛弃疾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疾。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读辛弃疾的词,感受辛弃疾浓浓的爱国情怀,会觉得心情凝重,因为字里行间尽显一颗悲、愁、忧之心。悲的是国土沦陷;愁的是朝廷的苟且偷生,软弱无能;忧的是民族的存亡。那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在字里行间跳动着,我们仿佛看到了它在慢慢地滴血、无声地哭泣。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一生,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一生。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的辛弃疾,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的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他的词不再只是词人的词,而是一名爱国志士真挚的心声,他以赤子之心爱着自己的祖国,渴望为她战斗,所以在他各种题材的作品里,不论是登临山水,送别友人,或者怀古忆昔,感叹时事等,坚定的爱国思想与抗金必胜的信念都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体现: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

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

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

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

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

六、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七、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

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

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

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

综上所述,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

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弃疾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的事实,辛弃疾的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怀。辛弃疾作为时代的歌手,他奏响了抒写爱国词的最高音,当然,究其原因是其词主题的大爱。他抒写的抗争精神都是因爱国所致。在词坛中,他的爱国情怀犹如滚滚长江,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命的别样,一种壮美的审美感受。

注释: 1 《美芹十论》 中国图书出版社 辛弃疾 1991.6第二版第78页

2《康熙南府志 ·

人物志 》《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81页

3《菩萨蛮》《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81页

4《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8页

5《念奴娇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9页

6《满江红》《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8页

7《西江月》《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80页

8《竹香子》《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9页

9《鹧鸪天》《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9页

10《水调歌头 ·

落日塞尘起》《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8页

11《沁园春》《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8页

12《水龙吟》《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80页

13《满江红》《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81页

14《卜算子》《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8页

15《太常引》《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82页

16《摸鱼儿》《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79页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文学》(修订本)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第二版

第二篇: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北辰区 自考生 果俊华

内容提要: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渴望报效祖国,恢复中原的统一,然而南宋统治阶级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残酷现实与词人坚定的理想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创作了大量爱国词表现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的词大多关乎国家之忧、兴亡之叹,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成为辛词内容上最大的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从怀念中原故土、追忆战争生活、批判权奸误国、抒发英雄愤懑等多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胸怀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关键词:宋词 辛弃疾 爱国 苦闷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国家统一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但题材上有较大拓展,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刚柔并济。今存词六百二十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作家,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词作不少篇幅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爱国的情怀。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自南宋以后,从元明清各朝到近代,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后世作家都能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词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爱国理想,羡慕和赞颂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主张采取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统一,一方面讥讽朝廷主和派人物及漂浮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墨客,批判他们粉饰太平,无疑是饮鸩止渴。整部《稼轩长短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词人壮志难酬、家国之恨的陈诉,对南宋统治阶级压制排挤自己的不断抗争。他首先是一个 1 爱国英雄,然后才是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反映自己爱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谈谈辛弃疾爱国词的思想意蕴:

1、怀念中原故土,渴望收复河山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他出生前十三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家乡被金人占领。生长在沦陷区的辛弃疾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凶残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从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的壮志。这一志向贯穿辛弃疾的一生,尽管在他的一生里始终路途坎坷,但是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的现实,时刻萦绕在词人的脑海。自然风光在他的眼中,只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甚至是“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国家正处于“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的危亡时刻,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无法实现自己南归的愿望,也只能是“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渴望报效祖国,渴望解救故乡父老的愿望,不断在他的词作中反映出来。比较著名的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词人白天登临名胜之地,眼前的山水非但没有缓解他沉重的心情,一段屈辱伤心的史实却立即浮现在词人眼前:金兵南侵时宋统治者仓皇逃走,金兵沿途抢掠杀戮,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词人看到滔滔流逝的江水,心中想到的不是帝王后妃所受的惊恐,而是平民百姓的惨痛经历。四十年过去了,江水日夜流淌,却流不尽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和悲伤,故乡的父老亲人仍然在敌人的铁蹄下呻吟,翘首企盼着朝廷的解救。词人不能得到统领士兵驱除金兵的机会,却又时刻挂念着沦陷的故土和乡亲,他是多么渴望看一看故乡的风貌,但重叠的青山不理解词人怀念故土的心情,竟然遮住了他张望故乡的泪眼。词的结构是以登楼远眺所见所闻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写水因景忆旧,写山触景伤今,下片更是直抒胸臆,“正愁余”把词人浩茫的心事、抑郁的情怀展现得一览无余。《菩萨蛮》这个词牌,常用来表现起伏缠绵的感情,而辛弃疾却用它表现同情人民苦难、渴望收复 中原的爱国愿望,以及这种愿望难以实现的的苦痛心情,可以说是大胆成功的尝试。这首词短短八句,却写得起伏跌宕,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词人惦念国事,夜深了依然无法入眠。《清平乐》上片写眼中所见只有饥鼠、蝙蝠,耳中所闻唯有凄风苦雨,词人平实地记叙了自己居处的环境情况,伴着他的只有这荒寒孤寂的景象。但真正令词人痛苦的绝对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的下片首先回忆自己驰骋塞北江南的雄姿英概,继而感慨自己的文韬武略不但没能帮助自己实现恢复国家统一的宏图大志,反而使自己的理想长期受到黑暗现实的羁绊,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华发苍颜的词人尽管身退世外,心中惦念的依然是国家的恢复大业。结尾处词人辗转入梦后,眼前竟是气势宏伟的万里江山,他梦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统一。

2、追忆战争生活,力主抗金良策

辛弃疾带着对侵略者的彻骨仇恨和对沦陷区人民及国土的热爱,毅然举起了抗金义旗。词中流露出他以恢复为己任,“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愿意过“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的生活,为恢复国家的统一甘于捐躯报国。词人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驰骋沙场的英雄,他渴望通过战争收复沦陷的国土,解放苦难的民众,然而他生逢南宋朝政昏暗、主和派掌权的时代,而其以“归正人”的身份备受歧视和冷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词人不断追忆着火热的战争经历,提醒着统治者:抗击金兵才是恢复统一的良策。试看下面两首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水调歌头》

《鹧鸪天》中词的上片回忆往昔壮举,描写了自己当年金戈铁马的抗金生涯,大笔勾勒起义抗金、率军南渡的经过,未加一字评论,却流露出词人对战斗生活的向往。在 敌众我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词人亲率五十骑人马突入金营、缚归叛徒的战斗场面,更是如在眼前。下片由回忆往事转向描写现实,感慨被迫闲居的、壮志难酬的处境。词人志在“平戎”,而且“平戎”有长达万言的良“策”,可是在现实中却是毫无用处,只好“换得东家种树书”,归耕田园了。南宋朝廷对“壮岁旌旗拥万夫”南下的辛弃疾首先采取的就是解除兵权,用一些闲官厚禄消磨他的壮志。辛弃疾的部众万余人只被当作南下的流民散置在淮南各州县中。这些无疑都给了辛弃疾以无情的打击,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收复河山的理想困难重重。全词豪迈直率,有描写有议论,前后对照鲜明,一气贯注,痛快淋漓。

《水调歌头》先写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大举南侵;再写南宋军队在采石水陆并进,击退敌人,着重描写江上楼船来回巡查,防卫十分严密。然后写残酷贪婪的完颜亮,妄想一举灭宋。遭到阻击后,他在进退维谷的情势下被杀。辛弃疾统领义军抗击金兵,动摇了金政权在中原的统治,也严重影响了南侵金军的士气军心。“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正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描绘。词人年轻有为,自比苏秦(季子),他的英雄行为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敬仰和称赞,在反抗金的统治的斗争中长期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3、批判权奸误国,指责漠视国难

词人对偏安一隅、文恬武嬉的现实感到强烈的不满,这些主和派的权臣、粉饰太平的文人,无疑要负起误国的主要责任,他们漠视国家的命运,实行卖国投降的政策,打击抗战派爱国人士,他们是国家的罪人,更是人民的罪人。他谴责了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痛斥主和派压抑摧残爱国的英雄豪杰,明确指出文人应担负的职责。在名篇《摸鱼儿》词中,辛弃疾对排挤妒忌自己的主和派权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人从感叹时光的流逝、焦虑生命的有限入手,对朝廷中那些迫害主战派的严厉谴责。词人借古代陈皇后长门失宠的典故暗暗比喻自己遭谗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了词人对专 权误国的奸侫小人的憎恶之情,又用杨、赵已经化作尘土的悲剧结局比喻朝中专权误国的奸佞之徒的凄惨下场,向投降派表示了最大的愤慨。他们关心的不是沦陷国土和人民的安危,更不是国家的恢复大计,他们只享受着优哉游哉的生活。辛词对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的批判,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有着直接的影响。

辛弃疾痛斥了当今主和派的误国罪行。他们根本不愿去看“白日销残战骨”(《贺新郎》),也不想知道“西北有神州”,更不会“长剑倚天谁问”(《水调歌头》)。词人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写道: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词人批判的矛头直指当世的“夷甫诸人”,他们贪图安逸,无意恢复国家统一。词中摆出事实,自从南渡以来没有看见治国的能手,看见的都是空洞的议论和无能的感叹,讲道理还要付诸实现,纸上谈兵没有用,那些呻吟在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人民还在翘首以待。这些所谓的“经纶手”根本没有将人民的愿望放在心头,恢复中原、洗雪耻辱本来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却熟视无睹。辛弃疾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中沉醉于苟安生活的投降派,他们寄情声色、把时光消磨在玩弄玄虚的概念上。除了这些统治集团的蠹虫外,还有些粉饰太平的骚人墨客,他们只把离愁别恨、儿女情长作为书写的主题,整个国家、民族所遭遇的深重灾难几乎在他们的作批品中占不到地位,辛弃疾对此也予以批评: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风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辛弃疾认为诸如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描写颓废低沉,是全然缺乏生命力的一些靡靡之音。他们虽然写在漫天烽火的战争年代,却呈现不出丝毫紧张的战斗气氛。词人对这种文风深感担忧。词人忧国忧民,审视着南宋逐渐危殆的局势,一边对权奸统治者和不关心国事的文人墨客进行着批驳,一边感叹着自己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正如周济评论说:“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故往往锋颖太露。”

4、抒发英雄愤懑,感叹岁月蹉跎

每当主和势力得逞,必有大批爱国志士被弃置冷落,作为不断被排挤的主战派人物,辛弃疾的作品中时时迸发出岁月蹉跎、壮志空怀的悲愤。他不由自主地慨叹“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南宋统治者无视爱国志士强烈的抗金愿望和切实可行的战术谋略、也无视风雨飘摇的国家命运和沦陷区困难民众的呻吟,一味的奉行投降政策以求得一隅的安宁。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对此景象无疑有更深的感触,他南下的目的是联合朝廷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统一。然而现实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眼见生命蹉跎,壮志难酬,他的悲愤之情洋溢在许多作品中。他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词中作者曲折深沉地表达了功业未就、壮志难酬而又无人理解的抑郁悲愤的心情。词中上片描写他对着江南无尽的远山发愁,落日孤鸿又唤起了他在政治上的孤立,无法一展抱负的心事。但他却只能怅惘的看吴钩宝剑、拍栏干,独自神伤。下片中描写的是他无尽的思乡之情,试想北方的故乡今生再也无法回去了。这怎能不使这位孤身在外的英雄流泪呢?词中的“落日孤鸿”写出了当时南宋王朝低沉的政治气氛和词人政治上被孤立的伤感,但词人却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感叹无人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心境。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位寂寞孤独的爱国者形象。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既表现出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更抒发其虚度年华、空怀壮志的愤懑。结末感叹世无知音,慷慨呜咽,而又深沉婉曲。

词人壮志难酬,被人随意摆布,国家的忧患笼罩着他的人生,处于孤危境地的词人屡次遭到诋毁、排挤和摒弃,他的词开始向借古讽今转变,借登临怀古来书写自己的苦闷和忧愤。在《八声甘州》中写道: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西汉武帝时锐意开边,本应是豪杰之士施展抱负、建立功名的时代,但却有李广这样的名将郁郁不得志,这不能不使词人感到困惑,上片表面记叙了李广的遭遇,实际上是感叹自己与他相似的经历。下片即事抒情,明确表示自己不愿终老田园,坚持实现抗 金复国的理想。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山水在矢志不渝的词人的眼中,也别有一番景象: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沁园春》 静静的山峦在奔驰,群山万壑簇拥东向,似奔腾的战马,数不清的松树正像身材高大的士兵。辛弃疾本是统兵的好手,但他落职闲居,不能统帅抗金的士兵杀敌报国,而自己的理想不曾有丝毫改变,只得将一身才气用来“检校长身十万松”。这里借描写松树以寄壮志难酬的愤懑。词人一腔激愤,故作旷达的语句说出,耐人寻思。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的爱国理想时时洋溢于他的作品中,他的词是对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对南宋历史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情况,代表了当时不屈服的民族的愤怒呼声。他的词是自己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载体,是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叹息。辛弃疾发展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辛词常通过丰富奇崛的形象、奇特变化的想象、变幻莫测的章法、自然贴切的用典、广博生动的语言,或倾诉深沉的故园之思、壮志难酬的报国之志,或表达遭受打击的抑郁孤愤、对朝廷偏安的无可奈何,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悲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词苑丛谈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词正是人品和词品相结合的产物。也正是如此,才会拥有境界阔大、风格多样、比喻广博、语言丰富的稼轩词。词中那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始终振奋着读者的精神,继续启迪和鼓舞人们。

参考书目

1、《稼轩词编年签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邓广铭著

2、《唐宋词选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张燕瑾

杨锺贤著

3、《唐宋名家词选》

中华书局出版

龙榆生编选

4、《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宗强

陈洪著

第三篇:爱国词人辛弃疾

爱国词人 辛弃疾

辛弃疾(1140.5.2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叛徒杀害了耿京。辛弃疾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23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qia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六年后才逐步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

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但未被实施。

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任职上有大的作为和建树。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42岁,即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64岁,即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用,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65岁,即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作品类型

一、爱国诗词:悲壮

二、农村风光:清雅

三、挚爱江山:讴歌

四、少数爱情诗:朦胧、有寓意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世人皆知爱国之人,他被大家传为英雄;在我小时候,就就被过他写的词。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介书生。不过随着我知识的增加,就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军。青年的辛弃疾曾参加耿京精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来反抗金人的统治。在金朝人完颜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有号召了上万人的士兵反还长驱渡淮,直奔向南宋。

这件事看出辛弃疾有当年张飞长坂坡桥前一声吼的威风,亦有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忠肝义胆。改变了我对他的偏见,从此开始敬佩他。他有万夫不可挡的气势,亦有豪气冲天的才气。

他和苏轼、陆游不同,辛弃疾的艺术创作上是以词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面下,南宋朝廷已麻木到不知痛痒的地步,辛弃疾在词里独独羡慕那些有生气的人并以“元龙豪气”、“刘郎才气”自比。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的统一。而这些也恰恰是辛弃疾的词的主要思想,报答出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

每当我读起他的词,都会觉得一股冲天豪气,与想报祖的拳拳之心。我也会每读一次就受到一股精神上的冲击。我似乎感受到他的忧虑之情与英雄不服老的豪壮,激励着我向前。

文章标题:《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作文》 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淄博一中高一语文组张军艳 仰望浩瀚沧桑的历史星空,似乎又见刀光剑影,似乎复听鼓角争鸣,在 那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辰间,在那沧海一粟的转瞬即逝间,有人间一股英雄气 概在驰骋纵横。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国危民苦之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维护正义,揭露社会时弊,以文言志,有人称其“人中 之杰,词中之龙”。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檄”。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 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 之赞叹不已”。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 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 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 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 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 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他写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绘了将士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他写的“要挽 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表现出“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他写的“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出了面对流逝岁 月抒发报国之志的感慨,写出了他无论自己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 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 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就凭着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让我们履行匡扶正义的 天职,坚定为善的意志,勇敢承担起维护真理的使命!走进辛弃疾淄博一中高 2009 级 12 班赵玥稼轩,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上元灯节时,火树银花不夜天。

一袭青衫,一把佩剑,似是穿过千年岁月烟尘,翩然向我走来。你的背 后是悄然变换的烟火,诉说着生命前的最后一次绽放。竟是艳丽如斯。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在无数次的午夜梦回时,想起这句百转千回的词,究竟谁,能让人暗 自失了心。

我竟不曾料到是你。那断鸿声里的斜阳是你的,那塞上关楼的风刀霜剑 是你的,那酒旗招展的草庐前的放怀一醉是你的,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 寂寞也是你的。

我曾无数次辽想,大漠深处翻滚的云海,暴虐的风沙,壮士思乡的浊泪,将军徒生的白发。你身影寥落,却依旧站得像一杆挺拔的标枪。这又何尝是你的错?大宋王朝已暮霭沉沉,一人的悲痛抵挡不了命运的 翻云覆雨。纵使带湖十秋、瓢泉八载的苦闷竟还没有磨去你身上的傲骨吗? 人生一蹉跎,便是两鬓苍苍。你悔了吗?你脸上斑驳的伤痕,你脸上岁月的风霜,是想告诉我什么? 你竟不在乎吗?纵是世事变换,我已尽全力,争得这半生金戈铁马,这 半生江山妖娆。只是偶尔,无奈默然心生罢了。

罢,罢,罢。沧海又桑田,聚散复离合。千年弹指一瞬,百年尘世沈浮。

只换得一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师生互评] 教师点评

本文虽出自高一新生手笔,平日习作亦少此类练习,但读来颇让人惊叹,令人回味悠长,口齿噙香,作者对辛弃疾的侠骨柔肠别有一番见解,让人拍案叫绝。

文章巧妙地将辛词无声无息地融会成诗情画意的意境,用“我”与“你”的称谓结构全 篇,消泯了时代隔阂,营造出精神共鸣的氛围。全文词句文白间杂,词藻华丽,但又能独抒 性灵,不拘格套,从文中也可见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视角。全文语言凝练,寥寥几 笔勾画出一个虽面目模糊却寂寞、沧桑、决绝的辛弃疾,字里行间、只言片语,显露出作者 的少年老成。

总之,此文因富有个性化的思想与语言称得上是一篇妙文。

文章标题:《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作文》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董国福 纵观古今,穿越时空,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英雄豪杰、文人 雅士在涌现,在奔腾,在向我们徐徐走来——尧舜孔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李杜韩柳、欧阳三苏……他们无不具备正确的目标和光辉的楷模,也无不脚踏实地去塑造自己。

瞧!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而文化灿烂的华夏神州,在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又自强不息的古 老国度,厄运与英雄总是缠绵纠结和相生相伴的,而奸佞与忠义的对立则更显示出这个东方 古国的神奇不凡,更显示出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人物的神奇不凡。

(一)我不喜欢刘邦 我不喜欢刘邦,所以我更倾慕项羽!西楚霸王项羽失败了——四面楚歌,虞姬悲情,将士掩面,英雄自刎。但我不以成败论 英雄,我倾慕他一身豪气傲骨传颂人间,这位霸王真是让我倾慕得五体投地、热血沸腾!秦王嬴政任人唯贤而最终一把利剑灭六国统天下称始皇,沛公刘邦横扫楚河创立大汉王 朝也可谓一代明君,可是他们有项羽一样顶天立地的霸气豪情吗?有项羽一样宁死不屈的铮 铮傲骨吗?显而易见,肯定没有的。嬴政建立秦朝后统一文字度量衡可谓居功至伟,但修筑 长城弄得民怨沸腾、焚书坑儒的残酷做法又令人扼腕,而刘邦对韩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腹”的处理方式更是令我义愤填膺、慨叹万分。

对的,我倾慕项羽是对的,他文武双全,叱咤风云,一身豪气傲骨的确无人能比!

(二)我鄙视秦桧 我鄙视秦桧,所以我更敬佩岳飞!岳飞,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抗金名将。也许他失败了,他被秦桧等人残害于**亭,但 他一生赤胆忠心,为了收复失地,为了保家卫国,他不惜个人安危在战场上驰骋纵横,奋勇 杀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精忠报国,为了实现“还我锦绣河山”的宏图 大业,义胆忠魂埋荒野,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他为国牺牲的精神秦桧能比吗?不能,他肯 定不能比,因为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是的,岳飞忠肝义胆,英勇神武,一代名将虽含冤九泉,山为之震颤,水为之呜咽,而 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忠君爱国精神则弥漫在南宋半壁河山的上空!他让我敬佩得无语……

(三)我讨厌蒋介石 我讨厌蒋介石,所以我更崇敬毛泽东!你可知道,在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身上闪现着多么耀眼的光辉。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 折点上,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作出了扭转乾坤的壮举。

毛泽东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正遭受着 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值此国难当头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只想偏安一隅 而消极抗日,将祖国的亿万同胞和大好河山置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他们真忍心!那时的祖国 在我们的肉眼里像一盏要熄灭的油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毛泽东站出来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一切爱国的民主人士以及革命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了 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他犹如黑暗中突然闪现的一颗明星,将银白色的光芒撒向辽 阔大地,在这段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辉煌。

我爱他,爱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我们的华夏子孙 至今仍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亚洲东方这片土地上。而他那“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的品质更令我感动不已!……

巍巍泰山托着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却也见证着兴衰更替的十朝百代。滚滚长江澎湃着奔腾不息的千支万流,却也积淀着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

滔滔黄河荡涤着逾越千年的功过成败,却也铭记着熠熠生辉的英雄豪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不乏人才,历史亦不缺英雄!他们是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是我最崇拜的英雄豪杰,他们在我的灵魂中就好比一颗颗璀璨的明 珠,照亮了我的全身,更温暖了我的心灵。

这些英雄豪杰那经久不衰的灵魂像太阳一样永远在亚洲大地上光芒四射,使每一个呼 吸显得那么均匀,使每一片肌肤显得那么舒适,使每一颗心灵显得那么亮堂,使每一份记忆 显得那么美好。华夏神州英雄辈出,东方巨龙正在腾飞,面对此人此景,想说不爱亦难!

第四篇: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

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

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

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

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

六、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七、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

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

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

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

综上所述,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④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第五篇: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学生朗读资料介绍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下载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一) 《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