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另一番离愁别绪-读沈约《别范安成》有感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广告班 李振丹
联系方式:***
另一番离愁别绪 ——读沈约《别范安成》有感
“离别”是一个充满伤感的词眼。它是一条长线,一头系着他,一头系着她;它是一条长河,这岸是他乡,彼岸时故乡;它是一封尘封的信,外面是我,里面是友人。提起关于离别的诗,我们会想起诗中古人折柳系离情,我们会想起洒满离别泪的长亭,我们还会想起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胸襟。
有幸读到沈约《别范安成》,却又体会了另一番的离愁别绪,他诗中所写的青年和垂暮之年对离别的不同感受,真真正正地让我将“别离之情”渗到骨子里。让我们却看沈约的《别范安成》是怎样对离别“感他人之不曾感,悲他人之不及悲”!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那时青春年少,那时风华正茂,那时踌躇满志,所以纵使情谊深厚,却依然将离别看的习以为常。离别时我们或许会挽袖大哭,那份离情却在转念之后迅速被搁浅,因为“少年日”时的我们“易前期”。岁月蹉跎,世事蹭蹬,直到再次相聚我们已至垂暮之时,当初的狂放已被时光裹挟而去,留下的徒是一声“非复别离时”。沈约的感悟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转变之上的,与其他离别时的感伤不同,可谓是另一番离愁别绪,也只有这种从青丝到白发的别离与相聚才最能打湿人的衣襟。
人在少年时,狂放与潇洒是从不缺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更是说明了人处年少时的无所忧虑,所以此时的离别似乎少了些时光练就的成熟与真正入骨的痛彻心扉。我们非常不舍,那是因为人在年少时,将情谊看得很重,但是分别了又怎样?我们各自还都有前程要奔赴!由此,一切便变得非常明显了,人在年少时固有鸿鹄之志,又有青春、活力做我们的资本,便有了纵使头破血流也无所畏惧的豁达和魄力。所以,在离别时,伤感归伤感,不舍归不舍,过后,年轻我们照样绣着自己的锦绣前程,心里一直认为人生之路漫长,相聚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沈约告诉我们,我们错了,我们真的错了。时光的风沙磨平了年少时锐利的棱角,我们终于相见了,却不复当年,你我都已历经坎坷,饱经风霜,须发已白,感叹这直至垂暮之年才可实现的相聚。想着这幅画面,我想起了“物是人非”,这个世上最无情的词眼。是的,一切都“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时。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由青年到垂暮之年,其中体会经历过的许多让我们已不复当年狂放,更多了些成熟与稳重,对“离别”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几十年的日子,经历了那么多聚散离合,明白了有些人别了可能就再也无法见到了。有句俗话说“见一面少一面”,我现在明白了不只是对老人或者垂危的病人,无论何时、无论对谁它都是成立的,都值得我们铭记。因为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可能会将某次分离冻结,坐标再也不会移到相聚的时间坐标轴上了。我们就只能悔恨当初“易前期”,却发现除了追忆与缅怀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
所以,请喝下手中这杯温酒吧,因为下一次的相聚之时又是遥遥无期了,不要让我只能在梦里去追寻你来“慰相思”。回首几十年的忙碌奔波,就算功成名就又何妨?人到垂暮之年时所追求的是一种淡然踏实的安定生活,对亲人朋友的依赖之情也很强烈,相比当年年少时对前程的望眼欲穿,让人心为之颤动。此时,听着锅碗瓢盆的声音似天籁之音,并希望一切都能这么和谐下去,不要有分离,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追求平淡的心境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悟出的,也是人真正经历过才可懂得的真谛。
于闲亭踱步,品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品读着沈约的《别范安成》,感悟着„„
第二篇:沈约《别范安成》原文译文及赏析[推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注释
①易:看得轻易。前期:来日重见之期。这两句是说,他和范岫年轻时离别,那时都把来日重逢看得很容易。
②衰暮:衰老之年。这两句是说,我和你现在都已衰老,不应该再离别了。
③这两句是说,你不要认为眼前这一樽离别之酒不算什么,恐怕明日离别之后就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
④这是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故事。张敏和高惠是好朋友,当别后相思之时,张敏做梦去寻高惠,但行至中途迷失了道路。这两句是说,我和你离别之后,即使也象古人那样梦中寻访,也将迷路,怎能安慰相思之情呢?
参考译文
回想起来我们在少年时期,相聚的日子很多,把分别后的再相会看得很容易。谁能想到,今日相见俱已到了衰老之年,已不是昔日别离之时了。请不要说这一杯饯别之酒太微薄,太平淡,须知今日一别,恐怕今生今世难有把酒相逢的机会了。分别之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见,那用什么来聊慰你我一腔相思之情呢?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离别诗,当为沈约于萧齐时期之作。送别对象是当时安成内史范岫。范安成,名范岫,字懋宾。他在萧齐时曾为安成内史,故称范安成。据史传记载,沈约与范岫有相当深厚的交谊。他们两人都是幼年丧父,身世相同,心性相通。刘宋时,他们共同受到安西将军刘兴宗的礼遇,沈约为参军兼记室,范岫为主簿。入齐后,又都同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同在文惠太子的东宫以文才见引。
赏析
《别范安成》是南朝文学家沈约创作的送别诗。此诗前四句写少年离别之“易”,后四句写老年离别之“难”,在离别的哀愁之中,还含有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意味。
此诗第一联说“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可见他们少年时代就已相知相识了。那时候,他们青春年少,踌躇满志,满以为一次离别算不了什么,天长日久,相聚的日子多得很。
“前期”,即别后预定再会的日子;“易前期”,把分别后的再会看得很容易。这可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了,少年不识离别的滋味。想不到岁月蹉跎,世事蹭蹬,人生如过眼烟云,倏忽就是几十年。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好友,今天把酒相逢之时,已是垂垂老暮、须髯尽白了。“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虽是寻常语,家常话,但蕴涵却甚丰富、复杂。沈约历仕宋、齐、梁三代,眼看朝代兴衰,更替无常,无数亲朋好友,纷纷谢世,鲜有善终——世事苍茫,人生多蹇,今日把手相逢,已非昔日相离相别之时了,真有“而今识尽愁滋味”之慨!寻常诗句,包涵了多少人生的感喟啊!惟其如此,诗人才更加珍惜这次短暂的相逢。不久以后,他们又将分别了。少年之别,转眼已届耄耋之年;那么,老年之别呢?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亲爱的朋友,请不要以为这一杯饯别之酒太微薄,微不足道,须知今日离别之后,恐怕今生今世难有把酒相逢的机会了!据《韩非子》载,战国时人张敏与高惠友善,张想念高,梦中往寻,中途迷路而返。最后二句即用此典,意谓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那么用什么来聊慰我的一腔相思之情呢?一言既出,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令人不胜感慨之至。沈约曾提出作诗“三易”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用事易”。这诗最后一联用典,巧妙贴切而不露斧凿之痕,言若己出,确实体现了“用事易”的原则。
此诗抒情线索上有着鲜明特征。前四句写少年离别之“易”,后四句写老年离别之“难”,而络绎奔流在诗的底蕴的,则是“难”的深沉慨叹。诗人以“明日难重持”为感情枢纽,往前推移——念及少年意气的“易前期”,不由充满了追悔和遗恨;往后瞻望——遥想别后的相思,更增惆怅和哀伤之感。而且,惟有少年之“易”,才反衬、加重了老年之“难”的伤感;也惟有老年之“难”,才写尽说透少年之“易”的轻率。在这“易”与“难”的纷纭交错之中,一缕缕充满人生感喟的情丝,脉脉吐出,全诗也因而具有了丰富的涵载容量。因此,此诗在离别的哀愁之中,还含有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意味,它之所以超越一般的离别之作、能够千年来被传诵不衰,其奥秘大概也正在于此吧。
第三篇:读范贡有感
读《范贡》有感
在今年6月7日之前我还是一名高中生,我与其他的高中生一样,计划着自己暑假的美好生活。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整个暑假我都一直待在家里,并且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了他们公司出版的《范贡》这本书。我只读了他们第三季度的中、下两本。实话说,一开始我是很不情愿去读那些书的,我想的是,公司老板让职工家属也读书,无非是想让家属明白和理解他们的工作,并且让家属全力支持员工的工作,让我们这些家属都能明白自己的亲人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所以,我怀着抵触情绪看完了中册,接着慢慢开始接受,又读了下册。总观这两本书,主旨就是“学习,不学习你注定会被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这也是父亲常教导我们兄妹三人所说的。
读了《范贡》要说我没有感触,那都是自欺欺人,多少心灵都有震撼。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做每一件事原本会想着我要怎样做,去计划好每一步,然而当真正做的时候,又会漫不经心,当失败以后又会痛苦悔恨,几天之后却又喜笑颜开,我行我素。有时候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却又无法改变,也懒的改变。约翰.涅夫曾说过:如果你改变不了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你就改变自己。我想说,要我改变世界那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我只求能改变自己。自从读了《范贡》后,我从内心深处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学习,人生就如黑夜,无论你怎么用心。都只是结不出果实的徒劳无功;没有学习,人生就如迷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只是驶不上航线的无用奔波。所以说,学习的人生是痛快的,是丰富的,是充满乐趣的,好似学海无涯乐作舟。
时间是把无情刻刀,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模样。然而,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赶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信息迅速更替的时代,不学习是不行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你不学习,那就是社会淘汰的对象,毋庸置疑。
我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我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俩都是本科。而我只是专科。这都是我不努力的结果,我怪不了任何人,但我想,专科也不一定比本科差,在这个缺乏技术型人才的社会,掌握一门技术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我的努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我很佩服我的父亲,他干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但他每一份工作都做得很好,游刃有余。在农村像我们这样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基本上孩子上到初中都出去打工了,但我的父亲总是对我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只要你们能念,我怎样都会供你们上学的。”他说他没有考上大学,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兄妹三人身上,让我们圆了他的大学梦。其实,一个农村孩子想走出这里,只得靠学习,也只有学习,农村孩子最能印证:知识改变命运。在父亲眼里,我比我姐聪明,我姐是那种不怎么聪明,却十分刻苦的,而我是那种天资聪明却不努力的。其实,我一直想纠正这一点,我想说的是我一点也不聪明,我也属于天资不聪明,在同学眼里很刻苦的。也许是刻苦的功夫还没有达到我姐的那种境界,最后失败了。如果我能够做到姐姐那般刻苦,我就会考得比他们都好,可惜人生没有如果。生活中往往会听到很多人说如果我怎么样,我就会怎么样,可惜如果不是结果。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这是我看过的一期变形计中一位变形主人公常挂在嘴边的,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了,只记得他是西安的。他很
爱习名牌,总是把很多奢侈品搬回家,就光是他买的鞋子、皮带、打火机、手表的钱加起来都能够买一辆不错的车子。当拍摄人员问他:你把这些带出去,你都不怕别人说你是土豪。他自豪的说:怕什么,我爸就是土豪,我是土豪的儿子。他的爸爸说:现在既然我有那个条件,那我就会去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啊!父母一心只为孩子,而孩子会把父母的富有当成炫耀的资本,现今社会,是拼爹的时代,然而孩子的不努力,当你没有炫耀的资本的时候,请问,你要拿什么和别人去拼,去比。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当你有孩子的时候,你是否也会让孩子把你当炫耀的资本。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那是在努力过后的必然,没有努力过,就不要总是埋怨自己的不成功。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努力过,有没有真正付出过。俗话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当看到别人成功时,不要总是看到别人表面风光,却没有看到别人背地流下的汗水。每个人都有梦想,然而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与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们要为自己代言,我们的青春我们自己做主。好想问问时间都去那儿了,还没好好感受一切,父母老了,我们也长大了,唯一不变的是父母依旧为我们而辛苦着。当父母老得不能动的那一天,我们会像他们一样辛苦地为他们吗?也许,那时会因为工作忙,顾不上回家,照顾不了他们,而忽略了他们。想想父母该有多寒心啊!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兄妹三人都不是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在每个节日,不是我们忘了不去打电话发短信问候父母,而是会觉得尴尬,而当父亲主动打电话问我们为什么不问候的时候,我们又会说是我们忘了。宁愿让误会,也会避免尴尬。其实,在我们心底早已
经问候过了。然而,就是我们的这种不善于表达的性格,往往让父母以为我们是很不懂事的孩子。我经常会埋怨妈妈不相信我,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觉得我们做不好,只有她亲自动手,才会觉得舒心,这样也养成了我们在家不怎么做家务,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母亲是一个很勤劳的人,她现在都51岁了还在当小工,每天辛苦地坚持着,为了贴补家用,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说让她不做了,可她还是要继续干下去。为了家,为了孩子。父母心就是这样,一心只为儿女。其实,作为儿女的我们也明白,只是有时候会在不经意间伤了父母的心,我想说,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也都明白和体会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作为孩子的我们没有资格去选择自己的父母,也就不要嫌弃自己的父母,也许有时候父母会误会了你,错怪了你,但请你明白,父母都是为了你。
长大以后,现在的我,常常会觉得不快乐,因为要我考虑的事情多了。母亲总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节省。如果看上一件衣服或其它什么东西,无论多少钱都会把它买下来。可是我想说,现在我变了,我会在看中一件衣服或其它心爱的东西时会首先看价格,稍微贵一点我就会转身走人。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变得这样,但母亲还是总骂我乱花钱,因为和姐姐比起来,我还是属于那种乱花钱的。有时候我觉得很委屈,我明明没有乱花钱,却还这样说我,我会和母亲理论或者一句话也不说。
上面我谈的是学习力与父母心,读了《范贡》这两册书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这两点。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给孩子生命,那比给孩子什么东西都珍贵,而作为孩子的我们也
要通过学习,去努力让父母过上舒服的日子,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做到的。古人为了学习况且都头悬梁,锥刺股。而作为21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应更加奋发图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父母,更是为了自己。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要下定决心去做好一件事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恒心,有毅力,时间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失去的就永远不会回来,你永远也不可能有第二个昨天。所以说,要抓紧时间在最美的年华里,趁着时光未散,趁我们未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为了父母,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努力吧!
第四篇:读《别惹小叮当》有感
读《别惹小叮当》有感
读《别惹小叮当》有感1
《别惹小叮当》是一本成长小说,语言风趣幽默,令人哭笑不得。讲的是主人公小叮当在生活方面的事情。生活当中的她不大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说起话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眉飞色舞,身体语言异常丰富,时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笑归笑,我还是要对里面的一些人物说一些我的'看法。
我感觉有的时候,小叮当的家长做得有点儿不对或者有点儿过分了,比如妈妈没经小叮当的允许,就偷看她的日记,有一次找不到日记,竟然当着家人的面就问她日记藏在哪里了。我感觉,如果想看就应该要光明磊落、正大光明的看,更何况是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更可恨的是,竟然不经允许就偷看,毕竟日记是属于个人隐私,其他人没有权利看。只有经过日记主人的允许。爸爸也是的,期末考试过后,他说就知道会考出这样的成绩来,要是考好了,打120都来不及,鼻血早就从四川喷到北京去了。唉,哪有这样的家长,不鼓励孩子也就罢了,竟然还打击她,说出那样的话!要知道这句话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有多大呀!幸好是小叮当,如果是别人的话,早就没自信了。
就说李可丽也真是的,就因为自己是尖子生,仗着家里有钱,自己长得好看,就瞧不起周围的事物。有一次就是因为学习不好,长得又难看的李雪儿一不小心踩了她的鞋子,她就当着李雪儿和所有同学的面,狠狠地骂了她一番。萧伯纳曾经说过,人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可是到了李可丽这边,就是好学生瞧不起差学生,我们做人可不能像李可丽那样小心眼儿、瞧不起人呀!
读《别惹小叮当》有感2
放寒假,我便央求妈妈和我一起去买书。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叫《别惹小叮当》的书我只用了两天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书中的主要人物小叮当深深感动了我。故事叙述了暑假前发生在小叮当身上的35个事情。看了这些故事,我感触很深:一个性格活泼、长相一般、兴趣广泛、乐于助人的10岁小女孩跃然纸上。我和她相比有许多共同点比如:成绩一般顽皮好动、知错不改,而且非常幽默。文中有一个故事名叫《小叮当的检讨书》:故事说的是一次快期末考试,小叮当因为考试前天天上网、玩耍、看课外书,结果考的佷差,小叮当那个班有68人,她排名第三十,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成绩单拿回家给家长签字。妈妈看到成绩单后,勃然大怒,要求小叮当一小时内写一份检讨书,小叮当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半小时就拿出一份检讨书交给妈妈,细心的妈妈读过后发现和去年那次考试后写的检讨书一模一样。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真是和我一样,喜欢投机取巧。 文中还有许多小故事,比如《钢笔水事件》、《今天我值日》、《环保狂人》等许多故事。体现了小叮当乐于助人、幽默可爱、聪明伶俐惹人爱的小姑娘,这些优点我都有,我跟她真是太像了,有时间的话我还想把这本书再多读几遍。
读完这本书,小叮当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盼望着和她一起快乐成长,学好本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五篇:读《论语别裁》有感
读《论语别裁》有感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也被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论语别裁》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以前读《论语》总是囫囵吞枣,大而化之,通过《论语别裁》加深了我对论语的理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认知
《论语别裁》纠正了很多我对《论语》的错误认知。以前读论语,有很多地方是根据字面意思,想当然的进行理解。读了《论语别裁》才让我恍然顿悟。如读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时我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理解就是孔老夫子对季氏在庭堂之上舞八佾这件事大发脾气,无法忍耐了。读了《论语别裁》才知道,孔子的意思是说,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并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说不能忍耐这件事。再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以前我对“方”的理解是方向或目的地,就是如果远游了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了,去干什么了……而南怀谨老师的解释的“方”是方法,解释为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我再结合孔子对孝的言论,觉得这种解释更为合理。
深层含义
《论语别裁》使我理解《论语》更深层的含义。以前我对《论语》的理解多浮于表面,没有更深层的体会。如我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和弟子们谈心,让弟子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等人先说了人生的政治理想,最后问曾点: “点,尔何如?”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读这段时,我的理解是曾点对恬淡、归于自然生活的向往,孔子也同意点的观点。当时就没有认真思考孔子是一个积极“入市”的人,也没对他的“归隐”表示怀疑,经南老师解释,才理解孔子的更深层认识:经历离乱人生才了解只有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才能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子路等人的抱负思想很了不起,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再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起初我也只理解为人用来作推托的说辞,是推托责任的挡箭牌,但读了南老师的才更深一步了解,有些不在其位的人,就喜欢乱谋其政,他说越外行的越喜欢谈内行话。比如,文人更喜欢谈战争,开口就是应该打。他们却不知道打仗的难处,自己又没有打过仗,也不知道怎么打。政治绝对要靠经验,不是光凭理论的。你说某某不行,你自己来试试看,所以孔子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他告诫学生们,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
答疑解惑
《论语别裁》为我读《论语》答疑解惑。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初读论语,有很多地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不懂。例如,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我读的时候,不知道“君子怀刑”是什么意思,觉得怀是崇尚或想念的意思,那“君子怀刑”就解释不通了,难道君子都喜欢被刑罚?带着疑问翻阅了《论语别裁》,原来 “君子怀刑”的解释是,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怕做犯法的事情。因此君子是怀畏刑法,有点崇尚法律的意思,把法律准则看的很重,不像小人只是怀思福惠,有些小惠就连法律都不顾了。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翻看薄薄的论语,它蕴含着厚厚的学问,我发觉已离儒家文化太远了,对于初读论语的我,《论语别裁》值得精读,细读,反复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