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武大传播学备考如何把握郭庆光的

时间:2019-05-15 11:2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武大传播学备考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武大传播学备考如何把握郭庆光的》。

第一篇:2012武大传播学备考如何把握郭庆光的

2012武大传播学备考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2011-07-17 00:18:07)转载

标签: 分类: 经验交流 教育

来源:新闻传播学考研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这本书我由于不同的原因考过三次,但是真正从整体上完全把握还是由于这次考研,基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但是由于叙述需要,有些章节有重复之处,也有一些有联系的理论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有时候随手画画联系图。这是后话了,在这里我不是要写一个本书的笔记出来,也不是做一个概念整理,只是从我经验来把握这个书的重点以及联系点,就好比清理一个线索,这种工作我以前也没有做过,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只算是给大家一点帮助吧。哦,鉴于针对性问题,我声明一下,我考的武汉大学的传播学。

由于这本书的重点还是第7章起的大众传播理论,所以从这块开始说起。第七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

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第九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

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惊醒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第十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参考课后习题。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受众即市场”,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注意名词解释。

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罗,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

*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自助餐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

*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第十一章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

(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第十二章

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

*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其实沉默的螺旋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进,第三个是讲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记得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222面的第7行“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

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一个是223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

第二个就是224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

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

*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的概念。分清楚”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极其三者关系。

*培养理论的起源时间、提出人物、背景实验、着眼点,和前两个理论一样老生常谈。但是这样的东西都跟硬件一样,问到这个理论的问题,除了背景实验有可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你分析,其余的都是名词解释啊,简答论述必不可少的答题点了。

*对于培养理论的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在226面的第二段对“培养分析”做了个解释,我认为这个是培养理论的概念的第一点——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偏差的影响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然后本页倒数第二段提到的“共识”问题就是这个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再次,在227面第二段讲到前两点的关系并提出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才是第三个要点。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培养理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要知道270面最下面一段说了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哦,所以,多么希奇啊!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

*除了“老生常谈”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①提出、②观点、③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

*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总的来说,第十二章的四个小节都是重点,而非要比较的话,前两个小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意外绝对会考。第十四章

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第二个小标题“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

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

卢因——把关人(161面);霍夫兰——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集大成者”就好。

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若要宏观的理解“经验学派”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

*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

*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经验性方法”,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反对”、“强调”、“主张”。

*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

*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

*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

宏观的理解“批判学派”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

*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

*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

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文化研究”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第二篇:【武大新闻考研】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这本书我由于不同的原因考过三次,但是真正从整体上完全把握还是由于这次考研,基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但是由于叙述需要,有些章节有重复之处,也有一些有联系的理论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有时候随手画画联系图。这是后话了,在这里我不是要写一个本书的笔记出来,也不是做一个概念整理,只是从我经验来把握这个书的重点以及联系点,就好比清理一个线索,这种工作我以前也没有做过,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只算是给大家一点帮助吧。哦,鉴于针对性问题,我声明一下,我考的武汉大学的传播学。

由于这本书的重点还是第7章起的大众传播理论,所以从这块开始说起。第七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

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

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

第九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 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惊醒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

第十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参考课后习题。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受众即市场”,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注意名词解释。

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罗,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

*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自助餐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

*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

第十一章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

*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

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

第十二章

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

*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其实沉默的螺旋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进,第三个是讲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记得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222面的第7行“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

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一个是223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

第二个就是224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

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

*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的概念。分清楚”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极其三者关系。

*培养理论的起源时间、提出人物、背景实验、着眼点,和前两个理论一样老生常谈。但是这样的东西都跟硬件一样,问到这个理论的问题,除了背景实验有可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你分析,其余的都是名词解释啊,简答论述必不可少的答题点了。

*对于培养理论的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在226面的第二段对“培养分析”做了个解释,我认为这个是培养理论的概念的第一点——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偏差的影响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然后本页倒数第二段提到的“共识”问题就是这个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再次,在227面第二段讲到前两点的关系并提出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才是第三个要点。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培养理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要知道270面最下面一段说了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哦,所以,多么希奇啊!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

*除了“老生常谈”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①提出、②观点、③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

*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

总的来说,第十二章的四个小节都是重点,而非要比较的话,前两个小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意外绝对会考。

第十四章

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

第二个小标题“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

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

卢因——把关人(161面);霍夫兰——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集大成者”就好。

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

若要宏观的理解“经验学派”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

*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

*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经验性方法”,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反对”、“强调”、“主张”。

*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

*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

*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

宏观的理解“批判学派”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

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

*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

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文化研究”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第三篇:郭庆光传播学概论的部分内容总结笔记

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传播媒介

(载体,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A、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自身的作用和影响)

1、媒介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信息传递的载体。传媒机构

2、为什么要研究传媒的载体含义?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包括什么观点?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传播的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相应带来的社会变革。

此观点表现出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来看待。

(2)、媒介:人的延伸,如何理解其含义?

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觉和感官的延伸。人类感官能力的发展是“统合—分化—再统合”。麦乐卢汉通过此观点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3)、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含义是什么?(麦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活动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观点的提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反应也有所不同,研究媒体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1)、理论意义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其理论依据集中在媒介对人的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

5、如何正确认识媒介工具和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革中的作用呢? 马哲观点:决定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基本因素是:生产方式和内在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有制约作用 媒介技术和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方面,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媒介被人创造,利用和控制。社会的各个因素都对其有制约着其活动。B、媒介技术和工具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媒介内容及媒介形式的影响)

1、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是什么?

媒介不仅利用其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和性格。

电视人:注重感官刺激,行为方式感性化,与印刷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对比,缺乏社会互动,容易自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

容器人:在电视媒体包围中成长,人的内心世界呈“罐”的容器状。感觉孤立,封闭,希望与人接触,但是接触仅仅是一种容器的碰撞,无法深入人心内部,因为彼此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2、媒介依存症的特点是什么?

(1)、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无法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媒介的虚拟活动而逃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3、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的概念是什么?

电视不仅本身作为一种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同时它也在把充满诱惑力,丰富的意境展现于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人们的占有欲和享乐欲。C、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1、什么是新媒介?

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的传播媒介。

2、新媒介的特点是什么?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传统媒介的单向性)意义:改善了受众被动性,增强双方的互动性。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传统媒介的单一性)

意义:为人们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传统媒介资源的稀缺性)

意义: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条件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传统媒介的地域性)

意义:把人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3、什么是电子乌托邦?

对美俄借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4、如何看待电子乌托邦和媒介技术的思想?

单纯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简单的断言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媒介是中性的,自身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善或者社会恶。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它,利用它传播什么。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传媒机构,其属性决定着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A、传播者与大众传播

1、什么是大众传媒?

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称之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大众传媒的力量是所有传播者中最强大的?)

(1)、地位稳固(始终保持其信息发出者的位置)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目标。(个人活动的组织性、信息产品的组织性)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4、如何看待互连网媒体以及出现的电子媒介? 网络仅仅是一个硬件平台,而不是传播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使用这个设施进行信息生产、处理、传播的人或组织。其也成为大众媒介的发展新空间。传统媒介进入互联网传播,逐渐在互联网传播中确立了新的领导地位。原因归结为:

(1)、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效率远远高于一般个人或非正式组织。(2)、大众媒介的信息更加可靠,真实。

(3)、大众传媒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B、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1、传媒的经营目标是什么?

积极收益目标(经营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宣传目标)

2、什么是传媒的经营目标?(传媒活动的约束条件之一)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维持传媒组织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盈利是目标之一。收益来源于:广告和产品的销售。压力来源:广告主和消费者。

3、什么是传媒的宣传目标?(传媒活动的约束条件之二)

传媒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也对某种思想进行宣传,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

信息生产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直接相关的精神生产,每种社会信息产品中都不可避免的包含着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因此各种利益集团和政党都把传媒当成自己的发挥影响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4、宣传目标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言论活动----具有直接的宣传功能,传媒组织可以通过社论,评论等形式直接宣扬某种思想。

报道活动-----具有间接的宣传功能,主要是在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刊载上贯彻传媒的方针和意图,达到潜移默化。

5、什么是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传媒活动的约束条件之三)(权力的基础,制约的标准)

(1)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2)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3)传媒是某些稀有资源的使用者,作为公共菜站的使用人,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B、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是什么?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帮助社会成员消除关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社会行为。在群体传播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媒介)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把关的行为是一个组织性的行为。

2、传媒进行信息取舍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真实、及时、新意、新闻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课本P163)、社会目标、宣传目标

3、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把关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信息价值和信息要素的分析。也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在内。原因如下:

(1)、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有取舍的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更容易优先传播。

(3)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虽有个人参与,但是个人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十、大众传播的受众 A、大众与大众理论

1、什么是受众?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者受传者。

2、什么是大众?大众的特点是什么?(大众论、精英论)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呈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分布。

(1)、规模巨大——数量上超过其他各类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分布于不同的阶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相不认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不同

(5)、无组织性——大众缺乏自我意识和我约束,不作为一个主体行动,其行为靠外部刺激 形成。

(6)、同质性——成员虽不具有相同的社会属性,但是有同一的行为倾向。

3、大众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大众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出于贵族立场对人民大众的攻击、对法西斯体制的批判、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的弊病)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法国 托克威尔、西班牙奥特伽)

此观点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如果这种非合理的人群成为政治支配力量,必将损害有少数贵族精英创立的文明。大众的崛起会对“有理性”的社会精英产生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沦丧和国家的没落。(2)、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匈牙利 卡尔.曼海姆)此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分析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认为法西斯实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中间群体,使人们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加以操纵,使他们变成法西斯的狂热支持者。(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李斯曼、孙豪瑟)这些理论的目的是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兵力现象。

密尔斯:白领阶级和蓝领阶级成为战后美国社会的主流,构成美国社会的大众。但是由于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于是他们在生活中则逃避到大众谄媚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大众的这种状态以及大众与少数居于支配地位的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例现象产生的原因。李斯曼:从人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从传统型—内向型—外向型。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既总是顾及周围状况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趋同的倾向,其结果就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社会大众。

孙豪森:强调现代社会大众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精英阶层的影响。同时精英阶层,又容易受到非精英阶层的压力和影响。

4、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尽管不同阶段的理论由所不同,但是都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把握,其中主要问题就是精英史观,把人们看成被动的,散沙式的,被精英群体操纵的对象。

这与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有很大的益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有6个基本条件: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2)、社会的民主化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5)、传统中产阶级的衰退和白领阶级为主的新中产阶级的崛起(6)、社会组织中官僚化的发展。

5、大众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是什么?

大众传播的对象,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有大众的一切的特点。因此受众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这个是社会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在说明这种被动性时,更多的是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上来寻找原因。

6、分析“拷贝的支配”理论

(1)拷贝的支配(定义)——由于环境的扩大化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不可能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保持接触,要了解他们只能依靠媒体提供的第二手信息即“拷贝”,拷贝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缺乏实物,只有把拷贝当成实物的替代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于拷贝洪水的包围中。要逃避他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2)拷贝的支配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利润原理——拷贝的收集、制作、提供是作为营利活动来进行的。为了获取利润,传媒必须争取最大的受众。

1、为特定的受众提供特定的拷贝

2、提供最广泛受众的普遍兴趣的拷贝(即超阶级,超群体,超学历等社会因素的兴趣,性、暴力、犯罪、猎奇)人们更容易接受后者具有刺激性的拷贝。政治或宣传原理——除了利润原理的作用,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和行为的活动。这种作用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麻醉的效果。一般大众只能单向的接受这些拷贝的冲击。理论总结:在拷贝带有心理暴力性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屈服于大众传媒的庞大规模和他们的垄断地位。无可奈何的接受成了唯一的选择。局限性:尽管该理论在分析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是它把受众看成是绝对的被动存在,是过于偏激的。接触传媒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依然是社会的实践活动,其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大众变小众、大众的成B、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受众是如何分类的?

(1)、定地域范围内接触到传媒的人口,即最大规模的受众(2)、特定媒体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

(3)、不但解除了媒介内容,并且在态度和行动上也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有效受众)

2、如何看待受众观?

任何的受众观提供的都只是受众的一个侧面像,受众本身具有多种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全面的看待受众,对于认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什么是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会受到它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群体属性不同,会造成千差万别的不同反应。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候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4、是作为市场的受众?

在大众传媒向企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把受众看成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其基本的认识基础是:

(1)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经营性)(2)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商品性)

(3)、媒活动之间存在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竞争。(竞争性)

当前对于受众市场的划分,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新的定位,满足大众中的小众成为保证媒体最佳经济利益的选择。市场受众理论的局限性

(1)、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固定化,传播关系简单化(买卖关系)

(2)、过于强调受众人口统计学术性,缺乏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考虑。

(3)、传媒成功标准易位,形成了经济效益地为高于公益性标准的错误态度。(4)、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仅从传媒的角度观点出发。归根到底,由于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特殊性不能简单的将受众简单的与物质产品消费者划等号。

5、什么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同时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受众的权利包括:

(1)、传播权即言论自由权

(2)、知晓权即(广义)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信息、保障生活所需要的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公民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关的活动拥有的知情权。

(3)、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展开活动的权利。

C、使用与满足理论

1、什么是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2、受众的媒体接触动机和心态是怎样的? 根据对于广播、印刷媒体、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反映出(详见P182),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定基本需求进行的,社会中的各类媒体都包括以下几个满足效用:

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不同的媒体仅仅是是在满足的程度和满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社会条件因素对个人媒介接触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作为社会人,虽然媒介接触行为具有的独立性,但是无法摆脱本人所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如家庭因素、工作环境、政治因素、文化背景。

卡兹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满足需求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模式

竹内郁郎: 社会条件 个人特征

4、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 以往理论: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考察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

(研究传媒对人做了什么)创新观点: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研究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什么?)意义:(1)认为受众具有选择能动性,纠正了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论”(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对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有否定作用

(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作用(适度效果论),纠正了40-60年代的传播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比较浓。

(2)、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媒的关系。(ENDODING与DECODING的矛盾)(3)、阐述的受众能动性有限,仅限于媒介的选择能动范围内,没有反应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具有的能动性。

八、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A、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什么是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的起着制约作用的部分。

2、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

3、杂性? 传播活动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它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群体及广大受众的关系。言论自由与权利、言论出版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传播制度也有不同的性质。

4、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控制目的: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 控制性质:直接控制(主要方面,而非唯一)控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

控制范围:(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势。(取决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媒事业的发展做出总体规划或国家援助。

5、分析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

控制目的:通过媒介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控制手段(资本主义):(1)以强大资本后盾成立超大型传媒企业,实行垄断。

(2)通过其控制的议会党政团体对公营媒介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赞助、广告来间接的控制中小媒体。

6、分析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控制目的:行使受众的正当社会监督权利,保证传播活动的真实、健康、使受众的利益不受到伤害。

控制手段:(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3)诉诸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B、几种传播制度规范理论

1、众传播规范包含什么内容?(1)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认识

(2)对大众传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期待(3)基于这种期待对传播制度的构想。

2、分析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定义:从外部权力的关系上考虑问题,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理论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为转移。产生背景:(1)15世纪中期印刷术的产生(2)封建王朝的统制,反专制统治思想的产生。

(3)英国1529年产生第一个禁书法案

主要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且合法。

(4)对当权者和当局者的批判是违法的,将受到严厉法律制裁。

3、分析资本主义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a、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理论主张:报刊应当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产生背景:(1)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2)1789年把有关内容写入美国宪法。

主要内容:(1)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需经过政府或当局的特别许可。(2)新闻出版不需经第三者的实现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强制。

(3)在涉及观点、意见、信念的问题长,真理与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保证。(4)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官吏合政府,正当合法

理论与现实矛盾:资本与媒介的结合,传播活动实际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特权 b、社会责任理论 理论主张:大众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是绝对的自由!产生背景:(1)传媒的高度垄断与所谓的观点的公开市场产生矛盾。(大众丧失传播权力)

(2)自由主义强调传播者,忽视受传者权力

(3)自由主义强调的意见、观点、思想的自由,忽视了作为私有传媒的营利活动。

主要内容:(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此传媒机构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熟)

(2)媒介传递的信息必须真实、客观、公正

(3)媒介必须在法律和制度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传播宗教、歧视(4)受众有权力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c、民主参与理论(牵制作用、非统治地位)

理论主张:要求大众传媒像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产生背景:(1)信息化发展加快,信息及其传播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作用加深

(2)垄断性加强,民众自主使用媒介意识提高,但现实缺乏可利用传播资源。主要内容:(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使用权、接受服务的权力。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存在,而不是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当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的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互动的媒介更加合乎社会理想。

4、资本主义媒介理论变化的过程揭示了什么?

由极权主义到早期产生的自由主义媒介规范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它的出现,打破了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力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办工人报刊,从事工人工人运动,也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环境。但是资本主义的一切,终究是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及资本密不可分的,一切和金钱挂钩,人民群众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尽管随后产生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良和进步,但是这些也只能够缓解矛盾进一步激化。人们群众利用媒介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媒体的垄断却又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这个矛盾的运动促成了资本主义媒介理论的发展。

C、社会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1、我国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包括那些方面?(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3)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5)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A、新闻传播事业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服B、务作用

C、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还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我们要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制度和规范体系。(注意: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也面临着媒体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利益与商业主义、营利主义的出现)

2、发展中国家媒介规范理论包括哪些方面?(生存与发展是最大课题)(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2)推动国家发展。(政治的生存发展)

(3)媒介的自由活动伴随相应责任,(4)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进行。(经济的生存发展)

(5)传播内容上,(6)优先本国文化,(7)本族预言。(文化的生存发展)(8)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9)优先发展与本国地理,(10)政治文化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文化的生存发展)

(11)在有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关系上,(12)国家有权对媒体进行检查,(13)干预或管制。(政治的生存发展)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具体来看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分为几种?(1)大众传播对人们环境认知的影响(议程设置功能)(2)大众传播对舆论形成的影响(沉默的螺旋)

2、简要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

(1)理论解释: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对于一系列公共事务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其解决得优先顺序的认识。即有一个无形的议事日程表。

(2)、理论主旨:媒介给于某一项事情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强。

(3)、议程设置功能产生的原因:人类活动及视野的有限性,不得不依靠大众媒介,大众媒介是重要的信息源、影响源。

(4)理论特点(与以往的效果研究相比较而言): a、传播效果分为: 认知层——确定思考对象 态度层——确定思考方式 行动层——采取实际行动

b、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媒介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非短期、非独家)c、该理论实际上暗示了“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的机构(反映的非客观、拟态环境)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后续研究包括哪些?(1)、简单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知觉模式(0/1效果)——媒体的报道与否,直接影响公众对其的感知

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体对少数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优先顺序模式(0/1/2/3„../N效果)——媒介对一系列议题不同顺序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判断。(2)、简单分析不同议题的不同重视效果 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也是受传媒议题的影响的,但公众的话题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个人议题——个人认为重要的问题。

谈话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受到重要重视的问题。公共议题——在自己感觉中认为社会上都重视的问题。(3)简单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报纸——适合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主要影响个人话题。

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主要影响谈话话题。

4、程设置功能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从考察大众传播再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该理论的产生,揭露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因为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媒介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旗帜鲜明的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且舆论导向的范围更广泛,包含对社会的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

缺陷:仅仅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议题,无反映社会议题。

它的效果不能绝对化。

5、简要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 理论解释:人们在受到“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或“意见气候”“多数意见”所带来的压力时,可能会改变已经持有的看法或观点。理论主旨: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理论命题:(1)、个人的意见表明是一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思考决策时,会考虑社会的影响)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强者更强,弱着越弱)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非理性讨论结果)注:意见环境由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构成。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多数媒体报道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共鸣效果)——内容角度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实践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积累效果)——时间角度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遍在效果)——空间角度 沉默的螺旋所具有的传播观(大众传媒是强有力的):

(1)舆论的行程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里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一件具有公开行和广泛性,容易被看成是多数或优势意见。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引起劣势沉默意见和优势意见的螺旋运动,并导致舆论产生。

6、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特点是什么?(具有两方面特点)(1)舆论观

舆论政治学观点——舆论是公共体的最高意志,民主政治的基础。(卢梭)社会学观点——非个人意见集合,而是整体社会互动的结果(库利)行为科学观点——个人意见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为舆论。

社会心理学观点——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未必事实上的多数,仅表面(2)效果观

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且影响渗透入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沉默的螺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在于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的如实反映,而成员在多元无知的情况下,人们会把媒介提示和强调的少数意见当成是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导致螺旋运动。(大众传播的力量是强大)

7、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

(1)如何看到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前提,即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于这种恐惧带来的对多数和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1)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量,而是一个收到条件制约的变量(有无来自他人的支持、个人的自信程度)

2)面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问题,多数意见的压力作用程度不同

3)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强弱收到社会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2)理论强调了多数对少数的压力,而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及“少数派”的作用。(中坚力量)。

重要意义:(1)它把对舆论的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5、简要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 理论解释:人们在受到“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或“意见气候”“多数意见”所带来的压力时,可能会改变已经持有的看法或观点。理论主旨: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理论命题:(1)、个人的意见表明是一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思考决策时,会考虑社会的影响)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强者更强,弱着越弱)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非理性讨论结果)注:意见环境由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构成。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多数媒体报道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共鸣效果)——内容角度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实践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积累效果)——时间角度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遍在效果)——空间角度 沉默的螺旋所具有的传播观(大众传媒是强有力的):

(1)舆论的行程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里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一件具有公开行和广泛性,容易被看成是多数或优势意见。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引起劣势沉默意见和优势意见的螺旋运动,并导致舆论产生。

6、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特点是什么?(具有两方面特点)(1)舆论观

舆论政治学观点——舆论是公共体的最高意志,民主政治的基础。(卢梭)社会学观点——非个人意见集合,而是整体社会互动的结果(库利)行为科学观点——个人意见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为舆论。

社会心理学观点——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未必事实上的多数,仅表面(2)效果观

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且影响渗透入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沉默的螺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在于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的如实反映,而成员在多元无知的情况下,人们会把媒介提示和强调的少数意见当成是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导致螺旋运动。(大众传播的力量是强大)

7、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

(1)如何看到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前提,即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于这种恐惧带来的对多数和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1)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量,而是一个收到条件制约的变量(有无来自他人的支持、个人的自信程度)

2)面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问题,多数意见的压力作用程度不同

3)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强弱收到社会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2)理论强调了多数对少数的压力,而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及“少数派”的作用。(中坚力量)。

重要意义:(1)它把对舆论的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8、简单分析“培养”理论(注意:培养分析仅仅是文化指标研究的一部分,非独立)

与人类行为发生密切关系的三种“现实” 客观现实—实际存在的现实

象征性现实—传播媒介活动形成的拟态环境(培养工具)主观现实—人们自己头脑中对外界的认识

理论解释: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影响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大众传媒带有的倾向性使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离,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理论基本观点:社会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成员之间具有共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才实现协调。(共识达成的途径变迁:宗教与教育 大众传播)

理论意义:(1)正面:肯定了共识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2)负面: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传媒带有的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暴力、色情 不过这些东西我都很喜欢啊!嘿嘿)

电视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1)受众广,接触时间长

(2)听觉视觉的结合,具有冲击力(3)不需要特殊的接触媒介的能力

(4)电视人难以分辨客观现实和象征性现实(5)电视渗透入社会不同阶层。电视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强大威力:虚构变事实,小事变大事,大事变皆知。文化指标研究(培养分析仅仅是其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制度分析——分析大众传播信息的生产、传达、消费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形成的原因。(国家立法、媒介内外因素、同业压力)

讯息分析系统——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的形成原因(讯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培养分析——分析大众传播的倾向性造成的社会结果

第四篇:武大传播学真题03—10

2010年传播学试题

一、辨析题 15分*2

1、在集合行为中,流言和谣言都是人为制造的。它们信源不明,无法确认,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会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请对此进行辨析。

2、“观点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原则。他代表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权利,要求保证不同观点在市场上的“自由竞争”,这是传媒应尽的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二、简答题 20分*2

1、简述信息主权的含义。怎样认识信息主权的影响。

2、简析麦克卢汉的“内爆”与鲍德里亚的“内爆”之间的不同。

三、论述题 25分*2

1、如何理解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培养分析”是综合的系统研究,分为不同的阶段和三个方面,对传播效果有不同层次的认识,最终得出“培养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功能有何启发?

四、材料分析题 30分

在金融危机中,传统媒体正经历寒冬。但是以“twitter”等微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却展示出生机。传统媒体也开始向新媒体转向,比如新华社是“开心网”的第一个机构用户,新华社开始兴办手机电视的节目等。但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干扰,以及导致“信息沟”的扩大,日益成为人们所担心的内容,是必然会影响传统媒体的公共责任的发挥。(有一小部分内容没有回忆起来,大致是这样的。)结合新媒介的传播特点,联系相关的大众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对新媒体社会功能转型的认识,以及公众参与媒介活动的社会影响。

2009年武汉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一.辨析题(共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对传播效果研究贯穿着传播学的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在百年研究历史的各个阶段呈现明显的差异,这是传播技术的时代变迁导致的变化,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2、受众成员的媒体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

3、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意义。大众媒介创造和生产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实现了对社会其他成员给他强制性约束与规范。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二、简答题(共3题,40分)1.请简要说明人际传播的特点,并根据已有传播学研究成果介绍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15分)

2.简要介绍霍尔的三种受众解读模式,及其对受灾研究的启示。(15分)3.为什么说寻求知识的动机是缩小知识沟的关键因素。(10分)三.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媒介对新闻的内容、背景以及中心议题的构建比带偏见的报道更有力量。结合传播理论和媒介传播实践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基于批判立场的传播学研究从传播学早期就存在,并发展成为与经验学派抗衡的批判学派。请论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批判立场与方法。

四、分析题(共1题,共30分)2008年中国遭遇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但是,中国依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获得世界广泛赞誉。各项研究表明,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奥组委顾问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奥运会是推出国家形象的战略契机”。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媒介对中国政府驱动国家形象传播发出质疑。但是,这些媒体自身对中国奥运会或者2008年中国突发事件的报道却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请分析大众媒介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并请运用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观点谈谈你对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的理解和认识。

08年 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辨析:30分

1人类传播的目的是更好的沟通交流,无国界的自由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首要责任 2受传者是一种由多种社会属性组成的客观实在。

3在传播过程中,受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作出的反映是反馈,噪音也是一种反馈。

二、简答 45分

1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的理论,请简要回答“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2如何理解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体制

3请简要回答女权主义关于《达沃斯》的受众观点 三论述 50分

1传播者的三种基本权利属于哪一种受众观,它的起源是什么 2鲍德里亚关于电视媒介的后现代性分析的现实意义 四分析 25分

网络传播的发展,博客、播客的兴起,某记者说“网络传播开始走向上流社会” 试分析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会受到来自于社会的哪些方面的影响?

07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辨析题(每题16分,共48分)

1、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所以大众传媒的价值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2、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 的有效效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3、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指出媒介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讯息。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二、论述题(每题18分,共72分)

1、请论述由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提出的“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

2、请论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新媒介的技术特点,论述该理论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及其不足。

3、请论述“知沟”、“信息沟”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当前国际传播的信息秩序问题论述这个理论的应用价值及其意义。

4、请论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带来的启示。

三、分析题(30分)

材料:湖南卫视《变形记》(略)结合传播学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这类纪实节目的看法,以及对媒介创造“拟态环境”的认识。

2006年武汉大学传播理论试题

一、问答题

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是如何定义大众媒介作用的?

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3、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相关命题及其理论价值

4、便士报的意义

二、辩析题

1、典型的大众社会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请对此观点予以辩析

2、在对公共领域的论述中,哈贝斯提出:“公共领域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并批评文化工业使得大众传媒塑造出一个公共领域的假象,请结合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对哈贝马斯的这一观点予以辨析

3、在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一书的影响下“观点的公开市场”等思想得到了一些人的青睐,有观点认为新闻传播不应该享有全面的自由,而无需受到任何强制规范。请根据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对些观点进行评析

三、论述题

1、试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公共领域的内在矛盾与重建

2、在传媒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受众理论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试从媒介环境变迁的角度论述受众理论的发展演进

四、分析题

根据京华时报报道2005年许多人看作是中国媒体的娱乐年。“超级女声”等娱乐节目的火爆,引起了学者和业界人事的高度关注和反思。今年七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委员会举行珍惜受众信任树立健康形象主题座谈会,会上崔永元语出惊人: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崔永元说:“将收视率作为评判标准不科学,不能以理服人。”据我所知,某些收视率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央视十套的社教类节目格调高雅(略)

2005年武汉大学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问答(12×4)

1,拉斯韦尔为什么被称为传播学先驱? 2,简述民主参与理论提出背景和内容

3,为什么说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4,霍尔的3种受众解读模式及理论意义 二.辨析(8×4)

1,单向度的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能够强烈改变人们既有态度倾向 2,在现代社会,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理解机制是不能改变的 3,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镜头能够增加人们对现实的不安全感 4,随着媒介发展,受众市场越来越分化 三.应用(20)给了一个大表,内容是央视1套节目改版后的节目单,让你根据传播学理论分析节目的构成,并结合构成分析谈谈对电视媒介特征的看法 四.论述(25×2)

1,结合传媒文化实际,评述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2,施拉姆的一个观点,大概是说媒介构成世界范围的知识产业,让结合我国媒介和产业化发展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2004年武汉大学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拟态环境 2.知识沟 3.知情权 4.可信性研究 5.大众文化

二、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谈谈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2.谈谈传播学理论中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的理论 3.为什么说电视是娱乐导向性媒介?

三、分析题(20分)

麦奎尔于60年代在英国所作的关于公众观看政党节目的动机的实验调查。他先在小样本中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公众的目的,以这些问卷的结果作为选项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在调查并进行分析。[本段非原话] 请问这一试验是根据什么理论进行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四、操作题(20分)

假设你受某组织之托对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的大众传播状况进行调查,该村人口约200户,1000人左右,目的是揭示我国农村大众传播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请问 1.调查的主要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 2.抽样方法,调查方法; 3.列出调查的具体内容。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谈谈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2.谈谈公信度对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3年武汉大学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观念的自由市场 沉默的螺旋 文化帝国主义 二,简答 1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理论基础和缺陷 传播学派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方****,社会观以及传播观的分歧 三,辨析 2 题目是给你一个材料,分别原文取材于李彬的<传播学引论>,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涉及到“把关”理论和“培养”理论,并分别对这两个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把关题目还要谈及缺陷 四,论述题 传播模式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直线模式,循环模式,系统模式.试从传播 的发展模式角度, 论述传播思想的进步和变迁.2 传播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麦克卢汉用“延伸”来反映媒介技术 与人类的关系.请论述传播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第五篇:把握机遇- MBA备考作文

把握机遇,才能成功

每个时代都要着无数渴望成功的有志者,但如何才能成功呢?我以为,唯有把握机遇才能成功。把握住了机遇,个人可以事业有成,企业可以兴旺发达,国家可以富足强盛。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没有良好的自身储备,机遇即使来临,也未必能把握得住。爱迪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做的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都非偶然,我所有的发明创造也并非出于巧合,而是来源于辛勤的工作。” 机遇之所以成为机遇,与自身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准备和精确测算,何以能确保天宫一号和与神八完美的太空之吻;如果没有对细菌学的精通掌握和敬业精神,何以能让弗莱明在一次偶然中发明青霉素;如果没有常年累月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何以能让狙击手在千钧一发之际准确命中目标。机遇不只需要等待,还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

有了机遇,我们就要懂得去把握。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笃信上帝的人被洪水淹死之后见到了上帝,与是抱怨上帝没去救他,上帝说我曾数次派人开船和直升机去救你,可你自己不愿被救呀。此时他才恍然大悟,想起了之前没有理睬前来救援的人,而只想着上帝会来救他。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碰到各种机遇,其中一些甚至是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重大机遇,然而,机遇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显,甚至变换身影,需要你去辨认,去琢磨,去思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西楚霸王项羽,一代枭雄,没有能够把握鸿门宴这一千载难寻的机会,一举消灭对手,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在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面,企业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勤练内功,优化管理,同时不断的寻找机遇,把握机遇,如此方能使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茁壮成长。

成功就在彼岸,前面有湍急的河流,机遇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下载2012武大传播学备考如何把握郭庆光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武大传播学备考如何把握郭庆光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郭会长周年庆讲话

    《贵州省家居建材商会成立周年庆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维方书记、建军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商户企业家们、朋友们、来宾们: 大家下午好! 在我们即将跨入崭新的2015......

    郭光俊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五篇)

    郭光俊先进事迹观后感 在接到上级紧急通知后,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体职工于2011年10月26日下午16:45分收看了《健康郑州》--片医郭光俊的先进事迹,我们深受感触。 健康是......

    七届一次报告郭庆昌

    县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临漳县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工 作 报 告 郭庆昌 2007年8月17日在政协临漳县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委员、与会......

    武大弘毅备考指南:艺考生面试常见问题汇总5篇

    武大弘毅备考指南:艺考生面试常见问题汇总 回答考官问题也可被看作为综合考察中的最重要一项,具体形式有两种: (1)考官直接向考生提问。 (2)通过观看短片或影视片断或摄影或美术作......

    把握方向,扎实做好高考备考工作

    把握复习方向,扎实做好高考备考工作 于晓梅 2014年2月23日, 我参加了在赤峰二中组织召开的《《2014年高考备考信息会》, 听取了来自天津南开中学高三英语备课组长姚伟胜老师......

    语文备考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 一、问答审题法 即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推断思考,把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一一罗列,然后筛选分析,进而将“写什么”“怎么写”等清晰地凸显出来。如请......

    继光镇庆(小编推荐)

    白庙小学庆“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方案五一节到了,为使我校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进一步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充分......

    武大新闻考研传播学真题2000~2013最全面、最准确、反复综合版

    2013 一、辨析 1、大众传播是一种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单向传播的性质赋予了它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2、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制度化传播。 二、论述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