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保障是制度施展的前提——读《社会保障法》有感[五篇]

时间:2019-05-15 11: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的保障是制度施展的前提——读《社会保障法》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的保障是制度施展的前提——读《社会保障法》有感》。

第一篇:法的保障是制度施展的前提——读《社会保障法》有感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学 院专业年级学 号姓 名课程教师

公共管理学院 2010级社会保障 1007020209 黄恬

王萍 张鑫

2010年12月 中国·南京

法的保障是制度施展的前提

——读罗伯特·伊斯特《社会保障法》有感

(黄恬 社保2班 1007020209)

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这对于我国多年来曲折的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来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鉴于此,我选取了社会保障法律领域中的权威型著作——罗伯特·伊斯特的《社会保障法》进行细致的阅读与记录,以求从中得到更多关于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启示。

一、《社会保障法》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伊斯特是英国格莱茅根大学法学院首席讲师,他主要的教学领域是法学理论、社会保障法和法律体系及其渊源。另外在刑事司法、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法方面也都有一些成果。罗伯特·伊斯特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保障法》成为了社会保障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

(二)作品简介及主要思想

《社会保障法》不仅展示了英国社会保障供给制度的法律框架,还通过英国社会更广泛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来解释这些社会保障法律的运作。书中分析了贫困的各种定义,以及导致贫困的原因。社会保障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解决贫困问题,在书中作者谈到:“贫困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因为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遭到剥削,势必损害整个有机体的效率。摆脱贫困,过上具有人的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政府必须保证每个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

作者试图将英国社会保障体系放在几种不同的背景之下,尤其强调了《贝弗里奇报告》成为建立战后社会保障体制的开端作用。另外,作者探讨了具体的社会保障待遇的建议,包括求职者津贴、收入扶助、与收入相关的补贴、疾病和残疾补贴、养老金、儿童补贴、住房补贴、财产税补贴和社会基金。最后,作者还对1979年至1997年保守党执政期间发起的改革做了批评性的评论,并对目前工党政府的改革目标进行了剖析。

(三)书中关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1、作者对社会保障法的定义

罗伯特·伊斯特的《社会保障法》中定义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强调社会保障法是为保证社会成员能够像人一样生活,规定当其遭遇各种社会性事故时,采取各种官方给付或措施的法律规则总称。社会保障法的目标即在于通过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达到社会稳定。

2、英国率先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是英国社会对贫困的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1601年英王伊丽莎白颁布《济贫法》,随后逐渐建立起涵盖了教育、健康、工作帮助、社会服务、住房等国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3、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特点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英国社会保障的不同方法在于:

一、用以支付补贴的资金的获得方式——缴费型和非缴费型,其中非缴费型的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税收;

二、制定决定是否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时所依据的标准,并按照最低标准提供现金补贴以减轻贫困。

二、社会保障法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实施的作用

(一)法律的重要作用

鉴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立法工作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因而必须强调法律的作用。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对主体的意志行为发生影响,从而产生对主体的行为具有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的作用。法律的社会作用能够维护一定阶级统治和执行一定社会公共事务。另外,法律还具有明示作用、预防作用、校正作用和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孟德斯鸠在著作《论法的精神》中也说到:“法是来源于自然界客观事物之间性质的必然关系。一切的存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法。法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伦理,因为它支配着世界上的所有人。” 法律的完备是一项制度健 3 康运行的重要前提,法律直接控制制度的运行,影响了整个社会各项规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也必须是依法制定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建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建立及其特点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社会保障法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法律,关系到缴纳人的吃、住房、生病、失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对社会相对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为工伤、失业、养老、医疗、生育五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不同与商业保险,险种相对固定,以国家补贴和缴纳结合用人单位、公民个人自我筹集的形式征集款项,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保障法即国家为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保障维护社会安全和经济稳步发展而制定的;凡是依据社会政策制定的,用以保护某些特别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进社会大众福利的立法。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是生存权利保护法,是市场经济的支持法,是关于收入分配的社会调节法。社会保障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追求,以强制性作为其实施手段。

社会保障法是最典型的社会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严格的法定性、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特定的立法技术性、国家干预法的特征明显、兼有行政法的强制性和私法的给付性等基本特征。社会保障的权利由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员数目以及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会越来越多。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带有明显的国家干预法的特征,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强行规定的一系列准则,从社会保障项目的确立、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缴纳到社会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围,以及社会保障金的发放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任意更改。社会保障法调整的是一个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由各种社会关系、各个运行环节组成的系统,因而社会保障法就必须不仅有具体的权利义务的规定,还要有维持程序正常运转的程序性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的作用和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意义重大而深远,标志着我国在社保制度方面,终于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惠及城乡的社保体系,以及社会保障相关的管理措施,使得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的支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或下降的运行变化情况而增减的,社会保障具有调节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蓄水池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现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方式,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安全体系,它通过对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或工作岗位后提供救助,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社会保障又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

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特别强调了对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包括退保行为认定为违法、确保参保劳动者不再受缴费年限限制、解决了退休金统筹差异的问题、以及确保工伤受害者的工伤待遇等方面;在社保费征缴、监督和法律责任方面也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基本法,对于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提升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位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我国社会保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它对于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发展方向

(一)英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借鉴经验

罗伯特·伊斯特的《社会保障法》通过介绍英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机制和缴费补贴方式来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战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的实行。书中作者提出了几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借鉴:国家建立完善的财产调查制度,并依次对申请社会保障的公民进行财产调查,以评判保障类型及其给付金额的多少;社会保障权利方面坚持普遍原则,保证公民享有公平的福利权,提供基本保障、监督管理补充保障计划以及鼓励个人自我保障的多方面责任;借鉴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所体现的实用主义精神,政府始终以公仆的角色坚持实事求是为民服务的态度,将获得保障视为公民权利和国家义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制,目前我国刚刚颁布社会保障法在法制建设上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但法制的不完善仍是显而易见的,法律的漏洞仍需我们继续努力弥补和改进。坚持公平效率结合的原则,将效率寓于公平,在社会保障领域实现更高境界的公平;坚持再分配与储蓄相结合的原则,即二者在制度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作用;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最低保障、企业基本保障和个人资源储蓄补充保障的协调运作;与国际协调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协调措施、创造处理缴费和支付待遇的国际平台,为全球老动力流动创造条件。

(二)作者关于社会保障立法和建设福利国家提出的建议

《社会保障法》一书中作者还对建设未来福利国家提出了八个建议:

一、帮助和鼓励处于工作年龄的人们,使他们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公共和私人部门应该合作工作,保证人们在需要时对于可预见的风险能够获得保险,并为其退休做好准备。

三、向整个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及现金补贴。

四、残疾人应获得所需的帮助,过上体面的生活。

五、扶持家庭和儿童并解决儿童贫困。

六、针对社会边缘群体,帮助贫困者。

七、鼓励开放和诚实,补贴的方法应该清楚、可操作。

八、创立灵活、现代、有效率而易于操作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相较于英国社会保障法的建设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存在的缺陷

而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历经曲折,既取得巨大成绩,却又仍然滞后,主要存在立法理念不够合理、立法覆盖范围狭窄、法律效率低、实施机制弱等不足。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公正为理念,还是以吸收发达国家长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为主宰,还未能真正清晰地体现出来,长期以来一直难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间的关系。

目前社会保障立法的适用范围还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覆盖多种经济成分中的各类居民和各类职工,与实行全民保障制度的国家相比,适用范围仍显得过窄和不合理。

在法律实施上,一方面,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法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且通常只是“试行”,或者是“暂行”,使权威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了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合法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易最终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处于严重不安全状态。

(四)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启示

对于中国目前的立法工作而言,法律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法治理念,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权威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监督制约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自由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因此,立法部门应树立合理的立法理念,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立法理念基础上。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应吸收发达国家长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法的覆盖范围,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的实施范围切实扩大到乡镇企业、小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职工,使所有企业职工都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加快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建立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包括全体劳动者在内的基本生活需要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从公正地维护社会成 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出发,建立独立的裁判或审判机构。如有专家建议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案件,使当事人在其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保险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四、感想总结

在刚开始接触社会保障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社会保障法,而后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因此我深深感到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薄弱。法律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而言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法律的规范就容易使社会陷入失范的泥潭,没有法律的控制就使社会运行缺乏限度,没有法律的制裁就使不合理事件滥行却无规则钳制,法律更是一项制度定立及实行的前提保证。通过阅读罗伯特·伊斯特的《社会保障法》,加之自己浅薄的认识,比较英国的法制建设和施行,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议和观点,希望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设可以早日惠及全体国民。

第二篇:读《信息法》有感

读《信息法》有感

新闻091李增娣092020012

5《信息法》包概述了政府信息法、大众信息传播法、知识产权法、商业信息、公共信息、电信法律等各种各类的信息的相关的法律信息,其中的一个章节专门讲述新闻出版法律与广播电视电影的法律以及大众传播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单位、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这些条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新闻传播活动,但是也可以看出新闻传播自由的权利。

我国《宪法》对新闻出版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方向以及相关的公民权利已有了明确的规定,许多的基本法律、法律、法规也有新闻与新闻出版活动有关的条款,但是我们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条文规定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调整新闻出版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法律关系,二是确立行政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单位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一点首先是保障了公民的新闻出版活动自由的权利,其次保障了新闻出版活动与受众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点新闻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新闻机构的日常工作行使管理权。

也许很多人会说,法律限制了新闻的出版言论自由,但是法律又规定了人们有新闻言论自由,这不是相矛盾的吗?法律究竟是为扩充人的自由而存在呢,还是为限制个人的自由而存在呢?这个问题有着许多的争议,也有很多的人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与理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思想也会不相同。

我认为,法律与自由是不相矛盾的。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没有法律的规范就没有自由的存在,法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由。也就像没有履行义务,就无法享受法律授予的权利一样。一个人在法律上享有了权利,就

含有他人的自由受了限制———这一个人自由活动的范围增加,就意味着他人自由活动的范围会减少。这种结果是在各种政治组织之下所不能避免的;各各人的自由所受限制的程度,全靠立法者以保证全体最大限度的自由为标准。一个人的自由,除增进全体之自由而外,不应该受任何之限制。每个人的自由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实现自己的自由的同时必然会损害别人享受自由的权利,这就会产生矛盾,而法律就是为了保证实现自由的工具,它依靠强制性、客观性以及普遍性为自由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护外衣。

不同历史时期的言论自由思想和理论都会在传播领域的媒介范围理论中反映出来,传播媒介规范的各种制度和理论也同时构成了言论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传播现象的出现,使得言论自由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由于网络是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任何自由的观点都能被提出来,任何想说的话都可以出现在网络上,并被其他人看见,听到,仿佛一个理想的自由的世界。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两面的,在给了人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仿佛一个危害人类的妖魔,使人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却时时感到危险与不安。现在的网络非常复杂,一些低级的,暴力的,片面的,偏激的言论可以没有阻碍的出现在网络上,公民的权利也受到了损害。例如“人肉搜索”,它会将一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公开化,这就侵害了他们的隐私权;有些“恶搞”,会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而一些信息资料的随意引用,借用“复制、粘贴”,就会侵害他人的著作权或者专利权。此时,如果没有法律的介入与限制,他人的权利,社会秩序以及一些良好的风尚的传扬都很难得到保障,我们的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这时候,受到伤害的价格会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应当遵守基本的法律条例。如果每个人都是绝对自由的言论,传发垃圾信息,那势必会造成秩序的紊乱,届时,我们的自由将会受到影响,而我们的权利也会受到侵害。

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地区所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在,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认知能力,面对这些改变,如果还采用以前的管理方法,那控制力就必然会逐步降低。随着网

络的飞速发展,这种在控制技术上也会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防火墙可以阻拦一些信息,但那是固步自封,会导致社会的停滞不前,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所以要如何正确合理的规范管理网络传播中的言论自由,还是一个值得国家认真考虑的问题。

人类活动的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自由需要,达成自由的欲望,实现自由的目的。法律要达成的任务就是要对自由进行限制以协调与他们人自由的矛盾,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和限制自由,而是通过限制自由的手段来更好的维护和扩大自由。“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不能扩充自由。因为一个人的自由全靠他自己天然活动的能力。法律不能创造自由,只能保护自由,所以法律不能扩充自由。实际上,自由与自由自然有许多的冲突;但在法律上,自由与自由永久不能冲突,因为自由有自由的界限,而不是无限的拥有。

没有法律,国家就没有规范,社会秩序也将得不到有利的维护,我们也将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们在享受言论自由,传播自由的同时,也应当遵守法律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篇: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没有律法的枯燥,没有说教的死板,没有教条的严苛,纵览全文,《西窗法雨》带给我的是生动的案例、平实的言语以及精彩的剖析。

《西窗法雨》于1996年开始连载于《南方周末》,其后花城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共有八十多个章节,涉及法律的各方面问题。作者刘星,北京人。曾为解放军侦察兵,后为建筑设计描图员。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法学院做过访问学者。曾为中山大学法学教授,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法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站在一个初次接触法律的新人的角度看来,《西窗法雨》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律启蒙书籍。作者刘星以一种仿佛站在你面前讲诉故事一般的方式,用幽默风趣却不失严谨的言语漫谈西方法律文化,提出一个个仿佛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进行点拨评说。虽然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挖掘与深思中国的法律问题。全文一个接着一个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时刻调动着读者对有趣的法律问题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求,让人有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的冲动。而其中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法律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你还会选择坚守么?在《苏格拉底的慎重》这一章节中,作者讲述了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常常把一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智者”驳得哑口无言,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于是这些“智者”就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并判处他饮毒而亡。临刑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同来看他,告诉他他的朋友们将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泰然自若,表示不会越狱。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告诉他雅典法律的不公,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迂腐,但仍然无效。最后苏格拉底还是选择了饮毒。从苏格拉底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不公律法的思考。在他看来,甚至可以说从西方法律文化的层面上来看,对于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仍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即使对待对自己不公的法律,也需要慎重。因为创造法律的初衷就是追求一个秩序。如果因为认为法律的不公而逃避法律的制裁,那么可能人人都会找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可以看出西方人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对法律的尊重。而苏格拉底的故事如果发生在我们中国,也许就会简单许多。仅仅从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以及水浒传中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中国人的选择:孙悟空因为不满天地秩序,自己无法像天神一般摆脱生老病死,于是大闹地府,撕毁生死簿;又因为不满自己卑微的官职,妄图与天齐,于是打着齐天大圣的旗号大闹天宫。水浒传中好汉的鲁智深、武松都是一些充满着反抗精神的主儿,恨不得跟着宋公明哥哥一股脑儿地把这在他们眼中腐朽不堪的宋王朝推下深渊。显然,中国人对不公法律的思考相对的浮躁并且暗藏着一些反抗的情绪。

而在中国,对于死刑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议。在很多西方国家,死刑早已废除,即使一些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罪人,最重的惩罚也仅仅只是无期徒刑。比如《死刑的存废》这个章节中的案例:在荷兰出现过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克鲁斯,他先以慈善家的面目接近一些小孩子,给小孩子送糖果、玩具来消除父母对他的戒心,然后将孩子拐走,以小孩作为人质威胁父母交出钱财,待得手后又将孩子杀害。然而这么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最后还是只是判了终身监禁,并未遭到死刑的惩罚。这在秉承杀人偿命朴素思想的中国人看来简直难以理喻。试想,如果你的亲人被罪犯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而这个施暴者竟然只是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并且他在狱中表现良好,不出几十年,你甚至还能看见他减刑释放,生活得自由自在。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受害者的亲戚家属所不能接受的。就像现在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2014年2月18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随后,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之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份《声明书》。此信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它迅速导致两种观点交锋——一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举动,也是舆论的一部分;另一种则痛斥“求情”是非不分,触犯了文明底线。我们且抛开这份请求信的动机所在,抛开个人观点(我的观点还是不能接受这样一个杀人犯不判死刑的),单单从其要求法院改判死刑,我们就可以瞥见一些中国人对于死刑更慎重的思考。而上述两种观点的交锋,更像是对死刑废除与否的辩论。显然的,林某这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深深地触犯了法律,按照我们现在的规定来说确实应该处以死刑。但是,再从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该犯人的社会价值;比如,社会以及国家在该犯人身上所投入的资源、精力;又如,对于本案件已经毁掉了一个家庭,为什么还要再毁掉另外一个家庭的深切思考。诸如此类的等等。似乎也能看到一些不判该犯人死刑的理由。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司法的进步,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舆论挟持了司法。不管怎么样,单单从司法的进程来看,这将是一个对于死刑思考的极大地进步。

《西窗法雨》全书充满着法律所不为人熟悉的智慧,单单简单的两节就能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掩卷沉思,中国的司法进程终将落在我们这一辈人的身上,我们所秉持的观点将深刻地影响下一代中国司法的制订。《西窗法雨》这本书中所蕴涵的西方法律的智慧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书是常读常新的,我相信在下一次更详细的阅读之后,《西窗法雨》会带给我更不一样的思考!

周金韬

2014年10月28日

第四篇: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开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梁启超认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为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均可视为史料。可见,他对史料的理解比传统史家更为宽泛。

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

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梁先生还指出:“史料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遇此等事,治史者亦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在此梁先生举明陈霆考出“唐僖宗之崩以马践”、“宋太宗之崩以箭创发”,二事史册皆秘之不言。又以《宋神宗实录》为例,其“有日录及朱墨本之两种,因廷臣争党见,各自任意篡改,致同记一事,两本或至相反。”至清代尤甚,“清廷讳其开国时之秽德,数次自改《实录》”。梁先生由此而叹曰:“夫史料之偶尔散失者,其搜补也尚较易,故意湮乱者,其治理也亦极难,此视学者侦察之能力何如耳。”所以,“今日史家之最大责任,乃在搜集本章所言之诸项特别史料。”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第五篇: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通过封老师的推荐,我结识了《西窗法雨》。仅仅是书名,就透露出宁静深邃的味道。书名并不难理解,作者刘星正是透过西方世界的这扇窗户,将那些关于法的故事、道理向我们娓娓道来。正如序言所说,这些雨点并不大,却潜入读者的心房,渗进心里去。

作者的文字也如书名一样,是沉稳宁静的,如平静的湖面,然而书中的内容、作者的思考却如石子砸入心湖,引起阵阵涟漪许久不能平复。读着读着,我就被带入那法的世界,吸收作者所表达的,思考作者所思考的。

我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仅仅由很少一部分人制定的法律能赋予公民权利,并且公民还要必须遵守。在我看来,法律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别标准,且有时,法律会与道德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冲突。那为什么我们要守法而非遵循某些道德或者价值观呢?刘星的文章给了我启发。他在一篇中提到“秩序”,法律就是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的秩序。秩序是一切的根本,没有秩序,那么一切便无从谈起。我很喜欢那篇短文的题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需要》。诚然,各人有各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法律仲裁,结局必然是一方得一方失。法律所能保证的就是最广大人民所需要的。同时,作者也强调,法律并非无敌的,我们还要重视那些先于法律的权力——自然权力。法律说白了,是为人服务的。

在《法律内外的平等》一文中,作者提到,西方国家经常出现总统、国家首脑深陷法网的事件,这引起了我的思考。陈水扁的贪腐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他顶着前总统的头衔却仍被收监。司法并未因为他是前总统就网开一面,反而是坚决地一查到底,暴露出更多的弊案。不论台湾政局多么的“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是受肯定的。再看看大陆,法律地执行力就大大不如,很多时候,法律在一些人面前就是一纸空文,他们根本不把法律看在眼里,更有甚者的是,执法人员犯法乱法。我只能盼望着有一天,那些“万岁爷”们也被包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中。

这本书中的许多问题或者想法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如“公法私法之分”、、“善良违法”“平等工作法案其实暗中剥夺了大多数女性的权力”等等。说道男女平等问题,西方社会的这种现象中国同样具备。我曾作为学生使者在美国交流一年,我生活学习的地方在乡村,是个很小的地方。我发现那里的女性很多都不工作,其余的女性工作者也都从事十分简单的工作,如超市收银员、美甲人员、女服务生等等。这种状况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没有那么多高脑力的白领岗位,其次是她们也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在工作上,似乎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这样说来,鼓励女性外出的平等工作法对她们似乎是无效的。在中国农村,最多的就是妇孺和老人,男人们外出打工,留下妻子照理家务。这些妻子绝大多数是不工作的。她们没有工作的意愿,在她们的价值观里,挣钱的就应该是男人,女人是不工作的。同样,平等工作法对她们没有影响。而对于在城市中求职的女孩们,残酷的现实就是,用人单位偏向于男方。我认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关,似乎就是认为男生比女生要强一点、更有潜力。由此可见,法律触及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最理想的状态是人人心中都有法,让法律成为心的价值观,这样百姓、执法者才会接受才会遵循法律。

《西窗法雨》是一本短篇集,每一个短篇都向我展现了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法。读完这本书,我对法更加地敬畏了。不论以后学不学法律,我都会主动地去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会对我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下载法的保障是制度施展的前提——读《社会保障法》有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的保障是制度施展的前提——读《社会保障法》有感[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正像西窗法雨开篇的小序中所说的一样,“开的是“西窗”,下的是“法雨”。“窗”小,“雨”也不大。一期千余字,挺低调的。开办者大约有使它“随风潜入夜,润物......

    读《西窗法雨》有感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读《西窗法雨》有感温国鹏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我们心中,法学从来就是厚重的,法学著作似乎也常以一贯的严谨示人,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正襟危坐地捧读......

    读《独木桥的走法》有感

    读《独木桥的走法》有感 读《独木桥的走法》有感 1 我很喜欢读书,每每都读的有滋有味的,书已经成为我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好伙伴。我现在正读着的一本书叫《智慧背囊》,那里面有一......

    读西窗法雨有感大全

    读西窗法雨有感(一):法的背后文/文如月《西窗法雨》是刘星教授在《南方周末》的专栏上所写的漫笔合集,此书虽是严肃的法律题材,风格却是轻松而有趣。书中每篇小文章大多是结合具......

    沉思:读《送法下乡》有感

    沉思:读《送法下乡》有感李江涛《送法下乡》在导师大人给的书目里排名比较靠前,也是我读的朱苏力教授的第三本专著。说实话,读过《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后......

    劳动就业与扶危济困的保障——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教案

    第八课 劳动就业与扶危济困的保障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教学目的 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熟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的相关规定,了解劳动基准......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结33 杨培元201301022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反映马克思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也通过......

    读《送法下乡》有感(五篇范文)

    读《送法下乡》有感 初看书名“送法下乡”,仿佛是某行政单位所作的法制宣传材料。细看之下才发现,苏力先生所用的“送法下乡”一词,并非法制宣传中常提及的“普法”,而是法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