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行作业制,强化基层管理(论文)(模版)
(论文)
2011-9-7
推行作业长制,强化基层管理
----管理型
摘要:
基层管理是构筑企业金字塔形管理的基础。由于作业区、班组位于企业体系的分支末稍,它对企业中各种机制的接受能力、执行能力、生产性指令的应对能力以及管理措施的到位能力等的反馈都体现了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因此它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左右着企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字:作业长制
精细化 基层管理
进入21世纪,伴随钢铁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钢铁企业在产品、成本、设备、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延伸到基层,实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参与竞争的最重要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也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市场成败的关键。作为扁平化管理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作业长制,由于其“工序服从、横向联系、自我了结”的管理宗旨,将区域细化,实行自主管理,能将精细化管理做到极致,推行作业长制强化基层,做到精细化管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作业长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一种新型的现场管理模式,是实现组织扁平化的重要的组织保障。主要是强化现场管理,建立起一种以作业长为生产指挥中心的现场管理方式。它加强了作业长在现场管理中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作业长是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其主要任务是组织生产,确保生产的安全,确保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满足用户的要求。把全部现场所发生的问题解决在现场,使总经理、厂长抽出更多的精力思考发展中更重要的事宜。从而实现全面管理、全员管理,保证企业的行为统一,创造有效率、有效益、有朝气的现场管理方式
再好的管理也必须有能理解并能吃透能贯彻执行到基层的人,而作业长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一种新型的现场管理模式,它实现企业管理中心下移,将管理理念贯彻到企业基层,强化基础管理,确保企业文化理念的执行。迁钢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来,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取得了不少业绩,实行作业长制,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作业长作为生产第一线的直接管理者,在基层管理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在这一体系中他需要承担起相当的职责。可现场中出现的问题千头万绪、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基层的作业长根据不同的实际状况,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解决和应对。说到管理的方法,前通用CEO韦尔奇曾经说过:管理无非是内外因的结合体,重要的是要能灵活运用手中能使用的。在我看来,这同样能引用到作业长基层的日常管理中,以外辅内,以内促外,从而起到预期的效果。
在传统企业的分级管理体制下,基层单位除了开展主体作业活动外,还
(论文)
2011-9-7 要负责其他许多辅助性的业务工作,甚至一些企业在将专业管理权力上收到总部机关后,业务工作仍要下面去做,产生基层单位“有活、无权”,事事要向总部请示汇报的过度集权问题。而“作业长制”的分层管理,在将生产管理权下授给作业长的同时,把业务管理集中到总部,做到“上边管的事下边不管,下边管的事上边也不管”,不但使各层单位在“业务不重复、机构不重叠”中实现了精简高效,而且在“管理重心下移”中明确了不同层级管理者的职责,改变了基层单位功能庞杂的局面,是企业能做到反应迅速,做到精细化管理,不因为企业庞大而反应迟钝。
马钢公司自从2003年实行作业长制以来,公司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工作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公司各二级厂矿相继推行了以作业长制为中心的生产经营基层管理模式,自动化工程公司也不甘落后,在2010年5月推行了作业长制。近一年地运作,成绩喜人,2011年的前9个月,几乎完成了今年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随着作业长制的继续深入,各个分厂要求作业区提出降本增效的合理化建议,把“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的理念贯彻到每位员工。
作业长制的优越性在如今企业发展的今天,深入推行作业长制度,必须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贯彻执行分层管理:
分层管理说起来很是简单,但是往往在执行的时候很是容易走偏,上层管理的越多,下层管理的就越少,从管理学上讲,用人就得相信人,实行作业长制,必须做到不越级管理,让作业长真正自主管理,减少岗位重复或者重复管理。2.作业长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业长的综合素质问题。在出现多工序的情况下,作业长无论是个人能力,业务水平,知识面等都要能跟得上要求。作业长素质的高低、驾驭能力直接表现在工作上能否控制全局。树立作业长的观念是作业长制最重要的问题。作业长应多从大局出发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不能有只顾小团体利益的狭隘思想。作业长要强化设备管理、维护质量管理、现场定置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的职责,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打造一支能打、会打、善打硬仗的队伍。个人认为,公司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培训来提高作业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贯彻“以作业长为中心”理念
往往现实生产工作中,都将作业长作为挡箭牌去用,不管是设备、生产、质量、人事等等所有主管这些事情的人员有事在对作业区进行检查的时候,都是想着查出问题,拿作业长问罪那种,而不是查出或者出现问题后,与作业长一起协商去解决问题,试问作业区所有事情包罗万象,“千根线穿一个针眼”,所有的事情都得作业长去协调解决,事情冗繁复杂,神仙也做不到,如果咱们都能以“作业长为中心”,服务作业区的理念,咱们的管理是什么水平。4.做到真正的自主管理
作业区内部人员的调配问题。分厂对作业区内部的人员调配具有决
(论文)
2011-9-7 定权,而作业长只有建议权。所谓的建议权就是分厂可以采纳,也可以拒绝。
而作业长是对生产第一线的指挥、管理者,他对现场的了解肯定比管理层要透彻,这样就会出现能干的人员不能到最需要的岗位,不仅员工的积极性不能提高,甚至会出现消极怠工的负面影响,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生产任务的完成。
作业长是公司最重要的基层管理者,作业长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成功运行。作业长自身要不断学习提高、加强培训、创新管理,在基层管理的职位上为公司的发展打好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宝钢的分层管理》
作者:王凤彬 来源:《北大商业评论》2009年第10期
2、《宝钢基层管理》
作者:尹洪源 来源:宝钢人才开发院
第二篇:强化编制管理措施,推行实名制管理
强化编制管理措施,推行实名制管理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隶属白城市。全县现有人口36.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0%,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县级财政收入2007年才突破亿元关口,而每年仅工资性支出就在2.5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小、财政基数低、贫困人口多、就业压力大。鉴于这样的县情,近年来,通榆县人事编制部门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在服务中体现职能,在改革中寻求突破”的原则,通过不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段,强化日常监管,大力精简人员编制,敞开减人“出口”,严堵增人“进口”。使全县行政事业编制出现负增长局面,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选准人事编制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通榆县人事编制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三个发展定位,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重点对经济管理等部门进行了改革和调整,2005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序列内工作部门4个,撤销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直属机构7个。在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在大力整合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同时,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为开发利用好通榆得天独厚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组建了县能源开发建设局,为全县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综合开发利用起到了机制和组织保障作用。近几年通榆依据事业单位的属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职责。在保持中小学校和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或任务已完成、失去存在价值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适当加以合并,提高规模效益;对任务不足,效益差的事业单位,进行规模建制方面的压缩或予以撤销。通榆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减少了144个。较好地解决了机构庞大、职责交叉、人员臃肿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汲取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作法,积极探索编制管理新方式。
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通榆县是在不断加强管理,并制定了相关约束机制,但从总体来看,收效甚微。从2000年开始我县几乎每年都有组织的开展了清理在编不在岗工作,但每次清理之后不久又都有新的“吃空饷”、“冒名顶替”“小病大养”现象发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人事编制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新课题,带着这个课题,2006年通榆县选派了4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名有人事编制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远到湖北省郧县,学习他们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做法,湖北省郧县是实行编制实名制最早的县份之一,他们在编制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信息化公开程度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学习回来后,结合通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全县编制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时向县领导汇报了外出学习考察情况及下步的打算,得到了县领导的大力支持后,2006年4月由县编办、人事、财政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检查的同时,我们对各单位在岗人员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身份证号、照片等基本信息进行了采集,为全县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创建“三位一体”编制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段,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透明度,我们在使用单位继续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基础上,推行人员编制管理证制度,就是对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经县机构编制部门严格审核后,核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证书》,“证”上附有个人影像资料、自然状况、财政拨款方式、工作变动及工资发放等基本情况,做到一人一证,“终身”编号,证随人动,无编者不予建“证”,无“证”者不予办理人事编制相关手续。从而实现了单位使用《编制管理证》、个人持有《编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制管理证书》、编办存有《编制管理台帐》三者相互印证完善的编制管理体制。
一是通过对个人核发编制证书,使党政群机关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防止出现混编混岗问题。二是通过核发个人编制证书,证书上的照片为编制核查工作提供了便利,有效扼制了一些人员“冒名顶替”现象。三是通过核发个人编制证书,澄清了人们对编制的模糊认识,使同一单位的人员不同的工资渠道问题得到确认。四是通过核发个人编制证书,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通过加强编制实名制管理,敞开人员“出口”,严把进人“入口”,几年来,使全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减少了547人,差额拨款人员减少了212人。在2008年省政府提出行政事业编制“零增长”的目标要求后,通榆县将深入推行编制实名制与控制行政事业编制增长有机结合起来,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使全县行政事业编制首次实现了“负增长”良好局面。
二OO九年十一月四日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第三篇:推行矿务公开强化矿井管理
推行矿务公开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从推行矿务公开的情况来看,要进一步深化矿务公开工作,要求煤炭企业的党委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提供组织保证和资源支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工会牵头,纪委监督保证,职工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深化矿务公开过程中的领导作用。第一从思想认识上支持矿务公开。我矿党委把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与解决推行矿务公开中的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准绳,认真领会矿务公开有关文件精神,查找问题根源,深刻理解和认识推行矿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矿各级领导者的民主意识和公开意识,切实解决不愿公开、不敢公开和不会公开的思想问题,较好地从思想上解决了矿务公开的深化问题。第二从组织上支持矿务公开。我矿党委在推行矿务公开的过程中,坚持以党委领导为核心,建立健全矿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党委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是第一执行人、纪委是第一监督人、工会是第一组织实施人、职工是第一评价人的责任。强调推行矿务公开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对本单位的矿务公开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督促单位制定必要的制度措施,支持工会组织切实履行矿务公开职责,主动协调矿务公开过程中的问题,从组织上保证了矿务公开不断深化。第三从制度上保证矿务公开。党委不仅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发挥领导作用,还要着重在制度上明确公开的内容、程序和形式,为矿务公开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把领导干部执行矿务公开的情况,作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纳入单位和个人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和奖惩;党委坚持每月党群工作检查制度,对矿务公开情况进行抽查,在矿月度工作会上进行通报。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各级工会组织正确行使职代会和职工代表的职权,支持工会组织和职工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利用矿内报刊、广播电视反映矿务公开动态,对问题进行曝光。矿务公开需要与时俱进和创新。第一增强矿务公开的时效性。制度是最根本的长效机制,增强矿务公开的时效性,要求矿务公开不断向生产经营和管理领域拓展,融入矿井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贯穿到矿井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从单项公开向全方位公开延伸、从注重公开结果向公开过程延伸、从矿务公开向车间班组事务公开延伸,依靠制度,推进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在公开的管理上向规范化、重实效上深化,矿务公开的内容才能更丰富、更彻底;通过过程的公开,更有利于职工发现制度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调动职工完善和落实制度的积极性,增强矿务公开的效果。因此,深化矿务公开应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注重与完善矿井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结合起来。通过矿务公开,引导和支持职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二是注重与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深化矿务公开最基本的就是贯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深化才会有持续的动力。第二增强矿务公开的针对性。推行矿务公开是手段,目的是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我矿推行矿务公开的情况看,职工最关心的是其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这是很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源;职工最渴望的是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希望企业能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都是职工的正常心理反应。要增强矿务公开的针对性,需要正视这些反应,尤其是在矿井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深化矿务公开,满足职工关心矿井的各种心理需要。对三项制度改革、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事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项,职工最关心的是结果,矿务公开更需要通过过程公开、增强改革的透明度,通过公开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引导职工端正心态;公开改革过程,尊重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落实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公开和参与中理顺职工情绪,化解矛盾,这样职工对结果才会信服。对物资采购、建设项目招投标、财务管理等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结果,搭建公开监督的平台,鼓励职工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对干部岗位缺员、管理人员提职,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经过符合招聘条件、自愿报名、审查资格、公开答辩、当场公布分数、任前公示、党委(行政)聘任的程序,公开招聘。对事关矿井生存发展的重大经营决策和经营成果等热点问题,特别在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构建一个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平台,激发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积极性。矿务公开的实践证明,能根据职工的愿望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务公开,矿务公开的效果会更好。
第四篇:地税局推行基层经费报帐制管理的做法与思考
地税局推行基层经费报帐制管理的做法与思考
基层经费“报帐制”是指为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安排资金,正确核算收支,健全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县(市、区)地税局(以下简称县局)对所属各基层税务所(以下简称基层所)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实行“全额预算、归口管理、统筹安排、统一审批、统一核算、综合平衡”的一种经费管理办法。
一、推行经费“报帐制”管理的背景
1998年我省地税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省以下地税机关经费实行“经费上划,增量挂钩,分级负担,全额返还”的管理办法,但由于当时上划经费严重不足,日益壮大的税收规模和不断推进的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剧了经费紧张状况。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各县局为了缓解经费压力,确保正常运转,对基层税务所经费实行了“分级负担、分级核算”的管理办法,县局仅拨付并核算基层所的基本人员经费(不含奖励福利经费)和部分办公经费,不足部分经费(包括专项经费)由各基层税务所向当地政府申请解决,并自行核算。
“分级负担、分级核算”的管理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局当时经费紧张的压力,对确保地税征收管理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
(一)经费统筹能力差,地税事业发展受到制约。由于核算体制不健全,县局、基层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始终是“半边账”,难以全面掌握全系统的经费运行状况,家底不清。同时,因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基层所向当地政府争取解决的经费悬殊较大,相应支出水平差异大,基层所建设参差不齐,严重制约地税事业和谐发展。
(二)县局对基层所财务监管职能弱化。“分级负担、分级核算”的目的是调动基层所多方争取经费的积极性,但从体制上造成了财务监管“管而未尽,既管又放”。县局对下拨经费以外的资金不能全面实行动态监控,内控机制不健全,难以从制度上防止乱收费、挪用代收的基金、费甚至税款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在经费使用上,支出随意性大,相互攀比、奢侈浪费、超前消费、挂账消费、欠账消费、拖欠职工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地税部门的形象。
(三)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因基层所财务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财务工作,大部分没有会计资格证,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财务核算极不规范。凭证审核不严、报销手续不完备,帐簿及会计科目设置五花八门,此类问题层出不穷,屡查屡改屡犯。同时,由于基层所部分资产未纳入集中核算,资产采购处置随意性大,资产实物管理混乱,国有资产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为彻底整治财务管理中家底不清、管理无序、铺张浪费、效率低下、监控乏力等突出问题,遏制各种经济违法行为发生,迫切需要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基层财务监管。
二、推行经费“报账制”管理的意义
(一)符合部门预算管理要求。部门预算要求一个部门一本完整的预算。分级核算体制下,预算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本无法实现完整预算。“报账制”管理将基层所一切财务管理活动均纳入集中管理,真正实现部门预算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软预算”向“硬预算”转变,从“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实行经费“报账制”管理,能够增强县局的统筹平衡能力,切实解决基层所经费的后顾之忧。通过统一支出标准,平衡预算水平,压缩一般性项目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提高地税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和财务监督是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报账制”管理突出内部监督职能,实行“三分离”和“三人”审签制度,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监督有力,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报账制”管理实行统一核算,在一个尺度下考评各基层所资金使用情况,可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各基层所财务活动透明度,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财务管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征管力量。实行经费“报账制”管理后,基层所不设会计岗位,原会计人员可以专一从事税收征管工作,征管力量得以加强。同时,所长一方面免受财务窘迫之苦,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更能集中精力抓好税收征管,有力地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推行经费“报账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经费“报帐制”管理基本原则:“全额预算、归口管理、统筹使用、统一审批、统一核算、综合平衡”。
(二)经费“报帐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所有经费收支全部纳入县局计财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分所考核。人员经费管理:对经县局核定的人员工资津贴由县局划卡直发,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发放的各项奖励由县局确定统一标准,由地税所考核后发放。
公用经费管理:一是年初根据当年经费总规模、基层所工作量大小、距离县局远近及辖区纳税人远近和内外公务活动频率等客观情况,分项目、按人员实行定额预算确定全年公用经费预算标准,按月拨付,指标控制、定期考核、结余留用。二是项目内支出放开。对预算项目额度内的支出,不需事前请示,由各基层所按实际发生额列支,所长签字即可上报列账,县局半年考核一次并视其情况办理预算追加或作项目间支出调整,真正实现基层所自行管理。但对会议费、培训费按实际发生情况在所内公示7天以上,方可上报列账。对招待费支出按月考核,不准突破限额消费和报销。
专项经费管理:由基层所申请,县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审批,实行专项申报、专项审批、专项拨付、专款专用。比如,对大额维修费、工会活动经费必须先报具体方案和预算并经批准后实施。
岗位设置及基本职责:县局设立财务主管(计财股长)1名和经费会计员1-2名,基层税务所设立报帐员1名(兼职)。财务主管协助局领导加强财务管理和监控;县局会计人员按会计制度要求审核报账员上报的原始凭证,全面真实核算经费收支,负责财务分析和预决算;基层所报帐员负责本单位出纳工作。
经费报销审批程序:基层所经办人员注明事项并签字—→纪检员审核并签注意见—→基层所负责人签注意见—→报账员整理凭证,连同“银行对帐单”、“银行余额对账回单”上报县局—→县局计财股会计人员初审签注“已审”—→县局分管财务领导审批签字“同意报销”—→县局会计人员进行复核、记账。
内部监督:实行“三分离”环节控制和“三人”签字制度,即会计与出纳岗位彻底分离,经办与审批彻底分离,使用与监管彻底分离,并经基层所、计财股、分管财务领导三层审签。
相关责任:基层所所长对本所财务支出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负责;县局分管财务领导对经费日常监督审核负责;对设置账外账甚至私设“小金库”的基层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追究责任;对新增债务且无正当理由的基层所,按照“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由经办人负责清偿债务;对财务列支后,上级部门审计检查发现的违规支出,由经办人、基层所负责人、审核人直至县局分管财务领导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四、推行“报账制”管理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在全市地税系统全面推行经费“报账制”管理以来,我市地税系统财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过去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建设节约型机关蔚然成风,经费支出结构日趋合理,职工福利待遇得到了综合平衡,县局财务监控力度不断加大,有效防止了乱收费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一)财务管理更加规范。经费“报账制”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和会计电算化集中核算,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地税系统真正实现了会计科目及账簿设置规范,原始凭证合法,归档整理有序,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统计及时准确,财务分析决策有力。
(二)债务总额大幅降低。推行“报账制”管理后,各基层所资产、债务纳入县局集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进一步明晰,有力地遏制了随意购置处置资产等突出问题;按照“杜绝新债、消化旧债”的要求,开展债务清理核实,并集中财力逐步清偿,全市债务状况明显改善,隐形债务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据统计,全市地税系统近3年来在经费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共计消化债务2,300余万元。
(三)财经违法违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过去,财务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症结在于基层所乱收乱支现象严重。推行经费“报账制”管理后,财务监控关口前移,财务管理程序更为科学严密,多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财务监督职能明显强化,筑起了一道廉政“防火墙”,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维护了地税良好形象。2007年,全市对各县局内部审计中发现问题较2005年下降63.16%,未发现一起乱收费、贪污挪用等财经违法行为。
(四)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推行经费“报账制”管理始终坚持“统筹使用”的原则,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确保了重点支出,优化了支出结构,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2007年全市地税系统用于信息化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占公用经费支出比重较上年提高3.71个百分点;全市用于业务培训和纳税服务方面支出占公用经费比重较上年提高 7.82个百分点。
(五)职工待遇基本均等,极大地调动了基层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行经费“报帐制”管理前,绝大部分基层所职工未纳入住房公积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目标奖励与县局机关职工相差也很大。推行“报帐制”管理后,全局职工福利按一个标准发放,对边远基层所还额外补助公用经费,有效解决了基层所挪用人员经费弥补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维护了基层所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营造了和谐工作环境,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目前经费“报帐制”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5年多的实践证明,推行经费“报账制”管理是垂直管理部门强化基层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是规范基层财务管理,构建财务管理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若要权衡其利弊,利远大于弊。但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切实解决。
(一)县局经费保障能力面临严峻挑战。推行经费“报账制”管理对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基层所自主理财的积极性下降,将以往分散的经费压力集中到了县局。在现行地税经费供给体制下,上划经费水平普遍偏低,当地财政经费政策不充裕、不稳定,又无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全系统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县局经费压力不断增大。
(二)财务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一些基层所与县局相距较远,传递财务票据间隔时间长,县局监督显得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同时,基层所经费管理责任意识淡化,支出预算执行偏软,大额支出先斩后奏的情况时有发生,赊欠消费仍不能有效杜绝。
(三)不能有效规避财务“审计风险”。由于所有收支情况实行全面集中核算,各县局财务状况“一览无余”,面对外部审计检查,全系统财务管理责任风险由原来基层所分散承担转化为县局集中体现。
六、进一步完善经费“报帐制”管理的思考
(一)建立所长承诺制,强化债务管理。为杜绝基层所赊欠消费隐瞒不报等行为,必须建立所长承诺制,即每终了,由所长对该所的债权债务情况向县局作出书面承诺。此后一旦发现该所隐形债务,一律由所长承担偿付责任并自动辞职。
(二)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各基层所支出情况实行每月一公开,公开内容包括支出项目预算、经费收入情况、分项目支出金额等,让群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彻底改变由县局审签,事后监督的状况。同时,将经费“报账制”管理与内部审计、行政监察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基层所内外“阳光”、上下“透明”。
(三)完善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办法。针对目前个别基层所存在的项目支出预算执行偏软问题,需要着手建立支出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强化预算执行刚性,促使各所之间经费支出水平与工作量大小、工作实绩基本得到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基层地税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为圆满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第五篇:推行“双联四制” 强化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定稿)
推行“双联四制” 强化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2004年开始,我们大力推行“四制双联”(报告登记制、定期汇报制、目标管理制、民主评议制,县内联建、县外联管)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推进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着眼管活,实施“双联”,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农村党员的外出流动,决定了对其教育管理方式必须从静态封闭式转变为动态开放式。为此,我们力求建立起反映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立体型动态管理机制,对农村流动党员进行安“家”落“户”,让他们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1、县内联建,形成“三位一体”管理网络。县内联建的主要办法和目的就是,在本县范围内构建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管理机制。通过县委组织部宏观管理,基层党委和支部抓日常工作落实,形成对农村流动党员的“一体化”管理。首先,在本县范围内建立起“卡、站、库、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联建联管立体管理网络。目前,村级为每一名外出流动党员建有信息管理卡,乡镇建有流动党员管理站,并配备了微机,并建有乡镇流动党员流动分布网络图和组织管理网络图。县委组织部建有全县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将全县1700多名农村流动党员资料分类输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同时专门建立“黄梅县流动党员网络教育管理中心”网站,定期及时发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实行流动党员远程教育,为外出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平台。其次,建立驻外党组织。我们突破“单位建党组织”单一模式,对县外流动党员,按照全县流动党员的分布及从业特点,区别情况建立驻外党组织。一是帮建。对在同一地区从业党员较多,统一建立党支部。分路镇根据本镇党员流入江西九江相对集中的实际,建立了驻九江赣北大市场流动党员党支部。并推选了一名思想品质好、带动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镇党委书记亲自把驻外党支部的牌子挂到了省外,并送去了学习活动资料。二是派建。对驻外企业(公司)固定,且党员较多,派驻党支部书记依托企业(公司)建立驻外流动党支部。大河镇把一名原镇企管会的党员干部派驻武汉,任驻武汉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负责全镇从事建筑行业的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是联建。对党员人数少、驻地比较分散的,按照驻地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党小组。全县已在县外建立驻外党支部19个,党小组22个。同时,在本县乡镇之间流动的670名农村党员,也落实到了非公有制企业和街道社区党组织。
2、县外联管,形成“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对分散外出,且外出地党员较少,不便建立党组织的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合管理。一是对党员单独外出,时间在3个月至6个月的,或时间在6个月以上,不便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发放《流动党员管理手册》,证明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地或单位党的组织生活;二是对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活动,有固定地点,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使用党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接受外出所在地或单位的教育管理。针对“托管”较难落实的问题,我们积极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系,通过对其单位或所在地党组织寄发流动党员管理信函,帮助联系流入地党组织为外出党员填写《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和接收参加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活动等,形成了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沟通反馈、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目前,我们与300多名单独外出、不便于管理的党员进行了联系,寄发《流动党员管理手册》260本,并向外出党员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党组织寄发信函,收到回复130多份,较好地掌握了流动党员思想工作情况。
二、着眼管实,推行“四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适合流动党员特点的教育管理制度,是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贴近实际,全面推行“四制”。
1、推行报告登记制,把外出流向掌握好。我们要求党员外出及时向所在支部报告,说明外出的原因、时间和去向,支部按照“流动党员登记册”的要求,对外出党员的外出时间、去向、从事行业、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逐项进行登记,建好流动党员档案。为了做好登记工作,全县印制流动党员登记表15000张,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卡5000份,流动党员登记册1200本,《流动党员管理手册》12000本,保证了每名农村流动党员有登记表、有管理卡、有手册。在全县统一部署下,对流动党员以乡镇为单位,村支部上门入户进行全面登记,共建立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卡3700份,发放《流动党员管理手册》1100多本。
2、推行定期汇报制,把外出状况把握好。我们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至少与村支部联系一次。为了畅通联系渠道,各村支部为每名流动党员确定了联系责任人,负责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时传达有关精神,并作好登记。全县共确定流动党员联系责任人951人,村支部班子成员占95%以上,通过党员的思想汇报,有效地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
3、推行目标管理制,把党员责任落实好。根据外出党员的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目标,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蔡山镇为党员提出了“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批项目,奉献一份爱心,带领一批群众致富”的“四个一”工作目标,下新、苦竹等5个乡镇分别向流动党员寄出了《致外出流动党员一封信》,制定了十项目标,由外出党员从中选取三项,蜒螺地村5名外出党员选择为村宜兴陶瓷有限公司提供产品销售信息、引入资金;五祖镇3名外出党员在打工的同时,不忘组织交给的任务,联合引进外地客商到村办厂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4、推行民主评议制,把党员形象树立好。我们将流动党员纳入党员民主评议体系,按照“五评两票三公示”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求,对外出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完成各项任务、“双建双带”活动情况、缴纳党费、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情况进行实绩公示和认真评议。在评议过程中,我们坚持外出党员回乡评议制度,对因客观原因不能回家参加评议的,由联系责任人通报其外出情况,反馈评议结果。近年来,全县共有2000多名农村流动党员回乡参加了党员民主评议,其中,300多名被评为优秀党员,20名外出党员的创业事迹在县电视台进行了宣传报道,37名外出不报告、不汇报,不履行党员义务,组织观念淡薄的党员被评为不合格党员,并作出限期改正的处置。
三、着眼管好,加强服务,扩大教育管理成效
在推行“四制双联”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流出地党组织教育管理为主,实施“外出务工--建功立业--回乡创业”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坚持把教育好、服务好和引导好流动党员放在第一位,努力使流动党员奋发有为,确保流动党员出得去、立得住、回得来。
1、营造环境,让流动党员“出得去”。一是鼓励党员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印发了《黄梅
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将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组织生活、评议监督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支持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二是有组织送出去。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以流动党员管理站为依托,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全国各地就业信息1200余条,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劳务输出1100多人。三是为外出党员排忧解难。各村党支部及时了解外出党员的实际困难,并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外出党员安心在外务工。
2、提供保障,让流动党员“立得住”。以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全面提高党员外出闯市场能力,做到确保外出党员“三有”:一是就业有技术。以县乡两级党校和小池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大力加强党员的实用技能培训。先后举办普通话、电脑、缝纫、烹饪、建筑装璜、技工等短训班130期,在各地轮放专题片200多场(次),成立讲师团深入全县16个乡镇送课48场(次),共培训党员36000余人次。二是行为有约束。党员外出前,统一由所在支部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文明经商、遵纪守法、依法纳税,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到目的地后,及时组织党员参加流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活动,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始终使流动党员保持自律上的先进性。三是外出有依靠。有效发挥流动党组织作用,积极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杉木乡党委在武汉等地建立党支部后,不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交流市场信息动态,被外出党员称为信得过的“贴心人”;下新镇驻温州乐清党支部在工作中认真协调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利用法律武器为该镇11名外出务工人员讨回工程拖欠款15万元,成为务工人员的“主心骨”。
3、打造平台,让流动党员“回得来”。一是加深乡情亲情,使党员回馈家乡有责。通过编制《投资指南》、《返乡创业指南》和在外出党员集中的武汉、温州、广州等地,举办乡情恳谈会、老乡联谊会、茶话会等形式,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观念,激发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仅今年来,外出党员就引进项目46个,提供生产销售信息420余条,帮带贫困户及其子女外出就业3600人。二是推进观念创新,使党员返乡创业有位。我们把在外出党员中发现培养村干部作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根据外出党员经过市场洗礼、能力强、思路新、闯劲足的特点,创新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敢于压担子,近年来就大胆启用31名思想好、党性强、有作为的外出党员担任村级主职干部,同时把110名外出党员选入村级班子。三是出台优惠政策,使党员返乡创业有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党员“双建双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在企业用地、手续办理、子女就学等方面,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建公司、建基地。孔垅镇党委书记亲自跑协调、抓服务,为党员创业撑腰壮胆,将远在孝感打工的一名“老板型”党员请回乡创业,投资1500万元创办的金龙纺织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全县共有50多名党员回乡创业,带回资金2200余万元,新办实体61个,开发基地3000多亩,新建农庄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近万人,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