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推荐)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2006〕131号 【发布日期】2006-12-25 【生效日期】2006-12-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粤府〔2006〕131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4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实践,稳步推进广东省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我省具体实施意见将于近期印发各地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6〕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现就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二、明确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广东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以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认真探索,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决定清收的地区,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清收程序,实行张榜公示,确保社会稳定,坚决防止借机侵犯农民利益。各地要切实转变农业税征管机构职能,做好农业税征管体制调整和征收人员的转岗安置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涉及农村税费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意见,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场农业职工负担。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支持基层推进化解债务工作。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及时指导地方工作。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止新债的“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缺口转嫁给村级组织,严禁村级组织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或采用押金、违约金、罚款等不合法方式约束村民、管理村务。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会计代理制等管理办法,促进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防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的行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费的监管,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做好财政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补助资金的监管。
七、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做法,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赋予相应的工作职能,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为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障;要在改革的总体框架内,结合实际,把握切入点,选准突破口,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实施;要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改革路子。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积极支持地方改革,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六年十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7〕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制度,并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债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普九”债务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债务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普九”债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的有关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公益事业债务,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区)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现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各地“普九”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和近几年自行化解试点情况,并考虑各地的财力状况,确定在具备条件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以省(区)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各试点
省(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其他省(区、市)可在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锁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市、区)进行化债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工作小组备案。
各试点省(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此期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可着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债务。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普九”债务的化解试点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普九”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明确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化债的优先顺序,逐步化解。
(三)先化解后补助。为调动地方化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先化解后补助的办法,对已经化解“普九”债务的地方给予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相应债务的不予补助。
三、“普九”债务的界定及偿债资金来源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至今仍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债务计算时间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
财政困难县化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摸清底数,锁定债务。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审计等机构,认真开展“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逐笔审定,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试点省(区)要对县(市、区)上报的“普九”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认定。要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债务从学校剥离出来,交给当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锁定等有关工作。
(二)制订方案,抓紧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实施方案,分清化债责任,明确化债资金来源和工作进度,拟定化债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后,要尽快启动化债试点。
(三)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和工程业主的欠债。试点省(区)的地方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纳入化债试点的范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直属农场、林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五、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要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不留缺口。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
(二)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试点省(区)要在做好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研究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办法。
(三)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试点省(区)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不切实际的指标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导学校适度、健康、规范发展。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农村义务教育借新债和清理化解旧债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学校和部门,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
(四)建立化债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试点省(区)“普九”债务负担及化债试点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订。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造成资金损失及产生新债的行为,除追回补助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化解“普九”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试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未进行全省(区、市)试点的省(区、市)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研,注意总结局部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今后在全省(区、市)推开做好准备。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做好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做好
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内政发〔2004〕88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现将《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1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全面落实取消和减免涉农税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
自2004年起,除烟叶外,全面取消其他农业特产品的农业特产税。根据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将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定的“十五”期间暂缓征收牧业税的政策,改为从2004年起全面取消牧业税。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国有农场农业税税率同时降低3个百分点。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则确定在三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2004年在锡林郭勒盟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确保减免农牧业税政策落实到农户。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对各地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以及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减少的收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补助。2004年已经征收的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以及多收取的农业税,要在2004年底以前退还给纳税人。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工作,应按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稳步进行,各地不能盲目攀比。自治区确定的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地区和自主决定免征农业税的地区,要抓紧制定配套改革方案,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其他降低农业税税率的地区,要如实核定农民应缴税额,并得到农民认可。要注意做好政策解释工作,避免毗邻地区因负担不均衡引发新的矛盾。
二、加快推进苏木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三项改革(一)全面开展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新形势的要求,科学合理界定苏木乡镇职能。改革后苏木乡镇党政机构主要职能是: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负责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发展农村牧区社会公益事业。根据新的职能界定,重新调整苏木乡镇机构设置,重新核定苏木乡镇行政编制,积极进行苏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整合苏木乡镇站、所。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立的站所,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农村牧区形势需要,该撤并的撤并,该转为企业的要转为企业。苏木乡镇一律不得新设事业单位。
规范上级派驻苏木乡镇的机构。派驻苏木乡镇的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行政管理所、地方税务所等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核拔由派出单位负责。派驻机构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不受一乡一所的限制。旗县(市、区)主管部门可根据经济区域的划分、辖区的规模和业务量的大小设置中心所。积极稳妥地精简分流人员。在第一步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苏木乡镇行政事业编制要进一步精简。自治区对苏木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编制一经核定,五年内不得突破。苏木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的调整,由旗县机构编制部门报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自治区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分流人员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要探索多种安置分流人员的方式。坚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超编、借调、临时聘用人员。
根据税费改革后嘎查村级组织工作职能发生的变化,其管理人员要进一步精简,一般控制在3~5人,提倡嘎查村干部交叉任职或兼职。
自治区和盟市任何部门都不得干预苏木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把苏木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列为对旗县(市、区)和苏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对不按规定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招聘人员的,要严肃处理。
(二)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巩固和完善“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旗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各地区要在今年内全部完成撤消苏木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的工作。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自治区要认真核定各旗县(市、区)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做好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职工定岗、定员和超编人员分流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两基”攻坚目标和危房改造工程,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避免先建后撤,浪费资源。有条件的边远地区要积极推行寄宿制办学。
改革经费管理办法。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基础上,确保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水平,并逐年有所增加。教育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教师工资由旗县级财政统一发放。
(三)继续进行苏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嘎查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乡财县管”的苏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嘎查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坚持苏木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以苏木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由旗县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村财民理乡代管”是在村级资金权属不变、村级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村级收入统一由苏木乡镇财政或相关机构代管,统一实行预决算,村级支出实行报账制度。坚持实行村级财务公开,接受村民、村民理财小组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各旗县应当继续按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核定村级三项财政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不得挤占挪用,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五项涉农政策,巩固农牧民减负成果,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一)探索和完善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具体办法。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认真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工作。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分阶段化解乡村债务的目标和步骤,选择部分苏木乡镇进行试点。要切实加强乡村两级财政、财务和资产的管理,坚决制止通过苏木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举债和担保贷款。兴办乡村公益事业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准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对苏木乡镇部署下达各种达标工程。严格禁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二)理顺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公共事业和集体公益事业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农村牧区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进一步调整政府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牧区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牧区。支持嘎查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建设要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执行。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内容、程序和方法,按照“群众自愿、群众受益”的原则,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筹资筹劳,不准固定变相筹资筹劳,不准强行以资代劳。允许和鼓励农牧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自己办事。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五保户、伤残人员供养、救济救助、优待抚恤、医疗救助等制度。加快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改善农村牧区卫生条件,完善农村牧区卫生防疫体系。搞好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尽快建立农村牧区贫困农牧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村牧区公益事业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土地和草牧场承包制度。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在法定承包期内,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土地和草牧场,不得违背农牧民意愿强行流转承包土地和草牧场。保持农村土地和牧区草牧场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妥善处理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五)健全和完善涉农涉牧收费和价格制度。各类涉农涉牧经营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和自愿互利的原则,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强行服务、强制收费。清理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涉农涉牧收费。今后,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依法审批收费项目,任何部门不得出台无法律、法规依据的收费项目。继续开展农牧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整治农村牧区教育、订阅报刊、用水用电、道路修建、计划生育、农牧民建房、农牧民经商务工等方面的乱收费。
四、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强化对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明确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从全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支持,主动配合,搞好改革。要配备责任心强、熟悉税费改革的同志从事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村牧区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
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核心是减轻农牧民负担,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三项配套改革。自治区编办、教育厅、农牧业厅、地税局、财政厅等部门要分别牵头,会同自治区税费改革办公室抓紧研究制定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2004年年底以前完成各项配套改革方案,2005年上半年在全区全面推开改革工作。各盟市、旗县也要摸清情况,抓紧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出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关键研究三项配套改革,改革的目标可以适当超前,改革的步骤和方法要稳妥。自治区要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改革力度较大、行动较快、工作扎实的地区,通过转移支付等途径给予支持和奖励。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认真做好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统一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做好精简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促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疑虑,积极参与改革、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保证改革工作平稳运行。新闻宣传部门要注意宣传税费改革的政策措施,宣传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为改革试点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继续强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监督检查工作。自治区继续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察组,指导和监督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督察组要加大对改革的指导和检查力度,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督察。采取多种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健全群众信访及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规范分配行为,确保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
自治区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另文下发。2004年10月中旬,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专门召开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8〕6号 【发布日期】2008-01-29 【生效日期】2008-01-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8〕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70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
按照《通知》精神,我省列为全国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省份,要求自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这比《安徽省政府人民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7〕66号)确定的目标约提前了1年,化债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省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加快工作进度,确保2009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
二、积极筹措落实偿债资金
各市、县(市、区)要按照《通知》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确保化债工作稳步推进。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中央和省级财政建立化债激励机制,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各地具体债务负担及化债工作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省有关奖补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下发。
三、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 各地要加强对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监督检查,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债务数额、冒领化债资金以及截留挪用等行为,将依法依纪严厉查处。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举借新债的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一月二十九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
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7〕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制度,并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债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普九”债务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债务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普九”债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的有关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公益事业债务,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区)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现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各地“普九”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和近几年自行化解试点情况,并考虑各地的财力状况,确定在具备条件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以省(区)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各试点省(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其他省(区、市)可在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锁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市、区)进行化债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工作小组备案。
各试点省(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此期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可着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债务。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普九”债务的化解试点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普九”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明确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化债的优先顺序,逐步化解。
(三)先化解后补助。为调动地方化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先化解后补助的办法,对已经化解“普九”债务的地方给予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相应债务的不予补助。
三、“普九”债务的界定及偿债资金来源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至今仍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债务计算时间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化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摸清底数,锁定债务。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审计等机构,认真开展“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逐笔审定,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试点省(区)要对县(市、区)上报的“普九”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认定。要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债务从学校剥离出来,交给当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锁定等有关工作。
(二)制订方案,抓紧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实施方案,分清化债责任,明确化债资金来源和工作进度,拟定化债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后,要尽快启动化债试点。
(三)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和工程业主的欠债。试点省(区)的地方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纳入化债试点的范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直属农场、林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五、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要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不留缺口。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
(二)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试点省(区)要在做好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研究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办法。
(三)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试点省(区)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不切实际的指标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导学校适度、健康、规范发展。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农村义务教育借新债和清理化解旧债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学校和部门,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
(四)建立化债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试点省(区)“普九”债务负担及化债试点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订。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造成资金损失及产生新债的行为,除追回补助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化解“普九”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试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未进行全省(区、市)试点的省(区、市)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研,注意总结局部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今后在全省(区、市)推开做好准备。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2008〕63号 【发布日期】2008-08-25 【生效日期】2008-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
(粤府〔2008〕6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8〕20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发〔2008〕20号文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广东省电网建设的若干意见》(粤府〔2007〕90号),进一步加强全省电力规划、电网建设、电力应急系统建设及发电企业燃料储备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抓紧推进全省电力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全省220千伏以下电网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电源、电网建设协调发展。省经贸委要密切关注电力运行情况,加强电力运行调控,制订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电网大功率缺额突发事件的错峰用电预案,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保证居民和重要用户的用电;及时启动电力应急响应,确保电力有序供应。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电网工程建设协调力度,积极协调解决电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本地区电力应急工作机制,制订完善防灾预案,切实加强电力应急抢险能力建设。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