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共5则)

时间:2019-05-15 02:1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

第一篇: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

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

【内容摘要】我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都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也正是这个“最”字不断地刺激孩子日益膨胀的攀比心、虚荣欲。当然,攀比心理有它的两面性,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矫正幼儿的错误攀比心理,一是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引导孩子正确攀比,比能力,比优点,变攀比为动力,三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攀比,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攀比;刺激;反攀比 【正 文】

一、幼儿攀比现象透视

镜头一:

家家小朋友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妈妈问她为什么?他说丽丽小朋友的衣服穿得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很难看的衣服,不想上学,妈妈为哄她上学只好答应买新衣服给她。几天后,家家小朋友又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平平小朋友有一双很漂亮的鞋子,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子女的妈妈无耐只好顺从之。

镜头二: 区域活动时,幼儿A指着地面上的积木说:“我以前搭过大卡车。”幼儿B说:“我搭过变形金刚。”幼儿C说:“我还搭过超级迪迦奥特曼呢!”幼儿D说:“我还搭过„„

镜头三:

班上有两个小朋友,什么都要比,今天谁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另一个没有就会生闷气。有一天幼儿A吃了两碗饭,幼儿B只吃了一碗,这下幼儿A不服了,硬撑了一碗下去,当时就吃吐了。幼儿为什么喜欢攀比?我们来找找原因。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异地文化的侵蚀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进而对物质的要求也出现了价值的失衡。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来文化来势汹汹,如:电影、漫画之类的引进,其中的故事内容、服装以及消费观念在不断影响着幼小的一代。而且都以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命名,像MICKEY、SNOOPY这些,惹来孩子们争相抢购,不断刺激着这种高消费。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于是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部分家长还常告诉孩子,自家用的某某东西是名牌,哪个小朋友家的东西不如咱们,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孩子之间的攀比。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担心自己的孩子让人瞧不起,受人欺负,当孩子说其他孩子有什么东西时,便迫不及待的也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毫不犹豫,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教育的失衡

现在的幼儿园越来越多,逐渐分化出了贵族的、公办的、民办的等多种幼儿园。在幼儿园,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果果的头发梳得真漂亮”、“悦悦的衣服真好看”„„教师的这些话语有意无意地令幼儿萌生了不良的攀比心理。

(四)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1)爱美心理

据心理学家研究,幼儿具有视觉偏好。幼儿感觉其他小朋友的东西美观,自己也想拥有;感觉自己的东西美观,就要拿出来给别人欣赏。

(2)自尊心理

幼儿从小就有表现欲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赏。当看到同伴被表扬而自己被忽略时,心里会感到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只有在某一方面超过同伴,才能在同伴中找回尊严、受到尊崇。

(3)从众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幼儿只有与其他小朋友一致,才能获得团体的认可与接纳。从社会学角度看,幼儿园这一组织形式是一种小社会,小社会中的集体趋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叫作从众。

三、攀比心理的两面性 攀比的心理有其两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

(一)攀比心理的积极性

攀比心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达到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受到了表扬;看到其他小朋友主动帮保育员阿姨收拾饭桌,当上了今天的小班长„„很多幼儿觉得自己也很棒,也该得到这些荣誉,所以他们会去学习答对问题、收拾饭桌,从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二)攀比心理的消极性

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会演变为模仿和盲从,直接引发幼儿不正常心理品质的产生。于是形形色色的攀比应运而生:一是穿着上的攀比,争穿名牌;二是玩具上的攀比,你有我也要;三是家境的攀比,比生日的排场、家庭汽车的品牌等。攀比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无论何种结果,过分的攀比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矫正错误攀比心理的对策

(一)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生来好模仿,其攀比心理大半源自成人,而现代社会兴起的拜金主义热潮,使成人的审美情趣变得低下。因此,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我们都应明白:物质的优越在精神的优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在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不是最富有的,不是最漂亮的,而是个性完整、有所追求、与人为善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因势利导,矫正孩子的攀比习气,发觉孩子的独特性,把爱比较这一心态,转化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动力,鼓励孩子发展与众不同的自我价值。

(二)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攀比

1、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应严格把握“度”的原则,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坚决说:“不!”

让孩子和自己比,变攀比为动力

当孩子攀比的时候,家长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本学期和上学期比,告诉孩子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家长也可引导孩子将攀比变为动力,如,图图刚上幼儿园害怕陌生人、哭闹着不想去。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其他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抓住幼儿的攀比心理,并让这一心理得到满足,淡化新环境带给他的焦虑感。

2、幼儿园教育方面

作为老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若注意力总是集中于个别孩子,就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不平衡心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要兼顾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让他们明白好孩子的表现是分好多种的,进而转移幼儿攀比的兴奋点。教师不要夸奖与幼儿外在穿着相联系的方面,避免其获得攀比的最初动因。对幼儿的夸奖应集中体现在谁最遵守规则、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等方面,使幼儿在努力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攀比”风气,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反攀比、改变攀比兴奋点

孩子攀比时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有,我也要。”对付这种现象,比较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反攀比,用孩子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用孩子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另外,及时改变孩子攀比的兴奋点也很关键,如: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吃冰棍,也要吃,但孩子最近总拉肚子,便可对孩子说:“你正在拉肚子,吃过冰棍可就要打点滴了!喝点凉白开,暖暖的,可舒服了!”让孩子明白不一定要模仿别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玉不琢难成大器,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璞玉,要想把他们雕琢成器,靠幼儿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共育的模式,共同探讨策略,引领幼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化,用心去雕琢,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璀璨的美玉!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应对孩子攀比的四大策略.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4年第3期.【2】樊俊清.说说幼儿的攀比心理[M],2008年05期.【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期.【4】董光恒.你的孩子爱攀比吗[J].幼儿教育(家教版),2005年第24期.

第二篇: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宁波中山艺术幼儿园 郑巧莲

一、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家长之间的攀比,老师对待幼儿的不公平态度等原因所导致。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不当追求和跟风行为。引导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与溺爱的程度,家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师平等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看待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关键词:幼儿 攀比心理 攀比行为 消除对策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悬殊,一部分人开始产生炫耀、攀比心理,并从这种攀比中得到一种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而这些攀比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使孩子逐渐产生攀比心理。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的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吃、穿、住、行、玩具、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到自我满足的一种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家庭条件、外表长相以及幼儿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心理的存在给幼儿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幼儿攀比心理的产生原因,行为表现,消极影响,及消除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

社会环境

现在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这种环境为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贤思齐”,这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什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开始改变了,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表达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的行为。

(一)家庭经济水平

家庭经济水平好坏是幼儿是否能与同伴攀比的前提。好的家庭经济水平是幼

儿参与攀比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家长们不再需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出现了更高要求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家长的溺爱

家长们误把对孩子的溺爱当成了爱。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幼儿攀比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以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爱。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为孩子参加有益活动创造条件,不对孩子的错误行径下猛药,因而养成了幼儿好逸恶劳、好高鹜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因其不思“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自然也就“视千金如粪土”,不计代价、不顾后果,为求一己之虚荣的满足,与同伴进行盲目攀比。

(三)不合理的奖励行为

奖励是对幼儿的一种心理和物质的满足。奖励是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幼儿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幼儿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高度评价。满足幼儿合理的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但满足不合理的奖励会使幼儿进入一种误区,使幼儿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为幼儿提出更多物质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四)家长的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

家长的攀比心理是幼儿攀比心理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自身存在着攀比心理,孩子的攀比行为的出现正是家长们攀比心理的表现。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而且要比别人的好。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他学什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与别人的孩子。孩子在同伴中的优越感是家长们的我满足。

家长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 2

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五)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

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心理发育尚不完全,普遍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引人注目,不愿比别人差。由于年龄太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不能分辨好恶优劣,常常缺少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某一方面高出于其他同伴,才能在同伴中找到尊严、受到尊崇。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而父母错误的行为成了幼儿学习的榜样。

(六)教师错误的教育行为。

教师的错误行为也是幼儿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教师自身素养不高,缺乏职业道德,用区分的眼光看幼儿。对有钱家的孩子就特别照顾,对没钱家的孩子就不予理睬。幼儿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没有得到老师好的照顾,因此给老师送礼物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某些老师在接受了礼物之后就容易出现区分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对于大方的家长,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比较有耐心。而那些难说话的家长,老师对他们的孩子会挑剔些。幼儿耳濡目染父母及老师的行为,从而促使或加重幼儿的攀比心理的产生。

二、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对物质的追求

对物质的追求是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之一。虽然幼儿们年龄还很小,但他们开始要求穿名牌的衣服,吃好的零食,玩好的玩具等。有些孩子每天要穿不同的漂亮衣服,还在前一天晚上就要考虑好自己第二天要穿什么;很多女孩子总觉得穿裙子漂亮,看同伴穿裙子自己也要穿;别人有六十四色的水彩笔,自己也要有;看着同伴爸爸开着名牌的汽车,自己也要坐名牌汽车。

(一)跟风行为

幼儿的跟风行为也是攀比行为中的重要表现之一。一个幼儿来幼儿园过生日买蛋糕和其它礼物,其他孩子也要在幼儿园过生日买蛋糕和礼物。人家买十寸,我就要买12寸,人家买新美心蛋糕,我也要买新美心蛋糕。出现幼儿对蛋糕的尺寸花色品牌的跟风。

三、消极影响

(一)不愿上学

当别人有什么,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有些幼儿就出现了不愿上学的现象。他们一定要在自己也拥有同样的东西后才愿意去上学。

(二)嫉妒、盗窃行为

在同伴之间,因为互相攀比而造成的教育问题也不少。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新式玩具,好看的书本,也想拥有。有的家长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则无法满足或暂时不能满足,在对孩子不满心理失于疏导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便心怀妒嫉,设法捣毁别人的好东西,甚至干脆将其偷来据为己有。凡此种种,虽非主流,但仍给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并在幼儿群体中形成了不良的价值取向,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失落

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诸如被家长责难、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而这种比较经常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四)自卑心理的产生

攀比本身是幼儿为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但在攀比过程中,部分幼儿得到了优越感,而部分幼儿在攀比中“落败”长期的“落败”使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五)学习重点的偏离

部分幼儿为了在攀比中的到自己满足,开始偏离了自己的学习重点。学习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自己,怎么花钱,想尽办法使自己的外表和物质享受上与同伴的不同。

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 4

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四、消除攀比心理的对策

(一)家长正确处理爱与溺爱的关系

家长们应当正确的处理好爱与溺爱的关系,不要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就是对他的爱。溺爱表现为对非理要求予以满足。与机会的剥夺相应的是,父母往往过度地给予孩子满足,满足孩子的欲望并非是无止境的全部满足。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在物质上适当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极大的满足。物质上满足幼儿生活所需,对与幼儿物质上的追求超出了所应满足的范围只外就不应给与满足。当他有需要时应给他正确的概念,使孩子自己明白父母爱他,但这个愿望是不可以被满足的。也许他会难过,那就抱着他让他哭一会,把负面的情绪发泄出来,他就会重新调整自己,以后遇到同类问题,他自己会明白会什么不能有这种要求。

(二)合理的奖励行为

对幼儿的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非物质奖励。合理的奖励行为能促进幼儿的积极性。但不合理的奖励会成为幼儿追求物质或外表的动力。

1.奖励应当频次得当。有些家长和教师喜欢频繁使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方式来激励幼儿,如“你不跟小朋友强东西,老师就奖你一朵小红花”,“你要是自己吃完一份饭,不浪费,妈妈就奖你一样玩具”……这种奖励的滥用容易产生“德西效应”,一是导致奖励边的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励物的关注与贪求。奖励程度得当。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奖励程度要得当,对幼儿的奖励程度要与幼儿的表现一致,不能过分夸大。过分夸大的奖励会使幼儿做的一点点事,要很大的奖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事之后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导致对奖励品的不珍惜,和不断的追求更好的奖励。

奖励形式多样化。对幼儿的奖励非了物质奖励,还有非物质的奖励。家长和教师应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多采用精神性的奖励,因为精神奖励更容易强化幼儿的内部动机。[1] 4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如果孩子出于攀比心理而提出不合理的要 5

求时,父母要在讲清道理之后给予回绝。如果孩子哭闹,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当孩子发现哭闹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他就会停止哭闹。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闹会心软,转而同意孩子的要求,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把哭闹当作与父母“谈判”的武器,只能使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家长树立良好榜样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很多时候幼儿的行为是父母的镜子,幼儿有很强的学习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家长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从家长杜绝攀比行为开始:父母要杜绝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的心理。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别人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形成错误认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应该得到,”从而使孩子产生了攀比的想法。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四)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

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全部标准,其对自己形象的认识更多地是通过成人和教师评价这面无形的镜子反射出来的。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对待评价幼儿,不能因其家庭环境,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程度以及幼儿相貌等因素,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能因家庭环境好,家长大方而夸大其优点,忽视其缺点。也不能因幼儿本身相貌差等夸大其缺点,忽视其优点。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因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在向他们传递道德标准的具体信息,潜在地影响儿童获得关于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每个幼儿个性都存在着差异,并不是爱打扮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而听话、规范就是好孩子的标准。在幼儿个性特征还没有最终形成期间,要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而非以评价成人的标准一概而论。[3]

(五)适当的挫折教育。

适当是挫折教育对幼儿消除攀比心理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挫折教育让幼儿知道并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知道没有得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6

情;知道每样东西的获得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的到的;在幼儿抛弃某样东西后而希望的到一样更好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满足幼儿的这种要求。使幼儿知道在得到某样东西后要去珍惜。

(六)家园合作

家长与教师教育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比较而言,教育

一致越强,教育的效果越好。在幼儿攀比心理的消除也如此。如果家长与教师对幼儿攀比心理的认识和教育方法标准一致,幼儿对攀比行为的认识就更清楚,更容易消除。如果两者的标准处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状态,幼儿园受到好的教育,在家又受到相反的教育,那么幼儿容易在认识上产生混乱,导致幼儿行为的不一致,认知发展滞后。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最好能主动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园在对幼儿攀比认识上达到一致,形成作用与幼儿消除攀比心理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1]

(七)实行节约朴素的美德教育。

1.对幼儿进行节约朴素的美德教育,让幼儿学会珍惜。父母教师可以通过读书、讲故事、看电视等方式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些孩子由于家庭困难,吃的、穿的、用的都很差,从而引导孩子学会珍惜和感恩。

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确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不一样,自己有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有,而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不一定要有。买一件东西的标准不是因为别人有,而是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确实需要,再贵也买,如果不需要,再便宜也不买。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8.正确认识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评优活动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激励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能大胆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黎春花.试论幼儿园德育中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

(7、8)。

[2] 方建华,黄显军.父母行为特征及其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3] 沈心燕,左晓静.从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谈如何解读幼儿的心理.学前教育2007,09。

第三篇: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个人活的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不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与满足。

攀得高摔得重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一些级别和职务比自己低的人,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不足为奇了。其原因主要四心理上的诱惑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呢个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的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纪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国学的聚会电话,于是他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李从返机关上班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述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谁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够花?我的薪水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跑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终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利益,伤害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说到篇痹,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人,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敏感是更胜一筹的,她们对此的表现就是攀比。

巧姐在别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团结在她周围的一些男同事无不称赞她办事干净利落,因而她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些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婉静,一看就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里很难过。虽然她平时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她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郁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罢,做一个原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会导致自己拥有“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和不真实。巧姐在听到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很不舒服,当她把那种不舒服转化为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会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力强,冲击不会侵入影响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冲击就会乘虚而入吗,影响个人生活。所以,生活中认清自己尤为重要,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变成一把利剑刺痛自己。

为什么要“比”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着就会经常跟别人比,跟比尔·盖茨比,跟乔丹、姚明比,条件能力相差太远,看着人家发财也不会眼红。人们一般还是跟周围那些觉得不如自己的,可现在过的比自己强的人比,这么一比,就来火了,郁闷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觉得不知周围的人而徒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事庸人自扰之。别人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不是处处不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在他熟知的领域里超过你,并不能说明你就是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说明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比你强,想明白了这些后也就没有心结了。如果你还是想不开,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比,不妨做一回鲁迅笔下的阿Q。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所谓梅须欠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寸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学会俯视,长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会充满安逸。

化妆品行业里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箐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个女孩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样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经理,曾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买什么化妆品?你不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上做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是有多苦。”李菁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说以和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的很高。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象这些漂亮的女孩在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在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是她们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就安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一笑而散了。有一个因为自己没有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子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有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见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的则是因为他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学会俯视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满足,才会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

要比就和自己比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羡慕他们天天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皆与他们无缘。

其实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智力残疾;美国前任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又有几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如此糟糕„„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悲恸,瓦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女人们一个个就都素面朝天了,这就难怪有的男人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墙,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赛跑。那些老拿自己和别人攀比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对自己不苛求,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感到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要你去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很容易的忽略过去了。毕竟,上帝使我们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早已在向你频频招手了。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向他们请教,而不管他是谁,就能从他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那么收获最多的其实是自己。

消除攀比

攀比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和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对此,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比较

攀比心理源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比较“参照物”的选择失误。搞腐败的那些地方官员和企业领导,他们所选择“参照物”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里又怎么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心底无私

攀比心理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攀比心理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为人的基本守则,在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在他们身上缺少的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缺少的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刻苦的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的修炼。

3.倾诉

倾诉法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侧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的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给失衡者的心理适当抚慰,使他们鼓起奋进的勇气,在一番倾谈之后轻松快乐许多。

4.目标法

攀比干扰了原有的生活,扰乱敢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新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在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去努力进行能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我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让我们鼓起迎头赶上的勇气。

因此,要想以健康的心态生活,首先要学会平衡你的心态,放弃无谓的攀比。

第四篇: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听话懂事,那么首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就像我平时常说儿子的一句话:顺着毛摸是既懂事又省心的!同样的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班里的其他孩子,如果想更好的和孩子心贴心的交流,让孩子对我们既爱又敬,我想那和我们能够很好的透视孩子的心里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种所作所为所展现的心里世界,那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顺着毛摸!

利用寒假小长假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了这本《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这本书从幼儿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感受世界、怎样应对世界这三个方面,精选了36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详细地向幼儿教师和家长介绍了幼儿的心理世界。书中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它能够引导读者了解和观察幼儿的心理状况,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每个问题都那么切合实际,分析孩子的做法想法。其中幼儿是怎样感受世界的这部分体现的尤甚。孩子对世界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接下来就会产生简单的价值判断用心感受世界。本章中,通过几个小故事后的幼儿心理透视和专家分析,让我学会从幼儿的眼中看世界,了解幼儿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感受他们世界的视角独特。

“父母的爱是孩子安全的来源”这一节中述说了关于独行侠——子泉的故事,看了他的故事,我就想起来我们班的独行侠——小麦。小麦是一个聪明可爱的男孩,可是没几天就惹了一堆事。不是和小朋友抢东西就是咬着别人,有时一天会接二连三的咬人,十分令人头疼。小麦基本上都是妈妈来接的,妈妈对于小麦比较溺爱,什么事情都会顺着孩子。不仅如此家中的爷爷奶奶也都非常的溺爱。偶尔爸爸来接,爸爸对小麦看起来比较“严厉”,一下责怪他动作慢,一下就是嫌他不收拾玩具。在一次“咬人”事件后,我也尝试和家长交流小麦在幼儿园表现的情况,他妈妈只是敷衍的批评了两句,对于小麦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不重视,认为男孩子调皮是正常的事情。只要自己不吃亏就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也尝试了许多办法,表扬法、榜样法等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本节中专家给教师的建议里我豁然开朗。对于孩子的教育光靠老师是不够的,家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应该找到小麦的妈妈做一次有针对性的交流,改变家人对小麦的相处方式,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不能过于委婉,要让小麦的妈妈重视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发展对孩子健康人格建立的重要性。

“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这一节中让我意识到言传不如身教,对幼儿的教育要以身作则,不仅是父母,老师也应该如此节制自己的权威,不要滥用,平等对待幼儿。幼儿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敏感,不要和幼儿开一些我们大人认为玩笑的“玩笑”,很有可能我们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伤害了孩子的心......通过本书让我了解孩子是怎么样尝试独立应对世界,适应环境的变化,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通过专家对教师的建议,提高了我对幼儿感受世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幼儿解决的能力,使我更加了解幼儿的世界,增强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对于身为妈妈的我和自家的孩子沟通起来更科学顺利!

第五篇:幼儿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及利弊

幼儿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及利弊

张凯小朋友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陈丽小朋友的书包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哥哥留给的旧书包,不想上学,妈妈为哄他上学只好答应买新书给他。几天后,张凯小朋友又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黄平小朋友有一部高档的机器人玩具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子女的妈妈无耐只好顺从之。

如上所说的张凯小朋友就存在着一种被家长忽视的早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虽然在青少年、成年人中曾遍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攀比心理也不可忽视。根据对某园大班100多名幼儿进行家庭问卷调查的结果,有75%的幼儿有过攀比别人的玩具、书包等现象。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着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家长、教应本着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攀比心理,采取一些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心理。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李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学习成绩赶得上,而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张某小朋友就买与张某一样高档的书包给他。这样迎合了李某小朋友的心理,结果李某的成绩果然赶上了张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而给加把劲,使他赶得上别人。2.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下载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攀比心理的反思与透视(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攀比心理5篇

    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目前,我国校园贷套牢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前一段时间河南郑州某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谁又能想到还在大学......

    1197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修改3(精选)

    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 香槟小镇额幼儿园何蒙蒙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攀比之风越发严重,这种风气也开始波及到幼儿,这种不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以及家长的重视。这些攀......

    怎样消除孩子攀比心理

    怎样消除孩子攀比心理 有人从吃、穿、用、玩四个方面诠释了现代中学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阔绰,动辄上千元。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夸张。 有一次坐地铁,看见两个孩子,每人手里拿着一......

    浅析罪犯的攀比心理

    浅析罪犯的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个体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

    大学生恋爱消费越来越高 与攀比心理不无关系

    大学生恋爱消费越来越高 与攀比心理不无关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12月07日12:05 新华社-半月谈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而与甜蜜爱情相伴而生的往往是高......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与引导(五篇)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与引导 宋永琴 (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

    教师生气的心理透视与调适

    教师生气的心理透视与调适 在班主任培训工作中,我与教师学员交流时,发现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很容易生气。于是,我布置学员撰写“生气案例”,分析和认识这种负面情绪,以帮助教师......

    如何引导宝宝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并不一概都是负面情绪,它隐含着竞争和好胜的情绪,正确看待它,有时候它往往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们不容易控制自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