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五篇

时间:2019-05-15 02:3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

第一篇: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导读: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在处理难产、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降低母儿死亡率和病率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手术、麻醉技术及药物治疗条件的改进,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剖宫产率在世界各国也随之升高。我国的剖宫产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且近20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状况。

文献报道显示,国内多数医院的剖宫产率在40%~60%之间,个别医院甚至高达70%以上。剖宫产率的上升可导致母体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WHO在全球剖宫产率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的孕妇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度明显高于阴道自然分娩的孕妇。为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及术后管理等,在参考英国、美国等国家剖宫产临床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制定了我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

一、剖宫产手术指征

剖宫产手术指征是指不能经阴道分娩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病理或生理状态。1.胎儿窘迫:指妊娠晚期因合并症或并发症所致的急、慢性胎儿窘迫和分娩期急性胎儿窘迫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

2.头盆不称:绝对头盆不称或相对头盆不称经充分阴道试产失败者。

3.瘢痕子宫:2次及以上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者;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穿透官腔者。

4.胎位异常:胎儿横位,初产足月单胎臀位(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3 500g者)及足先露。

5.前臵胎盘及前臵血管:胎盘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者及前臵血管者。6.双胎或多胎妊娠:第1个胎儿为非头位;复杂性双胎妊娠;连体双胎、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应行剖宫产手术。

7.脐带脱垂:胎儿有存活可能,评估结果认为不能迅速经阴道分娩,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以尽快挽救胎儿。

8.胎盘早剥:胎儿有存活可能,应监测胎心率并尽快实行急诊剖宫产手术娩出胎儿。重度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亡,也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

9.孕妇存在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合并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急性妊娠期脂肪肝、血小板减少及重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不能承受阴道分娩者。

10.妊娠巨大儿者: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4 250 g者。11.孕妇要求的剖宫产: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将孕妇要求的剖宫产(cesarean delivery onmaternal request,CDMR)定义为足月单胎、无医学指征因孕妇要求而实行的剖宫产。(1)仅是孕妇个人要求不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如有其他特殊原因须进行讨论并详细记录。(2)当孕妇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要求剖宫产,应详细告知剖宫产手术分娩与阴道分娩相比的整体利弊和风险,并记录。(3)当孕妇因恐惧阴道分娩的疼痛而要求剖宫产手术时,应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减轻其恐惧;产程过程中应用分娩镇痛方法以减轻孕妇的分娩疼痛,并缩短产程。

(4)临床医师有权拒绝没有明确指征的剖宫产分娩的要求,但孕妇的要求应该得到尊重,并提供次选的建议。

12.产道畸形:如高位阴道完全性横膈、人工阴道成形术后等。13.外阴疾病:如外阴或阴道发生严重静脉曲张者。

14.生殖道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严重的淋病、尖锐湿疣等。

15.妊娠合并肿瘤:如妊娠合并子宫颈癌、巨大的子宫颈肌瘤、子宫下段肌瘤等。

二、剖宫产手术的时机

剖宫产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是影响母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1.择期剖宫产术:是指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孕妇及胎儿状态良好,有计划、有准备的前提下,先于分娩发动的择期手术。因妊娠39周前的剖宫产手术,新生儿发生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除双胎或多胎妊娠及前臵胎盘等外,择期剖宫产手术不建议在妊娠39周前实施。

2.急诊剖宫产手术:是指在威胁到母儿生命的紧急状况下的剖宫产手术。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分娩。并需要产妇与家属配合,以及产科、新生儿科和麻醉科医护人员的沟通与配合。

三、剖宫产手术的术前准备

(一)术前谈话内容

术前谈话需结合孕妇及家属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对分娩方式的选择意向。产科医师需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结局,对CDMR更应解释清楚。

1.剖宫产手术的指征和必要性:向孕妇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解释经阴道分娩的危险性,采取剖宫产手术结束妊娠的必要性,获得孕妇及家属的同意。

2.剖宫产手术前、术中和术后母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手术对母体的影响:①术后切口持续不适感;②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皮下血肿,切口延期不愈等;③产后出血,休克,DIC;④子宫切除;⑤羊水栓塞;⑥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⑦输尿管、膀胱等周围脏器损伤;⑧孕产妇死亡;⑨由于孕妇合并症及并发症不同,有针对性地说明相关的发生风险,如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在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发生子痫、心肝肾的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在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等。(2)手术对新生儿的影响: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②新生儿低血糖症、败血症、新生儿住院超过Sd的风险增加;③发生新生儿产伤。(3)剖宫产对再次妊娠和生育的影响:①再次妊娠分娩时剖宫产手术的可能性增加;②再次妊娠或分娩时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③再次妊娠时出现前臵胎盘、胎盘粘连甚至胎盘植入的风险;④再次妊娠时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风险。(4)远期并发症: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憩室等。3.签署知情同意书:夫妻双方及主管医师签字。

(二)术前准备

1.术前应具备以下化验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感染、梅毒等);(4)心电图检查;(5)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6)胎儿超声检查;(7)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2.酌情备皮:手术前日先剃去腹部汗毛及阴部阴毛。注意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发现皮肤有感染、疖肿等应先行处理后再行备皮。

3.留臵导尿管:按无菌导尿法插入保留导尿管,通常为Foley双腔气囊尿管。4.备血:手术前日为患者抽血进行血交叉检查,通过血库准备适量鲜血,以备手术中应用。如为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前臵胎盘、多胎妊娠等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出血超过1000ml者,需在具备充足血源的医疗单位实施。

5.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剖宫产手术(Ⅱ类切口)的抗菌药物使用为预防性用药,可减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6.术前评估:对重症孕妇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做好术前讨论并记录,决定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如合并严重盆腔感染孕妇是否应该做腹膜外剖宫产等)。

四、麻醉方式的选择及其注意事项 应根据孕妇与胎儿的状态、医疗机构的条件以及麻醉技术来做出决定。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式包括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阻滞的联合麻醉、或连续性硬脊膜外阻滞);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等。

1.与孕妇及家属的麻醉前谈话:介绍麻醉的必要性、麻醉方式及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2.禁食水:麻醉前6—8 h禁食水。

3.麻醉前的生命体征监护:监测孕妇的呼吸、血压、脉搏,监测胎心率等。

五、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中的重要步骤

1.腹壁切口的选择:(1)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相比,横切口手术后孕产妇切口不适感的发生率更低,外观比较美观。腹壁横切口包括:①Joel-Cohen切口。切口位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处,切口呈直线。缺点是位臵偏高,外观不太美观。②Pfannenstiel切口。切口位于耻骨联合上2横指(3 cm)或下腹部皮肤皱褶水平略上,切口呈浅弧形,弯向两侧髂前上棘。其切口位臵偏低较为美观,切口张力小,术后反应轻微,切口更容易愈合。(2)腹壁纵切口:位于脐耻之间腹白线处,长约10~300px。其优点为盆腔暴露良好,易掌握与操作,手术时间短;其不足之处为术后疼痛程度较重,切口愈合时间较长,外观不够美观。2.膀胱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当子宫下段形成良好时,不推荐剪开膀胱腹膜反折而下推膀胱;除非是子宫下段形成不良或膀胱与子宫下段粘连者。

3.子宫切口的选择:多选择子宫下段中上1/3处的横切口,长约250px。子宫下段形成良好时建议钝性分离打开子宫,这样可减少失血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前臵胎盘或胎盘植入孕妇避开胎盘附着部位酌情选择切口位臵。4.产钳的应用:当胎头娩出困难的时候,可考虑应用产钳助产。

5.缩宫素的应用:胎儿娩出后予缩宫素10~20U直接行子宫肌壁注射和(或)缩宫素10 U加入500ml晶体液中静脉滴注。可以有效促进子宫收缩和减少产后出血。

6.胎盘娩出方式:建议采取控制性持续牵拉胎盘而非徒手剥离娩出胎盘,可减少出血量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不建议胎儿娩出后立即徒手剥取胎盘,除非存在较明显的活动性出血或5min后仍无剥离迹象。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7.缝合子宫切口:单层缝合子宫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尚不明确。目前,建议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注意子宫切口两边侧角的缝合,缝合应于切口侧角外0.5~1.0 cm开始;第一层全层连续缝合,第二层连续或间断褥式缝合包埋切口;要注意针距、缝针距切缘的距离及缝线松紧度。

8.缝合腹壁:(1)要清理腹腔,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和器械。(2)酌情缝合脏层和壁层腹膜。(3)连续或间断缝合筋膜组织。(4)酌情缝合皮下组织。(5)间断或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9.新生儿的处理:断脐、保暖、清理呼吸道等常规处理。

六、剖宫产术后管理

1.术后常规监测项目:(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2 h内每30分钟监测1次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压,此后每小时监测1次直至孕产妇情况稳定。如果生命体征不平稳,需增加监测次数和时间。对于应用硬膜外阻滞镇痛泵的产妇,应每小时监测1次呼吸频率、镇静效果和疼痛评分,直至停止用药后的2h。(2)宫缩及出血情况:术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应监测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若出血较多应增加监测次数,必要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直至出血量稳定在正常情况。

2.预防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是必须重视的,剖宫产术后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建议采取预防措施。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可根据产妇有无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个体化选择穿戴弹力袜、预防性应用间歇充气装臵、补充水分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措施。

3.进食进水的时机:产妇进食进水的时机应根据麻醉方式酌情安排进食进水。. 4.尿管拔除时机:剖宫产术后次日酌情拔除留臵的导尿管。

5.术后切口疼痛的管理:术后给予含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镇痛泵,可缓解剖宫产术后的切口疼痛。

6.术后缩宫素的应用:术后常规应用缩宫素。

7.血、尿常规的复查:常规复查血常规,酌情复查尿常规。

8.出院标准:(1)一般状况良好,体温正常;(2)血、尿常规基本正常;(3)切口愈合良好;(4)子宫复旧良好,恶露正常。

七、减少剖官产手术的措施

1.孕期宣教:了解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手术的优缺点、分娩过程及注意事项,产前模拟分娩,增强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可减少CDMR。

2.分娩期人性化护理措施:导乐陪伴持续支持可能会降低剖宫产率。

3.引产时机:无妊娠合并症的孕妇妊娠达4'1周应给予引产处理,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剖宫产率。

4.分娩镇痛:可减轻分娩疼痛,增强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

第二篇:剖宫产手术专家共识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在处理难产、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降低母儿死亡率和病率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手术、麻醉技术及药物治疗条件的改进,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剖宫产率在世界各国也随之升高。

我国的剖宫产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且近20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状况。文献报道显示,国内多数医院的剖宫产率在40%~60%之间,个别医院甚至高达70%以上。

剖宫产率的上升可导致母体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

WHO在全球剖宫产率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的孕妇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度明显高于阴道自然分娩的孕妇。为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及术后管理等,在参考英国、美国等国家剖宫产临床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制定了我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

一、剖宫产手术指征

剖宫产手术指征是指不能经阴道分娩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病理或生理状态。1.胎儿窘迫:指妊娠晚期因合并症或并发症所致的急、慢性胎儿窘迫和分娩期急性胎儿窘迫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

2.头盆不称:绝对头盆不称或相对头盆不称经充分阴道试产失败者。

3.瘢痕子宫:2次及以上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者;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穿透官腔者。4.胎位异常:胎儿横位,初产足月单胎臀位(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3 500g者)及足先露。

5.前置胎盘及前置血管:胎盘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者及前置血管者。

6.双胎或多胎妊娠:第1个胎儿为非头位;复杂性双胎妊娠;连体双胎、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应行剖宫产手术。

7.脐带脱垂:胎儿有存活可能,评估结果认为不能迅速经阴道分娩,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以尽快挽救胎儿。

8.胎盘早剥:胎儿有存活可能,应监测胎心率并尽快实行急诊剖宫产手术娩出胎儿。重度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亡,也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

9.孕妇存在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合并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急性妊娠期脂肪肝、血小板减少及重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不能承受阴道分娩者。

10.妊娠巨大儿者: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4 250 g者。

11.孕妇要求的剖宫产: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将孕妇要求的剖宫产(cesarean delivery onmaternal request,CDMR)定义为足月单胎、无医学指征因孕妇要求而实行的剖宫产。

(1)仅是孕妇个人要求不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如有其他特殊原因须进行讨论并详细记录。

(2)当孕妇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要求剖宫产,应详细告知剖宫产手术分娩与阴道分娩相比的整体利弊和风险,并记录。

(3)当孕妇因恐惧阴道分娩的疼痛而要求剖宫产手术时,应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减轻其恐惧;产程过程中应用分娩镇痛方法以减轻孕妇的分娩疼痛,并缩短产程。

(4)临床医师有权拒绝没有明确指征的剖宫产分娩的要求,但孕妇的要求应该得到尊重,并提供次选的建议。

12.产道畸形:如高位阴道完全性横膈、人工阴道成形术后等。13.外阴疾病:如外阴或阴道发生严重静脉曲张者。14.生殖道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严重的淋病、尖锐湿疣等。

15.妊娠合并肿瘤:如妊娠合并子宫颈癌、巨大的子宫颈肌瘤、子宫下段肌瘤等。

二、剖宫产手术的时机

剖宫产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是影响母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1.择期剖宫产术:是指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孕妇及胎儿状态良好,有计划、有准备的前提下,先于分娩发动的择期手术。因妊娠39周前的剖宫产手术,新生儿发生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除双胎或多胎妊娠及前置胎盘等外,择期剖宫产手术不建议在妊娠39周前实施。

2.急诊剖宫产手术:是指在威胁到母儿生命的紧急状况下的剖宫产手术。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分娩。并需要产妇与家属配合,以及产科、新生儿科和麻醉科医护人员的沟通与配合。

三、剖宫产手术的术前准备

(一)术前谈话内容

术前谈话需结合孕妇及家属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对分娩方式的选择意向。产科医师需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结局,对CDMR更应解释清楚。

1.剖宫产手术的指征和必要性:向孕妇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解释经阴道分娩的危险性,采取剖宫产手术结束妊娠的必要性,获得孕妇及家属的同意。

2.剖宫产手术前、术中和术后母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手术对母体的影响: ①术后切口持续不适感;

②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皮下血肿,切口延期不愈等; ③产后出血,休克,DIC; ④子宫切除; ⑤羊水栓塞;

⑥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 ⑦输尿管、膀胱等周围脏器损伤; ⑧孕产妇死亡;

⑨由于孕妇合并症及并发症不同,有针对性地说明相关的发生风险,如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在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发生子痫、心肝肾的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在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等。

(2)手术对新生儿的影响: 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②新生儿低血糖症、败血症、新生儿住院超过Sd的风险增加; ③发生新生儿产伤。

(3)剖宫产对再次妊娠和生育的影响: ①再次妊娠分娩时剖宫产手术的可能性增加; ②再次妊娠或分娩时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

③再次妊娠时出现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甚至胎盘植入的风险; ④再次妊娠时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风险。

(4)远期并发症: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憩室等。3.签署知情同意书:夫妻双方及主管医师签字。

(二)术前准备

1.术前应具备以下化验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感染、梅毒等);(4)心电图检查;

(5)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6)胎儿超声检查;

(7)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2.酌情备皮:手术前日先剃去腹部汗毛及阴部阴毛。注意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发现皮肤有感染、疖肿等应先行处理后再行备皮。

3.留置导尿管:按无菌导尿法插入保留导尿管,通常为Foley双腔气囊尿管。4.备血:手术前日为患者抽血进行血交叉检查,通过血库准备适量鲜血,以备手术中应用。如为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前置胎盘、多胎妊娠等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出血超过1000ml者,需在具备充足血源的医疗单位实施。

5.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剖宫产手术(Ⅱ类切口)的抗菌药物使用为预防性用药,可减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6.术前评估:对重症孕妇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做好术前讨论并记录,决定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如合并严重盆腔感染孕妇是否应该做腹膜外剖宫产等)。

四、麻醉方式的选择及其注意事项

应根据孕妇与胎儿的状态、医疗机构的条件以及麻醉技术来做出决定。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式包括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阻滞的联合麻醉、或连续性硬脊膜外阻滞);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等。

1.与孕妇及家属的麻醉前谈话:介绍麻醉的必要性、麻醉方式及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2.禁食水:麻醉前6—8 h禁食水。

3.麻醉前的生命体征监护:监测孕妇的呼吸、血压、脉搏,监测胎心率等。

五、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中的重要步骤 1.腹壁切口的选择:

(1)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相比,横切口手术后孕产妇切口不适感的发生率更低,外观比较美观。

腹壁横切口包括:

①Joel-Cohen切口。切口位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处,切口呈直线。缺点是位置偏高,外观不太美观。

②Pfannenstiel切口。切口位于耻骨联合上2横指(3 cm)或下腹部皮肤皱褶水平略上,切口呈浅弧形,弯向两侧髂前上棘。其切口位置偏低较为美观,切口张力小,术后反应轻微,切口更容易愈合。

(2)腹壁纵切口:位于脐耻之间腹白线处,长约10~300px。其优点为盆腔暴露良好,易掌握与操作,手术时间短;其不足之处为术后疼痛程度较重,切口愈合时间较长,外观不够美观。

2.膀胱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当子宫下段形成良好时,不推荐剪开膀胱腹膜反折而下推膀胱;除非是子宫下段形成不良或膀胱与子宫下段粘连者。

3.子宫切口的选择:多选择子宫下段中上1/3处的横切口,长约250px。子宫下段形成良好时建议钝性分离打开子宫,这样可减少失血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孕妇避开胎盘附着部位酌情选择切口位置。

4.产钳的应用:当胎头娩出困难的时候,可考虑应用产钳助产。

5.缩宫素的应用:胎儿娩出后予缩宫素10~20U直接行子宫肌壁注射和(或)缩宫素10 U加入500ml晶体液中静脉滴注。可以有效促进子宫收缩和减少产后出血。

6.胎盘娩出方式:建议采取控制性持续牵拉胎盘而非徒手剥离娩出胎盘,可减少出血量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不建议胎儿娩出后立即徒手剥取胎盘,除非存在较明显的活动性出血或5min后仍无剥离迹象。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7.缝合子宫切口:单层缝合子宫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尚不明确。目前,建议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注意子宫切口两边侧角的缝合,缝合应于切口侧角外0.5~1.0 cm开始;第一层全层连续缝合,第二层连续或间断褥式缝合包埋切口;要注意针距、缝针距切缘的距离及缝线松紧度。

8.缝合腹壁:

(1)要清理腹腔,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和器械。(2)酌情缝合脏层和壁层腹膜。(3)连续或间断缝合筋膜组织。(4)酌情缝合皮下组织。(5)间断或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9.新生儿的处理:断脐、保暖、清理呼吸道等常规处理。

六、剖宫产术后管理 1.术后常规监测项目: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2 h内每30分钟监测1次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压,此后每小时监测1次直至孕产妇情况稳定。如果生命体征不平稳,需增加监测次数和时间。对于应用硬膜外阻滞镇痛泵的产妇,应每小时监测1次呼吸频率、镇静效果和疼痛评分,直至停止用药后的2h。

(2)宫缩及出血情况:术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应监测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若出血较多应增加监测次数,必要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直至出血量稳定在正常情况。

2.预防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是必须重视的,剖宫产术后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建议采取预防措施。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可根据产妇有无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个体化选择穿戴弹力袜、预防性应用间歇充气装置、补充水分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措施。

3.进食进水的时机:产妇进食进水的时机应根据麻醉方式酌情安排进食进水。. 4.尿管拔除时机:剖宫产术后次日酌情拔除留置的导尿管。

5.术后切口疼痛的管理:术后给予含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镇痛泵,可缓解剖宫产术后的切口疼痛。

6.术后缩宫素的应用:术后常规应用缩宫素。

7.血、尿常规的复查:常规复查血常规,酌情复查尿常规。8.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体温正常;(2)血、尿常规基本正常;(3)切口愈合良好;

(4)子宫复旧良好,恶露正常。

七、减少剖官产手术的措施

1.孕期宣教:了解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手术的优缺点、分娩过程及注意事项,产前模拟分娩,增强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可减少CDMR。

2.分娩期人性化护理措施:导乐陪伴持续支持可能会降低剖宫产率。

3.引产时机:无妊娠合并症的孕妇妊娠达4'1周应给予引产处理,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剖宫产率。

4.分娩镇痛:可减轻分娩疼痛,增强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

参与本共识制定与讨论的专家组成员:张为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余艳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兴会(四川大学华西

第二医院)、段涛(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贺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钟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胡娅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范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杨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蔺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少为(北京医院)、路军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邹丽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本共识撰写的执笔专家:张为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余艳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美**胎医学会等提出的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专家对新产程的临床处理达成共识。

产程正确处理对减少手术干预,促进安全分娩至关重要。目前,针对分娩人群的特点,如平均分娩年龄增高,孕妇和胎儿的平均体质量增加,硬脊膜外阻滞等产科干预越来越多,审视我们沿用多年的 Friedman 产程曲线,一些产程处理的观念值得质疑和更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科研究再次回到了对正常产程曲线的描述中,并且有了许多与以往不一样的发现。Zhang 等对美国 19 所医院中 62415 例单胎、头位、自然临产并阴道分娩,且新生儿结局正常产妇的产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

(1)无论初产妇还是经产妇,宫口从 4 cm 扩张到 5 cm 可能需要 6 h 以上,从 5 cm 扩张到 6 cm 可能需要 3 h 以上;

(2)初产妇和经产妇的产程在宫口扩张 6 cm 以前基本一致,在此之后,经产妇的产程进展明显加快;

(3)初产妇第二产程中位持续时间的第 95 百分位数在应用硬脊膜外阻滞组及未应用硬脊膜外阻滞组分别为 3.6 h 和 2.8 h。

由此可见,即使产程进展比较缓慢,最终仍然可以顺利经阴道分娩。在综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美**胎医学会等提出的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专家对新产程的临床处理达成以下共识(见表 1)。以指导临床实践。

临床医师在产程管理时应该及时应用上述新的产程处理理念,在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以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最大程度为孕产妇的安全提供保障。鉴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本共识相关内容将在今后广泛深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加以完善和修订。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专家组成员: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边旭明(北京协和医院)、漆洪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兴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贺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胡娅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段涛(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张为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时春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博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摘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 年第 49 卷 7 期 486 页。

第三篇:剖宫产手术经验总结

剖宫产手术操作总结与术后用药管理

重庆市涪陵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勾宪飞

随着最近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一波生育高潮的来临。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多,选择剖宫产的孕妇肯定也会相应增加。在此,笔者将个人多年对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归纳如下,希望能对大家临床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首当其冲的是对于一个即将开始的手术,主刀医生该如何选择腹部切口?众所周知,腹部切口分为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横切口,顾名思义就是在耻骨联合上方约2-3指的位置取横行切口进腹部。优点:因为位置偏低,可以达到美观的目的。尤其对于一些追求腹部美观的辣妈些,它可以让许多人能够穿比基尼而手术疤痕隐而不见。专业的角度看,横切口相对张力较小,尤其对于肥胖或其他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者,相对更容易愈合;其次,横切口缝针较纵切口少,可以减少缝合操作次数及腹部切口暴露的时间。缺点:因为腹部肌肉及血管大多纵形走向,取横切口则腹直肌及血管受损可能性大,出血较多。而血管一般伴行有神经,神经的离断也导致术后部分病人出现切口部位及周围麻木。那么,纵切口又如何呢?优点:纵切口更遵从解剖结构,进腹部更快,损伤相对少,出血少;更有利于术中视野探查,而且腹部纵切口据统计亦更有利于娩出胎儿。部分学者认为,因为纵切口解剖位置普遍高于横切口,采取纵切口有利于之后再次剖宫产或妇科手术的实施。缺点:纵切口不利于美观,较横切口张力相对较大,脂肪层及腹壁缝合次数偏多增加了切口暴露的时间,切口愈合不良几率较大。腹部横切口现在越来越受许多医生与产妇的推崇,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腹部横切口仅多见于我们妇产科手术而极少出现于外科手术中。辩证的看待,笔者认为如果需要增加术中探查范围及考虑再次手术可能,例如: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巨大儿、臀位、横位、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或外科疾患以及明确有二胎生育要求者,仍需选用纵切口;但是,如果病人更看重美观或者有腹部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例如糖尿病、贫血等者,亦可考虑采用横切口。总之,腹部切口的选择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当然,医生手术的经验与手术操作熟练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作为考虑切口选择的关键因素。

其次,子宫切口的选择与延长切口方法的选择。众所周知,妊娠后期,子宫下段不断被拉长变薄,一般来讲,切开此肌层较薄的子宫下段时,切口出血少,切缘易于被对齐缝合,愈合较佳;且由于子宫下段切口位置较低,可以予膀胱腹膜覆盖,术后很少发生腹腔内脏器粘连。故提倡尽量选用子宫下段横切口。但是,例如出现子宫下段胎盘附着与植入、血管丛怒张或者子宫形态异常、胎儿胎位异常增加娩胎难度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选取子宫体部横、纵切口、子宫下段及子宫底部纵切口或子宫下段倒T切口、J形切口等。行子宫切开前,务必摸清子宫有无旋转情况,需注意选定的子宫切口两边对称。术中选定切口位置后于中段切开长约3cm横口,需注意用刀腹而不能用刀尖,用力时需“漂”着用力,而不能用力下压,以防止切伤胎体。需注意尽量不切开子宫肌层全层,留一薄层肌壁组织,可欲手指或钝头止血弯钳分开组织,保证不破胎膜,边切边吸净血液。延长子宫切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手撕法:用两示指入切口内沿两侧撕开切口,争取将子宫切口撕成弧形。此种方法沿子宫壁肌层纤维方向撕开,损伤小,出血少,安全度高;缺点是全凭术者感觉,不能保证弧度与切口的长度,经验欠丰富者易发生胎儿娩出困难或子宫切口沿裂伤。

2、剪开法:将示指、中指入子宫切口内做引导,右手持子宫剪向两侧做弧形延长。优点是对于子宫下段较窄者可按术者的意愿剪成较大所需弧形,以便胎儿顺利娩出,避免子宫切口沿两侧裂伤伤及子宫动脉,预防损伤性出血并增加手术难度;剪开的子宫切口整齐便于缝合,术后伤口愈合佳。缺点是在暴露不满意的情况下,可能误伤肠管、膀胱及子宫大血管,甚至损伤胎儿肢体可能,故需术者综合考虑、术中操作小心、仔细。对于未临产行选择性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发育不良,子宫下段伸展欠佳,子宫下段厚而韧者,可考虑剪开法。

3、切撕结合法:于子宫下段欲行切开处,先予刀按整个切口长度弧形划开肌壁1/3左右,然后于子宫切口中段切开长约3cm后,术者将两示指伸入切口沿划开的界限向两侧撕开。此种方法操作简便、省时,安全度相对高。因沿事先划好的界限撕开,故不至将切口撕得过大;用撕延长切口,可以尽量避免损伤胎儿及周围组织脏器,且切撕法的切口较单纯手撕法延长的切口有较大的弧形,更有利于胎儿娩出。

那么,子宫切口的缝合又有哪几种方式呢?子宫切口缝合分为子宫浆肌层全层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原位连续缝合与子宫浆膜层两层连续缝合两种方式。部分学者亦提倡子宫肌层间断缝合,有利于避免子宫切口缝合过密致切口缺血坏死,且间断缝合更有利于解剖层次的原位对合。但个人认为,此种方法增加操作的繁琐性,较之前两种方式不能做到更快的闭合子宫切口达到止血的目的,而临床实践中子宫切口连续缝合发生切口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并不比子宫切口间断缝合多,故不提倡子宫切口肌层间断缝合。子宫浆肌层单层连续缝合减少手术操作步骤,简单、快速,不需推膀胱腹膜反折,但是子宫切口表面粗糙,可能增加切口粘连。子宫肌层、浆膜层分两层连续缝合,需适当下推膀胱腹膜反折,需要一定操作技巧;且增加手术操作步骤,相对延长手术时间。但是,术后子宫切口更光滑,减少盆腔粘连可能。总之,子宫切口的选择与延长是灵活多变的,原则就是减少出血及损伤、尽量短时间顺利娩胎、更利于子宫复旧并减少母体损害;而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笔者认为浆肌层分两层连续缝合更有利于减少盆腔粘连,更加可取。当然,术中防粘连药物的使用,也是我们减少术后盆腔粘连十分有效的方法。

再者,取腹部横切口部分医生术中不缝合腹直肌,我是不赞同的。从术后尽量恢复解剖层次的原则考虑,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2-3针,可以更好地恢复解剖层次,避免产后腹直肌分离,有报道缝合腹直肌后更有利于产后腹部体形的恢复,并有效减少术后腹部切口疝的发生。

最后,腹部切口的缝合也有全层外缝、分层外缝及分层皮内包埋缝合几种方式。全层外缝是最传统的缝合方式,可以减少缝合次数及术中腹部切口暴露的时间;拆线后组织内无缝线残留,可以减少机体排斥反应;当出现脂肪液化时更易于引流,故更有利于切口愈合。但是,对于肥胖及纵切口腹部张力较大者不适用。分层外缝可以有效减少腹部切口张力,拆线后相对减少缝线残留,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分层皮内包埋缝合既可以减少腹部切口张力,而且因可吸收线的广泛应用,术后不需拆线,亦更美观,是现在最受欢迎的缝合方式。但是,皮肤包埋缝合需要一定的技巧,缝线不能过于靠近皮肤,否则影响皮下缝线吸收;进针位置需要对称以尽量保证皮肤原位对合,增加美观与愈合率。

综上所述,剖宫产手术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操作方式,但是,总的原则就是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与盆腔粘连,保证术后产妇尽快恢复。当然,除了专业的考虑,我们也需更多考虑产妇的需求,包括对于产后形体恢复与美观的考虑。

术后管理方面对于剖宫产术后抗生素如何使用,许多人一直存有疑惑。根据剖宫产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原则,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预防用药的选择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手术时间、难易程度以及术中出血多少,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手术过程和术后4小时,若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的中转剖宫产手术、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娠合并症等;术中如手术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塞等宫腔操作的剖宫产手术,术后24小时内可再用1~3次,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

第四篇:剖宫产手术同意书

费县第二医院妇产科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年**月**日在我院住院,诊断为

,经医生研究后提出需作剖宫产术,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病情、治疗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以及手术必要性、手术并发症、危险因素、疾病转归等问题,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同意医生的治疗方案,愿意与医院合作,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能够谅解,同意接受手术治疗。医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特别交待如下:

1.麻醉意外; 2 羊水栓塞 DIC;

3.术中损伤邻近组织或器官,如膀胱、输尿管、肠管等;

4.术中可能因子宫收缩法力、胎盘粘连、植入引起大出血,可能需输血、宫腔填塞纱条、结扎血管,背带缝合,必要时切除子宫。5.新生儿早产、ARDS,需转儿童医院。

6.新生儿畸形、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甚至死亡: 7.剖宫产儿综合症、新生儿肺炎等: 8产褥期感染、晚期产后出血。9.术后切口感染、裂开、延期愈合; 10.术后肠梗阻、肠粘连、盆腔粘连形成; 11.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生儿肺炎。

12.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栓塞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危及生命;

13.隐匿性疾病发作; 14.其它不可预知的意外。

患者签字:

代理人签字:

与患者关系: 手术医生签字:

****年**月**日

第五篇: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中图分类号: R6 文献标志码: C 1 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病人生命体征稳定 的重要措施。手术中病人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 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 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 能损伤。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50多年的 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 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 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 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考有关文献,制定本专家共识。本 专家共识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 的依据。

本共识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满足条件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满足条件

Ⅰ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 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Ⅱ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 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 Ⅲ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Ⅴ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推荐意见1: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A级)。2 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 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 + /K+ ATP泵的调节,使 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表2),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 化(见表3),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 载体。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 +为主, Na +是 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 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 85%分布于静脉系统。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和Cl-)和溶于水的大分 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 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表2 成人的体液组成(以成年男性体重70kg为例)占身体重量(%)体液容量(L)总体液量(TBW)60 42 ICF 40 28 ECF 20 14 IFV 16 11 PV 4 3 表3 不同年龄人体的体液组成 足月儿6个月婴儿2~14岁 TBW(%)80 80 70 ICF(%)35 40 40 ECF(%)45 40 30 IFV(%)34.5 25 PV(%)5.5 5 全血容量(Blood,mL /kg)85 80 80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 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 内。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 + 和 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 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液体在全身的分布可通过Starling2Lardis公式表示: Jv = KhA [(PMVCOPT)] , Jv代表单位时 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 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 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 ·42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年 6月 第 28卷 第 6期 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 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 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 白在微血管中的δ值超过019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COPMV 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COPT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 压。

推荐意见2: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 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E级)。3 监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 对手术病人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3.1 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3.1.1 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病人心率突然或逐渐加 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 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 别。

3.1.2 无创血压(N IBP)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 压,一般维持术中收缩压> 90mmHg(1mmHg = 01133kPa)或平均动脉血压(MAP)> 60mmHg。

3.1.3 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 尿量 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 维持在110 mL /(kg·h)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 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 的变化。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 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

3.1.4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SpO2 是围手术期的重要 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 SpO2 波形描记 随呼吸变化则提示病人血容量不足;SpO2 波形不随呼吸变 化,不能完全除外病人血容量不足。

3.1.5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如经食道超声(TEE)已 逐步成为术中常用的监测项目,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 度。

推荐意见3:麻醉手术期间病人需常规监测心率和血 压、密切观察尿量和SpO2波形及其与呼吸的相关变化(C 级)。3.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3.2.1 中心静脉压(CVP)CVP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 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病人和复杂手 术中应建立连续CVP监测。通常平卧位时压力传感器需 放置在右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则应放置于右第 四肋间,胸骨右缘水平,并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 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 荷试验。

3.2.2 有创动脉血压(IABP)IABP是可靠的循环监测 指标。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 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 13% ,或 收缩压下降5 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

3.2.3 肺动脉楔压(PAWP)PAWP是反映左心功能和 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 PAWP升高是左心室功能失调的表 现之一。

3.2.4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是目前临床判断心脏 容量的有效指标, EDV =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左 心EDV测定采用超声心动图,右心EDV测定采用漂浮导 管。肺动脉漂浮导管还可间断或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3.2.5 FloTrac FloTrac是目前临床监测血容量的有效方 法,每搏量随正压通气而变化的幅度可以作为预测循环系 统对输液治疗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推荐意见4:大手术的病人需常规监测CVP,重视其动 态的变化。重症和复杂手术病人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 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C级)。3.3 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3.3.1 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胃黏膜pH值(pHi)及血 乳酸 在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动脉血 气监测。pH对于维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 义,二氧化碳分压(PCO2)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的重要指 标,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是反映代谢 性酸碱平衡的指标,两者的差值可反映呼吸对[HCO3的含量。

推荐意见8: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和累计缺失 量应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补充,主要采用晶体溶液(C级)。4.2.3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 麻醉手术期间存在 体内的液体再分布,血管内部分液体的转移可导致血管内 容量明显减少。手术操作可引起血浆、细胞外液和淋巴液 丢失;炎症、应激、创伤状态下大量液体渗出至浆膜表面或 转移至细胞间隙,一般为肠腔、腹腔、腹膜后腔和胸膜腔(通常量不多),这部分进入细胞间隙非功能区域内的液体 将加重血容量丧失和组织水肿。术中缺氧可引起细胞肿 胀,导致细胞内液容量增加,均须正确评估和对症处理。推荐意见9:术中的液体再分布量需要采用晶体溶液 进行补充(E级)。

4.2.4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和麻 醉方法(区域阻滞和全身麻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通常在麻醉开始即应遵循个体化的 原则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一般而言,达到相同的扩容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少于晶 体液。

推荐意见10:须及时评估和处理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C级)。

4.2.5 术中失血量 手术失血主要包括红细胞和凝血因 子丢失及血容量减少,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精确评估失 血量可采用称重法,切除的器官和组织会影响失血量的估 计。4.2.5.1 红细胞丢失及其处理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与 氧结合,以保证维持组织的氧供。人体对失血有一定代偿 能力,当红细胞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需给予补充。临床研 究证实,手术病人在Hb 100g/L或Hct 0130 以上时可安全 耐受麻醉手术。麻醉手术期间的重症病人(心肌缺血、肺 气肿等ASA Ⅲ~Ⅳ级),应维持Hb > 100g/L(100 ~120 g/L)。当病人的Hb < 70g/L(或Hct < 0121)时应及时补充 浓缩红细胞。

麻醉手术中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的补充 量: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实际观察值×55 ×体重)/ 0160。

推荐意见11: Hb 70g/L(Hct 0121)时必须立即输血,重 症病人应维持Hb > 100~120g/L(Hct > 0130)(C级)。4.2.5.2 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丢失及处理 术中大失血所 致凝血功能紊乱的处理主要是针对不同原因治疗,必要时 补充一定凝血成分,以维持机体凝血功能正常。凝血因子、血小板的补充主要依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 和血小板(PLT)。

据北美洲、欧洲的资料,体内仅需30%的正常凝血因 子或5% ~20%的不稳定凝血因子即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 能。但国人尚无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需根据临床症状和 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对症处理。FFP含有血浆中所有的蛋白成分和凝血因子,其主要 治疗适应证包括:(1)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治疗;(2)华法 林等抗凝药物的逆转替代治疗。每单位(200~250mL)FFP 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即如病人使用10~ 15mL /kg的FFP,就可以维持30%的凝血因子,达到正常凝 血状态。FFP也常用于大量输血及补充血小板后仍然继续 渗血的病例,纤维蛋白原缺乏的病人也可采用FFP。FFP 需加温至37℃后再输注。

血小板明显缺少(50 ×109 /L)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时, 应补充浓缩血小板。大量失血(> 5000mL)补充FFP后,术 野仍明显渗血时,应输注浓缩血小板。每单位浓缩血小板 可使血小板增加(715~1010)×109 /L。

冷沉淀主要含有Ⅷ因子、ⅩⅢ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1个单位FFP可分离出1 个单位冷沉淀,不需行ABO 配 型,溶解后立即使用。1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纤维蛋 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淀可使纤维蛋白原严重缺乏病人恢 复到必要水平。

推荐意见12:各种原因引起凝血因子减少并伴有明显 手术创面渗血时应输注FFP、冷沉淀或相应的凝血因子(D 级)。

推荐意见13:术中血小板浓度< 50 ×109 /L,并出现明 显创面渗血时应输入浓缩血小板(C级)。·424·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年 6月 第 28卷 第 6期 4.2.5.3 血容量补充 术中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需要输 注血液制品和晶体液和(或)胶体液,补充血容量不足。部 分失血病人可不需要给予血制品,依靠晶体液和(或)人工 胶体液维持血容量。

推荐意见14:术中失血采用血制品、晶体液和(或)胶 体液进行补充(D级)。5 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5.1 治疗液体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液体分为晶体液和胶 体液。晶体液的溶质< 1nm,分子排列有序,光束通过时不 出现折射现象;胶体液的溶质为1~100nm,光束通过时可 出现折射现象。输液的成分将影响液体的分布: 5%葡萄糖 液经静脉输入后仅有1 /14 可保留在血管内、术中血糖增 加、糖利用受限以及高血糖对缺血性神经系统的不利影响 都限制术中使用葡萄糖溶液。

5.1.1 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经静脉输入后大部分将 分布到细胞外液,仅有1 /5可留在血管内。乳酸林格液含有与血浆相近的电解质,但pH仅615, 渗透浓度为273mOsm /L,乳酸盐不能完全离子化时,仅为 255mOsm /L,成为低渗液体,故对严重颅脑损伤、脑水肿和 严重肝脏功能受损病人不宜选用, 可给予醋酸林格液(pH714、渗透浓度294mOsm /L)。高张氯化钠溶液的Na + 浓度在250 ~1200mmol范围 内,高张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梯度使水分从血管外间隙向血 管内移动,减少细胞内水分,可减轻水肿的形成,兴奋Na+ 敏感系统和延髓心血管中枢,适用于烧伤和水中毒等病人, 使用量通常不能超过(715%)4mL /kg,过量使用会因高渗 透性引起溶血。

5.1.2胶体溶液主要适用于有效血容量严重不足和麻醉期 间需扩充血容量的病人。人工胶体主要有三种:明胶、右旋 糖酐和羟乙基淀粉。(1)明胶:由牛胶原水解而制成。目 前的改良明胶具有扩容效能,血浆半衰期2~3h。国内常 用4%明胶,分为琥珀明胶(商品名: Gelofusine)和尿联明 胶(商品名: Haemercel)两种制剂。其对凝血功能和肾功能 影响较小,应注意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2)右旋糖酐:由 蔗糖酶解后合成,最终降解产物为葡萄糖。根据平均分子 质量的大小分为右旋糖酐40和右旋糖酐70,后者扩容治 疗效果优于前者。右旋糖酐40可明显降低血液黏稠度,增 加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达到改善微循环的目的,常用于血 管外科手术以防止血栓形成,而极少用于扩容。右旋糖酐 输入量> 20 mL /(kg·d)则可能延长凝血时间。(3)羟乙 基淀粉:是通过对支链淀粉经羟乙基化后制成。羟乙基淀 粉的平均分子质量、取代级、C2 /C6比这三项参数直接影响 羟乙基淀粉的容量治疗效力。小分子质量羟乙基淀粉(< 60ku)经肾脏排泄。新一代羟乙基淀粉———万汶,每日最大 剂量为50mL /kg,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稳定血容量,在组织沉 积也较少,肾脏滤过增加,大量输注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 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且是目前惟一能够用于儿童的人 工胶体液。研究显示羟乙基淀粉能够抑制白细胞被激活,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内毒素引起的炎性反应,防止毛 细血管内皮功能恶化。

推荐意见15:重视人工胶体溶液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 用(C级)。

5.2 重症和复杂手术病人的液体治疗 重症和复杂手术 病人的不良转归与输液不足或过度输液有关。术中输液不 足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器官功能 受损,而过量输液则可引起组织水肿,损害病人的心、肺等 脏器功能。液体治疗的目标是维持与病人心血管功能状态 匹配的循环容量,获取最佳心输出量、组织灌注和器官功 能。

休克、烧伤、肠梗阻、肝功能衰竭、心衰、多器官衰竭、颅 脑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人以及重度妊高症孕妇 等复杂手术的液体治疗,应首先判定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 综合动态监测的结果,采用适当种类的液体,并针对术中液 体的实际需要量进行积极治疗。

推荐意见16:重症、复杂手术病人须根据病人病理生 理改变和术中液体需要量进行液体治疗,以达到良好的组 织灌注(E级)。

5.3 麻醉手术前建立满意的静脉通道 满意的静脉通道 是术中进行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先决条件。复杂手术术前须 常规建立1~2条满意的外周静脉通道(14G或16G留置 针),并应置入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留置 针的最大流量为: 14G留置针为340~360mL /min, 16G留 置针200~210mL /min, 18G留置针98~100mL /min, 20G留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年 6月 第 28卷 第 6期 ·425· 置针50~60mL /min。

对于可能发生大出血的复杂手术或紧急大出血的病 例,应经皮深静脉置入12或14F导管,建立快速输液系统(R IS),其输液速度可达1000~1500mL /min。快速输注的 液体须加温,以避免术中低体温,同时还应预防空气栓塞。5.4 大量输血(MBT)的处理 MBT的定义为3h内输入 相当于全身血容量50%以上的血制品或每分钟输血 150mL,常见于严重创伤、复杂心血管手术、产科急诊手术 以及原位肝移植手术等危重情况。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功能 异常,低体温,严重酸中毒。大量输血时,应积极维持正常 血容量,维持Hb > 70g/L,确保病人的组织氧供正常,并及 时补充FFP、浓缩血小板或冷沉淀,注意补充Ca2 + ,维持正 常的凝血机制。推荐意见17:大量输血治疗期间要维持必要的血容 量、血红蛋白和凝血因子(D级)。

5.5 麻醉手术期间的血液稀释 Hct 0130~0145时,组织 氧供可以维持正常,而且血液的氧运输能力在Hct 0130时 达到最高。预计失血多的手术病人,根据病人术前Hct水平(> 0130),麻醉后可以采集病人的一定量血液,室温下 保存,同时补充等容量的胶体液,使Hct降至0130,待出血 性操作完成后,将所采集的病人血液再回输给病人,以减少 异体血液的输注。

5.6 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标 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 标是避免输液不足引起的隐匿性低血容量和组织低灌注及 输液过多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外周组织水肿,必须保证满 意的血容量和适宜的麻醉深度,对抗手术创伤可能引起的 损害,保证组织灌注满意,器官功能正常。

推荐意见18:满意的循环容量和适宜的麻醉深度对保 证手术病人器官功能正常十分重要(D级)。__

下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管理的专家共识(五篇范文)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管理的专家共识(2016) 原创 2016-08-29 妇产科空间 妇产科空间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 年8月第51卷第8期第561-564页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 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使其有健康愉快的心情,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与所有接......

    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大全5篇)

    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2 年版) 支修益 卫生部临床路径审核专家委员会胸外科专家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 北京 100053)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的共识文件4

    总体而言,技术上特殊的腹腔镜外科医生可以得出很少从中受益机器人手术。然而,手术机器人可以作为一个有利的“许多外科医生,让他们提供的技术“一个广泛的复杂的微创手术患者。......

    机器人手术的共识文件3

    外科医生的培训和资格认证 要保持目前病人护理的最高水平在未来,我们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外科医生在提出申请前在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培训临床上。培训和认证是分开的但密切相关的......

    2014年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发布(中华麻醉学分会)(DOC)

    概 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为适应近年来......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2.001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负责人) 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