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农村、社区消防建设和管理滞后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社区消防建设和管理滞后问题 我国是全球农业大国之一,每年发生在农村的火灾和群死群伤事故接二连三,农村地域广大,人口数目庞大,城镇消防力量难以覆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消防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日渐突出,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用火和用电不慎引发的火灾占绝大多数。从近年来发生的火灾事故情况来看,农村火灾事故有逐渐上升的势头。在城市消防建设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法制化道路过程中,发生在农村的一起起触目惊心的火灾事故,引发了我对如何做好农村消防工作的思考。火灾隐患严重、消防安全管理薄弱、消防救援力量严重不足,消防规划不合理,火灾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农村消防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基础设施缺乏,规划不合理
据统计,全国95%的乡镇未编制消防规划、没有专业消防力量,90%以上的村庄缺乏消防水源、没有配备基本消防器材设施,近几年农村火灾起数和亡人数均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城市,一次烧毁几十甚至几百户的重特大火灾时有发生,许多农民因火灾“致贫、返贫”,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二、农村消防组织缺乏,无法壮大发展
农村义务消防队的建设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消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有力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困扰农村消防队伍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二是义务消防队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各地农村地方消防队伍存在管理体制不一,管理上基本处于松散、自发的组织形式,义务消防队人员变动频繁,队员责任心不强。三是执勤训练不正规。由于无正规的建制编制、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许多农村义务消防队无章可循,队员们的训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有的农村义务消防队伍组织流于形式,长年未组织训练,队员连基本的灭火方法和原理都不清楚,对迅速、有效地扑灭火灾更无从谈起。
三、农村消防工作经费不能保障,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我国一直注重城市建设,注重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整体目标,势必造成政府把主要的精力、财力用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消防建设比较完善,而农村消防建设就相对比较欠缺。目前,虽然国家加大对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但老的观念还不能一时改变,没有把部分精力、财力用在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方面,农村消防工作进展仍比较缓慢。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
四、消防监督机构警力有限,基层公安派出所对消防工作认识不够
造成农村消防工作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警力有限,而基层公安派出所对消防工作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工作不衔接、三是业务素质低、四是宣传力度不够。
五、农村消防宣传不深不广,农民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管理流于形式 农村消防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管理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无人抓,无人管。
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现状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基础消防设施建设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中提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要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套”。目前,农村消防工作的混乱局面从根本上讲是当地经济条件差,消防工作无人抓,消防建设无规划,村镇建房无审验等因素综合造成的。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有关部门要借鉴城镇消防规划的经验,将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确保消防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缺乏、道路不畅等状况。
(1)要逐步对居民原有居住区进行改造
在撤乡并镇和改造旧村庄的时候,对布局不合理、建筑物无防火间距、耐火等级低的原有居民居住区,应开辟防火带,设置防火墙,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逐步消除先天性火灾隐患。
(2)规范用电消防安全管理,在城镇建设中同步制定和实施农村消防总体规划
二、重视麦场、柴草堆放场所火灾隐患的整改
对布局不合理、占地面积过大、无防火间距的麦场和柴草堆放场所必须及时改造,或重新选址,并留出一定的防火间距,远离村民住宅,使之更为合理,避免火灾发生时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
三、合理规划道路交通
有句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我所在中队农村面积占辖区面积的3/5,到达火场时很多乡镇农村民房、麦场或柴草垛等起火物熊熊燃烧,因为道路狭窄,崎岖难行,或因农村道路缺乏规划,消防车难以通过到达起火位置,铺设水带又过长,射水无力难以扑灭火灾,只能望火兴叹,给百姓造成巨大损失,人们怨声载道。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特别重视道路交通,拓宽村镇道路、在岔口处设置路标,使消防车畅通无阻,避免走错路,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可以顺利到达火场,及时展开灭火战斗,把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完善基础消防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条件有限,特别是我省,许多农村、企业和住宅没有按照上级的规定配备应对突发火灾所需要的灭火器材,许多农村根本就没有消防栓、消防水鹤等基本设施,消防水源更是无从谈起。有的地方虽然配备基础消防设施但因时间过久无法使用。加强农村消防水源建设更是农村消防中的重中之重。第一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消防水源建设。要利用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等建设消防水源,可通过政府行为引导村民在高处修建消防水池,一旦发生火灾可利用高差或虹吸原理将池中的水引出灭火;第二是利用小型水利机械作灭火器材,农民收入不高,要配置消防泵不现实,但村民购小水利机械如潜水泵、小型柴油抽水机组的较多,只要配备一定的射水器材就是一种简便高效的灭火用具,一旦发生火灾, 就可以从微水池、冬水田、山坪塘中抽水灭火。水源得到了保障,基础消防设施也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火灾事故中把损失降到最低。
3、整改火灾隐患,加强对火源控制
要加强对生活火源的控制。农村村委会应发挥作用,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设立安全员,经常性巡查,发现火灾隐患及时上报整改,禁止村民在容易引起火灾的公共聚集场所吸烟,乱扔烟头。在日常用火时,炉灶应与可燃物分开,烟囱、灶门、火炕门应采用不燃材料;老、弱、病、幼人员冬季取暖避免明火烧烤,对掏出的炉渣要埋压处理,防止火星死灰复燃。同时,有关部门要教育村民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等新能源,逐步取代原始落后的用火方式。要改掉传统陋习,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逐步改掉燃放鞭炮驱鬼神等陋习,尽量避免年节假日村民上山祭祖,或在村头道路焚香烧纸,搞封建迷信活动,减少诱发火灾的因素。
二、进一步完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
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实施“161”工程建设以来,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除公安消防队之外,其他形式的消防队伍大致可分为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三种。作为不发达的地区,以乡镇一级的农村志愿消防队为骨干,村民小组为单元的义务消防队为基础,是符合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构建农村灭火网络体系的根本途径。
1、开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完善组织制度
农村志愿、义务消防队在农村消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他们是当地居民,对于所居住社区或村庄环境非常了解,而这恰恰是现役消防队的一个弱项,这在灭火工作中非常重要。当火灾发生后,如果消防员早几分钟赶到火场,火势控制和消灭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也会递减。而现役消防队由于辖区较大,从接到报警到确定起火点再到消防车赶到火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其次,组建志愿、义务消防队成本很小。火灾属于不可预知的灾难,在一个国家,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袤的大国,如果城市乡村都要分区域组建常设的专业消防队伍的话,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火灾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都比较小,因而导致防灾成本过高。最后,建设农村志愿、义务消防队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人员不需太多,器材装备也未必先进,只要配备一台三轮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简单的灭火和破拆器材,人员三五个,做到报警有人接、接警能出动、能够完成初起火灾的扑救任务就可以。
2、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组建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东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发展较慢。在经济实力不等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就要立足国情、省情和乡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切忌脱离当地经济实际、贪大求洋、搞形式主义。在发展地方多种形式力量上,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既可以采取政府专职,也可以实行政企联建,在经济欠发达地方可以依托企事业专职队、治安巡防队、矿山救护队、森林消防队等社会资源,组建一队多功能的兼职消防队,达到“有人员、有营房、有执勤装备、有必要的运作经费”的基本要求,能满足灭火的需要即可,但不论是那种形式的消防队,也不论属于哪个单位、哪个部门,都必须围绕“确保生命力、提升战斗力”这个基本要求,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激发队伍活力,提升战斗能力。
三、开拓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农村消防工作正常开展
落实经费保障。各地要按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要求,将农村消防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立和完善农村消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单位等多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消防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捐助农村消防公益事业,多渠道增加投入。
1、将农村消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农村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消防工作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道路水源交通的合理规划和改建,扶持农村消防组织的建立,加强消防宣传。
2、引导群众自主参与消防设施建设
举个例子:浙江省石溪乡吴山村的村民特别高兴,他们自己筹资2万多元修建的消防栓工程完工了,4个消防栓分布在村里四个点,500余米的消防供水管道保障了水资源的充足。足以保障全村的消防安全了,现在只要开关一打,水就哗哗地往外喷,村里的消防系统完善了,村民的生命财产从此有了保障。农村消防设施落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建个消防栓,碰上火灾就万无一失了。”村委提出意见,马上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当天,村民们自筹资金2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消防栓。
据了解,消防栓建成后,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对这些消防管道和消火栓进行维护管理,每月定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检修,保证其正常使用。消防栓的建立,也体现该村村民消防意识正在逐步增强。由此可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消防建设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3、发动社会力量推进农村消防建设
资金是影响农村消防建设的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资金保障完善了,消防规划才能顺利,能更好的改造下去。各级政府应将消防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尤其是对涉及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防火间距等要科学规划,要列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切实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经费扶持力度。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大都集中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乡镇政府手中的资金相当有限。所以,县级以上政府应该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并拿出相应对策和措施,确保每年资金到位。对于农村的志愿、义务消防队,政府部门应加大财力支持,同时积极引领村民自愿出资,号召地方企业、工厂或有钱人士,积极募捐,从多方面筹集所需其运转资金,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四、发挥公安派出所职能作用,警民携手联防
1、发挥公安派出所优势作用加强监督、指导
在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方面,要充分依靠公安派出所的力量,发挥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管主力军作用,利用基层派出所熟悉辖区民情,深入群众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遏制火灾事故发生;利用派出所强化对农村“小”、“散”等社会单位的监督管理,有利于节约公安消防警力,也是解决和弥补公安消防部队基层防火监督岗位警力不足的有效手段。
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为农村消防工作提供好服务。消防部门例行消防检查是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采取自查与抽查、普遍查与重点查、平常查与临时查相结合的方法,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一定的力量进行防火检查。检查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确定检查内容和检查重点,使防火检查讲求实效,不走过场,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储存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坚持跟踪限期整改制度,制定整改计划,分期整改。对一时整改不了的,要帮助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在检查过程中要将检查与宣传、检查与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及时了解农村消防工作的新需要,及时解决农村消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农村消防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2、积极推行“镇村分级管理,警民携手联防”
建立农村消防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农村消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要落实“镇村”分级管理,“警民”协手联防的管理机制。第一要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消防安全委员会,根据辖区内的企业、居民居住分布,划分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区,使责任区明确到村、组、单位,并在村、单位一级设立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消防安全例会议制度、农村消防巡逻值班制度、消防知识培训制度。第二要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职能作用,在农村建立消防协管员、联络员制度,完善“警民”联防联控责任制。乡镇以公安派出所为依托,在农村和基层单位建立消防联络员或协管员制度。消防联络员或协管员,经培训上岗。消防联络员或协管员不定期对农村及农村企业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举报消防违法行为,及时掌握和了解农村消防工作动态,为指导做好农村消防工作提供第一手信息。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上通下达、反应灵敏的农村消防工作管理网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第三要设立消防安全奖励基金,奖优罚劣。为保障农村消防工作的开展,乡镇政府应设立消防安全奖励基金,对在消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年度奖金奖励,对发生火灾事故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制。村及各单位都设立了消防安全保障资金,建立了严格的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做好农村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消防安全素质
1、抓好宣传工作,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工作,宣传先行,要从根本上抓好农村消防工作,就必须在消防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在提高村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上做文章。各级政府、公安、消防、宣传、新闻、文化、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针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特点,要广泛采用广播、电影、电视、图片展览、宣传标语、文艺宣传队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在农村集市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点大张旗鼓地开展消防法规、防火知识和灭火救援技能的宣传教育;火灾多发时期可采取发布公告、召开村民会议、张贴悬挂消防标语和利用新闻媒体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火灾预防和灭火救援的方法。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公安消防部门要利用消防站对外开放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邻近的村民“请进来”,让广大农民群众逐步了解消防、支持消防、参与消防,并通过组织群众观摩灭火演练和抢险救援,从中学到自防自救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专(兼)职消防人员的业务培训,给他们教知识、教技能、教方法,使其真正会进行火灾预防、会报警、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抢险救援,切实提高消防安全综合素质。要利用消防站对外开放的机会,让农村群众与消防“零距离”接触,增加对消防工作的感性认识。目前,县(市)几乎都只有一个公安消防队或政府专职消防队,由于都在城区,农民很少有机会到消防站来参观。在这方面,我们要克服困难,有计划地做好“请进来”的组织协调工作。应通过消防站对外开放,让广大群众真正走进消防,了解消防,接触消防,支持消防,参与消防。应通过组织群众实际模拟操作和实物实地观看具有典型意义的火灾案例以及鲜活的事例,让广大群众增加对消防工作的感性认识,真正明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懂得发生火灾的原因及危害性。切实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火安全意识。
2、从娃娃抓起,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
农村居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生活习惯差,对火源不能合理的使用和控制,很多人在潜意识中对消防工作不懂,对宣传教育处于抵触情绪,不闻不问,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从而导致消防工作无法深入群众内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内部打开突破口,从家庭内部教育开始,在生活中经常性灌输这种防火、救火的意识。
在对农村居民的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常识的基础上,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设置消防安全常识课程,教授学生日常防火、灭火、自救逃生等常识,到学校搞实战演练,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火灾的严重危害,和如何能够逃生、灭火,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达到教育一个,保一片的目的。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惠及全体农民的社会公益事业,涉及各个方面,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农村基础消防设施,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深入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提高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强化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作用。只要我们满怀激情,满怀信心迈好第一步,并以此为动力,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村消防建设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落实,在摸索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农村消防现状,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惠水大队大队长:贺乾冲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
1.农村社会事业是一项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事业,是关系全体农民幸福的事业。农村社会事业工作涉及到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2.农村公共物品是指以保证农村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为前提,为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提供的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它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
3.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由广大村民依法建立自治组织,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地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4.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地区的县及县域以下的乡镇、村落范围内,以满足其成员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基层群众自主成立或参加的从事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环保、慈善等活动,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服务性及区域性的组织。
5.农村社区管理,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社区成员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等状况,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6.政权下乡,通过建立合理化的官僚体系,先将散落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权力收归国家,统一主权,再将统一的权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乡村基层,从而达到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监控和治理。国家不再通过乡村权威来治理乡村社会,而是将绅士置于地方官员的统治之下,把乡镇一级地方性权力纳入国家的权力体系之中,使乡村领袖为国家服务,以巩固国家统治。
7农村社会文化,是由农村社区居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文化的成果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等
8.农村社区保障,指农村社区承担或实施的社会保障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农村社区作为基本落脚点,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和需求为根本任务。
1.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基本模式
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村正式迈入了“后农业税时代”,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方式由“资源汲取”转化为“资源输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在这一时期主要呈现“输入式供给”或“项目制供给”。
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两大制度设计: 1.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专项)
2.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 具体来说,是指每年以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发动广大村民通过民主程序讨论,筹集部分资金和劳务来解决1项广大村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公益事业项目。2.农村民主决策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村民做主原则,权利平等原则,依法办事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3.应该从哪这方面推动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1.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
2.完善村民议事和公共决策制度 3.加强村务和财务的管理与公开制度 4.制定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5.加强村委会的组织建设
4.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有哪些类别
1.以法律地位划分
依据是否进行合法注册拥有法人地位的标准,可以分为合法拥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不合法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2.以组织职责与功能划分(1)社区社会组织
(2)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协会
5.新时代如何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绩效 1)农民内生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 2)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 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资金筹集机制 4)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监督机制 5)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与重塑 6)发挥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力量 6.农村社会组织具有哪些重要功能
1)动员社会资源 2)提供社会服务 3)建构社会资本 4)推进社会治理 5)倡导公共政策
7.在城乡流动空前增大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以户籍为标准确定村民资格更为妥当,村民有三个基本属性:
1、职业属性
村民主要是专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部分人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兼营第二、第三产业,还有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
2、行政属性
村民在人事关系上隶属于某个行政村,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
3、户籍属性
村民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其户口都属于农业户口。8.农村村委会选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 3.直接选举原则4.差额选举原则 5.秘密选举原则
1.论述四个民主之间相互关系
1.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 2.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3.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中心环节
4.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能否顺利实施的保障
2.从帝制时代至今,农村社会管理经历了哪些基本模式
(一)县是传统帝制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以下是广袤的农村,国家缺乏足够的财力和能力进一步控制农村,只好与士绅分而治之,各自墨守自己的边界,家族、宗族、村落长老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费孝通:“双轨政治”)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县政绅治
(二)近代社会的乡村治理:政权下乡与经纪体制
乡村社会的和谐、安宁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打破,皇权以下的乡绅自治与宗法组织,并不具备充分调动乡村人财物以实现工业化和抵抗西方冲击的条件。为了应对不断深化的帝国危机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国家加紧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资源的掠夺,开始将权力延伸、下沉到乡村。
(三)改革开放前的乡村治理:政社合一
党和国家出于整合农村资源用于现代国家建设的考虑,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三大政治
(四)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乡政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
2.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3.村民委员会步骤达到对乡村社会的空前介入,建立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
3.论述农村与城市社区的差别(第一章)1)2)3)4)5)生活主体不同,市民农民 影响社区的地理因素不同 公共设施不同 公共服务内涵不同 互助方式不同
4.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要对村民自治取消论者加强村民自治必然性的教育,提高对村民自治的正确认识。
2、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正确处理村民自治权和党的领导权之间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二)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保证
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转变思想作风,为实现基层党的领导权打下基础。
2、建立村民维权组织机制(三)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步伐
1、理顺两委关系,减少内耗。村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基层党组织也不可越权。
2、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来规范村民自治、完善村民自治。(四)落实法律政策,健全制度规范
1、保障现有法律政策的实现。
2、完善实现基层党的领导权及支持、保障权的法律、法规,设定防范越权的制度。
1.土地问题 农地产权制度
大陆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集体所有制并非单一主体的产权制度,而是一种二元主体结构的产权制度。
二元主体产权结构:在农地产权内部构造中同时存在“国家-集体”与“集体-农民”两种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结构。
缓和农村人地矛盾的方略 1.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2.加快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 3.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地产权二元主体结构的法律固化
1.法律确定了国家在土地产权制度中法律角色的二重性。2.法律确定了国家土地利益具有优先性。
3.法律对土地产权主体与边界的规定以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为依托。4.所有与土地产权相关的法律以宪法为依据因循沿袭。
法律缺陷:
1.不明确性2.不周延性3.不稳定性 消极影响:
1.对农地管理影响
2.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 3.对农村社会稳定影响 4.对地方财政结构影响
2.如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
(六)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农村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农村中小学发展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都旨在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可这一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问题在于学校和主管部门领导的管理。一味只讲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待遇低,从未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只知道向国家提条件,并没有从根本问题出发,找解决办法。
以下是农村中小学的现状:
1、领导不抓业务,常跑关系。学校和主管部门领导不是靠业绩来提升自己,而是靠关系来提携自己;不是为教育发展考虑,而是为牟一己私利。图轻松,评职称,涨工资。农村学校的领导只有评完职称,才轮的上一般的教师。
2、教师积极性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由于国家一项项提高教师待遇的措施,到了农村都成了空谈,一个多年教龄的教师工资赶不上打小工的。教师将国家涨教师工资的措施编成歇后语为“教师涨工资(打一电器)-------空调,教师再涨工资-------美的空调”看来教师已经对上级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有得过且过,混日子,谈何积极性?
3、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择校的择校转走,辍学的辍学流失。由于学校管理上不去,教师积极性差,不把学生放首位,也就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学生曾将学校比喻为“学校是监狱,教室是牢房,老师是狱长。”多可怕呀!长此以往学校谈何发展,农村教育只会走向死胡同。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简单看法:
1、领导不能靠任命,应选举,人人谈管理,讲措施,从有能力的教师中选拔。选拔的教师领导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绝不能出现像现在有些领导暗示教师让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不仅坏了学风,更主要的是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永远的阴影。这些领导,仅仅是想通过作弊有个好的成绩让上级领导对自己有个好的评价。可上级领导知道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领导是自己提挈上的。可不知道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师德,同时失去了人格。更让老师、学生、家长对学校寒了心。领导应该是无私、公正、公平,视学生发展为己任的领导。应该有“无功便是过,平庸也是错”的觉悟。领导应该是懂管理、会管理的领导,自己首先应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应该有“生为重,学校次之,领导为轻”的思想,应该有自己是领头羊,是后勤部长,是最佳服务者的态度。领导应该注重:在学校领导老师加强学习,内强素质;在社会上,让爱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学校教育,加强家长会,家访工作的的力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来树自己的形象。
2、上级领导部门加强落实,让农村教师的待遇真正有所提高,让教师的积极性真正高起来,以满腔的热情来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不再是对上级领导失望,对学校领导的不合理抱怨,对学生的漠视。有了教师的全力投入,相信农村教育会实现质的飞跃。
3、在农村学校真正落实课程改革,实行素质教育,换思想,换模式,真减负,重能力;以活动促发展,以兴趣促能力。让学生轻轻松松吸引在教师周围,陶醉在知识当中,迷恋于学校这个大家庭,相信农村的教育会真正走出低谷,迎头赶上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农村和谐教育吧!
第四篇:农村(社区)消防管理制度
农村(社区)警务室消防工作职责
一、掌握辖区消防安全基本状况,定期向派出所报告消防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二、对辖区内公共消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进行监督;
三、对辖区单位、居民住宅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督促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参与查处各类消防违法行为;
四、开展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五、做好火灾多发季节、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消防安全保卫工作;
六、领导辖区义务消防队员日常训练工作;
七、参与组织火灾救援,维护火场秩序,保护火灾现场,配合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火灾原因调查。农村(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制度
一、村委会、物业管理企业要经常向居民家庭、农村(社区)单位宣传消防基本常识,并根据季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二、农村(社区)内要设立消防宣传专栏、灯箱、标语、警句、漫画、横幅、黑板报等消防公益宣传设施,并及时更新内容,使宣传贴近居民、贴近现实。
三、农村(社区)消防教育活动室要经常向辖区居民群众开放。
四、农村(社区)学校应增设消防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居民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五、农村(社区)发生火灾后,视具体情况组织居民和辖区单位参观火灾现场,用活生生的教训,教育居民群众。
六、针对本辖区的实际,开展农村(社区)消防运动会、消防知识竞赛、消防宣传黑板报展评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消防活动。
七、每年的119消防活动日,要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掀起消防宣传高潮。
八、定期公布消防安全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辖区内外发生的火灾及时向居民告知,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消防安全检查制度
一、农村(社区)各级消防组织应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到社区单位、居民家庭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社区消防安全。
二、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白天和夜间、重点和一般、突击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针对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火灾多发季节,或针对本地区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检查。
三、农村(社区)内的单位和应认真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消防检查和防火巡查,落实各级防火责任制。
四、物业管理企业要经常开展以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灭火器具、用火、用电、用气、用油为重点的消防安全检查,劝阻居民不要在楼道、走道上堆物,保障居民楼安全。
五、检查要做到“三不放过”,即:隐患查不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不彻底整改隐患不放过。
六、检查要做好记录,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制止,并向有关居民或单位发出“火灾隐患告知书”、“火灾隐患整改建议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等有关文书,对一时难以解决或有一定难度的隐患,应及时向公安派出所报告。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一、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及时发出消防检查意见书或建议书,督促有关单位、部门和居民落实整改措施。
二、有关单位、部门和居民接到农村(社区)消防警务室的整改意见书或建议书后,及时制订整改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整改。
三、农村(社区)消防警务室应对火灾隐患单位进行跟踪督查,并在业务上给以指导。
四、对一时整改不了的火灾隐患,应填写《火灾隐患跟踪报告表》,每月辖区派出所报告备案。
五、农村(社区)消防警务室对火灾隐患整改对象的跟踪督查和业务指导应当做好记录,对整改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应予保存。
六、发现影响消防安全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当事人进行警示教育。
消防工作例会制度
一、村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研究解决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遇重大问题或突发性事件,立即汇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和措施。
二、农村(社区)消防警务室每季度召开由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定社区消防计划,解决重大消防问题,布置近期消防工作。
三、农村(社区)消防警务室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落实上级工作指示和要求,总结上月工作,布置本月工作。
四、每半年召开一次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会议,向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消防志愿者、社区单位等通报社区消防建设情况,征求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完善社区的消防自我管理体系。
五、每次消防会议都要做好会议记录,遇重大问题可发会议纪要。
弱势群体消防监护制度
一、农村(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精神病人、瘫痪病人、低能弱智者、小孩、玩火怪辟者等人员,应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的管理对象,加强重点监护,形成街道(镇)、居委会、家庭、邻居、朋友共同参与的消防监护网络。
二、消防安全弱势人员的家庭、亲属是弱势人员的消防安全直接监护者,应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弱势人员违反消防法规行为,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弱势人员的周围邻居、朋友要经常细心留意他们的行为,提醒其要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用油,不要玩火、不要卧床吸烟,共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四、街道(镇)、居委会应落实专人,对弱势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并建立消防安全联系卡,经常与监护者、邻居等进行沟通,了解其行为动向,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燃。
五、发现弱势人员有违反消防安全的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当无法阻止时,要立即向公安派出所、居委会等报告。
六、弱势人员家庭的门口可张帖醒目标志,有条件的可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提醒周围居民注意其消防安全行为。
灭火和应急疏散逃生演练制度
一、物业管理企业、农村(社区)单位应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内容应包括: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分工、人员疏散路线、灭火措施和疏散措施,做到定人、定位、定职。
二、参加演练的居民群众应了解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熟悉安全出口位置和数量、疏散逃生路线和方向、逃生设施位置、灭火器材摆放位置,并要掌握使用消火栓、消防水带和预防烟气侵害的方法。
三、街道(镇)、公安派出所和村委会等部门要指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逃生演练。
四、物业管理企业、辖区单位要定期组织居民群众进行演练,通过演练不断修改、完善预案。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制度
一、物业管理企业要对本管辖范围内或受委托管理的公共消防设施、灭火器材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其完好有效。
二、村委会要督促物业管理企业做好对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工作。
三、维护管理人员应熟悉简易水喷淋、消火栓、火灾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器材、逃生设施等消防设施的原理、性能和维护要求。
四、每年对市政水源供水能力进行一次测定;每季度对水喷淋管网上的阀门、喷头和压力表作一次检查,并打开末端放水阀,释放锈水,防止管网腐蚀而影响喷淋头正常工作;每季度对火灾报警设施联动功能进行一次检测和试验;每季度对消防水带、水泵接合器、消防水泵、灭火器材等进行一次维护检查。
五、消防设施发生故障,需停水抢修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做好防范措施,并告知居民。
六、每次检查、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器材都要进行记录,并对灭火器材的品种、数量、购置时间、有效期限等登记造册,建立档卡。
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圈占、埋压、拆除、损坏、停用、挪用消防设施或器材。
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用油制度
一、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要防止气体泄漏,用后要随手关闭气源阀门。钢瓶、减压阀、橡皮管和灶具连接要牢固,不能用明火查漏(用皂泡)。烧煮东西要有人看管,防止熄火而发生事故,临睡前应检查是否关闭气源。
二、安全使用家用电器,不用劣质的电器产品,不乱接乱拉电线,不超负荷使用。电炉、电熨斗、电吹风等电加热器具用后,应及时切断电源,置于安全地方。
三、燃油、燃气的助动车(摩托车)应停放于安全地带,储油器具、储油地方应安全可靠,并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
四、使用油漆、香蕉水等危险物品时,应开窗通风,落实安全措施,使用多少购买多少,不应超量储存,现场应配备灭火器材。家中尽量不储存汽油、油漆等危险物品。
五、使用香烛时要有看管,防止香烛倒塌引发生事故。
六、家长应教育孩子不玩火。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
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
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把握处理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这关系,怎样协调推进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建设的工作。在此,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其次,农村社区建设是一种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并且与村民自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两者协调发展。
2007年5月余杭区就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项重要内容,立足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积极把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围绕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乡风文明化、村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的目标。其中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完善余杭特色的村民自治机制相结合,坚持与“环境立区”建设美丽之洲相结合,坚持与党的建设、坚持与村级工作各项创建活动相结合。由此可见,坚持与完善余杭特色的村民自治机制相结合是何等的重要。农村社区是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与村民自治服务的相互结合,从农民群众现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以政府公共服务带动社区服务发展的一种
新的探索与尝试。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积极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农村社区的“一体化”管理带来的是办事流程简便化,一站式服务让老百姓不出远门就可以办理相关手续,说到底就是老百姓得到了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心的服务。对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社区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伍为载体,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农村社区服务活动中来,发挥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初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村民互助、自我服务有序发展的格局。
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的到底怎么样?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结合的是否顺利?以我村为例,农村社区工作基础设施基本配备到位,一门式服务大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特别是复印机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办事效率,老百姓在办理各类保险、就业援助、各类协议等相关手续的过程中,不必去集镇打印店,既省时又方便。对此,老百姓的反映很好,如果不是因为农村社区工作的推进,硬件设施也没有这么完备。第二,办事流程的下延,农村社区的功能放大。以就业援助办事流程为例,之前失业证的办理需要老百姓到瓶窑劳动保障所。现在农村社区的功能被放大,村民只要备齐材
料,到村直接登记就可以办理,同样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还有农村社区专用章的发放,很多事项不需要村委的章,避免了有人办事章不在,最后事情一拖再拖,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以上的例子都是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能深切感受的到,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农村社区建设给我们的农村带来仅仅是这些好处的话,我想那肯定是错了。农村社区是相比行政村等组织具备更好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我想如何构建这个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我们农村社区工作者最应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而且这恰恰是我们工作中做的不足的,满足于现状,没有动员村民发挥首创精神,真真实现村民自治。而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不仅要强调“四个民主”,也要强调“三个自我”,提升群众的首创精神。可以说村民自治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将来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的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该如何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我想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助推器,所以在农村社区中突出“服务”这个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是首当其冲。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之作为全村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建立和
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民主建设,重点是突出执行力。建立比较健全的村务、社务和政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服务流程,通过区民政局的统一指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的社区,提高了农村社区现代化水平,提升了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层次,;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衔接到位,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便民、利民和惠民服务,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尝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四是不断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起点、高标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的社区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现有的服务设施。五是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社区共管,努力实现社区作为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目标,社区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比较好的尊重,保障社区文化繁荣发展。
探索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和积累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农村社区的不断推进落实,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花朵必将绽放在余杭“品质之城 美丽之洲”这片热土。
泗溪村民委员会201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