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价机制、手段与电力改革
电价机制、手段与电力改革
倚重手段而轻忽机制,既是现代行政效能低下的体现,也是权力不甘心退场而对改革的必然反噬。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般认为,电力价格是整个电力体系的核心,连接并反应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也直接关系着电力与用电部门各利益主体营收支出的核心利益。总体而言,电力在我国仍旧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能源部门,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发电、输配电、用电以及整个价格体系的不灵活。其中,发电价格、输配电电价与终端销售电价由政府制定并决定调整的节奏与幅度,缺乏市场发现价格与发电市场份额的机制与基础设施。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以上存在的问题,电力行业逐步开展了“大用户直供”、改革调度机制、“输配分开”、“配售分离”、“水火同价”价格改革等试点或者前期准备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体制安排的特点与路径依赖,对于这些改革与措施的解读与评价,“中国特色”的地方居多。本文就电价这一核心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引子,辨析几个重要的概念与理念,希望引发更多的讨论。
价格机制与价格手段
由于长期政府控制、行政定价的原因,在我国,电力价格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像是一种政策工具,用来实现政策目的的“价格手段”。比如限制高耗能、补贴最贫困人口,甚至弥补电力建设支出(比如三峡基金)。但是必须指出,机制与手段二者未来需要更显性地区分。
电价机制重要的是解决市场价格的内生性问题,是所谓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典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机制中,最终市场的价格是供需双方内生出的一个双方可以达成交易的价格平衡点。如果供需发生任何方向的变化,这一平衡点就有可能改变。
在我国,主要发电企业获得的价格属于“成本驱动”(cost-driven)的模式,典型的比如“煤电联动机制”。根据这种机制的规则,煤电标杆电价水平要跟随煤价变动而调整。一方面,这种变化是基于燃料成本为基础的计算,缺少对消费侧需求动态的考量;另一方面,具体调整与否以及调整幅度需要行政程序的触发。但是,这仍然可以看做电价动态变化的一种机制。
而价格手段属于行政手段的一种,服从于额外的政策目标,属于政府政策的一部分。典型的政策手段就是从价税收,实现政府调节收入、抑制消费等政策目的。比如,针对抑制稀缺石油消费的燃油税,针对碳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碳税等等。与税收相对应的,是政府的补贴,可以看做是负的税收。
一般而言,价格手段会在价格机制形成的价格水平之上打入一个“楔子”。价格机制解决价格如何变化的问题,而价格手段服从于政府能源管理的目标。认识清楚了电价机制与手段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最终价格的结构与形成。电价手段如果过多,占据了电价水平的主体部分,那么其作为机制而变化以引导供需行为的作用就会削弱甚至完全消失,这就近似于完全行政定价了,手段与机制的界限就模糊了。
这一机制与手段的区分对于我们以下要讨论的问题都是必要的。
电价内生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
电价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要素。理论上的探讨将是比较抽象的,涉及到价格与供需变化互动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在此,我们以水电的本地消纳和外送安排举例说明。我国的四川、云南等地水电资源极其丰富,水电是当地消纳、还是外送符合总体效率原则,是一个在任何尺度(小时、天、季度、年、中期与长期)都处于变化中的问题。短时的需求波动、水库的来水波动与季节性丰枯差异、本地与目标地的需求年度变化与供应平衡、长期的电源结构等,都会影响水电的“最优流向”。这种市场的瞬息变化,是行政性定价与根据成本变动调整根本无能为力的,从而会造成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
根本上,水电的本地使用、就近消纳无须付出长距离外送成本(这属于交易成本,属于整体上需要尽可能减少的部分),是大部分情况下的有竞争力的选择。一般而言,在充分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外送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全局最优的选择。但是,历史上(比如2012年),四川电网在丰水期都曾经出现本地用电紧张局面,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严重错配。僵化的规划体制、缺乏电力市场发现性价格是根本性的原因。
由于电力传输高损耗的特点,过大范围(比如超过1500公里,电力传输成本将超过总用电成本的25%以上)的调配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在一个起作用的电力市场中,即使存在物理上的连接,这样的电力潮流流向即使短期存在,长期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将刺激电力受入地区更低成本机组的建设。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统一市场的建设,东中西部的要素价格将进一步趋同,能源运输成本的大小将成为决定资源优化配置方向的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大用户直购电机制与限制高耗能的政策
目前,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起步,大用户直购电以其操作较为直接、能力建设要求与复杂程度相对较低有望成为积极推进的政策。但是,大用户直购电可能会使高耗能行业享受比现在更低的电价水平。这一点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颇有中国特色。
大用户直购应该是一种机制,属于供用双方直接见面,通过类似“双向拍卖”的方式确定双方均可以接受的电力价格的交易行为。限制高耗能产业,应该属于政策限制,属于手段的范畴。最起码,不能因为高耗能可能获得较低的电价,就认为大用户直购电是不对的。如果限制高耗能被认为是正当的目的,需要通过抬高其面临的电价限制其发展,那么加税抬高其能源成本属于局部政策手段。不应该因为高耗能可能因直购电享受更低的电价,从而“投鼠忌器”,就限制一般性的整体经济机制安排发挥作用。
更进一步,从根本上讲,对于高耗能的限制理由应该在于其环境的负外部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环境标准的提高与执行的刚性。高耗能并不具有“原罪”,其用电行为并不存在负的外部性影响。
高耗能产业,顾名思义,指的是能源消耗程度比较高的产业,也就是能源密集型产业。传统上,钢铁、建材(比如水泥、玻璃)、化工、有色(比如炼铝)、造纸、石化等行业属于认识中的高耗能工业,其能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超过20%,大部分在30-60%,而有机化工可能超过80%。IEA的统计汇总显示,这几类高耗能产业的总能耗要占到全球工业能耗的70%,20%的增加值,以及25%的直接就业。一句话,能源是高耗能行业的主要投入。
欧盟与德国的案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如何看待高耗能的启示。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德国需要征收电价附加以提供足量补贴,其可再生补贴在终端电价中的比例要占到终端电价的1/4到1/3,达到6欧分以上。但是包括高耗能的大工业一般都可以获得可再生能源附加负担的部分或者全额减免。在促进能源转型的可再生能源法案(EEG)2.0版本(讨论中),明确写明:要确保能源电力密集型工业的未来的竞争力。分析其减免的动机,大企业的游说无疑是原因之一,但是理性看待高耗能的作用也不无关系。事实上,欧洲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地区,重要的不是高耗能与否,而是其效率与竞争力如何。
2014年初,我国出台了针对钢铁水泥玻璃产业基于能耗标准的惩罚性电价水价,这是一种行政价格手段。这一政策没有做到电价机制与政策工具的有效区分。在“审批”框子里面打转的“价格手段”,自由量裁权巨大,极易导致腐败与寻租;另一方面,不区分机制与手段,容易将价格的手段式调整等同于价格改革,于真正的改革――建立整体价格机制无甚关联。没有机制的建立,价格的分门别类的调整(比如媒体有消息称,高耗能产业要建立阶梯电价)会使得价格体系进一步复杂化、破碎化,破坏统一市场的发展,完全与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多收的“电费”账户的去向,是否补贴了由于高耗能发展而受损的群体(如果有),也有待进一步透明。这是现实中的一个迫切的问题。高耗能享受更好的经济效率也是理所应当的,电价机制改革决定的。
总体而已,大用户直购机制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可以一定程度上破除电网垄断性经营,还原Utility(电力公共事业)的真意。大用户将是售电市场的第一批批发商与用电主体。
第二,通过直接交易,减少中间交易成本、解决价格的内生性问题、发现行政定价距离“最优价格”的差距。过去的行政定价存在着对价格体系的扭曲,比如相对于电力的价值,有些地区电价水平过高(比如东部地区,依赖于廉价进口煤炭),有些地区电力价格水平过低(比如煤炭产区附近的电厂,其节省的运输成本在煤炭市场化后极其有限),这些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第三,对于进一步电力体制改革具有程序性与能力建设的意义。
这一改革措施,无疑将提高总体电力运行的效率,“做大蛋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与最终电价与产品成本,提高发电、输电与用户的“福利总水平”。这一改革对整体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那么必须冲破受损利益群体的阻挠。改革的整体“必要性”(提高整体效率)与改革的分布式影响可能阻碍改革“可行性”(部分利益群体受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可再生能源优惠电价属于“政策手段”
对可再生能源提供优惠固定电价,以降低其发展风险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其理论的依据在于先进技术面临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这种失灵表现在:可再生能源初始成本较高,但是随着规模扩大、学习效应而有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如果初期没有政策的支持,可再生的市场份额不会扩大,而份额不会扩大,其成本也无法降低到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程度。这一“鸡蛋困局”需要政策手段来干预,以帮助可再生能源扩大市场份额,从而避免锁定在低份额上,无法对污染物减排与气候变化做出长期的贡献。这一优惠电价,与中国对水电、气电、核电的分门别类行政定价(割裂统一的电力市场),尽管最终形式一样,但是其理论依据截然不同,不能往一起归类。
因此,可再生的优惠电价属于“政策手段”的范畴。这一手段在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具有了市场竞争力之后应该退出。目前,得益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欧洲与美国的太阳能发电都接近于这一阶段。
但是,这一手段退出与否,与市场化改革推进没有关系。在我国,要加速这一政策手段的退出,配套的改革必不可少。在笔者看来,取消居民电价补贴“手段”是目前亟待推进的措施。
目前来看,这种居民用电补贴政策的依据明显不足,问题越来越大。首先,对大部分最低收入以上的人群,用电负担在整体支出负担中的比例都已经很小,取消补贴对大部分群体影响不大;
其次,这种低电价并没有降低整体居民支出的总负担,因为工商业的高昂电价必然要通过其他日常消费品传导给用户,可以说在降低“总体居民支出”负担方面没有帮助;
再次,最低收入人群的用电负荷是用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已经低到无法再低。整个居民用电仅占总用电量的13%左右,这部分人群的比例就更低了。这部分人群,无疑需要追加能源服务补贴,但是直接发放货币补贴显然更有针对性与效率;
最后,人为压低、不反映市场价值(可以用工商业价格代表)的居民用电价格,使居民用户产生了价格错觉,有碍于新兴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与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应用。如果没有扭曲的价格手段,分布式光伏将在我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将是朝向我国“最优电力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
取消交叉补贴还是建设统一市场的要求。如果居民总体电价水平上涨50%,反映其成本与市场价值,可以进一步降低工商业电价5%-10%。这一政策变化,将具有对于居民电力消费信号指引的象征意义。
在我国电价在各种意义上(包括居民支出负担、可贸易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税负水平)基本已经“赶欧超美”(这属于电价比较的事实描述性判断,不涉及未来电力需要涨还是需要降的“规范”表达。限于篇幅,另文论述,但这是基本的结论)的背景下,这一政策变化对于工商业竞争力提升也具有实质性意义。
不存在独立于电力改革的“电价”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我们通常所指的电价改革,指的并不是电价水平的高低问题,而是电价的定价机制。电价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这显然涉及到整体电力部门的改革,属于迁一而动全身。在一定意义上,电价改革与电力改革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述。建立电力市场仍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是建立电力市场的前提。
因为缺乏电力市场,西南低成本的水电无落地之处;因为缺乏电力市场,风电太阳能对降低上网电价的作用无法发挥;因为缺乏电力市场,“煤电互保”以邻为壑的闹剧反复上演。建立市场化为基础的电力市场,应该是电力改革的基本目标,这需要明确。
第二篇: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
泥南轩 奉上
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与应对对策研究
王世鑫
核电定价机制回顾
还本付息电价是以电力项目的实际造价为基础,测算各项成本费用,在保证补偿成本、缴纳税金和一定赢利的前提下测算出上网电价。还本付息电价能从财务核算上保证企业的赢利水平。
具体测算方法是:先计算发电成本,包括折旧、运行成本、摊销、财务费用等因素,同时计算销电税金,包括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等。而销售收入是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销售利润之和,电价是销电收入和上网电量之比。实际测算中,采用多种试算,最终测定一个能满足还贷要求的电价以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测算方法的依据为:利用贷款资金建设的电站,其电价应当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清本息,并满足还贷期间维持正常生产、应纳税款、合理利润等要求。
在计算中,首先假定一个上网电价,做还贷计算,当计算的偿还年限大于允许偿还年限,说明假定的上网电价低了,应提高电价,反之则降低电价,直至等于或略小于允许还贷偿还年限,这个电价即为
泥南轩 奉上
求得的电网电价。秦山一期核电站作为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其定价思路就是采用了还本付息方法。
而中外合资大亚湾核电站则是特有模式电价。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电价收入主要用于还贷和滚动发展。其上网电价的基本模式不同于其他核电项目,借鉴了国外对公用事业定价模式,采用了本-利浮动电价模式,其利润也不是按一般电厂的电价-成本=利税的方式,而是由董事会根据《合营合同》的规定予以确定。
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成本除退役费用、乏燃料后处理费用等核专项费用外,其他成本项目与一般电厂基本相同。
净利润P(当年税后利润),用下列方法计算出来 P=■×K 公式中:K代表利润因子。股东基金亦即股东权益,年初股东基金即为上年末股东权益,年末股东基金即上年末股东权益加上本年内未分配利润(含公益金、公积金等)。
也就是说,该模式中每年税后利润按股东权益的某一百分比(K由董事会决定,实际上相当于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得出。而如何确定每年K的水平,不是单纯地仅看当年净资产收益率,而是以股东投入资本金之时为起点,以电站投运产生利润并分派红利给股东为现金
泥南轩 奉上
流入,计算在一定时期内股东所能获得的内部收益率FIRR,并以该FIRR的水平来调控每年的K值。
在每一个会计结束后30天内,董事会审批该实际的总发电成本与利润总额,确定分售结算电价等。会计实际的总发电成本与董事会确定的税后利润、应缴纳的所得税之和除以总分售电量之商,即为该的分售电价。
上网电价公式=(发电成本+净利润+所得税)/总分售电量 S■=■(C■+D■+F■+■)其中:E■为全年上网电量,千瓦时;
C■为电厂运行成本,包括燃料费、乏燃料费、退役基金、运行维修、大修、人工、行政等费用;D■为年折旧费;F■为全年财务费用,包括贷款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银行费用等;g■为所得税率;P为净利润。
公式表明,大亚湾核电站上网电价是一个不确定值,由合营双方协商平衡后确定。由于利润不是由电价-成本=利税的方式确定,在一般情况下由董事会决定的利润不会因成本的变化而变化,国家的税收有保障。
大亚湾核电站的电价模式,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有其特殊的背景。这种模式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其“引进外资、借贷建设、售电还钱”
泥南轩 奉上
经营方针对广东核电的滚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今后这种模式可能不再广泛使用。
经营期上网电价
现阶段应用最多的是经营期电价。所谓经营期电价就是在综合考虑电力项目经济寿命周期内各的成本和还贷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电力项目每年的现金流量,按照使项目在经济寿命周期内各的净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按项目资本金计算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条件测算电价。其计算公式:
■(Ci-Co)■(1+FIRR)■=0 FIRR为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n为经营期限,i为经营期的年序数。Ci为现金流入,Co为现金流出。
经营期电价出台,主要是2001年原国家计委以《国家计委关于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1] 701号)为依据,针对过去还本付息电价存在的问题,对上网电价进行了清理。同时因燃料、利率、部分还贷结束、折旧提完的电厂相应降低了上网电价,将按照还贷期定价的方法改为按电力项目经营期定价,将个别成本定价改为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
经营期电价计算主要考虑的因素:
●确定经营期限。经营期一般为20~30年;
泥南轩 奉上
●确定收益率水平即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一般与国债收益率挂钩并略高出一定的百分点,如8%。
●计算成本费用。以设备容量、年利用小时、厂用电率等确定发电量,据此按各种参数计算成本费用。包括各种原材料的耗用、综合折旧、大修理费等,运行成本一般参照社会平均成本。
●依据贷款合同、贷款利率等计算还贷本息。
●计算经营期各年现金流。最终满足现金净流量符合财务内部收益率要求。
经营期电价计算为投资者对项目投资的获利能力提供了判断基础。同时,经营期电价按社会平均成本定价,并明确规定项目投资回报,一方面摆脱了以往以项目个别财务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有利于鼓励企业降低成本。目前运行的核电站如秦山二、三期,江苏,岭澳等,均采用此方法测算。
核电电价机制的改革
当前实行的经营期电价,对促进电力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经营期电价仍然是在高度集中的电价管理体制下,以个别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机制,不能与今后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因此,出台与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配套的新的上网电价机制势在必行。特别是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后,逐步引入双边协商
泥南轩 奉上
定价和市场竞价的机制,以逐步替代电力市场化改革前采取政府定价的方式。
两部制电价
两部制上网电价是指将电价分为两部分,即容量电价(也称基本电价)和电量电价。其中容量电价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固定成本,电量电价主要反映发电厂的变动成本。在采取两部制上网电价的电力市场中,发电成本要通过容量电费和电量电费回收。其中:固定成本主要通过(按可用容量计算)容量电费回收,运行成本主要通过电量电费回收。采用两部制上网电价,可以保障发电企业一定的固定收入,对促进电力工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核电不能像火电一样,必须满负荷运行,因此,难以适用此机制。但在核电财务管理上给我们以启发。对核电企业而言,尽管不适用两部制电价,但降低固定成本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实实在在降低投资,降低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从重新认识和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改变传统的固定成本定义,将更多的固定成本与产量挂钩,从财务上改为变动成本,主动适应电价改革来讲意义重大。
标杆电价
国家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已出台,但与新的核电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核电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在核电规模建设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加紧研究适应核电大发展的电价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参照目前火电
泥南轩 奉上
标杆电价思路,可以尝试建立核电的标杆电价制度。核电标杆电价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促进核电投资增强成本意识,降低造价,提高效率。核电标杆电价的确立从目标管理的角度看,等于为企业设立了一个标准,设置了价格上限。价格不再取决于核电本身的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即价格既定的前提下,追求成本最小化,必然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特别是工程造价的管理),提高效率。
二是引导核电合理的布局。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并非所有地区都能适应核电的进入,会存在一个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核电的经济性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标杆电价的设定,可以使政府、企业、公众对本地区是否适合发展核电做出更加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促进核电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避免地区盲目争取核电项目,但从电价和电量的消化角度又存在难以解决的困难。
因此,核电作为电力产品,必须考虑电力行业的社会平均成本和社会平均收益。对新投产的机组,执行国家统一制定、事先公布的标杆上网电价,改变了过去以个别成本定价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核电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电价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如何设立核电标杆电价,现阶段应结合当前实际着重考虑如下因素:
泥南轩 奉上
——不同的堆型差异。目前我国实际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主要有二代及二代加压水堆、重水堆及三代压水堆等堆型。不同的堆型对造价、运行成本的影响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堆型,也有进口和国产化的不同。核电标杆电价,首先要考虑堆型及技术路线的因素。特别是在当前核电的引进并非完全追求经济性的前提下,更应考虑不同的堆型和技术路线带来的投资差别。
——不同的区域差别。从目前已有核电或正在有核电的省份看,区域差别是较大的,沿海较内陆,华南较东北,即使华东地区不同的省份,如浙江较安徽等,电价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因此,即使同一堆型的核电,在不同的省份,采用标杆电价,也要考虑所在不同的区域差别对待。
——参考脱硫(脱硝)火电电价。从核电的清洁性与环境友好性来说,核电电价至少应与脱硫火电标杆电价相当,特别是再考虑到火电脱硝问题,各地的脱硫加脱硝标杆电价会更高。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在各类能源中,以在建煤机的全要素成本为基础核定的各省煤电标杆价,基本上体现了当地电能力供求长期均衡的要求,从而也成了各地区核电的机会成本的最合适标志。具体说,就是参照各地的脱硫火电标杆电价,考虑核电的个别因素来确定核电价格。
核电企业如何应对标杆电价
泥南轩 奉上
核电不管如何定位,有两点是普遍共识,即因“核”而突出安全性,因“电”而强调经济性,安全和经济是核电发展的根本方针。核电的发展必须要适应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核电也要积极应对电价机制的改革,特别是要重点思考以下因素:
——转变观念,从源头控制建造成本。前几年,由于国家采用对核电支持的电价模式,核电电价不论是在机组利用小时,还是内部收益率,都体现了政策支持.今后采用标杆电价,要求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成本,考虑未来的收益水平,因此在设计上、建造上,包括融资模式上都要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事先思考如何降低造价,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空间。
——专业经营,降低电站运行成本。核电的成本构成中,相当一部分如折旧、财务费用,还有按国家法规提取的乏燃料后处理费等专项费用,是相对固定的,扣除部分成本,唯一可控的就是运行成本。过去核电站基本上是大业主,大而全的管理模式,在核电规模化发展后,实施专业化经营,是降低运行成本的有效途径。
——平滑效益,建立长远的财务模型。核电在运营期内必须安全稳定地发电,在此基础上考虑未来上市的战略发展,应当建立一个长期平稳的财务模型。如何建立适合核电长远发展的财务成本模型?
成本费用尽可能与发电量联动挂钩。固定资产折旧,其在上网电价中约占20%的比重,如按年限法提取,则作为固定费用体现,不
泥南轩 奉上
管年发电多少,都固定金额提取,一旦出现计划外长期停堆,发电量剧减,势必造成利润的大幅波动。因此,成本费用应尽可能与发电量挂钩。
除固定资产折旧按产量法提取外,乏燃料后处理费、退役费、中低放废物处置费等,均可改变按量价固定提取的方式,而采用根据应提取总额折算到每千万时发电提取标准,在经营期内按发电量提取。
贷款偿还及财务费用力争等额偿还。核电投资大、负债高,因此财务费用即利息支出是相当大的,一般约占电价比重的10~15%。根据贷款协议规定核电在运行前期是还贷期,大多数是经营期前15年本金等额还款,利息逐年递减,个别项目也可通过协议适当延长还款期限。为建立长期平稳的财务模型,贷款偿还期限应在经营期通过新的协议或搭桥尽量延长,尽量争取本金及利息均等额还付最好。
——适当考虑核电站寿命期与经济计算期的关系。核电运行的潜力巨大,核电站经济寿命期现均按25年考虑,但实际上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一般为40年,如通过技术改造延寿至60年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核电站的经济计算期与实际运行期相差悬殊,如果按经济计算期理论计算,一切成本费用均在25年内得到补偿,似乎不太合理。因此,为降低核电在经济计算期的发电成本,提高核电的竞争力,部分成本费用如折旧、退役、乏燃料后处理费、中低放废物处置费等,可考虑在经济计算期降低提取总额,适当延长至电站寿期内补偿。
泥南轩 奉上
随着核电机组运行的稳定和成熟,随着对核电经济研究的拓宽和深入,有理由相信核电的上网电价是有竞争力。(作者为中核集团公司财会部主任 王世鑫)
第三篇: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适中、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梧州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理念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专业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如下图所示),三层次递进式的开发了课程体系,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工程技术基础能力模块、工程经济技术专项能力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1.1.2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结合“造价员”和“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当考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成为造价工程师”。在对传统专业人才进行反思和对专业特殊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逐渐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如下图所示:
1.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1)针对工程计价方式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特点,且我专业学生多数在广西就业的现状,鼓励专业实践技能型课程采用复合型教材,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工程计价标准作为教材体系及实训指导文件的主要构成,实现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完全仿真;(2)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书,目前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训课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为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所授课程均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已出现了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良好的现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尚有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要求转入造价专业;(4)针对学生基础及特长不一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作为精品培养,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1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注重讲学练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发建设包括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施工工艺课件,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搬到课堂;将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及工程计价标准应用于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室采用常见的工程图纸类型和广西区在用的工程计价标准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相关实训,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的完全仿真。通过上述手段与方法,保障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1.2.2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比率为40%,设置了针对知识点的小作业(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技能的大作业(考核学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考试采用半开半闭模式,闭卷部分考核基础理论,开卷部分考核工程计价的综合技能,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的应用能力
(2)实训课程采用完全过程考核方式,按照实训过程考核(40%)、实训成品(60%)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定实训成绩。
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必备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也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资格中专业证书获得率达到了78%,部分毕业生已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部分精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1.3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1.3.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结合工程造价岗位的需求,本专业建立了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学时占培养计划总学时的60.6%。
1.3.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置
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的校内的实训教学均为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校内集中实训环节100%均为生产性实训,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的60.6%。实训内容采用实际工程图纸、最新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工程计价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为此多批次派出实践教学老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更新的培训,从而保障无论实训内容还是实训环境均可以做到与岗位的完全对接。
1.3.3顶岗实习的设置
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在第六学期设置了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并制订了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教师指导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文件,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为强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本专业要求所有指导老师必须制定实习计划、下发实习任务书、做好实习过程指导记录等,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与实习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有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保障校外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做好顶岗实习周日记,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等。通过上述措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1.3.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内容包括:建立有专业主任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外聘资深专家组成的“督导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教师说课程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专业主任及教师相互评教制度等。例如,听课制度中规定了专业主任一学期至少要听每个教师授课一次,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至少4次;学生评教除网上评教外,校外实训课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教学效果问卷式调查;要求教师要做到十有:有实训教学大纲、有实训指导书、有实训开出率统计表、有实训课程标准、有学生安全保证书、有学生实训日志、有实训综合报告、有实训单位意见反馈、有实训工作总结、有实训效果调查;每学期末根据学生评教、督导、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院系领导及教师听课等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纳入人事考核总体评价中,作为教师晋级和聘任的重要依据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训练,在区内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1.4 产学研结合方面
1.4.1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梧州市工程造价管理站,与咨询、施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高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条件。比较典型的合作方式包括:为造价工程师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内设置企业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成效杯)、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广联达软件培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依托企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2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将“政校企行,三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出海捕鱼”参与实践。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承担科研课题时的教学任务减免、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和提供技术服务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区服务。
1.5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校、院(系)、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并分设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并列的教学管理及评估架构。分院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系主任(专业主任)负责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教学进度表等。所有教学文件均都装订成册,并且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突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建立了学院、分院、督导室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四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总结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总结
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得到了快速的推进。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主要有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和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为了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形成规范,每学期结合教学特点制定相关改革方案和计划。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指导思想
1.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美术专业人才为标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新的适用性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要通过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解释,使之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实现教学目的。
4.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服从于人才素质培养,以全面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改革工作以全面推广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为载体,通过改革建设应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以教师教为主转向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从只研究教法转向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形式
结合专业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形式因地因时有多种变化。常用的形式有: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合作式、体验式、提问式、创意式等。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又增添了观摩课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网络资料结合教学、现场优质课教学、互动创新式、专业课程的考核等教学方式。
1.观摩课教学。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是一个教师有课其他教师听课的教学形式。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媒体有机地结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合本教学内容的课件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是指网络教学。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在线教学,目前我们还没有条件完成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通过网络下载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4.现场优质课教学。是指依据美术教学的特点,在选定的教室或班级听课、现场开展各类评比、讨论的教学活动。
5.互动创新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性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专题创作、开展专题讨论、进行提问解答等。
6.专业课程的考核。凡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必须进行一定的考核,有的通过过关考核,有的运用作业考核,有的运用试卷考核(有开卷、和闭卷只分),使之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各类形式在具体教学中是相互协作、灵活运用的,没有严格的区分,都统一在现代教学的艺术中,都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服务。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充实和提高。
美 术 系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九日
第五篇: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情况
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情况
综合英语是面向英语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主干课,长期以来是外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原称英语精读,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观念从语言知识的灌输向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培养的转变,从注重语法向注重运用的转变,课程名称改为综合英语。综合英语课程是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综合,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的综合,是语言与文化的综合,是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综合。
自90年代以来,在历任课程负责人的不断努力下,从拟订课程建设方案着手,着眼长远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视几大方面的建设工作:(1)教学大纲和“三基”方案的修订,使之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强调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2)重视教材建设,多年来沿用以全国优秀教材(如北外出版的《大学英语》,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等)为主要教材,辅以其他自编的活页教材,加上网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大了信息输入的数量与质量。(3)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目前已有图书内容丰富、类别较多,其中,部颁教学大纲推荐的图书1000余册共学生借阅;专供教师借用的教学参考书、业务学习书100余册(教研室存书)以及学院资料室保存的30,000多册各类语言、文学原版书、工具书等;学术期刊达50多种。(4)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遵循现代教学理念, 探讨综合英语教学模式,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二年级综合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听、说、读、写、译),以及对基础语法和词汇的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三四年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每课都应配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
针对不同阶段,综合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应作出相应调整。但是,两个阶段的授课都应遵循如下原则: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和难易程度,将其分成侧重点不同的四种类型:阅读理解、语言知识学习、对话交际、自主学习四种。
学习侧重阅读理解的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借助词典和参考资料初步阅读课文,划出疑点、难点;教师针对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解,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阅读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通过课后练习和补充练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短语和语法现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在课文语境下的词语学习;课文讲解结束后提供一系列体裁相同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讨论;及时评阅学生作业,反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高整改训练。
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针对语言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学习,分析语言的抽象、隐含、比喻等意义,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哲学、心理学、文体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学生理解和欣赏内容精深的课文,并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
对于侧重对话交际的课文的教学方法是,在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基本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要点并完成课后练习后,扩展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短语和表达方式,并把课文改编成短剧由学生自编自演。有可能的话,提供相关的影视资料供学生观摩,模仿,反复训练。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模仿训练中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课文,根据学生水平和课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把学生分组,抽出相应时间,学生来讲解课文之后,由教师给以指导,并结合课后练习提出的要求开展讨论和辩论,检查自学效果。
1)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利用学生活动的环节,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英文每日presentation、讨论、辩论、角色扮演、采访、背景知识展示与汇报、情景对话、话剧等课内实践活动。
2)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参与“莎翁杯”话剧比赛,CCTV风采大赛;每学期定时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竞赛等实践活动, 如一年级英文歌曲比赛, 英语书法比赛 , 口语比赛;二年级英语短剧、电影配音大赛、演讲比赛等。
3)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检验个人所学知识的平台,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的好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寓培养能力于传授知识之中,加大语言训练力度。二年级积极进行课程教改,采用教师轮流上课制度,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下一步开展综合英语教研项目。一年级的学生的背景知识课件展示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