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农业厅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农业厅
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
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
湘国土资发[2010]9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切实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 168号)。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加强质量建设
在补充耕地项目选址、立项可研审查、设计和预算审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负责立项的国土资源部门要邀请同级农业部门全程参与。项目可研编制完成后,要及时送农业部门,由农业部门对项目选址、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回填以及耕地质量建设等进行论证,在立项审查时提交书面论证意见;国土资源部门批准补充耕地项目立项后,应将批准立项文件抄送同级农业部门,农业部门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具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书,指导意见书应包括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要求、对剥离土壤的用途要求和管理措施、补充耕地后续改土培肥措施及要求等;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认真落实耕地质量建设意见书的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强督查,及时指导。农业部门的论证意见、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及落实情况等应作为项目验收的必备资料。
二、严格项目验收
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要严格按照《湖南省非农建设用地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办法》进行,在项目验收前,由农业部门按照《湖南省耕地质量评定办法》进行耕地质量评定。项目验收要严格把关,未进行耕地质量评定或耕地质量评定不合格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得组织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并在整改结束后对整改内容重新进行验收。市县负责验收的项目须将验收意见分别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农业厅备案,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组织复核确认。土壤样品检验及耕地质量评定的费用按照《湖南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建[2009]95号)的规定从竣工验收费中列支。
三、落实后期管护
各地要建立新开垦耕地地力培肥和耕种补助制度,从新增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农土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土地承包经营者开展地力培肥和耕种补助,采取补贴方式鼓励发展绿肥,施用有机肥,补助时间不得少于3年。农业部门要对新开发耕地的肥力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指导施用有机肥料,根据缺素情况适量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指导种植绿肥、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培肥地力;推广秸杆还田,施用石灰等培肥技术。要切实加强项目竣工验收后各类工程的后期管护,确保水利、道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完好。
四、强化检查考核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定期对各地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在全省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责令整改,并视情况追究责任。年底,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情况作为省政府对市州政府、市州政府对县市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量化指标,加大考核分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监管机制,不断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湖南省农业厅
2010年4月16日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
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1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农业(农牧)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补充与被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针对一些地方对补充耕地质量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普遍存在的对耕地重用轻养、补充耕地过程中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等问题,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决定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力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的规定,履行好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认真做好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管理工作,为全面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好基础。
二、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好补充耕地项目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各地要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项目设计,按照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农业生产设施配套要求,切实实施好补充耕地项目,达到符合农业生产条件的基本要求,构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基础平台。有条件的地区要将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壤改良。项目所在地农业部门要在项目实施中对培肥地力进行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在进行补充耕地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
项目实施涉及到土壤肥力建设的,要按照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组织实施,消除耕地障碍因素,培肥耕地土壤,提高主要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性,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创造基础条件。
三、严格把好关口,搞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验收工作
在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前,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考虑先期开展耕地质量评定需要的时间,及时通知农业部门开展补充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农业部门根据项目验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踏勘并采集土壤样品,将样品送有资质的土壤肥料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书面检验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项目验收时形成综合意见的重要依据。
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对补充耕地项目进行验收时,按照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和验收的有关规定和规范,依据项目目标和任务、工程建设质量、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耕地等级评价结果等,综合评价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形成验收结论。对验收不合格的,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项目承担单位整改结束后,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对整改内容进行重新验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本行政区域内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规范,为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四、持续加大投入,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补充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项目验收意见是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依据。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根据项目验收有关意见,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继续指导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土壤的具体措施,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培肥地力和平衡土壤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不断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各地要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竣工验收后的工程后期管护,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林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全社会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激励机制。
五、强化监督管理,推动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跃上新台阶
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92号)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管,并在项目验收后开展补充耕地的等级监测,掌握补充耕地的等级变化情况。农业部门要在补充耕地项目验收时形成的本底数据基础上,适时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监测,及时掌握补充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如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抓好落实。
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监管机制。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将把补充耕地的质量状况和建设管理情况,作为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检查,其检查结果作为综合评价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日
第二篇: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规范行政处罚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规范行政处罚
裁量权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依法受委托行使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权的单位或组织,下同)办理行政处罚案件,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循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对违法行为做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和何种幅度的行政处罚决定的权限。第四条
实施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遵循合法、合理、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先行的原则。
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同类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所适用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相同。对于轻微的违法行为,能通过教育解决的,原则上不予处罚;能够轻罚的,原则上不予重罚。
第五条
实施国土资源行政处罚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行政违法行为和情节与行为人受到的行政处罚相比,畸轻或者畸重的;
(二)在同一案件中,不同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情节基本相同,但是受到的行政处罚差异较大的;
(三)依据同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的同类案件中,违法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情节基本相同,但是受到的行政处罚差异较大的。第二章
裁量规则
第六条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量罚:
(一)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从重处罚情节,并且不具有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按最高幅度予以处罚;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按最低处罚幅度予以处罚;同时具有一个或多个从重、从轻、减轻处罚等情节的,应当综合考虑,根据其主要情节做出具体处罚决定。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种类可以单处或者可以并处的,可以选择适用;规定应当并处的,不得选择适用。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违法行为的,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社会危害后果或社会危害后果显著轻微的;
(四)其他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办案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实施违法行为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被处罚后两年内又实施同一性质违法行为或同一当事人被处罚两次以上,或者经教育后仍不改正的;
(二)违法行为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
(三)违法行为对他人人身、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
(四)以暴力或其他威胁方式抗拒、阻扰执法的;
(五)故意毁灭、转移或藏匿证据,无理拒绝、拖延提供证据或提供虚假材料以逃避处罚的;
(六)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依法查封(封存)、扣押(扣留)的物品的;
(七)在调查中通过转移财产、停业或以其他方式故意逃避承担法律责任的;
(八)虽不属上述行为,但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的。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条
以下行为可以认定为行使裁量权不当:
(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确定合理整改期限而未确定的;
(二)确定的整改期限明显不合理的;
(三)处罚的幅度超越规定的裁量权限的。
第十一条
因行使裁量权不当,构成执法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人民法院终审裁判变更、撤销的;
(二)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复议机关变更的;
(三)行政处罚案件在上级部门执法监督检查中被确认为行使裁量权不当的;
(四)引起当事人投诉,投诉情况查证属实,且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第十二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考核、检查、行政复议、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复查,发现裁量权行使不当的,责令纠正或予以通报。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裁量权的,由有行政处分权的部门依法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省厅根据本办法,制定《湖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见附件)。全省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行使裁量权时统一遵守本办法和《湖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第十五条
《湖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没有规定的情形,应当根据相应法律、法规、规章及本办法确定的原则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国土资源行政处罚以外的其他国土资源行政执法行为的裁量参照本办法的原则执行。第十六条
本办法中所称“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以内,对行政违法相对人适用相对较重的处罚;所称“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以内,对行政违法相对人适用相对较轻的处罚;所称“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幅度以下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
本办法及《湖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自颁布起施行,试行两年。
第三篇:中共湖南省农业厅直属机关委员会
中共湖南省农业厅直属机关委员会
2012年厅直属机关党委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培育机关党员干部共同价值取向为主线,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贯彻落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契机,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为我省农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组织保证。
一、坚持科学理论武装,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动员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把握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上来,把行动和力量凝聚到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上来,为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提供思想动力。
(二)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学习型支部创建活动,建立经常性的学习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内容,夯实创建基础。结合工作履职,搭建学习实践平台,不断运用和完善职工网络在线学习、读书论坛、专题报告会、知识竞赛、读书征文、参观考察等形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检验所学知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全民阅读进机关”、领导干部荐书和“支部每周学习一文”活动,大力弘扬崇尚学习、积极探索、进取作为的精神。以大规模培训干部为契机,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和业务学习培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服务经济社会、服务“三农”工作、服务基层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本职岗位上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作贡献。
二、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四)切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化提升。按照中央、省委和省直机关工委的要求,紧扣本部门本单位中心任务,认真抓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激励、鞭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为服务大局和中心任务建功立业。广泛开展“喜迎十八大、再创新佳绩”主题活动和“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群众推荐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开承诺制、分级点评制、群众评议制、活动台帐制,以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来实现创先争优的常态化。结合“七一”庆祝活动,开展创先争优评比表彰,展示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激发创争活力。
(五)深入开展“机关支部联基层”活动。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原则,结合履职尽责,深入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农村、社区等基层党支部联系共建活动,使机关与基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互促、共建共赢,巩固和扩大结对共建成果;各党支部要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积极开展为党员所欢迎、为群众所接受,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要通过结对共建活动,真正落实“事业有发展,群众得实惠,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增进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转变机关作风,着力提升指导和服务基层能力。
(六)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和机关文化建设。制定落实《厅机关2012年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高标准、全方位、多形式地扎实推进机关文明创建工作。组织编印《厅机关文明创建工作手册》,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提炼厅机关核心价值理念,达成文化认同共识,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积极开展厅机关和厅系统文明单位、文明处室、五好文明家庭、党员示范岗等评选表彰及“两型”机关创建活动;把机关文明创建融入日常工作,发挥职能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强化组织指导,搞好督促检查,完善创建台帐,确保创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加强与省直文明办等有关单位的联络汇报,及时做好创建经验交流和申报验收工作,充分反映和宣传我厅文明创建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效,努力争取厅系统文明创建成果大丰收。
三、扎实抓好机关作风建设,不断优化“三农”工作服务效能
(七)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建立和完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若干制度的意见》,以建设一流机关、打造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为目标,积极开展以“增强宗旨观念、强化党员意识、弘扬优良作风、树立从政道德”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服务大局、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干事创业、进取作为的精神,切实端正服务思想、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本领。
(八)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和广大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加强经常性的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分析,开展党员干部谈心活动,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变化、利益诉求等,加强人文关怀,建立政治关爱、工作激励、成长关怀、思想疏导、精神抚慰等机制。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和职工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九)组织开展“深入基层解难题、稳中求进保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组织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特别要到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深入了解民情、真诚倾听民声、广泛集中民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工作,着力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为基层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为“三农”服好务,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谐社会的向心力、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全面贯彻执行《条例》,着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省委的《实施办法》,本着规范、实用、可行的原则,制定落实《省农业厅直属机关党务工作规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对党员经常性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坚持和创新“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党课”评展活动。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督促引导任期届满基层党组织进行换届选举。严格按规定做好党费的收缴管理、使用和督查。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
(十一)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以湖南农业信息网“机关党建”栏目为平台,加快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党内信息库,规范党务公开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公开机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加强机关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党内选举、党内民主决策、党内民主监督、党员定期评议等制度,畅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体作用的渠道,切实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
(十二)全面提升机关党务干部队伍素质。认真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务干部学习培训制度,重点抓好对党支部书记的业务培训,积极选送新任党支部书记参加上级培训学习,着力提高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把“请进来”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对支部书记进行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专题讲座,适时分期分批组织支部书记和党务干部外出学习考察机关党建工作,着力增强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推进机关党的工作创新发展。
(十三)加强党建工作调研和信息报送。厅直属机关党委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听取基层党组织对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逐步完善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联系制度,创新党建思路,制定健全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提高对基层的服务和指导水平。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单位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打造工作亮点和品牌,提供有示范指导意义的经验和信息,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五、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不断丰富职工文体生活
(十四)充分发挥统战和群团工作的作用。继续加强与省委统战工作部门的联系,发挥农业系统人才云集、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和支持党外专家学者为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做贡献;大力推进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和带妇建工作,发挥各自作用,共同促进发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机关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效整合工、青、妇组织资源,延长工作手臂,凝聚工作合力。坚持把建会、建制、建家紧密结合,着眼于抓好基层、打牢基础,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模范职工之家”创建活动。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支持组建厅机关各种兴趣小组,开展职工登山和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组织厅机关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机关文化生活,激发工作活力,增强干部身体素质,提升机关工作效能。(十六)切实加强机关党委自身队伍建设。直属机关党委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管理和服务,注重统筹规划、加强综合协调,实施分类指导,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督查、狠抓落实;要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务干部,使党务干部工作岗位成为培养人才、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基地,选配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党务岗位锻炼,始终保持厅直机关党务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总工会湘劳社政字〔2004〕34号文件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文件
湖 南 省 财 政 厅
湖 南 省 总 工 会
湘劳社政字〔2004〕34号
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公死亡后有关待遇的通知
各市、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总工会: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的丧葬补助费和遗属生活救济费普遍反映偏低,要求作适当调整。经研究,决定对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的有关待遇予以调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死亡待遇:企业职工(含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按下列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
1、丧葬补助费: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由死者所在单位发给当地上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四个月的丧葬补助费。
在火葬区不实行火葬的,不得享受丧葬补助费。
2、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根据死者生前供养直系亲属人数,一次性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24-32个月。
其中:供养直系亲属一人者,为死者当地上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24个月;二人者,为死者当地上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28个月;三人及三人以上者,为死者当地上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32个月。
二、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其享受一次性救济费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第18号令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执行(文件附后)。
三、经费渠道:在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之前,上述费用所需资金暂按下列办法处理。
1、在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的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救济费,由其所在单位按原资金渠道列支;
2、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的丧葬补助费凡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从统筹基金中列支,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仍按原资金渠道列支。
一次性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仍按原支出渠道列支
四、当地上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以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准。
五、本通知自下发之月起执行。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总工会
二00四年七月八日
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已于 2003年9月18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颁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郑斯林
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第一条 为明确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的授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本规定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
本规定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规定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三条 上条规定的人员,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O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四)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五)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六)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七)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第四条 领取抚恤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
(一)年满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就业或参军的;
(三)工亡职工配偶再婚的;
(四)被他人或组织收养的;
(五)死亡的。
第五条 领取抚恤金的人员,在被判刑收监执行期间,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刑满释放仍符合领取抚恤金资格的,按规定的标准享受抚恤金。
第六条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第七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湖南省总工会
第五篇: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财政厅 湖南省民政厅 湖南省军分区政治部
关于实施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
湘劳社工字〔2009〕32号
各市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民政局,各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
为进一步加强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全面建立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08〕20号)精神,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切实落实劳动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等关于进一步落实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劳动保障政策的要求,充分调动各部门单位、社区、企业及全社会的力量,全面建立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2009年,全省共援助1.5万名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全面建立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制度,争取用三年时间使我省4.46万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逐步实现就业,并力争建立起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三、援助对象
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以下简称退役人员),即具有城镇常住户口,退役后尚
未就业或从原安置单位下岗失业后尚未再就业的,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部队转业、复员、退伍军人。
四、工作程序
1、申报认定。退役人员凭本人身份证、退役证、以及一张近期一寸免冠相片,到户口所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申请并填写《湖南省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附件1),社区服务中心在申请人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公示程序,公示时间为3天。公示审查后,签署初审意见,经街道劳动保障站核实,报区、县(市)劳动保障局审批后,在《湖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栏目中予以注明。持证可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各区、县(市)每季末5日内将《全省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就业援助专项工作情况调度表》(附件2)逐级上报市、省汇总备案。
2、建立援助档案。各街道社区负责为已登记审核的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建立援助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劳动技能、就业意愿等基本信息和享受的援助政策等相关内容。以实名制在劳动保障数据信息系统中进行登录,逐步建立起全省统一的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基础台帐和资源数据库。
3、实施动态管理。对退役人员异动情况及时跟踪记录,辖区内人户分离的退役人员,以户口所在街道、社区管理为主。已经实现就业的,则在基础台帐和资源数据库中予以注销,并将安置台帐逐级上报省就业服务局汇总。凡经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或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提供3次以上(含3次)就业机会,本人拒绝应聘,或因本人原因导致所辖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连续2个月无法与其取得联络的退役人员,由所属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在《湖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栏目中予以注销。
五、援助措施
1、强化就业服务。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窗口、采取一站式办公和绿色通道等方式,为退役人员免费提供政策解读、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介绍事务代理等服务。引导退役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应聘技能,增强市场就业和创业意识。协助相关部门,为从事个体经营的退役人员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协调解决经营场地、城市管理、工商管理、卫生监督等方面的问题。
2、提供小额信贷。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退役人员可以优先得到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扶持,退役人员合伙经营的实体可以适当扩大贷款规模,最高额度不能超过20万元。贷款据实全额贴息,可以展期一年,展期不贴息。
3、推进培训促就业。对全省城镇未就业军队退役人员,按照人均1000元标准,给予培训补助,使其学会一技之长,并实现就业。
4、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援助。对退役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的按规定提供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5、提供岗位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援助力度,调整、增加的公共交通协管、社会治安协管、环境卫生协管和社区组织开发的保安、保绿、保洁以及企事业单位后勤、收发、门卫等岗位要优先录用退役人员。鼓励企业单位和私营业主招用退役人员。
6、落实社保待遇。对已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退役人员,要按相关政策落实社保补贴,并做好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对暂处于失业状态的退役人员,要及时发给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通知,并保留社保关系和个人帐户。及时做好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的退役人员社会保险接续工作。
7、提供生活援助。会同民政、教育、卫生、工会等部门,把退役残疾军人、以及享受国家抚恤和生活补助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参战参核退役人员,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和困难救济、社会捐赠的主要对象,给予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援助。
8、实施结对帮扶。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手牵手”帮扶行动,与退役人员结成帮扶对子,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帮扶和援助。
六、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就业促进法》强化了政府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的法定职责。帮扶退役人员就业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长期性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具体体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扎实做好城镇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工作。
2、做好协调配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和各军分区等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职责分工,进一步做好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资源共享工作,形成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民政部门的沟通与配合,统筹做好退役人员资料核实工作,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积极落实援助资金。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深入开展排查工作,摸清底数,力求不留死角。
3、营造援助氛围。要结合《就业促进法》宣传,认真做好退役人员就业援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工作,让广大退役人员熟悉政策、了解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扶持效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舆论宣传引导,鼓励退役人员自强自立,倡导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努力营造“政府促、单位扶、个人帮” 关心关爱退役人员家庭的良好氛围,广泛动员各方面的资源帮助退役人员就业。
4、强化督促考核。各地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管理手段,采取逐月报告、按季调度、半年检查、年终验收考核的办法,即各地每月10日之前将退役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逐级上报,省厅按季通报全省就业援助工作情况,年终对市州完成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要加大奖惩力度,将就业援助工作实绩与就业专项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任务完成好、援助实效高的市州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市州给予通报批评。
二○○九年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