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个引领具体任务
七个引领具体任务
为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充分发挥各级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和联系点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网络,确定“七个引领”具体任务。引领科学发展。
一、引领思想教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旗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执行自治区党委、市委和旗委的决策部署;认真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上来,凝聚到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上来。
二、引领科学发展。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 绩观,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指导基层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努力做到观念上适应、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督促抓好各级党委、政府确定的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的落实工作,力争实现重要指标考核成绩进位升级。全力抓好全村重点工作行动计划,确保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引领改革创新。引导基层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 突出的位臵,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正确把握改革的重点 原则和目标任务。指导基层对照旗委改革分工方案和年度改革要点,研究细化推进改革的方案、举措、步骤,明确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全镇各项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改革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和社会活力,充 分运用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当中,不折不扣地 践行“四个都要”,即: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转变机关 职能的,都要形成长效机制一以贯之地执行;有利于打破 经济体制机制制约的,都要作为硬性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都要作为推进 工作的重大举措认认真真地施行;有利于增进群众福祉的,都要作为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推动。
四、引领依法治镇。指导基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按照“三统一”、“四善于” 的要求,统筹推进依法治镇各项工作,不断提高领导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基层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推动“四个创新”,即:创新机制,强化依法治镇工作力度;创新内容,增强依法治镇工作实 效;创新形式,营造依法治镇工作氛围;创新载体,推动依法治镇工作深入开展。
五、引领和谐稳定。指导基层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集中排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妥善处理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防止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认真贯彻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局 面。积极整合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努力实现“四个一 批”,即排查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协调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推动办成一批实事好事,合力消除一批信访积案。
六、引领从严治党。指导各级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从严治党八项要求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扎实 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大力推进示范群体创建,注重培树一批先进典型。严格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落实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重点抓好“四个着力”,即:抓好嘎查村 “两委”换届工作,为群众选优配强领路人和当家人,落实基层保障经费和基层干部报酬待遇,着力解决有人办事;通过集体土地治理发包、集体资产租赁变现、争取上级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增加嘎查村集体收入,着力解决有钱办事;全面完善“四个一”服务体系、“532”工作法和 “433”服务法,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着力解决有章理事;加大嘎查村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力度,着力 解决有场所议事。
七、引领作风转变。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督促各级 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及自治区党委、市委、旗委的配套规定,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 系,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对照“两方案一计划一措施”,全面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各项整改任务落实,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严格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八项制度执行,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严明工作纪律,强化正风肃纪,大力弘扬“责任、激情、担当、实干、清廉”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部分基层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全面推行“四个一”的落实机制,即:对重点工作一年一 述职、半年一总结、一季一分析、每月一调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第二篇:设备管理的具体任务
设备管理的具体任务:
①搞好企业设备的综合规划,对企业在用和需用设备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平衡,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购置、分配、调整、修理、改造、更新等综合性计划。
②根据先进技术,经济合理原则,为企业提供(制造、购置、租赁等)最优的技术装备 ③制定和推行先进的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以较低的费用保证设备处于最佳技术状态。提高设备完好率和设备利用率。
④认真学习、研究。掌握设备物质运动的技术规律,如磨损规律等。运用先进的监控、检测、维修手段和方法,灵活有效地采取各种维修方式和措施,搞好设备维修。保证设备的精度、性能达到标准,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⑤根据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改造老产品,发展新产品和安全生产、节约能耗、改善环境保护等要求,有步骤地进行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在设备大检修时,也应把设备检修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积极应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努力提高设备现代化水平。
⑥按照经济规律和设备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设备管理工作。采取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降低能源消耗费用和维修费用的支出,尽量降低设备周期的费用。
⑦加强技术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随着化工企业向大型化、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迅速发展,以及对设备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对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不仅要看是否有一套好制度,而且决定于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的素质。
⑧搞好设备管理和维修方面的科学研究、经验总结和技术交流。组织技术力量对设备管理和维修中课题进行科研攻关。积极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行之有效的经验。⑨搞好备品配件的制造,为供应部门提供备品配件的外购、储备信息和计划。推广设备维修与配件供应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⑩组织群众参加管理。搞好设备管理要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形成从领导到群众,从设备管理部门到各有组织机构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三篇:成本会计的具体任务
成本会计的具体任务
成本会计的具体任务主要有四项:
(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成本数据正确可靠,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如果成本资料不能反映产品成本的实际水平,不仅难以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进行成本决策,而且还会影响利润的正确计量和存货的正确计价,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编制各种成本报表,可以使企业的有关人员及时了解成本的变化情况,并作为制订售价、作出成本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2)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优化成本决策,需要在科学的成本预测基础上收集整理各种成本信息,在现实和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生产每件合格产品所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最少的方案,使成本最低化作为制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为了优化成本决策,需增强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使之在处理每一项业务活动时都能自觉地考虑和重视降低产品成本的要求,把所费与所得进行比较,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成本控制,防止挤占成本。消除效益。加强成本控制,首先是进行目标成本控制。主要依靠执行者自主管理,进行自我控制,以促其提高技术,厉行节约,注重效益。其次是遵守各项法规的规定,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等挤占成本。
(4)建立成本责任制度,加强成本责任考核。成本责任制是对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和执行人在成本方面的职责所作的规定,是提高职工降低成本的责任心,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办法。建立成本责任制度,要把完成成本降低任务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层次和责任人,使职工的责、权、利相结合,职工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本相结合;各责任单位与个人要承担降低成本之责,执行成本计划之权,获得奖惩之利。实行成本责任制度时,成本会计要以责任者为核算对象,按责任的归属对所发生的可控成本进行记录、汇总、分配整理、计算、传递和报告,并报各责任单位或个人的实际可控成本与其目标成本相比较,揭示差异,寻找发生原因,据以确定奖惩并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
第四篇: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与具体任务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与具体任务
目标:
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通过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建立协配件的供应商、事业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在保证公司协作产品集中采购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达到规范采购过程、优化供应商群体、共享采购信息、监督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任务分工与业绩考核和与供应商共赢的目标。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务流程的改变.企业需要将自己原有的业务迁移至Internet上。这往往涉及到经营观念、人事管理、业务处理过程和工作流的重新定义等。主要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
具体任务:
从业务角度来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流程。即新产品定点流程、产品定价流程和产品订货流程;三个管理.即采购产品信息管理、产品需方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三个接口.即MRPII/ERP系统接口、PMD系统接口和财务系统接口;决策分析系统(包括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故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为: 建立采购产品信息库; 建立供应商信息库; 明确新产品定点流程; 明确产品定价流程:如何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产品竞价; 明确产品订货流程:如何向供应商下订单。并对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监督; 建立P—SCM与ERP、财务、MRPII等系统的接口。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60个具体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60个具体任务 亮点1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决定》起草和修改的亲身参与者,您认为《决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理解主要有五点: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我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
五是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亮点2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记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新提法?
杨伟民:这是《决定》的亮点之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我对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亮点3 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改革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记者: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一词之变的意义在哪里?
杨伟民: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基础性作用,给人的理解是在市场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在配置资源,那只能是政府。另外,过去对宏观调控也有扩大化理解,似乎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配置资源。1992年以来,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前一段时间,大家对改革的突破口、重点等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是财税体制,有的认为是金融体制,有的认为是土地制度等。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设计出各领域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为标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比如产能过剩,除了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产能过剩并不严重。
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
亮点4 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5项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记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杨伟民: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市场或没有政府,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但是,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的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与以前对政府职能的界定相比,《决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个概念过于宽泛。调节什么,怎么调节,并不明确,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的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矛盾。《决定》还强化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针对性。理论上说公共服务可以包括环境保护,但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单独列出。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干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亮点5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深化国企改革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
记者: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这方面有什么突破和创新?
杨伟民: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我的学习体会是,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国有企业第一波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有效实施《决定》关于国企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必将掀起国有企业的第二波改革。
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党校14日下午举行2013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阔前景的重要会议,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上来。
刘云山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握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高度自觉。这种自觉来自对35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来自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形势变化的清醒认识,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全会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升华了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为贯彻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决定》和讲话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基本遵循,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对照起来学、统一起来学。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力量,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刘云山说,全会精神内涵十分丰富,要全面准确把握基本精神,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要着力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开展集中宣讲、加强宣传阐释,进一步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要增强战略定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要大胆探索实践,解放思想、遵循规律,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要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一分布置、九分落实,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抓到底的韧劲,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