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
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
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给政治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下面仅举几例,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
运用“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学会倾听技术,改进政治课教学。
罗杰斯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他首先创造了“患者为中心”的咨询方式,采用非指导性技术鼓励或 指导患者弄清自己的问题,让患者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他把这个原则应用在教学 领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对学生应该采取“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的方法。所谓移情,就是要理解和欣赏学生的感情,即要善于将心比心。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无条件 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是出自真诚,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所谓真诚,就是表里一致,不装模作样。
“患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操作,很讲究倾听技术。这与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灌输、说教是格格不入 的。传统的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满堂灌,简言之是讲。运用心理学的“患者为中心”原则,则是 叫学生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和指导,简言之是听。学生说了就理清了问题,说 了就更认识自己,说了就渲泄了,说了就轻松了。而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就充分表现出来 了。
学会倾听技术的一条极好途径是组织讨论。讨论时要热情激励学生好问,好说,敢作,敢为;要允许学生 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的事物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云亦云”培养不出有丰富想象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 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找岔”,并允许同教师争辩,“唱对台戏”;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 论,不怕被视为“谬论”、“邪说”,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而“别 出心裁”、“标新立新”;要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发想,根据不同角度转向,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 题,包括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然而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增长才干,培养创造能力。笔者曾组织过“成语 中的哲学原理”,“中国能否采用两党制、三权分立”,“中国共产党既然有严重错误,为什么还能领导现代 化建设”,“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等专题讨论,运用“患者为中心”的原则,采取“移情、无条件关注和真 诚”的方法,学习倾听技术,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需要层次”的原则,选择适当需要层次,改进政治课教学。
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来,需要是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决定原因,而且也是人 的个性发展的决定原因。因此,教育首先是对需要的培养。但是,需要是有层次的,只能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较低层次需要满足了,才能向较高层次的需要迈进,乃至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社会公德教育提 出的“大公无私——应当;公私兼顾——正当;自私自利——不当”的口号,就是根据的人需要划出的不同层 次,因而受到群众普遍认同。上海市提出的市民必须遵守的“七不”规范,就是从低层次需要做起的实例,似 乎与国际大城市地位不相称,实际是精神文明最佳切入点。因此,政治课教学也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层次的规律 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该进行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教育。
以前的政治课教学,往往采用理想化教育模式,希望学生追求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现在 的社会展现了人性中更多的侧面,而其中的许多侧面与理想化的道德价值观相去甚远。当我们把理想化的看法 灌输给学生时,他们所看到的现实却是作为教育者的成年人并不具备这些美德,那么政治课的教学就可想而知 了。
选择适当的需要层次进行教学,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 “人为什么要工作?”学生们往往脱口而出:“为了赚钱。”这种回答属于低层次需要,思想境界当然是不高 的,教科书上也不是这样讲的。但我首先给予认可,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确实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工作为了赚钱无可非议。接着再问学生:“那么,工作除了赚钱这个目的是否就没有其他目的了呢?”这时候,课堂里气氛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工作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工作、劳动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工作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工作能使人充实,富有乐趣”,“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还请学生举 例证明上述观点,并着重讨论了“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这种方 法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教学气氛融洽,教学目的容易达到。
运用“无意注意”的原则,增强刺激,改进政治课教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注意分为两类:一类叫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 注意。(有意注意本文不谈)另一类叫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唤起无意注意的 刺激分为四类:(1)心理物理的刺激特征。强度、大小、颜色、音量的变化能引起注意的刺激特征。(2)情 绪的刺激特征。某些刺激能唤起情绪反应,加快心跳,提高人的活动水平,使人凝神屏息。(3)差异的刺激 特征。某些刺激偏离它们的周围环境或偏离人的预期效果,便会造成差异,使人有新颖感、复杂感、惊奇感、或独特感,唤起人的注意。(4)指令性刺激。发出指令词语,唤起学生注意。政治课理论抽象,内容枯燥,教师若不精心组织,往往显得呆板、空洞、单调乏味。我们运用“无意注意”的原则,以增强刺激,唤起学生 的无意注意。
在讲“人生理想”时,我贯彻“无意注意”的原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课开始,我说,“我们先来做 个实验。”(此乃差异的刺激)然后拿出一个宽口瓶,把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头一块一块放进去,直到一块也塞 不下时,问:“瓶子满了吗?”(此乃指令性刺激,下同)每个学生都说:“满了!”我拎出一桶小石子,(此乃心理物理的刺激,下文加沙、加水亦然)将石子倒进瓶里,摇动瓶子时石子一个个挤进石头中间的空位。又问:“瓶子满了吗?”这回学生们提高了警惕,有的说,“可能还没满吧!”我又拎出一桶沙倒进瓶子里,沙粒流到石头和石子之间的缝隙里,再问:“瓶子满了吗?”“没有!”这次全班响亮地回答。“很好!”这 时我拿出一罐水倒进瓶子里,直到溢满瓶口。我看着全班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一个性急的学生连忙 回答:“说明不管你的计划排得多满,只要你努一把力,就能塞进东西。”“不对”,(此乃情绪的刺激)我 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先把大石头放进瓶子,以后再努力也放不进去的!生活中的大石头是什么 呢?就是人生理想!要优先放进你的瓶子里。”例子贯串了四类刺激,唤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且耐人寻味,思想性也强。
为了增强刺激,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举例一定要用心。在讲“一分为二”时,我这样举例:按照欧氏几 何学,教室里天花板上两盏电灯是平行的,因为同垂直于天花板。但把电线理解成直线,就不平行了,而是相 交于地心。同理,两只轮船在同一纬度向北平行航行,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处处相等,而是越来越近,最后相 交于北极。可见欧氏几何学也是一分为二的。在讲“规律”时,我举了“蝉与数论”的例子。为什么蝉的生命 周期是13年或17年呢?
13、17是质数,除了1 和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整数因子。生命周期为质数的蝉由于天敌 少,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优势,因而就生存下来了。生命周期不是质数的蝉则反之。蝉并不懂数论,而是自然规 律在起作用。在讲“民族问题”时,我展示了新版人民币各票面上的民族头像。在讲“宗教问题”时,我列举 了源自宗教的成语。在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我列举了汉语中的“善”是“羊、廿、口”,意即很多羊,羊是古代的财富;英语中的“good”,即表示“好”、“善”,也表示福利,„„增强刺激的手段,还有看 教学电影、录像,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等。
这样讲课,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讲之前,学生捉摸不透。讲之时,学生全神贯注。讲之后,学生回味无 穷。
要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政治教师首先要学好心理学乃至研究各种流派,诸如詹姆斯的功能主 义,华森的行为主义,魏泰迈的完形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冯特的神经心理 学以及不是个人独特的认识心理学等等。
其次,要真正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政治教师最好是个杂家。无论天文地理、文科理科、文娱 体育、琴棋书画,都能略懂一些,要啥有啥。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出奇制胜,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改变政治课枯燥乏味的情况。
再次,学校也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的氛围。令人高兴的是,加强心理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上海市最近出台了学校心理教学三年规划,并作了具体部署。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政治教师更能自觉地学习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原则改进政治课教学。
第二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
1、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提出的新任务和要求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4、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的内容
(一)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二)中宣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领导,规划和指导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5、06年秋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专科层次将设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2门必修课。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三)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工作将采取先试点推广的办法,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领导下进行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除少数试点学校外,2005级(含2005级)以前的学生,仍按照1998年的课程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6、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四)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五)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六)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的要求
(一)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三)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8、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的规定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二)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三)要改善和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各地及高等学校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的地位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国之兴衰,系于人才。培养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造就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时代、社会和教育的剧烈变化,使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挑战。要担负起其历史使命,就必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6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2010年第3、4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
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座谈会精神,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为重点,以创新教
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
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袁贵仁首先传达了最近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
精神,他强调,李长春同志在这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取得新进展,这是对5年多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的极大鼓励和鞭策。讲话深入分析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
袁贵仁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状况明显好转的殷切期望,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座谈会精神,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为培
养高素质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组
织机构保障和学科保障;二要加大督查力度,制定并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建设标准》,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测评体系》试测工作,并组织督查
指导组,推广经验、发现不足、督促落实;三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要以学生“真
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为标准,充分发挥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四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提高教师地位和提
高教师素质两方面下功夫,建立科学的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和评价标准。
北京大学郭建宁、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合肥工业大学刘
瑞平、郑州大学于向东等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宣部理论局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第三篇: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捕捉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结合运用心理融通和疏导方法,根据心理特点、实施情感渗透、把握需要动机、重视意志品格,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人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人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捕捉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新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突破口,这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同时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将心理学知识引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成功办法。
一、根据心理特点,坚持教育为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智能,有以思想为核心的高级心理过程。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作指导,受其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觉悟,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作用。而以教育为主,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客观规律,确立正确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思想活跃、反映敏锐、善于思考、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明显增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敢于直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渴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强也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要么眼高手低,要么妄自菲薄,压抑、焦虑、自卑使他们陷人个体内心世界的狭小天地。因此,大学生对某种事物有看法或有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强迫其改变某种思想或情绪是不行的。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说服教育的方针,在工作实践中,应该既要重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要注意疏通引导;既要掌握时机,又要形式多样,做到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正面教育不能简单生硬,也不能不注意时机和场合。
在时机的选择上,最首要的问题是看说服教育的条件是否成熟。谈早了,对方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不足,可能会事倍功半;谈迟了,又可能事过境迁,失去了说服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对不同的人,虽是同种性质的事,但由于各自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对条件的要求就不一样。有的学生多疑,就要循序渐进,适时说服;有的学生直爽,心胸开阔,可以有意识地立即找他进行说服教育;对从谏如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说服教育;对固执倔强的学生,宜创造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说服教育,且应该在其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进行„„
在场合的选择上,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比较慎重的事情,宜在办公室等室内场合进行谈话。因为室内谈话易于使对方引起对问题的重视;对一般的分歧、失范和偏离行为,可以在室外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宽松,多一些随意,少一些拘谨,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戒备,在谈笑风生之间,把问题解决。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还受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素质的制约。“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靠真理的力量,二要靠人格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自己站得住,才能要求别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才能要求别人也行得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受教育者一方的角度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以增强沟通、信任和理解,找准切实的共识点、共同点和共鸣点,进而形成彼此的角色认同、观点认同和价值认同,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心理换位原则。它易于引起对方的积极回应,使其愿意敞开心扉,甚至可能牵引和启发对方也实施心理换位,站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形成理解和互动统一。因此,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大学生,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二、实施情感渗透,关心帮助学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想和情感都是人们的思维活动的直接产物。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是情感的内容和基础,情感是思想的表现和流露。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经常处于矛盾中,并带有明显的两极性。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实施情感渗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如果学生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使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单纯的情感交流和感化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因为交流感化的成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往往取决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感情是否融洽,心理是否相容。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道理,不同的领导、老师去讲,大学生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求有充分的民主权力,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求平等相待,在人格上要求相互理解和尊重。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居高临下式的说教方式再不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关心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尊重大学生、体贴大学生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情基础,做到说理与关心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二者 2 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唤起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积极性,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得到说服教育的启示,又得到朋友式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以情育情、以理育晴、以情感人、以情可人。也是古人称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意旨所在。
三、把握需要动机,正确引导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需要等等。在新时期,不能忽视社会变革对大学生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影响,而把大学生的需要、目的和动机都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掌握大学生们的这些需要,认真地分析,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势必软弱无力,变成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空洞说教。
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帮助大学生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有正确的引导,合理的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成才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 3 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大学生属于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新时期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如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如何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对人的认识也与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要从情感变化、语言交流、行为表现中进行了解,还要善于洞察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深层的心理活动,认真地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心协力,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而运用心理学知识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 4 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本文档由原创作者两性用品http://www.xiexiebang.com成人用品站长上传,只为分享经验与体会,请尊重版权。
第四篇:心理学运用作文教学
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巧用心理学理论辅助中小学写作教学
三溪镇中心小学
熊丽娟
1816248750 摘要:深处一线的教师们强烈地反映,普通中小学生,普遍地表现出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惧怕、害怕写作。大多数学生们的作文现象令人堪忧:他们找不到切入的点,不知从哪里下手;不仅如此,现在学生们的作文要么依葫芦画瓢毫无新意可言,味同嚼蜡;要么普遍的无病呻吟,文章里几乎看不到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大多夸夸而谈;更为甚者,有些同学,就连普通的话语都表达不清楚,通篇就是胡编乱诌,没有一句通顺的语言,简直就是“瞎扯蛋”。作文难,难作文,几乎成了每位学子们的心声。作文教学同时也成为了许多语文教师们的一块心病。基于写作在语文乃至其他基础学科上的重要性作用,本文特此引进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以期能够帮助教师们在写作教学上引发灵感,进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关键词:写作教学 心理学理论 写作水平
一、概述
作文是什么呢?作文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一篇习作的完成需要经过选材、立意、构思以及具体写作等几个阶段,【1】甚至细致具体到遣词造句。因此,可以说,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鉴于此,作为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在写作时的这种独有的心理活动特点,以更好地为教师们的写作教学服务。因而,本论文的要旨在于掌握和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特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点写作教学,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写作,以整体提高学生们的习作水平。
二、重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作用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者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说,诗就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向的,而人们内心的志向又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说得更直白一点,写作应该反映和表达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写出 来的作品才会让人觉得有真实感,才会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并最终打动读者,才能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汉代杨雄《法言·问神》也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即文章必须能反映作者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真正富有鲜活的血液,才会有自己的生命活力。情感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既是学生形成认识的心理条件,同时也是自
【2】己思想情感向外输出的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写作必须强调有感而发,个人的思想情感因素的是进行创作的必要源泉。只有在自己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的思想认识的加工,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直面体验,并同时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认知和情感。征对中小学生习作上出现的内容空洞、味同嚼蜡,感情清浅、没有真实情感流露的问题,教师们必须把握学生们写作的心理,利用具体的心理学理论和策略去帮助那些害怕写作或是在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们。在我看来,但凡那些在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多半都是些平时日常生活观察能力弱或者是生活体验和感悟少的人。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他们对生活持一种比较“麻木”的状态,导致他们对平凡生活的感悟浅而又少,从而缺乏对生活生命本真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导致他们在写作课上无处着笔,无感可发。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挖掘到写作教学的最深层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成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培植者和点燃者【3】。语文教师应强调学生要做一个有心的人,细心的人,甚至是“敏感”的人。这里所说的“敏感”不是指心理学和精神意义上的那种过度在意而导致的不适。我们强调的“敏感”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敏锐反映和看法。想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就必须从源头上去重视。想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欲望和诉求,就必须要求学生仔细地去观察和体味生活。只有在历经平凡生活基础上,有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真正感悟和体会,并力争让写作一定贴近现实,反映现实,最终高于现实。只有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从平凡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去体味和感悟;只有学生们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去体验,到现实中去挖掘,才能做到最终的厚积薄发,才能形成最终的比较理性和深刻认识,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融入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只有同学们对生活有了体验,对生命有了感悟,我们的文章才会显得生动,显得情感丰富和意蕴深远。
三、榜样示范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他在这一理论中强调,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
【4】人物的模范和示范性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进行的。学生们同在一个群体下生活和学习,在他们的身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可供他们效仿和学习的“榜样”,而这个 “榜样”是那么真切地存在于他们现实的生活环境,这个“榜样”可以是品行优良的学生同伴,也可以是他们崇拜敬仰的师长,也可以是社会上品德高尚的人。在教学中,教师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利用学生们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学生们使自己的行为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来进行写作教学。具体可供操作的榜样示范法有很多,比如,著名人物的启迪示范法。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选出经典的文章,也可以是某个著名的人物经典事件。通常著名人物的那种榜样效应更为明显。譬如,老师在讲到具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声誉的《史记》的创作者司马迁时,要特别强调和突出其受到的屈辱,也正是因为生活带给他的屈辱,才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动力,才会使得司马迁他创作了具有集史学和文学价值于一身的重要著作。著名人物往往会给我们的精神激励,这就是著名人物的效应。
2.经典课文分析法
在写作教学课上,教师可以将教材上面的经典文章当作范文去解读。把这篇范文按照从写法、题材、选材角度去分析,大到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上全方位剖析。例如,在教学完一篇课文时,老师可以按照分组作业的做法,把学生分成相对应的几个小组,要求同学们指出自己认为文章中写得好的部分以及它写得好的理由,或者从文章的题材选择角度,或者是文章构思上,再或者是用词方面,还或是人物塑造上,等等,让学生找出来,并说出好的理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又一次让学生研读了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写作的过程和始末,同时学生们从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中又模仿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形成自己以后的写作风格奠定了基础。这其实,也是学习和模仿,也就是榜样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3.学生作品示范法,充分利用榜样效应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大概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长处,要善于捕捉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尽管只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或一个词语,老师都不能放过。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老师就更要发挥它的重要示范作用。老师要在班级上公开范读这位学生的作品,并对其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其更加努力写作,同时还可以发挥榜样代表的作用,使同学们都像他学习。
拿我本人的经验来说,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语文成绩好,也并不认为自己作文写得很好。在老师和我自己本人的眼中,我不过就是一个非常遵纪守法的还算乖巧的学生,我的成绩也算不上优秀,最多也就中等偏上一点点。然而六年级的一次作写作训练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是新换上来的一名年轻语文老师,开学之初就让我们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写一件难忘的事的。的确,那篇作文写得算比较成功。我记得很清楚,老师第一个读的我的文章。那节课上,老师在班上把我的那篇文章反复读了三遍。我当时特别惊讶,同时内心也非常激动,我甚至没有想到我的作文竟然能够得到老师这么高的评价,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从那以后,我突然觉得语文老师很可爱,也更加喜欢语文了,同时也并不担心和害怕写作了。同时在这位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你争我赶,大家学习语文的劲头更足了,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在这里,老师还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强化效应理论。老师通过一次对我习作的表扬,从而加强了我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我会变得更加努力学习和更加喜欢写作。这是对我的一次正强化,而老师对我的表扬则属于一种“强化物”。同时正是在这种强化物的刺激下,在我这个正面的榜样效应的影响下,同学们也会向我这个“榜样”学习,我因此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被那种想要被【5】表扬的欲望所驱使。最终大家都会努力写作,努力学习语文,所以,自然而然班级的语文成绩会相应得到提高。这是一种榜样示范的策略。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应用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实用的脚手架。在教学中引入 “支架”,指的是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平台,即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促进自身
【6】认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中小学生阶段,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写作思维能力等都还出于比较低水平的状态,小学生们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撑,支架平台的运用就更显得尤为必要。譬如,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初学写作时,老师要求他们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可是,对于这个人,同学们可能是很熟悉,但是学生们并不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着手,怎样才能把这个人物写得清楚,并让老师满意。这个时候,老师的“支架”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比如,老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的时候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你熟悉的这个人是谁?他/她有什么性格特点?喜欢做什么?你喜欢他/她吗?为什么?等等,老师可以从各个方面,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提醒,帮助他们开阔思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思维构建模式,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除此以外,老师可以提供的“支架”是多方面的,同时“支架”的提供可以成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四、正确培养积极的写作动机
古语曰: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应该说任何性质、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饱含有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没有人类的情感活动便不称其为文章。情感的宣泄
【7】便是作者著述文章的需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系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在这里,作者们的忧、愁、愤、闷,各种情感的交织与撕扯成为了他们想要表达和发泄的重要出口与通道,同时这种表达与宣泄的需要也是他们写作的最主要的内部动机。心理学把动机理解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特定的目标的内【8】在心理过程。(教育心理学P72)因此,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并能有效地调动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写作动机,无疑对学生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机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意义重大,写作动机的有无强弱对写作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9】然而学生的写作动机主要有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分。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划分,学生的自尊及自我实现需要,即可理解为一种主动的,学生自身的,自我发展与理想实现的需要的内部动机。此外,学生个体的兴趣所在,学生自身的效能感都可以归结为学生们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学生主体之外,主要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期许,社会成长环境的需要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动机,增强他们的写作欲望和表达的需求。由于写作行为是在个体的动机作用下进行的,所以写作是否能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动机的强弱。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愿意写’和‘有无内容可写’”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前提。所以,教师想要抓好写作教学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怎样写,为谁写。其中,“为谁写”就是表达的是否愿意写的问题,是因为外界(如老师、家长)的要求与压力而写,还是说是因为自己本身有这个写作与表达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要促成学生从“别人的需要”到“我自己的需要”的转变,从别人要我写,转变成我自己要写。只有把写作变成学生自身内心的需要,变成他们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才是真正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也只有这样迸发出的写作动力才会激发出更大的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不胜枚举,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得到了验证。前文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在我看来,学生的内部写作动机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们或者写作者自己本身自己加强培养与训练,更多的需要写作者本身对待写作与表达的清醒与深刻认识。其内部认识越深越多,越有助于其内部动机的加强。相反,外力的施加却并不如内部唤醒力量作用强大。
相较于内部动机,在外部动机的加强与刺激上,我们教师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就会多一些。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偏向于外部动机,学习的自觉性逐渐降低,而这些也与现在的学习诱因也要很大关系【10】。而这些所谓的学习诱因就是我们常说的外部动机。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有很多,如分数,教师表扬,家长期望,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博得大家的认可等等。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他们学习的促进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利用外在的诱因来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这里主要就是写作的动机。比如,在写作课上,我们可以多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生们在写作上有比较好的表现时,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良好的评价和鼓励,以加强在这些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而征对写作比较差的同学则要表现出耐心,并在适当的 时机要给他们信心和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他/她不是表现在写作或者语文学科上,我们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一颗宽容和仁爱之心,让我们的学生无时无刻无不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关爱,有些学生的人生因此才有了逆转。
综上,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没有提高的可能,关键也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更新和发展。在当代,掌握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对写作心理的把握对于教师教学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发扬终身学习的精神,跟随时代的步伐,同时,学生们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写作的内部动机,真正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书目
[1]小学作文中的心理学问题探究.宿万成 [J].甘肃:教育革新,2010(11).[2]让灵魂呼唤情感-----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闫利建[J].河北:中学语文,2012(09)
[3]着眼学生写作心理的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研究.秦勤忠 [J].广西:广西示范大学,2006(08).[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戚立夫[J].现代中小学教育,1985(03)[5]教育心理学.[美]安妮塔·伍尔福克,伍新春等译(第1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小学作文“支架问题”教学研究.齐敏[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04)[7]应用文写作的情感因素与表达方式.吕瑞华[J].江西:赣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02)[8]教育心理学.闵卫国,傅淳主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01)[9]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探究与实践.钟桂芳[J].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08)[10]试论中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与培养.顾承倩[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09)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在21世纪的今天,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今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善着我们的教学方式。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的手工业性质的政治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黑板,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政治课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极大热情。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我们知道,中学生都喜欢新颖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而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这种交互性可以让学生直接动手参与。正是由于这种交互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者加起来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见,又能听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强得多。而且它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诱发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第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把许多抽象的思想政治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比较抽象、深奥,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的展示、传递信息。使学习内容由间接变直接,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深奥变浅显。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记忆牢固。例如,在高二哲学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统一性”这一抽象的哲学命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视图功能,如用同一根绳子吊在气球两边的两个人都以另一个人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维持生命的系统之中这样一个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之后,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矛盾统一性和相互依存的道理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多媒体技术不仅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觉材料,而且为学生展现了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可以说,多媒体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气息。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由学习课本、解决课本这个“小社会”的问题,到认识社会、解决社会这个“大社会”的问题,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度增加有利于教学的信息量,要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新情境、新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如在纸币发行量的教学中,分别播放1994年消费者抢购商品和1997年市场上商品堆积的画面,使通货膨胀和市场疲软这个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如讲授“主权国家的权利”时,录放2001年4月1日美国侵犯我国主权,制造撞机事件的有关素材。讲“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时,录放了中国入世协议签订的有关场面,并用多媒体技术加以处理。课堂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片断,引导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经过层层诱导,不仅使学生接受了最新的信息,也使学生从表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许多人包括我们的一部分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就是说教,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也是“马列老太太”这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言传口授,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可信度低。学生对思想政治的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例如,过去我们在讲授有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提供的许多材料和数字千真万确,论证也很有力,但学生总有三分怀疑。而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切入一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实际变化的图表数据、98抗洪抢险、反腐倡廉大动作等一系列人和事的视频材料后,学生的怀疑就大大减少了,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提高了。又如,在讲授“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批判法轮功”时,仅从理论上讲,可信度不高,而运用多媒体以图象和视频方式再现近些年来法轮功所造成的危害时,学生对法轮功的本质和危害就有了真正正确的理解。因此,只要我们平时做有心人,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重点栏目,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并加以处理,就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信度。第五.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交互性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将授课内容和学生协调、融洽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并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精讲多练”,在此原则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老师不能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而选用多媒体技术后,使课堂节奏加快,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易于突破重难点,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并能通过人机对话,既使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即时得到检验和反馈,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六.从教师自身而言,利用多媒体便于延伸教师的基本技能。
教师队伍中不乏多才多艺者,但每个人的风格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要是一个好的组织者,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现“全能”。用录像代替口头描述可以更好地调动情感,引起共鸣。心理学实验也证实,外界80%以上的信息通过眼睛进入人脑。如果用板书突出重点,重要部分用明线条、不同色彩、不同字体标示出来,就显得醒目,就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讲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时,举了如下一例:即通过对比中国产“六神丸”与日本经过科技加工的“救心丹”,同样的原料价格却相差近百倍。为了强化科技造成的差距悬殊,他采用手工制作的传统葫芦瓶装“六神丸”,用现代精美盒装“救心丹”,并在二者下方分别注明标价、产地,由前者至后者用箭头标明“科技增值”。显然这种对比更加突出,对于作画不太熟练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前做好,上课时直接用,省时又省心,并且便于长期保存,以备后用。
正因为多媒体有诸多优势,各学校纷纷采取措施推进电化教学,普及多媒体运用。但是,理想的教学媒体并不等于最佳教学效果,教学中媒体的组合是否恰当,媒体与教师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妥当,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必须遵循教学媒体的应用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媒体演示一般要经历预先演示——心理准备——展示媒体——指导观察——提示要点——反馈调控等阶段。在此程序运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全面规划,认真准备。教师对媒体的演示程序要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并进行认真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媒体之前,要帮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即演示之前向学生说明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中应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观察的心理状态。第二,适时展示,恰到好处。教学媒体的展示时机要建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三维立体关系的基础上,符合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流向。教学媒体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制约,并为之服务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兴趣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涨,注意是否集中,感知是否清晰,思维是否亢奋等。因此,从学生心理流向看,教学媒体的最佳展示时机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淡化之时、思维抑制之时等,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从无序向有序发展。从教学内容与媒体的切入关系看,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达到最佳对接、衔接、切入,方可收到好效果。如突破难点时切入,阐释重点时切入,创设情境时切入,归纳总结前面内容时切入等,效果较为理想。
第三.“演”、“讲”结合,指导观察。在进行媒体演示时,是教师不停地讲解代替学生观察,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思想在媒体演示教学中的不同点。因此,“演”、“讲”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是媒体演示的重点。多媒体能提供生动、直观的视听信息,但获取这些信息并非教学目的。何况单一的演示往往欠深刻,单纯的讲解太抽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既要通过演示发挥媒体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词语的作用,使演示和讲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解把直观与抽象,视听与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直观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概念,把握本质和规律。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切不可让媒体演示来代替老师的讲解和引导。
第四.提示要点,总结归纳。无论是老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观察,都是对现象过程的具体了解。在这些现象、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重点的或本质的,在教师讲解或学生观察之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地指出,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系统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矛盾”时,教师可展示投影片“矛盾即对立统一的知识结构表”。
第五.核查理解、反馈调控。一堂课下来,教师要通过提问等活动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观察对象,是否掌握了现象所反映的知识,就是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甄别学生反馈形式的内涵,正确洞察学生反馈信息的形式,判断其正确的意义指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教学媒体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应用,必须为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多媒体应用艺术的根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