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土地开发及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19-05-15 02: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片土地开发及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片土地开发及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篇:成片土地开发及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成片土地开发及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据统计,1992年上海市出让土地201幅,计2010公顷;广东省1992年出让土地2503幅,计7374公顷。其中成行成片综合开发占极大比重,如大亚湾4个综合开发项目,面积达500公顷;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在佛山投资10亿港元,对300万平方米土地进行住宅、旅游、商业等综合开发。到1993年初为止,地处内陆的重庆市,在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大开发区.180多个工地,正在施工的建筑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据比较保守的估计,至199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2000多个,规划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成片土地开发区的面积一般为1—2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福建元洪投资开发区50平方公里.其次是洋浦开发区30平方公里。成片土地开发区有独资、合资、合作等投资开发形式;有工业开发区、高科技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农业试验区以及综合开发区等开发经营类型。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改善了开发区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加快了我国吸引外资的步伐,进而促进了区域面貌改观和区域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地区急于想改变落后面貌,放松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和执行,加之有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相应的监督措施不力,因而在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及土地出让上出现了一些盲目性等问题。

不进行科学规划论证,盲目圈地,开发区设置过多

一些地区不看条件,不分地段,盲目圈地,形成省、地、县、乡都竞相兴办开发区的局面。一些开发区的兴建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充分地规划论证,而是互相攀比,在形式和数量上赶浪潮,形成围地热、批地热、炒地热。要建成前面说的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2000多个开发区,需30万个亿的投资,相当于1992年全国固定资产完成投资的40倍;也就是说,即使所有资产者投向开发区,至少也要40年才能建成这些开发区。

土地出让供大于求,价格偏低,国土收益大量流失

土地出让的数量过多,供过于求。不少地方超越国家规定的权限自行制订优惠政策或变相减税让利,靠低地价吸引外商,超优惠出让土地使用权。有资料表明,成片土地出让地价,沿海地区一般每亩(0.066公顷)一万元左右,高的数万元,低的仅几千元。内陆地区地价更低,有的甚至低于土地开发的成本价格。为争外资竞相压低地价,无疑是对地产市场的冲击,是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它使国家在未来的土地增值中流失了大量的收益,不利于地产市场的培育完善。

大量良田沃土被占用,或者闲置,建设用地严重超计划 1991年全国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达5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约30%,耕地净减少23.3万公顷。1992年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大突破计划,成片土地开发占地80是耕地开发区的兴建是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湖南省汉寿县太子庙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开发区规划面积10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69公顷,是汉寿县以往每年三项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3—5倍。一些地区生产力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难配套,造成开发区土地资源闲置荒芜;或者大量土地被用地单位和外商长期掌握,政府通过土地供应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

土地出让后监控手段不力,管理薄弱,土地市场投机现象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会自然增值,有的用地户获得土地使用权后,不按合同要求进行开发,而是坐等土地增值炒地皮;有的仅进行少量开发,未真正达

到转让条件就开始转让土地;有的迟迟不动工开发建设。不少经济开发区招商进度慢,开发资金到位率低。对于这些问题.政府缺乏有力的监控手段,正常管理显得十分薄弱。

成片土地开发经常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忽视环境保护,引进项目雷同化、低水平,产业结构同构化等。

上述问题在成片土地开发及土地出让中已不鲜见,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今后,开发区兴建和土地出让工作应从追求数量、疏于管理转变到注重质量、强化管理上来。具体说来,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宏观控制,做好规划工作。

从全国总体战略高度出发,为将来发展留出适当的空间,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在一定的时期,政府出让的土地总面积不要超过10年内可能的开发量。做好成片开发土地的规划工作:(1)成片开发区的兴建,包括地块数、用地面积、利用方向等,要纳入统一的开发规划,做到有计划出让外商要投资开发的地块应是事先纳人规划的地块。(2)成片土地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和小区建设规划要接受区域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指导,并与之相衔接。

第二,合理确定土地出让价格,提高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率。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是政府有偿有限期出让土地、促进土地商品化的切实步骤。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一定的出让金,招商引进外资项目进行区域开发,这是一种‚引鸟筑巢‛和‚以外引外‛的对外开放形式。为增加土地开发的透明度,提高国土资产的收益,必须研究和制定合理的土地出让价格合理的地价标准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体现以地聚财,为政府增加财政收人;二是满足征地补偿;三是符合级差地租原理。出让土地做到优质高价,劣质低价。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出让价格的宏观引导规范化管理,可由国土、计划、建设、财政、物价等部门组成土地价格评估委员会,对成片土地出让价格实行统一评估.合理确定基准地价。并把行政区内土地分等划级分成若干基准地价档次,再根据每幅出让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容积率、供求状况等因素浮动,进而确定每幅出让土地的地价,以此作为外商合同和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成片土地立项的依据。

第三,垄断土地出让一级市场,强化政府对出让土地的控制权。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进人市场,这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改革。我们允许外商获取土地使用权后进行投资开发,并可以依法经营土地,对土地使用权实行再转让。但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建立在国家拥有所有权及地面地下重要资源控制权基础上的。强调政府垄断成片土地出让一级市场,掌握出让土地控制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不仅对城镇国有土地,而且对城镇郊区榘体土地、农村成片土地和过去无偿划拨的土地一级市场,都实行高度垄断,井采取积极措施,实施‚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正如邹家华副总理指出的:‚土地出让必须经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手续‛,‚政府对土地出让的垄断,要体现在对土地开发实行‘五统一’上‛。二是成片土地属国家所有,各类房地产公司不能拥有所有权,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不能转化为公司利润。三是各级政府出让土地后,即使是合同出让期限内,因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可以按原出让价收回土地使用权。在成片土地出让合同及立项批文中应明确写上这一条。四是要重视资源保护。如成片土地开发原则上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更不得占用一级(永久)保护区;不得占用或破坏永久性的测绘标志;不得占用出让土地范围内的地下矿产资源等。

第四,鼓励开发‚生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扭转建设用地失控局面。如何协调好外资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成片开发用地必须充分保证;为了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考虑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耕地面积必须保持稳定。因此,应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调控手段,鼓励外商成片开发经营荒山、荒坡、荒滩,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具体措施:

1、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制定和落实保护措施。

2、加强成片土地出让的计划性,分期下拨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3、在收取土地出让金(包含造地费)时,对开发‚生地‛者给予一定优惠。

4、划入开发区规划范围内但久未动用的土地,要组织农民复耕.避免土地闲置。

5、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总量控制目标,促进成片开发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

第五.土地出让中以招标、拍卖方式为主,减少协议批租。

协议出让的方式主要适用于非营业性单位用地,如行政、科教、文卫等部门用地,福利商品房用地,高科技项目用地等。从1989年12月1日深圳首次采用公开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8588平方米,拍定价525万元)开始,广州、珠海、上海、厦门以及内陆许多地方都相继敲响了地改的锣声。但是,广东、上海、重庆、黑龙江、深圳、北京等地资料显示,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难。以这两种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数量,一直难以突破建设用地总量的百分之十。用拍卖和招标的方式出让土地,能杜绝‚条子地‛、‚关系地‛等不正常地获取土地的方式,地价较合理,资金易到位。目前,要让招标、拍卖‚唱主角‛,关键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禁止权力进入土地市场,不以行政干预、长官意志阻碍土地真正走进市场的进程;二是对近期需出让的土地,按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关部门密切配台,超前做好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六,成片土地开发既要依法审批叉要提高办理效率,要切实加强土地出让后的管理。

各地为了调动外资参与土地出让的积极性,在审批用地时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减少了外商经营管理的外部成本。但有的地方无视国家税法和土地法,超越权限擅自制订发布税费减免办法,对外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盲目下放审批权限.放松正常的行政监督和执法行为,对土地出让后用地者履行合同情况管理不力。目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行分级分类审批以减少层次,实行联合会审制度以减少环节,实行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次性报批以减少重复。

二、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和国发(1993)33号文件精神,继续对现有开发区的设立审批权和土地审批手续进行认真清理、整改。

三、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管理非县以上国土部门鉴定的出让合同一律无效。政府要定期检查出让合同执行的情况,发现不履行合同的现象及时处理。

四、对出让后的土地进行清理检查。未按时招商的要促成尽快招商;两年内未动工建设的应由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未达到开发进度要求而进行土地转让的,增收土地增值税。

第七,加强立法工作,把土地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完善的地产法,保障土地使用权交易双方的合理权益,使土地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香港制定有《拍卖地产条例》、《地产转让及物业条例》、《土地注册条例》、《土地回收条例》等。在我国现今土地出让过程中,却缺乏市场机制和法律规范,人为因素多。为促进土地使

用制度改革走向深入,建立和发展规范化的地产市场,当务之急是国家要尽快颁布土地市场和土地资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地产管理法》或《地产交易法》,及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第二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反映群众愿望,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为此,我们于2008年10月到抚宁县抚宁镇下庄村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蹲点调研,目的是要了解农民对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需求、愿望、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结合正在该村实施的2008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发现项目实施的难点和影响项目建设的因素,并力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召开村班子成员座谈会、到农民家中走访座谈、深入农业开发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和群众交流、发放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与县农开办、项目乡镇和项目村共同分析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农民对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看法

抚宁县抚宁镇下庄村2008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面积2854亩,计划新打机井26眼,埋设地下管道18400米,修农路5281米,建桥一座。我们走访中发现,在项目实施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规模对农业生产性公益设施进行改造完善的政府行为,对中低产田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的实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农业综合开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农民从已完成改造的项目区中,看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彻底改善,机井、地下管道相配套,用水方便,农路畅通,运输便利,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得到有效

解决,种植结构调整后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们非常欢迎农业开发项目,期待着通过农业开发项目改善本村农业基本条件,增加农业产出,增加收入,对国家的无偿投入深表感激。

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与国家政策有关,有些与我们的工作不够深入有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1、自筹资金困难大。在与下庄村干部座谈中,他们对项目建设最大的担心,就是觉得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完成难度很大,走访的十多户农民谈及此问题时,农民也表示出些义务工还可以,但出资有困难。虽然在项目立项前,项目村都征求了农民对筹资投劳的意见,因为农民迫切期待项目实施,所以在征求意见时,大多数村民代表都同意筹资投劳,但在实施过程中,筹资投资的落实却面临着困难。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村级没有自有资金,没有能力投入。我们调研的下庄村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村集体基本没有收入,也没有多少积累,村集体无力出资。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二工”取消,投劳必须是农民自愿的,而下庄村以生姜等高效益蔬菜种植为主,用工量大,农民农闲时间少,因此少量投劳还可以做到,大量投劳就有困难。三是自筹资金比例过高,目前农民筹资投劳占中央财政资金的60%(即总投资的28.5%),比例较高,且随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逐年提高,筹资投劳数额也按比例跟着升高。我市土地治理项目2003年农民筹资投劳85元/亩,2004-2006年为131元/亩,2007年后为179元/亩,农民感到支出的压力加大,直接影响到农民筹劳的数量和质量。

2、防护林建设有阻力。因地制宜的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是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重要措施,林网建设也是关系到项目形象的关键因素。但在座谈走访中,感觉农业开发

涉及到的其它工程农民都非常欢迎,只有对农路边栽植防护林有较大抵触情绪,主要是觉得林木遮光,与周边作物争水肥,影响作物产量,而且本地区农民没有路边植树的种植习惯,觉得路修好了就解决大问题了,路边栽植防护林没什么用,对林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认识不足。

3、工程细节设计需加强。农民非常欢迎土地治理项目中的打井、埋设地下管、修路、架设农电线路等工程,但在我们调研中,农民对农路走向,做业通道的设置、地下管道和出水口位置设置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这些问题有些是农民单纯从自已使用方便角度考虑,没有考虑科学规划和工程成本,有些则是我们项目规则设计做的不够深,不够细,考虑的不够周全。

三、解决土地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从实际出发,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虽然在走访中,大多数都民都建议取消项目中的自筹资金,改为全部由国家投资。但我们认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农民适度筹资投劳,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实际,符合国家投资政策。从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来看,农民筹资投劳踊跃的地方,项目实施也比较顺利,工程建后也能发挥长期效益。而农民不愿筹资投劳的地方,项目建设中阻力大,工程毁坏程度也较高。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成后归农民所有,农民投资投劳是合理的。但现行政策中,农民投资投劳的比例的确过高,建议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适当降低筹资比例。从调查结果看,让农民出资难度大,但如果村集体有实力的,村集体出资是可行的。涉及到各家各户的地下管道埋设、植树等土方工程则可以出义务工来解决。因此,建议将与农民自筹占中央财政比例降为10%-15%比较合理,且应以农民投劳方式为主,以筹资方式为辅,保证投资投劳不至于影响农民全年纯收入,不能因此降低农民生活水平。二是坚持以农民要求为前提,遵循农民意愿,只要农民群众愿意筹资投劳,又不违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鼓励受益户和承包商积极参加项目建设,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种方式实现农民

筹资投劳。三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农业开发是“民办公助”的利民工程,农民有义务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农民投工投劳热情。

2、明确权益,解决防护林保存难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如果一项工程不能让农民受益,还会给农民带来一些影响,哪怕影响很小,想仅靠要求农民提高思想境界来支持该项目建设,是脱离现实的。路边防护林影响邻近农作物生长是现实,要想保证树木不被人为损坏,必须要让农民从防护林中受益。建议项目区要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的管护机制,林网以“树随地走、靠近谁,归谁管,管好就归谁”的形式,全面落实林权,即谁家地头的树就归谁管理,保证成活,成材后收益部分或全部归树的所有者。通过与农民交流,大多数农民都愿意接受这种方式,认为这样防护林建设就对农民产生了现实的经济效益,用这种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以有效解决防护林保存率低的老大难问题。在条件适合的地方,也可以考虑用片林取代路边防护林网,或因地制宜的栽植一些不影响生产的灌木树种,以减少对作物的影响。

3、项目工程务必科学实用,配套完善。在调研中,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农业开发工程来不得半点表面文章,必须踏踏实实地针对农民的生产需求,选择科学实用的方案,并做到各项工程配套完善,做到工程竣工即可方便使用,不留尾巴。要让农民充分地、全程地、深入地参与工程规划,以增加工程实用性。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加大农民参与程度。

4、建议上级在农业开发投资中,安排适当比例的工程管护资金,用于建成项目的维修、管护,以支持项目村做好项目管护工作。

四、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需要强化的工作

1、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时间紧,而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量很大,在调研中农民反映的工程方面的问题,以及从近几年的工程建设、验收发现的相当比例的问

题,都与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有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前期工作的机制。一是务必提前动手规划,土地治理项目规律性很强,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政策性变化,项目县不能等上级项目规模、指标确定再动手,要在年中就着手选择下一项目区位置,在秋季即开始第二年项目的前期设计工作。二是务必让农民高度参与,做实、做深、做细勘察设计工作,项目勘察设计人员要与项目村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深入田间,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设计落实具体工程位置、数量。在完成项目规划图后,要把设计方案分发给项目区的每个村,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对有异议的工程,重新实地踏查,修正设计,确保每一项工程科学实用,群众满意。三是规划设计完成后实行专家评审制,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专家对规划设计标准进行审查,根据专家意见作出修改调整,使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强化项目工程管理和监管体制,保证工程质量。一是要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做到纵向全过程、横向全系统、意识全方位、时间全控制。特别是县级农业开发部门更要精心组织安排,严格落实项目工程管理责任制,单位领导和技术负责人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监管到位、奖罚分明。

二是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监管。要严格把好三个关口:首先严把材料的进货检验关。凡建设工程材料均需经开发部门和工程监理同意才能用于工程,确保材料合格。其次要严把作业指导关,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认真指导施工人员作业,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规范和作业指导要求进行施工,做到一次成优。第三要严把施工工序关,监理人员要认真做好过程控制,上道工序未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不得因为抢工期,而姑息迁就、简化程序。第四要加强对监理部门的监管。针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土建工程类型多、数量大、造价低、位置分散的特点,农开部门要经常督促检查所委托的专业监理部门的工作,确保其对土建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

有效监理。各县农开办要对整个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实行社会监理,安排项目区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现场跟踪监督,全面提高项目工程质量。

2、加强宣传,减轻实施项目的难度。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让农民知道开发项目由国家投入,农民参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完成后都归农民所有。让农业开发政策家喻户晓,工程建设人人皆知,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农业开发项目的建设,服从规划,自觉筹资投劳,自觉监督工程质量,使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3、创新思路建立健全管护机制。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的项目工程越来越多,为保证项目工程的正常运转,长期发挥项目效益,乡村要成立管护组织、制定项目区配套工程设施管理办法及农田防护林管理办法,采取集体和个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护,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正常运行,发挥效益。及时与项目乡镇、项目村办理产权移交手续,明晰项目产权,确定管护主体,每项工程做到管护责任到人头。市县农开办要建立建后项目跟踪调查制度,建后跟踪调查不仅能有效反映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工程的管护情况,为上级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督促产权单位加大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的管护,使项目工程能长久发挥效益。

第三篇:浅谈旬阳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旬阳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乐荣斌

旬阳县境地貌以低山为主,兼有中山、河谷地貌形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08.7964万亩。工业强县战略部署的提出,各类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耕地占用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西康高速、襄渝复线、十天高速、蜀河电站、工矿企业等各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大量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越来越重。为此,旬阳县始终把土地开发整理做为全局的工作重点,狠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每寸土地,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又保证了各项工程建设的用地。

一、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基本情况

自2004年以来,全县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54个,建设总规模7882余亩,总投资2050.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吕河镇敖院村土地复垦项目”建设规模1500亩,项目投资330万元;省级投资“城关镇刘湾村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420亩,项目投资135.72万元;市级补助投资项目13个,建设总规模1523亩,总投资275万元;2006年组织申报的国家级投资项目“旬阳县蜀河等5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8000亩,总投资1986.68万元,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项目规划设计全面完成,计划明年开工建设。在全力抓好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同时,我县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土地后备资源实际情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85.92万元,先后完成了39个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成效

1、补充耕地数量,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从2004年—2009年全县因建设占用耕地减少3138.7亩,同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累计补充耕地4484.5亩,实现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的目标,并有节余被市局收购为易地占补平衡指标。

2、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生产条件,稳步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项目占用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目前我县土地开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领导对土地整理工作认识不足。乡(镇)领导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协调工作是土地整理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前期,部分乡(镇)领导希望从项目运作中获得一定工作经费,因此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到了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有限及对项目资金使用上的严格监控,加之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难以处理和协调的矛盾,部分乡(镇)领导产生失望心理。期望值达不到,工作量却成陪增加,导致他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顺利施工难以保障,项目实施难度增大。

2、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农民普遍知道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够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解决,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3、土地平整与施工工期存在冲突。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工期一般为1年,若遇阴雨天,无法施工,导致延期。特别是我县位于陕西东南部,阴雨较多,土地平整任务大的项目在计划施工工期内难以完成。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惜地意识增强,种田积极性提高。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农民不希望土地平整时间太长,影响种植农作物时机,因而有时产生了对土地整理工作的抵制情绪。

4、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问题。由于土地承包长期不变,因自然灾害损毁农田,农民自救恢复耕种,尽管耕地质量不好,但还能长庄稼。还有的原来就是好田好地,现在需要按项目规划重新整理,这一施工,必然要毁坏青苗,还要影响种植一到两季农作物,加上一些零星的果树,经济树,林木等地上附着物的毁坏以及清理费用,这些资金在项目预算上都没有,不予补偿。若不给补偿,农民就不让施工,甚至发生冲突,引起群体上访事件。

5、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有待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程设施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效益,必须对工程设施进行有效的后期管护。但目前我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存在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所有者缺位,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

四、今后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思路

根据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搞好土地复垦、科学适度地开发”的原则,我们必须理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核心,以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为动力,强力推进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科学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县土地后备资源实际状况,科学编制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坚持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为指导原则。以规划为“龙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把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2、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中心任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力度的加大,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设用地需求量迅速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弥补因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从而缓解耕地减少的趋势,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动态平衡。

3、集约利用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内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可以通过对荒草地、滩涂的开发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把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改善农业生条件;可以通过实施农田林网、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的标准化,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土地利用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通过改造“空心”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从而改变农民居住环境,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全民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土地管理法》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几个人的行为,需要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牵扯到农村千家万户,许多工作如旧宅基地复垦,树木青苗补偿、权属调整等都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只有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积极性,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措施和管护机制,加强项目工程后期管护,防止“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

五、解决我县土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县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减少快、后备资源贫乏的实情,争取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学安排,保障合理的施工工期,确保工程质量。目前,我县的土地开发整理施工工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施工时间短、任务重。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保障合理的施工工期。一方面要求各乡(镇)及村组两委会,竭力做好施工环境,群众的思想工作,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施工;另一方面,必须科学安排施工,力求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我县今后将着力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扶贫等涉农部门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资金、人力、物力捆绑使用,实行项目投一点、政府补一点、农民筹一点(包括投工投劳),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同时建议县政府出台社会力量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鼓励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制度。我县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设施竣工后使用受益情况,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并完善多种形式的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者主体,落实管理者职责。例如渠道、田间道路等多数农民受益的工程,必须由村委会牵头,在所涉及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工程管护组织,明确工程管护组织职责,共同解决工程设施维修投工,投资事宜。

5、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管理,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计划挂钩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从总体上看我县有组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以“沟、渠、田、林、路”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整合资源、治理环境、整理农田、整理村容的有机统一,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村建设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以形成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从而全面推进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浅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点:

一、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开发利用方面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实现由重管理轻开发走向开发导向,不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而更多的是以长期目标为导向,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当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点。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成为育才型领导,培育下属成为领导者的第一职责。这就意味着管理者主要通过授权、指导等管理手段给与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使其通过学习、创新和变革,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工作绩效,也就相应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绩效。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报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二、轻视后备人才储蓄

在人才培养观念方面,企业比较重视开发使用现有人才,对后备人才的储蓄不够重视。据有关人力资源网站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企业缺乏人才储备。过去,企业作为人才的主要买方市场,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队伍。但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外资企业侵入、民营企业崛起,相对自主培养人才而言,他们的目光更多地盯在有经验的实用人才身上,企业人才开发往往是引进为主,自主培养为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前我国企业招聘员工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成为阻挡大学毕业生的最大门槛。企业缺乏战略性人才储备,必然导致人才不能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企业发展缺乏发展后劲,失去竞争优势。

三、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一书中指出,现代企业家应是集现代技术、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思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观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殃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一般的,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在作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使管理者拥有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而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中国有句俗语:士为知已者死。如果当领导的对自己的下属和同事能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感情相通,心心相印,从思想和理解他们,从工作上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在心理上与精神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焕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这就是当下所提倡的“柔性管理”,它注重的是内在驱动力,领导所做的就是组织的目标转变为员工主动、自发的行为,让内驱力发生作用,众志成城,达成目标。

二、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我们要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四、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他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就是一个以文化制胜的领导者。

任正非行武出身,却有着一般人难以匹敌的宣教领导力。他的宣教既不像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也不像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而是在朴实无华中闪烁着智慧、生动和乐趣。而且,他的宣教并非漫无目的的“才艺展示”,而是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战略思路进行解释,对公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度的矫正。

如果我们把华为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那《华为基本法》就可以视为任正非为这趟列车精心铺设的轨道。通过这个轨道,任正非巧妙地将一己之谋、一己之力,转化成了全公司八万多名员工共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竞争,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竞争。特别是对像华为这样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流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就足以决定外部竞争能力的高下。

华为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任正非不希望是低效率的外延式的扩张,而是希望“人员的增长要低于产值和利润的增长”,希望是通过内部挖潜、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的增长,同时又“不能让雷锋吃亏”,那怎么办呢?“减人、增效、涨工资”三个精炼的词汇,就说明了任正非想要追求的一切。在前所未遇的困难面前,在重大变革推进的关键环节,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表现出畏惧、逃避甚至是抵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任正非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跳”将出来,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解释,以美好的前景给大家打气。“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便是一例,它被用来肯定一位在“内部集体大辞职”后被“发配”到山东,然后又忍辱负重、积极开拓并最终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市场部经理的感人事迹。多年来,任正非所提出的口号往往都很实在,因此常有人说是“灰色的”。但是,华为的员工们都觉得很亲切、很现实,于是就跟着做了起来。这些宣教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与叠加,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员工的精神面貌,确保了华为的健康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华为的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任正非所想要的。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我们更应该立足于自身企业的发展环境,研究适应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耘,让自己企业内部的人力尽其才,竭其能,让每一个人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第五篇: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我国在土地征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滥用征地权力,征收范围过宽,缺乏透明度,对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过轻、监管不力,补偿费用不合理、不到位,司法保护薄弱。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土地征收立法,科学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原则,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土地征收的司法程序。

关 键 词 土地征收 问题 立法 执法 司法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取得私人土地所有权,并给予适当补偿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由于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只有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类型,因而土地征收是发生在国家与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批准程序,并给予征地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

通过本学期学习《建设用地管理》这门课程和对一些资料的查阅,我就如何规范对集体土地征收,保护农民权益等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我国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一)滥用征收权力,征用范围过宽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共利益”缺乏明确界定。《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对“公共利益”的规定都是不清晰的,仅出现了诸如“依照法律规定”等一些原则性的提法,对什么是“公共利益”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公共利益”这一本来旨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立法规定,由于立法本身的漏洞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在征地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成为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1、伪造、虚报征地申报材料,骗取审批

在即使扩大解释“公共利益”也不可能获得审批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伙同开发商、集体组织、村委会篡改、伪造材料骗取审批。比如,把基本农田区域改成荒地、山地,把工厂用地写成大学用地,将无后备土地的开发写成有后备土地的开发等等。

2、违法越权审批、变相越权审批

有些地方政府无视法律、法规,明目张胆地超越权限,批准自己在法律上无权审批的用地申请。更多的做法是规避法律规定,变相越权审批。土地管理法是按批地数量来划分中央和地方土地审批权限的,因此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超出自己审批权限的同一项目用地划分很多小块,分开审批,越权批地。全国上下的兴建开发区热潮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地方政府违法越权审批的。

3、以租代征,变相进行土地流转

以租代征是近几年新兴起的违法用地方式。所谓的“以租代征”,指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绕过法定的农用地转用的土地征收和审批手续,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而直接进行非农业建设。在很难获得土地征收审批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便与企业签订出租协议,将土地批租给企业。这样既达到了土地流转的目的又绕过了征收。以租代征的现象在发达地区十分普遍。

(二)征收缺乏透明度,对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过轻、监管不力

从一些征地纠纷案件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农民土地被征收后,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征地批文和安置实施方案。由于“两公告一登记”(征地方案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补偿登记)、公众参与土地决策等程序不完善,征地过程中缺乏民主性。对于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明显,这也是引起农民对征地行为不满的原因之一。已查处的大量违法批地占地案件,往往是未批先征、未批先用。即使被举报查处,也常以“生米煮成熟饭”为由争取事后补办手续,最终实现征地占地的“合法化”。据调查,全国每年发现违法占用土地案件数万件,但最后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仅为千分之几。加之对征地纠纷的处理、征地执行等,法律规定远不完善,土地权利主体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难免产生愤懑怨恨对立情绪。

(三)补偿费用不合理、不到位、1、征收补偿范围小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7条的规定,耕地的补偿费用仅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第26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助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安置补助费归安置单位所有,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征收补偿费仅考虑被征土地的原用途和原产值,不考虑土地本身的价值和土地的预期收益,没有将土地作为资产处置。

2、补偿标准过低

《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最高不得超过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实践中一般为耕地标准的半数。土地是稀缺资源,在我国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土地更是价比黄金,土地补偿费以农业收益计算,根本不能反映土地真实价值。正是由于巨大利益级差的诱惑,各地征地泛滥,圈地之风屡禁不止。

(四)司法保护薄弱

当前土地征收中产生的大量纠纷,都是通过上访、围攻政府等方式寻求解决,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的因素,其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农民若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往往以征地补偿案件不属于民事案件为由不予受理;若提起行政诉讼,则以各种方式阻止农民的起诉。

二、完善土地征收立法,严格执行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有其经济、政治、社会的根源,但法治观念的淡漠和法制的不完善无疑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制度措施,增强依法征收的观念,限制征收权的滥用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科学界定“公共利益”

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不再生资源,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有鉴于此,作为稀缺经济资源的农民集体土地在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理由被征收、征用时,其目的也即所谓的“公共利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土地使用方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不以赢利为目的,一般以社会公共产品为最终表现形式;

2、项目受益人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具有均占福利的、而非特定公众受益性的特点;

3、土地征收后较征收前更具社会效益。

(二)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

在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收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它既是征收的主体,又是补偿的主体。因此,如何规范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构成了规范征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采取措施严格限制政府的权力,以规范其征地行为。主要措施如下:

1、严格控制政府的征地权力

征收集体土地,必须符合法定的“公共利益”的涵义及其适用范围、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法规、建设用地报批制度,缺一不可。任何党政领导人都不得以“首长工程”名义“钦点征地”,否则农民有权拒征。

2、健全土地征收程序规范,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健全而正当的法律程序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是防止国家土地征收权力滥用的根本保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坚决落实《土地管理法》中的有关土地征收程序的规定,如“两公告一登记”的规定,不能流于形式。同时启动土地征收的合法性调查、审批和监督程序;第二,建立并完善土地征收听证制度,以增强土地征收的公开性。

3、改革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是行政绩效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政府官员的职务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受片面GDP观念的影响,现行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过分偏重经济发展指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成为公务员考核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经济发展不了,政府官员的仕途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实践中,很多政府官员为了升迁,便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在批地、卖地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违法征地用地便成了常态。我们应改变以往片面地政绩观,对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将社会和谐、权利保障、法律实施效果等纳入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核批农地非农化申请的主要依据。不再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促使政府从“计划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其中,土地保护应当成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原则 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观点:“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的是经济发展,农民作点贡献是应当的。”不少地方就是以此为由强行以低价以至无偿取得农村集体土地,然后大兴土木,筑路造桥,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开发区。即使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如公路、铁路这类项目,其投资总概算中用于征地补偿的比例也很低。这类说法和做法是极不妥当的。毋庸置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确实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建设基础设施也好,改善投资环境也罢,均属于社会公共品,而提供社会公共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由此所发生的费用属于政府管理成本,应由政府财政开支,把它转嫁到农民头上是毫无道理、绝难立足的。

(四)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土地征收的司法救济程序

在对土地征收进行立法时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明确规定对因土地征收引起的纠纷,除可以采取申诉、行政复议等措施外,还可以依据我国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政府的土地征收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下载成片土地开发及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片土地开发及出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如......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土地资源的整理变得更加重要,本文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设计;问题;对策 1、前言 我国国土总面积......

    关于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关于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蓬莱市国土资源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建设 项目大批征用城郊农村土地,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围绕土地征用产生的各种矛......

    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家界以她的美丽绝伦深深震撼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篇题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第一次向世人撩开了她......

    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县是农业大县,地处安徽东北角,除土地之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更无区位优势,一小时内经济圈中无发达城市,因此城市拉动效应也不明显,长期以来位......

    浅谈土地出让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土地出让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王谦 (宁夏中卫市审计局) :2010年01月18日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土地开发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的基......

    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介绍了井冈山红色旅游概况,分析了井冈山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和扶贫的相应对策。要建......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