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尿技术试题
导尿技术试题
[A型题] 1.导尿前清洁外阴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污染导尿管 B.使患者舒适 C.便于固定导尿管
D.清除并减少会阴部病原微生物 E.防止污染导尿的无菌物品 [答案]D
2.对尿失禁患者的护理中哪项是错误的: A.指导患者行盆底肌锻炼 B.女患者使用橡胶接尿器
C,对长期尿失禁患者可行导尿术
D.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反射恢复 E.多用温水冲洗会阴部 [答案]C
3.下列哪类患者的尿液中有烂苹果味; A.前列腺炎 B.尿道炎 C.膀胱炎
D.糖尿病酸中毒 E.急性肾炎 [答案]D
4.为尿潴留患者首次导尿时放出的尿量不应超过: A.500ml B.800ml C.1000ml D.1500ml E.2000ml [答案]C
5.多尿是指24 小时尿量超过: A.1000ml B.1600ml C.1800ml D.2000ml E.2500m1 [答案]E
6.膀胱炎时,患者排出的新鲜尿液中有: A.硫化氢味 B.烂苹果昧 C.氨臭味 D.粪臭味 E.酸臭味 [答案]C
7.为成年女性导尿时导尿管插入多少厘米后,见尿再插1~2厘米: A.2~3cm B.4~6cm C.7~8cm D.7~9cm E.9~10cm [答案]B
8.为男性患者导尿,导尿管插入多少厘米后,见尿再插1~2厘米: A.12~14 cm B.14~-16 cm C.16~18 cm D.18~20 cm E.20~22cm [答案]E
9.正常尿液的pH是: A.中性 B.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 E.弱酸性 [答案]E
10.患者.叶某,男性,因外伤导致尿失禁,需为该患者留置尿管,留置尿管的目的是: A.记录每小时尿量
B.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干燥 C.持续保持膀胱空虚状态 D.测量尿比重
E.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答案]B
11.患者.叶某,男性,因外伤导致尿失禁,需为该患者留置尿管,为使耻骨联合前弯消失,应提起阴茎与腹壁成: A.20° B.40°
C.60° D.80° E.90° [答案] C
12.诱导排尿术的目的是: A.解除尿潴留 B.解除尿失禁 C.预防少尿 D.预防多尿
E.解除膀胱刺激征 [答案]A
13.导尿时为固定尿管,向尿管气囊注入的液体量和种类是:
A.10~15毫升冷开水 B.4~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 C.10~1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 D.5~10毫升液体石蜡 E.10~15毫升液体石蜡 [答案]C
14.24 小时尿肌酐测定使用的防腐剂是: A.浓盐酸 B.甲苯 C.冰醋酸
D.10%麝香草酚异丙醇溶液 E.40%甲醛 [答案]B
15.留置尿管期间,为了训练患者的膀胱功能,需定时夹管,一般多长时间开放一次: A.6h B.8h C.4h D.5h E.7h [答案]C
16.男性患者使用尿套过程中如果龟头水肿或分泌物多时,可选用的消毒清洗液是: A.醋酸 B.双氧水 C.生理盐水 D.龙胆紫
E.1:5000高锰酸钾溶液 [答案]E
6.导尿技术试题
[X型题]
1、以下哪些疾病患者可出现少尿: A.休克 B.尿崩症
C.急性肾功能衰竭 D.急性阑尾炎 E.急性肾炎 [答案]ACE
2、休克患者留置尿管的目的是: A.排空膀胱防止发生尿潴留
B.观察尿量测量比重,了解肾脏功能 C.观察体内有毒物质排出情况 D.观察病情以指导治疗
E.便于随时检查尿生化的变化 [答案]BD
3、为女患者导尿时,不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的是: A.打开导尿包后,先戴无菌手套,再铺孔巾 B.会阴部清洁及消毒均自上而下,由内到外 C.导尿管误入阴道应拔出重插
D.用物污染后用消毒液略作消毒再用 E.留取前段尿液15ml作细菌培养 [答案]BCDE
4、为膀胱高度膨胀患者导尿,第一次放尿超过1000ml时会出现: A.虚脱 B.血尿 C.蛋白尿
D.尿频、尿痛 E.反射性尿失禁 [答案]AB
5、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护理要点有: A.耐心解释以缓解焦虑情绪 B.酌情改变体位帮助患者排尿 C.局部热敷,按摩下腹部 D.用温水冲洗外阴
E.让患者看电视分散注意力 [答案]ABCD
6.留置尿管期间.为了预防尿路感染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A.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消毒l~2次 B.引流管不能提高,防止尿液逆流 C.集尿袋每日更换一次 D.鼓励患者多饮水
E.导尿管脱落应立即插入 [答案]ABCD
7.留置尿管期间应指导患者: A.放松,协调配合
B.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预防感染和结石的发生 C.防止尿管打折、弯曲、受压、脱出 D.保持尿袋高度低于耻骨联合水平
E.长期留置尿管者要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骨盆底肌的锻炼 [答案]ABCDE
8.以下尿标本需要用浓盐酸作为防腐剂的是: A.24小时尿儿茶酚胺 B.尿钙
C.磷酸盐、草酸盐 D.17一羟皮质类固醇 E.17一酮类固醇 [答案]ABCDE
9.浓盐酸作为尿标本防腐剂的作用机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使尿液保持酸性 B.阻止细菌繁殖
C.防止化学物质因尿液碱化而分解 D.在尿液表面形成薄膜 E.保护代谢物 [答案]ABC
10.以下尿标本需要用甲苯作为防腐剂的是: A.24h尿肌酐 B.尿糖、蛋白质 C.尿微球蛋白
D.尿钾、尿钠、丙酮 E.24h尿醛固酮 [答案]ABCD
11.甲苯作为尿标本防腐剂的作用机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使尿液保持酸性 B.阻止细菌繁殖
C.防止化学物质因尿液碱化而分解 D.在尿液表面形成薄膜
E.保护代谢物 [答案]BD
12.采集尿标本前应查对的内容,以下正确的是: A.医嘱
B.检验申请单或电子申请单(电子条形码)C.科室、床号、姓名、ID号/住院号 D.检验项目、检验时间 E.标本容器 [答案]ABCDE
13.训练膀胱功能的目的是: A.定期排空膀胱 B.维持膀胱功能 C.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D.预防便秘
E.预防泌尿系感染 [答案]ABE
14.膀胱功能训练的实施包括: A.增强腹肌运动
B.骨盆底肌肉运动训练 C.定时排便习惯
D.使用便器的习惯训练 E.饮水训练 [答案]BDE
15.留置尿管期间.行饮水训练时应注意: A.在日间饮水
B.每小时进水:100~150ml C.训练过程中注意患者感受 D.人睡前限制饮水
E.心、肾功能不全、水肿患者不宜进行饮水训练 [答案]ABCDE
16.行骨盆底肌肉运动训练时应注意: A.视患者情况取舒适体位
B.先慢慢收紧肛门再收缩阴道、尿道 C.先收缩阴道、尿道,再慢慢收紧肛门 D.每日5~10次
E.每次收缩时间≥3s,放松时间10s,连续10次 [答案]ABDE
17.进行诱导排尿术时首先应评估:
A.病人意识状态 B.影响排尿的因素 C.尿量
D.尿潴留的症状和体征 E.尿液性质 [答案]ABD
18.为男性患者使用尿套时应评估; A.患者意识状态 B.会阴部皮肤 C.冠状沟有无污垢 D.龟头是否水肿 E.尿道口有无分泌物 [答案]ABCDE
19.进行会阴部肛周皮肤粘膜的评估时应注意: A.室内光线充足 B.环境的私密性 C.评估者应戴手套
D.先评估会阴部再评估肛周的皮肤粘膜 E.采用截石体位 [答案]ABCD 6.导尿技术试题
[判断题] 1.正常人每24小时尿量平均约1500ml,颜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
()[答案]√
2.男性患者使用接尿套时固定尿套要紧,以防松脱。
()[答案] X
3.液体摄入的种类可影响排尿,如咖啡、茶、酒类饮料,有利尿作用。
()[答案] √
4.为女性患者插尿管时,如导尿管误入阴道,应拔出重新插入。
()[答案]X
5.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
()[答案]X
6.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0ml。
()[答案]X
7.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
[答案] √
8.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留取尿标本时,应先放空尿袋中的尿。
()[答案] √
9.留取尿标本前应饮大量的水。
()[答案]X
10.采集中段尿时,必须在膀胱充盈情况下进行。
()[答案] √
11.留取12小时尿标本是从晚上19时开始至次晨7时止。
()[答案] √
12.做尿沉渣检查结核杆菌或做尿蛋白定量检查,不需将24小时尿液全部送检。[答案]X
13.做尿常规检查需交待患者清晨取尿液约100~200ml于容器中送检。
()[答案]X
14.不能及时测定的尿标本应置于20℃~22℃保存,但≯4小时。
()[答案]X
15.使用便器习惯训练,是持续使用便器,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
()[答案]X 16.使用便器训练一般日间每隔4小时给予便器排尿,夜间每隔5小时给予便器排尿。([答案]X
17.开塞露塞肛诱导排尿法的目的是为了通便。
()[答案]X
18.诱导排尿操作中如患者出现脸色苍白、出冷汗、眩晕等症状,应立即处理。
([答案] √
19.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者为少尿。
()[答案]X))
第二篇:导尿技术目的
导尿技术目的
1.采集患者尿标本做细菌培养。2.为尿潴留患者引流尿液,减轻痛苦。
3.用于患者术前膀胱减压以及下腹、盆腔器官手术中持续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4.患者尿道损伤早期或者手术后作为支架引流,经导尿管对膀胱进行药物灌注治疗。
5.患者昏迷、尿失禁或者会阴部有损伤时,留置导尿管以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尿液的刺激。
6.抢救休克或者危重患者,准确记录尿量、比重,为病情变化提供依据。
7.为患者测定膀胱容量、压力及残余尿量,向膀胱注入造影剂或者气体等以协助诊断。注意事项
1.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尿管要定时夹闭。
2.尿潴留患者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ml,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3.患者尿管拔除后,观察患者排尿时的异常症状。
4.为男性患者插尿管时,遇有阻力,特别是尿管经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的狭窄部、耻骨联合下方和前下方处的弯曲部时,嘱患者缓慢深呼吸,慢慢插入尿管。
导尿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导尿是泌外科常做的一项基本的技术操作,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将给病人造成痛苦或感染,甚至发生尿道损伤及膀胱穿孔。
一、导尿的要点
(一)掌握男、女尿道解剖的特点:
1、男性尿道解剖特点及常见的尿道异常: 长约17-20cm,直径:平均约为8mm 三个狭窄部:外口、膜部、内口
三个膨大部位:舟状窝、球部、前列腺部
二个弯曲:尿道膜部——耻骨下弯,耻骨前弯曲.
操作时,当把阴茎向前与向腹壁拉提时,耻骨前弯曲即消失,但耻骨下弯曲不能人为的改变,故导尿管达此弯曲时应轻柔入防止操作粗暴而引起尿道损伤。
临床常见的男性尿道异常:
1)先天性的尿道畸形成狭窄 2)伤性尿道狭窄 3)炎性尿道狭窄
4)尿道梗阻
2、女性的尿道解剖特点及常见的尿道异常
女性尿道长约2.5-4c,直径约8mm,扩张性好,可达10-13mm,其特点:尿道短、无弯曲尿道口径扩张性大等,导尿管易于插入,但女性尿道异常情况较复杂,尿道外口变异较多,尤其是老年妇女,会阴部肌肉松驰,导致尿道回缩,往往尿道口模糊不清,造成导尿时寻找尿道口困难,误入阴道,由于尿道短,同时接近阴道局部分泌物较多,容易在插入尿管时引起感染,清洗、消毒要彻底,找准尿道口,防止插入阴道。
二、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2、操作时,注意手法,动作轻柔,插管发生阻力时,要分析原因,决不能盲目、粗暴插入,以免尿道损伤。
3、插入的深度:根据尿道的长度插入,还要考虑个体的高矮稍有差异,见尿后再进5-7cm,即尿管头部的气囊部份要全部进入膀胱,防止气囊部分留在尿道内口外,造成尿道受压、缺血、坏死,导致损伤。
4.为尿潴留病人导尿时,须缓慢排空膨胀的膀胱,否则突然而快速的降低膀胱内压可引起膀胱急性出血,第一次放尿过1000ml,老年体弱者500-800ML. 1 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 2 导尿后多饮水 做好会阴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4 长期置管者:
定期留中段尿做尿培养或加药敏
必要时行膀胱冲洗或口服静滴抗生素
一个月更换导尿管一次
2.8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9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2.11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3 结论
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清洁导尿技术
清洁导尿技术
作者:admin 日期:2006-01-0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清洁导尿又称为间歇导尿,是指可以由非医务人员(患者、亲属或陪护者)进行的不留置导尿管的导尿方法,以减少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活独立性。在国际上已经较普遍应用于脊髓损伤和其他神经瘫痪的患者。【适应证】
不能自主排尿或自主排尿不充分(残余尿超过80~100 ml)的脊髓损伤或其他神经瘫痪,神志清楚并主动配合患者。【禁忌证】
1、尿道严重损伤或感染,以及尿道内压疮。
2、患者神志不清或不配合。
3、接受大量输液。
4、全身感染或免疫力极度低下。
5、有显著出血倾向。
6、前列腺显著肥大或肿瘤。【仪器设备】
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可以选用长度足够的最细导尿管。【操作程序】
1、用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无粘膜刺激的医用消毒液(新洁尔灭等)清洗导尿管备用。
2、局部用肥皂或清洁液清洗患者会阴部。清洗操作者(可以为患者或陪护者)的双手。
3、手持导尿管插入尿道,并徐徐推入,直到尿液从导尿管排出。男性患者注意尿道口朝腹部方向以避免尿道峡部的损伤。插入前可在导尿管外部涂搽润滑油(例如石蜡油)以减小插入阻力。
4、导尿完成后立即将导尿管拔除。
5、导尿管拔除后用清水清洗,再放入无粘膜刺激的医用消毒液或0.9%氯化钠溶液内保存。也可以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
6、使用频率 如果患者完全不能自主排尿,使用频率可以为3~4次/日;如果能够部分排尿,使用频率可以为1~2次/日。每次导尿出的尿液一般以400 ml左右(生理性膀胱容量)为宜。残余尿少于80~100 ml时可以停止清洁导尿。【注意事项】
1、患者必须有定时定量喝水、定时排尿的制度,以便合理选择导尿时机。
2、患者每日进水量一般不需要超过2000 ml,保持尿量800~1000 ml/d左右。
3、尽管导尿管不强调严格消毒,但是仍然要强调充分地清洗和合理保存。
4、插入动作必须轻柔,不可有暴力,以避免尿道损伤。
第四篇:留置导尿技术操作标准、
留置导尿技术操作程序SOP
导尿术:是在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诊断治疗泌尿道疾病及引流尿液、解除患者痛苦的技术。留置导尿管法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用物准备:
1、无菌导尿包:内有弯盘一个、小瓶内装石蜡油棉球、棉球碗内装棉球10个、止血钳二个、孔巾一个、治疗巾一块、纱布2块。
2、无菌消毒包:弯盘一个、棉球10个、无菌止血钳、无菌手套一只、治疗碗一个、纱布2快。
3其他:治疗车上另备2﹪戊二醛浸泡镊子筒一套、0.1﹪新洁尔灭、一次性尿垫、小便桶、一次性无菌手套一副、一次性无菌导尿管2根、20毫升注射器1支、10毫升盐水2支。评估病人,并与病人沟通:
1、作前了解病人患者病情、导尿目的、心理情况、意识状态、合作理解程度、膀胱充盈度、局部皮肤情况,以及患者自理能力。
2、作好核对、解释工作。确认患者,向患者解释导尿的目的、操作过程,解除患者顾虑,消除患者紧张和窘迫的心理,取得患者密切合作。
3、嘱患者用清水清洗会阴。操作技术流程:
1、洗手,戴好帽子、口罩。
2、将备齐的用物放治疗车上,推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姓名,酌情关好门窗,嘱同室病人家属回避。
3、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女性患者取仰卧屈膝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帮助患者脱去对侧裤腿,盖在近侧腿部,对侧腿用盖被遮盖,两腿屈膝略外展,露出外阴:男性患者取仰卧位,脱裤腿至膝部,露出外阴,两腿平放略分开,上身及腿部用被子盖好,尽量少暴露患者,注意保暖并维护患者隐私
4、将小尿垫垫于患者臀下,打开消毒包,将0.1﹪新洁尔灭倒入棉球内浸湿以不滴液为宜,将治疗碗内消毒棉球置于患者外阴旁。
5、左手戴手套,右手持血管钳夹取棉球开始初步消毒,顺序为:
女性患者
(1)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依次初步消毒阴阜、大阴唇(2)用戴手套的手分开大阴唇,消毒小阴唇和尿道口(3)再一次消毒尿道口和肛门 男性患者
(1)依次消毒阴阜、阴茎、阴囊。
(2)用无菌纱布裹住阴茎将包皮向后推暴露尿道外口
(3)消毒尿道口、龟头及冠状沟数次,包皮和冠状沟易藏污垢,应仔细擦拭,清除污垢预防感染。
每只棉球限用一次,污棉球放在弯盘内。初步消毒完毕,脱下手套至弯盘内。移至床尾。
注意:夹取棉球时应夹取中心部位,使棉球裹住钳尖,避免消毒时损伤组织。,6、打开导尿包,用无菌持物钳夹出棉球碗,倒0.1﹪新洁尔灭于棉球中,打开一次性无菌双腔导尿管至于打开的导尿包内。
7、戴无菌手套,取孔巾铺于外阴露出尿道口,取治疗巾和孔巾呈一无菌区域,便于操作。
8、再次消毒:顺序是由内向外,自上而下,每个棉球限用一次 女性患者:(1)左手拇指、示指分开固定小阴唇
(2)右手持镊子夹取消毒液棉球消毒尿道口、两侧小阴唇数次
男性患者:(1)左手用无菌纱布裹住阴茎将包皮向后推,暴露尿道口
(2)右手持血管钳,夹取消毒棉球消毒尿道口、龟头及冠状沟数次,消毒尿道口时停留片刻,使消毒液充分与尿道口黏膜接触,达到消毒的目的。
9、润滑导尿管 前列腺增生患者用石蜡油充分润滑。
10、插入导尿管 插管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女性患者:(1)左手固定小阴唇,避免尿道口受污染。
(2)右手将弯盘移至孔巾口旁,右手持血管钳轻夹尿管前端对准尿道口轻轻插入尿道4-6厘米,见尿液流出再插入5-7厘米,然后固定。用注射器抽取15毫升盐水注入双腔尿管气囊。轻拉有阻力感,即证实尿管固定在膀胱内。
男性患者:(1)左手用纱布固定阴茎并提起与腹壁呈60°,使耻骨前弯消失,利于尿管的插入。
(2)右手用血管钳轻轻夹注尿管前端,对准尿道口轻轻插入20-22厘米,见尿液流出,再插入5-7厘米,用注射器抽取10毫升盐水注入双腔尿管气囊。轻拉有阻力感,即证实尿管固定在膀胱内。(3)包皮回纳,以防龟头水肿、坏死
11、将导尿管尾断与集尿袋的引流管接头连接,将集尿袋固定在床旁。引流管要留出足够的长度,防止翻身牵拉。
12、集尿袋妥善固定在低于膀胱的高度,防止尿液逆流引起泌尿系感染,将导尿时间记录在尿管尾端。
13、清理导尿用品,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14、医疗垃圾,分类放置。洗手,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导尿管留置时间、尿液色、量以及患者反应等。
注意:使用气囊导尿管固定时,膨胀的气囊不能卡在尿道内口,以免气囊压迫膀胱内壁,造成黏膜损伤。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
(1)向患者家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方法,使其认识到预防泌尿系感染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护理。
(2)能进食的患者,鼓励其多饮水,使尿量维持在2000毫升以上,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减少尿路感染和结石的发生。(3)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4)防止泌尿系逆行感染:
Ⅰ:保持尿道口清洁,女性患者用0.1﹪新洁尔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患者用0.1﹪新洁尔棉球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每天1-2次。
Ⅱ:每天一次更换集尿袋,定时排空集尿袋。Ⅲ:更换导尿管每周一次,床单位要保持清洁。
Ⅳ:患者离床活动时,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防止尿液逆流。Ⅴ:采用间歇式夹管方式,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夹闭导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使膀胱定时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Ⅵ:倾听患者主诉,并观察尿液,若发现尿液浑浊、沉淀、有结晶,应做膀胱冲洗,尿常规检查每周一次。感染管理要求:
1、导尿消毒必须做到初步消毒和再次消毒。
2、导尿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3、按要求更换尿管和引流袋。
4.时刻注意引流袋的高度,严防逆行感染。
5、每周查尿常规一次,发现异常及时做膀胱冲洗。
6、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处理好垃圾。
第五篇:间歇性清洁导尿技术介绍
间歇性导尿术
陈忠 双卫兵
间歇性导尿术(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系指定期经尿道或腹壁窦道插入导尿管以帮助不能自主排尿的患者排空膀胱或储尿囊的治疗方法。IC最早于1844年由Stromeyer提出,他推荐可采用定期冲洗的方法将感染的尿液从膀胱中导出。1917年Thompson-Walker等认为脊髓损伤后应尽早进行导尿,以后定时地每天导尿3次。1947年Guttmann提出了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aseptic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AIC),他认为间歇性导尿可以使病人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1966年Guttmann和Frankel的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结果,在他们的一组病例中,77%的患者出院时摆脱了导尿管,64.8%的男性、49.3%的女性尿内无菌。尔后其他一些文献也证实了间歇性导尿术的效果。武汉同济医院泌尿外科陈忠
1971年Lapides等介绍了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的概念。他们认为大多数尿路感染患者由于尿路中某种潜在的异常,降低了组织抵御细菌入侵的能力。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膀胱过度膨胀使膀胱壁血流减少,所以无菌导尿并非必须,只需应用清洁性导尿即可解决问题,导尿管带入的少量细菌可由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加以清除。次年Lapides将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lean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zation,CISC)引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导尿操作主要由患者自己完成。对于缺乏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的人员和设备的地方,或对于需要在家里做间歇性导尿患者,CISC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因而成为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接受CISC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
第一节 间歇性导尿适应征
尽管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及病理机制不同,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但有为数不少的重症患者丧失自主排尿的能力,如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截瘫、糖尿病患者等常并发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不经正确处理,有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尿失禁和上尿路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许多因素都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决策有影响,包括神经性因素、泌尿外科学因素、性别及对性生活的要求、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对长期以排尿困难、尿潴留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多种手段可供选择以辅助患者排尿,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对象。非常不幸的是高质量护理和对生活质量需求的缺乏导致患者忽视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弊端,许多进展性的神经性疾病,长期留置导尿管成为许多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报道,30%的进展期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选择长期留置导尿管,其中40%患者经尿道,而60%的患者选择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
Weld等回顾性分析313例男性和3例女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按照膀胱排尿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清洁间歇性导尿组(92例)、自主性排尿组(74例)和留置导尿管组(经尿道路径114例,经耻骨上路径36例),平均随访18.3±12.4年。结果显示,在不同脊髓损伤部位和程度的患者中,间歇性导尿是保护膀胱顺应性,减少与之相关上尿路并发症的最好方法。间歇性导尿能够达到膀胱完全排空而下尿道没有持续留置的异物,因而有很多优点:①降低感染、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和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保护肾功能的方法;②可以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维持膀胱近似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重新训练反射性膀胱;③减轻植物神经反射障碍;④阴茎、阴囊并发症少;⑤对患者生活、社会活动影响少,男女患者均能继续正常的性生活。与间歇性导尿相比,经尿道或耻骨上经路留置导尿管、反射性排尿、尿垫处理尿失禁等方法有更多更严重的并发症和更差的预后。
长期经尿道留置导尿管可导致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和尿管堵塞、膀胱挛缩、继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在高位截瘫的患者,导管阻塞、尿潴留可能会诱发植物神经性反射。在男性还很容易导致尿道狭窄、男生殖系统的并发症,如阴囊脓肿、尿道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和附睾炎等。即使采用经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的方法,也只能减少男性生殖系统的并发症。由于造瘘管的持续引流,久而久之膀胱废用性萎缩,造成换管困难而容易损伤膀胱引起出血;另外造瘘管不能与腹壁组织紧密粘连,容易从造瘘管旁溢尿,导致患者生活不便。
阴茎夹或阴茎套的使用看似能改善男性患者尿失禁的状态,但这种装置短期使用对患者有一定的益处,对患有长期慢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有非常大的潜在危害,因为其不能随时保持膀胱处于空虚或低压状态,膀胱内可能残留有一定的残余尿量。且阴茎夹的压迫,或阴茎套不能完全和阴茎吻合而导致的漏尿,会引起皮肤水肿、感染乃至坏死。
有些非高反射性及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可以采用Valsalva或Credè手法排出部分尿液,特别是对逼尿肌收缩力低下伴尿道括约肌关闭不良者较为适用,但单纯采用该方法往往不能完全排空膀胱,且常造成膀胱内高压,对上尿路功能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骶上神经病变患者,采用该方法一定要慎重。
管理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应根据膀胱功能失调的类型及尿动力学结果而定。对于排尿困难需要长期管理膀胱功能的患者,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间歇性导尿主要用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收缩力弱导致膀胱排空障碍者,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损伤、糖尿病等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也用于膀胱扩大术(膀胱自体扩大或肠道膀胱扩大术)、肠道代膀胱正位尿流改道或可控性尿流改道,膀胱排空不完全者;也可用于膀胱颈悬吊术后尿潴留的患者。
其中,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在医院内由医务人员操作,多用于需要短期进行间歇性导尿以排空膀胱,或/和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患者,如由于神经性、梗阻性或麻醉后的种种原因所引起的暂时性尿潴留或排空不完全,或脊髓损伤早期的脊髓休克期,或用于长期需要间歇性导尿患者早期,以帮助患者建立个体化的间歇性导尿方案。而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多用于需要长期接受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在医院外自己操作,或由家属辅助完成导尿。
有些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如多发性硬化症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可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并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用抗胆碱能药物抑制反射亢进的逼尿肌后常导致膀胱排空障碍,残余尿增多,严重者甚至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对这类患者也可采用间歇性导尿以排空膀胱。对于有尿路梗阻,或继发于尿路梗阻的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并导致膀胱排空障碍的患者,首先应解除膀胱梗阻,待病情稳定后再采用尿动力学等方法重新评价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仍不能自主排空膀胱、或逼尿肌收缩力明显受损不可恢复,其他保守治疗无效者也可完全或部分采用间歇性导尿。
间隙导尿开始的时间依患者的病情需要而定,有适应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间歇性导尿。尔后根据定期随访的情况对间歇性导尿的方案进行调整。间歇性导尿对患者的年龄也没有特殊要求,Kochakarn等回顾性对比36例在1周岁前开始IC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平均起始时间为6.88月,以及31例3岁后方开始进行IC的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平均起始时间为44.97月。两组人群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02月、165月。低年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增高12例(33.3%)、上尿路扩张10例(27.8%);而高年组分别为19例(61.3%)(P=0.02)、18例(58.1%)(P=0.012),且高年组上尿路扩张的时间更早,程度更重。低、高年组患儿的上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例(25.0%)和14例(45.2%),但两者的差异无显著性。Generao等随访42例脊髓损伤患儿的膀胱及上尿路功能,患儿受伤时的平均年龄为5.3岁(从出生后1天到1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1到15.5年),其中40例接受清洁间歇性导尿治疗,37例接受解痉药物治疗,通过影像尿动力学、超声等项检查,没有输尿管返流、肾积水和肾瘢痕形成,10例颈椎、26例胸椎和6例腰椎损伤的患者中,分别有80%、58%和50%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少于预计值,但多次尿动力学检查,这些患者中分别有100%、76%和67%的患者随访期间膀胱容量是增加的。因此作者认为早期进行间歇性导尿,配合使用解痉药物,可以预防上尿路功能的损伤,改善控尿,减少尿路感染。
Lindehall等随访28例患儿CIC的资料,以研究CIC对于幼年男性患儿安全性及对青春期的影响。患儿的起始平均年龄为2岁(0~10岁),平均持续时间为16年(10~21年),结束随访的平均年龄为18岁(15~21岁)。28例患儿中,19例经历42人次导尿管插入困难或导致血尿,7例青春期前患儿发生7人次单次肉眼血尿,6例青春期后的患儿发生7人次单次肉眼血尿,尿道镜检有7例患儿9处损伤,分别为形成假道5例,表浅憩室1例,尿道外口狭窄2例,尿道狭窄1例。另有一例12岁男孩附睾炎。作者认为,男性患儿的CIC与导尿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是比较低的,亦不影响患儿的青春期发育。而且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和自我操作的能力增强,或选用合适的导尿管,如12F以上带润滑胶的聚氯乙烯(PVC)导尿管,与导尿操作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间歇性导尿也有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便是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操作。有些患者可能会认为IC在社会生活和/或工作中不便利,对仍保留有尿道感觉功能的不完全性截瘫患者会感觉到每次插管过程中的疼痛。另外,导尿管强行通过关闭的尿道有可能造成假道,并导致继发性的尿道狭窄,增加插管的难度及更多的疼痛和插管操作时间。伴有内收肌痉挛的女性和双手活动性差SCI患者不适合CIC。
对于尿道畸形、狭窄导致插管困难,严重尿道感染,尿道周围脓肿等患者,不能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下列情况应用长期留置导尿管优于间歇性导尿:①低压性膀胱输尿管返流;②严重的双肾积水;③伴有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急性重症肾盂肾炎;④患者双手活动不方便;⑤患者不合作。
第二节 间歇性导尿方法
一、间歇性导尿前的准备工作
1.患者选择 在制定间歇性导尿方案前,应对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详尽评价,必须进行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尿常规、上尿路的影像学检查和尿动力学检查等泌尿外科检查,有条件者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或做排尿期的膀胱尿道造影。可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或病情需要酌情决定是否需要膀胱镜检查。理想的候选者要有良好的依从性和理解能力,双手能自行操作导尿过程,或配合家属完成导尿操作过程。患者还需要有良好的控尿功能,膀胱容量要求达到350~400ml时仍能维持足够低压的膀胱(<40cmH2O),没有尿路梗阻,没有膀胱输尿管返流,没有严重的泌尿系感染存在。
一旦制定了间歇性导尿方案,应和患者及其亲属充分交流,帮助患者理解间歇性导尿的目的和程序,以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若因患者年龄、体位、上肢活动能力等关系,患者不能自己完成导尿操作,可由有经验的家属掌握这些技术。
2.饮食控制
施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饮水计划,以利于形成规律的小便排解时间表,便于确定每日的导尿间隔时间及导尿次数。
患者每日液体入量应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开始阶段每日总量可控制在1500~1800ml,且液体的摄入应均匀,平均100~125ml/h,以防止未能及时导尿造成的膀胱过度充盈,或导尿时膀胱内尿量没有达到需要导尿的要求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导尿次数。饮水包括所有的流质,如粥、汤、果汁等。晚上8点后尽量不要饮水,避免膀胱夜间过度膨胀。不要饮利尿饮品。
3.导尿时间及次数 间歇性导尿的间隔时间,开始一般以4~6h导尿1次为宜,导尿时间宜安排在起床前、餐前、睡前,每日导尿4~6次。每次导尿前半小时,让患者试行排尿1次后开始导尿,记录患者排出尿量和导出的尿量,两者相加不超过400~500ml为宜。
高位截瘫患者在实施间歇性导尿期间要注意观察因膀胱压力过高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射亢进的临床表现,如突发性血压升高、皮肤潮红、出汗、头痛等反应,一旦出现应当迅速排空膀胱缓解症状。
应指导患者制定一个包括每日进餐在内的饮水时间表(图16-1),每日按表补充水量,并做好记录;同时记录每日的排尿时间和尿量、导尿时间和导尿量(图16-2),根据间歇性导尿的时间、次数及单次尿量对饮水量和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导尿的次数和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图16-1 图16-1 图16-2 图16-2 对于膀胱尿道仍保留有部分排尿功能的患者,可采取部分间歇性导尿术。在经尿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排除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及膀胱输尿管返流者,每次导尿前可采用各种辅助手法促使患者排尿,并分别记录排出尿量及导尿导出尿量。若经过一定时间治疗,患者自行排出的尿量逐渐增多,导出的尿液减少,可以考虑延长导尿间隔时间,导尿间期嘱患者采用辅助方法自行排尿。
为了减少导尿次数,提高导尿效率,现在有商业提供的小型超声诊断仪,操作简便,患者接受简单的训练后就可借助该设备自己检测膀胱内尿量,以指导确定导尿时间。
二、间歇性导尿操作
1.导尿体位 没有肢体活动不便的男性患者可采取坐位,或立位;女性患者可采用坐位或蹲位。高位脊髓损伤需要亲属辅助导尿的患者可采用侧卧位。
2.导尿管的选择及处理 间歇导尿多采用12F或14F导尿管。无菌性导尿要求采用无菌性导尿管及辅助的消毒器具。清洁性自家间歇性导尿不需要消毒操作,也不需要消毒导尿管,只需将所使用的导尿管用中性肥皂液清洗干净,晾干,不用的导尿管存放于干净干燥的地方。每根导尿管在家里使用最好不要超过1周,在医院里需单次使用。
有条件的患者,最好是使用一次性的带有润滑胶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导尿管,操作时患者感觉更为舒适,并能减少尿路感染和外伤的机率。
3.导尿培训及操作 无菌性间歇性导尿大多在医院内完成,由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因此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清洁性自我间歇性导尿的培训及操作,后者在插管前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消毒导尿管和无菌操作。但并非消毒和无菌操作毫无益处,有条件的患者,最好是使用预先润滑的一次性导尿管,增加导尿的舒适性,并减少间歇性导尿导致的尿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1)女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培训:
女性患者用肥皂及清水洗手及阴部,拭干。在检查台上取半卧位,大腿弯曲,双膝外展以暴露阴道口和尿道口,检查台头端摇高数尺,使患者能从放于检查台脚端的镜子中看见自己的会阴,分开阴唇,向患者指出阴蒂、尿道口及阴道口的位置。给患者一根清洁的14F导尿管,指导患者将其放入尿道口,进而送入膀胱内,排空膀胱。
(2)女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操作:
1)准备导尿所需器具: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和一块拭干用的软布)、毛巾、集尿器皿(不在卫生间内导尿时使用)、亲水性的润滑胶、14F导尿管。
2)洗净双手,在床上或卫生间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或姿势。如在床上导尿,臀部下垫一个毛巾以免打湿床单。
3)用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自前向后清洗尿道外口及其周围区域,用湿软布拭干(图16-3)。
图16-3 图16-4 图16-3 图16-4 4)在导尿管顶端2~3cm处涂上润滑胶(图16-4)。5)用非惯用手分开阴唇。
6)用惯用手捏住导尿管插入尿道外口,向上向前方向插于导尿管(图16-5)。
图16-5 图16-5 7)当有尿液流出后,维持导尿管原位,直至尿液排解干净。当尿线呈滴状时缓慢抽出导尿管。
8)在温肥皂水中清洗导尿管,清水冲洗干净,于空气中晾干,置入干净干燥的盒内备用。
(3)男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培训: 对男性自家导尿的指导较为简单,患者取坐或站位,须用水溶性润滑糊剂润滑导尿管。一只手将阴茎向上抬起一个角度,包皮较长者将包皮翻起,另一手将导管插入尿道口,顺势将导尿管轻柔地向内插入,直至有尿液流出,再稍插入1cm~2cm,维持该位置直至完全排空膀胱,轻柔向外拖出导尿管。
(4)男性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的操作:
1)准备导尿所需器具: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和一块拭干用的软布)、毛巾、集尿器皿(不在卫生间内导尿时使用)、亲水性的润滑胶、14F导尿管。
2)洗净双手,在床上或卫生间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或姿势。如在床上导尿,臀部下垫一个毛巾以免打湿床单。
图16-6 图16-7 图16-6图16-7 3)用消毒药巾或肥皂水软布清洗尿道外口,用湿软布拭干(图16-6)。4)在导尿管顶端4cm~5cm处涂上润滑胶,或含利多卡因等药物成分的润滑止痛胶(图16-7)。涂胶的部位不宜太长,否则难以把持导尿管操作。
5)用非惯用手将阴茎向上抬起一个角度,使尿道呈“J”,以利于导管的插入。
6)用惯用手捏住导尿管插入尿道外口,沿尿道的走向顺势将导尿管插入15cm~20cm(图16-8)。
图16-8 图16-9 图16-8 图16-9 7)当有尿液流出后,再稍插入1cm~2cm,维持导尿管原位,并将阴茎恢复自然位置,直至尿液排解干净(图16-9)。当尿线呈滴状时缓慢抽出导尿管。若在向外拖管的过程中又有自导管尿液流出,将导尿留在原位,直至尿液再次排尽再缓慢拖出导尿管。
8)在温肥皂水中清洗导尿管,清水冲洗干净,于空气中晾干,置入干净干燥的盒内备用。
4.导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血尿:若只是偶尔少量出血,可不必过虑。但如是持续性出血,或出血增多,患者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2)插管困难:患者放松,稍后充分润滑导尿管,动作轻柔的重复插管,若仍插入困难,需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3)尿液有恶臭味道,或混浊。到医院检查有无尿路感染。
(4)排空膀胱后导尿管拔除困难:有可能是由于膀胱痉挛,患者放松一会儿后,再尝试拔管。
三、间歇性导尿随访
IC的疗效与其应用的早晚和坚持时间的长短有关。由于IC需要患者在1天内多次实施导尿术,给患者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且有一定的并发症,许多患者长期坚持较为困难。因此对接受IC治疗的每一个患者一定要坚持长期的定期随访。随访期间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坦诚和充分地交流,让患者了解坚持IC治疗的重要性,以便于患者积极坚持和配合治疗。
在随访过程中随时了解和解决患者在IC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患者排尿功能的变化,并总结归纳患者液体摄入量、自行排出及导尿导出尿量的纪录。同时患者还需定期接受泌尿系全面检查,内容包括上尿路功能、尿常规、尿细菌学培养等,还要进行双肾B超或上尿路造影等影像学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或影像尿动力学),若有非感染性的血尿,还需进行膀胱镜检查以排除结石和肿瘤。根据随访的情况,以及患者饮水量、导尿次数和导出尿量、有部分自主排尿功能患者的残余尿量等,对间歇性导尿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三节 间歇性导尿并发症
虽然间歇性导尿丰富了神经源性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其同其他治疗措施一样,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并发症,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间歇性导尿的治疗效果,也有助于患者长期坚持此项治疗措施。
一、下尿路感染
间歇性导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下尿路感染(low urinary tract infection,LUTI),其发生率因不同文献报道的IC方法及判断LUTI的标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IC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是比较低的,有一些文献报道无菌尿的发生率在12%~88%,约11%的LUTI患者无临床症状。Biering-Sorensen等报道77例进行间歇导尿5年的患者,81%患者至少有一次尿路感染治疗史,22%患者每年至少有2~3次LUTI,而12%的患者每年有4次以上的LUTI。Esclarin等随访100例脊髓损伤成年男性患者38个月,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者每百人日均尿路感染次数为2.72人次,而施行间歇性导尿者为0.41人次。
倡导清洁性间歇性导尿的Lapides提出该法不易造成尿路感染的可能机制:①膀胱本身有抵抗细菌的能力;②定时导尿,缓解膀胱过度充盈和降低膀胱压力,膀胱壁的血运得以恢复,抗感染能力明显提高;③定时导尿可防止细菌繁殖到侵害膀胱壁的程度。这个观念依旧是现代间歇性导尿抗感染的理论基础,形成菌尿的危险因素包括低的导尿频率、高龄、非自我导尿、残余尿等。
IC患者菌尿的菌谱为:大肠杆菌、变形菌、草酸杆菌、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葡萄球菌和粪球菌,长期IC患者可能还会有不动杆菌、链球菌等。Schlager分析从IC患儿尿液中分离出来的37个大肠杆菌菌株的生物特性,如O抗原、溶血素、aerobactin, 血清抗原和P血凝素等,结果发现这些IC患者尿液中的致病菌生物学特征并没有特殊性。
Schlager等报道15例CIC的神经源性膀胱儿童,采用双盲、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了解呋喃妥因预防菌尿和尿路感染症状的效果。与服用安慰剂相比,服用呋喃妥因虽然减少了由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症状,但并不能减少菌尿的发生率,且菌尿的菌谱由大肠杆菌为主向克雷白杆菌和假单胞菌等耐药菌为主转变。因而作者认为CIC期间常规服用呋喃妥因并不能预防菌尿的发生。
有症状的尿路感染需要治疗。有些措施可减少下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这些因素包括正确的护理指导及导尿操作、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合理的导尿次数、合适的导尿管、完全排空膀胱等。导尿次数过多,增加下尿路损伤的机率和生活的不便;次数过少,可能导致膀胱过度充盈,细菌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膀胱壁的抵抗力减低,进而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完全依赖于IC排尿的患者,每日导尿次数在5~6次,成人每次尿量在400ml左右较好。Anderson等报道每天导尿3次的患者较每天导尿6次患者的LUTI发生率多5倍。
导尿管对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也有很大影响。Schlager等采用前瞻性的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观察采用单次使用的无菌导尿管和重复使用的清洁导尿管对10例进行IC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菌尿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单次无菌导尿管并不能降低IC患儿菌尿的发生率。导尿管的质地不同,对下尿道功能及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也有差异。李鹏翔、于晓红等报道硅胶导尿管组织相容性好,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柔软对粘膜刺激小,毒性很小;而硅处理乳胶导尿管、塑料导尿管毒性中等;橡胶尤其是白橡胶导尿管具有较大的毒性。一种超滑导尿管采用了特殊工艺在导尿管表面结合一层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使导尿管遇水后具有极为润滑的表面,摩擦系数仅为普通导尿管的1%,润滑稳定性良好,能显著减少尿路损伤和感染的机率。
二、上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多继发于下尿路感染,常与选择IC的指征掌握不当,不能达到一个足够容量的低压膀胱,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有关。Seki等对76例脊髓脊膜膨出的IC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膀胱低顺应性(<10ml/cmH2O)、逼尿肌高反射和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导致IC患儿并发的发热性上尿路感染最重要因素。高位的脊髓损伤膀胱多表现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该类患者还不宜施行经尿道做自我间歇导尿,而应进行各种类型的膀胱扩大手术,建立一个低压大容量膀胱后,可以采用阑尾或回肠做输出道皮肤造口的方法,经腹部窦道进行间歇性导尿。
三、男生殖系统感染
男性IC患者生殖系统的感染率远低于经尿道长期置管的患者。前列腺炎的发生率大约为5%~18%,尿道炎和睾丸、附睾炎并不常见。
四、男性尿道损伤或狭窄
频繁的插管有可能导致男性尿道损伤,尿道外伤可导致假道形成、尿道外口狭窄,但发生率并不高。尿道狭窄多见于5年以上IC史患者,随着IC时间的延长,发生率增加。为减少尿道损伤和狭窄的机率,使用充分润滑导管,最好使用亲水导管,在插管时应该轻柔操作。在插管过程中用力,或出现尿道出血会显著增加尿道狭窄的机率。
伴有尿道假道形成的尿道外伤,可以服用抗生素5天,并留置导尿管引流6周,大多数患者可以愈合,尿道镜检假道消失,患者可以重新开始间歇导尿。
五、其他
有一些文献报道比较少见的IC并发症。
1.过敏反应 Vaidyanathan等报道2例患者用聚氯乙烯(PVC)导尿管,每次需要用利多卡因胶麻醉尿道,结果导致尿道外口局部肿胀和红斑性的过敏反应。使用Lofric导尿管代替聚氯乙烯导尿管后过敏反应得以控制。
2.尿道粘膜损伤 Vaidyanathan等报道3例截瘫的患者,因膀胱过度膨胀,在使用Lofric导尿管进行导尿时持续时间近10分钟,导致尿道内的导尿管粘附在尿道粘膜上,需用力才能拔除导尿管,结果造成粘附处的尿道粘膜拉伤并导致尿道出血。调整间歇导尿的策略,每次导出尿液不超过450毫升,尔后没有再出现类似并发症。还要其他一些少见并发症,如耻骨处阴毛带到膀胱内诱发膀胱结石,导尿管遗失在膀胱内、膀胱穿孔和膀胱内脓肿都有报道,但发生率很低。
参考文献:
1.郭应禄,杨勇主编.尿失禁.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80-284 2.R.J.Krane和M.B.Siroky.主编.鹿尔驯等译.临床神经泌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0-152 3.方玉美,范莹萍,郭铁英.脊髓损伤患者间歇性导尿体位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6 ,12:200.4.叶祥明,邱纪方.间歇导尿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中国康复,2004,19:179 5.王兰芳,李京力.神经原性膀胱及其泌尿系管理.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4,19:77-79 6.李鹏翔.导尿管毒性的实验研究.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7 ,12:176 7.于晓红.硅胶与橡胶导尿管引起尿道炎症的对比分析.齐鲁护理杂志,1998 ,4:27 8.赵成如.超滑导尿管润滑涂层性能研究.山东生物医学工程,1999 ,18:30 9.Weld KJ, Graney MJ and Dmochowski RR.Differences in bladder compliance with time and associations of bladder management with compliance in spinal cord injured patients.J Urol, 2000,163:1228-1233 10.Fowler CJ and Malley KJ.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3,74:27-31 11.Jamil F.Towards a catheter free status in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 a review of bladder management options in spinal cord injury(SCI).Spinal Cord, 2001, 39:355-361 12.Lapides, J., Diokno, A.C., Silber, et al.Clean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rinary tract disease.J Urol, 1972 ,107:458-461 13.Kochakarn W, Ratana-Olarn K, Lertsithichai P, et al.Follow-up of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for Neurogenic Bladder in Children.Asian J Surg, 2004,27:134-136 14.Generao SE, Dakk’era JP, Stone AR, et al.Spinal cord injury in children: long-term urodynamic and urological outcomes.J Urol, 2004,172:1092-1094 15.Lindehall B, Abrahamsson K, Hjalmas K,et al.Complications of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n boys and young male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J Urol, 2004,172:1686-1688 16.Wyndaele JJ.Complications of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thei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pinal Cord,2002, 40:536-541 17.Warren JW et al.Fever, bacteremia and death as complications of bacteriuria in women with long term urethral catheters.J Infect Dis, 1987,155:1151-1158 18.Sekar P et al.Comparison of long-term renal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using different urinary management.Arch Phys Med Rehabil,1997, 78:992-997 19.Schlager TA, Anderson S, Trudell J, et al.Nitrofurantoin prophylaxis for bacteriuria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o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J Pediatr, 1998,132:704-708 20.Schlager TA, Whittam TS, Hendley JO, et al.Expression of virulence factors among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the periurethra and urine of children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o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Pediatr Infect Dis J, 2000,19:37-41 21.Schlager TA, Clark M, Anderson S, et al.Effect of a Single-Use Sterile Catheter for Each Void on the Frequency of Bacteriuria in Children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o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for Bladder Emptying.Pediatrics, 2001,108:E71 22.Esclarin De Ruz A, Garcia Leoni E, Herruzo Cabrera R: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Urol, 2000, 164:1285-1289 23.Giannantoni A, Di Stasi SM, Scivoletto G, et al.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with a prelubricated catheter in spinal cord injured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J Urol, 2001, 166:130-133 24.Anderson RU.Prophylaxis of bacteriuria during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of the acute neurogenic bladder.J Urol, 1980, 123: 364-366 25.Vapnek JM, Maynard FM, Kim J.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LoFric hydrophilic coated catheter versus conventional plastic catheter for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J Urol, 2003,169:994-998 26.Vaidyanathan S, Krishnan KR, Soni BM, et al.Unusual complications of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s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Spinal Cord, 1996,34:745-747 27.Ubrig B, Waldner M, Gleissner J, et al.Retrovesical hematoma secondary to clean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zation.J Urol, 2001,166:616 28.Perrouin-Verbe B, Labat JJ, Richard I, et al.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sation from the acute period in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Long term evaluation of urethral and genital tolerance.Paraplegia, 1995, 33:6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