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此语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习气却相差很多,那些做学问的人,唯有上等智慧或下等愚笨的人,才会坚持信念,不懈努力。
这话很有意思,甚解针对了社会上的三六九等人,人大致分三类人。
最上等的人,也即是说的“上智”,这些人智慧非常高,能解一悟百,通达明理,并且能把道理付诸行动,并在实践中去感知,去进一步感悟,因此他们对道理有透彻了解,并且在实践中有相当的经验,因此他们对道理有绝对的信念,并且会坚持不懈把学问努力做好。
最下等的人,也即是说的“下愚”,这些人智慧很少,但很朴直,没有歪歪肚肠。他们理解一个道理可能会非常费力,但是如果一旦道理信入了,那么会在纯朴的心地迅速生根,并且会长得非常牢固。这类人悟性很少,但肯吃苦努力,一旦去做了,心不旁鹜,非常专心。常语说,直心是道场,因为这类人心直,是对的就对,是错的决不会隐埋,因此这类人用功心地之法会 很快得入。
最糟的是中智之人,这类人有聪明才智,但没有上智人的悟性,知道一些道理,就容易满足,没有下愚人的肯做,所以这类人最难进阶。中智人一般都恃才,有些心得就比较得意,并且以为了不起,起傲慢心理。中智人对知识有时不求甚解,一个道理懂了,就不想再进一步变通,因此对知识比较固执,有更好的知识,他们会以原来学习的东西去评价,并且疑心很重,因为他们没有上智人悟心,所以对上层心法无法理会。老师教给他们道理,他们常怀疑,并且不去破疑,会用已知的东西去毁谤这些高深的知识。中智人,懂得了道理,但他们因缺少实践基础并且多疑,并不能有真正的信仰。他们害怕吃苦,遇到挫折就会对道理失去信心。所以中智人,是最难入道的。
其实上智人是最好的,特别是上上智人,他们具备上智人的悟心,信心、也具备下愚者毅力、直心,做学问者上上之材。但惜乎这类人太少了,人总有这个那个缺点。归纳起来,人的悟心不可强求,但是谦虚、谨慎,学而时习,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人的等级也并非固定不变,只要改变自己去努力,也可达上智。如果实在不行,做个下愚的人也不错。俗话说,大智若愚,下愚实非真愚,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能坚定不移者,心中自有境界。上智也好,下愚也罢,又何必分什么高下。
第二篇:也谈敬业与谋生
文章标题:也谈敬业与谋生
也谈敬业与谋生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一些人视为谋生的手段。作为教师本身,要辩证地看待教师职业问题。
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这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效的创造力和科研竞争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不应当脱离教师的职业和从事这一光荣职业者生活的幸福去片面地理解师德。一方面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敬业爱业,要坚守和弘扬无私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教师只是社会的一个职业群体,带有不可避免的谋生色彩,教师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师不可无师德,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所以教师要敬业爱岗,应当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教师也应当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意识,作积极师德的践行者。教书育人是庄严神圣的事业,只有形成科学求实严谨的教风,才能以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以科学的精神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必须敬业、乐业、精业。
从另一个层面看,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及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资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这个职业又不可避免的体现出带有谋生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一方面,它把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理解为被动的知识输出,似乎教师将自己身上横溢的才华无私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就是职业内涵的全部,结果失去创造性的教学变成了低层次的重复的简单劳作,它不仅可能销鎔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与其说这是“赞颂”不如说是“贬低”。另一方面,它把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对立起来,似乎教师命中注定就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淹没,然而,“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因此,甘当蜡烛,为他人牺牲的“蜡烛观”虽然崇高却未免悲观而凄凉,它不仅没有给教师带来振奋和激励,倒常常使教师产生一种委屈和吃亏的体验。忽略了教师作为“人”存在的基础。所以蜡烛无私奉献说有悖于人性发展,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乐教”难以体现,“苦教”却实实在在。
但是又不能把教师职业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如此对学生的责任心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爱被功利化后,它就不再至善至美。缺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勤劳”,教育的效果和功能将大打折扣。教师从事的是百年大计的神圣事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强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理当从这个高度来加强自我约束,以事业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恪守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同时力争实现让敬业爱岗成为教师内在约束的一种自律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极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对教师而言敬业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应坚持为人师表,行为规范,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用自己丰富的学识、特有的人格魅力、深邃的人生思考,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成名成家”的职业。教书既是育人又是谋生。
《也谈敬业与谋生》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也谈敬业与谋生。
第三篇:也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也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山阳县色河中学 张健民 726412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力推进,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充分利用。然而在语文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正确把握使用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认识误区,注意问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然而在语文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使用过程中却发现,很多老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和误区,直接影响了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
一、教学手段与素质教育思想脱节,误用甚至滥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育手段的先进,而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更新。现在不少的学校甚至在各种示范课和优质课的评比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一个必备条件、评比标准,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技术的美丽外衣下,仍旧演绎着死灌硬教的教学传统,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了新课改形势下对传统教学方法换汤不换药的一种摆设,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质意义和应用实效性。
二、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着、控制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使用多媒体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 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另外,实施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不能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或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师生请安的交流。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淡化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变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在看教师演戏。多媒体教学只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直观形象的视听演示使学生没有了联想和发挥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 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另外,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几乎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少了,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科的可创造性,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其它学科中的巨大功用。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的缺憾确实是难以弥补的。
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所以,多媒体的应用要注意以下面几个方面。
一、注重适用性。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的结果,传统教学方法陈旧,效率低下。现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了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多媒体课件,这为我们的教师备课,教学大开方便之门,实现了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下载的资源未必真正适用教学实际,课堂上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原有的教学设想被打乱,甚至是手忙脚乱,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要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的需要有所选择的加以运用。
二、注意适量性
我们评价一节课,看的是教学实际效果,并非是看教学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换句话说,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 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手段面前,就好象一个穷急了又被逼急的饿汉一样,不知如何办才好,一味地依赖这种电教手段,有时一节课学生基本上是看他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花俚呼哨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时一节课甚至就是一个课件的演示过程。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但有些教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要么仅靠它来帮助板书而已,这都是不妥当的。
三、考虑适当性。
新型的多媒体手段虽好,既不能滥用,又不能不用,那么,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一般认为,一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用。用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二是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的不足用。素质再高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是一个全才,他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课上得生动,但普通话水平不一定让人恭维,而语文教学常常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调用绘声绘色有情有意的朗读。三是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处用。由于各种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语文教学就会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倪文锦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
3、苏玉堂 《创新能力教程》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
第四篇:也谈个人梦与中国梦
也谈个人梦与中国梦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脚步。“中国梦”是个人的,是国家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较大的理想,个人梦是较小的理想。无数个较小就会汇聚成较大。离开个人梦去谈中国梦那只是一句空话。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梦”与每个人的梦想的实现密切相关。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又是实现个人梦的基础。只有祖国富强、民族复兴,才有我们个人的幸福生活。同样,每个人的梦想都实现了,“中国梦”还会远吗?追逐中国梦,就是要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之中,“个人梦”与“中国梦”要密切结合起来。
十八大,给了每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梦”。“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进程中,每个人都享有走向成功、享受幸福、实现个人梦想,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3亿中华儿女人人都应胸怀梦想,而且梦想要切合实际,梦想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与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个人乃至国家都要有梦想。没有了梦想前途就会迷茫变得暗淡无光。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每个人都应肩负起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中书写出彩人生。既然我们选定目标就要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奋发努力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基石。梦想的实现不能靠别人,更不能靠等待,梦想要想转化为现实,必须经过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完成。每天前进一大步,目标离我们就小一步。“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个人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小梦”转化“大梦”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须付出,甚至几代人的付出。习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总书记的话传递了强大的正能
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富强了,民族振兴了,个人的梦想就会呈现异彩。假如国家贫穷、民族衰微,那么再美好的个人梦也是奢侈的。
为了梦想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毅然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勇敢地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领导中国人民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逐渐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推向现实。“神十”顺利升空并安全着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顺利下海„„中国的发展必将影响着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中国实力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球。这些都在说明中国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看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梦是实现个人梦的基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是每个元素自身价值实现之梦。“中国梦”并不遥远,“小康梦”、“强国梦”、“复兴梦”、“个人梦”、“民族梦”,共同构筑成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由无数个具体生动、五彩斑斓的个人梦汇集而成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民又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13亿“个人梦”的实现必将推动“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个人梦”和“中国梦”有着内在的联系,“个人梦”与 “中国梦”不能孤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个人梦” 离不开 “中国梦”,同时,“中国梦”的实现又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奋斗。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个人梦”要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梦”才会变为现实。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我们要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只要我们始终把小家与国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拿出实
干的精神和劲头,尽责圆梦,我们就一定会拥有美丽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五中学 李齐
第五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顺其自然,物其发展。
——题记
枫叶荻花秋瑟瑟
芳菲四月,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养育着复苏的大地。万物充满了生机,增添了活力。少了些工人的砍伐,多了些诱人的鲜花。我们踏着春风和煦,迎着牛毛细雨,走进了百花齐放的夏季。昔日,那烈日炎炎蒸烤着赤裸的大地。如今那参天大树用‘‘身躯’’保护着大地,夏日的狂风暴雨,不住地拍打他们的身躯,可他们依旧坚定不移!在那树荫下,大地等来了丝丝凉意,秋风不住地拍打着他们的臂膀,拍打着他们的脸颊,而在那脸颊之后多了几丝金发,又渐渐掉落。柳絮般纷飞的大雪,给万物拉下了银色的幕布!
雄飞雌从绕林间
我虽听不到蝴蝶翩翩起舞的声音,但我却能感受到它带来的春天的气息。我虽听不蛙声的呱叫,却明白那是夏的味道。我虽听不懂蝉鸣的意义,却能感受到秋天的魅力。我虽看不见雁要飞往哪去,却明白冬天的即将来到。少了许多枪口下的猎物,多了许多草原上的奔跑。工程的续期只是为了小雁的出巢,“城市扩建”的取消,只是为了动物的奔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要等到鲜花的凋谢,才明白绽放的美丽。不要等到夕阳的落下,才明白初升的辉煌。
枯松倒挂倚绝壁
我自豪,因为我可以站在珠穆朗玛峰上,遥望我的祖国。我骄傲,因为站在长城上,追溯把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展望新中国的未来。我感叹,因为我爱那大江东去的浩荡,我爱那奔腾不息的磅礴,我等爱那直插云霄的壮阔!昔日的李白在那“峨嵋之巅”发下豪言壮语,绣口一吐成就半个盛唐。曹操面对沧海,心中不禁感叹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心中大气,我们面对大好河山定会写出中国华丽的诗篇,奏出永垂不朽的乐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又是一季花开时,我们坐在时光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撑起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