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2.处理规范
(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CVC、PORT。(4)提高患肢并制动。(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2.处理规范
(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
(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2.处理规范(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5)上报有关部门。
(四)液体渗出 1.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穿剌部位、血管、工具、避免创作性穿剌;提高穿剌成攻率、妥善固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剌;观察输液部位及关注患者感受、若出现局部疼痛、应排除药液渗出的可能;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2.处理规范
(1)评估渗出级别。
(2)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3)腐蚀性等刺激药液外渗,应立即中断输液,抽出残余药液后拔除导管,遵医嘱局部处理,渗出部位远端不宜留置导管。(4)抬高患肢,必要时制动。
(5)观察渗出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6)严重者上报有关部门。
(五)过敏性休克
1.预防措施
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反应阳性者,应在床头卡、病历、体温单、临时医嘱中注明;输入易致敏药物,备好抢救药物。2.处理规范
(1)立即停药,保留通路,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0ML,患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隔30min皮下或者静脉注射给药0.5ml。(3)如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术。(4)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5)遵医嘱抗休克治疗。(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7)准备记录出入量。
(8)告知患者勿再次使用致敏药物。
(六)空气栓塞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确保输液装置紧密连接;加强观察,避免空气进入输液装置;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看护;指导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在导管拨出体外瞬间屏气,并按压穿刺点。2.处理规范
(1)立即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2)立即高流量氧气吸入。
(3)抽出中心静脉导管内残余空气,夹闭、折叠和夹住现有导管。(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七)出血/血肿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出凝血时间、用药史;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损伤动脉;拔除导管后,按压方法正确、时间充足;严格掌握肝素封管液的浓度及使用指征。2.处理规范(1)加压止血。
(2)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48小时内冷敷、制动,48小时后热敷。(4)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八)导管脱出 1.预防措施
妥善固定导管及输液装置;向心方向揭除敷料;指导患者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避免牵拉导管;观察贴膜有无卷边、松动、必要时重新更换贴膜;合作能力欠佳者,应适合约束。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脱出状态及导管完整性。
(2)完全脱出者,立即按压穿刺点压迫止血,消毒穿刺点,覆盖敷料。(3)部分脱出者,酌情拔管或者重新消毒、妥善固定。(4)严禁将导管脱出部分重新送入体内。(5)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必要时重新X线定位。(6)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九)导管堵塞 1.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型号;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注高浓度药品、血液制品前后及采血后应彻底冲管;中心静脉导管无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输液接头等附加装置有血凝块时应及时更换;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及时发现输液报警;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扭曲、折叠导管;减少肢体受压,避免回血因素 ;治疗间歇定期导管维护。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状况,分析堵管原因。(2)根据情况选择拔管或导管再通技术。(3)中心静脉导管血液堵塞可遵医嘱溶栓。(4)切忌将导管内血凝块冲入血管内,避免栓塞。
(十)感染 1.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冲、封管和更换敷料;定期和按要求更换输液装置;合理选择导管。2.处理规范
(1)评估局部和全身感染征象,必要时报告医生。(2)外周静脉留置针应拔除。
(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端培养。(4)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培养。(5)根据医嘱局部用药或使用抗生素。(6)局部感染者,及时跟换敷料并加强观察。
(十一)静脉血栓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粗直的血管;中心静脉置管时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成人避免下肢输液;患者置管后,应适当活动和饮水;评估导管功能,正确执行冲、封管操作。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功能和血栓征象、分析原因。(2)报告医生。
(3)抬高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和压迫患肢。(4)停止在患肢输液,酌情留置或拔除导管。(5)遵医嘱使用抗凝或溶栓治疗。(6)严重者手术治疗。
(十二)中心静脉导管移位 1.预防措施
评估导管置入长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评估相关因素:胸内压增高(咳嗽、呕吐)、充血性心衰、体位改变、正压通气、高压注射、导管冲洗;正确固定导管,评估导管外露长度;更换敷料时,避免导管脱出;加强患者及家属导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尖端位置和外露长度。(2)禁止将外露导管送入体内。(3)根据导管尖端位置,酌情进行调整。
第二篇: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发热反应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与有效期。
二、检查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发热反应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二、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三、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四、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供应室、护理部。
五、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供应室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六、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发热反应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检
【急性肺水肿预防措施】
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
二、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急性肺水肿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将输液速度降至最低。
二、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
三、病情允许可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四、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升/分,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五、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平喘、强心和利尿剂。
六、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七、认真记录患者的抢救过程。
八、患者病情平稳后,要加强巡视,重点交接班。
九、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
【急性肺水肿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双腿下垂 →高流量给氧→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四肢轮扎→做好病情及抢救的记录
【静脉炎预防措施】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二、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使用。同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三、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
四、静脉内置管,应选择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导管,置管时间不宜过久。
【静脉炎处理规范】
一、停止在静脉炎部位输液,将患者抬高并制动。
二、可用50%硫酸镁液湿敷每日2次,可行超短波治疗。
三、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静脉炎处理程序】
停止局部输液→局部50%硫酸镁湿敷→遵医嘱应用药物
【空气栓塞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二、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连续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三、加压输液时应专人看护。
【空气栓塞处理规范】
一、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二、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卧位。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低位,利于 气泡漂移至右心室尖部,从而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较大的气泡碎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三、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机体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四、有条件者,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六、记录抢救过程。
【空气栓塞处理流程】
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置患者头低足高左侧卧位→给予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抢救过程
第三篇: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经静脉输入的方法。常用溶液种类有:①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等;②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③静脉高营养液。常用静脉输液途径有:①经外周静脉输液;②经中心静脉输液。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2.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现有输液,更换输液器具并保留有效静脉通道,对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封存以备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并发症二: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二)预防与处理
1.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对心、肺疾患、老年、儿童等病人应严格控制,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对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捆扎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立即给予高流量酒精湿化吸氧,最好用20%~30%酒精湿化,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5.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并发症三:静脉炎
(一)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至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减慢滴速,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避免患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用33%硫酸镁进行湿敷。3.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4.喜疗妥外涂。并发症四:空气栓塞
(一)临床表现
病人感到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二)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应将输液导管内空气排尽。
2.输液中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病人活动时防止导管折叠,注意滴斗勿倒置;输液完毕及时抜针,加压输液时专人守护。
3.拔除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密闭穿刺点。
4.发现空气栓塞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足高卧位,使空气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收缩,空气被震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同时可避免空气栓子进入脑部。
5.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病人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6.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并发症五:液体外渗
(一)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二)预防与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和针头重新穿刺。
3.抬高患肢并适当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24小时内严禁热敷)。4.特殊药物外渗时,根据医嘱做相应处理。
二、静脉输血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输血(blood transfusion)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随着输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即节省了大量血源,也减少了由输注全血引起的不良反应。静脉输血的目的有:①补充血容量;②纠正贫血;③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④输入抗体、补体;⑤增加白蛋白;⑥排除有害物质。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于数小时内缓解,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输血查对制度,做好“三查十对”,使用一次性输血器。2.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填写《医院临床输血观察单》,如出现发热反应,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4.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及时送检。并发症二: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二)预防与处理
1.正确评估病人,询问有无过敏史。
2.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输血前半小时根据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
3.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
并发症三:溶血反应
(一)临床表现
1.血管内溶血反应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2.溶血程度较轻的血管外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
(二)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保证输血安全。
2.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定,不输变质的血液,避免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受到细菌污染等因素。
3.发生血管内溶血反应时的处理:①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并在远离输血部位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②维持静脉输液通道,给升压和其他药物;③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⑥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
4.对发生血管外溶血的病人应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并发症四:急性左心衰
(一)临床表现
1.表现为输血过程中输血后突发头部剧烈胀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吐大量血型泡沫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查体:病人常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中心静脉压升高。3.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影像。
(二)预防与处理
1.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血速度,开始输血速度宜慢,一般速度不超过20滴/min,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及血液种类调节滴速。成人一般为40~60滴/min,老年、儿童、心功能不全者酌减,而输血小板的速度应以病人能耐受的速度快速输入。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立即给予高流量(6-8L/min)酒精湿化吸氧,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但要注意吸入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酒精中毒。
4.遵医嘱予以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5.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第四篇: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
过高渗或过低渗
刺激性较大
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 10.0
磺胺合剂
10.0
环丙沙星 3.3~4.6
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
多巴胶2.5~4.5
强力霉素1.8
吗啡 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
钾4.0
托普霉素3.0
万古霉素 2.5~4.5(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
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
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
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
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静脉炎的例数
静脉炎发生率= × 100%
静脉输液的总数
静脉炎发生率应低于5%或更低(INS标准),如果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5%,应寻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5.静脉炎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全麻术后24小时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适当加人缓冲剂,使输入液体的pH值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pH值(7.4);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
加强外周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6.静脉炎的处理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 搽喜疗妥软膏;
中草药外敷;
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药物渗漏包括渗出和外渗。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渗漏发生原因
(1)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
(2)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3)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静脉痉挛;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症、肝硬化等;
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液,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
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
(4)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加的药物:
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外营养液等。
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缩血管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
化疗药物:发疱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
(5)发疱性药物: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阿霉素
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
氮芥
丝裂霉素
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酰胺
长春花碱
去甲长春花碱等
(6)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
氮烯咪胺
足叶乙苷
鬼臼噻酚苷
链脲霉素等
2.渗漏的一般临床表现
(1)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2)患部肿胀,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3)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4)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5)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3.外渗的严重合并症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室综合症。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4.渗漏的预防
(1)提高穿刺技术。
(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3)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建议使用静脉中长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
(4)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5)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6)穿刺前局部热敷、输注时以缓释型硝酸甘油敷贴局部。(7)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病人输液渗漏的症状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9)过度活动的病人适当固定,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10)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在旁协助。(11)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
(12)进行静脉输液时,协助病人下床及回到病床上。
5.渗漏的处理
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则予以热敷患部。6.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2)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3)局部封闭治疗,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需作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
(4)使用拮抗剂。氮芥,丝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渗漏的区域作皮下注射。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二甲亚砜涂于患处,每6小时一次共两周。
柔红霉素外渗——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长春碱类药物——局部封闭+磁疗以缓解症状。
(5)局部冰敷。
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
(6)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7)磁疗:减轻疼痛和肿胀。
(8)外科治疗:保守治疗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9)恢复期: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1.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针头对穿血管壁。
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静脉穿刺失败后又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止血带。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3.预防及处理
1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常用静脉和动脉间的解剖关系。3如一侧肢体穿刺不成功,应改为对侧穿刺。4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5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6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1.发生原因
使用夹板使外周浅表神经受压(尺神经经尺沟处、腓总神经经腓骨小头处)、静脉针刺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渗漏损伤神经。
2.症状
受损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3.预防及处理 避免局部神经受压。
熟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立刻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疼痛、麻木和活动功能。
发生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进行理疗或据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1.发生原因
病人对输入的溶液或药液产生过敏。2.临床表现
轻者出现发热、皮疹、寻麻疹;
严重者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冷汗、紫绀、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抽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重者喉头水肿,病人呈濒死状态。3.预防和处理
1询问过敏史。
按规定进行过敏试验。2正确判断阳性指征。3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4按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抢救。1.热原样反应的原因
(1)非代谢微粒:如橡胶屑、纤维、玻璃屑、药物结晶等。
(2)某些药物:如右旋糖酐中带有大分子物质、生物制品含有微量蛋白质、还有类胆固醇类药物等。
(3)某些机械刺激:如输入静脉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差异过大,输液速度太快,药物浓度太高、刺激性过大,都会造成机体反射性的发冷发热。
(4)溶液的质量问题: 瓶盖松动、瓶身破裂,使瓶内液体被污染。
(5)某些药液本身就易致输液反应,如白蛋白、B-内酰胺类药物、细胞色素C、蝮蛇抗栓酶等。
(6)输液器具被污染:输液器具包括输液瓶、袋、管道及针头等。
(7)联合用药:①加药时被污染或药品变质。②有些液体在加入某种药物后,可导致pH改变,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分解、聚合、沉淀、产生微粒而导致热原反应。
(8)护理操作过程不正规或环境的空气造成溶液污染。
(9)病人机体自身因素:①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处理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2)对症处理。3)药物治疗。
3.预防
1)输液前应注意检查药物。2)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质量的控制。3)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4)减少联合输注、注意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七、静脉输液危象——气栓型危象 1.原因
较大量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大量双氧水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
2.机制
大量气体随静脉进入血循环至右心、阻塞右心室肺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3.临床表现
眩晕、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4.预防处理
静脉输液时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给氧,嘱病人左侧头低脚高位卧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
八、静脉输液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
1.原因
输液过多、过快,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咳嗽、咳泡沫血痰、烦躁不安、被迫坐位。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
3.预防处理
控制输液速度。
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使病人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血量;35%酒精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脱水剂、强心剂等。
九、静脉输液危象——超高热危象
1.原因
输液过程中致热原进入静脉系统。
2.机制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并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
3.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寒战、体温高达40℃以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脉搏快、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4.预防处理
严格执行操作前查对,如有效期、密封情况等。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环境清洁。
高热病人先降温再进行输液。
输液时,不能食用冰冷食物及冷水,减少因冷刺激引发过敏反应。
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要立即停止输液,适当保温;病人高热时,用药物降温;抽搐时用安定、地塞米松等药物;物理降温时可用酒精擦浴与温水擦浴交替进行。
十、静脉输液危象——晕厥型危象
1.原因
病人体质弱、精神紧张、穿刺疼痛、环境不良等都可引起。2.机制
该反应平均10分钟可以自行缓解。反应实质是血管性晕厥:精神紧张可造成迷走神经亢进,内脏血管扩张。
3.临床表现
突然晕倒、出汗、面色苍白、口唇甲床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到,呼吸加快,呈迷走神经亢进样反应。
4.预防处理
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细致观察、体贴病人,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体质虚弱者卧床。
发生晕厥反应时立即将病人平卧床上,松解衣扣,约10分钟不能自行缓解者,吸氧,必要时药物治疗。
第五篇: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周庆梅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八病区 221000)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一些并发症,若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护理分析报告如下。渗漏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临床分为局部组织炎症反应、静脉炎性反应和组织坏死三种,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及血管因素等。1.1 预防措施(1)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穿刺技巧,穿刺成功后将针头固定妥当。(2)正确选用静脉,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3)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或老年病人,宜选用导管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或输液器。(4)选择正确的拔针方法,应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避免造成渗漏性损伤。(5)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苍白、水肿、变红,重视患者主诉,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1.2 护理措施(1)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外用类固醇软膏及中药外敷等。(2)局部封闭。应用局部封闭,可阻止药物外散、止痛、消炎。临床上多用0.25~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效果较好。(3)局部注射解毒剂。对细胞毒药物渗漏后解毒剂研究,不同动物模型有不同的结论。(4)局部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输入刺激性大、浓度高的药物时,使用2%山莨菪碱外敷局部静脉后再给药。有文献报道:2%山莨菪碱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作用最佳,效率80%,血管扩张后可以减轻刺激。2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有:①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②药物引起的血浆pH值的改变;③高渗溶液输入使血浆渗透压的升高;④机械性刺激和损伤;⑤缺氧与缺氧性疾病;⑥细菌感染;⑦各种微粒对血管的刺激;⑧温度对血管的损伤;⑨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等。
2.1 预防措施(1)尽量避免在感染、疤痕、皮肤色素沉着部位选择血管;(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合理地调节输入速度;(3)对长期输液者,应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多次穿刺;(4)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渗漏现象,要及时处理;如输液肢体局部不适或疼痛,应适当减慢滴数,并给予局部热敷。(5)避免在瘫痪的肢体及下肢行静脉穿刺及补液。2..2 护理措施:(1)红外线、微波局部照射治疗;(2)硫酸镁湿热敷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3)中药外敷法,如:红归酊、芦荟等外敷。输液反应预防与护理: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常见的输液反应主要有4种:热
原反应、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反应。输液反应与药物、输液器与注射器、消毒液、输液速度和浓度、患者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3.1 预防措施:(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输液前要严格检查瓶口是否松动,液体有无沉淀、混浊等异常;检查药品是否过期。输液器包装是否漏气,药液说明中的配伍禁忌等。(2)严格无菌操作,加
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3)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4)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严禁无原则混合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6)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3.2 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2)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3)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4)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5)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正确选择稀释剂、给药方法和药物剂量。(6)应立即停药,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对残液、空白药液进行热原检查。及时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威液要用75%乙醇棉球封闭孔道后,放冰箱冷藏窒保存最好尽快送检,及时找出输液反应的原因。
输液并发症对患者有危险,要早发现,做到及时谨慎的处理。为了降低发生率,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做到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注意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把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4.2.谢炜坚.输液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B):1047 3.张蕾,田沁,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Ⅱ】,中国民康医,2008(08)4.邹莲英,临床输液反应诸因素分析及对策田,华夏医学,1999,(05)602~603,5.王晓蕾,白林,陆路,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lJ],中国全科医学,2008,8,(8)1,1492~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