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研究综述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业进步与情感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对相关研究成果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将有利于澄清认识,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自身优势,将人文教育的渗透由无意识转向意识,不断加强行为自觉性,帮助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以“情知互促”真正推动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情知互促 有效教学
我国自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数量不多, 而且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因此,笔者在此拟从五个方面就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概括性说明,以期较为全面地反映已有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外语教学的多重教育功能早已得到广泛承认。有的研究认同H.H.Stern和Ull-mann(1983)的观点,将外语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大类,分别为语言水平、知识、情操与价值观、技能转移①。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任何学科的目标大致有4个组成部分:知识、理解;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兴趣、动机、态度,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学力观②,即:学力由隐性和显性两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项为显性学力,后两项为隐生学力,应试教育关注显性学力,素质教育则关注两者的统一。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与此相应,英语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还有的研究则认为,学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使用,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外语教学以交际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认知为教学目标,强调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突出实用性。
20世纪末,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知识为主的教育向以方法、能力和素质为主的教育转变。与此相应,目前的许多研究就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说明,认为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具体的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自学,如何记单词,如何使用工具书等,从而强化自学能力,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应用知识的方法和创造知识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协作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个性。其次,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第三,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增强其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直觉和灵感等。这虽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直接目的,但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第四,要培养学生开放宽容的语言态度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使之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第五,帮助学生克服和防止浮躁情绪,了解“英语是可以学好的,但英语也不是容易学好的”,从而刻苦努力学习。最后,学生思想尚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欠佳,难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极易被不良的西方文化、观念等所迷惑,教师应当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外语教学中。
总之,虽然大学英语课程带有工具性质, 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却不是全部。新世纪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讲授为主导的外语教学方式向以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形式转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超越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努力实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既熟练掌握英语又能在两种文化中自由穿梭而不失去自我的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目前有多种不同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综合来看,内容大都涉及到历史、文化、习俗、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家庭、社会、人际关系、思想道德、世界观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更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澄清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英语教材中许多篇章的内容都展示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记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教师应充分开发教材的美育功能,帮助学生陶冶性清,净化心灵,弘扬人文精神。最后,由于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应该强化文化导入,使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 增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对比分析英汉两种典型文化现象,而不只是停留在孤立的字词句和语法的学习上。
三、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就教学过程来看,首先要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英语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英语、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讲授绝不能仅仅讲解字词句、语法和篇章的字面意思,必须深入讨论内容,以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语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 可以设计开放式课堂教学,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主动发问,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英语练习甚至编制测试题,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使之在好奇与疑问中积极思考、探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既有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加深学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共事,学会关心他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和能力,并在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不仅如此,这还有助于扭转当前外语教学中的工具化以及急功近利的倾向,增加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学会欣赏、热爱乃至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其次,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普及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竞赛、英语广播、英语报刊等,增加应用型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时事讨论、热点话题辩论等。再次,可针对英语程度较好者开设各种类型的高级英语选修课,如高级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汉翻译技巧等。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鼓励提问和探索未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创造意义的活动,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提高的方法,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积极性以及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首先,应提倡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根据篇章的不同体裁与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使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和以教师讲解为主导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互动性语言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其次,科技的飞速发展极有利于改善外语教学条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电子邮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再次,要正确认识与使用交际式英语教学法。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交际法有利于学生动态地掌握语言现象,在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中,在人际交流中学会分工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小组讨论、俩人对话、角色扮演、专题讨论、热点话题辩论、记者采访、模拟活动等形式, 避免单一性、机械性,避免灌输与应试倾向。同时,又要注意防止推崇交际法为万能,它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思想,并非完善的语言教学方法,需要因时、因地、因培养对象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此,不能照搬套用交际法,应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合理、渐进地运用。最后,要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调整和学习技巧强化训练。例如,北外新生英语营根据人文教育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营造全英语的互助性人文教学环境,以全英语交际的“封闭”形式对新生进行为期三周的强化训练,为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健康人格创造条件。
五、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教学状况,评判教学水平,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因此,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常用的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后者包括专家评价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教师、教师互评、教师自评以及学生评价教师等。不论评价主体是谁,在评价过程中都要贯彻人文精神,使被评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活动的参与者,调动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上,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不宜强化评价结果的分类和鉴定功能,而应尽量发挥评价的改进、矫正和反馈等正向功能,还要承认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发展空间,使教师自己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评价结果,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和帮助,使教师最大限度地获得专业发展③。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考查、参加相关的主题活动等形式。其中,考试作为检查教和学的一种测试手段,不仅要检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学以致用。语言是知识、思想、信息、文化的综合性载体,掌握外语需要日积月累,外语考试则应对知识、思想、信息、文化等进行综合考察。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考试往往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少考察语用能力,更勿论其它。而且考试成绩往往成为衡量学生的极其重要的依据,因此学生有较强的工具型学习动机,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急功近利。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与此相应,教学也往往违背教学规律,急于求成,题海战术与应试教育盛行。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将无疑有助于促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态势。在实践中,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贯穿了人文素质教育,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但从总体上来说,缺乏自觉性、系统性, 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分析,探讨如何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贯彻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将人文教育的渗透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并研究渗透的方式、方法、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行为自觉性,改善和提高行为水平,致力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以“情知互促”真正推动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转引自刘天伦、梁红《:外语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999,(3)。
②吴志高、王淑婷:《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中国高教研究》,2000,(10)。
③刘慧芳:《重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探索》,2003,(3),P103。
第二篇: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zyq
摘 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一代又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本文从创设情境、培养自主学习、培养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体现双主原则,训练创新思维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一、引言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缺乏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旧的英语教学观念上,往往以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展开,[1]缺乏尊重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主环境,个体学生的“另类”思维往往遭到歧视,致使学生不敢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更没有激烈的“讨论”,师生之间缺乏真诚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入创新教育的因子。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2]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呢?
二、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考
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在问题中培养的。教师提出(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情境性,能让人“神入”,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那些需要探究的、有争议的、答案“无穷无尽”的开放性问题更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巧妙的发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教师的发问可以是“硬性”的,也可以是“软性”的问题。硬性的问题如: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
这种问题往往是已知或既有的知识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软性的问题如:How the world will be fifty years later?这类问题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鼓励想象、发散、概括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非全部都要用软性的问题,而是“软硬兼施”。硬性的问题是奠定学生的基础,软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其实,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性Topics,是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创新性的发问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联想
根据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或接近的特点而进行联想。在学environment(环境)这一主题章节的时候,设计如下问题:When you see the word“environment”,what other words or phrases can you think of ?这时候学生自由联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学生联想就产生了更多的意见,教师将学生联想的词写在黑板上。For example,pollution,atmosphere,land,see and air,typhoon,strong winds,weather report,damage,deaths,missing,escapes,watersupply cut off,electricity supply cut off,fallen trees,etc.围绕这个问题进入了本单元的内容.2.假设、疑问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对一个假设的情境进行思考,提出疑问,几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以达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enviroment(环境)时,可以问学生:If you were the mayor,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pollution in our city?
3.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的事物或由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状况。想象思维能力做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稳定下来而成为一种能力素质。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学习Environment的,教师给出一些topics,让学生想象出一些情境来,编成一段话进行练习。这种练习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也是练习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
4.5W1H是指从客体的本质(What)、主体的本质(Who)、时间和空间(When;
where)、事情发生的原因(Why)和程度(Who)这几个角度来发问,[3]这些问题都属于任何事情的根本条件,这样抓住了一件事情的制约条件来分析问题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所在。创造性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不是一个问题只用一个技巧或方法,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应该由易到难,让多数学生能够顺利的回答问题,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以求焕发出强大的学习动机。再此基础上,要适当提出较难的问题让人人开动“思维的机器”,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这样创新思维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4]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而发现学习更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中需要加强鼓励学生通过体验主动发现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有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如何去学习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安排上必须要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课堂上应该让精彩的答案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给学习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的空间,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选择引导,以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角。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我们叫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课堂过程中的设计和安培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本身的引导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地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我们应该认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和工具性特征,其中人文性特征表现在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其中学生参与和分享就体现了人文性特征,也就是英语创新教育的体现。合作学习(cooperate lear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常用的几种小组模式有:竞争式、讨论式以及角色扮演式。那如何以创新的方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以避免流于形式。
1.独立思考、互助合作
搞好小组活动必须树立乐于分享互助合作的思想、淡化优生和差生的概念。
2.降低焦虑、增强信心
调整焦虑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在英语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的心理。愉快而成功的合作学习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动机,促进学习,于是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场面—滔滔不绝地讲述、淋漓尽致地表演往往这种情景中会有惊喜的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田中迸发出来的智慧和创新的火花。
3.分工负责、合作有效
编组要有策略。实行责任制策略要求分工负责、确定每个人的角色。一方面可防止成员间相互依赖造成的惰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因角色争执浪费的时间。三个人以上的小组还可配一个主持人或组织者。
4.交际功能、熟练运用
交际功能意念项目通过小组展开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在相互的交往中练习教科书中有关日常交际的功能意念项目是十分真实而自然的事情。通过实际的交际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而且能够掌握这个项目,我们常说得:If you tell me, I will forget;If you show me, I will understand;If you involve me, I will learn.就是这个道理。
五、体现双主原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求知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决不能独占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题”这一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为师者要巧妙的找到“导”的机会,以及发现并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中来,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局面,积[6]
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活动。
a)抓住题干中的异点,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英语语言知识点多,主张精讲精练、一题多解、大胆提出各种设想,得出不同答案。试以下题为例:
This is the farm ____ they will visit tomorrow.A.whereB.whichC.to which
(Key:B)对此题不能就题讲题,而是精心设计投影胶片,进行一题多讲。This is the farm ____ they will work.(Key: A)
they will visit.(Key: B)
they will pay a visit.(Key: C)
这样就从视觉上和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b)抓住题干中的共同点,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试看下题:
He was ____ to hear the ____ news.A.surprised, surprisedB.surprising, surpring
C.surprised, surprisedD.surprising, surprised
此题中的 surprising, surprised 词形相似,极易混淆,涉及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本着讲透讲清的原则,可以把这个词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surprise(n./vt.)---surprised/surpring(adj.)---surprisedly/surprisingly(adv.)---in one’s surprise/to one’s surprise(pre--phrase).在此基础上翻译例句“使我吃惊的是他来的这么晚”。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给出的答案会超过教师的预料,该种求新求异的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c)打破思维的定势,训练逆向思维
学生在练习中所犯的粗心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把题目想当然,缺乏变通,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如下例题:
A.Every minute should be made use of ____ English.a.improvingb.to improve
B.The day he had been looked forword to ___ at last.a.comingb.came
C.He told me ____ had happened to him yesterday.a.everythingb.all what
学生极易选A为正确答案,因为他们对make use of doing/look forward to doing 太熟了,尤其是第三题极具蒙蔽性。事实上这三题都是B项。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分析,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看问题,努力培养学生解决千变万化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教育真谛之所在。
六、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树仁.创造性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书育人,2001,(6).[2]刘道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伊立元.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教育,2008,(3).[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5]伊立元.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教育, 2008,(3).[6]冼碧雯,游建民.浅谈英语创新教学的实施政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刘建华主编.中学英语创新教法[M].北京学院出版社, 1999.[8]杨义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J].安康师专学院报,2005,(63).[9]谭玲.广开渠道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8(19).[10]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1]彭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咱果中学吴秀云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开放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开放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利用教材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教育的良好素材,让学生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自由地求异发散、大胆地发散创造。
2、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能力考核成绩。(1)针对学生爱模仿、记忆力强的特性,英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适合授课内容的英语听力材料,如原版的英文歌曲、英美小诗、经典童谣等,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2)利用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英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英语动画片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教材。形象生动的英语动画片能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定期给学生出一个主题,如讲讲英语国家的习俗、说说西方国家的节日、谈谈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国家或人物等。
3、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是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突破了英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的时间、空间以及英语资料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发其思维想象力,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二、营造一个创新的教育环境
环境的影响力是无穷的,一个创新的教育环境必将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营造一个创新特色的教育环境,这种创新的教育环境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是他们学习生活最集中的场所,所以,创新的教育环境应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一支粉笔、一张课桌、一间教室、一个班级、一座校园、一位教师、一句上课用语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文化的内容,都能起到形成和激励创新氛围的作用。
1.把校园和教室布置成具有创新特色的英语环境。在校园内张贴用中英文书写的文明礼貌用语;给花草树木配上有中英对照的小卡片;开辟英语墙报和板报;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中,开展英语节目;提倡在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用英语交谈;定期开辟“英语角”。总之,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校园和教室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富有创新特色。
2.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能给学生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试想学生在教师面前竟觉得压抑和沉闷,又怎能谈得上想象和创新呢?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听取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和要求,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在某个方面独到的见解,积极培养和保护学
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合理引导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还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让学生在一个亲切、放松、没有任何限制和阻碍的环境中施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3.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竞争氛围。树立竞争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开展一些有竞争性的英语活动,如:朗读、背诵、书法、单词、板报、手抄报、唱歌、讲故事等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从而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气氛,学生被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所压抑的创新意识会一下子迸发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潜能也因创新意识的形成而极大地调动起来。
4.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机械式的知识传授: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继承,不见创新,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那种封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思维活动留下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锐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和安排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关键。
三、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同时达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英语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把抽象、枯燥的单词、短语、语法知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视听效率,从而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教学字母时,可利用投影或幻灯将字母有规律地进行归类,如按形体归类、按读音归类、按书写归类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感知上的困难。
2、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它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知识更新快、趣味性强等许多优点,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更方便的语言交流机会,更好地辅助他们学好英语,提高创新能力。
四、创造性地对待和评价学生
现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强,有个性、有主见,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的个体。英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允许学生各持己见,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错误,不要急于判断和评价学生的正误,要按问题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评价,这样做,不仅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顺利完成要传授的知识,又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纸和笔的测验,偏重于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却无法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动态的情景中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那么,英语教师应该在实际生活及广泛的背景中,通过多方面的观察、记录、分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进行创造性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评
价外,还要鼓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促进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要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向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之间、学校、家长、社会多元的科学评价转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另外,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谁能说它不是评价呢?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教师必须努力增强创新意识,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英语教学,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地将英语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论文
一、回顾历史
(一)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学习外语的大潮风起云涌,全国人民上上下下开始学习外语,学生阅读的教材多是一些小故事、对话、短剧等等。内容不外乎讲述的是工人、农民、解放军,都是中国人的事情。由于我们长期对外封闭导致的社会制度、传统历史文化所培育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作管理经验,社会对英语知识的需求只限于在阅读理解和翻译层面上。
(二)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速度加快和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交往日益增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与外国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对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严重脱节,学不致用,因此这期间就以交际法原则为指导,改善课堂教学,把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培育社会人才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三)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同全世界其他国家中23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发展经济和贸易往来的相互关系,并且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经济贸易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以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加速。而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使得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国际化语言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由此产生的翻译文化和翻译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一直以来我们是以将外国语翻译成汉语为主导,无论是历史上的佛经,还是清末民初以来的文学名著以及社会科学的经典翻译莫不如此。但今天随着全球各大领域交流的扩大深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服务的意识不断创新,公共外交的内涵已扩大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与外国人接触的公民。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心“中”译“英”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关心如何通过翻译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中国的教育教学方式在逐渐地做着朝向更适合中国国情文化发展需要的方向调整,英语课程不在是单纯地填鸭式灌输或者是分数比对,改革的重点转向在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重点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不断地鼓励学生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知识,学习他们的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更多的文化交际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世界的格局也正在悄然改变,新的国际秩序尚待建立,与此同时科技与网络的创新,正时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校园再不可能是梦幻的超现实的象牙塔,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让校园生活与社会现实联结的如此紧密。校园是小环境,社会是大舞台,时代在变化,依托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校园生活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气象和面貌,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学校人文素养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何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让老师不得不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如何把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具有自觉教学意识的课堂教学行。但现行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新的教学改革内容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上,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学生们运用英语语言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且很严重,除了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掌握的太少以外,即使知道懂得的词汇也是一知半解,不扎实,再叫上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其表述语言前言不搭后语,无法表明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英语单词读音不正确、其中文含义模糊不清楚、常常把单词的中文意义张冠李戴。语言交流相当困难,最基本的英语简单句学生都难表述。例如:What doyou do?Where are you from?Why are you late again?So on。如果讲一个复杂句型,就需要重复几遍学生才能听懂,别忘了这是在大学课堂,下面在座都是学了十几年英语的水平的大学生。每每看到这些让人心痛不已。我们国家的教育真的该好好深思深思,不光是财力和物力的浪费,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会受到巨大的损害,看到这些,身为教师心情特别沉重!由于近年来各大院校扩招生源,学生上大学的门槛明显降低了,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都在下滑,其中班级之间和学生各自的基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个别学生英语基础文化水平几乎是零。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的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1800个单词(包括1200个单词的复义)的学习任务和相关要求根本无法实现。这样勉为其难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能力对所学课文进行阅读和翻译,课后习题更是无法自行完成。课堂形式趋于僵化。再看听说课,由于单词和语法基础都很薄弱,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日常交际用语像天气、介绍、问路、问候、致歉、道别、饮食等。掌握商业信函、传真、广告、产品介绍说明等这些要求都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大打折扣,其矛盾焦点在于相对于教学对象而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相对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而言:教学任务重,教学实施力度大,增加了完成教学目标的难度。教师在择其必要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脱节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的知识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毁之一旦,教学效果成为一句空话。
(二)在几千年社会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人类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科技成果、现代化文明设施建设等精华得到广泛的传播、发展和创新,这些都不能没有教育,更不能没有教师。教师在人类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但是,在现代经济体制大潮的冲击影响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也不例外。现在大学教师的收人待遇完全与职称有关,而要想取得更高职称,就需要做教书以外的很多工作,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热衷于抓科研、抓项目、做课题研究、搞各种大赛、对无利可图的本科教育敷衍了事,造成了谁在本科教学投入时间精力越多谁越吃亏的现状。而这些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就像一阵风一样刮过就偃旗息鼓了。参与这些文化运动的人从中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而与真正的教育教学无多大想干。因为这种活动没有什么深度,不具备什么影响力,更无从对现行教育起到指导和提升作用,那又何谈促进和发展教育事业,有点儿滑天下之大稽。试想这种教育教学制度和导向与我们的教育宗旨是一致吗?恰恰相反,它背离了教育教学的性质和教学任务,破坏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止步不前,最终损坏了我们的治国大业!要知道我们高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这就如同马路的清扫工,如果都去搞运动、去说教喊口号。那马路就会成为垃圾的海洋,说千句万句不如踏踏实实地干上一天更加有成效,所以能让教师为人才培养静下心做学问,踏实行做教学厚德载物才是正道。
三、落实人文教育
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很大程度体现在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上。而要提升公民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提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而人文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研究、探索、创新。
(一)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它实质是一种精神,是人类个体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具体地讲,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推崇人的理性和情感,主张思想的自由和对个性的尊重,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普世价值观与人文素养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显然是两种思维体系,虽然在内容上存有不少交合。二者的关系自可以另谋篇幅深入论述,在此不做展开。但就他们分别与人文情怀的关系来讲,显然在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里,西方普世价值观与人文素养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乃是东西方文化、历史、哲学的发展进程不同,由此产生的客观差异而形成的这种状态:西方文化有距今二千五百年的古西腊文明做基奠,中世纪末有文艺复兴,十八世纪有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为首的启蒙运动;而与古西腊文明同时代出现的,占中国传统文化统治地位的孔孟儒学几乎统治了中国家庭社会政治生活近二千多年,直至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王权中不断完善着自身的理论,形成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家庭秩序与政治稳定的关注中,人们忽略了对人性、个性及社会公共关系的关怀。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用客观、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取舍。
(三)教师不再是“工具”式的教书匠,而是一个闪烁着人文精神素养的导师。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已经无法适应现时代教学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常常可以挖掘出许多含有人文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情怀的素材。例如那些精典的美文或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或让我们体会到人世间情义的无价与珍贵。在历史与社会等人文科学中我们不仅了解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前世今生,而且在跌宕变幻的历史风云、辗转浮沉的命运变迁、伟大睿智的思想光芒中常常沉入对世事、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即使在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刻板与枯燥的自然科学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认识其实只是一个误会,在这个永无止境的科学世界里蕴含着无所不在的逻辑美学;在对科学的学习与探索中我们领悟到自然的广博与神秘,并心生敬畏;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成与败让我们懂得了坚韧与承受;而严谨而充满乐趣的推理与思考不仅让我们掌握了科学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我们在生活中客观、求实、讲道理的人生态度。
(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掘自身专业中蕴含的这些人文价值观念和思想,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文情怀积极、真挚地引领与感染学生,在美好的人文境界里徜徉。积极寻找课外素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更有针对的教学资料。比如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积累的很多具有人文价值理想的文学、艺术作品,各领域名人的某些精彩的演说或演讲,一些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艺影像作品等等。教师通过课前对这些素材的深入思考与总结提炼,在课堂教学中仿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而学生则因为这些事就发生在或远或近地现实生活中而兴致盎然、思维踊跃。这些事件中所包蕴的各种人文价值理想和情怀———包括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信仰尊重、家庭伦理与人类情感、社会公德与包容、平等与社会公正、人权与法律下的自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爱与保护等等,在观点的触碰和争论中,在教师的循循引领下,在轻松的氛围里融化、感染着我们的学生,并通过一次次这样的教学实践的积累,促进学生对人文价值的认识与思考,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与素养,促进他们心智与思维的成熟。
(五)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养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教师在终身学习方面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因为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社会关怀等,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思维模式、心理道德情感、处事性格方式、专业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对学生无不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人说过,一个班主任是什么样的人,她的班级整体班风就是什么样的,虽有笑谈之意,但理儿也在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熏陶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用自身人文素养的魅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人文理想和情怀的向往和追求。
(六)人文素养是人性魅力的体现,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融入社会、有益于社会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境界,它是接受与选择良好教育和自我实践修正的结果。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风度与教养,展现学生的人格魅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是培养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它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他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踏下心来钻研理论,研究教材,分析总结学生的教学活动,积极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和视野,充实和丰富教学的内涵,真正地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激励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丰富教学课程的实践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水平。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担当起培养符合祖国需要发展的外语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 要: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诱发学生欣赏乃至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桥梁,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既“通”又“专”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可行性
一、通识教育概念
(Generl Education)的理论渊源和内涵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一词。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 会 中 的 通 识 教 育》(Gener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特别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认为,通识教育也可译成普通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英语时多数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偏小,语言运用能力弱,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表现在就某个主题发表口头见解或是进行写作练习时,常常是言之无物,或言之甚少,或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依赖性,期望教师详细讲解单词、仔细分析课文;独立思维和独立动口、动手的能力欠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不用说创造力。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词汇积累、语法和阅读上,为将来过四、六级及考研作准备,有明显的功利导向。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只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变得很有必要。英国语言学家W.River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是指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该语言下的国家的民俗、文化等,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与已不同的文化。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识教育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仅要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要帮助学习者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广泛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吴鼎民教授于2005年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式的构想。简言之,“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样做不仅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和途径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为了将通识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建议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将传统面授课堂和基于网络计算机的网络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传统面授课堂上,教师可精讲重点难点词汇、语法,讲解课文内容,并围绕教材的主题或热点话题启发、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表演、口头汇报、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课堂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将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传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这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十分精通,还要通过自修或进修等途径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师更要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前沿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Stoller。F.L.&Grabe,W.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In Snow。M.A&Brinton.D.M.(eds).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C].NY:Longma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