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

时间:2019-05-15 03:5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

第一篇: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

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

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靖江的第二个“五年大跨越”迫切需要人才支撑,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从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综合环境出发,通过柔性的方式引才引智,是实现二次跨越发展目标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最近,我们围绕“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这一主题,采取问卷调查、会议座谈和个别走访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作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我市柔性引才的现状与分析

回顾近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也是各类人才加速集聚、引才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柔性引才由于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等方面的优势,已日益成为我市招才引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

1、从公共管理服务领域来看,柔性引才既是优化我市公务员队伍结构的现实选择,也是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服务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以港兴市,港城相依”发展战略,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同步”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第一个“五年大跨越”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也是人才需求的旺盛期。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新城市迫切需要城市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产业、新领域不断涌现,如物流、港口、金融、粮食购销与深加工等,迫切需要相关专业性人才;随着新农村和生态农业园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新农村发展亟需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农业、高效农业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而从我市公务员队伍文化结构和专业能力的现状来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市现有公务员233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4人,占1.4%;中高级职称的81人,占3.4%;熟悉港口建设、现代物流、企业上市、融资融券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近年来,我们虽然通过举办领导干部学习论坛、专题培训班、选派干部外出挂职深造等多种举措,有效提升了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同时,公务员招录由于受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招录到具有专业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通过柔性引才,实行高位嫁接,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不断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和决策水平。

2、从企业需求来看,柔性引才既是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渠道,也是政府服务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柔性引才是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手段。受调查企业中,78%认为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不足:从事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较少,占职工总数的5.8%,其中研究生21人;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承担为企业提供基本生产工艺、检测等技术支持,仅有22%的企业认为相对具有独立自主开发能力。企业刚性引进人才难度较大,留住人才也不易。以30强企业为例,近5年共引进研究生24人,流失12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县域综合环境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②外来高层次人才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及沟通交流与本地不相适应;③一些企业家族化管理,外来人才难以融入。目前有在研新产品的企业,主要是与高校院所、合资合作单位联合进行开发。其次,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诉求迫切,但困难较多。受调查企业中,98%近期有引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愿望,70%希望与高校、院所合作。分析其原因,重点骨干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做大做强而开发;中小企业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被上游层层压价,产品无利可图,为生存而开发。但是企业在引进人才和新产品、新技术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制约因素,主要是:有引进渠道,但比较单一狭窄;对高层次人才、新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了解途径较少,信息不畅;高校院所的层次较高,依靠企业自身对接比较困难。第三,企业对政府搭建柔性引才、提供公共服务平台的希望比较强烈。受调查企业中,90%的希望政府搭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对政府组织的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项目推介会,62%愿意参加并认真洽谈,31%愿意参加了解信息;86%的希望政府牵头搭建引才引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平台;54%的需要政府牵头组织高校、院所的学者驻企指导生产、管理,并愿承担相关费用;79%的希望政府牵头征集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搭建引才引智平台,帮助解决;73%的希望政府围绕某一产业邀请国内知名院所在靖建立分支机构,并愿与其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3、从长远目标来看,柔性引才既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态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我市发展后劲,实现“二次跨越”目标的战略选择。第一个“五年大跨越”,围绕“打基础、树形象”实现了“量”的扩张,这也为招引人才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事业舞台。要实现第二个“五年大跨越”,就必须在扩大经济总量中,不断寻找提升发展质量的契机,在做大做强产业中,不断寻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契机,在开发建设园区中,不断寻找园区转型升级的契机,努力实现发展模式更优、发展质态更好、发展速度更快的“后来居上”,这就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我市实际来看,在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柔性的方式引才引智,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最现实选择,这有利于进一步形成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集聚,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柔性引才的内涵及目标定位

柔性引才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培养本土人才,提高全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举措。柔性引才主要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以智力服务为目的,通过不改变原有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突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工作方式等限制,引进人才智力的一种方式。其具有使用时段灵活、方式多样、双向选择自由等经济、灵活、高级的独特优势。做好我市柔性引才工作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理性地定位和认识。一是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做好我市人才工作,稳定和用好市内现有人才是基础,引进人才是补充,实施柔性引才是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采取“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引进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人才瓶颈制约问题;牢固树立“引进智力是引进人才,引进项目是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同样也是引进人才”的观念,逐步建立健全人才与项目、科技与智力相结合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真正做到才为我所用,智为我所谋,业为我所兴。

二是明晰主体,政企联动。坚持谁使用谁引进,公共管理服务领域所需人才引进主体是政府,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引进主体是企业。同时,政府要积极为企业柔性引才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真正将政府的公共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发展资源。三是按需引进,适度超前。要紧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围绕公共服务领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对人才、智力的需求,分行业、分领域进行人才需求分析研究,超前谋划思考,有计划、有步骤引导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通过引智力、借外脑,为实现我市第二个“五年大跨越”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优化环境,营造磁场。良好的人才环境是柔性引才引智的重要基础。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制订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靖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为柔性引才提供制度保障;要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要注重舆论引导,努力营造适合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氛围。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松的人文环境,开创政策招才,环境引智,事业留人的柔性引才新局面。

三、实施柔性引才、推进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实施柔性引才、推进科技创新方面,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和尝试。

1、推行“双聘”制度,缓解政府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矛盾,提升公共管理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一是聘请专家成立咨询委员会。根据目前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现状,可以先从以下两个领域建立政府“智库”。①建立城市建设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内外国土、规划、建设、交通、环保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决策咨询委员会,定期汇报情况,邀请他们来靖实地考察调研,对政府重大决策进行评审论证,使政府决策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②建立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目前我市船舶制造、汽车配件、微特电机、核电装备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可以围绕以上产业分别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及行业协会领导,组成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全市相关产业发展方向、布局以及提升产业层次进行指导,帮助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同时也可以为重点骨干企业上争项目和资金,提供咨询和帮助。这方面我市有着深刻的教训,上世纪80年代的孤山空调、新桥泵阀都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对产业指导研究不够,导致企业产品雷同、科技含量极低,整个产业逐步走向衰败。

二是实行聘任制公务员制度。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对专业性较强的公务员职位,可以聘任,实行协议性工资。这项工作在全省来说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借鉴,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周密谋划,前期主要做好“三试”:试点—选择开发区及港口局的5个亟需职位,先行试点,探索经验;试行—从拟定公告、信息发布、人才初选、面试、能力测试、领导面谈、组织考察等环节,研究聘任制公务员的整套运行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试探—委托苏州人力资源公司,采取猎头方式,摸清供方市场,确保这项工作圆满成功。近期,我们就此项工作向省委组织部进行了专题汇报,省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并把我市作为聘任制公务员的试点单位。目前,我们正组织用人单位制定聘任岗位职责、任期目标及考核办法,拟在近期全面启动这项工作。

2、建立健全“一个联盟、三个中心”,搭建柔性引才的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建立与高校院所和大企业大项目研发机构的产学研区域战略联盟。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建立以重点骨干企业及高新技术创业园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大项目研发机构为依托的产学研联盟,开展广泛的实质性技术合作和交流。紧紧抓住“保增长、扩内需”的契机,围绕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与核电、大飞机、高速铁路等大企业大项目研发机构的合作,为企业引进人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种借脑借智、借梯登高的战略联盟平台,进一步提升靖江形象,增强区域竞争力。

二是建立靖江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桥梁,通过项目引进与人才引进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一是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和企业院校行活动。根据我市企业发展要求,结合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行业定期邀请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举办专业明确、对象明确的各类科技成果及专家推介会,同时带领我市相关企业定期走访与自身行业关联度大的高校院所,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人才为支撑的产学研联合。二是举办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围绕我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一方面邀请参与起草国家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知名专家学者,解读国家发展战略和十大振兴规划、各类科技项目指南,明晰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方向,更好的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及大型企业高管与我市企业家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合作,为企业创造商机。三是发布企业需求信息。搜集整理企业所需的各类信息,如科技成果信息、技术需求信息、专家信息等,与高校院所开展对接,满足企业创新服务需求。四是邀请高校院所选派人员来我市重点骨干企业对口挂职。进而带动其周边团队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五是建立人才和项目信息员体系。本着运作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库、柔性人才专家库。三是强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一是整合资源,提升科技创业园承载能力。由我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的靖江市科技创业园已初具雏形,亟待实现从粗放型项目孵化,向高端人才和高科技项目承接的转变。城北园区已完成初期企业集聚,园区转型升级内在需求日益迫切。要通过整合两园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集约发展,更好地发挥创业园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能力,促进城北园区向高、新、精、专方向发展。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衡量创业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服务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一步完善创业园服务体系。(1)探索建立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我市科教资源缺乏的现状,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提供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校院所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面向全市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考虑在核电装备、汽车配件和微特电机等领域先行探索;同时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和实验室,为全市企业科技创新集聚人才。(2)探索建立创投基金。通过市财政拨一点,科技三项经费挤一点,创业园自身拿一点,尽快建立我市创新创业风险基金。提供免费办公场所等优惠条件,引进国内风投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同时通过邀请各类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来我市参加项目推介会、投融资洽谈会,畅通资本与人才和项目的渠道,帮助企业跨越“融资缺口”。(3)积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上争资金。在市财政尚不充裕的情况下,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包装好人才和项目,上争资金,推动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4)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项目策划、评估、咨询及融资融券等方面的人才,着力提高创新创业服务的综合能力。

四是建立国外智力引进中心。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具有花钱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它比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引智工作可以说是“借脑生财,借鸡生蛋”,通过引智可以直接借鉴和吸收世界成熟的科技成果和生产管理经验,直接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跨越式进步。要紧紧抓住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智力成本下降的契机,以市人事局引智办为依托,建立国外智力引进中心,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充分放大这一平台的职能和效应。根据我市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征集、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等,重点为企业引进国外人才,解决关键技术和管理难题,并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获得支持和资助。同时组织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经验,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协调服务作用,营造柔性引才的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柔性引才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出台柔性引才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对全市柔性引才工作进行规范引导,对柔性引进的各类人才,在政治待遇、薪酬福利、成果分享、住房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要求正真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市领导重大引人引智项目挂钩联系制度。相关部门每年排出10个重大引才引智项目,由市领导挂钩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引才引智、创新创业的情况,实行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三是加大柔性引才氛围营造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大众传媒,大力推介宣传靖江,提升靖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积极宣传柔性引进人才在我市建功立业的典型,表彰和奖励他们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激发广大人才创业成才、成就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环境。

上一条新闻:靖江市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暂行办法

下一条新闻:危险!开空调在车内午睡

第二篇:务实谈柔性引才

柔性引才

【这是一篇谈柔性引才比较系统的文章,建议学习】

柔性引才引智是青海立足省情、开创性做好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我省的人才工作,稳定和用好省内现有人才是基础,引进人才是补充,用好柔性政策是关键。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加强柔性引才引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还需要进—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灵活务实的方法,进—步加强柔性引才引智工作,不断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柔性引进人才智力,主要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以智力服务为目的,通过不改变原有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突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工作方式等限制,引进人才智力的一种方式。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进1000余人次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到青海创新创业,为青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从我省目前的情况看,柔性引才引智工作还存在着柔性引才引智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需求主体还不够明确、方式和渠道还有待创新、政策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坚持转变观念,理性的定位和认识柔性引才引智工作 一是定位在“开放”基础上的认识。把开放的意识和办法贯穿于柔性引才引智工作的全过程,在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过程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适用就行;在人才流动上,不设壁垒、不限制、不阻碍,来去自由,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柔性引进人才智力的作用。二是定位在“差异”基础上的认识。以“优惠的柔性引进政策、保护各类优秀人才智力创新创业热情”的软环境差异,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产业平台差异,以“需要为目的、适用为尺度”的人才类型和人才素质差异,努力探索和实践适合我省实际、成本较小的柔性引才引智途径。三是定位在“供需”基础上的认识。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使得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人才短缺”必然导致人才以其特有的价值配置需求,向能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区域流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或契约形式,来引导和满足这种供需平衡,吸引全社会各类人才为我所用。

坚持按需引进,集聚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智力 一是明确需求重点。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特色农牧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资源循环综合开发利用以及金融运作等行业、产业及重点建设项目对人才智力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柔性引进一批省外、国外专家学者。二是突出需求主体。将企业申报科技课题、科技攻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科技创新工作目标化,并作为企业参与重大工程招投标的条件之一,以此来开掘企业对人才智力的旺盛需求。三是发挥市场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省、州、县三级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建立公益性交流平台,提供公益性、权威性的人才政策信息、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为供需双方和全社会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柔性引才引智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鼓励、单位自主、逐年递增”的柔性引才引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资金主要用于提高对柔性引进人才的待遇补助、设立科技创新风险资金和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二是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突出用人单位的评价主体作用,建立柔性引进人才智力评价体系。对将要引进的人才认真加以区分和甄别,把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智力纳入引进视野;对柔性引进的人才要积极提供一切有利于工作的服务和帮助,放手大胆使用;科学评价和考核柔性引进人才的贡献,参照市场规则兑现待遇。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库,由组织人事部门直接联系掌握—批行政调配和省级重大产业项目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对通过市场柔性引进的人才登记造册,提供服务,兑现政策。

坚持讲求实效,不断改进柔性引才引智方式

一是以岗位租赁人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通过合同契约,以服务购买的形式,面向全国引进一批高层次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大力支持科技入股。在注重对柔性引才引智可能引发的科技人才原单位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的前提下,以兼职、科技入股的形式,引进一批掌握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生物工程等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研究开发专家。三是完善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制度。支持企业通过校企联合、企企联合等方式,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完善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不断突破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四是发挥现有“候鸟”作用。完善省政府科技顾问、特邀研究员专家库,按其从事领域和研究方向,通过有重点的遴选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与交流。五是利用现代网络远程服务。支持工业、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网上工作平台,进行智力远程服务。坚持合作交流,拓宽柔性引才引智渠道

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与中央部委的沟通协调,认真做好中央支持西部的“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高层次智力援西工程”、“春晖计划”等人才智力引进项目的落实衔接工作。二是要扩大合作交流渠道。认真落实“西安协议”,加强与西部地区的人才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北京、辽宁和长三角地区各省(区市)间的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人才对口培训、互派交流和多边横向交流,逐步完善双方人才开发合作交流的信息资源贯通机制、项目开发合作机制和政府部门合作机制。三是要积极利用青海情结。以“青洽会”、“环湖赛”、“郁金香节”等各类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契机,通过建立各种学术协会、专业组织等形式,同青海籍或曾在青海工作服务过的各类人才建立联系交流机制,动员和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青海建设发挥力量。四是要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不断完善海外留学人员来青服务工作制度,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积极争取外专智力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逐步建立与国外专家顾问团定期联系的长效机制。

坚持服务基层,积极促进省内人才柔性流动

一是完善干部交流制度。扩大干部交流范围,积极开展省内“上下”双向挂职锻炼;坚持选调优秀大学生,充实基层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大学生进村担任“村官”和“三支一扶”计划,并通过定向选拔公务员的方式,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流动。二是完善对口支援制度。按照“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发展布局,选派一定数量的农、林、牧、水等专业技术人才到农牧区县以下基层单位进行服务带培,并按带动提高当地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或完成任务情况,确定服务年限,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群体,逐步建立扶贫与扶智、人才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逐步扩大科技特派员规模,使有条件的县(市区)达到一个行政村有1名科技特派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科技入股”的方法,与农牧民结为合作共同体,推动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四是完善专家服务制度。完善专家服务基层制度,通过选派专家服务团、设立专家服务基地、培植农业专家大院等方式,为农村牧区提供科技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柔性引才引智良好环境

一是要完善政策措施。以柔性流动方式为我省服务的人才在专家选拔、科技成果申报、项目资助、人才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本省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二是要积极搭建事业平台。充分发挥国家重点项目、青海优势特色项目吸引集聚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小高地”建设,努力打造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青藏高原生态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高效畜牧业研究基地、矿产资源勘探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基地、东部特色农业开发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基地、太阳能综合利用研究基地、高原医学研究基地和藏药开发研究基地等9个研究平台,面向全国、全世界吸引人才、汇聚人才。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和人才理论,积极宣传柔性引进人才在我省建功立业的事迹和经验,表彰和奖励他们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激发广大人才创业成才、成就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三篇:实施“柔性引才”战略 促进辽源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柔性引才”战略 促进辽源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柔性引才”战略 促进辽源经济快速发展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阅读:1432 次 时间:2008-7-10

近年来,辽源市把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在努力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提高人才质量的同时,把吸引外来人才的重点由过去单纯靠硬性引进为主,调整到以柔性引进为主的路子上来,巧借东风、借船出海,引八方英才投身转型主战场,为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集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有力地促进了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5年来,辽源市共柔性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480余名,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433人。在新材料领域,引进了清华大学材料系主任曾大本、全国著名特种纤维专家罗毅丰等一批知名专家;在健康产业领域,引进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王永炎,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何维教授等一批高端人才;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香港英皇集团等20余位海内外富有影响的知名人士也驻足辽源;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德国嘉利达以及国内三十余家科研机构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有近百户企业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开发和项目合作关系,有多家企业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为我市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高科技人才的进入,我市的新材料主导产业得以确立,健康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提升。到2007年末,全市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36个,全市的经济总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6.5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9.5%;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13.9亿元,三年平均增长31.6%,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正是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多形式柔性服务辽源,为我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成为辽源加快发展的中坚柱石。辽源开辟出了欠发达地区聚才引智的一条新路径,“柔性引才”成为全省人才工作的特色品牌,在2006年全省推进人才兴业战略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优质项目一等奖。

二、实施背景

辽源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我们坚持“高位对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确定了“大力发展新材料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定位。区域产业的演进发展,特别是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迫切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紧缺人才。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煤炭作为主导产业,在历史上形成了以矿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人才特点,后期轻化、纺织、电子工业发展所聚集的大批人才,也因年龄、知识老化与严重流失而锐减。地方几所大中专院校的培养能力和层次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我市前些年发展速度不快,区域经济实力不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生活条件、经济待遇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在人才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就业分配放开以后,升入高校的学生回来就业数量减少,直接招录外部人才困难,成为人才建设的难点问题,以各种优厚待遇硬性招录,我们不具备条件,也不现实。如何在开发提升内部人才资源的同时,以最低投入成本换取最大人才效益,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力量,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实现用人不养人的“潇洒”,逐步成为我市共同关注与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人才兼职政策的放开,区域合作、地方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春晖计划”、“东东合作”计划等,为人才柔性引进奠定了基础条件。我市对外部人才多种形式来辽服务的支持政策,企事业单位人才使用制度的改革,为实施柔性引进人才创造了内部环境,加之前几年,我市在与外部合作过程中,柔性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地方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我市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求所为”的柔性引才战略。

三、主要做法

(一)着力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广聚博纳各方人才 经济的高层次转型,需要高端人才承载,如何克服经济欠发达等相对劣势给人才引进带来的不利因素,破解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这是拉动发展链条不容回避的关键一环。我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域外人才的不同特点与要求,不断创新“柔性引才”的方式,积极开辟更适于域外人才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途径,努力把大量外部优秀人才吸引到我市经济建设之中,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是政府外聘顾问,借用“外脑引才”。为使区域发展、产业演进的走向与架构更具科学性与时代性,我市党委政府注重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借脑用智,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地方规划管理。一是聘请高级专家做顾问,为宏观决策的出谋划策。我们先后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长春科技交流中心主任丁士晟,吉大博士生导师、省政府专家组成员纪玉山,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理事李华哲、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先生等8位高级专家与知名人士任政府顾问,参与全市整体规划等重大决策。专家顾问们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我市谋划“工业立市”战略、设计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主导产业定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宏观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二是聘请专家作各类产业的科技顾问,为产业发展建言献智。市政府先后聘请了吉大、东北师大、吉林农大、长春师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生命科学方面有较深造诣的30余位教授专家,作为健康产业的科技顾问;聘请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的一些材料学专家作为我市新材料产业的科技顾问,农业、教育、卫生、建筑等政府部门,也分别聘请了30余位相关专家教授作决策智囊,有力促进了各个产业的科学谋划与稳步推进。三是聘请专家作重点项目的权威顾问,为项目推进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在论证、确立、引进和筹建一些新项目过程中,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动聘请相关专家,当参谋、搞咨询、作策划、搭桥梁,为科学决策与项目实施提供了理论、信息、科技支持,我市民营开发区、财富集团辽源产业园等一些重点项目,就是在聘请一些相关专家论证、指导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二是市校开展合作,建立基地引才。为了建立柔性引才的长效机制,更好发挥域外高校专业研究力量雄厚、人才培养综合实力强的优势与潜力,2005年和2006年,在市委组织部的积极推动下,我市分别与东北师大、吉林农大、长春师院和吉大、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健康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这一平台,六所大学的专家教授与我市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多形式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取得了可喜成果。六所大学近百位专家教授与我市30余户企业、80余个种养殖协会和大批农业产业大户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企校合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拓展,探索并建立了科技研发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技指导服务依托、人才培养互动合作等合作模式;企校合作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建立起了部门协调、联络、推动机制;企校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有效缓解了自身人才不足的严重矛盾,极大促进了科技、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地方与高校的互促双赢。

三是促进要素流动,科技推动引才。科技与人才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具有向适于成长发展的部位流动的特性。我们积极促进企业主动与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的对接,通过技术承包、兼职服务、联合开发、技术委托等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与人才。我市的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德春米业公司,为新上前景较好的绿色粮食深加工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签订了技术委托协议,由该院籍保平博士等专家组成员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在其支持谋划下,该企业深加工12万吨绿色粮食系列食品项目,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批扶持的项目之一。北方工业硅集团,聘请了清华大学曾大本等3位材料工程教授,合作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镁合金型材系列产品,列入国家第二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成为我市新材料主导产业的主打产品之一。吉林金翼集团公司利用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采用高新科技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专利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开发,目前企业已与蒙牛、伊利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合作,每年蛋黄粉采购量达到500吨,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

四是争取外国智力,拓展渠道引才。外资企业的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建成投产,需要掌握外来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的海外人才;提高区域经济的外向度与知名度,更需要海外人才团队的导领与融合。立足长远需要,我市坚持全力扶持创业项目留住海外人才,与海外人才共建的麦达斯铝业、嘉利达公司等企业,在党政领导和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发展势头喜人,成为海外人才展现价值的缩影;坚持积极提供周到的服务吸引海外人才,人事部门主动为企业、单位聘请外国专家找线索、争机会,组织部门全力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对接、引进与服务工作,先后选派10余名优秀青年干部参与雷尼森生物技术制药城项目启动与建设工作,科技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各种科技资金劫持项目。通过各方面努力,我市几年来引用海外专家人才达50余人,特别是2006年首次引进了在美国华尔街银行工作的王大钧博士等31位海内外博士团队,共同建设雷尼森生物技术制药城,在我省书写了团队式引进海外人才的又一浓彩重笔。这批人才带着国际水平的高技术与新鲜理念,给特设提升产业层次与品位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影响力。

五是联络本籍人士,依靠乡情引才。为充分利用好亲情、友情、乡情纽带所连结的人才资源,我们注重挖掘和发挥域外辽源籍人才的潜力。建起了“辽源籍域外人才库”,现已有700多名域外人才的信息录入人才库,并随时加强联系和沟通。每年春节期间,我们都要给他们寄新春贺卡和联系信,表达家乡人民对域外辽源籍人才支持家乡建设的感激和热诚欢迎他们回家乡创业的愿望,并向他们介绍我市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域外人才为辽源引进大项目几十个,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百余项。在辽源设治建城百年期间,许多域外人才回乡共庆,并带回了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订了数千万元的合同。通过乡情牵动,已有很多人到家乡投建项目或进行科技合作,推动了家乡的建设发展。为鼓励域外人才为家乡所做的贡献,市政府设立了游子贡献奖,陈志等六位辽源籍域外人才被授予首次游子贡献奖。

六是域外建立机构,外埠筑巢引才。为汇集和利用科技、人才密集与市场发达地区的人才就地为我服务,我市积极实施人才非本地化引进战略,引导和推动企业把研发基地和营销中心建在科技密集、市场发达的中心城市。我市华龙起重选矿设备公司,依托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院及其行业领先专家,在当地建立了塔式起重机的研究发展中心和实验中心,使企业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保证了新项目的顺利投建达产,使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东丰药业在大连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德东天然药物研究所”,聘请了8名专家为企业服务,使一系列生物新药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组建了东丰药业鹿药研发中心、玉龙中药研发中心、华龙塔机起重机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等30余个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巧借“外脑”。

七是搭建事业平台,依托项目引才。项目是吸引人才的载体,有项目,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我市注重通过项目来搭建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事业舞台,依托项目平台来吸引人才。从2002年起,我市连续开展项目年活动,狠抓项目建设,每年都滚动谋划运筹、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各20个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其中着眼新兴产业建设了28个新材料和27个健康产业大项目,这些大项目共吸引外埠高层次专业人才70余人,其中博士和博士后14人,教授45人,高级工程师15人。

(二)努力营造“柔性引才”环境,形成人才聚集合力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环境就是吸引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为此,我市注重从思想观念、政策机制、人文环境三方面入手,着力营造“柔性引才”的优化环境。

一是树立全新的引才理念。市党政班子引导全市上下形成新的人才理念。在“借时、借势、借力”的发展思路下,提出了“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和“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的新思想,确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求所为”和“借才生财”的人才理念。全市上下积极响应,主动攀高结贵,联大靠强,“柔性引才”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制定优惠的引才政策。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人才作用和引进人才的规定》、《辽源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辽源市关于柔性引进人才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辽源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紧缺急需与骨干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十多个配套文件。对外地人才,破除各种学历、职称、身份、户口限制,他们的报酬、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用人单位可因人施策。对关键性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重金聘用,个人收入所得税三年内由用人单位代缴。带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技术人才由有关部门优先立项,积极帮助申请和提供科研经费,并提供各种服务。在人才激励方面,“柔性引进”的人才与本地人才享受同等待遇。

三是创造优化的社会环境。我们通过各种教育引导措施,促进社会敞开胸怀,让各方人才来辽源挑大梁、唱主角、施展才能,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尊重权威、肯于让位的良好氛围。评选树立了十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先进单位,设立了游子贡献奖,并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人才及人才工作典型。同时,对人才在政治上给地位,精神上给荣誉,工作上给条件,经济上给待遇,以求贤若渴的真诚打动人才,感化人才,凝聚人才。并在全市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

四、经验启示

启示之一:实施“柔性引才”战略,是破解欠发达地区人才瓶颈问题的现实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地处偏远、财政紧张,很难拿出大笔资金用于大规模硬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毫无优势可言。柔性引才的本质特征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同发展”。柔性引才以其低投入、高产出的特性普遍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践看,这种方式引用人才,不仅可以避免身份改变、家庭搬迁、工作生活环境变化等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降低硬性招引所需的工资薪酬、生活条件、工作设施条件等方面的较高投资,还可以减少知识技术创新与拥有环节的巨大投入,从而极大降低引进与使用人才的成本。同时,它还具有人才使用时段灵活、目标明确、方式多样,供需双方相互自由选择,人才能力与价值转化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这对竞争能力优势不强的欠发达地区,无疑是解决高层次与紧缺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启示之二:柔性引才必须搭建事业平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互利双赢”发展之路。柔性引来的人才在原单位大都享有优厚的待遇,来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并非单纯为了报酬,更主要的是为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我们要积极组织他们与企业、与项目对接,用产业汇聚人才,用人才成就产业。实践证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的产业,是人才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是凝聚人才的最佳载体。依托项目建设积极主动招引人才,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化发展,项目单位和企业就成了人才集中地。人才的引入也保证了项目建设在较高层次上定位和运行,形成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雄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有许多科技成果需要与生产和项目对接,实现成果转化。而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期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智力和高科技成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智力、成果、资源等方面有着广阔合作的空间和互补性。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人才与工程对接,智力与项目对接,科技成果与人才资源叠加,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大力开展人才、智力、成果引进工作,走互惠互利、“双赢”发展之路。

启示之三:柔性引进人才可以促进本地人才队伍素质的快速提升。通过柔性引进人才,一方面可以给本地人才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新的知识和技术,对本地人才起到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本地人才队伍中发挥“鲇鱼效应”,让本地人才感到竞争的压力,激发本地人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自我充电、不断提高,促进本地人才在市直与县区、县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使一批闲置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技术力量通过业余兼职等形式,投身到经济转型一线,变 “一潭死水”为 “一江春水”,从而快速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启示之四:柔性引进的人才可以作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沟通、合作、信息传递的桥梁纽带。通过柔性引进人才工作,使我们得以共享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提高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许多高层次人才身在大都市而心系辽源,他们虽然在北京、上海甚至国外工作,却通过多种渠道经常为辽源的转型出谋划策、帮助辽源招商引资、解决难题,不断向辽源传递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使地处偏僻的辽源能够迅捷获得信息,而且还想方设法宣传辽源,扩大辽源的知名度,成为辽源对外开放的窗口。

启示之五:柔性引才需要营造良好的引才环境和氛围。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不是难事,柔性引才也并不困难,难的是留住柔性引进的人才为我所用,虽然柔性引进人才不需要高投入,但不等于不投入,我们要让他们与本地高层次人才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同等参加本地优秀专家评选和表彰,享受同等的机会和待遇。对他们要用心尊重、用心联络和用心交流,市及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同他们交朋友、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外地工作有家的感觉。此外,还必须建立充满活力、灵活多样的的新机制,引才工作才能有声有势。在出台柔性引才政策上,必须持有坚定的意志、决心和气魄,不为争议所动,能放则放,能宽则宽,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深入实施柔性引才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是继续创新引进模式和健全工作机制。实践证明,柔性引才蕴藏着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巨大空间,通过近几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柔性引才工作中应当从实际出发,要妥善处理好牵头抓总与各司其职、组织推动与市场运作,推介人才与自主引才、引进人才与用好人才等关系,才能有效把握发展大局,增强工作活力,集聚各路英才,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原有七种引才模式基础上,探索实行 “课题公开招投标”、“建立产业专家活动组织”等方式,继续扩大柔性引才工作成果,在格局构建上,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协调、跟踪服务、推介促进等工作机制。二是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政策的具体办法与流程,对经常和长期来辽源工作的专家发放荣誉卡证,实行域外优秀专家一卡通制度,持卡者直接享受兑现相关政策内的优惠待遇,以优化的社会环境吸引和挽留人才。三是及时发现、推进和培植团队式引进高级研发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典型,协调各方力量扶持其成为依靠高端科技人才迅速成长壮大的领头羊。

四是继续推进主导产业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健全市校合作工作机制,召开合作高校科技处、产学研处领导和同志参加的市校合作互动平台建设促谈会,共同探讨高校科技、人才工作部门与我市人才、科技部门互动合作工作机制问题,寻求与高校建立即时性的科技研发成果信息、技术实验装备信息、人才资源信息收集、传递机制,并力争将省即将建立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我市建立的骨干人才信息库汇集起来,依托人才网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供需快捷查询与对接。

第四篇:区招才引智工作实施推进情况汇报

区招才引智工作实施推进情况汇报

区招才引智工作实施推进情况汇报 近年来,围绕转型提升这一主题,我们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区共引进“530”计划项目40个,其中a类项目15个、b类9个、c类16个,引进博士40名,硕士56名。企业注册资本亿元,首期到位亿元,到位率56%。项目分布由区创业中心向各镇、街道延伸,其中区创业中心33个、堰桥街道3个、前洲、洛社、钱桥、开发区各1个。产业覆盖由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产业向太阳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领域延伸,其中生物技术及医药类15

家,电子信息及服务外包类9家,新材料与新能源类14家,节能与环保类2家。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近年来,我区先后组建了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530”工作领导小组,“530”工作协调小组,10月成立了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至底,各镇也相继成立了科创中心,做到了人员、场地、经费三落实。目前全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入驻企业超过100家。

2、制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一方面积极兑现无锡市“530”计划的各项政策,在资金、场地、住房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全区40家“530”落户企业共争取市级启动资金268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其它相关扶持政策。至目前全区共有9名海归创业人才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支持,获得资助900万元。另一方面我区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近年来已先后制定出台了《区吸引和用好人才的试行规定》、《区

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区关于实施530计划的扶持意见》,设立了区科技和人才发展基金,特别是在实施区“510”工程中,在“三创”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于科技型企业都给予重点扶持。

3、全力推动“三创”载体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已建设“三创”载体40多万平米。其中目前已正式启用的创业载体11万平米,创新载体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家。目前,区科创中心和堰桥街道科创中心分别通过省级科技孵化器的认定,软件园、数字信息产业园、洛社科创中心等单位也在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孵化器。

4、努力打造各类公共平台。一是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共建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购置各类生物医药检测、实验仪器30多台,主要为

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检测、实验、查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区金惠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已累计为18家“530”企业融资1800多万元。三是积极利用外部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借无锡血防所、58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专业检测单位低价开放公共服务平台之机,组织我区创业企业与之订立服务使用协议。

5、积极争取各级科技计划支持。近年来,我们积极为企业争取省、市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其中中德伯尔等7家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鑫圣慧龙获得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明惠通、百瑞信息获得省工业支撑项目,中德美联等四家企业获得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帮助“530”企业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58项,累计获得市级以上无偿资助4000多万元。

6、提供“保姆式”服务,提升创业环境。一是开辟绿色通道。我们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为“530”项目在工商注

册、税务登记、暂住证办理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进行创业辅导。我们聘请专家对”530”企业从发展定位、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针对不足之处为企业开出“药方”,帮助企业在市场拓展、发展战略制定、内部机制设计、新项目技术开发、投融资等方面提供帮助。三是丰富创业文化。我们在创业中心专门辟出场地,建立活动场馆,组织企业建立篮球队、羽毛球队等,丰富创业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创业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四是开展各种培训。针对创业企业各层次需求提供菜单式培训内容。

我们在招才引智和“530”计划实施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者强于技术和研发,却不擅长企业管理和市场拓展,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磨合比较关键,从产品到商品过程艰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较难;管理团队整体年龄偏轻,缺乏企业工作等经验;周边交通、商业配套还不健全等。

二、下一步举措

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同时帮助落户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力的“530”企业,我们设想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区镇联动,全面推进载体建设。新城、锡北物流园、玉祁平湖城、洛社原工业学校、无锡职教园区,城铁站前园区等要结合各地实际,明确发展定位,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今年新建“三创”载体5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提升内涵,切实优化创业环境,以区科技创业中心争创国家级创业中心和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目标,充分发挥其对全区创新创业载体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各镇建设“科技小社区”,健全完善各镇创业服务中心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同时鼓励入驻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打造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3、集聚资源,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以

实施“530”计划为抓手,继续组织各类专题招才引智活动,大力引进海外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具有较强集聚力的“人才特区”。今年要完成“530”项目申报80只,落户30只。

4、精心孵化,加快产业化步伐。一是开展创业导师行动计划。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企业家、投融资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作为创业导师与“530”企业开展结对活动,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融资等方面的辅导。二是开展联姻活动。为创新团队和本土企业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将“530”项目向本土企业进行推介,让有意向要合作的“530”项目尽快寻找到合作伙伴,使他们能在更好地生根开花。

5、落实措施,提高政府执行力。继续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列入区镇考核内容,实施好党政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及专家联系制度,加大人才工作的财政投入和服务力度。引导企业用好如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抵扣、省级以上孵化器税

收减免、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创业者的智力成果,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科技创新创业典型,通过以上政策措施,进一步浓厚创业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第五篇:区招才引智工作实施推进情况汇报(定稿)

近年来,围绕转型提升这一主题,我们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区共引进“530”计划项目40个,其中a类项目15个、b类9个、c类16个,引进博士40名,硕士56名。企业注册资本3.15亿元,首期到位1.76亿元,到位率56%。项目分

布由区创业中心向各镇、街道延伸,其中区创业中心33个、堰桥街道3个、前洲、洛社、钱桥、开发区各1个。产业覆盖由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产业向太阳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领域延伸,其中生物技术及医药类15家,电子信息及服务外包类9家,新材料与新能源类14家,节能与环保类2家。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近年来,我区先后组建了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530”工作领导小组,“530”工作协调小组,10月成立了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至底,各镇(街道)也相继成立了科创中心,做到了人员、场地、经费三落实。目前全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入驻企业超过100家。

2、制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一方面积极兑现无锡市“530”计划的各项政策,在资金、场地、住房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全区40家“530”落户企业共争取市级启动资金268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其它相关扶持政策。至目前全区共有9名海归创业人才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支持,获得资助900万元。另一方面我区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近年来已先后制定出台了《区吸引和用好人才的试行规定》、《区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310计划)、《区关于实施530计划的扶持意见》,设立了区科技和人才发展基金,特别是在实施区“510”工程中,在“三创”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于科技型企业都给予重点扶持。

3、全力推动“三创”载体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已建设“三创”载体40多万平米。其中目前已正式启用的创业载体11万平米,创新载体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家。目前,区科创中心和堰桥街道科创中心分别通过省级科技孵化器的认定,软件园、数字信息产业园、洛社科创中心等单位也在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孵化器。

4、努力打造各类公共平台。一是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共建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购置各类生物医药检测、实验仪器30多台,主要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检测、实验、查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区金惠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已累计为18家“530”企业融资1800多万元。三是积极利用外部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借无锡血防所、58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专业检测单位低价开放(半价)公共服务平台之机,组织我区创业企业与之订立服务使用协议。

5、积极争取各级科技计划支持。近年来,我们积极为企业争取省、市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其中中德伯尔等7家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鑫圣慧龙获得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明惠通、百瑞信息获得省工业支撑项目,中德美联等四家企业获得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帮助“530”企业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58项,累计获得市级以上无偿资助4000多万元。

6、提供“保姆式”服务,提升创业环境。一是开辟绿色通道。我们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为“530”项目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暂住证办理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进行创业辅导。我们聘请专家对“530”企业从发展定位、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针对不足之处为企业开出“药方”,帮助企业在市场拓展、发展战略制定、内部机制设计、新项目技术开发、投融资等方面提供帮助。三是丰富创业文化。我们在创业中心专门辟出场地,建立活动场馆,组织企业建立篮球队、羽毛球队等,丰富创业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创业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四是开展各种培训。针对创业企业各层次需求提供菜单式培训内容。

我们在招才引智和“530”计划实施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者强于技术和研发,却不擅长企业管理和市场拓展,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磨合比较关键,从产品到商品过程艰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较难;管理团队整体年龄偏轻,缺乏企业工作等经验;周边交通、商业配套还不健全等。

二、下一步举措

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同时帮助落户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力的“530”企业,我们设想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区镇联动,全面推进载体建设。新城、锡北物流园、玉祁平湖城、洛社原工业学校、无锡职教园区,城铁站前园区等要结合各地实际,明确发展定位,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今年新建“三创”载

体5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提升内涵,切实优化创业环境,以区科技创业中心争创国家级创业中心和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目标,充分发挥其对全区创新创业载体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各镇(街道)建设“科技小社区”,健全完善各镇(街道)创业服务中心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同时鼓励入驻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打造一批科技公共服务

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3、集聚资源,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以实施“530”计划为抓手,继续组织各类专题招才引智活动,大力引进海外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具有较强集聚力的“人才特区”。今年要完成“530”项目申报80只,落户30只。

4、精心孵化,加快产业化步伐。一是开展创业导师行动计划。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企业家、投融资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作为创业导师与“530”企业开展结对活动,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融资等方面的辅导。二是开展联姻活动。为创新团队和本土企业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将“530”项目向本土企业进行推介,让有意向要合作的“530”项目尽快寻找到合作伙伴,使他们能在更好地生根开花。

5、落实措施,提高政府执行力。继续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列入区镇(街道)考核内容,实施好党政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及专家联系制度,加大人才工作的财政投入和服务力度。引导企业用好如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抵扣、省级以上孵化器税收减免、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创业者的智力成果,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科技创新创业典型,通过以上政策措施,进一步浓厚创业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下载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靖江实施柔性引才,推进创新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地合作柔性引才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校地合作柔性引才调研报告X县县委办为深入总结我县“校地合作”柔性引才借智工作,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柔性引才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

    花都区卫计系统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定稿)

    花都区卫计系统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人才强区战略,建立高效、灵活、实用的人才和智力引进、使用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

    转型发展聚才引智

    努力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聚才引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

    引才大战 考问地方发展思路

    引才大战 考问地方发展思路 记者 罗 旭 2013-5-1 6:10:15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1日 07 版)近年来,各地求贤若渴,各级各类引才计划遍地开花,掀起人才引进热潮甚至是人才......

    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陕西武功安钢:继续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2007年,我院民事行政检察、渎职侵权检察、监所检察、检察宣传及纪检监察工作分别获得全市单项检察工作第一名,预防职务犯罪、司法警察和......

    强力推进“招才引智”为转型发展集聚优质人才资源(大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正在设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在这样的关键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十分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

    文章标题: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和明确了今后五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

    实施社会管理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实施社会管理创新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农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为此,面对这种新环境、新任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