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支撑为基础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的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界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是一种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渠道有两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二是通过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新亮点。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两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创新传统产业,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推动鲤城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一、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主要优势
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比较,鲤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机遇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是国家、省、市大力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相比而言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土地,可以有效规避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能源匮乏、环境不堪重负的严峻局面。
文化优势。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鲤城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鲤城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鲤城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
区位优势。鲤城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泉州的中心城区,既是闽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对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必将越来越广泛,双方的交易额也会越来越大。
(二)发展基础
2008年以来,鲤城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区域空间局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区委、区政府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区服务业规划(2008-2010)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中心”的目标,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加快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目前,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已正式出台,成功举办了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命名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大呈布雕》、《功夫动漫》和《提线木偶》专题片录制完成,营造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和澳商酒庄、蓝道(中国)广告等正式签约入驻我区创意产业园,丰富了鲤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利用华侨新村机电厂改造建设的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利用新华路泉州竹器厂改造建设的“T淘园”正在加紧建设中,择址于源和堂蜜饯厂旧厂址的源和创意产业园的源和创意会馆、当代艺术馆、越界咖啡等已建成营业,后续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功夫动漫公司投拍的全省首部闽南语动画片《蔡六》正在加紧制作中,视通光电在三维动漫游戏制作等方面取得积极突破,183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已初具规模,老城区创意产业集群正在起步。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广大在外创业的鲤商、企业家朋友和创意达人的重视,并有在我区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意向。为我区下阶段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相对劣势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如在行业氛围方面,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码娱乐等创意产业处于服务业的的高端领域,属于智力型、创意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思想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知识人才,此类人才对于所处创业环境的行业氛围较为在意,包括完善的行业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商务环境和行业扶持政策等。在这方面,鲤城区现有的条件还比较缺乏。在融资环境方面,对于创意产业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一方面资金较为缺乏,融资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知名创投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内的投融资洽谈会,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举办。为此,积极改善创意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是鲤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可以说,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和关键,离开人的创新创造,也就无所谓创意。而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已成为困扰鲤城众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很多企业只有将研发机构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才能较为顺利的招揽人才。只有较好的解决创意产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才能推动鲤城创意产业较快发展。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紧紧抓住当前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大转变”、“四个致力”发展战略,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确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创意技术、创意园区和创意人才三个核心要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有机结合,致力构建“创意鲤城”。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把鲤城打造成“海西创意名城”,构建“创意鲤城”。第一阶段:2010-2012年,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启动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孕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创意产业。到2012年,力争使鲤城成为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第二阶段:2013-2015年,以创意设计产业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意设计和动漫产业为主体的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鲤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鲤城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构建“创意鲤城”。
(三)发展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要以“政府引导、主体多元,资源整合、重点突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汇聚人才、打造品牌”为总体思路,利用深厚的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与经济全面结合,着重在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时尚休闲、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和工艺美术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古城活力、弘扬闽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
1、创意设计和工艺美术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源和创意产业园中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工业设计、创意设计领军企业入驻鲤城,用创意和创新来引领行业竞争优势,提升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发挥鲤城区作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的品牌效应,按照“保护、创新、发展、繁荣”的原则,积极挖掘、开发、整合鲤城区民间工艺品资源,保护民间传统工艺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加快建设木偶头、锡雕、刻纸、花灯、木雕等传统工艺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传统工艺研发机构。
2、动漫游戏产业领域。积极扶持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优秀动漫游戏企业入驻。集中力量和优惠政策,力争将功夫动漫、视通光电等培育成规模大、品牌强、产业链完善、有较好产业引导能力和盈利机制的大型动漫游戏企业。
3、演艺娱乐产业领域。坚持内容创意优先发展,立足鲤城民族和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借鉴现代新型科技手段,对鲤城传统剧种、剧目、娱乐产品进行开拓性创新。积极发展一批大中型综合性演艺经营企业,建设“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满足不同需求的创意休闲娱乐设施;改造提升侨光电影院、“温陵南艺坊”等,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市场的演出品牌节目。
4、文化休闲旅游领域。树立“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的理念,深度挖掘、统筹规划鲤城历史文化资源,以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唐宋文化等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打造以中山路为主轴,以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为核心的旅游“一线三片区”,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三、“十二五”期间鲤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布局
(一)在古城方面
要着重抓好“创意文化节”和“东西南北中”等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建设提升,打造古城文化创意产业“一核四片区”。
1、泉州创意文化节。要在成功举办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的基础上,继续办好包括广场(剧场)音乐表演、live house现场音乐、创意设计论坛、创意产业招商推介、创意产品市集等内容的创意文化节庆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泉州乃至海峡西岸重要的创意文化节庆品牌。同时,适时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创意文化演出,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2、古城中部核心区:以泉州创意文化宫和府文庙城市音乐广场为核心,集文化创作、展示、休闲娱乐、传媒、动漫、设计等多行业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领先的创意文化宫,以文化艺术价值主导,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周边现有的文化宫-府文庙、清净寺-关岳庙以及-后城旅游文化街等区域商务、旅游等综合价值快速提升,打造古城创意核心。
3、东片区:积极打造打造以美食街北拓项目——温陵商贸城为基地的时尚创业园,扶持美食街“183”艺术创意园和M9艺术工厂、一二堂创艺馆等发展壮大,打响名模坊、“西岸男孩”、宇翔唱片、美好生活馆等青年创意创业品牌,积极建设时尚休闲高端文化片区。
4、西片区:以源和创意产业园和泉州当代艺术馆为中心,带动龙头山片区改造项目和周边麻纺厂、粮油厂、面粉厂等旧厂房集群,联动T淘园创意产业园、新门街“名门时尚”一条街,打造泉州当代艺术和轻工产业品牌设计中心。
5、南片区:以侨光电影院改造为演艺秀场为中心,联动中山南路工艺民俗步行街,大力发展闽南民俗和海丝文化走街串巷体验游,打造以闽台文化和海丝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娱乐街区。
6、北片区:以六井孔音乐产业园为龙头,联动华侨新村餐饮酒吧群、泉州影剧院休闲广场,将片区内旧厂房、旧大厝改造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和创意休闲项目等,打造鲤城北部时尚文化休闲娱乐带。
(二)在新区方面
1、积极推动构建“魅力紫帽”。利用紫帽山周边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植入相应文化元素,重点实施闽南创意旅游生态园、苏姑夫人庙“孝亲文化园”、“爱情百心山”、杨阿苗古民居“家庭私藏馆”、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宿燕寺清修还愿道场等项目,将苏夫人姑庙、龙岭、安福寺、宿燕寺等环山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吸引游客到此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态文化区,打造以紫帽山为中心的江南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打造“魅力紫帽”。
2、积极规划建设“创意滨江”。规划建设好“笋江月、闽南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光明之船闽南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筹划建设地标性文化创意产业航母;积极策划晋江水上创意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创意滨江”。
(三)“十二五”规划期间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1、泉州创意文化节:泉州创意文化节以音乐、创意的青春时尚动感魅力,以塑造创意文化、吸引市民参与、引领文化消费潮流、打造创意发展平台等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招商会、广场音乐表演、创意设计论坛和创意产品市集等为主体,集文化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作、数字服务文化创意、建筑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于一体,聚焦民众对文化创意品牌的关注,提升文化创意品牌影响力,为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推广和招商奠定品牌基础。
2、泉州当代艺术馆。该项目将以泉州面粉厂、麻纺厂为核心,带动周边片区改造建设,邀请鲤城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先生和美国全球文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项目整体策划,力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中心,成为古城21世纪的地标性建筑。泉州当代艺术馆建成后还将常态性展览全球一流艺术家的作品,经常性地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区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3、“泉州品牌园”。该项目将以源和创意产业园为核心,整合龙头山旧街区改造建设,辐射新门街新等,将以商业和会展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设计师工作室、产品展览、产品发布、行业会所、餐饮娱乐为一体,是创意的发源地,思想的交流地,成果的展示地,是品牌商品销售的集散地。入驻企业涉及到文化、建筑景观、服装、制鞋、箱包、茶叶、石雕、陶瓷、数码、电子等各个行业。在服务功能上,泉州品牌园将成为产品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国内外著名品牌文化和交流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国际权威流行趋势发布中心,行业人才培训中心、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等职能中心。
4、T淘园。该项目位于新华南路西侧,集横店影视城五星级影院、文艺中心、创意馆、明星酒吧、明星创意市集、餐饮中心等为一体,将“T淘园”打造成泉州青少年创意休闲品牌。
5、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该项目定位为商务休闲中心、文化休闲中心、餐饮休闲中心,将植入功夫茶茶艺展、福建茶文化展、禅茶品茗会、日本正统闲寂茶品茗交流活动、闽南音乐创作交流活动、六井孔寻根寻源活动等活动,打造“保护传统音乐艺术、开创新型商务休闲”为理念的高端商务休闲娱乐园和闽南商务精英阶层的精神会所。
6、侨光演艺秀场。充分利用侨光电影院优越的地理位置、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观、时间累积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内容消费的需求,对侨光电影院内部建筑空间进行现代化改造,植入时尚潮流的演艺节目,打造餐、饮、娱乐与一体的特色秀场。
7、创意文化宫:在泉州工人文化宫片区内规划建设集文化创作、展示、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复合传媒、动漫、设计、成长教育等多行业;形式和内容全面领先的“创意文化宫”。在创意文化宫中规划建设创意文化中心、创意文化办公中心、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名厨创意餐饮广场、文化创意广场、水上舞台等项目。
8、走街串巷体验游:泉州古街巷文化游以文庙为中心点,以开元寺和天后宫为两头,以中山路为纽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形成古街巷旅游片区。一是体验泉州历史、戏曲、民俗文化的鲤中古街巷群——该古街巷群包括以文庙为龙头,穿行中山中路、庄府巷、镇抚巷、通政巷、井亭巷、旧馆驿等,内含黄宗汉故居、叶贻根故居、起点画室、木偶剧团、定心塔、侍郎第、董杨祠堂、梨园剧团等历史文化看点,最后到达开元寺,成为体验泉州历史、戏曲宗教、民俗文化的绝佳古巷游路线。二是体验泉州海丝文化、闽台文化和传统小吃的临江古街巷群——以天后宫为地标向四周辐射,包含聚宝街、青龙巷、旧米铺巷、中山南路等旧街巷,并有李贽故居、明来远驿遗址、富美宫、海关口旱闸、水道等历史看点。
9、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生态园。该项目位于金龙街道曾林社区,将利用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将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规划布局“六区一带”,即“闽南文化演艺中心与展示区,宗教文化体验区,分时度假区,生态特色农庄区,原生山林氧吧区,户外运动休闲区,闽南文化长廊带”,将该生态园打造成为优秀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旅游创意示范区。
10、苏夫人姑庙孝亲文化园。孝亲文化园是以孝亲文化为主题,利用苏夫人姑庙现有建筑、广场等基础设施,充分盘活固定资产、赋予现有建筑群以新的生命力,规划建设老年课堂、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戏台、健身房、乒乓球馆、台球馆、室内人造草皮门球场等场馆,配套老年特色餐饮、医疗保健等,适时举办慈孝文化节、孝星评选等文化活动,集生态旅游、山水养生、修身养心、文化活动、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将该文化园建设成为子女的尽孝平台,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11、龙岭红色乡村体验游。充分利用龙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保存了较丰富古民居的优势,采取红色旅游与农家乐、娱乐、文艺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年一代学习体验农耕文化,感受老一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既给青年一代提供了锻炼了身体的机会,又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四、实现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相融合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将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产品的市场空间。将创意与科技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创意与鲤城光伏太阳能、微波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使文化创意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拉动旅游业、拉动商贸服务业、拉动休闲娱乐业的目标。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首先是加快规划建设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鲤城老城区旧厂房、旧学校、旧街区等,加快规划建设古城“一核四片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创意文化节和江南新区“创意滨江”、“魅力紫帽”创意产业集聚带,积极扶持“183”艺术创意集聚区、M9艺术工厂等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其次是积极招商引资。依托“回归创业工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平台,向在外创业的泉籍、鲤籍商会组织和乡亲介绍鲤城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愿景,吸引在外鲤商积极投身创意产业。第三是积极吸引对接台湾创意产业。利用鲤城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加强与台湾在网游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对接;引进海峡东岸富有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实力和管理经验的策划、投资、运营、管理团队,提高鲤城传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链,开创“创意鲤城”新局面。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效益
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产品和服务既有品牌进行整体规划,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提升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增强主导产品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应当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融合,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企业及创意产品和品牌服务。
(四)强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首先是发掘创意人才。发掘创意人才可通过开展竞赛,使一批新人得以展现才华,脱颖而出;还可以在创意人才集聚的地区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设立办事处,负责发掘当地的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猎头公司”搜索、挖掘人才。其次是培养创意人才。要加强创意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校、人事部门和企业,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创意人才的培养。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力争在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展资格认证,依托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如游戏美术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数码摄影技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第三是集聚创意人才。从软硬件等方面入手,为创意人才创造广博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集聚。制定出台关于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措施对创意人才进行支持和吸纳,极力创造人才洼地。
(五)落实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组织领导上,要充分发挥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的职能,负责研究、决策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施和落实国家和地方性产业政策;调动街道基层组织的积极性,组织、协调、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建立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规划引导上,要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落实好《鲤城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完善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激励、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资金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区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篇:泉州市鲤城区对台交流合作十二五规划纲要
泉州市鲤城区对台交流合作“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2009年12月31日在闽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2010年6月31日贾庆林来闽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对台交流合作,根据市委、区委的有关对台工作精神,结合鲤城实际,制定《鲤城区“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对台交流合作情况及当前对台交流合作形势
据统计,我区有台属18011人,在鲤定居非鲤籍台胞35户,鲤籍台胞201名,涉台婚姻213对,解放前去台人员有1517人,台资企业42家,其中,纳税超百万的规模台资企业有6家。
“十一五”期间,我区充分发挥地处泉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发扬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弘扬爱拼会赢、勇闯敢试的精神,推动了鲤台文化和经贸交流合作范围拓展和层次提升。鲤台闽南文化、祖地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文化双向交流日趋活跃,关帝文化、妈祖文化、萧王爷民间信仰和吴真人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成功举办了“民间信仰和关岳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民间信仰与慈济和谐文化研讨会”、“泉州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 温陵妈祖会”等富有鲤城特色的涉台民间信仰文化交流合作活动,鲤台民间密切交往互动,台湾的澎湖、鹿港、台南等天后宫和嘉义、云林、新竹、马祖等富美宫及台湾关圣帝君弘道协会也纷纷到我区开展关帝文化、妈祖文化、萧王爷民间信仰和吴真人文化交流传承活动。泉州慈济联合会、泉郡富美宫董事会、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天后宫董事会也组团赴台交流。民间文化在台湾学术界、宗教界人士及广大信徒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台湾对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的认同感。鲤台经贸双向交流合作成果累累,我区先后有商贸展览、光电、机械、纺织、农业等多家团体和企业赴台洽谈经贸合作,许多台胞到我区投资创业。目前,我区有台资企业42家,纳税超百万有6家。涉台服务保障不断深化,我区做好了台胞、台属、台商维权和服务工作,处置了多起涉台突发事件,处理了多起信访投诉件,维护了台胞、台属、台商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两岸经济文化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时期。随着我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台湾有关方面对海西的关注度、岛内工商界对海西的参与热度将逐步升温。两岸“大三通”的全面实现、两岸“一日生活圈”的逐渐形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将促使两岸经济与人文关系的不断密切,将使更多的“新大陆人”或“新台湾人”在居住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追求以及群体的认同与融入等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将对推进两岸经济与社会一体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形势下,我区的对台交流合作要继续发挥“五缘”优势,要按照中央对台工作决策意图,用足用活国家出台的各项涉台政策,着力开展先行先试,立足鲤城对台工作优势,体现鲤城对台工作特色,增强鲤城对台工作后劲,服从海西建设大局,服务我区工作大局。
二、“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区 “十二五”规划对台交流合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阶段目标,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对台工作部署,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着力推动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平台,着力推进鲤台大交流大合作,着力做好台湾民众工作。总体要求:以闽南文化、祖地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为纽带,以台湾省的台南市、澎湖县为重点,着力深化文化交流,着力加强对台经贸合作,着力推动更大规模人员往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三、“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突出产业对接
全面深化对台产业交流和经贸合作,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和服务贸易业二大产业,积极承接
微波光电、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台湾制造重点产业,促进鲤台产业深度对接,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的转移,促进鲤台经贸紧密合作。
1、大力推进与台湾服务业合作。利用台湾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服务网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台湾企业来鲤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物流中心、采购中心和营运中心,引进台湾银行、证劵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来鲤设点,加强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合作,提升鲤城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力求“十二五”期间台湾蓝天电脑集团等台湾IT物流、台湾润泰集团等百货现代物流业在我区生成落地。
2、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合作。进一步推动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南园区微波光电、电子信息产业等基地建设,开展鲤台产业对接专项活动,重点推介电子资讯产业、光电信息产业、电脑软件产业、精密机械装备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合作。
3、用好用活对台会展平台。积极参与“九八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海博会”、“鞋博会”等各类涉台经贸活动,组织我区品牌产品赴台展示,突出两岸合作特色,扩大品牌效应。
4、着力推动企业入岛投资。积极探索我区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逐步有序入岛,鼓励企业入岛开展互补性产业合作,重点推动“宝峰鞋业”等品牌产品和“源和堂”蜜饯、“春生堂”酒等“老字号”入台设立专卖店,开拓台湾市场。
5、推动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发挥鲤城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优势,吸引大批台胞来鲤观光旅游,促进旅游发展。
6、提升农业经济合作水平,有针对性地推介、引进鲤台农业合作项目。鼓励台商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二)突出文化交流
全面加强对台文化、教育、卫生、人才、宗教及民间信仰等领域交流合作,以源结缘,以缘造势,化缘为势,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寻根祭祖、宗亲联谊、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促进形成两地之间更紧密、更直接、更深入、更全面的交流合作态势。发挥对台湾文化的“根源”、“脉源”、“祖源”的独特影响,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1、发挥祖籍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对两岸同一血缘的认同感。协调乡亲社团、民间宗亲团体,开展寻根祭祖、宗亲联谊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活动,做好宗祠保护工作,做好移台族谱、姓氏源流、先民迁台史的展示交流工作。
2、发挥民俗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对鲤台同一民俗的认同感。依托我区独有的关帝庙、天后宫、富美宫、花桥宫等宫庙,定期举办“关帝文化节”、“ 温陵妈祖会”、“吴真人文化”、“萧太傅信仰”等富有鲤城特色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关帝文化、温陵妈祖等民俗文化品牌。
3、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增强台湾民众两岸同一文化的认同感。加快府文庙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其示范建设,重点加强民间信仰、宗亲族谱对台交流合作,重点加强南音、梨园戏、木偶、高甲戏等传统曲艺和文化产业对台交流合作。
(三)突出区域优势
全面发挥鲤城区作为台胞祖籍地之一和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深化对台联络,加强与台湾基层民众和重要人士联系,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工作。
1、开展鲤台区城结对活动,积极开展与澎湖县、台南市的城市对口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鲤台街道乡镇对口交流活动,巩固、扩展我区和台湾澎湖县、台南市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展对口互访活动,着力推进与“泛绿”党派人士执政的乡镇县市实现交流合作的新突破。
2、开展群众团体结对活动,积极开展联络基层民众工作。拓展鲤台基层政党对口交流,拓展鲤台工青妇界别对口交流,拓展鲤台行业协会对口交流,拓展乡亲社团交流,进一步加大台湾中南部地区、中下层民众、中小企业和中间势力的工作力度,稳妥做好绿营人士工作。
3、开展专项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海峡论坛”等面向台湾基层民众的各种活动,办好鲤城特色民俗活动、宗亲联谊活动,广邀台湾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相关宫庙、寓台同乡会、宗亲会和岛内鲤籍乡亲参加活动,侧重邀请台南、高雄市等台湾中西部民众及民间团体来鲤参加活动。
(四)、突出涉台服务
全面落实对台胞、台属、台资企业的各种对台优惠政策,积极宣传、贯彻《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鲤城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维护台商合法权益,营造“重招商更重安商”的社会氛围,构建优越的台胞、台属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宜居环境。
1、落实《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完善台商投拆预警机制,为台资企业、投资、创业、旅游、置产和往来鲤台两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妥善处理涉台突发事件,及时调解涉台纠纷案件,营造台商投资祥和气氛。
2、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区出台的惠台政策,积极帮助台胞、台属、台商解决就学、就业、就医和投资、贸易、兴业以及旅游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为在我区定居老龄台胞每月发放生活补贴,营造台胞、台属宜居环境。
3、落实台胞、台属、台商慰问制度,在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全区台胞、台属、台商开展联欢,在知名台胞返乡时登门拜访,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对台资企业、台胞、台属的走访慰问活动。
四、“十二五”对台交流合作组织实施和保障条件
(一)加强统筹领导。区委、区政府把对台工作纳入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局来谋划、来推动,“区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对台交流合作工作的指导协调,区委分管领导、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区直各责任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参与,实行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对重要台湾人士的接待,对重大涉台活动和重大台资项目,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直接做工作。要加强涉台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配齐配强涉台干部队伍,强化涉台干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专项业务培训,提高涉台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对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二)强化部门职能。区委台工办要发挥好我区对台工作“组织、指导、管理、协调”的职能作用,做好对台各项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对鲤台交流合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舆论氛围。财政局要加大财政在涉台研究、对台交流、招商选资、优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涉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外经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联系,加快鲤台产业对接;文体旅游局要加强鲤台旅游行业合作,精心打造宗教朝圣游、寻根谒祖游、民俗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联手构筑鲤台旅游共同市场;充分利用妈祖文化、海丝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闽南文化资源,推动鲤台文化交流;民宗局等相关部门要依托天后宫、关岳庙、花桥宫、富美宫等两岸民间信仰场所,推动民间信仰交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台资企业投诉协调、涉台劳资纠纷化解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台商投资软环境;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要按相关政策,解决好台胞子女在鲤就学问题,确保台胞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形成工作合力。对台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区委、区人大、区政府、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侨联、台联、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对台工作的主动性,扩大对台工作的领域和对象,凝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形成对台工作的整体合力;党校、各有关学校要落实涉台教育的课程,各街道、区直各有关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在行业、社区、学校等开展新形势下的涉台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积极参与对台工作的各项工作。
(四)积极先行先试。先行先试是建设海西的要义,也是我区对台工作的特色。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对台工作的先行先试,一要坚决执行中央、省、市对台决策部署,呼应两岸局势发展,探索与台湾泛绿阵营交往,切实完成对台交流合作的工作任务;二要在做好
台湾民众工作的方法上先行先试,依托鲤城与台湾共同的民间信仰资源,发挥民间信仰对台湾民众有强大凝聚力的优势,做好台湾广大民众工作;三要发挥好、引导好基层群众在对台工作中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积极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对台交往中的实践经验,积极巩固和扩大我区的先行地位和创新特色。
第三篇: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泉州市鲤城区“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为促进鲤城区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构建和谐鲤城,更好地为侨乡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现结合鲤城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06年来,我区积极筹措资金,拓展医疗业务发展空间。完成泉州市中医外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建筑面积达3350平方米;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建设装修;疾控中心实验室、门诊部,江南医院妇产科等装修工作。添置体检车、彩超、B超、急救车、全自动生化仪等大型设备。06年来共分别投入831.3万元和81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投入。目前,正在加快办理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有关申报手续;同时,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万祥医院建设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得到加强。06年以来公开招考招聘85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各公办医疗卫生单位。截止2010年,全区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人员32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71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57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180人(包含民营单位),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4.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4人,注册护士374人。输送优秀年轻业务骨干参加省市全科医师以及其他专项培训达150多人次。
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体现。一是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经区编委会批准,鲤中、开元、海滨、临江、江南和浮桥卫生院转型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泰、金龙街道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省、市编委有关要求,2010年对辖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进行重新核编。二是连续三年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主要用于常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增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开展社区医生联系家庭制,建立社区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事项,已投入为民办实事经费179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软硬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达到标准化建设。三是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卫生系统提出“卫生重服务”的主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主题,转变工作理念,以服务为导向来求生存、谋发展。如临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09年全市试点单位,深入社区积极推进社区医生进家庭工作,2010全面实施“社区医生进家庭”项目;鲤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妇幼卫生特色,主动与居委会联系,开展妇保、儿保工作;开元、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档案建档,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等等。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截止2010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45个(包括公办医疗机构8个,民营医院8个,门诊部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个体诊所与医务室101个)。医疗机构病床数49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1.92张。年均门诊、急诊77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0.57万人次。
专科医院和特色科室得到发展。我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置有中医科和配备中医执业医师,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2010年3月鲤城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市中医外科医院继续加强中医外科特色专科建设,逐步成为我区乃至闽南地区的一大特色专科医院。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骨伤科得到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08年5月份正式成立“鲤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规格为独立
副科级单位,核定编制28人,同时撤消“鲤城区卫生监督大队”。进一步明确了卫生监督所的监督管理职责和任务。
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鲤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鲤城区道路交通事故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鲤城霍乱应急处理工作预案》、《鲤城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等应急方案,并根据预案组织了多次应急演练,完善疫情应急信息报告制度,提高了我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疫情控制能力,2009年成功防控“甲流”等卫生应急事件。
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人民医院2006年收归市直管理后,我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主要依托江南医院和万祥、成功等两家民营医疗机构。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江南医院的建设,提升其医疗救治能力,与市急救中心联合,在江南医院设立120急救点,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规范民营医院管理,加快万祥医院的建设步伐。
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几年来,我区积极开展甲流、禽流感、霍乱、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未出现甲流、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爆发流行。2008年代表全市接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对我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中期评估。二是各项卫生监测工作有力推进。疾控中心的检验检测体系计量认证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消杀卫生得到同步推进。三是居民健康意识有了一定提高。通过加强健教宣传和健康促进,实施慢性病干预措施,提升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四是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完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免门诊规范化建设,全面实现计免工作网络化管理,7岁以下儿童计免管理水平达到全市前列。顺利完成“甲流”疫苗、麻疹疫苗等大范围接种工作。
卫生监督行为得到一定规范。梳理、细化行政自由裁量权,卫生部分执法依据共52部,并依据行政自由裁量权规范卫生监督行为。一是完善卫生许可审批程序。卫生行政审批工作入住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加快卫生许可审批速度,对涉及重点项目、大型项目卫生审批、卫生条件符合办证标准的“三小”行业,采取主动靠前服务,进一步压缩审批程序,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二是监督执法力度得到加强。加强“创卫”食品、公共场所卫生整治,完成“创卫”复查迎检工作;强化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作”。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餐桌污染”先进单位。抓好农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在2008年农运会期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全面清查含三聚氰氨问题奶粉事件。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两非”专项治理工作。三是开展卫生监督单位网格化监管工作。2010年,我区正式启动卫生网格化监管系统,该系统是我市首个地图定位的卫生监督电子化管理系统,包含远程监控录像、到期换证提醒、监管频次提醒、无证店面整改提醒和处罚频次提醒等多项功能,大大提高我区卫生监管效率。
妇幼保健卫生得到进一步完善。2006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姻登记一条龙服务。贯彻落实新“两纲”项目。提高我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09年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85.68%,孕产妇死亡率为0。在区妇幼保健院成立鲤城区婴幼儿潜能开发辅导基地,并于2007年6月通过国家专家考评组的验收。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和疾病防治,2008年形成“查、评、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2009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8.7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列全市第一。
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以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核验收为契机,巩固“灭蟑、灭鼠、灭蚊”等省级先进城区,大力开展除“四害”工作,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2009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核验收工作,2007继续获得“灭鼠、灭蚊”先进城区称号,2008年获得“灭蟑”先进城区称号。
抓好无偿献血,圆满完成红十字会工作。积极宣传贯彻《献血法》、《献血条例》,充分发动辖区居民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几年来,我区都顺利完成市级下达的任务数。按照上级文件精神,2008年,我区红十字会从卫生局的下属股级事业单位,升格位副科级参公单位,并由区政府办管理。
4、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一是落实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福建省第七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2010年在全省范围铺开,我区筛选出551个药品品规,今后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将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药品价格将比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5.78%。二是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制定《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鲤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年开始全区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作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单位,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二)、卫生事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1、社会对卫生需求的日益高涨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卫生的需求将空前高涨。卫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人口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广泛,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2、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布局不够合理是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江南新区目前没有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不合理,新区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面临着用房问题:其中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业务用房,江南、浮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面临拆迁问题,常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为租赁房等。卫生人才队伍不足,全系统共缺编117人,占总编制数的27.2%;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呈哑铃型,业务骨干人员偏少等。随着江南新区的建设步伐加快,江南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明显不适应新区发展要求,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布局不合理已经成为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契机
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近期医改的五项重点措施》的出台,无疑给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她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区应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为契机,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着力点,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谐鲤城为目标,全方位、深层次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服务。
2、发展重点。一是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二是加快调整、增设医疗卫生资源,完成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等;三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区九大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四是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基本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五是优化卫生队伍人才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效率的卫生人才队伍。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卫生新格局,推进江南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构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千人均床位数”“千人均卫技人员数”等反映医
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均要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要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内,全区不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体指标:
1、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9%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5.50‰以下;
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7%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1.5/10万以下;
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降,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4、新增病床450张,千人均床位数3.68张以上;新补充卫生技术人员415人,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5.84人以上。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十二五”卫生事业将按照围绕“一条主线”、推动“两区建设”、完善“三大体系”、落实“四项措施”来科学持续发展。
(一)、围绕“一条主线”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未来五年,我区应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主线来贯穿始终,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要坚持政府主导,体现卫生公益性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要坚持立足实际,建立符合鲤城特点医药卫生体系;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发展重点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二)、推动“两区建设”
巩固发展老城区。老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存在人口密集、人员素质高、经济水平好,医疗服务需求广等特点。我区将充分借用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一方面,加强与一院、二院和中医院的沟通联系,积极寻求多形式的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方案措施等,积极争取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为社区卫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特色,发挥中医药特色和妇幼特色,强化个体诊所管理;解决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不足问题,由政府调拨土地建设新的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面建设新城区。江南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一一四”工程。即:完成区疾控中心和卫监所建设,完成四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是扩建两家区级卫生单位。在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中同时建设标准化的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并完成搬迁。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区四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南、金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在鲤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中,但管理必须实行统一管理方式;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新区规划进行选址建设;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在常泰路一期改造中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三是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鼓励支持万祥医院建设三级综合医院;调整规划新区民营医院布局,强化管理;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转型工作。
(三)、完善“三大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⑴、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调整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和专家队伍。强化应急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设施配备,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由政府投资为开元、临江、浮桥、常泰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应急救护车辆。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升公立医疗机构与万祥、成功等民营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
与水平,加快综合医院建设进度,加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设,加强对社区医生、个体诊所的培训工作,建立区、街和社区三级医疗应急网络。
⑵、疾病预防控制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抓好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完善传染病预警机制,提高监测和防控能力,防止疫情发生、蔓延和扩散,确保不发生疫情爆发流行。二是抓好疫情网络报告机制。进一步完善疫情网络报告制度,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水平,降低法定传染病报告漏报率。三是抓好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计划免疫门诊规范化建设,完善计免信息网络化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免管理。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平均达到92%以上。四是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国家贷款项目的防控工作。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提高艾滋病、性病以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并加强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措施,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五是加大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和流动人口卫生的监测力度,提高五大卫生监测率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率。
⑶、卫生监督水平有显著提高。以规范自由裁量权为重点,不断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二是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为目标,加快卫生行政审核审批工作,尽量缩短办证流程,提高办证效率。三是加大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职业卫生、流动人口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使老城区食品卫生水平持续提升,江南新区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状况改善明显。四是加大医疗安全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开展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和非法行医工作。五是全面推进卫生监督管理网格化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⑷、巩固发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两纲”要求。加大婚检宣传力度,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相关措施,努力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拓展妇幼保健服务领域,提高母婴保健水平,提高孕产妇系统和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省、市平均水平以上,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达到省、市控制范围以下。
⑸、逐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增加群众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人群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提高慢性病患者治疗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卫生系统将转变观念,充实健康教育队伍,动员全社会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⑹、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社会群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除“四害”力度,降低“四害”密度,继续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环境。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全面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
⑴、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积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配备 “居民健康信息系统”软件,并进行接口改造,完成全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结合全市社保卡的发卡,同步推进我区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读卡终端改造,实现就诊“一卡通”。
⑵、整合卫生资源,加强综合医院建设,探索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与三级综合医院沟通协调,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合作方式,探索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模式等。同时,整合民办门诊部、个体诊所和乡村医生资源,建设符合本地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医疗服务系统的三级医疗网络。
⑶、扶持推广中医药特色医疗。巩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加强中医特色医院建设,以扩大市中医外科医院服务项目为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发展中医科室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3、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全面落实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制度。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我区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将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药品价格将比国家零售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40%以上。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
(四)、落实“四项”措施。
1、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基层医疗单位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建立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
2、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卫生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高于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一是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三是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管理,要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3、加快优化卫生队伍人才结构步伐。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拓展引进人才思路,优化干部结构,形成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通过公开竞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积极探索中心主任年薪制等措施,加强引进管理型人才;通过引进中、高级职称人员,调动其他地区优秀专业人才,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卫生专业人才和中层干部队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通过每年定期招考招聘年轻专业人员,开展卫生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支持卫生人员参加学历学习等方式,充实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学历层次。
4、加强医疗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等活动为载体,坚持抓好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要加强行风、作风建设,继续抓好效能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卫生行业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四篇: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发展现代化新城、聚集新产业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平谷区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平谷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平谷区特有文化的传播,特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规划周期为2011—2015年,规划范围为平谷区行政区。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整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十一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和平谷区有关专项规划等。
第一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所占比重偏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政府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值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为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超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步上升,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截止到2009年底,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1341.2万元,首次突破1亿大关,比2007年增长0.31个百分点;2009年资产总额为8627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8.4%;纳税总额为123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5.8%。整体来看,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产值虽小,但发展空间很大。
(二)音乐产业的核心地位逐步显现,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十一五”时期,平谷区乐器制造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乐器制造企业数量占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数量50%以上;乐器产品结构正在完善,品牌影响力正在形成;乐器制造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与音乐相关产业环节正在引进与发展。另外,文化旅游、奇石等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开拓进展,以音乐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
(三)部分产业空间集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即将开发。“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在东高村镇形成了提琴产业聚集区,在王辛庄镇形成了奇石交易商业街,在黄松峪乡形成了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小规模聚集效应。在部分产业资源集聚和物理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即将得到开发。
(四)政府管理引导机制逐步完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到战略层次。
“十一五”后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正式建立,领导小组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建设逐步开展,政府管理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日趋显著,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平谷重要产业之一进入到全面展开的阶段。
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五大优势
平谷作为首都五大生态涵养区之一,在产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条件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为平谷“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资源独具特色。
平谷区产业资源独特,拥有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提琴生产企业—华东乐器制造公司;平谷区平均每年生产提琴30万把,90%以上的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占有30%的份额;另外平谷区还拥有奇石、桃木工艺品和灯彩工艺品等产业资源,为音乐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二)文化资源积淀丰厚。
平谷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7000年上宅文化、5000年轩辕文化、2200年建置文化和1000年道教文化历史积淀,拥有上宅文化陈列馆、轩辕庙、丫髻山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另外,平谷还拥有金海湖、飞龙谷、京东大峡谷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平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更为首都北京实现“历史名城”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支持。
(三)产业品牌初具影响。
平谷区东高村镇2009年9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乐器协会授予“中国提琴产业基地”称号,这标志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品牌已初步形成。另外平谷的桃文化和丫髻山等旅游景点,在全国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区位条件优越便利。
平谷区地处京津冀两市一省交界处,东临我国第三大集装箱—天津新港,西接我国第一大空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另外京平高速公路也已顺利开通,使平谷区成为连通京津两大空港和天津新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北京市四大物流基地之一的马坊物流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为平谷区乐器、工艺品、桃文化产品等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产业发展正遇契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北京对平谷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定位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行业政策的出台和市领导的高度关注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之,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遇良好的契机。
三、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
虽然平谷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融资渠道缺乏、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够、政府促进力度不足四大制约因素,是平谷“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尚不到位,系统规划有待加强。
平谷区拥有独特的产业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挖掘不够,优势没有体现;资源的管理部门不统一,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另外土地资源缺乏,村民利益和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使得平谷区丰富独特的资源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价值。
(二)信息流通尚不顺畅,融资渠道有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在政府、企业之间流通不畅,政府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的变动情况,企业也不能及时获得政府的政策信息,企业和企业之间也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平谷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有效融资渠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宣传途径相对缺乏,品牌推广有待提高。
平谷区特色资源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其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区域,对全国乃至世界尚未形成辐射力。在“十二五”时期,要推动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尚需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宣传和推广力度。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促进力度有待加大。
与其他各区县相比,平谷区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不足,促进力度不够;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刚刚组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重点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和指导规划。在“十二五”时期,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鼓励,完善政策保障体制。
第二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及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立足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平谷区“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的发展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增长方式,集聚打造具备独特优势、具备鲜明形象、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平谷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原则
(一)特色引领原则。
深入挖掘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资源,提炼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力度,制定出切合平谷区实际、体现平谷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二)重点突破原则。
集中优势,争取在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吸引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发展若干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
(三)集群发展原则。
根据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特征,确定不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投入,提高产业整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可操作性原则。基于平谷区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较强的竞争力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制定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可以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平谷区将紧抓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契机,将文化创意产业置于战略高度,加大投入,重点发展。
1.在平谷区形成以音乐产业为龙头,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通过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潜在文化资源、引进新的文化资源,将平谷区建设成以音乐产业为核心,奇石产业、书画报业艺术品产业、动漫影视产业等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
2.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力。加大传统产业向新兴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继房地产和物流之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动力量。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指标取得长足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创意人才等方面均取得突破。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的支柱产业之一。
1.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资源配置合理、功能协调、分布相对集中、辐射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在“十二五”时期,建立1个以音乐为基础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2.1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倍数增长,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占全区GDP比重超过5%,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平谷区支柱产业之一。
3.20家龙头企业数量。扶持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到2015年,年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超过20家。
4.100个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紧缺人才缓解,学历结构提升,到2015年,音乐、奇石、书画、工艺品制作、高科技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创意人才达到100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超过 1万。
四、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要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合理布局、开拓创新、规模聚集、品牌营造”的发展思路,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创新,将平谷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区。
(一)发展“一主导三优势三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1.全力发展一个主导产业,打造国际品牌。全面发展一个主导产业—音乐产业,发挥基础优势、挖掘产业价值、营造音乐产业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将主导产业打造成国际品牌。
2.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塑造全国品牌。大力发展奇石产业、中国书画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三个优势产业,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创新开发新资源,将优势产业打造成全国品牌。
3.加快发展三个潜力产业,建立首都品牌。加快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个潜力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掘新兴机会,将潜力产业打造成首都品牌。
(二)建设以“中国乐谷”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园区。
1.打造“中国乐谷”。建立集乐器设计制作交易、音乐文化创作与推广、音乐文化交流与培训、音乐文化衍生品开发、音乐信息化中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音乐产业园区,成为平谷首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2.建立“京东奇石文化园”。建立以奇石交易为主,集奇石展览、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打造成北方最大的奇石交易展示中心。
3.建设“京东书画艺苑”。建立以中国书法和绘画创作为核心,集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展览、书画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京东书画艺苑,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艺术园区。
(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活动。
1.打造“四季节庆”文化系列品牌活动。以季度为标准,举办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春季以“桃花”为主题,夏季以“音乐”为主题,秋季以“艺术”为主题,冬季以“奇石”为主题,开展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使文化节庆成为提升平谷区文化形象、推动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以音乐为核心举办大型赛事和颁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大型音乐赛事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确定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
1.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教育业的融合,发展“创意教育业”。以音乐产业为主导,加强音乐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引进,完善音乐产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强“文化创意”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实现创意文化进校园。
2.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将“文化创意”思想渗入农业领域,在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文化创意的植入,发展园林观赏游、农产品采摘游等文化旅游业,实现创意文化进园林。
3.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创意城市建设产业”。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房屋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家庭建设中,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创意文化进农村、进家庭。
第三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发展领域
一、重点发展产业
(一)全力发展音乐主导产业,打造“中国乐谷”。
充分利用平谷区提琴制造产业的发展优势,对音乐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进一步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价值环节,倾力打造“中国乐谷”。其具备四大核心要素,即具备世界级的乐器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具备一流的创作和先进的数字音乐基地、具备丰富的音乐活动和多种形式的音乐演出场所、具备完善的音乐服务平台。
1.发挥基础优势,设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制造和交易中心。(1)提高乐器研发能力,建立乐器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乐器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在乐器制作领域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与北京乐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推进乐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产品设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乐器制作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建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中心。
(2)扩大乐器生产品种,提升乐器产品等级。大力发展二胡、贝司、吉他、黑管等其他形式的乐器产品,实现多品种的乐器生产;促进乐器产品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中高端乐器产品,提高乐器产品的综合质量;大力扶持具备规模优势、具备创新能力的乐器生产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3)规范乐器交易市场,建立乐器交易大厦。定期举行“中国乐器交易会”活动,扩大平谷乐器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成立乐器交易协会,对乐器交易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中国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使之成为国际乐器交易平台。
2.挖掘产业价值,成立最有影响力的原创和数字音乐基地。(1)鼓励音乐创作人聚集,成立音乐作品原创基地。为音乐人提供原创资金扶持、住房扶持、演出平台支持等,积极引进音乐创作人聚集;大力鼓励本土音乐文化企业研究、开发、创作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文化产品,使平谷区成为全国原创音乐的发源地。(2)引进龙头企业,建立数字音乐基地。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联合电信运营商龙头企业,鼓励其在平谷建立数字音乐基地;鼓励国内数字音乐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平谷入驻,为数字音乐基地的建立提供支持;整合各种网络、设备和内容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统一的音乐产品和服务研发支撑基地;建成集版权、内容、业务及自有门户、合作渠道支撑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支撑平台。
(3)成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音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民间机构成立或引进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利用软件开发数字音乐保护程序,建立版权保护中心;加强宣传,提高音乐创作人和普通民众的音乐版权保护意识;加强版权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音乐版权制度。
3.推进产业融合,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方位影响。
(1)发展音乐教育产业,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引进资金,建立平谷音乐学院,设立音乐理论、作词作曲、演奏、演唱、乐器制作等多专业课程,成为中国音乐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外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音乐院校合作,积极引进高等音乐院校分校落户平谷;成立音乐研究所,进行平谷区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协会,规范音乐培训市场,吸引大型音乐培训机构入驻;加强平谷青少年音乐宣传和教育,实施“音乐课程进学校,平谷乐器进家庭”的音乐教育产业发展策略。
(2)加强音乐产业与建筑产业融合,完善音乐风貌的建设。建设一个以音乐为内容的标志性建筑,如音乐墙或音乐钟塔,采用顶级的高科技设计,使之成为全国音乐产业发展的符号;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以小提琴等乐器为标志的指示路牌、路灯等,烘托平谷区的音乐文化氛围;在景点、文化创意产品的交易中心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立各种形式的音乐建筑,完善平谷区音乐风貌的建设。
4.举办音乐活动,营造具备全球凝聚力的音乐环境。
(1)举办三大国际音乐节,树立国际音乐文化品牌。以平谷独特的乐器资源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知名音乐节主办机构,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摇滚乐队,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摇滚音乐节”;以平谷独特的桃文化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依托,与国内外一流的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桃花音乐节”;以平谷城市的发展和提升为主旨,打造“绿谷城市音乐节”。
(2)举办大型音乐比赛和音乐评奖会等音乐活动。依托平谷独特的原创音乐氛围,邀请全国音乐创作人,与知名音乐大赛主办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全国原创音乐大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音乐评奖会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音乐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5.发展音乐旅游,建立最高端的音乐娱乐和音乐消费场所。(1)打造特色音乐消费街区。建立中国音乐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音乐珍品或音乐遗产的征集,对音乐印刷品、乐谱、乐器等进行收藏,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中国音乐珍品的展示;建立引进乐器制作体验馆、明星体验馆等各种音乐体验场馆;建立引进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等音乐互动场馆;引进国内外知名的KTV、酒吧、音乐咖啡屋等音乐娱乐机构;在平谷区形成“音乐展示—音乐体验—音乐互动”一体化的特色音乐消费街区。
(2)打造高端的音乐喷泉广场。将音乐喷泉广场塑造为“中国乐谷”的城市标志之一,建设成高端的户外演艺平台。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入到音乐广场,建立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音乐喷泉、音乐雕塑等设施,推出大众性音乐活动。
(3)建设满足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音乐演出场所。完善现有音乐厅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音乐设备,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将现有音乐厅进行合理扩建,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室内音乐大厅;充分利用平谷区空置土地资源,将废弃工厂、旧影院、旧大厅等空闲场所改造成音乐演出场所,以满足全国各地音乐表演者多层次多方位的演出需求。
6.加强配套服务,建立首都最完善的音乐信息服务平台。(1)成立音乐产业协会,加强建设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系统监测国内外音乐产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创办《中国音乐》期刊和《中国(北京)音乐产业白皮书》,为中国的音乐市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研究咨询和决策参考。
(2)鼓励组织音乐联盟,加大建立音乐产业品牌宣传平台。鼓励平谷区乐器生产龙头企业、音乐创作团体、演艺机构以及音乐产业协会成立音乐联盟组织;整合音乐文化基地的各种资源,与《音乐周报》、《中国音乐报》等中国音乐产业领先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音乐产业的全国影响力。
(3)设立音乐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音乐产业融资平台。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2000万用作音乐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平谷区乐器研发、音乐制作、演出场所、音乐教育等音乐产业的发展;成立“中国音乐产业投资基金”,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为音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
(4)建立中国音乐网站,完善音乐产业的服务和推广平台。在“中国乐谷”建立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音乐网站,开通音乐的版权交易板块,实现音乐作品的网上交易,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权威的版权保护;开通音乐排行榜板块,建立音乐作品的网上排名,为音乐消费者提供最全面的音乐服务;进行音乐活动、音乐项目等宣传,扩大平谷音乐产业的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构建文化特色产业名区。充分发挥奇石产业、书画艺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三大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合理整合并利用资源,深入挖掘产业价值,扩大三大优势产业的全国品牌影响力,将平谷区构建成文化特色产业名区。
1.大力发展奇石产业,建立东北部地区规模最大奇石交易中心。(1)扩大“平谷奇石城”规模,加强奇石城宣传力度。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租房补贴等方式对入驻奇石城的商户进行扶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定期举办奇石沙龙、奇石展销会等活动,并通过媒体宣传、广告等方式扩大平谷奇石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奇石城的规模扩建,把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奇石交易中心。
(2)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在素有“中国奇石之乡”的王辛庄镇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以轩辕石和金海石为主,引进各地特色观赏石,打造各种奇石景观,建立奇石观赏区;开发奇石体验、奇石雕刻、奇石绘画项目,建立奇石体验区;增加专业人员对奇石文化的讲解和宣传以及奇石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奇石交流区,形成以奇石观赏、体验和交流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区。
(3)加强奇石与旅游结合,开发特色奇石旅游产品。建立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包括“轩辕石开采中心—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平谷奇石城—金海石开采中心”的特色奇石旅游线路;加强奇石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奇石手工艺品、奇石日常用品等,将奇石发展为特色奇石旅游产品。
(4)建立平谷奇石网络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推出金海石、轩辕石等交易专场,吸引全国各地奇石爱好者网上交易,打造一个线上展览、评论、交易“展售一体”的商业化专业化的奇石网络交易平台。
(5)成立奇石相关行业协会。推动建立奇石行业协会、奇石鉴定协会、奇石收藏协会等相关协会,通过协会加强商户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和价格进行权威鉴定,维护平谷区奇石市场流通秩序。
2.积极发展书画艺术产业,建立书画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园区。
(1)建立京东书画艺术创作聚集区。充分利用平谷区叶友良木版画院、陈克永山水画院、王蒙书屋等书画艺术资源和平谷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在雕窝村或其他适合区域积极引入全国山水、国画、书法等书画艺人入驻,在平谷区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书画艺术聚集区。
(2)加强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平谷书画艺术人才“走出去”和外地优秀书画人才“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交流和引进策略,树立名家精品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书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保证书画艺术课程进校园;积极引进书画艺术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书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3)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书画艺术协会或艺术企业联合举办群众书画展和书画精品展活动,加大书画艺术的宣传推广。以全区书法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为主体,开展群众性的书画比赛活动;以全区书画名家作品为主体,举办书画精品展示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活动,加强平谷区中国书画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3.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首都最具特色京东文化旅游区(1)积极发展会展休闲旅游。利用平谷区独特的生态景观环境,积极发展以会议培训和休闲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和会议中心在上纸寨、峪口等地建立高端休闲会议场所,举办国内外知名会议培训活动,加强周边地区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完善配套设施,使平谷成为全国知名会展休闲旅游区。
(2)完善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平谷区现有的历史文化旅游品质,开发以历史文化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丫髻山、轩辕庙、上宅远古人类文化遗址联动,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环境。
(3)建设北部山区高端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平谷区北部郊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休闲资源等资源优势,发展俱乐部旅游、度假旅游、康体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将北部地区进行整体打造,建设独具平谷特色的北部高端旅游区。
(三)引导发展三个潜力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引导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大潜力产业,依据三大潜力产业的资源基础,深入挖掘产业链最具价值的核心环节,实施潜力产业专业化定位,促进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民俗工艺品产业发展,建立京东工艺品交易中心。积极引导桃木工艺、灯彩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将民俗工艺品发展为平谷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力引进大型民俗工艺品制作企业,扩大民俗产品生产规模和品种;聚集民俗产品制作企业、民间工坊、经营商户等,建立京东民俗创意产品的展览交易中心;建立工艺品交易协会,负责平谷区工艺品的宣传、交易、鉴定、质量控制以及技术培训等,规范交易市场。
2.加快引导影视产业发展,成立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利用平谷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水峡谷风貌景观等优越条件,通过知名影片加大基地宣传,建立以武侠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加强影视与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引进影视编剧、导演等拍摄团队,以各地游客为主体,建立影视体验基地;加大政府投资及招商力度,推动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展。
3.鼓励引导动漫产业发展,打造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平谷动漫产业向动漫影视创作领域发展,主要集中在动漫影视产品的创作、生产、出版和播放领域以及动漫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领域;对于优秀的原创动漫影视作品,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重大项目和优秀企业落户平谷,使平谷发展为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建立创意农业示范区。1.大力发展观光果园产业,实现果园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挖掘平谷桃园、梨园、草莓园等特色果园资源,创新农产品采摘、特色果园观光等业务,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游”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对观光果园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渗透,提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观光果园产业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2.积极发展风景园林产业,实现园林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利用和整合平谷区的古建园林资源,挖掘古建园林的文化价值,加强古建园林的设计和修缮工作;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的风景园林建设,实现传统园林产业和现代园林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以“风景园林”为主题的工业勘探设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风景园林产业成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和着力点。
二、主要聚集区建设
产业聚集区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一核两园三基地”的重点聚集区建设工程,即重点打造一个核心园区、集中建设两个特色园区、培育建立三个产业基地。
(一)一个核心园区。中国乐谷。
规划范围:东高村镇,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
主要任务:进一步发展乐器制造产业,建立乐器研发、生产和交易中心,建立音乐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音乐创作、数字音乐,大力建设音乐广场、音乐大厅、音乐休闲娱乐街区、音乐旅游度假区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活动,建立音乐休闲娱乐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金融、餐饮、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音乐配套服务区;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培训。
(二)两个特色产业园区。1.京东奇石文化园。
规划范围: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区,使用面积6000多平方米;另覆盖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
主要任务:将分散在王辛庄镇、山东庄镇等地的50多家商户迁至原梨花村生态园,以平谷金海石和轩辕石交易为主,吸引全国各地奇石交易商、书画艺术品交易商、旅游产品经营商户、各种工艺品经营商户聚集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京东第一奇石城”;在平谷奇石城附近王辛庄地带,建立具备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功能的奇石文化公园,与平谷奇石城相辅相成,共同在平谷区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
2.京东书画艺苑。
规划范围:黄松峪乡雕窝村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雕窝村自然山水景观,以雕窝村现已集聚的传统书画艺术家为引导,吸引更多的传统书画艺术创作者进驻雕窝村,为其提供优惠的创作和生活条件;在雕窝民俗村两侧构建以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室、中国书画艺术品展览展示为主要产业形态的艺术区,建立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创作园区。
(三)三个产业发展基地。1.京东工艺品交易基地。规划范围:山东庄镇。
主要任务:将桃木工艺、彩灯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刺绣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为京东文化旅游产品,在山东庄镇建立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基地。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规模,将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交易基地建设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
2.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
规划范围:黄松峪飞龙谷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黄松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依托平谷飞龙影视基地的基础和影响力,重点建设影视拍摄、影楼写真拍摄、影视体验、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影视拍摄体验基地;建设高端的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保障,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京东影视拍摄体验基地。
3.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规划范围:平谷城区。
主要任务:制定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以及资金奖励办法,吸引中小动漫企业聚集;加强对动漫人才的引进,提供住房、入学等方面的支持;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加大技术支持平台、融资平台的建设力度。在平谷城区建立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第四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产业重点项目是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22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1个,涉及平谷区重点发展产业及重大文化品牌活动等。
一、设施建设项目
(一)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中国乐器交易大厦。为平谷提琴、钢琴、民乐、铜管乐器等近30种乐器的生产商提供更广泛的交易场所,并吸引全国各地乐器交易商落户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立乐器展厅,为各种代表性乐器提供展览展示的空间;完善各种商务配套服务,将中国乐器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二)数字音乐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数字音乐大厦。吸引国内运营商龙头企业和国内大型的音乐制作公司、唱片公司、音乐工作室、演出机构和经纪公司等入驻;在大厦内建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规范音乐版权交易市场,将数字音乐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三)音乐喷泉广场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的核心地段建立音乐喷泉广场。包括音乐雕塑、音乐喷泉为代表的中心区、KTV、酒吧、音乐咖啡屋为代表的音乐休闲区、自然音乐体验馆、音乐生活体验馆等在内的音乐体验区和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录音屋等在内的音乐互动区。使其成为中国乐谷最核心、最繁华的代表性建筑。
(四)平谷奇石城扩建项目。
将在平谷城区梨花村建立的“平谷奇石城”进行扩建。加强平谷奇石城的宣传和推广,积极引进商户,继续增加其建设面积,扩大平谷奇石城交易和展示的品种和规模,使平谷奇石城成为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奇石交易场所。
(五)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在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规划建设奇石文化公园,开发奇石观赏、奇石开采体验、奇石文化交流三大功能区;大力挖掘平谷特色奇石景观、引进全国其他各地奇石景观,并加强奇石文化公园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奇石文化公园成为平谷主要的景点之一。
(六)京东书画艺苑的建设项目。
在黄松峪雕窝村建立中国书画艺苑。“十二五”时期,引进150名左右书画艺术家入驻雕窝村,完善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环境,加强艺术创作工作室、艺术展览室的建设。
(七)民俗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
在山东庄镇建设民俗工艺品交流交易中心,将平谷区民俗手工艺品经营作坊和经营商店集中,为平谷民俗产品提供展示交易的场所。
二、活动建设项目
(一)“平谷桃花音乐节”等以桃花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3月份,在音乐广场、音乐大厅等演出场所定期举办“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将平谷的大桃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融入文化活动中,将“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系列活动。
(二)“国际摇滚音乐节”等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4—10月份,在“中国乐谷”音乐广场定期举行“国际摇滚音乐节”、“国际桃花音乐节”、“绿谷城市音乐节”等音乐主题文化活动。国际摇滚音乐节主要依托平谷乐器资源,以国内外知名摇滚乐队为主的音乐品牌活动,将“国际摇滚音乐节”等音乐活动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平民文化活动系列。
(三)“京东书画艺术节”等以艺术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8、9月份,在雕窝村书画艺术园或平谷奇石城定期举办“中国书画艺术节”等艺术主题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书画与音乐组合、书画与奇石组合、书画与桃花组合、书画与农业组合、书画与服装组合等不同系列的书画艺术活动,打造成高端的精品文化活动系列。
(四)“京东奇石文化节”等以奇石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1、12月份,在平谷奇石城或平谷奇石文化公园继续推进“平谷奇石节”等奇石主题文化活动,提高质量和层次、加大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扩大平谷奇石节的影响力和品牌度,将“平谷奇石节”等奇石文化活动打造成重要的商业节庆活动系列。
第五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文化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制度保障
(一)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合会议制度。
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职能,对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由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探讨和协作推进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发挥龙头企业、园区以及相关协会的作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
(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音乐、奇石、书画艺术、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品等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把握、重大发展项目的决策和评估,保障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正确性。
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健全政策保障
(一)实施重点行业“一业一策”。
对于平谷区重点发展的音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作产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制定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出台《平谷区“十二五”时期音乐产业发展促进办法》,侧重于对音乐产业乐器制造领域、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奇石产业促进办法》,重点加强对奇石行业的聚集和奇石经营商户的管理;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书画艺术品交易产业促进办法》,加强对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的规范、管理和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办法》,重点支持具备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
(二)出台重点企业、项目的资金奖励政策。
制定《平谷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音乐等重点产业生产和服务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集团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创新能力、高科技的文化企业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平谷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能起到产业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项目和平谷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支持。
三、拓展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一)设立3000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由政府出资,设立3000万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成果购买、项目资助、风险补贴、配套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中音乐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奇石、中国书画、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民俗工艺品、影视、动漫三大潜力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500万。
(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构建多元投资体系。
与全国优秀的投资公司合作,由政府出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与PE和银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PE投融资通道和贷款通道,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吸引资金的相关政策,建立音乐产业投资基金,并积极开展跨区域资本运作,构建辐射全国的音乐资本平台。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构建多方资金参与平谷奇石城建设项目。
四、培养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建立人才保障
(一)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创造性的贯彻和实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提出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推进高端理论人才、音乐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音乐创作和制作人才、基层文化人才、稀缺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发展,加大音乐产业人才、艺术创作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基层、中层、高层和区、镇、乡、村多层次多等级的宣传人才队伍结构。
(二)加强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给予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加强创意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由政府出面,聘请高校、龙头企业、国际机构的文化创意产业中高层管理者、专家进行讲座,对平谷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文化创意企业的带头人进行产业发展培训,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功能。
(三)建立文化创意人才数据库。
搜集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内不同层次专业人才,通过网络平台或组织招聘会的方式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人才对接;搜集在艺术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引进、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五、加强中介和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保障
(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建立音乐产业品牌推广平台;建立音乐产业资金保障平台;建立重点项目转化平台,出台《平谷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措施》,积极引进国家、北京市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和重大相关产业技术,为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产业化转换服务。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体系。
引进音乐产业协会、奇石产业协会、旅游产业协会和音乐产业发展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协会或联盟的职能,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企业准入条件、行业调研和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的市场经营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组建音乐产业集团公司,使平谷音乐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附件: 附件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多点
“一核”:“中国乐谷”核心区。位于东高村镇,是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多点”:多项产业分布点。王辛庄和山东庄镇发展奇石产业;平谷新城发展动漫产业;黄松峪乡雕窝村等地发展书画艺术品产业、飞龙谷等地发展影视产业;金海湖镇和大华山等地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马昌营镇发展多元文化产业。
附件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设阶段
平谷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目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1—2013年,利用三年的时间进行基础建设,打造区域品牌;第二个阶段是2014—2015年,利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全面建设,打造首都品牌;第三个阶段是2016—2020年,利用五年的时间繁荣发展,打造中国品牌。
一、基础建设阶段(到2013年)
该阶段是政策出台、重点项目立项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初见成效的重要时期。要加紧文化创意产业领导体制的建立;出台资金扶持、人才鼓励、规划指导等各方面的综合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抓紧重点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着重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数字基地、音乐广场、奇石交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音乐、奇石、艺术品、旅游等行业的创利模式,争取到2013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突破3亿,占GDP比重有显著的提高。
二、全面建设阶段(到2015年)
该阶段是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全面整合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基本确定的重要时期,基本完成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全面入驻,音乐市场、奇石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旅游市场规模初步形成,在北京市产生一定的影响,品牌知名度显著提高。到2015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明显上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突破10亿,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平谷支柱产业之一。
三、繁荣发展阶段(到2020年)
该阶段是以音乐产业为主导,奇石、书画艺术品、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逐渐成熟,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平谷区“中国乐谷”基本建成的重要时期,确立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全国品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到2020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
第五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创意人才荟萃。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十五”以来形成了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并呈现出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吸引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集群式发展。到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达到5140.3亿元,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2%,营业总收入2793.6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上缴税金123.6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14%,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城市所承担的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国际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发展创意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国内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北京市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新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都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各个文化行业中心市场功能建设尚不平衡,文化创意人才价值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素质有待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由此造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正视不足和差距,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立足环渤海,面向国内外,把握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强化首都功能定位,紧抓奥运发展机遇,通过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扶持优势企业,打造驰名品牌,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影响力,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
2.“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力量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能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广告和会展中心、古玩和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文化体育休闲中心。规划期内,预计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
(三)重点工作
3.“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着力做好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营造良好环境,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发挥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建设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四是整合优质资源,培育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五是提升城市形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北京特色的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六是精心运筹谋划,做好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为文艺演出、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开辟新的空间;七是增强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体系;八是推进科技应用,促进高科技同文化内容的融合,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九是完善产业链,加强社会相关行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配套支撑;十是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设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销网络。
三、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
(一)文艺演出
4.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现有演出场所功能,挖掘单位内部有条件的演出场所面向社会开放,精心打造特色演出场所。重点完善和发展“一街两边”文艺演出带,即充分利用长安街沿线及周边区域的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北京音乐厅、长安大戏院、保利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首都剧场等演出场所;扶持梨园剧场、老舍茶馆、湖广会馆、天桥乐茶园、正乙祠戏楼、广德楼戏园等场所的特色艺术演出;支持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朝阳公园、奥运村等场所的时尚演出;完善北京之夜剧场、崇文工人文化宫红剧场、朝阳剧场等场所的文化旅游演出,鼓励创办新颖的大型旅游文化演出。鼓励和支持城区特色剧场演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演出场所。继续推进西单剧场、北京大马戏场、吉祥戏院、中国木偶剧院、中和戏院、广和剧场、双井剧场的重建、新建和改造项目;积极扶持区县专业剧场和营业性大型露天演出场所建设。开发利用郊区(县)演出剧场,巩固和提升周末演出场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郊区(县)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支持演出场所实行院线制改革和国际标准9001认证工作,组建剧院院线管理公司。
5.繁荣文艺创作,丰富首都舞台,继续大力弘扬京剧昆曲等民族特色艺术,积极发展各种艺术门类的剧目创作,提升交响乐、歌剧、芭蕾舞、话剧等艺术演出水平,鼓励流行音乐、现代歌舞、综艺表演等时尚演出;吸引海内外优秀文艺院团来京演出,支持各类国内艺术表演院团向海外拓展。重点扶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方昆曲剧院等具有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鼓励和扶持艺术创作,推出一批优秀舞台剧目。
6.深化经营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做强做大。支持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建设“木偶城堡”大型室内主题乐园,探索在北京和全国进行连锁经营;支持中国杂技团建设北京大马戏场。积极推进其他艺术院团内部机制改革,增强活力,改善服务。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艺术院团共同发展,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发挥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的作用,培育发展各类演出经纪机构,扶持10家以上综合文艺演出机构。建立城市演出协作网,健全票务连锁服务网络,改善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7.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办好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北京国际音乐演出季暨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北京新年音乐会、“相约北京”等大型演出活动,提升文艺演出的国际化水平。办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传承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办好奥林匹克文化节。支持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火炬传递等大型文化活动。利用奥运契机,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支持创办“北京国际木偶艺术节”,加强优秀演出项目的海外推广,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
8.发挥资源优势,推进首都现代出版产业,重点发展出版物策划创意和市场交易,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设立“北京新闻出版版权创意成果奖”,完善现有出版物评奖和奖励制度。建立健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审读、评估、鉴定、监测体系和网络出版监测体系。继续实施国家和市级出版物出版工程,继续实施精品战略,着力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图书、报刊、音像等出版物品牌和知名出版企业,办好北京图书节、北京书市、北京互联网出版产业发展论坛、春秋两季国际版权展示会等品牌活动。支持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创办“中国阅读节”。支持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转企改制,优化业务结构和发行平台,使其建设成为首都一流全国知名的出版集团。加快推进首都出版创意和国民阅读促进中心的建设,将其建成一流的出版创意产业聚集区、重要的国民阅读促进基地。到2010年,形成40家期发行量达到25万份以上的品牌报刊,实现发行行业销售收入300亿元。
9.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数字版权登记中心和版权资源中心、出版物信息处理和产业促进中心,重点建设国际版权贸易中心,构建发达的版权贸易和服务体系,推动版权输出和出版物出口。加强著作权立法和研究工作,实现出版管理和版权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到2010年,实现输出版权数量翻一番的目标,提高民族作品在国际版权市场上的占有率。
10.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出版物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推动企业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图书交易市场建设,构建完善的图书销售网络。加快推进北京图书大厦二期、中国文化遗产书店、北京图书音像文化城等网点建设;合理设置出版物发行网点,支持北京发行集团发展连锁经营业务,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加盟、特许等多种形式参与出版物连锁业务,支持城市地铁、邮政系统利用现有报刊零售网点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业务,鼓励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和网上书店。推进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建设。
11.支持印刷企业、复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鼓励发展数字印刷,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精品印刷、高档彩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规划建设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通州、顺义为外环,朝阳、海淀为内环的双环印刷复制产业带,建设北京印刷复制业信息管理系统,使北京成为重要的国际印刷复制中心。到2010年,北京印刷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复制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
(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
12.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内容产业,鼓励广播影视节目创作,推动生产制作和交易企业的聚集。重点建设以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为主的CBD广播影视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年销售额达2亿元以上的大型影视制作企业,打造一批广播影视产业品牌。支持中国影视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广播影视节目创新,发挥电视剧在内容产业中的龙头作用,促进电影、电视剧、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动画制作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做好广播影视精品展播展映活动。构建广播影视节目营销网络,促进和扩大广播影视节目交流交易。
13.着力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的科技含量,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播映、存储、交易及影视衍生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积极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拓展数字广播电视业务,扩大宽带数据业务市场份额,推进付费广播电视发展,建立和拓展从节目制作、播出到传输、分配的广播电视产业链。积极发展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户外大屏幕电视,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视频点播等新兴业务,鼓励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制作和提供适合新兴媒体业务运营的节目和服务,培育和开发广播影视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市场。
14.支持北京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推动电影院线制公平竞争和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数字院线。加快屏幕建设和影院数字化进程,推动多厅影院建设。到2010年,全市实现电影屏幕数比2006年翻一番,电影票房收入达到4亿元。
(四)动漫游戏研发制作
15.重点建设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石景山园、雍和园组成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北京)发展基地。支持石景山区规划建设数字娱乐体验、竞技中心区,支持海淀区、东城区规划建设动漫游戏研发销售区,支持大兴区建设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扶持通州区三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发展。推进北京歌华创意产业中心、北京电视台北京动画制作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
16.充分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研发和制作具有民族性、原创性的动漫游戏产品。重视和加强历史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关注手机游戏、电视游戏等新兴产品市场的开拓。推动企业开发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通用引擎技术。加快发展民族动漫游戏产业,到2010年,培育5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大型动漫游戏企业,推动2至3家企业上市,推出游戏产品100种,年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
17.利用北京地区有线网络和众多主流门户网站资源,构建完备的互联网游戏运行平台,设立动漫游戏产业信息和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企业开发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智能化人机交互、分布式计算等关键技术。设立北京市优秀国产动漫作品奖和优秀民族原创游戏作品奖。
18.全面贯彻实施《关于加强北京市网络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大对网络文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政策扶持,培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网络文化企业。支持市属重点网站、市属新闻媒体网站和文化类优秀网站开辟新兴增值业务。利用商业网站的优势,扩大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发挥网络教育作用,推动建设学习型城市。引导风险投资、银行资本进入网络文化市场,探索国有文化资本投资网络平台的有效途径。支持互联网出版网站在国际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组织开展“网络文化精品”评奖活动。建立“北京市文化经典在线文库”。
(五)广告和会展
19.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会展业发展,重点建设奥运场馆会展区、新国际展览中心。支持利用既有文化设施举办展示陈列活动,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展示陈列功能。
20.培育标志性品牌会展,继续办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等展会,支持举办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北京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提升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北京广告博览会等精品文化会展,重点发展专业化、特色化会展。
坚持国际、国内会展并重,吸引国内外会展商在京举办会展,吸引国际著名会展商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申办国际组织的专业会议和展览。鼓励发展会展服务业,建立健全会展服务体系。到2010年,文化会展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经全球展览协会认证的名牌展览达到15个以上。
21.充分发挥广告媒体市场的优势,积极促进网络广告等新兴广告媒体的发展,积极组织参与“中国广告业企业资质认定”工作,扶持一批知名广告公司树立品牌,打造本地旗舰企业,全面提升广告业的整体水平。加大对广告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和管理,引导全社会重视公益广告事业。
(六)古玩和艺术品交易
22.重点建设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加快建设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以琉璃厂大街、南新华街为主体,建设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以小堡村为核心,规划建设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继续推进崇文区传统工艺美术基地、红桥市场等集聚区建设。支持办好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支持行业组织或企业举办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展示及收藏高端论坛。
23.引导古玩艺术品拍卖企业规范运作。支持高端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做强做大,提升国际化水平和行业附加值,打造驰名品牌。到2010年,争取将北京建设成国际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古玩艺术品交易额突破100亿元,争取达到120亿元,力争境外回流文物占全部拍卖品总量的20%左右。
24.扶持现代艺术品业发展,鼓励兴办艺术品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当代艺术品市场。支持在王府井、西单、前门等繁华街区设立艺术品销售展示区。支持利用闲置厂房规划建设艺术集聚区,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机构入驻。促进艺术品销售与家居装饰、文化旅游的结合,开拓艺术品新的消费市场。建立健全艺术品市场规范,规划市场交易行为,加强营销和税收管理。积极支持工艺美术品生产、销售和出口。
(七)设计创意
25.积极占据全国设计创意产业高端,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大力发展建筑环境设计、工程设计、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积极培育服饰设计、咨询策划,壮大设计创意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创意能力和水平,使北京成为创意之都、时尚之都、软件之都。
26.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设计创意产业公共平台建设,打造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工业设计条件平台、平面设计支撑服务平台、数字版权保护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促进设计资源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培育10个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创意设计品牌企业。重点建设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园、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百工坊工艺美术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促进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企业和机构聚集,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大师。
27.大力推进设计创意产业活动。创办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北京设计创意展,举办北京设计创意产业大会、2009世界设计大会。举办“中华民族服饰与奥运同行--迎奥运中式服装创新大赛”。利用跨国公司设计机构向中国转移设计外包业务,开展市场推广和设计交流活动。鼓励设计创意企业和机构参与国际展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国际设计创意类奖项的评选。支持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设计创意产品的国际推广。
(八)文化旅游
28.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举办北京旅游文化商品节、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国民间手工艺展示陈列活动。设立旅游商品研发展示中心。支持旅游景区(点)将自有品牌注册商标。提升红桥、秀水街、潘家园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购物场所的文化品位,加强其文化旅游服务功能。
29.以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周口店等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为核心,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增进游客的体验值。借助什刹海、国子监、孔庙、雍和宫、钟鼓楼等历史文化古迹,完善胡同游、民族风情游等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规划整治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琉璃厂、天桥、古北口等传统文化旅游街区,使之成为北京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30.培育新型文化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传统民居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完善什刹海、南锣鼓巷、南新仓、三里屯等一批体现保护历史文化与实现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社会旅游”等文化旅游产品。规划建设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新型文化旅游区。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旅游功能,使之成为北京新兴文化旅游项目。
31.提升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旅游文化活动的文化品位。利用北京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开发新型文化旅游活动。促进跨行业、跨部门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推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
(九)文化体育休闲
32.利用首都体育资源优势,建立与首都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在重点区域建立体育商务中心区域和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域。推动北京体育服务业、体育休闲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使体育健身和以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为支柱的体育服务业成为首都文化型经济中的新增长点,积极推进北京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
33.规划建设体育产业集聚区,形成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基本格局。重点扶持建设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八大处网络体育集聚区。
34.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重点扶持世界职业网球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世界乒乓球北京大奖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国际城市马拉松黄金赛等。加强与国际职业体育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体育品牌赛事。
(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5.规划和建设一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重点支持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中关村软件园等经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认定的集聚区,做好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10年,北京市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力争达到30个。充分调动区县积极性,积极引导区县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使集聚区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加快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保障措施
36.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发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决策研究,每年发布一批重点研究课题,面向社会招标。建立健全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增强调控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
37.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关于深化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完善和全面执行《北京市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和《北京市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实施办法》规定的各项政策,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创意企业。
38.全面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贯彻实施《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制订实施细则,完善配套政策。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制定完善分行业的扶持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出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创意人员,利用一切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39.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自2006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按照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兼顾一般、推动全局的原则,用足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一批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共性技术,扶持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40.积极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市政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资金规模5亿元,分3年投入。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市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区县结合各自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充分调动区县积极性,形成市区共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41.利用存量房地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盘活现有产业园区和传统工业区存量房地资源,结合传统工业转型和产业结构提升,优化配置资源,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并积极配合做好房屋安全质量检测和维修,保证市政基础设施供给。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凡符合国家规定、属于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的,经认定,原产权单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保持不变,政府可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
42.大力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加大对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文化创意行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43.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文化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活动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支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对出口业绩突出的企业予以奖励。市政府在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对企业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过程中所发生的境外市场推广费用,经核定后给予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文化创意自主创新产品或服务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培育辐射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销网络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在本市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重大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企业总部,对其境外管理服务、研究开发、投资和资产处置所获得收益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在规划新城内选址建设的,政府在土地供应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44.切实加强文化法制工作。通过法定程序逐步将文化经济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研究制订《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管理办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办法》、《北京市文物(古玩)流通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的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条件成熟时,研究制订《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条例》。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加强文化领域综合执法工作,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4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特别要保护好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成果。研究制订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鼓励和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实施和运用。搭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保障并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合理、有效流通。鼓励公民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依法创办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商标管理办法,定期编制和发布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著名商标名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46.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组织和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的作用。定期编制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文化经纪、文物及艺术品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围绕知识产权代理、技术研发、信息提供、信用担保、法律咨询等环节,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各类文化经纪人和经纪执业人员开展业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自律性公约,协商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纠纷,增强行业协会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的整体联防能力。
47.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重点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在职培训,逐步建立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和奖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定期编制发布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目录,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聘用海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可参照《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予以奖励。上述人才中的京外人才,可按照我市相关政策申请办理调京或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教育部门对文化创意人才海外培训、海外专家和大学生来京研习予以资助。人事部门对文化创意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的支持。设立文化创意奖,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所得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文化创意企业以股权、期权等形式给予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优惠。
来源:北京怀柔区文化委员会2008年0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