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时间:2019-05-15 03:4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第一篇: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俞士汶

关键词:语言信息处理、现代汉语、词类、语法功能

一.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

在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理论的指导下, 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与中文系合作, 经过几年的研究, 提出了一个服务于语言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 并将五万多条的词语实际进行了归类, 与此同时还按类详细描述了每个词语的多种语法属性, 初步建成了“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 另外对数十万字的语料进行了切分和词性标注。这就又进一步检验了词类划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达到如此规模和如此深度的汉语语言工程实践可能是罕见的。

本文介绍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分类的理论基础, 并以若干词类为例详细介绍具体的划类准则。

现代汉语的词分为以下18个基本词类, 括号中的拉丁字母是各类词的代码。

名词(n), 时间词(t), 处所词(s), 方位词(f), 数词(m), 量词(q), 区别词(b), 代词(r), 动词(v), 形容词(a), 状态词(z), 副词(d), 介词(p), 连词(c), 助词(u), 语气词(y), 拟声词(o), 叹词(e)。

这些基本词类可以合并为较大的词类。名词、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数词、量词统称为体词, 动词、形容词、状态词统称为谓词。有一部分代词属于体词, 另一部分代词属于谓词。体词、谓词、区别词和副词又合称为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合称为虚词。实词与虚词是汉语的两大词类。此外还有拟声词与叹词, 它们游离于这两大词类之外。

自然语言处理的常规技术要求在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中配备一部电子词典。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 可以认为作为电子词典的登录项的语言单位是“词”。其中大部分肯定是语言学家认同的词, 这也就是暗示了其中还有一部分不能看作“词”。从计算机处理实际文本的需要出发,从提高计算机处理效率的角度考虑,词典中另外包含了以下7类语言成分: 前接成分(h): 阿, 老, 非, 超, 单 后接成分(k): 儿, 子, 性, 员, 器 语素字(g): 民, 衣, 失, 遥, 郝 非语素字(x): 鸳, 枇, 蚣

成语(i): 按部就班, 八拜之交习用语(l): 总而言之, 由此可见 简称略语(j): 三好, 全总

前4类是比“词”更小的单位,不成词。这些成分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要电子词典的规模允许,应当尽可能地将这些成分全部收入。后3类是比“词”更大的单位, 词典中只能收一部分使用频率高的。本文将电子词典中登录的各种语言成分笼统地叫做“词语”。

以下行文中的“词类”是就前面的18个基本词类而言的, 有时也讨论上述后7类语言成分。

二.词语分类的理论基础 2.1 分类的目的与依据

为了进行语法研究与信息处理, 需要把语法功能相同的或者相近的词归成一类。这里包含两项工作。一项是要针对汉语词语的全集, 按照某种标准, 建立一个分类体系。第一章所介绍的就是面向信息处理的一种汉语词语分类体系。另一项工作是决定该全集中的每一个词语究竟属于哪一个词类, 这项工作可以叫“归类”, 不过人们习惯上也在“归类”的意义上使用“分类”这个术语。

如果面向人的语言研究,词语分类尚不十分迫切的话,那么面向计算机的语言研究, 词语的语法分类及其代码化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词语分类实际上是将最重要的语法知识与语法规则条理化, 从而为自然语言的分析与生成提供最重要的线索。

划分词类的本质根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所谓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指:(1)和某个或某类词语组合的能力;(2)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例如, 考察具有如下语法功能的词。

a.可以用作主谓结构中的谓语,但不能带真宾语。如“个子高,教室安静”中的“高, 安静”是谓语。象“高三公分, 安静了两天” 中的数量短语 “三公分,两天”是准宾语,而不是真宾语。

b.可以受“很”一类程度副词修饰,如“很高,挺安静,特别雄伟”。

c.可以作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如“洗干净,捆得结实”中的“干净、结实”是补语。d.直接或加“地”后作状中结构中的状语, 如“迅速提高, 安全地转移”中的“迅速、安全”是状语。

e.直接或加“的”后作定中结构中的定语, 如“漂亮小姐, 挺拔的山峰”中的“漂亮、挺拔”是定语。

f.可以用 a +“不”+ a 的形式提问,如“硬不硬,痛苦不痛苦”。g.后可接语气词“着呢”,如“美着呢,痛快着呢”。

可将这样的词归成一类, 起个名字叫“形容词”, 并用一个代码“a”表示。这样, 如果判明了一个词具有上述功能, 则可以将它归入形容词;反之, 如果能从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查得某个词的词类代码是“a”, 则知它很可能具有上述语法功能, 除非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对其中某些词的某些语法功能另有更准确的描述。

参照上述语法功能, 可以将形容词同其它词类区分开。如名词不具备上述功能中的b,c, d, f, g, 一般地说,也不具备功能a。同时名词的语法功能中也有一些是形容词所不具备的。划分汉语词类的本质依据就是这些语法功能的异同。

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意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这与划分词类的目的是紧密相关的, 因为表示同类概念的词的语法功能并不一定相同。例如,“战争”与“打仗”指的是同一个概念, 可是“战争”是名词, “打仗”是动词。汉语不象印欧语那样有丰富的形态, 也不能根据形态给汉语的词语分类。在第1章描述的分类体系中,有一些词类(如代词、数词、拟声词和叹词), 不是严格根据它们的语法功能分布划分出来的。这种情况不会给词类划分理论造成困难。以代词为例, 它是根据一个词是否具有指代功能划分出来的, 这实际上是语义范畴的功能。如果严格按功能划分, 不妨细分为体词性代词(过去叫代名词)和谓词性代词。现在仍将它们归入一类, 是为了同传统的说法衔接,同时也适合信息处理的需要。

2.2 关于分类问题的若干说明

2.2.1 词的同一性问题 虽然说划分词类不是依据意义, 但是需要认识到, 划分词类只能在确定了词的同一性的基础上进行。所谓同一性指的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词形相同的若干个词应该算同一个词还是应该算不同的词。书面汉语的同形词限定为汉字相同的词, 也可以直接叫做同字词。同字词又可分为同字异音词与同字同音词。如“好人好事”中的“好”与“好管闲事”的“好”是同字异音词, 而“很好”与“好狠”中的“好”却是同字同音词。同字异音词当然是不同的词。因此, 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对象是同字同音词。

例1 门上挂着一把锁。

例2 请把门锁好。例1与例2中的两个“锁”的意义区别很明显, 并且语法功能也有明显的不同, 因而有理由说它们是不同的两个词, 一个属名词, 另一个属动词。

例3 村里死了一口猪。

例4 这个办法很死。

例3中的“死”是失去生命的意思,可以带体词性宾语, 例4中的“死”是呆板、不灵活的意思, 可以受“很”一类程度副词修饰。如果认为“失去生命”与“不灵活”就是不同的意思, 那就可以认为例3与例4中的两个“死”是不同的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如果认为“不灵活”的意思是由“失去生命”的意思引申出来的,把例3与例4的两个“死”看成同一个词,这时就需要把有关“死”的种种语法功能合在一起, 由此来确定“死”的词类, 采取这种观点, “死”兼属动词和形容词这两类词。不过, 对于计算机来说, 在句法分析的范围内, 只要能在电子词典中查到“锁”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死”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就达到要求了。至于分属名词与动词的“锁”, 分属动词与形容词的“死”是两个不同的词还是同一词兼属不同词类的区别就不那么重要了。2.2.2 各类词的划类准则

既然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 那么在确定各类词的分类标准时, 是否都要列举各类词的全部语法功能呢? 这是不必要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全部语法功能中当然也包括了这一类词与其它类词的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 而这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对划分词类是没有作用的。划分词类时必须注意不同词类之间那些互相有区别的特征, 即各个词类的语法特点。在进行将具体的一个词划归某个词类的实际操作时, 检验该词是否具备该类词的全部语法特点往往也是不容易的, 通常只要抓住最重要的语法特点即可。

例如,2.1节列举了形容词的各种语法功能(当然还不是全部), 其中象“做定语”这样的功能就算不上是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因为名词、动词同样可以做定语。形容词的划类准则可以选这样两条: 1.可以作谓语但不带真宾语;2.可以被“很”修饰。

选择分类标准的原则应当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词类, 其所属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要有足够多的共同点, 同时跟别的词类又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点。

划类标准也不是绝对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若选择的划类标准不同, 建立的词语分类体系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类的词之间必须要有相互区别的语法特点, 但不是说不同类的词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动词与形容词都可以做谓语, 后面都可以接“了”及趋向动词“起来”, 就是它们共同的语法功能。如果以这些共同的语法功能作为划类标准, 则可以将动词与形容词(还包括状态词)合并为一个更大的类, 即谓词。2.2.3 典型性问题

在一个确定的分类体系中, 同类的词有共同的语法功能,但不等于说,同类的词的语法功能完全相同。对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 实际可行的、有价值的分类只能做到把语法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词归在一起。这样一来,同类的词,有些是典型的, 符合分类的全部标准或最重要的标准,有些是不典型的,只符合其中一部分标准。例如, “苹果、水泥、勇气、心胸”都是名词,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能做句子的主语与宾语,不受副词修饰。一般地说,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 不过量词的类型又有差别。如修饰“苹果”的数量结构中的量词可以是个体量词、度量词、容器量词与种类量词等, 与“水泥”搭配的就没有个体量词, 与“勇气”搭配的只有种类量词和不定量词,而“心胸”却不能受任何数量结构或数词修饰。

在列举各个词类的划类准则时,应尽可能地把那些重要的列在前面。当判断一个具体的词是否属于某个词类时, 就可以看它是否符合这些判断标准。越符合多项标准或者前面的标准, 越是该类典型的词。反之, 虽将一个词划入了该类, 但它只符合少数几项标准或者只符合较后面的标准, 那么这个词在该类中就不是典型的。这也是语言现象的模糊性的一种表现。

2.3 词语的兼类

在“2.2.1词的同一性问题”中已经涉及了词的兼类, 这里更集中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词的兼类指的是如果同字同音同义的同一个词具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则认为这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简称兼类。

兼类问题可用表征形容词与动词关系的图1来说明。

图1.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

在图1中,左边的圆代表形容词的集合,右边的圆代表动词的集合。这两个圆不相重合部分分别用a,v表示,相重合的阴影部分用$表示。形容词与动词虽然都是谓词,但它们有相互区别的语法特点,如形容词可以受“很”修饰且不能带真宾语,而动词或者不能受“很”修饰或者能带真宾语。根据这些语法特点,可以把绝大部分形容词与动词区分开来。但是,汉语中确实有一些词处于两个圆重合的阴影部分, 如“端正,巩固,方便,壮大,繁荣,丰富”等,这些词既具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并且看不出它们作为形容词或者作为动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因此,本研究报告认为这些词兼属形容词与动词。

前面已经提到,划类标准有一定的相对性。仍以图1为例,关于a,v,$可以有以下4种处理意见。

(一)将a,v,$各自处理成独立的类,这就需要为$起个合适的名字。本研究报告维持已经划定了的18个基本词类的稳定性,不主张这样做。

(二)将阴影部分$与a合并,形容词的集合就是左边的完整的圆。动词的集合只剩下v, 动词集合内的各个元素间语法功能的一致性就加大了。

(三)与(二)反过来,将$与v合并。动词的集合就是右边的完整的圆。形容词的集合只剩下了a。

(四)a为形容词, v为动词, $为兼类,既是形容词的子集,又是动词的子集。反映在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中就是将同一个词如“端正,巩固,方便„„”区分成两个登录项(即词语), 分别归入形容词与动词。

如果将a,v,$抽象为任意两个不同的词类及它们的交集,那么在以上4种处理意见中,究竟哪一种更妥当一些呢? 这不能一概而论。对形容词与动词的交集中的 “端正, 巩固, 方便„„”这些词,本研究报告采用了第4种处理意见,但不等于说,对其它词类也一律这么办。在划分词类中, 应当确立这样一条原则, 即在整个词类系统中,只有少数词是兼类的。这条原则同样适合电子词典的开发, 因为坚持这个原则可以保证词典的冗余度小。与“端正,巩固,方便„„”这些词相似,象“研究,教育,批评,建设,团结”这一类兼有动词与名词的功能,但这类词在动词中的比重较大,本技术报告不将它们看作兼类,只将它们划归动词,是动词的一个特殊的子类,叫“名动词”,在电子词典中有关这些动词的名词特性另列专门的语法属性字段加以描述。

关于种种兼类现象,本技术报告在第3章“各类词的划分方法及有关说明”中将具体介绍。前面已经指出“一把锁”中的指物的“锁”与“锁门”中的指行为动作的“锁”是两个不同的词,在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中,在名词“锁”的记录中需指明还有一个同字同音的动词“锁”, 同样在动词“锁”记录中也需要指明另有一个同字同音的名词的“锁”。

三.划类准则例解

应该首先区分汉语中的实词与虚词,继之区分实词中的体词与谓词, 然后再逐一说明各个基本词语类别的划分准则。限于篇幅, 这里只能选择若干词类作为例子加以介绍。

名词是最重要的一类体词。大多数语法论著认为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是名词的子类。本文介绍的分类体系将它们处理成与名词平行的类,下面只以时间词与方位词为例。在谓词中, 本文只介绍从形容词中分化出来的状态词。本文还介绍了实词中的区别词。对于虚词, 本文只选了介词。另外,对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也作了说明。

3.1 时间词

(1)时间词是从名词中分化出来的一类体词,如“昨天,现在,今后, 宋朝”等。(2)时间词能做“在”、“到”和“等到”的宾语。

(3)时间词可用“什么时候”、“这(个)时候”或“那(个)时候”提问或指代。

(4)普通时间词可以作状语,且作状语时无需加“地”,也不能加“地”。如“我昨天看了电影”。专有时间词,象“宋朝”,不能单独作状语。(5)时间词都表示时间。但语义与时间有关的词不一定是时间词。如“时间、时候、功夫” 是名词(虽然可以说:“时间到了”但不能说“在时间”或“等到时间”), “已经,刚,忽然”是副词,“半天,三年”是数量词(组)。

(6)时间词通常表示“时点”, 即时间的位置或早晚,当然,这里说的“时点”并不是数学中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而表示“时量”(即时间的长短)的,都可以划为数量词或数量短语(一会儿,三年,两个钟头)。

3.2 方位词

(1)方位词的数量有限。单纯方位词包括“上,下,前,后,里,外,内,中,左,右,东,西,南,北”等, 象“本世纪初,五月底,近年来,十年间”中的“初,底,来,间”也可划归方位词。合成方位词是由单纯方位词前接或后接其它成分构成的, 如“上边,下面,前头,东边,之下,之间,以前,以后,以来”等。

(2)一部分合成方位词可以单独充任主语或宾语。单纯方位词与另一部分合成方位词通常只能附着于名词、时间词、处所词、数量词等体词性成分之后构成方位短语,如“桌子上,今年之内,长江以北,三年以来”, 才能充任句子成分。但在对举的条件下, 单纯方位词也可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前怕狼,后怕虎”。(3)方位短语通常表示空间、时间的相对方位。方位短语中前面的体词性成分就是相对方位的参照点。方位词即使单独使用,也是要有参照点的,只不过参照点没有明显出现罢了, 这时从上下文一定可以判定参照点,在对话的环境中,通常以说话人的时空位置为参照点。

(4)使用频率很高的“上,下,中”有时不表示实在的方位,有引申的意义。如“理论上”、“思想上”表示方面,“在老师指导下”、“在同学们帮助下”表示条件,“在知识分子中”、“在农村人口中”表示范围。

(5)多数方位词附着在体词性成分之后, 有些方位词也可附着于谓词性成分之后, 如“在老师指导下”、“发展中”、“睡觉之前”。

(6)表示处所的合成方位词可以受副词“最”修饰, 如“最上头,最东面,最后边”。

(7)表示时间或处所的一部分合成方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 如“以后去拜望您”,“咱们里面谈”。

3.3 区别词

(1)区别词是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的粘着词, 主要用作定语。

(2)有一部分区别词过去可能认为是名词,如“金,银,雌,雄,男,女,慢性,微型”等。但这些词都不能独立作主语、宾语。

应该注意,“慢性”是区别词,“酸性,弹性”是名词, 因为可以说“带酸性, 弹性很大”。(3)有一部分区别词过去可能认为是形容词, 如“初级,高等,大型,公共”等,但这些词不能作谓语,也不能受“很”、“不”修饰。

应该注意,“初级,高等”是区别词, “低级,高级”是形容词。

(4)在一定条件下,如在包含对举格式的句子里,区别词也可以做主语和宾语,如“不分男女”,“急性、慢性都不好治”,“彩色比黑白贵”。某些区别词能够代替名词,如“无轨”可替代“无轨电车”。区别词后接“的”构成的结构是体词性的,可以作主语与宾语。(5)一部分区别词,如“共同,局部,自动”兼副词。

(6)从意义上看,区别词表示的是一种分类标准,因此区别词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 例如: 男-女, 金-银, 国营-私营, 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但是意义上成对或成组的词并不一定都属于一类, 例如“相对-绝对”是成对的,“相对”是区别词, 而“绝对”却是形容词。“初级-中级-高级”是成组的, 但其中“初级”和“中级”是区别词,“高级”是形容词。

按照现在的划分方法,区别词与名词之间、区别词与形容词之间是不会有兼类现象的。

3.4 状态词

(1)状态词可以看作是从形容词中分化出来的一类谓词。(2)状态词没有单字词,通常是二字词,三字词或四字词。

(3)状态词是不能受“很”修饰的,如“雪白,泪汪汪,满满当当”这些词不能受“很”修饰。(4)绝大多数状态词是不能受“不”修饰的, 如“笔直,白茫茫,灰不溜秋”。

(5)状态词能作谓语, 但不能带宾语及补语。状态词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作述补结构中的补语。

(6)一些双音节形容词有几种变化形态,是作为状态词使用的,在实际的语料中也可以直接标注为状态词。如“孤单单,亮堂堂,平平常常,慌里慌张”分别是由 “孤单,亮堂,平常,慌张”变化来的,它们不能都收入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但词典中也收了少量这样的词作为样例。

至于单音节形容词,有的可以重叠。但重叠后的形容词,有的是副词,如:“紧紧”,有的必须加“的”才能成为状态词,如“甜甜的,扁扁的”。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只在形容词库中注明这种变化的形式。(7)二个字的状态词只能有ABAB的重叠形式, 重叠后仍是状态词。状态词没有AABB的重叠形式。

(8)状态词不会同其它基本词类发生兼类问题。

3.5 介词

(1)介词是虚词, 介词一定要和后面的宾语(可以是体词性的, 也可以是谓词性的)构成介词结构才可以在句法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被,从,对于,关于”等是典型的介词。

(2)由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动词演变来的, 大部分介词还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以下列举的“在,到,给,跟,比”五个词在下面左边各句中是动词,在右边各词中是介词: 这本书在桌子上 在桌子上写字

列车到北京了 到北京聚会

他给过一支笔 给我了解一下

别老跟着我 你跟他说过了吗

咱们不妨比一比 他比我高

作为动词可以单说, 可以单独作谓语(“在,到”), 可以带“着,了,过”(“给,跟”), 可以有形态变化(“比”)。作为介词不能单说, 不能单独作谓语,不能后接“着,了,过”,不能有形态变化。即使组成介词结构后,一般也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作状语或补语,即自由的短语结构中除介词结构外一定要有另外的谓语。

(3)“跟,和,同”是介词,又是连词。在下边左边各句中它们是连词,在右边各句中是介词。

水仙跟腊梅都开了 我(常)跟他借钱

小李和小王都是大学生 小李(不)和小王讨论问题

老师同学生一块儿去了 他的脸色(简直)同纸一样白

“跟,和,同”这3个词是介词还是连词的判别条件可归纳为:如果这些词的前后成分不能互换位置或者在这些词的前面可以有修饰成分, 则这些词是介词。如果这些词的前后成分可以互换位置即互换位置后句子的意思不变并且在这些词的前面不能有修饰成分, 则这些词是连词。另外, 还有一个形式特征可用于区分文本中的介词与连词, 作为介词的“跟,和,同”总是前置的, 因此可以在句首出现,而作为连词它们总是中置的,是不会在句首出现的。(4)“在,到,给”兼属动词与介词,在以下结构中, 他住在北京

已经送到家里

送给他一本书

本项研究认为这里的“在”是介词, 介词结构“在北京”是“住”的补语。“他住在北京”可以变换为“他在北京住”,意思不变。“到”是趋向动词, 是动词“送”的补语,在“送”与“到”之间可以加“得/不”,“送到”之后可以加“了”。“给”也是动词,“送给”也是述补结构,“送给”之后可以加“了”。(5)以下结构: 走向胜利

来自全国各地

发源于青海

乘以一百

都可以看作是动词“走, 来, 发源, 乘”后面接一个作补语的介词短语。但这些结构都受到文言残留的影响。其中“走向,来自,乘以”在现代汉语中, 特别是在信息处理系统中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动词是最方便的了。3.6 前接成分

(1)接在语素或词的前面构成合成词的一种构词成分, 这样构成的合成词, 有的已作为一个词收入汉语语法信息词典, 但多数未被收入电子词典。

(2)典型的前接成分有 “阿,老,第,初”。“第”与“初”已作为前助数词归入了数词。因此,只剩下了“阿”和“老”。若“阿爸,阿妈,老鼠”已作为词收入了词典,构词法认为它们是由前缀“阿”和“老”与一个实语素结合而成的合成词。不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 可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不再细分。若“阿叔,阿婶,老张,老九”这些词未被收入词典, 则可看成是由前接成分“阿”和“老”与一个语素组合而成的。

(3)新兴的前接成分很多, 它们可能与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类中的词同形, 如“反,超,过,无”兼动词, “小”兼形容词, “不”兼副词。(4)前接成分与区别词不应有相交部分。

3.7 后接成分

(1)接在语素或词的后面构成合成词的一种构词成分, 这样构成的合成词, 有的已作为一个词收入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但多数未被收入电子词典。

(2)典型的后接成分有“子,头,们,儿”等。若“儿子,木头,人们,花儿”已作为一个词收入汉语语法信息词典, 构词法认为其中的“子,头,们,儿”是后缀,不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则可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 不再细分。象“帽子,画儿,狗腿子,石头,砖头,朋友们,蝈蝈儿”这些词,若词典未收,则可以把他们看作是由一个语素加上一个后接成分组成的。作为后接成分的“子,们,头,儿”读轻声, “儿”不单成音节。象“电子,中子,弹子,鸡子”中的“子”读第3声,不读轻声, 不算后接成分。“头”作为后接成分, 读轻声, 如“馒头”。“子弹头”中的“头”读第2声, 就不算后接成分。

(3)新兴的后接成分很多,如“性,论,观,率,界,炎,学,家,员,化”等。其中多数兼属名词,如“性,家”等,也有兼属动词的如“论,化”等。(4)“的,地,得,着,了,过”已划归助词。语言学深入研究了词缀“的”与助词“的”的区分, 从信息处理角度只把“的”处理成助词较为简单。

助词与后接成分不应有重叠部分。

(5)“省,市,县,村,镇,部,司,局,处,军,团,排,班,系,所”等词划归名词, 可兼用作后接成分,但不再划入后接成分。

3.8 语素字与非语素字

(1)除已作为单字词收入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以外, 所有汉字(GB2312—80的6763个汉字范围以内的)均收入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其中一类是语素, 另一类不是语素。

(2)“柿,遥,抒”是语素字的例子。“柿”是名词词根, “遥”是形容词词根, “抒”是动词词根。“箱,带”等是名词词根, 不过“箱”也是量词, “带”又是动词。(3)“琵,琶,匍,匐”是非语素字的例子。“琵琶,匍匐”才是语素。

(4)凡不能单独成词而又可作为中国人姓氏的字皆划归“语素字”, 如“俞, 郝”。

(5)区别语素字与非语素字同古汉语知识关系甚大。本研究报告只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翡翠、鸳鸯、鹌鹑”各是一个语素,而“翡,翠,鸳,鸯,鹌,鹑”都是非语素字。(6)标点符号另作一类研究。

(7)现代汉语文章中还夹杂了不少外文字, 阿拉伯数字等字符。这些单个的字符都可以看作非语素字。不过,它们的数量有限, 机器内部的代码与汉字又能区分得开,可以不收入汉语语法信息词典。

四.结束语

本文是依据笔者的一份研究报告《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改写的, 相对于原报告, 篇幅大大压缩了。本文大体上保留了原报告的体系、理论基础部分的原貌, 只是第3部分只能选择若干类其它语法论著较少论及的类别加以阐述该研究报告所遵循的划类准则。这样难免有不平衡的感觉。

在研究报告中, 笔者已对有关的指导者、支持者致以谢意,也列出了参考文献,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刊登于《中国计算机报》 1994年第21期第73~75版

第二篇:现代汉语语法

【 论文 主题词】 现代 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

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第三篇:现代汉语词语的分类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词语的分类

汉语的词按照词语的性质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具体阐释如下: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

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略)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法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符合语法规则,否则就无法交流信息。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看,说写者在用词造句时必须遵循语法规则,否则听读者会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例如,光有“力量、就、知识、是”几个零散的词,还无法表达意思;把它们加合成“力量就知识是”或“是就知识力量”,也还是不能表达意思,因为这些组合不符合汉语的结构规则。只有按照汉语语法规则,把它们组成“主+动+宾”的结构,即说成“知识就是力量”,才能让听读者理解。又如,当听到外国学生说“一点点我不舒服”“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这类句子时,我们能明白其意,但会感到很别扭,觉得不像中国话。原因在于这类组合偏离了汉语的语法规则。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前一句中的“一点(点)”不能用来修饰全句,也不能用来修饰形容词,应改为“我有点儿不舒服”。后一句前后两个分句是让步关系,应改为“即使......也”。“尽管......也”在汉语中不能搭配。

第二,从话语理解的角度看,听读者在理解话语时必须借助语法规则的指示,否则无法理解。例如一个不懂“主+动+宾”结构规则、不懂“是”表示判断的语法意义的外国人,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样,若不懂“什么”的否定用法,也是无法真正理解“你都懂什么!”这句话的含义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在表达时并不是先想好语法规则再说话或写文章的呀?对了,我们在表达时,一般不会这样做。那语法规则怎么 起作用的呢? 是下意识地起作用的。既会下意识地起作用,那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只靠 “下意识”还无法避免语法错误,特别是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只有自觉地系统地学习了语法规则,才能自觉地更好地利用语法规则,避免在言语交际中出现语法错误。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语法规则的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

“语法”这个术语,在人们的实际运用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言结构规则本身;一是指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比如“这样说不符合语法”,这句中的“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是一种专门的学问”,这句中的“语法”指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在需要加以区别的时候,人们把前者叫做语法,把后者叫做 语法学。

(二)语法的特点

1、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结构规则是有限的,而人们说写出的句子则是无限的。有限的规则之所以能够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是因为语法具有抽象性特点。例如 “勇敢地战斗”“很好”“认真学习”,这些语句在具体意义上毫无共同之处,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之处:都由状语加中心语组成的偏正结构。又如“名词不能用‘不'否定”这条规则几乎适用于所有名词,“山、水、学生、衣服、街道、文化、语言、足球”等等,前面都不能出现“不”。

抽象的语法规则表现在人们说写的话语中,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它是客观存在的。儿童在学习母语时,能用已学会的词语说出没有听过的句子,就是因为掌握了抽象的结构规则,能自行组织具体的句子。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抽象性是语法最重要的特点。

2、稳固性

语法的稳固性是相对语音、词汇而言的。其稳固性主要表现在历史继承性和不可渗透性两个方面。

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可以从汉语的发展中很明显地看出。现代汉语“主+动+宾”这种结构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如“河杀我?河不杀我?”(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中辑》。其中“河杀我”就是“主 +动+宾”结构。此外,现代汉语的连动、兼语、双宾语等结构,也是先秦两汉汉语中常见的。如“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王赐晏子酒”(《晏子春秋》)。这些都体现了语法惊人的稳固性。

语法的不可渗透性,可以从语言的接触中看出来。在语言接触中,会出现大量的借词,但语法体系受到的影响却很小。外文汉译时必须接受汉语语法规则的支配,如英语中短语或从句作定语时放在中心语之后,但译成汉语时,必须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前。

3、民族性

人类思维的规律是一致的,但不同民族表达同一思维的语法形式却不尽相同。例如,汉语数词与名词间要出现量词,而英语则不需要量词。汉语名词性偏正结构是 “定+中”,而傣语的则是“中+定”。汉语的动宾结构是“动+宾”,而日语的则是“宾+动”。英语的谓语动词有词形变化,而汉语的则没有。

二、语法单位

语法规则离不开具体的语法单位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全面研究各种语法规则以前,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单位。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断都是语法单位。例如 “他是学生。”“他”分别可以用“那个人”“你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等替换下来;同样,“是”“学生”也可以用别的词语替换下来。“他”“那个人”“你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等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这些可以相互替换的单位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同,都是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小的是语素。比语素大的语法单位依次是词、词组和句子。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既是词汇单位,又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我们在词汇部分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词

词是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既是词汇的主体层级,又是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词汇部分讨论它的构造,语法部分讨论它的句法功能。

“独立运用”和“最小”是区别词与非词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所谓独立运用,是指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是指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词和词组都可以 “独立运用”,但词组不是“最小”。如“白菜”与“白布”都可以作为造句的单位,但“白菜”不能扩展,是词,而“白布”可以扩展为“白色的布”,是词组。词和语素的定义中都有“最小”二字,但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而语素只是“最小”,不能“独立运用”。例如,“危险”可“独立运用”,是词;若再分成“危”和“险”便不能独立运用,只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三)词组(又名短语)

词组又叫短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语法单位。词组可分为两类: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交际有需要马上就能按照有关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短语叫做自由词组。

(四)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口语中的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句子前后都有间隔性的语言停顿;书面语中的句子则要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语气和停顿。

作为语法单位,语素是构词单位,词和词组是造句单位;句子是语言的运用单位。

词、词组可以成句,那么,它们与句子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词语所叙述的内容是否与现实发生特定联系。词、词组是造句单位,没有语气,不能与现实发生特定联系。而句子是使用单位,为了适应具体环境中的交际需要,必须有特定的语气。带上了语气也就同现实发生特定联系了。例如,词典里找到的 “好”只是一个词,但在对特定事物进行评价时说“好!”,则是一个句子。“禁止吸烟”是一个词组,但当它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提醒人们不要吸烟时则是一个句子。

词的构成

现代汉语词语按照语法结构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纯词可以是一个单音节语素,也可以是一个多音节语素(包括双音节语素)。按音节的多少,单纯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

(一)单音节单纯词

单音节单纯词是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例如:家、走、清、五、番、很、的。

(二)多音节单纯词

多音节单纯词是由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也就是多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的词。多音节单纯词有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和音译词。

1.联绵词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根据音节之间的结构关系,联绵词可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⑴双声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例如:琉璃、崎岖、尴尬、璀璨

⑵叠韵联绵词:两个音节的韵母或韵腹和韵尾相同。例如:烂漫、傀儡、辗转、腼腆

⑶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韵母都不相同。例如:铿锵、蛤蚧、玳瑁

2.叠音词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例如:谆谆、潺潺、翩翩

3.象声词

象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例如:扑通、哎呀呀、哗啦啦、叽叽喳喳、劈里啪啦

4.音译词

音译词是按外族词的发音用同音近音汉字转写的词。例如:休克、蒙太奇、厄尔尼诺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和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词。

合成词中有的语素有实在意义,能体现词义的主要意思,这种语素叫词根,如“管理”中的“管”和“理”。有的语素意义不那么实在,只能附在词根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这种语素叫词缀(也称“语缀”),如“老鹰”的“老”,“乱子”的“子”。

合成词可以分为复合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两大类。

(一)复合式合成词

由两个或几个词根组合而成的词叫复合式合成词,也叫复合词。按照结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复合词分为以下几类:

1.联合式(又名并列式)

语素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地联合在一起。例如: a.贸易 语言 猛烈 群众 智慧 依靠(同义联合)b.首尾 异同 褒贬 早晚 出没 始终(反义联合)c.领袖 骨肉 眉目 爪牙 笔墨 犬马(类义联合)d.狐狸 宝贝 质量 窗户 睡觉 动静(偏义联合)a组是,构成这些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b组是,构成这些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c组是,与a组不同的是,两个语素结合以后通常产生新的意义。如“领袖”不是指“领子和袖子”,而是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体组织等的领导人” d组是,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意义在起作用,另一个语素意义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只起附加、衬托作用。如“狐狸”只有“狐”的意思,“狸”的意义消失;“质量”只有“质”的意义,“量”的意义弱化

2.偏正式 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修饰性或限制性的,是“偏”的部分;后一个语素是被修饰或被限制的,是“正”的部分。例如:

a.汽车 象牙 皮包 倾销 鲜红 四季 b.雪白 笔直 金黄 冰凉 瓜分 飞快

从“偏”的部分看,a组分别表示类别、领属、质料、方式、性状和用途和数量。b组“偏”的部分是以事物或动作作比,含有“像„„一样”的意思,如“雪白”就是“像雪一样的白”;“飞快”就是“像飞一样地快”。因此,它们不是主谓式。

3.补充式

语素之间有补充说明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被补充或被说明的,后一个语素是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的。例如:

a.治安 推翻 跳远 附近传奇 振兴 充实 镇定 流畅 调和 b.书本 纸张 布匹 船只 车辆

a组前一个语素是动词性语素,后一个语素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两个语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因„„而„„”的意思,如“治安”是“因治而安”的意思,“推翻”是“因推而翻”的意思。

b组前一个语素是名词性语素,后一个语素是量词性语素,从“量”上对前一个语素进行补充说明。它们通常表示这一事物的总称,都只能作为集合概念使用。

4.动宾式

语素之间有支配或关涉关系。前一个语素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例如:

a.理事 司机 点心 隔壁 围腰 管家 b.破产 动员 失策 关心 出版 开幕 c.露骨 缺德 满意 悦耳 动人 称心 d.到底 顺便 索性 依次 照旧 尽量

a组两个语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名词;b组两个语素组合一起构成动词;c组两个语素组合一起构成形容词;d组两个语素组合一起构成副词。

5.主谓式

语素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被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起陈述的作用。例如:

a.地震 霜降 日蚀 国营 球赛 心得 b.心疼 眼花 目击 体贴 自修 杜撰 c.风流 心虚 年轻 嘴硬 胆大 心细

a组两个语素组合一起构成名词;b组构成动词;c组构成形容词。

6.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语素重叠而成。这是一类结构方式比较特殊的复合词。例如:

a.爸爸 姐姐 叔叔 娃娃 星星 刚刚 稍稍 b.跌跌撞撞 婆婆妈妈 花花绿绿 密密麻麻

a组由两个语素重叠而成,其意义同单个语素(字)的意义一样。b组两个语素重叠后再组成一个词,语素不重叠的“跌撞”“婆妈”等不是词。

(二)附加式合成词

以实语素为词根加上词缀构成的词叫附加式合成词,也称派生词。加在词根前面的叫前缀,加在词根后面的叫后缀。附加式合成词可以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类。

1.前加式

由前缀加词根构成的词叫前加式合成词。现代汉语中的前缀主要有“老、阿、初、第、小、可”。例如:老乡、阿姨、第三、小姐、可观。

2.后加式

由词根加后缀构成的词叫后加式合成词。现代汉语中的后缀较多,而且呈增长趋势。主要有“子、儿、头、者、家、手、员、巴、性、化、气、然”。例如:骗子、盖儿、想头、长者、党员、结巴、个性、神气、淡然。

后缀还包括一些有某些表义表情作用的叠音成分“乎乎、溜溜、腾腾、滋滋”。例如:

圆乎乎、气乎乎、酸溜溜、顺溜溜、热腾腾、乱腾腾、美滋滋、乐滋滋。

词缀是附加成分,一般不表示具体的词汇意义,常起语法作用,如“阿、小、子、儿、头”都是构成名词的标志,“化”是构成动词的标志,“然”是构成形容词和副词的标志。有时表现出某种附加意义。如,“第一、第二”的“第”表示次第。更多的是增添一些感情色彩意义。如,“老”加在姓氏前,表示亲切;构成动物名词时,有凶猛或可憎的意味。“老师”有尊敬的意味,“老乡”有亲昵的意味,“老虎”有凶猛的意味,“老鼠”有憎恶的意味。有的没有意义或意义模糊,如“桌子”、“石头”中的“子”和“头”。

现代汉语中还有极少数中缀,如“不”(“黑不溜秋│花不棱登│白不呲登)、“里”(叽里咕噜│叽里旮旯│滴里嘟噜)、“巴”(“俗头巴脑│笨嘴巴舌│苦心巴力”)等。

汉语的词缀是由词根演化而来的,因此许多词缀都还保留有实义。比如“初一”的“初”,是从“起初、初次”的意义虚化而来。如“老话”、“老张”、“老鼠”这三个“老”的意义是由实到虚的,“老鼠”的“老”意义完全虚化。

如何把这种同形的词缀与词根区分呢?一般根据意义、位置和读音,可以把同形的词根和词缀区分开来。如“老人”、“老将”、“衰老”中的“老”是“年岁大”的意思,意义实在,是词根;“老师”、“老婆”、“老大”中的“老”意义虚化,构词时位置固定,是词缀。又如“子女”、“宠儿”中的“子”和“儿”意义实在,都是词根,“兔子”、“盖儿”中的“子”和“儿”意义虚化,位置固定,则都是词缀。

(三)合成词的层次性

三个和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常常是多层次的,各个层次都有其结构关系。例如:

电 力 自 动 化 └——— 偏正———┘ └ 偏正┘└—附加—┘

└ 主谓┘

三、短语词和离合词

(一)短语词

短语词是指构成词的几个语素的凝固程度比词松一点,又比短语(词组)紧一点,介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语言单位。例如:

a.来得及 来不及 禁不住 了不起

b.按理 据说 | 不公 不惜 | 之流 也罢 的话 c.甚而至于 转瞬之间 总而言之

a组是比较典型的短语词,介于词和短语之间。b组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由短语压缩凝固而成,如“按照情理→按理”。二是由短语中的语素削减而成,在意义上还没有达到高度融合,如“不公平→不公”。三是由语素直接组合而成,意义上也没有达到高度融合,如“之流、也罢、的话”等。c组更接近短语,“甚而至于”可说成“甚至于”、“甚至”,当然后者也是短语词,不过更接近词。这些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们是短语词。

(二)离合词

离合词是指结构比较松散、可以拆开使用的词。构成词的语素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拆开使用、插入别的语言成分时便是短语。这类词主要是具有可分离性的动宾式合成词。例如:

“喘气→喘口气│喘不过气│喘了半天气”“负债→负了债│负一身的债│债都负不起了”

四、缩略形式和缩略词

(一)缩略形式

为了称说方便,使事物称谓中的成分进行有规律的节缩或省略叫缩略。缩略以后的语言单位叫缩略形式(简称)。缩略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提取式

⑴提取固定短语中的有代表意义的语素缩略而成。例如: 数字控制→数控 保证价值→保值

对外贸易→外贸

⑵提取固定短语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词构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

2.共素式

共用几个并列成分中的一个共同语素。例如:寒假和暑假→寒暑假

3.标数式

概括原来几个词语表示的事物的共性或相关性,再加一个数词组成。例如:

包修、包换、包退→三包 眼耳鼻口身→五官

(二)缩略词

有的缩略形式形成了紧密结构,凝固成为一个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这就是缩略词。如“文娱、扫盲、港商、夺冠、定编、保鲜”等。

(三)缩略的原则 表义明确无误;避免同音形式;要注意规范。

词的分类

一、词的分类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谓词的语法分类就是依据词的语法特征(也叫语法功能)对词进行分类。词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词的造句能力、词的组合能力和词的形态变化。

1、词的造句能力。指能否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以下简称句法成分)。根据这一语法特征,可以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例如,老师和学生配合得很好。“老师、学生”作主语,“配合”作谓语,“很”作状语,“好”作补语,因而它们都属于实词。“和”“得”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属于虚词。

有了实词,我们就可以造一些简单句子了。而只有虚词则不能造句。比如,有了“你”“看”“电视”这三个实词就可以组合成“你看电视”这个句子。而“了”“吗”“吧”这些虚词是无论如何不能组合成句的。但是,实词若有了虚词的帮助就可以表达更多的意思。如“你看了电视。”“你看电视吗?”“你看电视吧?”。

2、词的组合能力。指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实词和虚词的继续分类就是根据词的这一语法特征来进行的。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能受形容词修饰而不能受“不”修饰的词是名词。如可以说“新的机遇”,不可以说“不机遇”,所以“机遇”是名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名词性词语前面的词是介词。如“从北京”中的“从”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名词“北京”之前,是介词。根据词的组合能力,可以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七类;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为了适应研究和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把实词分为两类:体词和谓词。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的词称为体词,包括名词、数词、量词。经常充当谓语的词称为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

叹词和拟声词比较特殊:它们能单独成句,但在句法结构中通常不跟其他词发生结构关系。可以把它们归入特殊的词类。

3、词的形态变化。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有些词不用去考察它们的组合关系而从形态上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词。如前缀“老”是名词的标记,因而带有前缀“老”的词都是名词。“老外、老板、老师、老李”等便是。能与“们”组合的是名词性词语。“A-A”是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AABB是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在给词分类时,词的形态变化只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标准,因为汉语只有部分词有上述变化方式。词的类别意义在辨别词性上也不失为一项参考标准。所谓类别意义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词的意义,而是指概括了的某一类词的意义。如名词是人或事物的名称,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等。词的类别意义与词的语法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的词一般也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具有形容词语法特征的词一般也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一般来讲,根据词的类别意义就可以确定其词类。比如,有人问你“书”是什么词?你根据它属于“事物名称”一类,很快就能判断它是名词,而用不着去讨论它的语法特征--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不受“不”的修饰。但有的词从类别意义上看没有明显的差异。如“偶然”和“偶尔”,“打仗”和“战争”,从类别意义上就很难看出它们的词性,这时必须依据它们的语法特征来确定它们所属的词类。“偶然”能作定语、谓语和状语,如“偶然的发现”“这件事情很偶然”“偶然听到”,可确定为形容词。“偶尔”只可作状语,如“偶尔听到”,是副词。“打仗”能受副词修饰,不能受数量词组修饰,如可以说“不打仗”,不可以说“一场打仗”,可确定为动词。“战争”能受数量词组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如可以说“一场战争”,不可以说“不战争”,是名词。因此,我们把词的类别意义作为参考,把词的语法特征作为区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一、名词

表示人、物、时、地的词。如“书、山、纸张、报纸、文章、鲁迅、北京、现在、上边、中间、前后”。

(一)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数量词组修饰。如“两个鸡蛋、三本书、一个人、五年计划、一种思想、一些意见、一点积极性、一批军火、”。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一般不受数量短语修饰。如“鲁迅、北京、现在、今天、上边、中间”等,前面一般不出现数量词组。

(2)能出现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宾结构。如:

从国外(回来)向雷锋(学习)把椅子(搬来)在教室(讨论)

其他类别的词也可以出现在某些介词后面,但不具有普遍性,而且都有办法证明不是名词。如“从生到死”可以转换为“从生下来到 死去”,“从小到大”可以转换成“从很小到很大”。由此证明介词“从......到......”后面的“生、死、大、小”不是名词。

(3)不受副词修饰。例如,不说“不战争”“很智慧”“最青年”等。有时也有副词出现在名词前面的,但一般只限于某些固定格式。如“管他......不......”“......不......,......不......”“......+方位/时间名词”这几种格式中,名词前面可以出现副词。如:

管他飞机不飞机,冲上去再说。

画得山不山,水不水的。

他们生活在最下层。

这个东西放得太前(太后)了一点。

昨天已经中秋了。

今天才星期三。

(4)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另外,有些名词带有某些前缀和后缀作为形式标记。

如“阿姨、阿爸、剪子、胖子、兔子、学者、劳动者、赚头、甜头、盖儿、”中的“阿-、-子、-者、-头、-儿”就是名词的标记。

(二)名词的分类

名词可以分为四类:人物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1)人物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如“外宾、运动员、山、河流”等。

(2)处所名词:也叫处所词,表示处所。如“亚洲、中国、江西、滕王阁、邮局、附近、周围、门口”等。

(3)时间名词:也叫时间词,表示时间。如“中秋、春季、星期天、上午、现在、将来、过去、从前、昨天、今天、明天、国庆节”等。

(4)方位名词:也叫 方位词,表示方向和关系位置。方位名词可分为两种: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

A、单纯方位词。也叫单音节方位词,共有16个: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内、外、里、间、旁。

B、合成方位词。有如下几种合成方式:

a、两个单纯方位词对举: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外。

b、以+单纯方位词: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内、以外。

c、之+单纯方位词:之前、之后、之间、之内。

d、单纯方位词+头:上头、下头、前头、后头、东头、西头、里头、外头。

e、单纯方位词+边:上边、下边、前边、后边、左边、右边、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外边、里边、旁边。

f、单纯方位词+面: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东面、西面、南面、北面、外面、里面。

g、其他:底下、当中、中间。

C、方位词的主要用法

a、单纯方位词是一种粘着词,单用能力很差。它的主要用途是:

(1)作为合成词(包括合成方位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上、早上、地下、乡下、后天、野外、夜里”。

(2)位于其他名词后组成方位结构。如“树林里、操场上、春节前、寒假后”。

(3)位于介词后组成介宾结构。如“向后转、朝南开、往东走”。

(4)在句子中可以对举着用。如:

人群里三层,外三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东有村,西有店。

(5)构成成语。如“由表及里、南辕北辙、外强中干、东奔西走”。

b、合成方位词大部分可以单用。如“东边有山”、“南面是操场”、“教室在后面”。但它的主要用途还是构成方位结构,或介宾结构。如“长城内外、大江上下、毕业以后、离开北京以前、在旁边、从西面”。

c、方位词除了表示方位之外,有的还可以:(1)表示时间(见上例);(2)表示在某个方面,如“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3)表示界限,如“四十上下、县团级以上”。

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除了具备一般名词的特点(如能跟介词组成介宾结构)以外,还经常修饰动词,这是它们不同于一般名词的地方。如“下午开会”“您前面坐”“咱们清华见”“以后再谈”。

二、动词

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词。如“看、做、思念、进行、来、有、可以、属于、是、使、”。

(一)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能用“不”修饰,如“不做、不来、不可以、不是、不属于”。

(2)经常作谓语,大部分能带宾语。带宾语的动词叫做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不带宾语的叫做不及物动词,又叫自动词。

(3)大多数能在后头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如“看着、看了、看过、进行着、进行了、进行过”。

由于词义的限制,有的动词能带“着、了、过”(见上例“看”);有的只能带其中的一个,如可以说“通过了”而不能说“通过着、通过过”;有的动词不能带动态助词,如“属于、是、使”等动词,都不能带“着、了、过”。

(4)大多数表动作的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动量,有“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A,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BAB。

如:

看--看看,做--做做,聊--聊聊

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二)动词的分类

可分为一般动词和特殊动词。

(1)一般动词包括 行为动词(如“洗、飞”)、心理活动动词(如“爱、厌恶、尊敬”)、使令动词(如“使、让”)、比似动词(如“像、似、如”)等。

(2)特殊动词指 助动词 和 趋向动词。

A、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如:

第一组:能、能够、可、可以、可能、会;

第二组:应、应该、应当、要、得、肯、敢。

a、助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受“不”修饰,多数可做谓语)之外,还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样做可以”“你敢吗”“他会”是助动词作谓语的例子;“你可以走了”“你夜里敢出去吗”“他会说英语”是助动词作状语的例子。

b、助动词大都能进入“不X不”这个格式中,表示委婉或强调的口气。第一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委婉的意味,如“不能不相信”不等于“能相信”,而是“应当相信”的意思,不过口气要委婉一些。第二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强调的意味,如“你不应该不帮他一把”比“你应该帮他一把”更强调一些。

B、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分三组:

第一组:来、去

第二组:上、下、进、出、过、回、开、起

第三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回来、回去、起来

第一组以说话人为着眼点,向着说话人的方向移动为“来”,离开说话人为“去”。第二组以说话人之外的事物或位置为着眼点。第三组兼有一、二组的特点。如“上来”,“上”表示从低往高走,“来”表示朝着说话人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上面。若说“上去”,“去”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下面。

趋向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能受“不”修饰,能作谓语)之外,还能作补语。如“寄来、脱下、跑回去”。有的趋向动词还有引申用法,词义虚化。如“热起来、好起来、坚持下去、19 瘦下去”中的“起来”和“下去”表示动作或性质变化的“开始”和“继续”。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和状态。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

(一)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少数带有表示程度语素的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2)能修饰名词,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如“大大、高高、短短、细细”。这类重叠式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修饰名词时不仅没有加强的意味,反而表示程度减弱,即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例如:

大大缩短了距离(程度加强)

大大的眼睛(与“大眼睛”相比程度减弱)

高高举起(程度加强)

高高的个儿(与“高个儿”相比,程度减弱)

B、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表示程度的加强,有三种格式:

a、AABB:高高兴兴 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干干净净 和和气气 随随便便

b、A里AB: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嫌恶的感情。如:小里小气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糊里糊涂马里马虎

c、ABAB:这里的AB只限于某些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的双音节形容词。如:

冰凉冰凉 雪白雪白 通红通红笔直笔直 碧绿碧绿 鲜红鲜红 C、重叠属于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除了重叠之外还有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节或多音节后缀这种形式。

a、A+双音节后缀:这个后缀一般是叠音的。如:

暖洋洋胖乎乎 绿油油 慢腾腾 毛茸茸 直勾勾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羞答答 亮晶晶

b、A+多音节后缀,如:

黑不溜秋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傻不愣登 蠢了呱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慢慢、不干干净净、不老里老气、不活生生、不灰不溜秋、很慢慢、很干干净净、很老里老气、很活生生、很灰不溜秋”。

(二)形容词的分类

从功能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1)普通形容词: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

(2)非谓形容词:与普通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常见的非谓形容词如:

正 副 男 女 雌 雄 单 大型 初级多项 巨额 慢性 新式

长期 特等 万能 共同 个别 天然人为 主要 高产 亲生 彩色

白色黄色 西式 男式 上等 恶性 微型 阴性 超级 大号 双重

临床 多幕 私人 民用 简装 国营高效 直观 新生 新兴 真正

主要 高速 名牌 高频 海洋性流线性 多民族 单方面 喷气式

有些非谓形容词用途极窄,只作科学技术名词的组成部分,如“高频电波、侧吹转炉”。

从语义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表示属性,如“红、黄、大、小、软、硬、伟大、平凡、美丽”。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包括形容词的一切生动形式,如“喷香、冰凉、红红、大大方方、冰凉冰凉、直勾勾、傻里呱唧”。

(三)普通形容词与动词

(1)共同点 A、能用“不”修饰:“不走、不高”

B、能作谓语:“他走了、这棵树很高”

C、肯定否定相叠:“走不走、高不高”

(2)不同点

普通形容词(以下只称“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动词一般不能受“很” 修饰。如可以说“很高、很美丽”,不可以说“很走、很学习”。

心理活动动词大都能受“很”修饰,这一点与形容词相同;能带宾语,这一点

区别于形容词。如“很爱(他)、很佩服(陈老师)、很了解(情况)”。

四、数词:

表示数目。如“零、半、一、二、两、八、十、百、千、万、亿”。

(一)语法特征

数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能同量词组合,组合成数量词组。如“三个(班)、去了两趟、要三斤”。

(二)序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前加“第、初”表示序数。如“第一、初二”。有时表示序数不用“第”,但实际上隐含“第”,如“一中”,等于“第一中学”;“(住在)四楼”,等于“(住在)第四层楼”;“十六中队”,等于“第十六中队”。又如,分析问题时按顺序用“

一、二”,等于说“第一部分/点/类”、“第二部分/点/类”。

除外,还有些习惯用法:大儿子,小女儿,老大,老三,末班车,头一回。

(三)概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后面加“多、几、把、来、上下、左右、以上、以下”表示概数。如:千把人,一千来人,一千多人,十几斤,五十上下,五十左右,五十以上,五十以下。

表示概数的方法还有:一到九之间,相邻的两个数连用,表示范围在这两个数之间。如“一两百人,二三百斤,四五千斤”。还可用 “成...上”或“几...”,表示概数。如“成千上万、几十天、几百斤、好几百年”。

(四)倍数和分数

A、倍数以“数词+倍”表示。如“一倍、十倍、三十倍”。倍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如“百分之二百”等于两倍,“百分之三百”等于三倍。

B、分数常用固定结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如“三分之一”“百分之五 十”。口语中也用“成、分”表示分数。如“五成”等于“百分之五十”,“一成”等于“百分之十”,“三分”等于“百分之三十”,“三分象人,七分象鬼”。

C、倍数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不用于数目的减少。如可以说“增加了两倍”,不可以说“减少了一倍”。

分数既可以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以用于数目的减少。如可以说“提高了百分之百”也可以说“减少了百分之百”。

表示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a、表示增加:“增加了,增长了,提高了,上升了”--不包括底数,指净增数。“增加到,增长到,提高到,上升到”--包括底数,指总数。如:原来是5,现在是10,可以说:增加了一倍,增加了100%或增加了5;增加到两倍,增加到200%或增加到10。

b、表示减少:“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减少到,降低到,下降到”--指余额。如:以前是10,现在是7,可以说:减少了30%或减少了3;减少到70%或减少到7。

(五)两和二

A、个位数在一般量词前用“两”。如:两本书、两倍、一年零两个月。多位

数中的个位数用“二”。如:二十二、一百零二次。

B、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二”都可以用,重量单位“两”前只用“二”。如:两升(二升)两丈(二丈)两斤(二斤)二两(酒)。新兴的度量衡单位大都用“两”。如:两吨两公里 两英尺。

C、“十”前用“二”,“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如:二十二百二十块(两百二十块)两千元(二千元)两亿。

D、序数、小数、分数只能用“二”。“半”前用“两”。如:第二,二哥,二月,零点二,二分之一,两半。注意区分:“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次世界大战”;“二儿子”与“两个儿子”。

另外,“两”还可以表示不定数目(限于二至九),相当于“几”。如:过两天再说(=过几天再说),我说两句(=我说几句)。注意区分“两”和“俩”。“俩”是“两个”的合音。如:俩人(=两个人)俩馒头(=两个馒头)兄弟俩(=兄弟两个)。

(六)“一”的活用

A、“一...一”,前面的“一”是“每一”的意思。如:一人一本,一个萝卜一个坑。

B、用在名词性词语前,有“同一”或“满”的意思。如:

他们各干各的,不一条心。(同一)

他走出了一身汗。(满)

一房子人。(满)

一肚子阴谋诡计。(满)

C、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快”或“突然发生”。如:

一学就会(快)

心一凉,鼻一酸(突然)

他把眼一瞪(突然)

五、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如“个、寸、斤、双、趟、遍”。

(一)量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组合。如“一个、两寸、三斤、四遍、这位、那本”。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如: 回回吃亏(每回)句句是实话(每句)

歌声阵阵,白云朵朵(强调“多”)

(二)量词的分类

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

A、专用的物量词

a、度量衡单位:寸、尺、米、丈、里;分、亩、顷;升、斗、石;两、斤、磅、吨。

b、个体单位:个、只、件、支、朵、把、条、张、本、片、辆、架、颗、块、篇、匹、场、阵。

c、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打。

d、不定单位:点儿、些。

“点儿”和“些”可以和“有”组合成“有点儿”“有些”。“有些”“有点”后面可以接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性词语。接名词性词语时,“有”是动词,“些”“点儿”作定语。如“有些水、有点儿灰尘”。接动词或形容词时,“有些”“有点”不表量,而是表示程度,应看作副词。如“有些想家、有点后悔”。

B、借用的物量词

a、借用名词:一尾鱼、一杯水、一盒饼、一枝笔、一碗饭、一线希望、一道闪电、一轮满月、一眼磨、一车货、一肚子气、一桌酒席、一箱衣服、一处风景、一笔交易、一床被子。

b、借用动词:一发炮弹、一挑水、一包东西、一捆柴、一封信、一捧米、一挂鞭炮、一抹斜阳、一弯新月。

数词和物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定语,当它不在句首且其中的数词是“一”时,“一”常可省略。如:我去买套衣服。有个村子叫李庄。喝杯水吧。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A、专用的动量词:次、回、趟、遍、场、阵、顿、下、遭、番。

B、借用的动量词:往往借用名词来表示动作的量。如:

看一眼,踢一脚,砍一刀,开一枪,抽一鞭子。数词和动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补语,如“读三遍、打一拳”。

有些量词既可以是物量词又可以用作动量词。如:

顿:一顿饭,骂了一顿

阵:一阵风暴雨,跑了一阵

场:一场电影,大闹了一场

把:一把米,拉了他一把

面:一面红旗,见过一面

口:一口水,咬他一口

另外,还有一些复合量词,如“人次、架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三)运用量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同的名词、动词要求特定的量词配合。如:

一缕轻烟 一匹马 一个人

一股浓烟 一头牛 一条蛇

踢一脚 打一拳

(2)可以配合的常常不止一个量词,但不同的量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如:

下了一场雨(时间较长,可以是几天或更长)

下了一阵雨(时间较短,一阵过去就没有了)

解释一番(内容多一些,时间长一些)

解释一下(内容少一些,时间短一些)

解释一遍(从头到尾)

解释一次(只涉及次数,不涉及内容)

(3)“一”和量词组合可以重叠,有两种方式:一AA式或一A一A式。

A、作主语,常用“一AA”式,表示“每一”。如:

一个个身强力壮。一个个呆若木鸡。

B、作状语,表示“逐一”。

一件件(一件一件)检查。一棵棵(一棵一棵)扶起来。

C、作定语,表示“多”。

一担担(一担一担)的南丰蜜桔。墙上挂着一幅幅(一幅一幅)的画儿。

“一AA”与“AA”作主语时都表示“每一”,但角度不同,如:

个个神采飞扬。(从整体看)一个个神采飞扬。(从个体看)

六、代词

(一)代词的语法特征

代替实词和词组。

(1)代替实词。

小王来了。--他来了。--谁来了?

小王病了。--小王怎么了?

小王很好。--小王怎么样?

小王明天来。--小王什么时候(多会儿)来?

小王去宿舍。--小王去哪儿?

(2)代替词组。

他昨天病了,这大家都知道。

小王学习很用功。--小王学习怎么样?

他买了一套新公寓。--他买了什么?

(二)代词的分类

代词按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疑问代词是指出疑问的词;指示代词,也叫指别词,是指称或区别人物和情况的词。

(1)人称代词

我我们咱 咱们 你 你们 您 他 她 它 他们 她们 它们 自己 自个儿别人人家 大家大伙儿

A、我们、咱们

“咱们”包括听话人在内,“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如:我们明天参加义务劳动,你要是没事,咱们一块去。有时“我们”也可以包 括对方。如:你来得正好,我们一起去看足球赛。在书面语中,一般用“我们”代替“咱们”。

B、“您”是“你”的敬称,在口语里没有复数形式,有时用“您二位、您几位”。近年来,书面语中也有用“您们”的。

C、别人、人家

a、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二者可以互换,这是共同点。如:

话是说给别人(人家)听的,文章是写给别人(人家)看的,人家(别人)都不怕,就你怕。

b、“人家”可以确指某人,意思跟“他”或“他们”相似。也可指自己,指“我”,含有亲热或俏皮的意味。这样用时,“人家”不能换成“别人”。如:

你把东西给人家送回去吧。

你慢点走行不行,人家跟不上啊!

c、“人家”后带同位语时,不能换成“别人”。如:

人家小芳天天六点钟就起床。

我是新手,比不上人家有经验的。

d、“别人”表示“另外的人”时,不能换成“人家”。

这里除了他,别人都不会这样做。

(2)指示代词

含“这、那”的指示代词:

这(近指)那(远指)那里 这儿 这会儿 那会儿 这么 那么 这么些 那么些 这些那些这样 那样这么样 那么样

特殊的指示代词:

分指 :每 各

不定指 :某

旁指 :另 另外 其他其余

统指 :一切 所有任何

(3)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 哪里 哪儿 哪会儿 多会儿 几多 多少 怎么 怎样怎么样

(三)代词的活用

以上三类代词都可以活用。所谓活用是指除了 实指(如疑问代词表示疑问)之外,还有 虚指 用法(如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A、不定指用法。如:

你告诉我,我告诉他,没有半天工夫,全班都知道这件事了。

他说得天花乱坠,不由你不信。

这孩子要这要那,纠缠个没完。

他摸摸这儿,摸摸那儿,什么都觉得新鲜。

不知谁把窗户打破了。(“谁”为不能确定的某一个人)

看上去很面熟,似乎在哪儿见过似的。(“哪儿”为不能确定的某个地方)

B、任指用法。如:

谁都会唱这首歌。(“谁”意为“任何人”)

他什么歌都会唱。(“什么”意为“任何”)

我哪儿也不去。(“哪儿”意为“任何地方”)

C、虚无所指。如:

你喜欢拉二胡,就拉他个痛快吧!

先种他个几亩试试。

你想吃就吃他一个饱。

(上三例的“他”无所指称,只起增强语势的作用)。又如:

--你写的字真漂亮!

--哪里哪里。(谦辞)

七、副词

(一)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动词或全句。

很好、非常好、亲自去、大力支持、难道这样做对吗?偏偏他病了。

“很、极、万分”这几个副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如: 很机智机智得很极方便 方便极了 万分兴奋 兴奋万分

(二)副词的分类

(1)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格外、更加、过于、顶、最、极端、比较、越发、稍微、略微等。

(2)情状副词:亲自、互相、大力、赶紧、陆续、大肆、赶快、尽情、连忙、悄悄、依稀、特意、特地、仿佛、极力、尽量、相继、私下、暗中等。

(3)频率副词:再、又、也、还、一再、再

三、再次、屡次、重新等。

(4)时间副词:立即、立刻、马上、已经、才、就、正、在、正在、刚、刚刚、刚才、已经、曾经、经常、常常、依旧、依然、渐渐、永远、一直、老是、始终、终于、偶尔、忽然、起初、随即、随时、一向、历来、从来、原来等。

(5)范围副词:只、都、全、共、一共、总共、光、统统、仅、仅仅、一齐、一概、全都、单等。

(6)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未、莫、勿、甭、未必、不用、不必、休等。

(7)语气副词:难道、也许、大概、莫非、必、准、必定、必然、的确、当然、其实、却、公然、居然、竟然、索性、偏偏、偏、简直、几乎、幸亏、幸而、反倒、反正、横竖、究竟、到底、毕竟、决、绝、何尝、明明、只好、未免、可、断然等。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的副词有关联作用(可称作“关联副词”)。如“却、再、又、就、才、还、既、越”等。例如:

他仍没有听懂,却没有再问。

你越活越年轻了。

他一回来我就会告诉他。

既当群众的先生,又当群众的学生。

再难也不怕。

(2)有的副词存在多种语义,使用时要加以区分。A、与不同的词语组合时语义不同。

都:大家都同意。(表范围)

一个人都不见了。(“都”轻读,表语气)

都二十五了,还象个小孩子。(表时间)

又:他今天又来了。(表频率)

山又高,路又滑。(表关联)

心里有千言万语,嘴里又说不出。(表语气)

B、在句首和在句中语义不一样。

就我去看电影。(表范围)

我就去看电影。(表时间)

偏偏小李休息。(客观原因)

小李偏偏休息。(主观原因)

仅仅他有康熙字典。(“别人没有”,指人的范围)

他仅仅有康熙字典。(“别的没有”,指物的范围)

幸好你来了(不然我们会迷路的)。(受益的是“你”以外的人)

你幸好来了(不然你会错过这次机会的)。(受益的是“你”)

(3)有的形容词也可以作状语,它与副词的区别在于: 副词只作状语,而形容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定语和谓语。如:

特别--格外

特别鲜艳格外鲜艳(状语)

特别快车(定语)

这事情很特别(谓语)

可以看出“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偶然--偶尔

偶然碰到偶尔碰到(状语)

偶然事件(定语)

事情的发生也很偶然(谓语)

可以看出“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4)时间名词也可以作状语,它与时间副词的区别在于: 时间副词只作状语,而时间名词除了状语之,还能作介词宾语。如“现

在”和“正在”;“刚才”和“刚刚”的意义相近,都可以作状语,所不同的是:“现在”“刚才”前面可以加“从、到”等介词,而“正在”“刚刚”前面不可以加介词。

(5)“没有(或没)”既可以是否定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区别在于: 接动词的“没有”是副词,接名词的“没有”是动词。如:

他今天没有(没)来上课。(副词)

教室里没有(没)人。(动词)

他买了电影票没有?(副词)

你有没有康熙字典?(动词)

(6)副词:“没有(或没)”和“不”的区别:

A、“没有(或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如:

前天他没有来。(客观叙述)

前天请他他不来。(着重主观叙述)

他没有来。

他不来。

他明天不来。

B、“不”可用在所有助动词前边,“没有(或没)”只限于“能、能够、敢”等少数几个。下例都不能用“没有(或没)”。

不会讲,不该去,不愿走,不可以用

“不”和“助动词+动词”组合有五种形式,而“没有(或没)”只有一种形式。

不能去/能不去/不能不去/能不能去/能去不能/没能去

虚词的语法特征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汉语由于缺乏印欧语言那样的词性变化,许多语法意义要靠虚词来表示。例如,表示动作的完成须在动词后加“了”;表示动作的持续须在动词后附上“着”;表示并列常在前后两项之间加上“和”或“并”;表示偏正关系常在偏

项与正项之间加上“的”或“地”。因此,掌握每一类虚词的语法意义,了解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对准确地表达思想和理解话语都有很大的帮助。汉语虚词的用法有灵活的一面,也有固定的一面。所谓灵活的一面是指加不加虚词意思差不多。如“他的哥哥”和“他哥哥”、“玻璃被打破了”与“玻璃打破了”意思差不多。所谓固定的一面是指加不加虚词意思不一样。如“爸爸的妈妈”和“爸爸妈妈”、“吃了饭”和“吃饭”意思不一样。讲语法,主要讲明后一种情况。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被连接和附着的是各类实词和词组。根据实词与虚词之间不同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下列各类。

一、介词

(一)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二)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方所: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

(2)表示方式: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

(3)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4)表示原因:因、由于、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

(6)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

(7)表示被动:被、叫、让、给

(8)表示比较:比、和、同

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三)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他为谁?为大家。(动词)

我们为人民服务。(介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动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介词)

今天我们比技巧。(动词)

你比他强。(介词)

计划通过了。(动词)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介词)

二者的区别在于:

(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在不在宿舍?(动词)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如:

火车到站了。(动词)

火车到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他在宿舍。(动词)

他在宿舍住。(介词)

他住在宿舍。(介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汽车经过了八一桥。(动词)

经过认真的考虑,他决定到新疆去。(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二、连词

(一)连词的语法特征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没有修饰作用。从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从连接的方式看,有的表示联合关系,有的表示偏正关系。每个连词必定连接一定的成分并表示一定的关系。如:

讨论并通过(“并”连接两个动词,表示联合关系)

因为今天要办很多事情,所以天刚亮他就出门了。(“因为...所以”连接的分句,表示偏正关系)

(二)连词的分类

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连词分为两大类:表联合关系的和表偏正关系的。

(1)并列连词(表示联合关系)

A、连接词或词组的:和 跟 同 与及 以及 而 而且 或 或者

B、连接分句的:并并且 于是 从而 甚至 况且 何况 然后 接着

不但...而且与其...不如 或者...或者

与其...宁可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2)偏正连词(表示偏正关系)

A、连接词或词组:而

B、连接分句:而只有 只要 尽管 不过 不论 任凭 以免 以便

免得 除非 就算 假使即使 如果 以致 因此 由于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的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以连接分句。

a、并、并且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连接动词)

教室干净、明亮并且温暖。(连接形容词)

他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并在同年入党。(连接分句)

b、不但...而且

水库不但要修,而且要修好。(连接分句)

不但在这个车间,而且在全厂都实行了承包制。(连接介宾词组)

c、而

“而”这个连词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既可用作并列连词又可用作偏正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连接分句。

文笔简练而生动少而精 战而胜之(顺接)

经验是宝贵的,而经验的获得又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顺接)

这里已经春暖花开,而北方还是大雪纷飞的季节。(转接)

这种苹果大而不甜。(转接)

(2)同一类型的连词用法有区别。“ 和、跟、同、与”都可以连接词或词组,但有一些区别。“跟、同”用于口语,“与”带有一些文言色彩,口语里用得少,文章里用得最多的是“和”。“及”和“以及”也有不同的地方,“及”只能连接名词性成分,不能连接动词,也不能连接分句。“以及”没有这些限制,其前面还可以用逗号隔开。

(3)有的词兼属连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因为、由于、和”等。

因为天下大雨,所以没有出门。(连词)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介词)

可以用如下方法区别:

A、和、跟、同、与

作为连词,它们表示并列,所连接的各部分平等,不分主次,因此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如:

“他和我都去过北京”换成“我和他都去过北京”意思不变。

作为介词,它们前后两部分有主次之分,不能互换。若调换位置,意思就变了。如:

我和他谈过这件事。(以“我”为主)

他和我谈过这件事。(以“他”为主)

B、因为、由于

二者作连词和作介词的意义相同。区别在于:作连词用时,连接的是分句;作介词用时,连接的是名词性词语。如:

由于他身体不太好,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连词)

由于健康原因,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介词)

(4)有些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也可以用来连接分句,它们与连接分句的连词的区别是:关联副词既有关联作用,又有修饰动词的作用,因而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前,不能出现在主语之前。连词只表连接,因而既可出现在主语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后。如:

他虽然没有听懂,却没有再问。

虽然他没有听懂,但他却没有再问。

(5)有的连词还可以连接句子或句群。如“因此、但是、可是、所以”等。

三、助词

(一)语法特征

助词的语法特征是附着在词或词组的上边表示一定的 附加意义。如“你见到了新来的老师吗?”“了”附着在“见到”后面表示完成,“的”附着在“新来”后边,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偏正关系。

(二)助词的分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

这三个助词是定、状、补的标志。它们连结词组中的偏项和正项,都念轻声“de”。

A、的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体词性偏正关系。中心语一般为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如“全新的计划、受表扬的这个班级、书的海洋、式样的新颖、品质的高尚、春天的到来”。

还可以附在动词、形容词、代词及词组的后面组成“的”字结构。如“穿的、大的、他们的、去参观的”。有时还附着在联合结构之后,37 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弄点豆儿什么的”“买些文具什么的”。

B、地

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谓词性偏正结构。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形容性的。如“很快地订出计划、好好地休息、不断地前进、颜色格外地鲜艳”。

“形.de。及物动词”这一格式中的“de”既可以是“地”,也可以是“的”。如:

认真(地/的)分析(原因)科学(地/的)处理(废品)

严格(地/的)训练(队员)全面(地/的)掌握(情况)

这类偏正结构用“地”还是“的”取决于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用“地”,如“大家要认真地分析原因”“我们应该科学地处理废品”。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用“的”,如“对于事故的原因,我们作了认真的分析”“张教练正在对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

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三种情况:

a、若受体词性词语修饰,用“的'。如:

一次科学的处理能使废品变为宝贝。

李工程师的科学处理使废品变为了宝贝。

b、若动词已带上宾语,用“地”。如:

认真地分析问题很重要。

科学地处理废品是当务之急。

c、若这个偏正结构仅为“形.de.及物动词”结构,用“地”和“的”均可。若用“地”侧重动作性,若用“的”则侧重名词性。如:

严格地训练很有必要。(侧重动作性)

严格的训练很有必要。(侧重名词性)

C、得

用于中心语和补语之间,构成补充词组,中心语为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如“唱得很好”“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冷得发抖”。

38(2)动态助词(也叫时态助词):着、了、过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附着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都念轻声。“着”表示动作进行或持续,如“正在研究着”“我吃着饭呢”“手里拿着一本书”。“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如“吃了饭”“买了电脑”。“过”表示动作已成为过去或成为经验,如“看过、吃过、去过、学过”。

(3)其他助词:们、所、似的、来、多、把、初、第等。

A、们

“们”是个复数助词,经常附着在表人名词和一般的人称代词的后面,表示“群”的意义。如“先生们、我们、你们”。表示事物的名词一般不能与“们”组合。有时带上“们”,如“青蛙们、蝴蝶们”这是修辞上的拟人用法。

一般表示人的名词后边用了“们”前边不能再加表示确定数目的定语,例如不能说“三位先生们”“二位代表们”。不过,若这个定语是表示不定多数的,有时也可以加“们”。例如作报告时使用的呼语常有“各位先生们,诸位朋友们”“全体同学们”的说法。

B、所

经常附着在及物动词前边,构成“所”字结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如“所说、所知、所需、所关注”。有些“所”字结构只用来修饰别的名词,这个名词在意念上是前边动词支配的对象。如“所知道的事情”“所领导的军队”“所读的小说”。“所”字结构可以加“的”组成“的”字结构,如“所知道的”“所唱的”“所说的”。

“所”还经常和“被”“为”相搭配,组成“被(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如“我们无不被(为)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C、似的(一般、一样)

经常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组成比况结构,具有描写作用。如“象野马似的”“踢皮球似的”“花园似的城市”“仿佛睡着了似的”“乐得什么似的”。为说明语言事实的方便,与“似的”作用相当的“一般”“一样”也可以叫作比况助词。

D、来、多、把

经常附着在数词或量词之后,表示概数。如“十来斤、十多斤、五百来人、五百多人、斤把米、千把人、十多个人”。

E、“(在)...来看/看来、(对)...来说/说来、(不管/不论)...也好/也罢、(如果/要是)...的话”等,也是助词。

语气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语气词

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句子的后面,有时也在句中表示语气。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的、了、么、呢、吧、啊”六个,都念轻声。这六个语气词表达不同的色彩,可分A、B、C三类。

A、的表示确实如此了 表示已经如此或出现新情况

B、么表示可疑呢 表示不容置疑 吧 表示半信半疑

“呢”也可用于疑问句,表示深究的意味。用上“呢”的疑问句,总有表示疑问的词语(如“谁呢?”)或者有表示疑问的结构(如“去不去呢?”)。

C、啊增加感情色彩

以上三类又可以叠用:

A和B叠用:真的么?真的呢。真的吧?

吃了么?吃了呢。吃了吧?

B和C叠用:a、么+啊--->嘛(表示显而易见)

他本来就不愿意去嘛!

人多力量大嘛!

b、么+啊--->吗(表示要求证实)

他明天会来吗?

人多力量就大吗?

A和C叠用:了+啊--->啦

我可见到你啦!

A、B、C叠用:了吗

他去了吗?

语气词一般都放在句末,有时也放在句中,有的表示语气停顿,引起注意,有的表示列举,等等。如:

我呢,一直就是不赞成。

你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急。

譬如喝茶吧,他最讲究。

他爱好体育,排球啊,篮球啊,乒乓球啊,都喜欢打。

二、叹词和拟声词

这两类词的语法特征是:经常单独使用,不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这一特征既不同于实词,也不同于虚词,应算作特殊的词类。如“哼!还有象你这么说话的!”“砰砰,远处传来了枪声。”

1、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应。

唉哟喂 啊 哎哟 哼 咦 嗯 哦 哎呀 哈哈

叹词有时还可以活用为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如:

他嗯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谓语)

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状语)

我听见电话传来喂喂的声音。(定语)

一句话把他气得直哼哼。(补语)

2、拟声词,又名象声词,表示物体的音响或动物的叫声。

砰哗啦噼啪 叮当 咚咚 唧唧 汪汪 吱吱喳喳 嗡嗡

拟声词除了可单独使用之外,还可以充当定语和状语。如“呼的一声”“咚咚咚的脚步声”“叮叮当当地响着”“心里怦怦直跳”

词的兼类与次类

(一)词类的次类

我们所说的某类词的语法特征指的是它的主要语法特征,即足以与其他词类区别开来的语法特征,而不是它的全部特征。事实上,同一类词内部还有次类,各有自己的特征。下面以动词为例加以说明。

动词以“能用‘不'修饰,经常作谓语”等特征与其他词类相区别。动词本身又可再分类。有的动词能带宾语,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可以把动词分为两类:有宾(及物)动词和无宾(不及物)动词。如“吃、姓、当、开始、值得”等能带宾语,“站岗、苏醒、完毕”等不能带宾语。

有宾动词内部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有的只能带一个宾语,有的可以带双宾语,据此,我们又可以把有宾动词分为两类:单宾动词和双宾动词。如“擦、造、保卫、给以”等只能带一个宾语;“给、送、借、告诉、问、欠”等可以带双宾语。

次类划分的深浅程度,取决于进一步说明现象、进一步阐述有关语法规律的需要。例如,“种(地)、拔(草)、垄断(市场)”和“禁止(吸烟)、希望(他来)、渴望(自由)”都是单宾动词,可是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只能带名词性词语作宾语,后者只能带非名词性词语作宾语。如果要区别它们不同的语法功能的话,单宾动词又需要往下分为:名宾动词(体宾动词)和非名宾动词(谓宾动词)。

词类次类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例如,动词不但可以依据语法功能进行分类(见上例),还可以依据类别意义进行分类。依据类别意义,动词至少可以分为如下九个次类:

1、行为动词:表示行为动作。如“看、洗、睡、飞、飘”等。

2、心理活动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恨、想、尊敬、希望”等。

3、行止动词:表示动作开始、进行或停止。如“开始、进行、继续、停止”等。

4、使令动词:表示使令或请求。如“使、迫使、令、命令、叫、教、让、请、请求”等。

5、有无动词:表示事物的有无。包括“有、没、没有”。

6、比似动词:表示事物间的比似关系。如“像、似、如、如同、仿佛”等。

7、判断动词: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和肯定。只有一个“是”。

还有助动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在动词部分已经讨论过了,此不赘述。

(二)词的兼类

词的分类是以全体词作对象的,得出的结果是词类;归类是以个别词作对象的,得出的结果是词性。从分类的角度看,各类词都有自己的特征,类与类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从归类的角度看,有的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征,且词义有联系,这就是词的兼类。例如:“报告”一词它能受数量结构修饰(一份报告),能出现在介词后(把报告交上去),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它又能受“不”修饰,能带宾语(不报告这件事),能带动态助词(报告了、报告过)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因而,“报告”是一个兼类词,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

常见的兼类词有:

a、动/名兼类:领导、指示、计划、翻译、访问、损失、代表、编辑、工作、报告、联系、调查、决定等。

b、形/动兼类:端正、丰富、明白、团结、辛苦、密切、热、紧、充实、低、突出、活跃、活、红、方便、繁荣、便宜、明确、巩固等。

c、形/名兼类:理想、精神、经济、道德、矛盾、科学、困难、幸福、标准等。

另外,还有介词和动词、介词和连词相兼的,前面已作了说明。

兼类词与同形同音词:

二者的共同点是: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征;不同点是:兼类词意义上有联系,而同音词意义上没有联系。如“科学”和“老”都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征。

“科学”既可以是名词(学科学),又可以是形容词(很科学)。“老”既可以是形容词(老科学家),又可以是副词(老哭)。但是,“科学”是兼类词,因为它所兼属的两类词意义上有联系,而“老”是同音词,因为它所兼属的两类词意义上没有联系。又如“打门”的 43 “打”(动词)和“打今天起”的“打”(介词)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两个“打”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兼类与活用:

二者的共同点是意义上有联系,不同点是活用是临时的,是由于修辞的需要把甲类词临时当作乙类词来用;而兼类是经常性的,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征。例如:

A、这个连长太“军阀”了!年纪不大,脾气可不小。

B、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

“军阀”是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胖开”中的“胖”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

在词的兼类问题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仅同音词不是兼类词,同形词也不是兼类词。例如:

A、背上有一处刀伤

B、背了一捆干柴

C、传给了子孙万代

D、给将军立传

例A的“背”念去声,是名词,例B的“背”念阴平,是动词。例C的“传”念阳平,声母为 ch,是动词,例D的“传”念去声,声母为zh,是名词。A与B的“背”C与D的“传”都只是同形词。

第二、“兼类词”是指在甲语境中具备甲类词语法特点、在乙语境中又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不是指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具备甲乙两类词的某些语法特点。例如:

A、群众感到很方便/方便了群众

B、他很同情/同情他/很同情他

例A的“方便”是兼类词,在前个语境中是形容词,在后个语境中是动词。例B中的“同情”不是兼类词,是心理活动动词,“同情”在同一语境中既可受“很”修饰,又可带宾语。例A的“方便”在同一语境中则不能这样,例如不能说“很方便了群众”。

第三,不要把句中的某种成分同某个词类对等起来。例如:

A、他走了。

B、走是可以的。

C、他喜欢走。

例A中的“走”在句中做谓语,例B例C中的“走”在句中分别做主语和宾语。有人认为,既然名词的语法功能在句子中主要是做主语和宾语,例B例C中的“走”就应该是名词,因而A、B、C中的“走”应是兼类词。不能这样看。因为作主语和宾语并不是名词独有的功能,绝大部分动词也都可以作主语、宾语,而且动词在作主语和宾语时并没有丧失动词的特点,它仍可以受副词“不”修饰,也可以带宾语。例如:

D、不走也是可以的。

E、他喜欢走小路。

例D“不走”是主语,“走”受“不”修饰,例E“走小路”是宾语,“小路”是“走”的宾语。

短语的语法分类

词与词组构成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可以是词组,也可以独立成句,例如“他去香港”这个句法结构,可以是主谓词组,也可以单独成句。词组与句子的区别在“语法单位”一节已讨论过了。本章所涉及的“句法结构”(或“结构”),若不用作句子,与“词组”或“短语”同义。

一、短语(句法结构)的分类

(一)从内部组合的方式看

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关系,我们把它们叫作基本句法结构,分别称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和联合结构。

1、主谓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例如:

鲜花盛开身体好今天晴天 门开了 窗台上放着一盆鲜花

2、动宾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例如:

去北京是老师买一本 写钢笔 站着一个人

3、偏正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A、高尚的情操崇高理想南国风光 春天般的温暖 他的到来

老人的孤独这部著作的出版

B、都去很好应该去 认真学习严格地训练 慢慢地走

A组是“定语+中心语”(即为“定中关系”),B组是“状语+中心语”(即“状中关系”)。

4、补充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

打扫干净好极了走出来 跑了两趟 好得很 听得清楚

高兴得跳起来

5、联合结构

结构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它们之间有并列或选择关系。例如:

语言文学准确、鲜明、生动谦虚谨慎 研究决定 少而精

讨论并通过内容和形式今天或明天

除了上述五种句法结构以外,还有同位、连动、兼语、紧缩等结构。

A、同位结构

结构内部两个成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例如:

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他们俩 你自己 雷锋同志 赵坚医师

工人周大勇

B、连动结构

主语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书面上没有逗号隔开,没有关联词语;动词性成分之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例如:

走过去开门站着说话坐在台上看球赛 赖着不走 借书看

有理由提出

C、兼语结构

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合而成,动宾结构的宾语兼作主谓结构的主语。例如:

领着我们走请他讲一讲使他相信 送他出国 叫他来

托他帮忙派小王去

D、紧缩结构

两个成分之间常有关联词语连接,其间有并列、递进、假设、条件等复句所具有的语义关系。例如:

不是阻碍而是推动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你不说我也知道 非去不可

走了怎么办越来越好

(二)从句法结构与别的词或句法结构组合的能力(语法功能)上看大致可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的。

1、体词性句法结构作用相当于一个体词,经常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如“炒菜的锅”这结构,从组合能力上看,相当于一个名词,它可以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炒菜的锅坏了”,也可以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我要买炒菜的锅”。体词性句法结构主要包括:

A、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例如:

高高的白杨树新生事物 我们的家园 新书 B、带有定语的以谓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例如:

老人的幸福内心的痛苦 第三者的出现 他的演出

C、以体词组成的联合结构。例如:

北京、上海和南昌今天或明天 这个和那个 语言文学

D、“的”字结构。例如:

老李的走在最前面的 我的 新的E、同位结构。例如:

首都北京队长李明 工人周大勇 我们的数学老师王宁

2、谓词性句法结构作用相当于一个谓词,经常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主要包括:

A、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例如:

踏实地工作能够克服 非常紧张 最快

B、以动词或形容词组成的联合结构。例如:

边说边笑讨论并通过平凡而伟大 美观大方

C、动宾结构和补充结构

分析情况打排球 放好 走出去

D、连动结构和兼语结构

上山采药开车去那儿 请他跑一趟 让我进去

E、主谓结构一般也属于谓词性结构。例如:

大家讨论他很了解 身体很好 队伍整齐

句法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例如,“心灵的窗户”这个句法结构,从内部结构关系看,是偏正结构;从外部语法功能看,作用相当于一个体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是体词性句法结构。

此外,还有一种修饰性句法结构,它的特点是不充当主语、宾语或谓语,但可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这类结构主要包括介宾结构和数词与动量词组成的数量结构。例如,“关于改革的讨论”“把东西拿走”“去一趟”。

句法结构的组合

句法结构是词与词的组合,但并不是任何实词与实词、虚词与虚词放在一起都能组合。它们的组合是有条件的;要构成各种句法关系还必须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

(一)组合的条件

词与词的组合是有条件的,换句话说,它们的组合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表现在 语义和语法 两个方面:

1、语义上

语义上的选择表现在词与词的组合在语义上要能互相搭配,要合乎事理,合乎习惯。例如可以说“吃菜”“天黑了”,不可以说“吃石头”“天大了”;可以说“很白”“很高兴”,不可以说“很雪白”“很高高兴兴”,为什么?因为“吃石头”“天大了”不合乎事理,48 “雪白”“高高兴兴”本身已包含了程度,不需要再加程度副词,这些也能从逻辑事理上去解释。

有的组合只能从语言习惯上加以解释。例如可以说“吃香”“喝西北风”,不可以说“吃甜”“喝东北风”,这只能从习惯上去解释。“吃香”“喝西北风”是约定俗成的,为大家所承认。而“吃甜”“喝东北风”不合习惯,因而也就不能成立。又如,“好热闹”与“好不热闹”意思一样,都是“很热闹”的意思。这种肯定式怎么与否定式的意思一样呢?这都只能从语言习惯上找原因。

2、语法上

语法上的选择表现在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上。例如可以说“偶然事件”“进行讨论”,不可以说“偶尔事件”“进行电影”,这是因为:“事件”是名词,只能受形容词的修饰,不能受副词的修饰;“进行”要求带动词性词语作宾语,不能带名词性词语作宾语。

(二)组合的手段

词与词的组合会产生主谓、动宾、偏正等句法关系,而要表示特定的句法关系,必须借助一定的组合手段语法手段。汉语最常用的语法手段有两种:语序和虚词。

1、语序

语序指词与词组合的次序。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不是随便组合,而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才能产生特定的句法关系。例如“新年好”是主谓关系,“好新年”则是偏正关系;“客来了”是主谓关系,“来客了”则是动宾关系。

另外要注意,有的句法结构改变内部词的次序后,句法关系不变,这种次序的改变,是出于语义上或语用上的需要。例如,“竹叶粽子”和“粽子竹叶”句法关系相同,都是偏正关系,只是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不相同,这种语序的改变是出于语义上的需要。又如:

A、在篮球场上,甲突然发现乙脸色苍白,直冒虚汗,便脱口而出“怎么了,你?”

B、我刚买到一本散文集,秦牧的。

A句正常情况下的语序是“你怎么了?”B句正常的语序是“我刚买到一本秦牧的散文集”。A句不用正常的语序是为了表达说话者的急迫心情,B句修饰语后置是为了突出修饰部分。A、B两句虽然改变了语序,但与正常语序的句法关系相同。它们跟正常的语序不同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

2、虚词

虚词也是表达句法关系的常用手段。偏正结构的偏项与正项有时要用“的”或“地”,如“美丽的草原”“公开的秘密”“全面地掌握”“深刻地领会”。联合词组各项之间常用“和”“或”“并”“而”连接,如“名词和代词”“今天或明天”“讨论并通过”“纯洁而高尚”。补充结构的正项与后补成分之间有时用“得”,如“好得很”“急得要命”“听得入迷”。

(三)偏正结构和结构助词“的”

“的”是体词性偏正结构中最常用的虚词。偏项与正项之间有时必须用“的”,如“吃的东西”“父亲的母亲”,其中的“的”不可少;有时用不用“的”似乎有灵活性。如可以说“好的天气”“学习的时间”,也可以说“好天气”“学习时间”。“的”在偏正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区别偏正关系和其他关系。例如:

A、高山湖泊高山的湖泊

B、写文章写的文章

C、我们工人我们的工人

D、敌人进攻敌人的进攻

A区别偏正关系与联合关系,B区别偏正关系与动宾关系,C区别偏正关系与同位关系,D区别偏正关系与主谓关系。

2、强调偏项的修饰性或领属性。例如: A、折叠椅子折叠的椅子

秘密武器秘密的武器

历史事实历史的事实

他哥哥他的哥哥

第四篇: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1 第四章 语 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汉语语法学中有关概念数据,术语,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掌握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句子成分和句子分析的方法、句类和句型、分析多层复句的方法。提高学生析句、造句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的水平。教学重点、难点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层次分析法,几种特殊的现代汉语句型。§1.语法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现在己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科学主要有三个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化需要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语言知识的研究处于重要的地位。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己较好地解决了字处理和词处理的问题,句处理问题亟待解决。句处理需要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目前的语法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

以上从科技方面讲了学习语法的重要性,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也离不开语法,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基础不好,其他学科也学不好;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也离不开语文知识,作教师的要讲课,要批改学生作文等作业,这更离不开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中自然包括语法。

二、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客观地存在于语言之中,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律,是语言中大大小小的音义结合体进行组合时所依据的一套规律。语法学是研究、说明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这一术语,可以指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本身,也可以指语法学或语法书。

三、语法学研究的内容 概括起来说是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包括词的构成、词的分类、词形变化的规律等内容。

句法:包括短语的结构规律及类型、句子的构成规律及类型、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等。

四、语法学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

①历史语法学②比较语法学③描写语法学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①传统语法学②结构主义语法③转换生成语法

五、汉语语法的特点(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与古汉语相比)

1、构词法、构短语法、构句法基本上是一套规则,即:词法、句法二者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2、汉语的词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句式变化无标志,词、短语不易分辨。

3、语序、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4、词的转类,活用比古汉语有所减少。

5、量词、语气词较丰富。

六、语法的性质 ①概括性(抽象性)

语言中的词成千上万,句子难以计数,语法不是说明具体的词和句子的含义的,而是从无数具体的词句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结构规律和格式。②稳固性

从历时的角度看,语法与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变化是相当缓慢的。词汇的变化最快,从“五四”到现代,新词不断增加,旧词不断消失。语音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韵文、韵书中可以看出。③民族性

各种语言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印欧语系语言的词大都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但语序固定。④系统性 语法单位及单位间的组合、聚合都有规律性、系统性,其单位与规律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如语序与语素组合,词与词组合、短语与短语组合,在汉语中基本上运用一套组合规则,从而形成了汉语语言单位的组合系统。

七、几个基本概念: ① 形态:词的形式变化。

② 语法形式:由一定的语音形式标示,并作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而存在的形式。③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表示出的意义,即语言结构中语法成分和结构关系所具有、所表示的意义。

④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高度抽象。

⑤语法功能: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产物,包括:词或短语在具体语言结构中所表示出的作用,所具备的特点。

⑥语法特征:即语法功能和词的某些形态变化特征。语法特征的概念大于语法功能的概念。

⑦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指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语法系统,一指语法学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客观存在于语言中的语法结构规律所作的系统阐述。⑧语法手段(语法方式):人们通常把语法形式归纳为若干种,成为语法中所特指的语法手段。

八、语法单位:从语法的角度,在语流中切分出来的一个个音义结合体。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语素是最基本的、最小的语法单位,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划分语法单位的目的是便于进行语法描写和语法研究。

语法单位分三级四等:语素、词、短语、句子共四等。其中词、短语为一级,因为它们都可以构成句子。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法单位,词是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法单位。短语和句子是较大的语言单位。

(一)短语(词组、结构、句法结构)

短语是词按照语义搭配和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而尚未成句的语言单位,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

语素、词、短语之所以是静态的、备用单位,就是因为它们不像句子那样前后有较大的停顿,没有一个完整的语调,末尾没有语气词,书面上不用标点。语素是词的备用单位,词、短语是句子的备用单位,如果词、短语加上一个超语段成分则构成一个动态的句子。超语段成分指语调、语气,较大的停顿,书面上表现为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文章的题目是词、短词,还是句子?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短语的六种基本结构关系:

短语名称 偏正 述宾 述补 主谓 联合 同位

中间可插入: 的/地 着、了、过 得 是不是 连词

前后关系: 修饰限制 支配 补充 陈述 并列 等同 短语的组合形式有两种。实词+实词:基本上可分六类,有的中间也可以借助虚词的帮助。虚词+实词: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方位短语、“所”字短语、比况短语等。

(二)句子

1、句子的概念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前后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叹号等标点表示,整个句子伴有一定的语调和语气。停顿、语调、语气可统称为“超语段成分”。因此句子可作如下表示: 句子=语段成分(词、短语)+超语段成分。

2、汉语句子的特点

如果不区分语法和语用,汉语的句子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不一定具备主语、谓语。

②即使具备主语、谓语也不一定是NP+VP。

③即使NP+VP也不一定是施、受关系。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

3、句子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句子分成不同的类型。①、按句子的语气和功用分(一般称“句类”): ②按句子的结构分(一般称“句型”):

单句:不能分析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单句由词或短语构成,由句子成分作构成材料。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联系的、在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复句中的单句叫分句,复句也有一个超语段成分。③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

句子的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通常认为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除此之外,还有“小零碎儿”——独立成分。

句子成分可以由短语充当,也可以由词来充当。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法关系,句子成分的命名大都是由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决定的。

4、句子分析

①、结构层次分析法:

②、句子成分分析法:

§

2词 类

一、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二、分类的依据

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词的形态变化、词的意义可以作为归类的参考项。

(1)形态:根据词的词法特征,即表示词的某些语法意义的形态来分类。(2)功能:包括词的组合功能和造句功能两个方面,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词的组合功能指某类词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词的造句功能指某类词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不能做什么句子成分。

组合功能可以用某些鉴别字标示,如“很”“是”“不”“有”等,这些词语义比较单纯,有广泛的适用性。

(3)意义:词的意义是个重要的参考项。

三、汉语词类大系

汉语词类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再分为体词和谓词。体词经常做主语和宾语,包括名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和部分代词。谓词经常做谓语,包括动词,形容词和部分代词。名 词

名词一般能用数量词修饰,不能用副词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

2、名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是体词,所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偏正短语的中心语,还可以构成体词性联合短语。

(2)可数名词可以用表示物量的数量词修饰,而不能用副词修饰。(3)一般不能重叠,少数名词可以重叠,重叠后有“每”的意思。(4)普通名词复数可以加“们”。

3、名词的附类 方位名词

4、关于名词的三种语法功能 ①数量词修饰、限制名词的问题 ②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

③名词修饰动词的问题 动 词

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存在、变化、消失、趋向、判断、能愿等的词。

1、动词的意义分类

①行为动词:表行为、动作的。②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③存现动词:表示存在消失变化的。④趋向动词:表示趋向。⑤判断动词:表示判断。⑥能愿动词(助动词): ⑦使令动词:表示使令。

2、动词的主要语法特点:

如下表:A、作谓语;B、带受事宾语;C、带“着、了、过”;D、用物量短语修饰;E、+程度副词“很”;F、+“不、没”;G、重叠;H、构成“×不×”。

A B C D E F G H ①行为动词:说、研究

+ + + - - + + +

休息、失败 + - + - - + ± + ②心理动词:想、喜欢

+ + + - + + + + ③存现动词:有、发生

+ + + - - + - + ④趋向动词:来、过去

+ - - - - + - + ⑤判断动词: 是

+ + - - - + - + ⑥能愿动词:可以、应该 + - - - + + - + ⑦使令动词:请、命令

+ + - - - + - +

3、动词中的几个小类

判断动词“是” 能愿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 使令动词

4、动词 的再分类

根据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可以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不及物动词(自动词、内动词)、及物动词(外动词、他动词)的分类标准有三条:①±受事宾语,②在意义自足的主事主语句里,±宾语,③直接±宾语。一般取①②两条标准确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如果取第③条标准,那么不及物动词就太少了,因为能带施事宾语和处所宾语的动词也是及物动词了。及物动词的再分类

① 体宾动词:只能带体词性宾语的动词。②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

③体宾动词兼谓宾动词:既能带体词性宾语又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形

1、分类

表示性质、状态、形象或形状等的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表性质: ②表状态: ③表形象或形状: ④其他:

2、语法特征

①形容词大都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状态形容词因为已有表示程度的意思,所以不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②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加缀。区 别 词(非谓形容词)

1、语法特点

不能作谓语,只能作定语,加“的”以后更加自由地作定语。

2、区别词与一般形容词的区别

区别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修饰名词作定语,但形容词作谓语,一般可用“很”修饰,这两项功能是区别词没有的,也是形容词与区别词的最大差别。关于名、动、形的区分

1、比较明显的名、动、形可以借助意义来辩别,这可以叫意义初识法。2、比较复杂的,特别是有相同语素的,可用功能辨别法。

区分名、动、形首先应当抓住区别性功能,把名词(体词)和动、形(谓词)区分开来。

3、名、动、形的兼类: ①、形兼动:

②、形兼名: ③、动兼名: 数 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1、数词的分类

(1)单纯数词、复合数词:(2)基数词、序数词:

(3)确数词、概数词:

2、数词的语法功能

①数词常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数量短语经常修饰名词。②数词不能重叠。

③数词表示年龄时,单独作谓语,并受副词修饰.。④在算式中数词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3、正确使用数词 量

1、量词的分类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又叫单位词。一般分为物量词、动量词、时量词三类。(1)物量词(2)动量词(3)时量词

2、量词的语法特点

(1)单音节量词可重叠,重叠后有“每一”的意思,可作定语、主语、谓语。(2)、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可合称数量词。

3、量词的特点

(1)个体量词与名词之间搭配关系比较固定,或说名词对个体量词的选择性很强,汉语的量词发达就是这一原因造成的。(2)增加了一种区别同音语段的语法手段。(3)量词的运用有时还带有修辞色彩。

(4)名量搭配有一定的理据性。代 词

代词不是根据语法功能分出来的类,而是根据“替代”作用把它们聚合起来的。

1、代词的分类

汉语有一套简明的代词,表示指称,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2、代词的语法特点

代词同它所代替的词的功能大致相同,所指代的词能作什么成分,这类代词也能作什么成分。

副 词

只能做状语的词叫副词。“极、很”等少数副词还可以作补语。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程度、范围、时间等。

有人把副词归入实词,因为它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有的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如:“不、没有、也许、有点儿”等。有人把副词归入虚词,因为它不作主要的句子成分,又无实在意义。还有人把它说成半虚词。(半虚词还有介词,半实词是代词)。

1、副词的分类 ①、程度副词 ②、时间副词: ③、范围副词

④、表重复、连续的副词 ⑤肯定副词、否定副词和估量副词 ⑥情势副词 ⑦语气副词

2、副词的位置

一是在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前,一是在句首,即句中和句首。

3、副词的语法功能

①只能充当状语,但“很”“极”例外,还可以作补语。②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但也有例外。

③用在复句或紧缩句中的副词既有关联作用,又有修辞限制作用。

④副词在名词性谓语句中,可作谓语的修饰语。

4、副词的运用 ①、多层否定要正确。②、运用副词不能前后矛盾。③、有关联作用的副词配搭要恰当。④、程度副词运用要适中。

5、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分

6、副词同形容词的区分

7、副词和形容词同音

8、副词和区别词的兼类 介 词

介词用在词或短语前头,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1、介词的分类 ① 纯粹介词: ② 介词兼动词:

介词还可以从表述的意义进行分类。

① 引出处所、方向、时间: ② 引出方式、方法、手段、依据: ③表比较:

④表处置: ⑤表被动: ⑥表排除: ⑦表对象、关联: ⑧表原因、目的:

2、介词的语法功能

①不单独作句子成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不能带“来、去、上来、下去”等趋向动词。

②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常作状语、补语、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③介词短语是一个特殊的功能类,不属体词性短语,也不属谓词性短语。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分 连 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句群等的虚词。

连词都有连接作用,但有连接作用的不一定都是连词,某些副词和少数短语也有连接作用。

1、连词的语法功能和分类

连词主要是表示连接项之间的语法关系。

2、连词和有连接作用的副词的区分

3、连词与介词的区分

4、常用的几个连词

助 词

助词是粘附于词、短语和句子上面,表示某种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词。助词与其他虚词一样,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语法意义,无词汇意义,读轻声。助词有以下四类: ①结构助词:的、地、得 ②动态助词:着、了、过

③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般

④其他助词:所、等、连、给、个、看、它、他们等

1、结构助词

2、动态助词 语 气 词

语气词是后置粘着词,读轻声。一般认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达句子的种种语气,其实不一定。

1、语气词的分类

①表陈述语气的:的、了、吧、呢、着呢、呗、罢了(而已)、也罢、也好、啦、嘞、喽、啊等。

②表疑问语气的:吗(么)、吧、呢、啊(呀、哇、哪)、来着等。③表祈使语气的:吧、了、呢、啊(呀、哇、哪)等。④表感叹语气的:啊、啦等。

2、语气词的特点

①语气词都读轻声,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词。

②一种语气可能有几个语气词来表示,一个语气词也可能表达几种语气,所以一个语气词属何语气,要有一定的 语境。

③两个语气词连用,可能由于同化或异化作用而发生音变,成为一个音节。

3、基本语气 词

上面列举的语气词最基本的有六个,可分为三组。

4、结构助词与语气词等的区分 叹 词

叹词是表示人类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1、叹词的分类

2、叹词的特点

3、叹词的位置和功能 象 声 词(拟声词)

象声词是摹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

1、象声词的作用

用语音摹拟自然界的声音,以增添声音的实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使语音形象、生动、具体,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

2、象声词的分类(1)定型的:

(3)非定型的:

3、象声词的功能 词 类 小 结

(一)词类与词性

(二)主、宾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动词是否变成了名词

(三)关于名动词、名形词

(四)词类交叉问题 参考之一(语法概说)第一节 语法概说

1.语法

语法有三个含义,但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本章所学的内容也是这个含义。

语法规律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当中。人们所说的话,每句话里的词语怎样搭配,怎样排列,搭配和排列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语法研究的内容,就是从无数具体的句子中抽象、归纳出句子的结构规律。

如“火车”、“天气”不能说成“车火”“气天”;再如“我们上现代汉语课”这句话中每个词所占据的位置都是一定的。

2.各级语言单位在组成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1)语素与语素组成词:道路——群众——伟大(并列)

(2)词和词组成短语:打扫房间——绘制图片(述宾短语 动+名)

(3)词和短语组成句子:我把电脑关闭了。——弟弟把钢笔弄坏了。(甲把乙怎么样了,其中甲为施事,乙为受事)

3.语法的特点 语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概括性。语法规律不是指个别的、具体的句子结构格式,而是从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规则。根据这种规则组词造句,可以造出许许多多合格的句子。

二是稳定性。语法规律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跟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的发展变化缓慢得多。

3.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研究目的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历史语法学、比较语法学和描写语法学。

从研究的方法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和转换生成语法。

4.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

汉语是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也就是说,形态变化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语序在汉语语法中有极大的作用:其一,相同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的句法关系,如“经济繁荣”和“繁荣经济”的句法关系不同。其二,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施受关系,如“人民爱总理”和“总理爱人民”的施受关系不同。其三,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说话的口气也不同,如“你怎么啦?”和“怎么啦,你?”的口气不同。

虚词在汉语语法中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一,不同的虚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句法关系,如“我和你去”与“我或你去”句法关系不同。其二,不同的虚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如“他离开了”和“他离开吗”语气不同。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之一(语法概说)

第五篇:现代汉语语法教案

现代汉语语法教案——词性

教学目标:掌握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的或者活用的词性,帮助古文的理解和学习。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㈠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

人:鲁迅、儿童、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物: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本、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维、政治文化 时间: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处所: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方位: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㈡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表动作行为:劝阻、保卫、学习、研究、打击、表扬、进行、开始、发展、禁止 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消失、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想念、打算、喜欢、渴望、向往、担心、厌恶、期待、憎恨 表判断:是

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会、能够、可以、愿意、需要、应该、必须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动词的语法特点】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说说

谈谈

看看

想想

试试

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几个容易判断错误的动词】 1.动词“是”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有语病的句子

正确的句子 老师有布置作业吗?

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你有去超市吗?

你去过超市吗?

昨天有下雨吗?

昨天下雨了没有?

3.助动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㈢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可以修饰名词(红花),也可以修饰动词(勇敢前进)。

表性质的: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软、硬、苦、冷、热、坚固、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飞快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

“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2.有些常重叠使用:

单音节: AA式长——长长(的)绿——绿绿(的)红——红红(的)慢——慢慢(地)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神秘——神神秘秘 清白——清清白白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ABB式:兴冲冲

气呼呼

喘吁吁

绿油油

凶巴巴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常带有喜爱或贬低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瘦巴巴的身体”“干巴巴的皮肤”。3.形容词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

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是动词。

㈣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第二、第三„„ 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构成“数量词语”,在句子中一般做定语(一本书),有时也做补语(来了三回、看了五遍))。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3.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㈤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不能单用。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①专用的: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②借用的:摸(摸一摸,走一走、说一说、看一看)“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

架次: 飞机架数次数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

人次:人数和次数的总和。十个人一起行动三次,总计叫“三十人次”。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㈠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副词的语法作用】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①这办法好得< 很>。

②这办法好< 极> 了。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比较下边两组词: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㈡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 7 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㈣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

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易混词的辨析标准】

一、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二、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三、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四、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五、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

明天我在家。

他在看书。我比你高一点儿。

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

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巩固练习】

语文语法知识练习

1、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2.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名词

动词

连词

B.名词

形容词

介词

C.代词

副词

介词

D.动词

动词

介词 3.与“为了祖国,前进!”中加点词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人多,屋子里很热。

..B.小青在上海。.C.我们按照程序严格把关。

..D.我和你一起走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他在学校里。

②他在阅览室学习。.. B.①这座房子朝南。

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B. 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②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 C.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老师正和小红谈话”中“和”的词性相同的是 A.他早点吃的是牛奶和面包

B.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C.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

下载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学习中心: ————————————————————————————— 一、分析题 1.指出下列词语......

    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对外汉语师资培训讲义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本课内容 第一讲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汉语句型与句类 第三讲汉语中各种补语的教学第四讲汉语中特殊句式的教学 第五......

    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 马 真(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基本参考书目 (带“• ”必读) 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精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第一章 语法概说,汉硕咨询扣:伊尔酒吧三六欺凌四五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第二章 词类 一 、词......

    现代汉语语法总结(精)

    成分,它能独立成句。 句。 句。 数 ②表示悲痛的 ③表示愤怒的 ④表示惊讶的 ⑤表示呼唤的 ⑥表示答应的 唉、哎哟 哼、呸 唉呀、咦 喂 嗯、唉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 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

    语法是学习语言的“拐杖”,踏着“前人足迹”过河——《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报告 本学期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将要告一段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继先前《现......

    现代汉语语法之词类练习

    现代汉语语法词类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1、专用名词,如"上海、李白"。2、抽象名词,如"范畴、质量、品德、友谊、方法"。3、方位名词,如"上"""左""前""中""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