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郑易平王维
(摘要]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客忽视的。清教的契约思想为北荚殖民地人民反抗英王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I新教的人权政治思想为美国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宗教大觉醒运动不仅使契约思想、人权思想广为传播,而且在此基础上速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关键词]基督教 文明 清教新教 大觉醒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首次把“文明”而不是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区分人类集团的标准和引发后冷战时代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文明观里,宗教是构成文明的首要因素。亨廷顿的观点或许偏颇,但他从文明的角度看人类冲突的独特视角,还是给了人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另一位美国学者奥利维尔·如恩斯在《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一书的前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菲雷在回顾1989年苏联解体,致使美国最终获胜时,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苏联是个超级大国。它或许一直都拥有令人敬畏的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但却从来都不是一个文明,证据就是它可以在旦夕之间消失,而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性遗产。我在考察促成‘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美国世纪’时,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表明美国的情况正好与苏联相反。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原因恰恰在于它的文明。”[1]可是谈起美国革命,人们立刻会想起潘恩、杰斐逊、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的贡献,也很容易想起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影响,而基督教文明作为美国革命的重要背景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一、清教契约思想对美国革命的贡献
“契约神学”是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认为,人与上帝之间有一个契约,那是人自愿与上帝订立的契约,即恩典契约。通过恩典契约,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赐予,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这个赐予而存在的。清教主义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是加尔文主义的一个分支,因此深受加尔文契约神学的影响。清教分离派首领罗伯特·布朗于1582年在荷兰出版了两本书,提出了契约思想,他写道:“建立的或集合成的教会是一群或一些基督徒和信教者。他们按自己的志愿,与他们的上帝订立契约,受辖于上帝,并在神圣的共同体中得到了上帝之法。”[23而重要的是,布朗把清教的契约思想引入了政治领域。他说:“人们应该有什么协议呢?”“对于教会神职人员,必须有教会协议;对于民事行政官,必须有人民的协议或共同体的协议。,[3]也就是说,一切合理的权威来自上帝的圣谕和人民的协议,其民主倾向清晰可见。清教徒来到北美,继承和发展了清教分离派的契约理论,确认了契约思想及相关的权利,即教会或政府的建立是被治者同意的产物。在《五月花号公约》中,教会契约已成为自治共同体的基础。“《五月花号公约》不仅使契约缔结者联合起来崇拜上帝,而且缔结契约是为了建立新的共同体和新政府。”[4] 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指出:“源于圣经传统的圣约思想与建构民治国家的思想相连。最后,订立圣约及把‘我们自己联合在一起的方式’将以法案、条例及宪法等公正而平等的法律形式体现出来。”美国联邦制中的核心观念是以订立圣约和把我们联合在一起的程序形成自治的关系社群。,__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 喻的: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他们拥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所有的人生而平等的预设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即 在上帝面前人们处于根本平等的地位,并且,这种传统告诉我们,所有人出身都相同。,E63 《独立宣言》阐述了契约权利思想:“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他们的公正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一无论何时,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坏这些真理,人民都有权改变或废除之,建立新政府⋯⋯”既然英王暴虐,违反了契约,殖民地人民就有革命的权利。人们一般认为《独立宣言》所阐述的契约思想基本上来自洛克,因为杰斐逊熟诸洛克的《政府论》,并把洛克的观点称为 “常识”。其实,清教的契约思想早于洛克半个至一个世纪。此外,关于契约思想,“罗杰·威廉斯、托马斯·胡克和约翰·怀斯等人都曾详细阐述,想必杰 斐逊也是熟稔的”r73。另外,《独立宣言》也是在总结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在美国革命的酝酿时期,抵抗暴政的权利思想已被广 泛传播,这其中新教牧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萨诸塞的一位清教领袖、波士顿的著名牧师约翰·科顿于1633年写道,当人民发现统治者违背了“他们宣誓遵循的公正和幸福的原则”和背离了“他们的契约的根本条款”时,也就免除了人们对他的效忠。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拿起武器”也是合法的[8]。显然,清教的契约思想为美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来源。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勋爵
在论述美国革命时指出:“这种革命精神通过殖民
地宪章而源自于十七世纪的教派。”[91而托克维尔说得更清楚:“从第一个在美国海岸登陆的清教徒身上就看到美国后来的燕个命运,犹如我们从人类的第一个祖先身上看到了人类后来的整个命运。,I-103因为,“清教的教义不仅是一种宗教学说,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最纯粹的民主和共和理论相一致”E11"1。
二、新教对美国人权政治思想的贡献 1.新教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思想 美国的建国者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少数几项绝对权利之一。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政府都无权强迫个人接受任何教义或者检查任何教义。政府不得强制推行一种宗教信仰,也不得因为人们有信仰或者无信仰而剥夺他们的任何权利或者特权。因此,美国宪法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加以保护,其《权利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 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清教徒最初历尽艰辛,甚至牺牲生命来到北美就是为了实现宗教自由的理想。可是清教徒到北美后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排斥其他教派。在这种情况下,罗得岛的缔造者浸礼教牧师罗杰·威廉斯,坚决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正统清教所奉行的政教合一原则,反对政府干预宗教事务,强调宗教信仰完全是上帝与每个个人之间的关系,他有一句名言:“上帝设置一堵墙,将他的教会园地隔开,不受荒原的污染。”[121他在1664年撰写的题为《论因 信仰而遭迫害的血腥教义》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精神领域与世俗领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教会掌管精神生活,行政官员管理世俗事务n引。他认为正确的宗教政策应免除政府干预宗教的危险,政教分离正是为了保证各教派的宗教自由,而宗教自由是一项主要的自由权利。作为罗得岛的缔造者,他从英格兰争取到实行宗教宽容原则的特许状,该特许状规定:“在这殖民地,任何人不应母宗教上的意见的分歧而以任何方式受到骚扰、惩罚遭致不安或遭到怀疑,不得在实际上侵犯我们这一殖民地公民的和平。”[141罗杰·威廉斯在罗得岛实行宗教自由政 策,甚至宽容到连无神论者也得到了保护。
在殖民地时期,除了浸礼教之外,虔教派和贵格宗也主张宗教自由。贵格宗的教义是根据《新约全书·约翰一书》,即以“上帝就是光,在此毫无黑暗,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演绎而来,认为每个人心灵中都有内心之光,即“光明的种子”,可以直接感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意志。因为人人能直接同上帝交流,因此,无需牧师作为中介。这体现了一种宗教平等观。它主张有原罪的人只要承认其原罪,真心忏悔,修正其言行,都能得到救赎和上帝的恩泽。它反对宗教迫害,认为那样做背离了耶稣的悲悯精神,实质等于精神上的谋杀[1引。贵格宗领袖威廉把信仰自由看作是最重要的自由。他在1670年撰写的《信仰自由的伟大事例》中,把信仰自由界定为“不仅是相信或不相信这一原则或那一原则的思想自由,而且是对我们所认为绝对需要的原则以鲜明形式加以崇拜的自由。’’c16] 2.新教的自由民主思想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清教徒是平等思想的传播者。首先清教徒主张一切人在原罪方面是平等的。其次,清教徒接受了加尔文的“预定论”,严格区分选民和弃民,但同时主张,没有人能自己救赎自己,每个人获救的机会是与他人一样的。倘若一切人在原罪和基督神恩面前是平等的,那么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平等的。马萨诸塞的进步牧师约翰·怀斯著书立说,宣扬“理性会指导人们不可避免地选择民主制,选择自然之光珍惜的政府形式,作为是适宜人类的公正和自然权利的政府形式-E17]。他强调人按天性是自由和平等的,指出“一切仁政的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的福利以及每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尊严等权利,并保障这些权利不受侵害,[18]。在此,他明确提出人人平等和人人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人权观念。
康涅狄格的奠基人,杰出的清教徒托马斯·胡克,主张一切人享有宗教平等和世俗世界中的平等,必须经由大家的同意才能建立教会或政府。他宣称:“遴选公共官员是人民的权利,并得到上帝的恩准。”选出的官员,“其权力是有限度和范围的’’[”3。波士顿具有强烈民主精神的牧师乔纳森·梅休生活在英国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矛盾逐渐加剧的时代,他被约翰·亚当斯称为美国革命前15年 中“唤醒和复兴美利坚原则和感情”的最重要人物之一[2引。他在《无限制的臣服》布道中鲜明地主张抵抗专制政权的权利,认为无限制地臣服掌权者是
“荒谬的”。他提出了.“合法抵抗”的原则,他说:“我们可以保险地主张两件普遍的事而无害于政府:其一,当世俗统治者所行之事不适合上帝的意志时,可不必服从⋯⋯不服从他们是一种责任,而非犯罪;其二,任何政府摒弃公共福祉和社会安定这一政府的目标,⋯⋯那么人们就没有理由或动力去顺从或臣服。”统治者“从上帝那里得不到做坏事的权力”,政府是受“人民的委托而建立的,当权者滥用这种委托权力,人民可以取回委予其他人川E 13。除清教之外,在英属北美殖民地,还存在新教的其他教派,诸如浸礼教、虔教派、贵格宗等等,他 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浸礼教牧师罗杰·威廉斯不仅大力倡导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而且宣传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政府只是人民主权 的创造者。
贵格宗不仅和虔教派一样主张宗教自由和社
会平等,而且在政治实践上主张贯彻人民主权。贵 格宗领袖威廉·宾缔造了宾夕法尼亚,他于1682 年为宾夕法尼亚起草了《政府体制》的基本法,在序 言中,他明确指出,一切政府的伟大目标和本政府 体制的目的是“支持崇敬人民的权力,保障人民不 受滥用权力之害。”“没有服从的自由是混乱,没有 自由的服从是奴隶制”,因此,公民享有自由权的时 候,无论统治者,抑或被统治者都要服从公正的法 律‘2引。
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威廉·宾强调政府 的分权制衡,他主张政府由三个部门组成:总督(没 有否决权),一年一度选出的助理会(有权提出法 案,并在行政上协助总督)和一年一度选出的议会(有权批准或否决助理会提出的法案)。同时他还主 张官员轮换制。威廉·宾表示,他制定政府体制,旨 在保证实现人民的三种基本权利,即自由权、财产 权、通过投票选举以参与立法的权利和通过司法系 统受行政部门保护及参与司法和行政的权利[2引。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属北美殖民地新教进步 牧师对殖民地人权政治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 们从新教教义出发,在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信仰自由 的同时,主张社会平等,阐明了被统治者的同意是 建立合法政府的基础;主张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 制,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同时主张政府内部分权制 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甚至宣称如果当权者滥用权 力、背离公共福祉,人们有抵抗乃至革命的权利。这 些思想对后来的革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 愧是美国人权政治思想的先行者。
三、第一次宗教大觉醒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1730~1760年北美殖民地开始了第一次宗教
大觉醒运动,即唤起民众宗教热情、复兴传统宗教 虔诚的运动。宗教复兴者打破了以往在教堂定期进 行宗教活动的惯例,不分地点、时间,凡有人群的地 方皆为布道场所。他们采用即席讲道、家访等多种
方式四处布道,有的地方还把布道场词编印成册,__在民众中广为散发。为适应传教与培养高级教牧人
员的需要,宗教复兴者陆续建立起高等学府。大觉醒运动使“唯信教义”、“预定论”等神学思 想广泛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提出了普遍救 赎的宗教平等观,宣称不是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 一个人的个人宗教体验,才是救赎的条件,并且这 种救赎最可能降临于一般的、未受过教育的人们身 上。公理宗牧师乔纳森·爱德比兹在马萨诸塞推动
宗教复兴时,摒弃了加尔文教对“选民”和“弃民”的 划分,强调精神的觉醒是上帝预定的被救赎的人的 标志,在广大人民中间得到了响应。“大觉醒”显然造成了一些教派分化,使越来越 多的信徒背离国家教会,但却使宽容异己之风尚得 以发扬,推动了众多的宗教派别与团体的形成和相 互的认同、理解与尊重。宗教的民主化促进了民主 热情,宗教的平等观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平等观,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平等的认识。结 果使代表不同宗教派别的牧师在政治上活跃起来。每年的选举也就不像往昔那样平静了,希望连任的 官员感受到了选民的压力,这多少削弱了统治者的 控制力量。
另一方面,“大觉醒”唤起了各殖民地民众对经 济和政治上的共同利益的认同,加强了民众共有的
“上帝选民”、“特殊命运”的信念,促进了美利坚民 族一体化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达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提供了道德依 据‘2 4|。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家威廉·麦克劳克林
认为,大觉醒“福音运动为(美国)革命奠定了基础。它在摧毁老殖民地社会静态的贵族式的、阶级层次 分明的和审慎控制的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 用’’[2引。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革命前夕1776年1月,潘恩这位“自由的使者”发表了著名的革命檄文《常 识》,此书出版后在殖民地居民中不胫而走,成为北 美人民反英最具号召力的思想武器。一般认为,《常 识》中宣传的革命理论是世俗性的,然而,潘恩在抨 击英国君主专制政体和世袭制的合法性基础时却 使用了大量的圣经话语。在书中,潘恩详述了《旧 约》中犹太人向耶和华要一个世俗的国王来统治他 们的故事,指出君主政体是起源于基督教之外的异 教徒的政权形式,而上帝是反对君主政体这种统治 形式的,甚至把君主政体列为一种罪恶。此外,在列 举世袭制的弊害时,潘恩把世袭制同基督教的原罪
说相比较,认为二者是“相类”的,都是“不光彩”和 “丢脸”的。最后,他总结道:“君主政体和世袭制度 不仅使某个王国而且使整个世界陷于血泊和瓦砾 之中。这是《圣经》所反对的政权形式,所以免不了 要发生流血。”
《常识》的发表和传播,正值北美第一次宗教大 觉醒如火如荼之际,当时人民的宗教意识空前高 涨,《常识》的宗教话语巧妙地把宗教意识和革命意 识融合在~起,使人民的革命激情进一步高涨。(作者:郑易平武汉大学在职博士生、中国矿 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008; 王维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徐州221008)参考文献
1-13[荚]奥利堆尔·如恩斯:《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固世纪》,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23 H.M.Dexter,Congregationalism As Seen in Its litera— ture,New York,1975,P101~105.
[3][7][15][17][18][19][20][21][22][23][25] 转引自陆
镜生:《美固人权政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4~65、130、91、88、88、89、89、92、92~93、96页。
[43 J.Mark Jackson,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oliti. cal Thought,New York,1932,P61.
[5][6][美]文森特·臭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 联书店2003年版,第56、58页。
[83 Perry Miller,The New England Mind:the Seventeenth Centuty,New York。1957,P410.
[9][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 页。
[10][11][法]托克堆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323、36页。
[12]Mark De Wolfehowe,The Garden and the Wilderness:
Religion and Government i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History,Chicago,1965。P6~7.
[13]Providence:Massachusetts Club Publications,1870,V01.3.
[14]Anson Stokes and Leo Pfeffer,Church and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1964,P65.
[16]Mary Maples Dunn,wilIiam Penn:Politics and Con~ science,Princeton,1967,P146.
[24]Sydrney E.Ahlstron,A Religion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 979,P294.__
第二篇: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却在欧洲地区兴旺发展。从其在欧洲的产生、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们世代的信仰。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它烙印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政治、艺术、社会生活等。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中文学的影响: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各时代西方人民的精神,从而影响了文学创作。基督教在西方文学史上组要发挥了提供素材、思想融入、潜在价值影响的作用。提供素材是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基督教文化文本形式以《圣经》为主,将犹太民族的历史故事、宗教事件、民族风俗等接受过来,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稣门徒事迹等,形成教会文学整体结构,成为后世创作源泉。受基督教影响,西方文学作品体现多种多样的主题,例如创世说、原罪说、禁欲主义等,通过“故事引用”、“寓意化用”等形式,来表现西方社会的生活环境。潜在价值影响是指基督教文化更深层次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超出狭隘的宗教思想,更深沉的宣传了真善美等人生价值,成为西方文学所追求的永恒价值。
基督教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以主流的思想地位引领着西方风文明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它以《圣经》作为权力和信仰的来源,影响了西方政治中的人权民主、国家观、二元政治观及二元化权力体系。基督教尊重人权的传统思想,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很多重要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的开头。国家对于基督教来说是工具的体现,在道德上,它是罪恶的、低俗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统治工具。对于基督徒来说,国家无权干涉人类的精神生活,国家权力是有界限的。西方二元政治的产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表现为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的分割。在基督教的国家观及二元政治观的影响下,西方社会衍生“有限政府”的思想。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如建筑风格、艺术、节日习俗、生活观念、大学教育等方面。受基督教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兴起于十二世纪中期的法国,随后很快传遍欧洲。哥特式建筑表现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这些教堂拥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修长的束柱、高高的穹顶,令人赞叹不已。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
《圣经》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在艺术方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大巨匠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在音乐方面,《弥赛亚》《创世纪》等名作都取材于圣经。在哲学方面,中世纪的哲学就是被学者称为“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著名哲学家都是圣经学者。
修道院院士认为,体力劳动是精神劳动的组成部分,培养了西方重实践、重手工的生活观念,所以科技不断发展,最终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从人文精神特质和文化发展角度讲,基督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质的伟大贡献,基督教的教义及神学思想,对西方人文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基督教已经渗入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别是那种指向绝对价值的超越精神,已经成为西方文化最醒目的标志。
第三篇: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并渗透至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本文从节日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浅谈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 西方文化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公元135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自从基督教传入西方世界以来,它的教义经典《圣经》就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淡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节日习俗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们庆祝救世主耶稣诞生的宗教喜庆节日。圣诞节的故事源自于《圣经》。一位天使显灵并告诉牧羊人,救世主作为玛利亚和约瑟夫的儿子,已经在伯利恒的马厩里诞生。三个来自东方的先知追随着一颗奇异的星星来到婴孩耶稣身边,向耶稣伏拜,并献上黄金、乳香作为礼物。现今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圣诞节已成了家庭团聚和互赠礼物的全民假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
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它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习俗也和基督教息息相关。洗礼是基督教的习俗之一,源自《圣经》中的传说。据称“施洗者约翰”在约旦河一带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以赦免。当时耶路撒冷及犹太各地的人纷纷来到约翰这里,承认自己有罪,愿在约旦河里接受约翰的施洗。这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到约旦河,也接受了约翰的施洗。当耶稣出水时,天忽然开了,圣灵从天上飞下,像鸽子一样落在耶稣的身上。天空传下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根据这一传说,洗礼便逐渐成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仪式,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就施洗,成年人入教时也要受洗,以象征洗去以
前的罪孽,成为纯洁的人。
婚娶在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与基督教相关的习俗。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庄严的,是新婚夫妇在上帝和会众面前互立的誓约。因此婚礼仪式一般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完成,有序乐、进堂、读经、婚誓问答、交换结婚信物、教会宣告、教会贺词、唱诗、祝福祷告、礼成等固定的宗教程序。
另外,西方人的丧葬习俗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庄重肃穆、追思,过程哀而不伤。葬礼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是在教堂进行追思仪式,先由神父或牧师带领唱诗、读经、祷告,接着由亲友们上台讲述死者的生平。第二阶段是墓园安葬,其过程首先仍是唱诗、读经、祷告,传统习俗是置放十字架于死者胸前或将死者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棺木入土时,让死者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参加葬礼的诸亲友逐一将携带的鲜花覆盖棺木表达祝祷,并向家属致意后离去。通常大家还会到过世者家中聚会,这也是西方习俗中亲友相聚的重要场合。
二、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基督教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基督教对日常交际语的影响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意旨安排的,因此说英语时经常提到上帝。在日常交际语中,英美人经常使用以下的感叹词。如表示惊讶时会说:“God!”,“My God!”,“Oh,my God!”,“God Lord!”,“Oh Jesus!”,“Jesus Christ!”,“Good Heavens!”(我的上帝);在表示希望自己或别人获得成功时会说:“God bless me/you!”,“May God bless me/you!”(愿上帝保佑我/你);在危险过后会说:“Thank God!”(感谢上帝);表示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时说“God save the mark!”(得罪了);表示对某人喜爱、感谢或慈爱的感情时说“God bless his soul!”,“God bless his heart!”(愿上帝保佑他);表示咒骂时说“God damn!”,“God damn you!”(该死的!);发誓时说“by God”(老天爷作证)另外,英语中频繁使用的一句话“I love you”也与基督教密切相关。英美国家人自小被教导:信上帝的人皆是姊妹,必须彼此相爱。所以西方人在大众面前说的“I love you”实际上表达的是这种“爱”是欣赏对方,而不是相恋的“性爱”。由此可见基督教对西方的日常交际语有很大的影响。
(二)基督教对一般词汇的影响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与基督教有关。有些词汇与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如:Christianity(基督教)、Jesus Christ(耶稣基督)、Roman Catholic(罗马天主教)、Protestant(新教)、Bible(圣经)、New Testament《新约》、Old Testament《旧约》、cross(十字架)、pray(祈祷)、church(教堂)、cathedral(大教堂)、chapel(小教
堂)、paradise(天堂)、hell(地狱)、Mass(弥撒)、bishop(主教)、preacher(布道者)、priest(牧师)、pilgrim(朝圣)、gospel(福音)、hymn(赞歌)、worship(崇拜)、confession(忏悔)等等①。
有些词汇蕴含着基督教文化。如:breakfast(早餐)来自基督教“解除禁食”(breaking the fast)的习俗。人们分手时说Goodbye(再会),其本意就是“God be with you(神与你同在)”,holiday(假日)的本意是“holy-day(圣日)”的意思。restaurant(餐厅)一词中的“rest”也源于《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来我们这里,我就使你们安息。”(马太福音第11章第28节)。这类词语还有:Scapegoat(替罪羊),grace(美德、慈善),disciple(追随者、信奉者),lecture(演讲、讲座),martyr(受害者、烈士)等等。
(三)基督教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②。英语中的大量习语都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如英语习语中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直译为“别把珍珠放在猪的面前”,意译为“对牛弹琴”),出自于《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耶稣用此句告诫他的门徒,要有洞察力,而不要随意论断别人;也不要枉费心机,企图把福音传给那些不知好歹的人。
英语中非常流行的习语“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本是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21章24-25节中记载地用以惩罚暴行的一个条例。
习语“sow the wind and reap whirlwind(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出自《旧约·何西阿书》第8章第7节:上帝不满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告诫他们:“他们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后来人们用这个习语表达“恶有恶报。”
又如,Judas(犹大)是《圣经》中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把他的老师耶稣卖给大祭司。在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指出门徒中有卖主之人,犹大吓得提前离席溜走,去给敌人引路捉拿耶稣。他们约好以亲吻为暗号,犹大吻谁,谁就是耶稣。他们一到,犹大径直走向耶稣,假惺惺地喊了声“祝福,老师!”然后就亲吻他,大祭司手下人就立刻把耶稣绑起来,带往祭司长那里去受审,随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以亲吻的方式出卖了耶稣,由此人们便引出Judas’kiss(犹大之吻)一语,来比喻背叛的行为。
英语中有一个成语“curious as Lot's wife”也是源于《圣经》。根据《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的说法,罗德(Lot)本人住在著名的罪恶城市所多马(Sodom),有一妻两[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女。后来,上帝要毁灭所多马以及和它邻接的几个罪恶城市;由于罗德平素是个好人,又是先知亚伯拉罕的侄子,所以上帝特别打发两名天使,在诸城被毁的前夕到了罗德家里,催促罗德一家人赶快出城,并吩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千万别回头,要火速跑到山顶。但是罗德的妻子出于好奇,在诸城被毁,闹得天翻地覆之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以致触犯诫条,身体顿时化成了一条盐柱。从此curious as Lot's wife就成了“过分好奇”的代名词。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也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据《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记述:有一次古巴比伦的国王伯沙撒在宫殿里设宴纵饮时,突然,不知从哪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手指,当着国王的面,在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下了三个奇怪的单词:MENE(弥尼)、TEKEL(提客勒)、UPHARSING(乌法珥新)。国王张皇失措,惊恐万分,众人谁也不懂墙上所写的字是什么意思。后来叫来了被虏的犹太预言家但以理,才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大难临头。他说:“弥尼就是上帝已经算定你国的年日到此完结;提客勒就是你在天平里的份量显得无足轻重;乌法珥新就是你的国家即将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以理的预言当天晚上就应验了:伯沙撒被杀,巴比伦的王位被玛代人达利乌夺去。于是“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的确切含义就是:迫在眉睫的灾祸或不祥的预兆。
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源于基督教故事或反映基督教思想,如“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九死一生)”,“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the patience of Job(及大的耐心)”,“doubting Thomas(多疑的人)”,“bear one’s cross(献身,忍受痛苦)”,“man propose,God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既往不咎)”,“God bles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等等。
三、文学
这么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基督教和《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西方许多伟大的作家都以《圣经》为思想源泉,创作出众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意大利最伟大的文学家但丁将他的名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受基督教影响之深。但丁描写自己由地狱到天堂的行程,实际反映了《圣经》的思想:人如何摆脱罪恶,使灵魂得到净化,最终使心灵得到完善,归向上帝。在但丁之后产生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拉伯雷、彼得拉克等人的著作,在揭露教会腐败的同时,积极宣传了基督的爱,宣讲基督教宽容、顺
从的精神。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虽然没有一部属于宗教题材,但所有作品无一不渗透着基督教的原罪观。他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善恶一体”的思想,认为“罪”与“恶”本属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故莎士比亚笔下没有纯粹的善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上帝的爱,面对有罪的人类,上帝用他毫无功利的无私之爱,仁慈地对待他们,拯救他们。这种上帝永恒的爱和宽恕精神贯穿于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之中。
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和雪莱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基督教精神和《圣经》的影响。拜伦的诗剧《该隐》,以《创世纪》中该隐杀弟的故事为素材,塑造出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形象。整个诗剧探讨了基督教所关心的人类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自称“无神论者”的雪莱,早年就醉心于《圣经》文学,《圣经》中瑰丽的诗意常使他喜不自胜。在他的《基督教会史》一书中更是盛赞耶稣宽厚仁慈的美德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艺术
《圣经》在影响西方文学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西方的绘画和音乐艺术。自中世纪起直至18世纪,很多教堂建筑里的绘画风格,其主题重点往往放在对耶稣生平的描述,尤其是对耶稣受难场面的描绘。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创作了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杰作。在意大利有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旷世杰作《最后的晚餐》、拉斐尔举世闻名的圣母像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巨作《创世纪》及《最后的审判》,艺术成就无与伦比。虽然18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日趋世俗化,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逐渐减少,但仍有一批以《圣经》为题材的名作,如19世纪的雕塑大师罗丹,曾根据《圣经》创作了雕像《夏娃》、《地狱之门》、《圣徒约翰》等不朽之作。
回顾一下西方音乐发展史,便可以看到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就不会有今天的西方音乐。教堂音乐发展到今天,按类大体可分为:弥撒曲、受难曲、神曲、安魂曲、圣歌、圣诞歌曲、赞美诗等。所有这些歌曲的题材或歌词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圣经》。西方著名音乐家为教堂音乐曾作过许多名曲,如莫扎特创作的圣歌《上帝保佑我》和弥撒曲《主日》,海顿的《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神曲《以利亚》,舒伯特的《F大调弥撒曲》等。这些著名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赫。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他的音乐不仅对基督教徒影响甚大,而且对当今世俗社会的精神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结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诚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西方的基督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惟一最重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是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同时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可见,“假如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化史要重新撰写”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参考文献
[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3]R.Dean Peterson著,《基督教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易斯·霍普菲,马克·伍德沃德著,《Religions of the World》[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5]顾嘉祖等著,《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6]袁瑛著,《试论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124页。
[7]梁汉平著,《论宗教对英语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02页。
[8]韩国军著,《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84页。
[9]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10]蔡军著,《试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漫谈英语,2003年8月,第4页。
第四篇: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婚姻观念对西方世界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独身和结婚的态度上,基督教认为应该结婚,但是在后期也不反对独身;基督教早期将婚姻视为圣事;基督教曾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淫乱;基督教推动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同时在婚姻的缔结、婚姻的接触、生育制度、性观念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婚姻观念影响
一、基督教婚姻思想及形成
婚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为社会观念所接受,为法律所认可的两性结合。在西欧,基督教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建立在教义基础上的宗教法构成另一种独立的法律系统。基督教最初只是犹太教一个支派,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及创世神话等观点,并接受犹太教的圣经作为《旧约全书》,后来才形成自己的圣经《新约全书》。基督教正式形成后,早期教父们又进一步发展、充实基督教的思想。而到了中世纪,产生了大量的教皇教令、规则书和宗教法规,它们构建了基督教会的基本思想。其中婚姻思想是基督教宗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督教早期的发展对其世俗婚姻的规定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拥有丰富的婚姻伦理资源,但如何真正应用并实践这些原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圣经中的婚姻伦理并无系统可言,将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一男一女的原则。贾诗勒指出:“《圣经》所说的婚姻,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男性和生物学上的女性之结合,这一点从起初开始就已经明显了。”上帝造人时是“造男造女”,先“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男人,再“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成女人,其中的男女是上帝为设立婚姻制度而造的,他们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所以基督教认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婚姻关系中的双方必须是一男一女,坚决反对同性恋,因为只有男女结合,才可能实现上帝所定的“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的旨意。在一男一女的婚姻中,基督教对性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性正是实现“生养众多”的途径。不过,性又不仅仅是为了生养,它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就是满足人本性的需要。婚姻虽然涉及性权利,却不限于性,婚姻是一个伴侣的关系。这联合的范围,远比性广,包括了社会和属灵方面的联合。
2、一夫一妻的原则
上帝造人时,造了一个亚当,也造了一个夏娃。他没有从亚当的身上取下两根造女人,6是在向人说明,他所喜悦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的,禁止一夫多妻。这个在创世之初就已经明确的制度,在上帝对人的教导中也不断出现,如《申命记》17章7节明文规定:“不可为自己多立妃嫔。”耶稣在世时也坚持教导一夫妻制的原则,每当他讲到婚姻或描述婚姻时,其总是坚持一夫一妻。他说:二人(不是三人、四人)成为一体。常有人以为,《圣经》是支持一夫多妻制的,这是对《圣经》最大的误解。《圣经》中的确记载了许多一夫多妻的事情,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所罗门等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圣经》所记载的,并不一定是《圣经》所造成的。相反,《圣经》正是以这样的事情警戒人们不要重蹈覆辙。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不仅禁止人在名义上多妻,或者说在法律意义上多妻,它也禁止人以任何的形式多妻,即在配偶之外同第三者保持实质上的夫妻关系(尽管不存在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任何在配偶之外的男女关系,都被视为奸淫,是十诫所明确禁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教婚姻伦理是反对重婚、婚外情、包二奶等行为的。
3、一生一世的原则
婚姻伦理中的一生一世的原则,是在说明婚姻是具有持久性的,它要延续一生,人不得随意中止婚姻关系。对此,耶稣有一个立场鲜明的教导——“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在耶稣的这个教导中,他是强烈反对离婚的。何以如此?因为在基督的心目中,婚姻是神圣而伟大的。就婚姻的源头而言,它是上帝亲自为人设立的;而就当事双方而言,它又是双方之间的一份契约,在这份契约中,上帝又是这份契约的见证人和中介人。玛拉基的话说明了这种关系:“耶和华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间作见证。她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你却以诡诈待她。”婚姻的这种神圣性向我们昭示了婚姻的严肃性,人不可随意中止由上帝所配合的婚姻,抛弃由上帝所赐的配偶。这种关系一直要持续到其中一方的死亡之时。
不过,我们一定要记得,耶稣讲这些话的中心是要求人们尊重婚姻,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婚姻。他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说离婚就是不可赦免的罪,他在同一段话中,也向人们说出了可以离婚的一个理由,就是对方犯了奸淫的罪。不过,耶稣并不是以此鼓励受伤害的一方离婚,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可以以爱原谅对方,努力修补这种关系。“离婚并不是第一个选择,而是‘最后的’抉择。”总之,“上帝恨离婚,但上帝一样爱那些离过婚的人,按照上帝的话语,离婚也不是不可原谅的罪,但按‘怎么种,怎么收’的原则离婚总是带来很多的痛苦。”
4、一心一意的原则
保罗在《以弗所书》中谈到了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即是互相忠诚,彼此相爱,所以将这一原则称为一心一意的原则。婚姻伦理中的一心一意最基本的要求是男女双方分别忠诚于对方,不存二心。这个原则要求人们不仅不能在身体上背叛配偶,同时也不能在心理上背9叛。耶稣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7)其中所说的正是不能在心理上背叛配偶的道理。从深的层次讲,就是二人完全相爱,两人融为一体,彰显上帝的爱。关启文指出:“婚姻的意义不单是个人需要或社会习俗的满足,而是在婚姻的关系中学习和彰显神圣的爱。”
二、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结婚制度的影响
(一)基督教对婚姻缔结形式的规定
对婚姻的缔结《旧约全书》明确规定了禁婚范围。男子不能与以下女子结婚:父亲、伯叔、弟兄、儿子之妻;父母、妻子的姐妹(外)孙女、继女、继(外)孙女。这只禁止两代以内的血亲婚配和姻亲婚配,并没有禁止表亲婚配和堂亲婚配。这是基督教婚姻的禁婚条件或者说是消极条件。除此之外,婚姻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婚姻要征得父母同意的思想在伊拉斯谟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在对话录《求爱者和少女》少女拒绝当场答应求婚,因为一答应婚姻就会确定下来,但她认为经过父母同意的婚姻会更幸福,而且在古代婚姻都是要经父母同意,所以她要求求爱者去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这一对话录就是当时婚姻缔结形式的反应。
不过基督教婚姻也随着宗教改革思想的冲击而在婚姻缔结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化。加尔文宗教改革派的结婚缔结条件在1561年《日内瓦结婚、离婚法令》中有所体现,该法令说:“初婚且父亲健在的年青人,在他们达到法定年龄(男子24岁、女子20岁)之前,不能自行订立婚约。如果他们过了法定年龄,要求父亲同意他们的婚事而被拒绝,那么他们可以不经同意就结婚。……如果子女未经父母同意就结婚但已达到允许的年龄,其婚姻应被承认;父亲必须像他同意此婚事一样提供嫁妆或财礼,或者同意相关的法律条款。”同样地,我们也看到,在基督教婚姻的缔结形式方面,也随着宗教改革而有所松动,其结果是结婚显得更加自由,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二)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婚礼制度的规定
结婚的礼仪问题《圣经》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据说耶稣非常重视这个礼节,并曾在加利利迦拿赴婚姻的筵席时,因为婚姻筵席酒用尽了,耶稣在那里还行了第一个“水变酒”的神迹,可见婚姻的尊贵。使徒圣保罗也曾说婚姻是为人人所尊贵的,断不可苟且轻忽,必须诚敬端庄,节制行事。
宗教改革以前的基督教婚礼较为复杂,这是因为婚姻被认为是七大圣事之一,受到教会的掌控。虽然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不受基督教教会的严格控制,但是在婚礼上,一般还是按照基督教的婚礼程序进行的。在中国,即使不信基督教的人们,也热衷于在办西式婚礼,这种西式婚礼,其实就是基督教婚姻的仪式,只不过稍有变化,例如,主持婚礼的不一定是牧师了,而是一般的司仪。
从当今基督教婚礼的程序中,我们可以一窥基督教婚礼的宗教性质。基督教婚礼的详细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婚礼行列,新郎新娘进入礼堂。通常先由招待引导新娘的母亲进入会场,并由招待通知牧师婚礼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当新郎新娘及男女傧相进入会场后,可以面向会众也可以面向圣坛。另外,在比较小的教会,有时候会安排双方家属坐在诗班的位子,这时候,新郎新娘最好选择面对圣坛。一般而言,大多数的新郎娘选择面对圣坛。
其次,婚礼的宣召及祷告。由牧师宣告婚礼开始,宣告完毕,祷告祈求上帝赐福今日的婚礼。在这个婚礼中,新郎新娘愿意在神、在人面前表明他们愿意共结连理的心愿。婚礼的祷词如下:“让我们低头祷告,全能永在的上帝,在我们的行动存活都在乎你。求你赐下清洁的心、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如此,我们才能借着耶稣基督,在你的光中看见光明,在你里面得着真正的自由。求你此时此刻与我们同在,按照你信实赐福我们今日的聚集,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再次,点燃蜡烛。蜡烛与蜡烛台是由新人准备的。三根蜡烛,通常是白色的,也可以选择别的颜色。三根蜡烛摆在这一对新人面前。中间那根蜡烛称为“婚姻之烛”或“合一之烛”,这根蜡烛比旁边两根“家庭之烛”大些。如果,蜡烛是在婚礼开始时才带进来的,那么要先摆好中间的蜡烛,只有带旁边的两根家庭之烛进来。
最后,诵读经文和婚约问答。诵读经文是指读几段圣经的篇章,婚约问答是婚礼中几个关键程序之一,通常这样的问答也被视为是婚姻誓约或承诺的一部份。这一幕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
基督教的婚礼一般均按照上述程序进行,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一般稍作改动,以符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从基督教的婚礼程序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婚礼的宗教色彩、宗教气息较为浓厚。而我国的传统婚礼则几乎没有宗教色彩,那是因为我国传统婚礼的程序在西周就已经初步成型,那是我国人民还没有信仰宗教。
三、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离婚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从来没有说夫妻不准离婚,相反地,一些先知还表达过可以离婚后再次结婚的观点。在“摩西十戒”中,摩西从来没有提及不许离婚的戒条,相反摩西还明确允许离婚和寡妇再嫁。摩西说:“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妇人离开夫家以后,可以去嫁别人。” 这倒和我国古代的休妻制度类似,同样反映了男人的主导性。
奇怪的是,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说过与摩西所言相反的话,例如先知玛拉基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厌恶的。” 《新约•马可福音》也说:“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这说明古代希伯来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由于这两位先知的影响,造成了在基督教世界中,离婚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会随便离婚,离婚还是会受到观念上的限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婚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固定性关系,也不是为了生育,而是为了心情的愉悦和生活的幸福。婚姻目的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离婚条件的变化,马丁•路德在教会规定的离婚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个:一方拒绝履行婚姻义务(指夫妻性生活);双方因其他原因不能相处,但这种情况的离婚双方不能与他人再婚,只能两人和好复婚。不过相比而言,马丁路德的思想还是较为保守的,在离婚观念上,更为激进的马丁•巴克认为,当夫妻之间相互的爱消失,夫妻之间也不再有交流时,严格意义上的婚姻已不存在。约翰•弥尔顿主张一时不幸福的夫妻不仅应该离婚,而且离婚对于他们还是一项道德义务。因为继续不幸的婚姻违背了婚姻自身的目的;还可能由于不幸的人在别处寻找安慰而导致通奸;还可能使人丧失对上帝的信仰。
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它对婚姻的重视,对责任的强调,使其至今仍然发挥着生命力。当牧师在婚礼上询问“……你愿意娶新娘作为你的妻子吗?与她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你都愿意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并愿意在你一生之中对她永远忠心不变?”此刻,不仅仅是相爱的双方,而是所有在场的人士,都会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本文对基督教婚姻观念做了全方位的诠释,并且从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制度的影响这一角度,将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的缔结、离婚制度、性观念、生育制度等进行了剖析,认为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基督教婚姻观念中的一些核心价值,依然发挥着作用,并且影响到了当代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制度。
参考文献:
1.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
2.宋佳红,论近代早期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一期 3.王光海,基督教婚姻观与社会和谐《中国宗教》2008年第6期 4景晶,中世纪基督教的婚姻圣事论《新西部》2009年第7期 5教养,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规定及其限制《法制与社会》2006年
第五篇: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邓稣创立并于公元四世
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取得合法地位的基督教随之在欧洲得以广泛传播。此后,基督教传统和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在西方世界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阐述基督教传统和《圣经》对西方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等方面的影响。自基督教于公元4世纪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下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基督教随之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开来,作为基督教会和信徒信仰的依据的《圣经》(Bible),也对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形成了一种极为独特和巨大的影响。
《圣经》作为西方文明之源两希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结晶,其《旧约》继承、汇聚了希伯来文明的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宗教传统和诗歌民谣,是对其曲折历史的认真回溯和深沉反思;而《新约》则更体现出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撞击和结合,实际上莫定了公元前后地中海地区欧亚文化现象的思想认识基础并形成其普遍且久远的语言表述特色。两希文明在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沟通,为西方思想发展中“知”、“行”、“信”三者的统一创造了基础,使得西方文化中探讨“真善美”、讲究“信望爱”的价值体系逐步形成。可以说,文化史意义上的“西方文明”与宗教史发展中的“基督信仰”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文化现象这一典型的基督教特色,自然也使《圣经》在其各族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进程中占据了独一无二或至高无上的地位,导致它对西方各国人民的思想、心态和文化色彩产生出全方位的影响,令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一种《圣经》的思维特色、主题特色、甚至语言特色。
一、基督教与文学
《圣经》不只是一部宗教的书,而且也是一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和法律的书。《圣经》译为英文始自第8世纪,但都只是一些片断。1382年后所译的(威克里夫圣经》(Wycliffe Bible)版本,虽为全轶,并未通行。160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集合54位学者历时八年,将《旧约》和<新旧》分别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译成英文,并于1611年出版,叫作《钦定圣经》(Authorized Version)。它的出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英美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英国语言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语言学家布雷德利(Henry Bradley)在他的<英语的形成》(Tke Making of En}lislt)一书中说,“对近代英语之形成有贡献之作品中,圣经之翻译,自16世纪末期之廷德尔《廷德尔氏圣经》(出版于1525-1534年)与科弗达尔《科弗达尔氏圣经》(出版于153年)至1611年之钦定圣经,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举出beautiful一字为例。他说,“象beautiful这样一个至为熟悉而决不可缺的字,在廷德尔以前不知道有任何人用过。这个字决不是廷德尔所造,但是毫无疑问,却是由于他在圣经里用了这个字,这个字普遍流行起来。”(„)英国政论家及历史学家麦考利(T.B.Macaulav)则说:“假使所有英文写的东西全都毁灭了,而只剩下英文《圣经》这一部书,那这部书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与力显示出来。
欧洲文学有两个主要源流,一为希腊文学,一为希伯来文学。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和沙弗克尔的悲剧为主,而希伯来文学则以《旧约》为其代表作。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弥尔顿10的《失乐园》和《复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等都是取材于《圣经》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篇叙事诗《神曲》被认为是世界伟大文学作品之一。全书分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国》,共14233行,分为100个诗章,除《地狱》有序诗一章外,每一部分均分为33个诗章,其结构匀称、完美、自下而上排列整齐,给人提供一种神学上的“三位一体”的象征性和神秘感,书中描述但丁在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遨游地狱和炼狱;到达炼狱之巅时,又得到青年时的情人贝雅特里齐的引导,得见天国的美景。《神曲》以其构思的宏伟,想象的凝聚,人物的描写,艺术的熟练,以及富有感情的道德力量,堪称一部伟大的雄浑的诗歌杰作。在形式上,它摹仿了阿奎那神学体系由下而上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在内容上,《神曲》在众多贤哲中提及了《圣经》人物亚当、亚伯拉罕、挪亚、摩西、大卫、耶稣、圣母、彼得等,对《圣经》中的说教、象征、启示、福音等均有详尽的刻画和展示。这部作品除了单纯的文学意义外,还有寓言的意义。它所描写的但丁的行程,就是但丁的灵魂的历史,也就是他的心灵走向上帝的行程,给每一个读者作为规范,帮助他探索一条过道德生活的“直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此外,但丁以维吉尔为理性和的哲学的象征,以贝亚德为信仰和神学的象征,借此表示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认为人靠理性和哲学能够认识到罪恶,但要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理性和哲学则无能为力,只有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希望和仁爱的德行生活才能获得。所以,但丁这部有着宗教哲理和神学韵味的文学杰作,其指导思想与《圣经》神学理论乃是一脉相承的。
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就受到《圣经》篇章和其故事、格言与用典的影响。浮士德是16世纪一个关于德国巫师或星相家的故事,他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知识和权力。歌德写作《浮士德》,从狂甩突进时期起到他逝世前一年完成,延续了近60年。这部诗体悲剧长达12000多行,在写作其代表全剧总纲的“天上序幕”时,歌德采用了哎旧约·约伯记》的形式。全文以三位天使的光临而从太阳谈到大地、从风雨雷鸣谈到芸芸众生、从天使的歌唱引到上帝与魔鬼的对话。歌德以上帝代表“善”,以魔鬼代表“恶”,而以浮士德代表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的人物。
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的代表作《失乐园》(Parudise Lost),<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和《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均选自《圣经》题材。《失乐园》分十二部,取自《旧约·创世纪》。诗中描写天神撒旦率领天使反抗上帝,失败后被打人地狱,在烈火中受罪。撒旦为了泄恨,潜入伊甸园劝诱夏娃违反上帝命令,偷食禁果,随后亚当情不自禁,也尝了禁果。因此二人被上帝逐出乐园,滴往世间,阱手肌足,自谋衣食,“失去了乐园”,意即指此。原是乐园的主人的亚当、夏娃,如今落得到处漂流,要在罪恶、悲惨、死亡的路上讨生活。作者以此篇长诗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认为人由于意志薄弱、经不起引诱而感情冲动导致违禁犯罪。《复乐园》为弥尔顿伟大史诗《失乐园》的续篇。它取材于《新约》福音书中耶稣不被撒旦引诱,经受住各种试探的故事,谈的是基督的意志和力量。(复乐园》描写耶稣来到人间,为人类赎罪。作者并未处理十字架死刑的情节,而是表现耶稣如何战胜撒旦的各种诱惑,从而开始在世界布道传教,替人类恢复那失去的乐园。弥尔顿以《圣经》为题材的这两篇长诗说明,人类如何对付引诱的问题,阐述了清教徒所追求的理想的伦理观念。弥尔顿的第三篇长诗《力士参孙》也取自《圣经》题材,它基于《旧约·士师记》的故事,描写了以色列民族英雄参孙因贪恋美色而被出卖、落人敌手,遭受种种折磨和凌辱,最后靠神力推倒大殿柱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力士参孙》谈的是人类因意志薄弱而丧失了力量,后又因坚强的磨练与克制又恢复了力量。《失乐园》强调理性控制情欲,反映出了人文主义对人生的肯定与清教徒反对无限制享乐这种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复乐园》则强调用坚定的信仰来消除情欲,以表示其宗教信仰终究得胜。《力士参孙》强调人在痛苦和耻辱之中,只有克服失望才能恢复精神力量。弥尔顿的这三篇长诗不只是单纯地表示革命的信念,而是对神的引领的祈求,对个人灵魂的重视和对人类终于复兴的信念。
英国散文作家班扬(John Bunyan)的讽喻小说《天路历程))(The Pi板rim ' s progress),其主旨也紧紧围绕《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所宣扬的只有留心进„窄门”、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到达天国的道理。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他梦见主人公基督徒背着包袱,背朝家门,手捧一书,正在阅读,突然大呼一声说:“我怎么办呢?”作者接着写他梦见主人公如何历尽千辛万苦,克服种种魔障.终于到达天国。指出一个人要想到达天国,亦即实现革命理想,必须下定决心,抛弃家室,丢掉包袱,遵循《圣经》的指示,经受各种考验,道德上要坚定才行,并想以此思想来影响当时的读者。班扬在小说中吸收了英语《圣经》的许多特点,语言庄严、简洁、有力。特别在叙事部分,例如so they did;but behold, even as they entered into thefair, all the people in the fair were moved,这里不仅选词,而且在字句安排、停顿和韵律方面,都有强烈的英译《圣经》文体风格。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以17世纪中叶清教徒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描写一个受不合理的婚烟束缚的少妇犯了为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她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A为英文adultery的首字母,意为通奸)字,作为淫妇的标志;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经过长期赎罪而在精神上自新的少妇海斯特·白兰,长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责备而终于坦白承认了罪过的狄姆斯台尔牧师,以及满怀复仇心理以至完全丧失人性的白兰的丈夫罗杰,层层深人地探究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的情调是低沉的,小说以监狱和玖瑰花开场,以墓地结束,充满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部作品其书名中的“红”(scarlet)字,也是根据《新约·启示录》中论及“巴比伦大淫妇”(the great whore of Babylon in purple and scarlet)着红穿紫之意而来。
二、基督教与艺术
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基督教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受到了《圣经》的深远影响。如果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便会发现1600年以前的音乐,除了流传于世的世俗歌曲中悲歌、颂歌、饮酒歌、恋歌、婚礼歌等会自发地抒发表情以外,主要是宗教音乐中的经文歌、弥撒曲、安魂曲和圣赞歌风行。《圣经》中也有古希伯来人是喜好音乐的民族的记载。如《旧约·创世纪》第4章就有“犹八是一切弹琴吹箫之人的祖师”之说,而《诗篇》、《雅歌》等原来就是歌曲,其中有些章节记载着应该如何演唱,如《诗篇》中就有“用丝弦 的乐器”、“用吹的乐器”、“用迎特乐器”演奏的标注。
基督教对音乐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通用的“美声唱法”却与教堂中圣歌和弥撒的音乐有关。音阶的唱名do, re, mi,是来自1l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班内迪克廷寺院修士和音乐教师圭(Guido d' Arezzo)所写的“圣施洗约翰颂”。该曲每一句的第一个音均落在6个唱名(即大调音阶上的前6个音)的不同音上。在拉丁语系国家中,这些音,即ut,re,mi,fa,sol,la被用来命名从c到a的音符。下面就是献给圣施洗约翰的赞美诗(Hymn to St.John the Baptist)UT queant laxis RE sonare fihris Mlra gestorum FA 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s LA hiis rectum Sancte lohannes.这首赞美诗的大意是:你的信徒要高声直率地唱出你奇妙的恩惠,让罪过从他们那非圣洁的嘴唇上走开吧,圣约翰。”由于原音阶的唱名ut是以辅音结尾且不易发音,后来改为do,最后加上的音阶唱名。i是来自圣施洗约翰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这样就形成了包含整个音域的全音阶的七个唱名:do, re, mi, fa, sol, la,st o 古典音乐作家中的精心之作,许多都是宗教音乐。17世纪末、1b世纪初英籍德国作曲家韩德尔的清唱剧多取材于《圣经》。他所创作的清唱剧既悦耳又虔诚,其中以《弥赛亚》最为脍灸人口,当该剧于17.12年4月13日在都柏林首演时,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弥赛亚》又于1743年3月23日在伦敦首演,英王乔治二世亲自到场欣赏,当听到全曲第二部的《哈利路亚》合唱曲时,乔治二世为之所动,情不自禁地起立肃听,全场听众也跟着起立,该曲至今仍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保留曲目之一。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巴赫就是以创作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的。他的《B小调弥撒曲》可算作他登峰造极的作品,在创作中他把乐曲同宗教的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分别根据《新约·约翰福音》和《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受难的悲剧故事编写而成,两部《受难曲》影响广远,成为西方音乐会和教会音乐活动中经常上演的音乐曲目。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D调庄严弥撒》,在他众多的声乐合唱乐曲中可以称作顶峰之作。贝多芬在作品中将他自己心目中的上帝用声乐形式表达了出来。德国钢琴家、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合唱曲《德意志安魂曲》,其歌词也取自《圣经》。在法国,有德彪西的《浪子》、柏辽兹的《安魂曲》;在比利时,有弗兰克创作的清唱剧《八福》和《赎罪》;在匈牙利,有李斯特的《耶稣基督》和《格兰弥撒曲》;在奥地利,有舒柏特创作的《圣母颂》和《Ab大调弥撤曲》等;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圣诞颂歌《平安夜》(Silent Night)就产生于奥地利一个叫作恩斯道夫的乡村教堂里。1818年圣诞前夜,教区神父摩 尔根据《新约·路加福音》2章14节“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这一颂词而作词,由管风琴师葛路伯(Franz Uruber)谱曲的圣诞颂歌。后来这一圣诞颂歌由德国移民介绍到美国,现在这首颂歌已成为流传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圣诞颂歌之一;每逢圣诞佳节,几乎到处可以听到《平安夜》的歌曲和旋律。
西方的绘画和雕塑也与基督教传统有关。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是一幅人人皆知的名画,这幅画是他为米兰格拉契圣马利亚修道院食堂所画,题材取自《新约·路加福音》。画面表现了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句话时晚餐气氛的骤然波动和门徒们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达·芬奇巧妙地于群情之中把握住瞬间,而在此瞬间又对12个使徒的表神、神志作出深刻细致的描绘。以画圣母像著称的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代表作。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历时4年,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中的圣母马利亚抱着圣婴缓缓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刚刚拉开,跪有一男一女,男的是教皇西斯克特,身穿金色的锦袍,做出欢迎圣母子的姿式;女的是圣母的信徒握娃拉,她神态自若、举止安详,做低头下视之状,以示对圣母子的恭顺。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一位典雅、优美的平民妇女,目光中含着淡淡的哀伤,但又保持端庄、宁静的仪态。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不仅是绘画大师,同时也创作出不少以《圣经》内容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他的《大卫》雕像。该作品取材于《旧约》传说中牧羊少年大卫的故事。大卫杀死了攻打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受到其民族的无比爱戴,后被立为犹太国王。作品中的大卫全身裸露,双目向左前方怒视,左手扶着肩上的甩石机,右手握拳,塑造出一个以智谋和技巧战胜强大敌人的雄伟健美、勇敢坚强的美男子形象。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在造型构思时,常以《圣经》为题材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灵感、创造出完美形象的原因所在。在西方美术史当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很多论述文艺复兴艺术成就及其产生原因的文章中,都谈到了经济和政治因素对当时文化发展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从而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美术注重神学,轻视人文的状况。而人文主义的兴起恰恰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然而,对于基督教艺术与文化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很多文章阐述得很含糊。基督教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走向衰亡,这是否就意味着基督教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存在只是徒有其表的?还是说,基督教文化及其艺术对于文艺复兴的繁荣乃至产生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基督教在西方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基督教的精神已经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艺术的审美和价值观。西方美术已经建立了以基督教艺术精神为核心的艺术传统理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西方艺术也从中世纪的表现倾向转移到现实的风格上来。这种人文主义是否是对基督教思想的一种挑战或者是反抗?其实,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而言,其思想内涵与基督教思想渊源甚深。尤其是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剖析后,就更能体会到当时的人文主义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及其经典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民族的观念、风俗、语言等都在它的影响下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人由于耳濡目染,常常在不自觉中使用《圣经》里的人物、情节、典故和词句。它已成为、并将持续成为西方文化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