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时间:2019-05-15 03:0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第一篇: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进入冬季以来,随着白天时间变短,下班高峰期间,路灯骤亮,车灯大开的同时,远光灯也开始“粉墨登场”。尤其是夜间行驶时,即使灯火通明,也常常会看见汽车开着远光灯疾驰而过,远光灯强烈的刺激着路人和其他驾驶人的眼睛,这是造成夜间道路交通事故的杀手之一。目前,滥用远光灯的现象相当严重,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一、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

(一)教育培训“不精”。由于我国机动车数量骤然增加,驾驶员数量也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大部分人只是按照“过关”的心理进行驾照考试。目前,很多驾校为了保证较高的通过率,通常只重视驾驶技术的培训,忽略了交通安全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许多驾驶员只懂得如何驾驶车辆。但是,诸如如何使用灯光等安全相关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能通过考核、拿到驾驶证就完成任务了。由此,导致了一些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加之不按规定使用灯光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大多为小碰小擦的小事故,许多驾驶员对此很不以为然。

(二)新手经验“不足”。许多驾驶人,尤其是刚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本身夜间训练较少,缺乏夜间驾驶经验,驾驶时难免心理紧张,造成变换灯光时手忙脚乱,这些驾驶人根本不懂怎样合理使用灯光,索性将远光灯一直开着。另一类驾驶人群,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错误的认为夜间开远光灯比开近光灯看得更远、看得更清,视野更开阔,开车也就更安全。因此,一些驾驶人对车辆的照明系统大肆改装,更换光度更强的前照灯,远光灯一开,亮如白昼,殊不知此时已将自己臵于危险的境地。

(三)驾驶心理“不正”。一方面,驾驶人错误使用远光灯,与其说是违章行为,更不如说其是一个道德问题。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人都开上了自己的汽车,个别驾驶人会有“暴发户”的沾沾自喜,肆意穿梭于马路中间,毫不顾忌别人的安全,什么交通法律法规,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不但夜间开远光灯行驶,即便是在会车时也常常不变光,看到别人被自己灯光照射时的反应,不但不感到愧疚,甚至非常享受的那种感受。另一方面,驾驶人本身按照规定使用远光灯,但对向行车却大摇大摆开着远光灯,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心里肯定不舒服,怎么办呢,就你有远光灯?谁没有!对着照呗!因此,驾驶人对着照,对着晃灯光,损人不利己,甚至还危及道路两旁的行人。

(四)管理处罚“不力”。近年来,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只重视酒驾、涉牌涉证、“三超一疲劳”等违法行为的整治,而忽视了滥用远光灯违法行为的治理,成了交通管理的盲点。灯光的使用是极其短暂、瞬间即逝的行为,在查纠过程中存在着取证难。因此,在每年开展的专项整治和平时的整治过程中,几乎没有对违法使用灯光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过整治和处罚,导致违法使用灯光的行为随处可见,驾驶人有恃无恐。从各地开展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行动的情况来看,对于酒驾毒驾、假牌套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很大,但鲜见有远光灯专项整治行动,民警在日常执勤执法过程中,也很少对违法使用远光灯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加上远灯光使用时间极其短暂、瞬间即逝,交警在查处工作中很难取证。管理缺位,处罚不力,导致滥用远光灯现象越来越普遍。

(五)相关法律“不全”。《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只对车灯亮度的下限进行了规定,未对车灯的光照强度上限作出规定。目前,对私自改装氙气大灯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只是在审车时要求改装过的氙气灯无法通过审核,只有换成原装灯才能通过审车。但是驾驶人员在日常行车过程中的私自改装氙气大灯的行为却缺乏有力的执法依据。对于擅自改装车灯的源头管理往往处于失控失管状态。

二、滥用远光灯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

(一)瞬间致盲。据笔者了解,远光灯强烈的光线可能会造成对面驾驶员瞬间致盲,一般人最快需要2秒才能恢复。机动车远光灯在瞬间进入人的眼球时,因为是强光,所以人们几乎会在瞬间看不清任何东西,直到几秒钟后甚至十几秒钟后才会逐渐恢复,而从强光下再恢复到黑暗,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时间越久才能看的越清。而正是这些短暂的眼球适应过程,会导致人们有瞬间发生视觉错觉,从而引发事故的发生。

(二)判断力下降。因为远光灯所产生的超大光晕会占据人眼视觉中很大一部分面积,从而使得驾驶人对来车的宽度及其身后情况的判断力下降。尤其是新手驾驶员,当对面的情况无法判断时,往往无法正常减速、控制方向,很可能致使其采取错误的操作,这样对其前方的车辆就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本该减速会车却放心地避让或是开始借道超车,极易酿成事故。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学会开车的驾驶人来说,极易造成采取错误的操作,轻则刮擦磕碰,重则车毁人亡。

(三)反光镜失效。夜间,前后两车同向行驶时,有的后车驾驶人根本不考虑前车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始终使用远光灯跟在后面行驶。当后车开启远光灯时,前车内外3个后视镜中会出现大面积光晕。如果驾驶人在驾车过程中想通过反光镜观察后方来车情况时,前方的三个光晕会缩小前方路况的可视范围,造成驾驶人看不清后方具体情况,导致判断失误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三、针对远光灯滥用行为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驾驶技能。在滥用远光灯的人群中,驾驶人不熟悉夜间驾车、不知远光灯、近光灯区别的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因此,应从源头上加强夜间行车的训练,驾校在对学员进行培训时,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夜间模拟训练的比例,增加学员在夜间行车的驾驶经验,学会在夜间光线暗、视野差的条件下,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同时,应着重对乱打远光灯、违法安装疝气灯、不适用转向灯、不交替使用灯光等违法行为进行详细说明,向学员阐明利害,增加其正确、规范使用灯光的自觉性。

(二)狠抓源头管理,强化车辆检查。车管部门要加强对机动车的检查及其灯光的检验,对违法安装、改装灯光的,坚决进行查处并督促其恢复原状。着重强化对私自改装氙气灯检测,其改装后即使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也是不合法规或标准,都不能评判车辆检测合格。对于一些汽修厂家违法私自改装氙气大灯的行为,交警部门应主动会同工商、质检、治安等部门和警种,开展集中清查整治活动,对违规操作的该处罚的处罚,该取缔的一律取缔,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违规改装氙气大灯违法行为的土壤。

(三)加大查处力度,开展整治行动。远光灯滥用已经成为夜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交警部门必须加大整治力度,从严查处不规范使用灯光等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力。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使用摄像机、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对违法动态即时抓拍,固定证据,并依法对违法使用远光灯的机动车驾驶员进行处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上述法律条文,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查处违法使用远光灯的行为。重点以批评教育为主,使驾驶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绝不再犯,形成对违章使用远光灯违法行为的高压严管态势。

(四)开展社会宣传,倡导文明行车。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事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交警部门应加大关于远光灯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行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配合,通过新闻媒介宣传规范使用灯光的重要意义,并向社会通报由灯光不规范使用导致的交通事故,直观的反映不按规定使用灯光所造成的后果,警醒广大驾驶员夜间驾驶员要正确使用车辆灯光,摒弃交通陋习,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另一方面,要深入广大改装汽车的站点,仔细向改装单位负责人说明随意改装车辆灯光的危害性,不要因为一点点利益而忽视驾驶人的生命安全,以消除随意改装车辆灯光的源头的“毒瘤”。

夜间行车,灯光就是驾驶员的“眼睛”。驾驶员如果不按规定使用灯光,会给其他驾驶员造成视觉障碍,轻者影响车辆正常行驶,重者能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应倡导广大驾驶员朋友正确、规范使用远灯光,莫让“亮光”变“血光”,还夜间一个舒适、安全、畅通的道路环境。

第二篇: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案件的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

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案件(以下简称三项案件),是公安司法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一种职务性违法犯罪行为。“三项案件”的存在,不仅严重败坏公安机关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加强队伍建设业已取得的成果,诋毁了广大公安民警用鲜血乃至生命赢得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影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安机关深刻认识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问题的严重性、顽固性和加强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对党对人民对公安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对民警真正关心爱护出发,把“三项案件”的治理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巩固“三项教育”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特点

在通常情况下,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案件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对象的特定性。从公安机关来讲,“三项案件”所涉及的对象大都是犯罪嫌疑人,由于他们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法规,心存侥幸,既惧怕法律的惩处又想逃避法律的惩处,在审讯过程中存在狡辩、抵赖的现象,甚至会口出恶语、伤及审讯人员,以此来抗拒审讯,这种现象是犯罪嫌疑人惯用的一道心理防线,而对办案人员则是审讯中的一个心理障碍,是产生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的重要诱因。

(二)主体的确定性。大凡产生“三项案件”,无不涉及身份特定、职务特定、事由确定的人员,这种人员就是具有公安司法人员特定身份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且是在司警过程中的一种职务违法行为。

(三)产生的突发性。在众多“三项案件”的产生过程中,大都没有预谋过程,没有准备阶段,往往都是由工作人员心情急躁、心胸狭窄,缺乏沉着、冷静应战的心理素质,没有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经验,缺乏工作常识和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三项案件”的产生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

(四)目的的“正当性”。在“三项案件”中,特别是刑讯逼供和滥用强制措施尽管是违法的,但在个别民警看来,目的是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为了更好是打击违法犯罪,认为对犯罪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犯罪分子不打不老实,不打不招供,对犯罪分子不能心慈手软等。

(五)行为的效果性。在实际工作中,常能听到民警反映:“某某案犯罪嫌疑人,现场抓获,证据确凿,就是拒不认罪,不给点颜色就是不认罪”。“有的犯罪嫌疑人,审了几天几夜,就是只字不吐,稍加拳脚,便供认不讳。”普遍错误认为审讯犯罪嫌疑人靠单纯的思想工作、政策攻心不能奏效,施以拳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原因

客观地讲,产生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案件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要公正、科学地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既有公安机关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弊端,又有执法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队伍的整体素质差,民警的执法水平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需要。从队伍的现状看,一是政治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少民警缺乏大局意识,自私自利,沽名钓誉,争功邀赏心切,责任心不强。二是业务素质明显偏低,不少民警不学无术,整天沉浸在无聊的时空中,得过且过,敷衍度日,忙于应酬交往,对跳舞打牌蹲发廊感兴趣,对公安工作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不闻不问。造成办案程序不规范、不合法、违法行政,滥用职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

(二)荣辱心、自尊心作崇。在实践中,违法违纪主体的心理特点与案件发生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造成“三项案件”顽症的重要因素。许多基层民警缘于荣辱心理、自尊心理,看到其他单位、其他同志案件破了,自己负责的案件久攻不下,觉得脸上无光。或者是在办理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拒不交待,甚至故意挑衅激怒民警,如果办案民警稍有冲动,最易动手动脚。

(三)执法环境的影响。一是取证难度太大,在实践中发现,有的群众认为公安机关是服务部门,专政职能是在服务的前提下实施。甚至看不到人家的长处,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凭直觉、凭意气行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愿意为公安机关作证,不支持公安工作;二是犯罪嫌疑人特别是有前科的人员,专门进行研究法律和反侦查、反审讯的伎俩,钻法律的空子,拣审讯人员的弱点,反戈一击,侥幸逃罪,侦查人员一旦忍耐不住,极易造成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三是法定羁押期限太短,客观上制约了公安机关侦查办案的时间,增加了办案期限上的压力。《人民警察法》规定,盘问留置的时间必须在24小时以内,最长不超过48小时,在实际的工作中,犯罪嫌疑人完全能在48小时以内不开口,故意拖延时间。而侦查人员又必须在48小时内把问题搞清楚,如果在48小时以内搞不清楚,特别是一些疑难案件,民警久攻不下,容易感情用事,急于求成,容易超出法定办案原则违法乱纪。

(四)查禁的力度不够。首先是思想重视程度和采取措施力度不够。一些业务单位片面强调业务,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带倾向性、苗头性的行为不加重视,缺乏“真抓、早抓、主动抓”的认识和行动,不想动真格;其次是缺乏有效的诫勉性制度。公安机关原有的一些制约性措施,比较原则化,缺乏操作性,导致审讯人员职责分工不清;第三是督察的力度不够,往往流于开会强调、发文要求,没能将监督机制运用于事前要求,事中介入,事后监督之中,“关口”没能有效前移。

(五)有的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规章制度不落实。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还是治警不严、管理不严。如果我们每个警种、每个部门、每个基层科所队都能做到严格管理,真正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绝大多数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的发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认真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都与治警不严、管理不严、纪律松驰有直接联系。

三、对策

公安部治理“三项案件”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执法规范、执法监督和违法惩处的规定制度,初步形成防范、监督和惩处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问题的制度体系,在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上迈出一大步;要通过治理整顿,使三类案件明显减少,力争不再发生刑讯逼供致人死亡案件,把滥用枪支致人死亡案件遏制到最低限度,有效遏制办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中滥用强制措施问题,对发生的三类案件,给予严肃处理,并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实现上述目标,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齐心协力抓好治理工作。“三项治理”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在领导。领导干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全局的高度,认识“三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工作锲而不舍。要充分认识到“三项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和紧迫性,克服满足现状和急功近利情绪,树立长期作战思想、重视预防工作,严要严在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对民警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制度,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防患于未然。县局与基层科所队,建立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书,明确责任,严格进行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制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在求实效上下功夫。“三类案件”的治理,重点应摆在派出所、刑警队、看守所等基层执法单位。要从基层执法办案抓起。要在加大对刑讯逼供问题治理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问题的治理力度。要着重解决在办案中动手动脚,枪支管理混乱,违反规定采取拘传留置、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保外就医措施、超时留置和超期关押等问题,对滥用枪支问题的治理,重点抓好使用和管理的两个环节。把“三项治理”工作同创建人民满意活动结合起来,对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问题严重、被群众不满意的基层执法单位的主要领导就地免职。

(三)把“三项治理”同公安改革措施有机结合,加大治本力度。

一是同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改进结合起来,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大多发生在基层派出所和科所队。因此,在加强派出所工作的同时,要着力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战斗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特别是要管好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健全基层党组织,强化经常性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要同公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那些有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的民警,不能聘任、聘用到执法、办案岗位;对那些“三项治理”抓得不好,队伍中问题比较严重、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基层单位领导,要坚决予以调整。还要同民警低分培训、末位调整、辞退制度结合起来,把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问题纳入记分考核范围,严格进行考核。

三是严格按照公安部的规定,对联防队、治安队等进行清理整顿,坚决防止非执法人员参与执法办案活动。

(四)建立长效防范机制,将“三项治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公安纪检、督察部门不仅要在当前刑讯逼供等违法违纪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开展集中治理,而且要从源头上、制度上下大力气,建立长效机制,把治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轨道,和执法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同步发展、良性互动。

一是要建立健全能够有效防范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的制度,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执法办案、枪支管理使用和严格强制措施应用的各个环节上完善执法程序和监督制度,从制度上堵塞产生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和滥用强制措施的漏洞。建立健全执法查询和对犯罪嫌疑人跟踪访查的制度,看守所、拘留所和强制戒毒所对收押人员体表检查制度和执法质量评估、考核制度,受理、立案、传唤、留置、采取强制措施等办案活动的审批、登记和检查等制度。

二是建立健全规范化、经常化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和警务督察部门应经常深入到执法办案单位中去,形成对执法办案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有权威、有力度的监督检查机制。

三是努力形成畅通的外部渠道。要结合警务公开工作,把办案纪律、办案程序、采取强制措施的条件、手续、期限等规定全部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同检察机关、县纪委监察部门的交流沟通和协作配合,主动接受监督。

王泗友

第三篇: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快速发展带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良贷款问题急需解决。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贷款人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信用社的原因。对于不良贷款,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将其解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解决策略

一、前言

近期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也取得了进步,支付手段也更加的快捷方便,改善了当前的经营状况。不仅仅是资金实力比以前增长了很多,而且信贷能力也大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还是出现种种问题,不良贷款就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发展以及生存。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区县经济发展薄弱,贷款承担的风险会比较大。农村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来定的,容易受到天气、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个人的规模比较小,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除此之外,农作物的收益时间会比较的漫长,资金周转不会很及时,因此就会形成所谓的不良贷款。

(二)政府的政策影响。为了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让人们进入小康社会,政府一般会向一些人群发放贷款。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也是有利有弊,这样的贷款没有有效的抵押及担保,倘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亏损,那么就会形成不良贷款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认为这是国家给的补助,是国家奖励给自己的,不用归还。各地政府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通过信用社向农民以及当地的企业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收成不好或者企业运转不正常,导致亏损,部分贷款是有去无回,所以造成了不良贷款。

(三)由于大多数的农民学识不是很高,故导致他们的信用意识降低,因此出现了借新还旧的现象。还有就是借贷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他们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现象的发生,他们便鼓励那些贷款的人员办理借新还旧的业务。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欺骗了自己和客户,更是欺骗了国家对他的信任,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违背了国家和政府的意愿,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信贷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素质问题。在信用社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因此他们的能力不能够胜任信用社的业务。他们每个人管理的客户人数比较多,因此就会忽略一些问题,造成管理的松散。他们管理的人数较多,所以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就会忘记到期的催收工作,还有就是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及技能的掌握比较缺乏,只有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目标。

(五)这些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缺乏敬业精神,对于借贷后的管理工作不认真负责,贷款到期不能够及时的催促他们还款,抵押物也不能够及时处置。借贷人员自身的原因,他们有些人员会出现意外情况或者对信用社进行诈骗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不良贷款。

三、解决不良贷款的相关对策

(一)对于信用社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这个贷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因此对于他们的选拔要严格,防止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员进入信贷机构。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那些专业的信贷人员与刚刚入职的信贷人员的交流以及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信用社信贷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素养,对于比较有效的清收方法和经验要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对于信贷人员也要实施一些激励制度,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增加一下他们的收入。为了体现能者多劳,信用社逐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奖励和惩罚分别处理,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于请收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惩罚并且加大对其的监测,信用社定期开展内部交流会议,将奖惩结果公布于每一个人。

(三)政府对于这样不良贷款现象的约束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作者还是应该出台很多的规定的,这样就会改善当代的社会信用环境。出台相关的规定也有助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就可以避免不良贷款,如今的信用社的征信管理经验比以前丰富许多,因此在以后的信贷工作应当积极的使用政府出台的征信系统。

(四)清收不良贷款

1.不良贷款的影响极其的不好,我们应该下大力气进行清收。在贷款的过程中,信贷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是与客户直接进行交流的人员,所以说他们自己的认知对于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对于信贷人员的业务是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所以说这些信贷人员为了利益和自己的荣誉就将贷款的分类模糊化,造成了隐形的不良贷款。为了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我们应该划分好贷款的分类,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行动。

2.通过一些手段来清收追回不良贷款。现在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要依法办事,对于顽固分子我们依然要依法收贷或者以其他的措施来进行收回贷款。对于那些无法寻找到的人员要通过村委会或借款人亲戚等渠道催收。

参考文献

[1] 李小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10(9):37-39.[2] 成永前.浅谈企业融资问题及融资策略.现代商业,2011(8):20-22.[3] 王爱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1):10-13.

第四篇: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11、通货膨胀的成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治理对策?

1)、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说: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以至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多的商品”而引起的。或者说,因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价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成本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

3、供求混合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该理论认为即使整个经济生活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发生。

5、通货膨胀预期说: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是把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

2)、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强制储蓄效应

2、收入分配效应

3、资产结构效应

4、产出效应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需求管理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削减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和增加赋税。紧缩性货币政策既控制货币供应量,缓减货币的增长速度,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

2、收入政策,具体政策包括 指导性为主的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

3、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是指在货币性契约中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第五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孙奕驰,畅晓宇

[摘要] 有效防范公司治理风险成为当前公司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风险控制失效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股权与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公司破产或者失败。有效防范风险,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对经理层长效激励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增强透明性原则,真正发挥股东功能,以遏制内部控制失效风险,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治理风险;股权结构;治理结构

一、公司治理风险的内涵

现代公司制企业典型的特征是其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只对社会、公众和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为解决公司制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而构建了公司治理机制。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以及经营权的分离而导致的代理问 题,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自利行为,使得公司治理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治理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是指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运行机制不健全给公司持续经营带来的不稳定性及对公司总价值的影响,从而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威胁。这种威胁体现在多方面,单纯的某一个风险往往有一定的潜伏期,产生的威胁是有限的,甚至是不易被察觉的,但众多风险的相互作用逐步积累,最终可能导致总爆发。公司治理风险不同于管理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更多与制度设计有关,管理风险通常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者其他客观及非人力因素而造成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经营状况暂时较好、短期财务绩效不错的公司不一定不存在公司治理风险。国内外诸多案例证实,短期内公司的财务质量比较好,但因为治理风险而最终导致了公司破产或者失败。

二、公司治理风险的表现

(一)股东之间的风险

股东之间治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而产生的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

大股东利用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优势地位,通过一些看起来合法或一些不合法手段侵犯小股东的利益。主要包括大股东的资金占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虚假信息披露及操纵盈余等现象。

2.股东代表损害股东利益

公司或其他组织作为投资者投资其他公司,需要派出人员代表公司(组织)行使股东权。这些股东代表人同样存在道德风险,不能有效履行其代理权,造成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治理风险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对中小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及公司治理风险的规避起着重要的作用;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风险管理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董事会;监事会是一种监督制衡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是股东大会的代理人,而三者同 时又是股东的代理人,负责维护股东的利益。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治理风险。公司财务欺诈、盈余操纵、财务舞弊、腐败及虚假财务信息等凸显这一层面的治理风险。

(三)经理层治理风险

经理层作为公司决策的执行机构,对公司的经营负有直接责任。然而,近年来开始受到广为关注的“高管落马”现象一直持续至今,且呈愈演愈烈之势。经理层的腐败、财务欺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治理问题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症结的显著表征。

三、公司治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风险的产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身。公司制度为经营大规模实业积聚了大量资本,但因其资本来源的广泛性,带来的是股东权力的分散,使股东失去了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必须共同委托他人经营和管理公司,最终只有剩余 收益权。因此,股权结构———公司股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是产生公司治理风险的根本原因。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易于出现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管理当局不能按照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谨慎从业,导致股东目的无法实现。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较高或一股独大,易于出现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二)治理结构不合理

1.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会

由于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特征使得股东大会往往成为大股东会,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保障,大股东利用股东大会这一合法的形式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2.董事会经理层关联过强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在公司经理层任职的执行董事往往占到董事总数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本来经理权力是由董事会授予,董事会应对经理层进行监督,这自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层相对独立。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公司,董事会却基本上是由经理层人员构成的。这样,监督制约作用就很难形成。在美国,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由于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利益关系,可以说董事会是对经理层真正的监督者。我国近年来也引入了这项制度,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独立董事基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独立董事都是由大股东选出,独立董事不是与大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是以自身的名气为公司装饰门面。并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3.监事会形同虚设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应是重要的监督机关。然而现实中监事会发挥的监督作用很小。首先,其与我国监事会制度的设计有关。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规定中,对董事、高管仅有提出罢免建议权,而无任命权,这使监事会的权力相对董事会处于弱势,权利平衡被打破。其次,大部分职工监事都是被上级“提拔”上来的,独立性很难保证。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公司治理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控制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中介机构的信用、债务人的监督机制等。1.控制权市场竞争弱化

在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下,面对企业经营业绩下降,中小股东会抛售或寻机转让公司股票,从而导致股价下跌,控制权发生转移,最终导致管理层的更换。在我国,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不仅使国有股东虚置,而且使公众股东“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对公司治理影响甚微,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经济性。在这种缺乏接管威胁的情况下,代理人出现管理懈怠、滥用资金、盲目投资等组织效率低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2.缺乏职业经理人市场,导致代理权竞争无效

我国股份制国有企业总经理实行任期制,他们一般很少持有股份,任期满之后无非是两种前途:一种是异地做官或升迁,另一种是留任。除非违法乱纪,一般没有因经营企业失败而丢掉乌纱帽的股份制国企总经理。因此,无论从他们的任命方式还是从其级别和报酬看,都具有干部或准干部的身份,其职位基本上是“铁饭碗”,被潜在竞争者取代的可能性很小,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代理权竞争,对经理人员的败德行为难以实施有效约束。3.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早已制定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使得公司治理的改进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但还有不少上市公司没有按要求进行治理改造。而且,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不少漏洞,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个别现象也时有发生。4.会计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曾发生的一系列财务欺诈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审计失败的根源就是其与会计中介机构的利益共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机制失灵。5.债务人监督机制很不到位

正常情况下,债权人对公司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契约条款,鼓励和限制企业的某些行动来实现。当企业经营失败、无力履行债务契约时,债权人可以按照契约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债务人采取措施,如破产清算或重组等。但目前,我国不少“国字头”上市公司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却并没有受到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压力。需要指出的是,治理风险上述各种成因之间也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防范公司治理风险的对策

(一)优化股权结构

从公司治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优化公司股权结构,避免出现股权过于集中和股权过于分散,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股权制衡机制,实现公司治理良性循环。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的效率和效果,强化独立董事制度,解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兼职问题,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和监督程序并使监督机构有效履行职能。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治理机关的权力制衡机制。

(三)建立对经理层的长期激励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公司对公司经理层只注重当期业绩的报酬激励制度,长期激励不足,导致公司经理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目标行为短期化。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的激励制度,将公司经理层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更符合股东长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完善资本市场,真正发挥股东功能

在公司中,分散的股东监督和制约管理层通常采用三种手段,即收购与兼并、“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资本市场的效率越高,股票价格就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公司的赢利能力和成长前景,股东的监督和制约成本越低,股东的监督积极性就越强,这就会促进管理层的理性,从而公司治理越有成效;反之,资本市场理性的丧失,可能使公司治理陷入不理性。因此,必须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五)积极培育和发展经理人市场

经理人市场作为一个要素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经理人才和人才能力信号,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可以协同企业建立一套能科学选择和评价经理的系统体系,形成高效的经理人才市场竞争机制。管理者过去行为后果会通过经理人市场事后反映出来,这种信息会影响管理者未来的职业前途。因此,管理者自然就会约束自己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

(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的力度

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既取决于相关主体的素质和内部治理规则的有效,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法制环境。公司治理单靠公司利益各方的自由契约不能保障其公平性,必须靠外在的法律保障。如《公司法》、《证券法》,其他如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国有股流通的有关规定、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等。可以说,整个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规则无不与公司治理相关。同时,要对相关违法行为及违法分子给予严惩。

(七)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性原则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节约投资者搜集信息的成本,有助于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因此,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形式、内容、频率。同时,加强各种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新闻媒体等)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增强公司的透明度,防止内部操作。

(八)完善债权人治理

确立债权人对企业的全程监控机制,为了有效地防范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银行应当遵循全程监控的原则:即确立形成债务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监控机制;强化债权人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债权人权利实现的前提,是债权人利益得以保障的重要方式。应从全程监控机制出发重构债权人会议,即在企业正常运行阶段,银行以主要债权人的身份召集企业的全体债权人各自推选一定的人选组建债权人会议,代表各债权人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参与企业治理。

下载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及治理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夜间行车滥用远光灯的成因及治理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管理脏乱差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5篇)

    城市管理中“脏、乱、差” 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关于湘潭市区“脏、乱、差” 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楚国良 (湘潭市委党校 411100) 【摘要】切实解决城市环境卫生“脏”,城......

    浅谈村级组织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村级组织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村级组织是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中的最基层自治组织,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浅谈薄弱学校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浅谈薄弱学校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红心金边工程”,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办......

    关于邵水污染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对“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专报3月23日 王长忠常委批示的答复 邵阳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3月23日,我局收到“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专报第43期,市委常委、......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作者:毛定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居......

    人行系统治理商业贿赂成因及对策

    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以后,一些人为了达到政治、经济目的或谋取其他利益,就开始向国家官吏贿赂。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就有贪污贿赂的记载,《尚书•吕刑》中所谓......

    黑网吧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文章标题:黑网吧成因及其治理对策-县网吧经营调查情况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信息传递,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近几年来社会上的网吧存在着大量违法现象......

    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不少地区频繁出现,尤其是在京津等大城市,雾霾天气在冬季节几乎成为常态,雾霾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程度远远高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