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中介组织的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编者按: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 政府职能转变,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和准行政职能逐 渐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后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 化等各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由于法律 法规建设滞后、制度设计存在漏洞、政府监管不到 位、中介组织职业自律性不强、清廉文化环境不佳 等多方面原因,某些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失信、违规、参与权力寻租和商业贿赂等现象也开始滋生 蔓延。本文旨在分析中介组织利用自身特殊职能参 与权力寻租中介组织产生腐败现象的对策。
社会中介组织的腐败成因 及治理对策
中介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受政府的 委托,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各种社会主体提供 沟通、监督、鉴定、公证等中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的总称。中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社团组织、仲裁机构、评估、鉴证、咨询、信息、经纪等各类中介组织。其中,行业协会、专业评 估、审计类中介组织,即协调、协商与经济鉴证这两大类中 介组织具有协调政府和企业关系、生产要素配置等准公共 服务职能,最容易卷入违规、腐败活动。
是通过中介公司的所谓“咨询费”、劳务费等名义实现的。二 是通过造假,侵吞国有、集体财产,损害股民权益。例如在国 有企业清算、破产、出售、兼并收购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改造过程中,会计、评估、律师及投资等中介组织及其工作 人员通过虚假评估、虚假审计等参与蚕食国有资产与集体 财产,为不合格企业“包装”上市,侵害股东权益,参与非法 套取银行资金等;在建设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中,招标、采 购代理机构等中介组织勾结承包商、供应商,与业主单位领 导、招标采购代理机构、管理监督机构、采购单位有关人员 恶意串通,搞假投标、串标、围标,侵占国家和单位资金。三
中介组织腐败就是指中介组织及其从业者出于私利目 的,利用授权和特殊职能为寻租者(政府官员和公权人员)寻租,或为请托方(企业、组织和个人)提供便利条件和掩护 的各类腐败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行贿及帮助行 贿。一些中介组织为实现其客户委托的事项或为争取获利 机会,直接或介绍利害关系人跑项目审批、跑资金、跑配额 指标,向政府官员提供金钱、有价证券等财物或提供获利机 会。例如送官员金钱、高尔夫会员证,送房子、汽车,替官员 升迁买官,给其孩子出国留学提供费用等。大量商业贿赂正
是参与非法洗钱。洗钱方式五花八门,包括通过“走出去”对 外投资自己人控制的公司或项目,“亏损”后以“交学费”方 式清盘回国交差;通过“引进”自己或自己人在境外注册的 “托儿”公司,以虚增实物投资参股等方式吸走公有资产;通 过对外贸易方式,给境外串通好的公司以赊销商品等方式 发货,最后以降价、亏损倒闭方式“坏账”,侵吞国家和公有 财产等。由于洗钱过程非常复杂和隐秘,漂洗和转换资产往 往需要“制造”并提供合同、票证及相关产权文书等文件,并 通过正常账户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提供智力咨询
中介组织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中国监察 2009 年第 15 期
服务的中介组织和专业人员介入“帮助”。
“中介组织腐败”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拥有较高的法定权威性。协会、鉴证类等中介组织肩负着 政府指定的责任,履行部分准政府职能,其活动具有法定 权威性。如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的年度审计,对经理 厂长进行的离任审计,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均 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或验资报告等。这种法定权 威性为中介组织参与违规谋利提供了便利。其二,高信息 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中介组织所拥有的信息垄断优势和不 透明性使其具有两头套利的冲动和机会,并可利用其在供 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便利身份违规谋利。其三,腐败活动 的多样性和裂变性。在重大项目审批、行政许可备案、财政 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配置、信贷、官员考核升迁,以及医疗、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地价评估、产权交易、资源开发经销 等多个领域的腐败现象中,经常可发现中介组织的身影。中介提供贿赂的手段形形色色,贿赂形式多种多样,包括 以信息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各种名义赠送 现金或有价证券,给予特殊荣誉、待遇,提供特殊服务等。近年来,有中介组织参与的腐败活动有增生趋势,腐败衍 生品、新变种不断增多。其四,腐败行为的隐蔽性强。中介 组织往往利用其合法身份以及所具有的信息和专业技能 优势进行腐败活动,给核实案情带来很大困难。中介组织 通常与政府及司法机关关系密切,也很善于利用这些部门 作为保护伞、“护身符”,从而达到不引人注目和不被追究、少被追究责任的目的。中介组织参与腐败活动时收取和支 付“报酬”的名目和方式繁多,增加了中介组织腐败的发现 难度。此外,中介组织常常进行的“期权式腐败”极具隐蔽 性和欺骗性,极大地增加了查处难度。
中介组织产生腐败现象的成因剖析
社会中介组织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形色色,其形成原因 也是多种多样: 一是中介组织法制建设滞后与执法不严。多年来,涉及中介组织活动的大部分领域还缺乏完整明晰 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存在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乃至相互 抵触的问题,还有一些相关法律及其条文规定早已过时。对已有的中介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又偏弱偏软,往往 是在大案要案被发现和查处之后才牵出参与其中的中介 组织和相关人员。这些年来,我国对中介组织卷入欺诈和 腐败丑闻的赔偿诉讼和刑事诉讼几乎是空白。如证监会对 帮助上市企业搞欺诈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仅限于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和撤销直接责任人的执业资格,最严 厉的也不过吊销许可证。此外,我国反腐败比较重惩处受 贿而轻惩处行贿,往往忽视中介组织通过参与和帮助行贿
LILUN ZONGHENG
理论纵横
而卷入腐败活动的作用和责任。
二是中介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政社不分、行 政干预为一些中介组织违规腐败提供了条件。我国中介组 织绝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从过 去的政府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许多行业协会本身就是 政府部门转变而来,一些中介组织表面上和原主管部门脱 钩,实际上仍和政府部门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中 介组织在组织机构、人员安排、财务关系和执业要求上受 制于主管部门,一些中介组织的领导由现任政府官员兼 任,或担任顾问、名誉会长,或者是刚刚卸任的官员担任。这些或明或暗的关系的存在,导致中介组织往往难以摆脱 参与到“寻租活动”的各个环节,也给它们提供了这样的机 会。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国家级的市场中介组织主管和 协调部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各自为政,存在多头管理和 管理乏力并存的现象。
三是一些腐败高发领域的制度设计存在漏洞。在国有 企业改制、重组、土地转让、公共采购、工程招投标等领域,存在法律制度规范过宽、实施细则规定过泛及针对性弱、前瞻性不强,弹性过大,刚性不足等问题。如公共采购目录 及限额规定界定不科学、内容交叉重叠,在参与投标者的 资格门槛、信息披露及资金支付程序等方面存在委托方、举办方自由裁量权过大,监督依据不清等漏洞。这些制度 设计的漏洞正成为诸如招标公开范围小、招标采购对象不 明确、招标和投标程序不规范、假投标、人情标、多方串标、重复采购、高价采购、寻租腐败等的诱发因素。
四是中介组织诚信守法自律机制缺乏。一方面,我国 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道德素质、法律意识不足,队伍建 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现 象突出。如在全国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中,离退休人 员占 70%以上,具有专业职称的中青年人不到 10%。一些 中介组织对员工道德规范和守法操作要求低,疏于监督,甚至鼓励员工为揽活而不择手段。另一方面,行业自律软 弱。目前对中介组织的管理主要侧重于事前审批,行业组 织监管弱化。多数行业自律性监管尚未建立或疲软乏力,许多中介组织没有加入中介行业组织,一些中介行业根本 没有行业协会,更多的则是名存实亡,缺乏对本系统中介 组织经常性的规范监管。工商、消费者协会、舆论媒体等外 部监督对中介组织违法活动的监督往往是在问题曝光之 后,缺乏事前监督和发现机制。
综合治理中介组织腐败现象的对策建议
完善中介组织法律调节体系并提高其执行力。首先,要在对中介组织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对已有
中国监察 2009 年第 15 期
5理论纵横 LILUN ZONGHENG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其次,根据形势发展需 要制订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漏洞,形成完整 的、相互配套的中介组织法律调节体系。例如,制订中介组 织法、中介组织执业人员法律责任及违规处罚条例等总体 性法规,补充完善与中介组织正常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填补有关中介组织行贿或帮助行贿的界定、惩罚方面的法 律漏洞。可以考虑在反洗钱法中添加中介组织参与洗钱的 治理与预防规定,扩大洗钱罪的追诉范围,在预防腐败法 中加入预防中介组织腐败的条款等。第三,努力提高规章 制度的执行力,依法加大对中介违规、贿赂等各种违法行 为的惩罚力度,增大中介组织与个人的违法违规的风险与 成本,这是遏制中介组织腐败的关键。
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公平竞争性。切断中介组织 与政府部门的组织、利益关系,维护中介组织的独立自主 性,是准确界定政府与中介的关系,避免错位和越位,确保 中介组织诚信规范运作、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避 免其依托权力搞垄断服务和腐败行为的关键。为此,需要 对现有中介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清查,使官办、半官办中介 组织与政府真正“脱钩”、改制,解除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 的行政隶属关系,真正实现政社分开。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源头上消除中介组织 腐败土壤。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将保留下来 的行政审批事项名称、法律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 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向社 会公开;推进行政许可办理方式改革,整体推进权力下放、权力规范、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大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促进“阳光政务”;严格约束政府行为,在政府采购中坚决 落实“管采分离”原则,将采购中心与财政部门脱钩,并促 使各政府部门协同起来完善政府采购招标程序及其监督
机制;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建设与市场准入机制,确 定中介组织的过程要公开透明,加大竞争力度,杜绝主办 方单方面内部指定中介组织的做法,防止各利益方围标、串标、评标、收买专家、企业恶意低价中标再追加预算等贪 污腐败问题。
加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要强化行业自 律,建立广泛的行业协会以及跨行业联合会。行业协会会 长应由行业会员推选而不能由行政领导兼任或行政任命。行业协会要制定规则,加强对会员单位和从业人员执业操 守的监督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行业监管应把主要精力放 在审核经营资格和审批收费标准上,加大对中介组织的年 检力度,及时掌握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执业情况和违法 违规情况。要提高从业人员执业素质与守法意识。把好中 介组织从业人员任职资格关,严格资格考试准入制度,实 行执业资格审查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实行评级或年审制 度,规范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对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 和法律培训,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尤其要加强中介组织的 诚信建设,强化信用管理。
对中介组织的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首先,构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协调行业协会及行政、工商、财 政、审计、监察、金融等部门,形成对中介组织及有关人员 腐败行为的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如工商部门、物价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建立健全中介组织执业准则和收费标准体 系,不定期抽审中介组织出具的会计审计报告、评估报告 等,及时发现其参与寻租、贿赂、销赃、洗钱等活动的违法 犯罪事实。其次,整合和强化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法 院和公安部门等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发挥联合监督 的作用。第三,强化多渠道监督。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作用。
重点防范和治理腐败高发领域的中介违法活动。从现 实情况看,重大工程投资建设、国有企业改制、土地转让评 估、贷款抵押资产评估、公司上市及年度财务审计、政府采 购等是中介组织腐败的多发领域。需要在土地、房地产、医 药、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建立统一招投标中心,凡一定规模的使用国有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土 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和集体所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必须 在独立的跨部门统一招标投标中心进行,逐步将所有应当 通过市场配置的公共资源纳入统一招标投标中心进行招 标投标,在统一招投标过程中建立健全中介组织参与执业 的规范程序,完善中介组织资格准入、公开竞争遴选、公开 评估程序和结果等机制,杜绝暗箱操作。□
作者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CFP
第二篇:浅谈村级组织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村级组织腐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村级组织是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中的最基层自治组织,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村级组织的经济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由村级组织实施的项目增多,可支配的资金和资源越来越多,村级组织的权力明显增长。随之而来,村干部的腐败问题也日益显现,引发的群众上访越来越频繁,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也越来越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文以**乡为例,简要分析探索农村村级组织腐败问题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一、村级组织腐败的主要表现
现阶段村级组织腐败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贪污资金来源增多。有向群众收取的,如村饮水工程、道路硬化集资款;有骗取国家和专项资金补助的,如粮食直补、移民扶贫资金等;有收入不上帐截留的,如卖集体土地、山林和资产出租的收入。二是窝案、串案突出。村支书、主任、报账员等村干部集体参与,往往是查一案,带一窝。如2012年至2014年,某村村主任许某与报账员许某某三次挪用种粮补贴款,直到2014年6月,乡纪委开始调查该村粮补发放问题时,许某和许某某才意识到挪用粮补款的严重性,上缴挪用款并接受处分。三是腐败的手段隐蔽。有的村干部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经营等,有的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各种补助款,有的虚列支出、开假票据等。如2012 年3月某村党支部书记许某某和村干部许某把个人消费用的5782元拿到村财务报销,以2012年2月至3月计生工作费用的名义虚开9张单据在村报支。四是监督查处力度不够。之前乡镇纪委干部大多都分管有其他方面的工作,变动频繁,把纪委的工作当成了“副业”,查处的案件少、力度不够,很难达到震慑村官腐败的目的。乡镇经管站、财政所对村级帐务审核不及时,乡镇分管领导没有真正履行到监管责任。如2013年新林村财务收支管理混乱,违反规定大量使用自制凭证报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乡分管领导因监督管理不力,也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
尽管村级组织腐败手法简单、涉案金额不大,但由于村级组织的腐败行为发生在群众身边,涉及的款物主要有社会抚养、救灾、抢险、防汛、扶贫、低保和土地等,在村民眼中就是十足的大案,其危害之大不容忽视 :一是直接侵害农民利益,严重影响和制约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三是破坏农村生产、生活秩序,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四是严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二、村级组织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村级组织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村官素质不高。如青梅是我乡的支柱产业,但近几年因青梅价格低迷,许多有能力有水平有胆识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 工创业,留守家乡的村干部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对违纪违法和犯罪认识不清,有的甚至在受到查处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2、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账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所有支出全凭一把手说了算。如我乡纪委在查办案件时就发现,还有个别村存在白条入账的现象。
3、乡镇监管机制缺失。当前乡镇都推行村账乡管,但其工作内容只侧重于服务,平时只检查村级财务开支票据是否规范等表面现象,而对村级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实质性检查和监督,尚未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
4、村民监督机制不健全。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方便,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财务,村级事务决策权往往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等少数人手里,自由裁量权过大,村级“三资”管理、惠农强农资金发放等重大事务决策缺乏民主性;有的村村民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公章握在村官手里,危房改造、困难补助、移民搬迁等惠民政策,村里又不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根本不知情;有的村民忙于自家发展生产,或是怕拿不准反遭到报复,对村官的违纪违法行为也就视而不见。
三、防治村级组织腐败问题的对策
做好村级组织反腐败工作,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从教育入手,着眼于制度,立足于防范,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村级组织腐败预防工作。
1、活化教育,强化村干部廉洁意识。把村干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在教育内容上,结合“八项规定”和“四个全面”,教育村干部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做到严格依纪依法办事。在教育形式上,坚持因时因事因地施教,不断提高村干部的自律意识。例如我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造“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通过定期组织乡、村党员干部到展示厅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2014年来,已组织党员干部5批253人次到展示厅参观。2014年12月16日,我乡纪委还组织各村村支书、村主任20余人到四都廉洁履职教育中心,参观反腐展示厅,观看警示教育片,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硬化制度,促使村干部廉政勤政。一是完善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凡涉及村级发展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前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二是强化村级财务公开工作,做到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间、公开程序都严格按要求开展,防止搞形式主义。三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严格实施村级公务零招待制度,严禁转嫁招待费用。如我乡针对新林村村务、财务和民主管理混乱的问题,制定《**乡党务村务公开管理制度》,强化经常性督查,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专项审 计并及时公开审计结果,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切实加大对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逐步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四是完善建立村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制订村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完善村干部任前谈话、廉政谈话、信访谈话制度。如结合实际,我乡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专门会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分别与各村党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书,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
3、强化监督,规范村干部权力运行。强化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一是乡镇党委要监督村“两委会”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参加指导村级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发动村级党员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内监督意识。例如2014年我乡党委根据圆林村和新林村2个软弱涣散党支部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整顿措施,目前两个村均已成功转化。同时针对部分党支部书记工作推动不力的问题,及时调整六洞村及下河、西埔和五洞作业区4名党支部书记。二是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和乡镇纪委要加强对村级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围绕村级党员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以及党务村务公开和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管理和使用情况,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落实和管理情况等,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要通过公开信访举报电话,开展纪检监察干部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坐 班接访、深入群众走访活动,为广大群众实施监督开通渠道,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强化查处,形成对村官腐败的高压态势。要严格落实中纪委“三转”和省纪委“四转一强”的工作要求,配强配齐乡镇纪检干部,切实解决好一些乡镇纪检工作有岗无人、有人无时间、无精力的问题。乡镇党委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支持乡镇纪检干部的工作,对群众反映的村干部违法乱纪问题,要认真核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对村官的违纪、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该处理的处理,该处分的处分、该法办的法办,做到查办一案教育一片。坚持查建并举,利用各种形式对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进行剖析,用鲜活的典型和惨痛的教训,警示农村党员干部。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帮助发案村总结经验教训,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形成对村官腐败的高压态势,使其不敢贪、不敢腐。如2013年来我乡纪委加大日常督查力度,坚决查处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已先后查处乡、村干部4人次,干部作风得到明显好转。
5、完善用人机制,使村官不愿腐败。一是公平公正选人。选任村干部要实行公推公选,真正实现民主,让那些能力强,作风正,品德好,群众信得过,能真正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人担任村级干部。二是规范村官报酬。根据村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对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村,乡镇要帮助落实村干部的报酬,以提高其工作 积极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村干部离任补贴机制,对离任村干部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设立村干部奖励专项基金,每年按一定比例表彰一批优秀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没有违纪违法的村干部,在其退休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建立完善选拔优秀村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机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和保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
第三篇:社会中介组织活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与治理对策
社会中介组织活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与治理对策
郑 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介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粗放的不规范运行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变,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在发展中壮大,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中介机构已达900户,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管理的不到位,一些社会中介组织不规范运行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一种新的腐败温床和土壤。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要“规范并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因此,切实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严厉整治在中介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无论是推动其自身健康发展,还是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显得十分迫
切。
一、中介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1、违规违法经营。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活动中,不严格执行执业管理规定。我市工商管理部门近两年在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拍卖行为的活动中,先后查处了5家拍卖企业7起不执行有关行业规定的拍卖案件,主要类型有:拍卖企业抽逃注册资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备案、未按规定公布举报电话、未设立监拍席、竞买人之间恶意串通等。
2、权钱交易。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由于利益趋动,在与有关公务人员交往中,采取不正当方式,给好处,拉拢腐蚀机关公务人员,滋生腐败行为。去年底市纪委在查处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刑二庭庭长案件中发现,滁州一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中,为拉业务向负责
两家企业破产工作的市中级法院庭长分别行贿一次4万元、一次3.4万元。市二家拍卖公司为承接企业破产拍卖业务,分别送给负责企业
破产清算工作的法官五至十万元。
3、出具假证。在法律服务行业中,部分从业人员受到了各种诱惑因素的影响,提供假证据、假公证,为腐败交易提供程序性和技术性支持,做出了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当事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市司法局在今年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中,查处了一个县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受亲戚之托向法官送购物卡,在执业时提供虚
假材料等违法行为。
4、虚假验资、审计。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提供的资料不全等情况下,也为其提供验资佐证,不规范验资、人情验资、虚假验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帮助做假账,提供虚假审
计意见,逃避税收,掩盖问题。
5、评估资产不实。有的在企业改制中帮助腐败分子化公为私,和买受方串通一气,刻意低估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房地产开发中低估土地价格,帮助开发商牟取暴利,高估房地产价格,骗取银行巨额抵押贷款。
6、暗箱操作。在建设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中,与供应商、承包商、采购单位及监管机构有关人员互相勾结,暗箱操作,操纵招投标,进行腐败交易等。
上述行为都破坏了公正、有效和规范的市场秩序,给我市的经济
发展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1、审批准入把关不严。有的中介组织不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条件,没有相关的从业资质,从业人员也无任何专业技术证书以及的执业资格证书。有的为了拼凑规定要达到的专业人员人数,从其
他地方找来正在执业的专业人员挂靠充数,欺骗有关职能部门,非法取得经营资格。有的在年审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由于审批准入把关不严造成中介技术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另外各种外来的中介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他们未到我市相关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未经审核,租用一个办公场所,招几个人,便挂牌营业了。冲击挤占市场份额,造成市场竞争混乱。为了生存,迫使有的中介组织和相关利益体串通一气,违规操作,甚至违法乱纪。
2、体制不顺,竞争不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公平竞争,其竞争的根本是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但是由于我国渐进式的改革,一些中介机构先天起点不一,有的是从政府机构的娘胎中剥离,仍就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实际就是部门的附属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在性质、职能、经营范围、权责和义务划分上界定不清,而有的真正是应运市场而生,无牵无挂。因此,业务竞争往往不是质量与信誉的竞争,往往成为挂靠单位“实力和权力”的较量。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往往垄断与本部门相关的中介业务,给予“嫡系”的社会中介组织种种优惠和支持,排斥或歧视其他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些中介机构既从事经营性的社会中介活动,又代行部分政府职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中介组织在处理问题时难以保持应有的立场,背离了社会中介组织“客观、公正”执业的服务宗旨,从而丧失了客户的信任,影响了中介声誉,扭曲了竞争机制,也为腐败产生了可能。
3、监管不力,市场混乱。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如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现在由于各部门在中介监管方面存在着自身利益问题,因此,相互协调沟通不够,有的甚至相互推诿,实际上存在着对社会中介组织故意监管不力的问题。加之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中介组织类型繁多,业务差异大,组织形
式、组织制度难以统一规范;还有的中介组织为规避管理,不愿意及时到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注册,形成杂乱无章,各行其是的局面,经营管理随意性大。社会中介组织普遍没有健全的、能适应并承担自身法律责任的法律形式,一些中介组织根本无法承担自身行为后果的责
任。
4、业务水平低,发展规模小。大部分社会中介的业务具有鲜明的知识性、技术性特征,专业性很强,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精通专业业务,通晓国际惯例。目前社会中介从业人员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素质不高,高级专业人员短缺,普遍存在着专业训练缺乏等问题。总体来看,档次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权威性,发展活力不强,从业人员的现状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大部分中介机构规模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从我市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看,多数为10-20人左右的规模,只能承接一些小项目,不能适应市场对中介服务高效、快速、准确、权威、方便的要求,限制了行业自身的发
展。
5、管理脱节,查处不到位。大部分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最终审批和颁发权限在省级和国家一级,我市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只是进行初审和备案,监督处罚的力度不够。行业主管部门自身缺乏管理意识,相互之间沟通较少,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对市场运行监督不够,对违规违纪的行为查处不力。对社会中介业务指导不足、培训教育不够,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规范执业、合法经营。监督、惩处难以到位,有的只发证不管理,有的监管多流于形式,抓
不住要害实质。
三、治理社会中介组织违纪违法行为的对策
1、进一步推进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政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使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在人、财、物关系上与行政机关脱钩,要让中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形成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
2、严格市场准入,提高服务的整体素质。严把市场准入关,要依法对社会中介组织执业资质及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审查,没有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的,要坚决不允许审报;成立中介机构一定要达到规定的经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发证经营。同时,要强化中介组织的自律意识,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机制,合法经营。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工作,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培育诚实守信。
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要进行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纪律,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通过工作指导、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促使中介从业人员规范执业,按章办事。行业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通过中介组织诚信级别评价、诚信记录、诚信公示等制度建立诚信监管机制。行业协会要建立诚信记录档案,把违法违规的中介组织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对失信、失真、失公的中介组织和人员坚决实施市场禁入制度,培育诚实守信、运作规范的中介组织。
4、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严肃执法执纪。
构建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工合作开展监管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并落实监管责任人和监管任务。要加大质量监控和年检力度,对本出问题受到行政处罚或严重违反执业规范的中介组织,根据相关规定不予通过年检,严重者要依法令其退出市场。严肃查办中介组织的违规违法案件,对破坏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违犯规章和制度的社会中介组织,必须严厉查处。在法律上,建议出台一部社会中介组
织法,以便依法中介活动。
第四篇:【秘书腐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秘书腐败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秘书部门是介于领导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中介辅助层的办公部门。领导部门是决策层,秘书部门辅助领导部门决策并且协调各职能部门执行工作,它是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本文在秘书的地位职能的基础上对秘书腐败的成因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预防惩治秘书腐败的对策。关键字: 秘书;腐败;成因;对策
腐败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社会现象,它会造成司法不公正,国策失平衡,法律加剧官重民轻方向,官员枉法徇私舞弊,直接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直接加大国家内外忧患,酿就社会局势动荡分裂,严重堵塞政府正常职能,加大官民矛盾,随之而来的变会成为社会综合矛盾等等,以上都是造成政府在人民心中威信下降,熏陶厌恶政府的内心反抗情绪的根本因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部署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八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七项任务“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清醒认识和坚决态度。
秘书作为领导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其工作在国家行政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近年来有关秘书腐败的实例不断上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系列都决定了秘书的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必然经历严峻的考验。
因此本文正对党政机关秘书的腐败成因及解决办法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 秘书的职能及中国秘书的职业现状
1.秘书部门的职能:
(1)调查研究是秘书的一项基本功。【1】秘书部门是辅助领导的工作的,它在辅助决策、起草文稿、总结工作、答复询问等工作时必须要以实际情况为准。而实际情况则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已存在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则是调查研究。所以秘书的一项基本功是调查研究。
(2)协调工作在秘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协调是领导的职责任务,秘书的协调是经过领导授权的,或者在秘书职责范围内进行的。秘书的协调工作分为:政务协调、关系协调、内务协调,秘书必须正确的运用协调艺术进行辅助协调。
页1(3)秘书应当很好的处理公共关系。
(4)组织会务,帮助领导把会开好是秘书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议作为推进领导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一种沟通信息、传达指令、交流的感情的方法之一。秘书应当辅助领导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了:会议文件工作、会议组织工作、会议的后勤保障、会议的保密工作以及端正会风等工作。
(5)督促检查又是秘书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秘书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要紧紧围绕各级领导工作中心进行,这样便会有利于:第一,有助于方针政策的落实;第二,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改进机关作风。
以上便是目前秘书部门的主要职能。
2.中国秘书职业现状:
(1)从客观环境方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环境待遇不优。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政治、经济待遇,以至家庭后顾之忧的解决,由于市场化、感情化的因素增多,秘书人员的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都依靠领导、单位解决,往往是“埋头苦干”地搞,不如“东奔西走”的跑,由此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第二,评价机制不佳。长期以来,不管在企业中还是国家行政单位中,我们在评价秘书时,忽视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对秘书人员的评价往往由其服务对象的个人印象和好恶决定,存在着很大随意性。这种评价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秘书的工作积极性遭到挫伤。
第二,激励机制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秘书工作人员落入低收入阶层,尽管他们在工作中扛大梁,挑重担,任劳任怨,但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代价却落差很大。由于没有建立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在评价秘书工作绩效时,往往忽视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文字秘书人员工作实绩的隐形性得不到认可,加之激励机制不活,得失反差明显。
(2)从现今我国秘书队伍自身着手,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从知识结构看,杂家多,专家少,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平。据调查,我国秘书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秘书理论教育,其知识结
页2 构和能力素质往往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不是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等等。此外,秘书后续教育跟不上,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教材和教师,加之没有比较完善的专门培训体制,也是影响秘书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实践能力欠缺。绝大多数没有在基层工作或锻炼过,大多数是直接从学校分配上岗的,加之缺少在基层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秘书人员担任管理者或领导者能力不足。既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管理创新能力;既具有秘书才能,又具有现代领导才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秘书人才相当缺乏,这与市场经济和现代行政管理对秘书人才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其三,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发展要求秘书人员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习惯将秘书的职业角色定位为舞文弄墨的“吹鼓手”,有的甚至把某些领导出了问题的责任推到秘书身上,以致秘书的公众形象欠佳,秘书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进而直接影响了秘书人员竞争意识的确立;另一方面,秘书职位的卑微与领导地位的权威形成鲜明对比,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秘书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造成工作上缺少动力和热情,忧前顾后,缺乏信心;再者,秘书时常处于被领导、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很少有独立自主大胆的开展工作的舞台,导致自主意识淡化,依附心理增强。
二. 秘书腐败在我国的表现形式
我们且一起来看以下报道,内容是部分受到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及其秘书的犯罪事实:
2008年12月7日,安徽省淮南市原市委书记陈世礼,被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据了解,在此案开庭前,陈世礼的秘书王传东也因受贿50多万元,被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6年有期徒刑。经法院查明,王传东在2001年7月至2006年5月任陈世礼的秘书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和特殊地位,安排他人与陈世礼见面,为他人在工程承包、产品推销、企业并购、项目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便利,自己从中获得好处,先后七次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46.8万元、美元0.2万元、购物卡2.4万元。在陈世礼的整个犯罪过程中,其秘书王传东成为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这是陈世礼腐败案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页3 2007年12月20日,吉林省高院对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的秘书秦裕腐败案作出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判处秦裕无期徒刑,该判决为终审判决。秦裕,曾被上海一些干部群众称为“上海第一秘”。经法院审理认定:1998年4月至2006年6月,秦裕在担任上海市委办公厅秘书,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办公厅副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索取、收受贿赂款物折合人民币682万余元。
另外,在秘书腐败案中,影响较大的还有“河北第一秘”李真收受贿赂、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等共计人民币1051万多元,被判处死刑;北京市委原书记陈希同的秘书陈健,受贿人民币40.9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北京市原副市长黄超的秘书何世平,受贿人民币24.3万元,被处有期徒刑16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炬的秘书蔡建辉受贿港币109万元,人民币5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郑筱萸的两任秘书郝和平、曹文庄,也因巨额受贿分别被判刑5年和“死缓”。
秘书的腐败也是国家公共权力的腐败呈现出了明显的职业特征。【2】秘书处与领导者的决策权与执行者的执行权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辅助沟通以及上传下达的作用。如果秘书很好的运用其职权便能辅助领导做到治国安邦,其中秘书腐败一方面在于个人意志不坚定收到腐败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一旦领导腐败一些秘书便不能自已深陷其中。
三. 秘书腐败的成因
秘书腐败的成因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1.内在因素:
(1)秘书本身的自我定位不明确。目前秘书的错位自我定位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秘书人员自我定位过高造成的自大狂妄。一些秘书自认为是领导最近最亲密的人,自认为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殊不知自己本应该的定位是人民公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国家领导人公务人员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一些秘书人员却自我定位不明确狂妄自大加上社会上一些错误观点例如:将秘书看做领导的“亲信”、“边缘人”、“准领导”、“通天者”等的诱导,造成腐败滋生。第二,秘书人员自我认同感不强,自卑心理滋生。秘书人员作为行政体系中的重要人员,作为领导者与职能部门之间的重要桥梁却,没有一个体面地拿得出
页4 手的职位认同感,再加上从古至今秘书人员担负着“小秘”、“领导的附属品”、“跟屁虫”等骂名,并且现在秘书“领导私有化”现象不断出现,秘书不仅要解决处理领导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还要顾及领导的家人家事,秘书的职能更加模糊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从而一起腐败思想的滋生。第三,秘书人员对领导人员的惟命是从。一些秘书人员对领导人员惟命是从,当领导人员出现腐败是不仅不敢及时举报制止甚至在领导的指挥下沦落为帮凶参与腐败。
(2)秘书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错误导向。人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人的价值导向从而决定了人生观的选择,一些秘书人员有如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选择,促使他们选择通过腐败来获取自身需求。
(3)秘书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例如,在学历方面从高中生到硕士生;在专业方面从秘书专业到“相关专业”,甚至没有专业要求,因此,至今还有很多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根本没有接受过秘书专业教育。而秘书专业要求不高的结果,是使秘书工作质量总体水平显得极不稳定。一些秘书人员未受过高素质的教育导致自身素质不高自身克制能力不够导致腐败。
2.外在因素:
(1)法律因素:秘书的选拔程序不规范,领导者可以随意选拔秘书,致使秘书人员素质差距很大,工作质量不稳定,腐败现象屡屡发生。【3】我国目前对秘书选拔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993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7年8月劳动部颁发的《秘书职业技能》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技能鉴定规范(秘书)》等行政法规。【4】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对秘书的工作性质、任职资格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得秘书的任职资格和工作性质不明确;又加上社会对秘书专业认识不足,导致了秘书的选拔极不规范。领导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拔自己的秘书,导致了任人唯亲的出现,从而导致了秘书就是领导的亲信腐败滋生。
(2)传统文化因素:秘书文化带有浓重的“官本位文化”积垢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5】转型期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无不具有变的特征,也无不打上古与今、中与外各种因素影响的烙印,容易造成政治机体的病变。腐败作为转型期社会的通病,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制度与文
页5 化双重机理综合病变的结果。现阶段秘书腐败的滋生与蔓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秘书文化的欠健康,而其主要的病理之一则是我国的现行秘书文化带有浓重的“官本位文化”积垢。熟悉古代中国行政体制的人都知道,封建社会的幕僚绍兴师爷,就是古代秘书腐败的代表,他们投机弄权、操纵办案和鱼肉百姓,因而口碑很不好。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做所谓打倒“封、资、修”的工作,但由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认识上的误区,封建思想尤其是封建官僚思想的影响还远未消除,这就给新时期的秘书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3)社会环境:当前,社会环境虽总体是好的,但实际上并不和谐安康。一些社会不正之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对秘书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特别是现在说什么“某某是我提拔的”、“我是某某提拔的”言传,致使许多人得到提拔重用后不感谢党组织,而只是感激某个人。而有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提拔的也确是“自已的人”。这样一来,很容易把党组织分成宗派,丧失了党在领导干部中的威信和凝聚力,从而滋生了跑官、买官、卖官等不良现象,为秘书腐败的蔓延提供了环境。
(4)经济因素:第一,市场化的资源交易,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逐步市场化,而市场经济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是资源交易的市场化。可是,正是经济资源配置与交易的市场化,为秘书腐败创造了连续不断的机会。第二,秘书收入低下。当前,秘书收入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整个政府公职人员的收入都低下,但秘书收入似乎显得更低。这一系列的经济因素一定程度的导致了秘书腐败的产生和不断地扩大。
四. 秘书腐败的预防措施
1.健全秘书选拔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制度、规章上明确领导秘书的行为规范,在制度上设置一道道清政廉洁、拒腐防变的关卡,丰富和完善党纪、政纪法规。【6】要深入开展秘书普法教育,使领导秘书彻底明白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界限,学法、知法、守法,杜绝滥用法律、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2.注重秘书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建立稳定高质量的秘书培训制度。加强教育注重秘书“不腐败”思想的建立,从根本上加强秘书人员自身修养的提高树立正确
页6 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第一,秘书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要始终忠诚党的事业,埋头苦干,爱岗敬业,淡泊名利,耐得艰辛,甘当无名英雄。要坚持严格按领导意图办事的原则,坚决反对先斩后奏之大忌。四要强化作风。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每项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情况,决不能看领导脸色行事,违心表态;要实时保持谦虚谨慎,“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密切联系群众,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第二,秘书人员应当正视自己的身份。作为秘书人员应该正确的处理与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领导与秘书是上下级关系,也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在党内,他们是同志;在群众面前,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务的人民公仆。
3.应当适当的提高秘书人员的待遇。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秘书人员的待遇在整个行政体系中是处于相对较低的境地,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秘书腐败的滋生。适当的提高秘书人员的待遇使之在基本生活的以保障的基础上生活得以更加充实从而一定程度上杜绝腐败的产生。
4.构建我国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文化”。传统的“官本文化”目前对我国的行政体系依旧有着十分坏的影响,而构建一个属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文化”与秘书文化是可以母与子的关系。一个健全乐观清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文化”对于建立我国廉政文化和秘书的清廉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很好的融入“中国梦”的思想来构建我国“主流官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贤华·秘书工作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4)【2】 田丽·秘书腐败现象解析[M]·河北:学术从论,2009(1)【3】 田丽·秘书腐败现象解析[M]·河北:学术从论,2009(1)【4】 费锦红·对我国秘书立法的思考[M]·浙江:大学生读写资源,2007 【5】 徐忠献 吴广贤·秘书腐败的文化机理及对策研究[M]·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
【6】 茅丹·试论秘书的腐败[M]安徽:安徽文学出版社,2009(4)
页7
第五篇: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不仅从政治上侵害了党和国家的肌体,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市场经济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虽然过去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权力腐败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为此,笔者对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及特点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
所谓腐败,原本是指自然界有机物的腐烂败坏,后借用指行政体制的混乱、黑暗以及官吏的腐化、堕落。在我国,腐败基本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来使用。因此,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
1、腐败趋于爆发性。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大幅度增多,多种市场经济成分之间重组、并购、整合不断加剧,矛盾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法之徒乘机用“银弹”、“美色”对握有公共权力的人进行腐蚀,使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思想防线决堤,被“银弹”击中,被“美色”诱惑,利用国家权力为他谋取私利。
2、主体高职低龄化。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被送上了断头台,李嘉廷、刘方仁等被送进了监狱。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腐败领域广泛化。腐败的滋生范围广、领域宽,在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是在某些“清水衙门”均有发生,具有广泛性。如文教、卫生等部门也不再是一片净土,银行金融、财税、烟草、电力、粮食、海关等部门更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4、腐败趋于群体化。往往一案多人,形成一个腐败群体,内外联合,互相配合。只要牵出一人,就拉出一群、一窝,窝案串案十分突出,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几人、几十人或上百人。如在海内外引起巨大震动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就有上百名官员被拉下水。
5、腐败方式多样化。一是以赠与、赞助等合法形式实施腐败;二是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利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赠送贵重物品和礼金;三是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破产重组拍卖等机会,非法侵占国有资产,捞取好处;四是采取在牌桌上以输钱的方式向领导干部及家属行贿,大搞权钱交易。
6、腐败趋于智能化。即运用专业化、高科技手段实施腐败。由于有的部门制度不健全,机制不规范,监督不到位,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采用微机等高科技工具侵吞挪用国家集体资金。
二、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
从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来看,权力腐败高频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的单位往往只强调抓经济,而忽视了抓思想政治工作。不讲学习、不信马列、疏于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丢掉了理想信念,政治思想消极,宗旨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松懈,革命意志衰退。不是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人民作贡献上,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把权力当作获取私利金钱的工具。“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在某些部门中盛行,成为使部分人走上腐败道路的思想基础。
(二)历史和世界环境因素
我国经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扎根很深。在新中国成立仅仅五十六年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自觉不自觉地残留在相当部分思想觉悟低的党员干部意识中。这种意识在一定的气候和环境中,就会转化为腐败行为。加之改革开放后,引进资本主义先进经验和技术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进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使得解放后一度销声匿迹的腐败现象又死灰复燃。西方不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不同程度地腐蚀着一些党员干部。跨境、跨国腐败犯罪不断增加,贪官外逃、赃物外移的新情况时有发生。
(三)对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监督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有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由小到大,屡屡得逞,与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缺乏正常有效的监督有关。一些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和完善,制度不落实,管理松驰,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使得一些腐败分子有空可钻,拿单位的钱比拿自家的钱还方便,一次又一次无人发现。加之权力腐败者往往地位特殊,上级领导的管理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同级监督力度不够,有的单位领导党政职务一肩挑,权力集中到一人,造成一支笔签字,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内部监督、民主监督难以有效实施。
(四)法制的不健全和滞后性
法制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廉政法规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把反腐败斗争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由于廉政法律还不够完善,解决一些深层次腐败问题的法律滞后,无法可依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权力法授”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权力本应来源于法律的赋予,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对所有的权力行使严格的授权并确认法律责任,权力和责任没有完全对等地挂勾,权大于责的现象严重。二是立法滞后。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立法,有些廉政方面的规章没有及时上升为法律,至今仍未出台廉政法。三是惩戒力度不够大。腐败成本问题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没有让腐败者在经济上付出沉重代价,政治帐没有得到彻底清算,使权力腐败屡屡发生。
三、防范权力腐败的对策
针对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预防机制,大力开展个案预防、同步预防和行业预防,从源头抓起,降低腐败发生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腐败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一)加强思想教育,筑牢道德防线
加强教育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屏障。腐败行为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动因,而净化人的思想必须依靠长期的思想教育。教育与法制等其他手段不同,其强制性不那么刚性,其功能实现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思想,长期持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教育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
(二)加快廉政立法,实现依法治腐
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加大预防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反腐需要,必须加快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廉政法,为反腐败提供法制保障,形成依法治腐的社会环境。要创新制度体系,构建“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对纪检监察机关制定的党风廉政制度和规定进行清理和规范,将一些制度用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把一些具有实用性、约束性、科学性的制度上升为法律,真正体现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完善监督体系,构建约束机制
一是科学配置权力。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完善监督措施,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二是有效制约权力。完善监督的约束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紧紧抓住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这个重点,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责任相结合。三是严密监督程序。把监督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步骤、结果程序化、流程化、固定化,针对权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警戒、强制、调控、整改、治理、惩处,充分监督权力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人民群众对身边的腐败分子的一举一动,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只要把与权力腐败作斗争的具体手段交给群众,并建立起相关的举报保障机制,使腐败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就必然有利于减少权力的腐败。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的文化舆论氛围。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腐败分子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权力腐败中,无论涉及什么人都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依法坚决查处,坚决处理,一抓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决不能办人情案、关系案,更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严格依党纪国法从重从快予以严惩,决不手软。在惩治受贿者的同时,也应当惩治行贿者,不姑息和不宽容行贿者,才能更加有效的从源头上根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