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间:2019-05-15 03:5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一篇: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

„材料一‟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①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材料二‟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仆地②皆臵不理,惟掩鼻过之而已。可见有司③之失败,富室之无良,何怪乎外人轻侮也。况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

界一式,以便往来。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

【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干德利的《中国的今昔》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干德利是洋务运动时期关注中国问题的英国专栏作家。《中国的今昔》一书出版于1895年,主要是收录了干德利给《泰晤士报》的通讯及发表于其他西文期刊的文章。郑观应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体现了比较成熟而完整的维新变法思想,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从当时中外人士的这些描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出:1.上海等通商口岸的房屋建筑、街道、公园及电灯、自来水、电报、电话、交通工具等近代公用设施和市政文明,是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成为中国人初步认识近代文明的直观“教材”。2.中国模仿与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正是从沿海通商口岸的租界开始的,并逐渐传播到内地各处。3.许多中国人正是通过通商口岸的外国租界,目睹了西方舶来的近代文明,由此大开眼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辟,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这些地方都成为列强扩大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跳板,但客观上也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移植到了中国。因此,通商口岸实际上也是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基地和橱窗。这样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打破中国社会的封闭状态,并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文明

在中国的传播。

【注释】①工部局:近代中国城市的外国租界内由侨民选举产生的市政管理机构,后逐渐演变为租界最高权力机构。②仆地:倒地。③有司:指负有相关责任的机构或部门。

2.“断发易服”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①,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材料二‟夫发不论古今,以宜时不宜时为断;制无问中外,以便民不便民为断。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②之矣。蒙以为及今剪而易之,于国家无毫发之损,而有丘山之益。小利不足言,请言其荦荦大者:一曰借以变法……二曰借以养廉……三曰可以强兵……四曰可以强种……五曰可便行役……六曰可振工艺……七曰可善外交……八曰可弭教案……夫不剪不易,种种窒碍若彼,剪之易之,利益之巨若此。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

„材料三‟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③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④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

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

【解读】材料一引自康有为于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所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引自《湖北学生界》第3期所刊载的《剪辫易服说》一文。《湖北学生界》创刊于1903年1月29日,至1903年9月21日停刊,是一份在日本东京出版的留学生刊物。该月刊为湖北留日学生同乡会主办,是近代留日学生中第一份带有省名的刊物。材料三引自黄藻所编《黄帝魂》中的《论发辫原由》一文。《黄帝魂》是一部政论集,出版于1903年,内收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的40篇论文。该书影响很大,后曾多次再版印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这组以“断发易服”为中心的材料中,可以看出:1.随着中国与西方接触的频繁,人们开始从“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的角度对中国人的服饰、发辫进行反思,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留学生鼓吹得最为激烈。他们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并从多方面论证剪发易服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3.发辫还与满汉矛盾纠结在一起,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4.发辫甚至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百日维新的失败即被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清末要求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已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

【注释】①豚尾:猪尾。②稔知:熟知。③贻:遗留。④咎:指责,责备。

3.婚姻变革

„材料一‟夫二十世纪专制国之民,无日不以夺自由为目的。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心非不知平权自由之乐,欲求之而不敢说,犹如其痛痒而不敢示人以求疗也。吾今敢昌言以告我女子曰:“婚姻自由”。

──金一《女界钟》

„材料二‟亲迎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①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被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文明婚礼,实有三长。

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其办理次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二、订婚后,男女立约,先以求学自立为誓言。

三、婚礼务求节俭,以挽回奢侈习俗,而免经济生活之障碍。结婚之日,当由男女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事,礼服一袭。

──徐珂编《清稗类钞》第五册

【解读】材料一引自金一的《女界钟》一书。金一,即金天翮,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和兴中会。他于1903年撰写了《女界钟》一书,署名“爱自由者金一”。《女界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旨在敲响女界革命的警钟,唤醒女同胞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努力。材料二选自徐珂所辑《清稗类钞》“婚姻类”中的“文明结婚”条。徐珂是《东方杂志》编辑,早年曾参加“公车上书”,也曾为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清稗类钞》是徐珂采录几百种清人的笔记,同时参考大量报章等资料编辑而成的笔记集。全书共有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13

500条。

1.清末时期,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明确地将传统婚姻与专制制度联系起来加以批判,并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2.新式婚姻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从个性解放出发,强调爱情至上,婚姻自由,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年轻人经介绍或是自己认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最后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而缔结婚姻。这不仅大大简化了结婚礼仪,而且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意愿。3.新式婚礼与旧式婚礼相比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质。新式婚姻体现出婚姻观念的变化,在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同时,更要经过夫妇双方同意,从而增强了男女婚姻自主的观念。第二,新式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追求的是去奢从朴,铲除了传统婚礼过程中的很多陈规陋习。第三,新式婚礼的证婚人宣读婚书、人用印、主婚人训词等仪式,具有近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也带有明显的模仿西方的痕迹。

“婚姻自由”观念的兴起,以及传统婚礼向新式婚礼的转变,不但逐渐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更增强了人们的婚姻自主意识和自由观念,也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①光、宣:光绪、宣统年间。

4.统购统销政策

„材料一‟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国家对于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主要工业品的加工定货、大量收购,批发商的业务已经逐渐缩小。一九五三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布匹实行了统购统销,对绝大部分工业品从出厂到零售,一般不让批发商掌握货源,这样,就使许多供不应求的商品避免了批发商的投机囤积。国家对于已经没有货源的批发商,或则让他们经营二批发,或则正由国营商业

部门录用其从业人。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至六日的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之三)》

„材料二‟一九五四年九月,全国城乡的粮食销量开始了不正常的上升,当时没有加以注意。到了今年三、四月份,在原属华东、中南、华北地区若干省份的部分农村中,出现了许多农民要求供应粮食的现象。结果,国家销售的粮食超过月度计划很多,而且往往超销越多的地方,叫喊缺粮的越多。与此同时,在农民叫喊缺粮地区的城镇中,粮食销量也不断上升,不少地方发生了排队争购切面和其他食品的现象。为了迅速纠正粮食销量的这种不正常情况,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在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发出了《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全国各省市立即派出了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到城市整顿统销工作,再一次宣传粮食统购统销的意义,号召人民起来协助政府做好这一工作。对于要求供应粮食的户进行评议,把不应该供应、可以少供应的数字削减下来,可以迟供应的就推迟,同时保证缺粮户必要的供应。经过这样整顿以后,销量迅速恢复正常,“缺粮”的喊声也有了显著的减少。

──《人民日报》1955年7月21日

„材料三‟全国已经有三千二百九十八个市镇先后实行了粮食定量供应制度。这些市镇包括大、中城市,各省县城和一些较大的集市。山东、山西、福建、江苏、安徽、陕西、辽宁、黑龙江、热河等省内计划实行定量供应的市镇,已经全部实行了定量供应制度……各地都有很多材料证明,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不但可以节约粮食,而且能进一步保证粮食的合理供应……在这个时期,节约粮食的工作日益深入到居民的家庭。“节约粮食,合理安排家务,支援国家建设”,成为广大家庭主妇的行动口号。许多居民在定量供应后,改进做饭方法,减少抛散,订出了节约用粮的计划。

──《人民日报》1955年12月3日

【解读】材料一辑录自李富春同志在1955年7月5日至6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李富春,湖南长沙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李富春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建国后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工交办主任,是中共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制定和贯彻执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他身体力行,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掌握第一手情况,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材料二选自195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登载的《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一文。材料三选自载于1955年12月3日《人民日报》登载的《全国三千多个市镇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一文。

1.建国后,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工业品实行统购统销,缓解了一些投机商投机囤积所造成的危机。2.国家在实行统购统销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地方出现了缺粮的情况,国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紧整顿粮食统销,保证粮食供应正常,以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3.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其中既包括大、中、小城市,也包括各县城和集市。4.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也使得节约用粮的观念深入居民的家庭。

建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初步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也缓解了部分投机商投机囤积,哄抬物价,扰乱人民正常生活的种种危机,维护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保障了在特殊时期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定量供应”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道新生活景象。

5.国家安居工程

实施国家安居工程的目的是结合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城镇住房商品化和社

会化的进程,促进城镇住房建设。

实施国家安居工程要为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提供政策示范;要实行政府扶持、单位支持、个人负担的原则;要以大中城市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国有安居工程住房直接在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并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离退休职工、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户,不售给高收入家庭。

──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解读】材料选自1995年2月在全国各地开始实施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是由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是国家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讨论而提出的,对推进居民住房改革,建立住房新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

1.安居工程在加快城镇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城镇住房的建设。2.由于安居工程实行政府扶持、单位支持和个人负担的原则,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因而受到各地政府、群众,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遍欢迎。3.过去单位建房、合作建房大多是福利性的实物分配,产权归公,房改时二次出售,而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直接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改变了住房的福利实物分配方式,直接引入了新的机制,即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的供应体制,体现了严格的政策性和示范性。

国家安居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推动居民住房改革,加快我们城市住宅建设及解危、解困和建立住房新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一大批安居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6.新中国成立后的移风易俗

„材料一‟昨日下午五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封闭妓院的决议,聂荣臻市长在热烈掌声中,郑重宣布,立刻执行此项决议。市公安局在奉到命令之后,在五时半即出动干部和公安总队二千四百余人,在总局总指挥局的指导下,由民政局、市妇联等有关部门予以协助,分别到外城五个区及东部、西部等地,将饱受摧残和剥削的一千二百多个妓女,分别收容于临时设立的妇女生产教养院……妓女在收容时,一般反映良好,三等妓女玉淑说:“这真好极了,我们早就盼望这一天。”……为了使妓女们获得彻底的解放,临时设立的妇女生产教养院将依据此次京市各界代表会议决议的精神,负责对妓女进行教育,改造其思想,并将为她们医治性病,有家可归者遣送回家,有结婚对象者助其结婚,还没有结婚对象的,就组织她们学习技能,从事生产,使她们能逐渐独立谋生,成为社会的生产力量。

──《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2日

„材料二‟在这次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中,从铁路、航运、邮政、公安、司法、税务等部门,并从很多地区,暴露出为数甚多的国家机关内部人员包庇或勾结奸商、毒贩、流氓、甚或反革命分子贩运毒品、金银、私货的各种罪恶活动,在若干部队工作人员中亦有发现。这些罪恶活动,给予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这是旧的中国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污毒,全国解放以后在很多地区虽曾有所减少,但就总的情况看来,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为了根除这种旧社会的恶劣遗毒,在全国范围内有重点地大张旗鼓地发动一次群众性的运动,来一次集中的彻底的扫除,是十分需要的。为此,特做如下各项

指示:

一、首先集中解决贩毒问题……

二、要根绝制造、贩卖毒品或包庇掩护毒犯的现象,必须依靠广人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斗争的积极性……

三、铁路、交通是毒贩借以偷运毒品的线路;公安、司法、税务等部门是毒贩勾结收买内部人员求得包庇掩护的主要对象;边防、海关是毒品出入国境的要隘……

四、对于运动中被揭发或自动坦白的毒犯,在处理上应采取严厉惩办与改造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打击惩办少数,教育改造多数,即:制造者、集体大量贩卖者从严,个别少量贩卖者从宽;主犯从严,从犯从宽,惯犯从严,偶犯从宽;拒不坦白者从严,彻底坦白者从宽;今后从严,过去从宽……

五、关于种毒问题,目前主要发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在今后工作中逐步解决。内地的种毒问题,必须检查禁止,在这次反毒运动中,如不能同时解决,则可在运动结束后,另行处理。

──《党的文献》(杂志)1996年第4期

„材料三‟山西省进行重点取缔会道门的工作,获得显著成绩。该省从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前华北人民政府①颁布严厉取缔封建会道门的布告后,全省各地均进行了取缔工作。今年春季,各县在服从生产总任务的精神下,又有重点地进行了取缔一贯道的工作,计有七百三十四个村庄进行了取缔工作。群众自动退道者达八万二千三百余人;另有一千六百九十二个普通道首进行了登记;一百三十三个职业会首被拘押。此外,政府并没收了一贯道的反动文件、印信及办道的非法财产一部分……各县在取缔一贯道的工作中,贯彻了对取缔会道门的政策,广泛地向群众揭露了一贯道的罪恶事实,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觉悟有显著的提高,认识了一贯道进行反革命活动的真面目。因此,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内,很多的道徒都自觉地退

出了道门组织。

──《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

„材料四‟山西省武乡县与黎城县搭界的一座大山长约二百余里,山上六个村子,都住着种地的农民。……在这次贯彻婚姻法运动中,武乡县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特别重视了这个地方。为了使山地农民受到婚姻法的教育,由武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司法科长等八十多个干部,带着三部收音机、七部幻灯片和许多画片、漫画,前后在这宣传了二十多天。群众见我们来贯彻婚姻法,起初很恐慌。……工作队一方面训练该地干部,一方面分头深入到群众中进行宣传。收音机、幻灯片在宣传婚姻法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有一次,来看幻灯片的就有三百来人……经过反复的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和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好处……婚姻法在山区贯彻后,婚姻自由已经不再为群众所反对了。

──《中国青年报》1953年4月17日

【解读】材料一选自《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2日登载的《迅速执行各界代表会议,北京市府封闭全市妓院,千余妓女摆脱摧残剥削》一文。材料二选自195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材料三选自《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登载的《山西有重点取缔会道门,八万一贯道徒自动退道》一文。材料四选自《中国青年报》1953年4月17日登载的《婚姻法上了山》一文。

以上几则材料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风俗习惯上的巨大变化:1.针对卖淫嫖娼这一社会丑恶现象,国家采取统一行动,予以坚决取缔,在强令关闭妓院的同时,也对妓女进行了收容、改造和教育,并为她们安排生活出路,使她们能够自食其力,过上新的生活。2.针对建国初期吸毒贩毒十分严重的情况,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禁毒运动,采取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遏制毒流的泛滥。3.在取缔会道门这个问题上,除了中央强令执行外,全国各省也进行了取缔工作,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社会风气为之一新。4. 1950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的婚姻制度。这不仅仅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如材料中所述的“婚姻法上山”,使得广大农村也沐浴了这股妇女解放的新风。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根除遗留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在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开展封闭妓院、查禁毒品和打击摧毁反动会道门的斗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施行,是全国范围内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重大举措,导致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注释】①华北人民政府:1948年8月26日成立于石家庄,是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9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华北人民政府工作立即结束,原所辖五省二市改归中央直属。此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财政部、交通部、农业部等部门在华北人民政府各部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来

第二篇: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平江四中

钟强棋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三、教学难点: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情景式导入(略)

2、多媒体展示“课程标准”

3、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4、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各时期中国人代表服饰及特点:

1)帝制印痕,畸形审美——鸦片战争前

①代表服饰:男装:长袍马褂

女装:旗袍(宽大)

②特点: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2).国门洞开,西服东渐——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①代表服饰:男装:长衫、西装、中山装、学生装

女装:改良旗袍,西式裙子、学生装

②特点: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化西方服饰的优点„„

3).激情岁月,衣着朴素——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代表服饰: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

②特点:衣着简朴、服饰的政治色彩强烈。

4).变革年代,风光无限——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①代表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异彩纷呈

②特点:个性化,去等级化、去政治化。

(2)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

5、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现代各时期中国人饮食的变迁 1).南北特色,舌尖中国——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川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南方北方各有特色,南米北面。

2).西餐传入,异味争尝——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3).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新中国前期

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物质贫乏,生活艰苦。4).改革春风,追求品质——改革开放后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饮食呈现多样化。更加注重膳食结构,营养均衡,倡导健康饮食。

探究: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一些票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由改革开放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体制的不同决定

(2)课堂练习:

1、在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些政策表明: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

④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1)近现代中国人居住建筑的变迁: 1)传统住宅,东方特色

达官贵人住深宅大院,平民多住青瓦土房。典型建筑:四合院、江南水乡民居、福建土楼。2).欧风美雨,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

3).安居工程,百姓受惠 1995年国家实施“安居工程”,追求宽敞,舒适。

(2)课堂练习: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育 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近现代中国人社会风尚的变迁 1).剪辫放足,时代强音——近代

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丧葬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婚嫁习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改为婚姻自由

④社交礼仪——见面: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称谓:平等的“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等称谓。

⑤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农村依旧落后、封闭,生活贫穷 2)社会主义,崭新风尚——现代

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③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④实行双休日,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2)课堂练习: 3、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

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

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

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8、思考: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六、课堂总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照原来的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 样的继承和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七、课后延伸: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的观点: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作为老师我觉得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其实一味的阻止或进行批判,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第三篇: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说课流程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简介

三、教法简介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教材简析四大版块衣食住习结构完整直观形象贴近生活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参现展览,阅读材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纵向比较“衣”、“习”的变化,横向比较“食”、“住”的变化→培养分析比较能力☆校服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变”的原因→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合作收集材料,分类归纳整理,列入四个展厅,到问题讨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四、教学流程设计以及特色

四、教学流程设计以及特色导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教教学学特特色色展厅模式,形象直观;情景设问,贴近生活;结构清晰,主题突出。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1、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产生冲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较少;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手段比较单一,范围相对较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识记“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基础知识。

①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②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⑵能力培养: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同学通过实践学习法采访年长者。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运用“情景创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合作总结——练习巩固”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运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新课】

_导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的衣食住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新课:

师: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表现怎样?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规律呢?

【这是我们这可需要解决的】

接下来我们看教材的题目和子目,分析一下,教材从哪些方面介绍变化的表现?【

1、内容:物质生活、习俗

2、时间:近代、现代】

生:略

师:大家考虑一下,结合你的日常生活,你认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有哪些?(衣、食、住、行)那么在衣食住行中,你最关心哪一样?其实我们东北人很在意穿的,直接我们就以服装的变化为载体,通过案例法,分析物、习、的变迁原因核反应的历史发展规律。

下面请大家的视觉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历史展览馆,看一看物、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走进第一个展厅:

近:

1、女装的变化(长袍—旗袍

宽松肥大—适体、合身)

2、男装的变化(代表性

长袍马褂(传统)—西装(舶来)(如果长袍马褂属于传统,那么西装属于什么呢?))

师:那么为什么穿西装这个舶来品呢?

生: 断发易服,适合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合工业文明的需要,美观。师: 大家看一下,孙中山穿西装你感觉什么样 生:(说实在的,不太帅)

师: 这时期,中国的服装还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样式,并没有与我们的民族传统相结合,换句话说,还没有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没有找到最佳契合点)没有将我们民族自己的元素融入其中。那么再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的服装什么时候才真正将我们民族自己的创新元素融入其中呢?那就是中山装的出现。

中山装,孙中山是怎样设计的?中山装的含义?

生:

站翻领——严谨治国

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个扣——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面没有开叉——中国必定要统一,不能分裂。

师:大家考虑,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出来的服装,到底体现出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治国理念呢?

生: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西方民主的平等思想

师:中山装是在西装基本样式上渗入中国传统意识,这种服装穿着方便,适于携带随身必需品,方便适用、庄重大方,既有西装韵味,又显东方气派,深受国人喜爱,是男礼服的典型。这里我们还要考虑,长袍马褂属于中国的传统服装,西服是舶来品,那么中山装应属于什么类别

生:创新

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西方文明、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传统文明的复兴、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政策

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生:求民主求文明

师:接下来我们看现代服装变化表现:

生:布拉吉、列宁装、工装蓝(新中国成立——50)——→绿军装、蓝黑灰绿(60——70)——→品牌(改革后)

师:特点?

生:朴素单调——→丰富多彩

多元吸收——→影响世界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略

师:反映规律? 生:

求发展 求富裕

闭关——→开放

思考:现代的服装丰富多彩,为什么老师要求大家穿校服呢?(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设计一套夏季校服

师:服装我们就分析到这,我们用案例学习法,以服装的变化表现为载体,分析了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反映的历史发展规律。下面的展厅请同学们在观看变化表现的同时分析、体会、验证也可以补充一下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反映的历史发展规律

(基本一样)

师: 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习俗的变化 生:旧的习俗——→新风尚

师:如何看待行为不规范

生:学业为主、未独立、思维不成熟 师:旧→新的原因

生:女子地位的提高(民主)、工业文明的结果(生产力)、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文明的复兴

师:事物的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也是如此,当一件事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变成了历史,我们今天在享受物质生活变化的同时也在书写历史。

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希望同学们在纵横交错的社会经纬网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好好学习,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原因

表现

根本:生产力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

具体:西方文明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重大历史事件

传统→

舶来→创新

中国传统文明复兴

布拉吉→绿军装→品牌

思想观念转变

朴素单调→丰富多彩

政府政策

多元吸收→影响世界

习俗:旧——→新

繁——→简

规律

—— →求民主

求文明

——→

求发展

求富裕

闭关—开放

—— → 农村慢城市快

不平衡

第四篇:《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2、发展分期: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2、流行的原因:

(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今天中国的旗袍已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向世界。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也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

【合作探究】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八大菜系 四大:鲁、苏、粤、川 八大:鲁、苏、粤、川、闽、浙、湘、徽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

走进历史: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

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

【合作探究】:看购物票证。请思考: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合作探究】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三、房屋建筑

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楼房出现)

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

【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

四、习俗风尚

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合作探究】: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易服: 鸦片战争以后: 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以后: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2)断发: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3)结论

内因: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合作探究】: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

(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4)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葬-火葬(5)、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握手

旧时代称呼: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合作探究】8: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2)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

(3)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本课小结】

【合作探究9: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A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B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授课教师:吕晓轩

授课时间:2013年4月9日星期二 第五节 授课地点:高一(5)班教室 授课班级:高一年级(5)班 ●三维目标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

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到现代我国各个时期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历程。● 教学难点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具 教学方法:

1.这一课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针对性地进行讲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大量地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加深理解。教学过程:(提纲)一.服饰变化

1.早期服饰介绍(1)汉服

(2)旗装(补的简介)2.近代以后服饰介绍(1)西装(2)中山装(3)列宁装(4)布拉吉 3.总结:

近现代服饰的变化趋势:由保守单调向开放美观实用变化。

二.饮食方面

1.传统中餐

2.西餐的传入:时间为19世纪40年代后,西餐传入。3.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注重美味和注重营养。4.粮票:发放粮票的原因 5.“菜篮子工程”的介绍 三.房屋建筑

1.传统中式建筑简介 2.中西合璧建筑的演变 3.“安居工程”简介 四.习俗风尚

1.旧习以及变化(列表介绍)

特征:移风易俗,弃繁从简。2.婚姻方式的变化:逐渐开放化、西化。3.断发易服(清朝的辫子演变)。

4.礼仪的演变:意义:尊卑观念被平等观念取代。五.总结

1.思考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外因、内因)

(1)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3)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4)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5)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2.影响

(1)政治:文明、民主(2)思想:平等、自由(3)社会:开放、和谐 六.练习七.结束

下载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 高 婷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1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授课提纲】 一、服饰方面 1、第一阶段 (1)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讲课稿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首先来破题,中国近代史的开......

    春节习俗的沿袭与变迁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的沿袭与变迁调查报告 先锋小学六年级一班 颜凤麟 问题提出: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是几千年中华文明......

    新年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新年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籍贯年龄 1您家乡有哪些春节的风俗? A、迎喜神、财神B、贴春联、年画C、顿白肉D、拜年E、炸豆腐F、蒸馒头G、守岁H、糖瓜儿粘I、放鞭炮J、猜灯谜K、逛......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各地春节习俗变化调查 您好!我们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毛概小组,想就每个人 家乡的春节习俗变迁进行调查。相信您对这个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我们小组会将您填写的结果......

    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