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熟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常熟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常安〔2015〕4号
关于印发2015年常熟市道路交通等六个重点 领域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碧溪新区(街道),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南街道),服装城,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市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落实政府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根据苏州市安委办统一部署和2015年常熟市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市安委会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对道路交通、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筑施工、油气管道、危险化学品、粉尘爆炸危险企业等重点领域安全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现将整治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市安委会成立全市重点领域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6.专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漏洞,重点排查整改“三不落实”企业。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牵头部门:市公安局(消防大队)
配合部门:市发改委、经信委、公安局、住建局、规划局、国土局、工商局、安监局、质监局、商务局等部门。
整治内容:
1.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隐患。
2.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工业园等区域,除检查企业消防安全情况外,还要重点检查该区域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规划落实、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以及专职(志愿)消防队建设、器材装备配备及训练情况。
(三)建筑施工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牵头部门:市住建局
配合部门:市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城投公司、规划局、国土局、安监局、消防大队、工商局、质监局、监察局等部门。
整治内容:
1.全市各类建设领域(包括商业房产、城乡一体化、保障性安居工程、道路建设工程、企业建设等)的违规设计、擅自改变设计,非法建设、无资质施工、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
2.深基坑、高大模板支撑、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和施工消防等等工程安全隐患。
1.深化危化企业本质安全专项行动。对照《关于开展提升危险化学品领域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2〕87号),全面核查作业场所安全监控自动化控制设施和措施,重点检查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安全监控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剧毒液体的一级或二级重大危险源企业都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在役化工装置安全设计诊断;穿越公共区域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整治;提高有效终止(或管制)化学反应和物料,扼制事故能级和阻断次生事故的能力;员工个体防护器具能满足应急避险需求;全面开展危化企业职业病危害辨识,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开展现状评价及整改。
2.危化品装卸环节风险隐患。有效落实危化品装卸作业、进出厂区的岗位责任和安全检查工作,并实施全天候管制。
3.持续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企业。不断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依法处罚和“四个一律”,重点对基础弱、风险高、管理差的危化品企业开展集中整治,对存在较大隐患和严重问题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予以淘汰。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
(六)存在粉尘爆炸危险企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牵头部门:市安监局
配合部门:消防大队、环保局、经信委、住建局、气象局、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方案,围绕本地区本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找准工作突破口,确保措施到位,突出问题整治到位。对严重危及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单位不配合整改的,要按照法定权限启动紧急强制措施,立即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或停电停水。
(四)力求整治实效。
各牵头部门要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检查和督查,研究会商和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坚决打击各类生产、经营、建设非法违法行为,及时纠正违规违章现象。市安委会将组织对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召开年度会议进行总结考核。
请各牵头部门于每季度末5日内将本季度工作情况报市安委办(联系电话、传真:51530463,电子邮箱:549187007@qq.com),年度总结于12月20日前报送。
附件:1.2015年常熟市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
2.2015年常熟市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突出问题 专项整治方案
3.2015年常熟市建筑施工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 4.2015年常熟市油气管道、城镇燃气安全突出问题 专项整治方案
5.2015年常熟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突出问题专项
2015年1月22日 常熟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附件1
2015年常熟市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
专项整治方案
为全面巩固2014年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推进全市交通安全监管服务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防控体系,全力提高城市道路通行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健全源头监管机制,道路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完善道路交通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联动查处长效机制;集中整治“三超一疲劳”,“酒驾”、“毒驾”,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客货运车辆违法违规等重点违法行为;重点路段源头安全隐患明显减少,隐患排查落实分级督办制度;强化危化品运输领域监管治理,进一步查摆整改生产管理隐患;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杜绝死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发生。
二、工作重点
(一)机动车“三超一疲劳”违法行为。通过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打击超速行驶、客车超员、货车超载和疲劳驾驶为重点的交通违法行为,有效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群众出行创造安全、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理顺源头监管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推进源头监管联动机制。积极与安监、交通、工商、质监、消防等各职能单位建立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对危化品运输单位的现场检查,共同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三是强化监管的力度和广度。重点排查整改“四超”的驾驶人,即:超期未换证、超期未审验、违法记分超过12分、交通违法超过1个月未处理的不合格驾驶人;重点排查整改逾期未年检车辆及“四无”的营运车辆,即: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资质违法运营、无线路牌超范围运营的不安全车辆。四是完善交通安全责任层级管理机制,实行重特大交通事故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凡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对单位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驾驶员培训企业、驾校行业管理部门、驾驶员考试发证机关责任义务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倒查”,存在问题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二)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切实落实监管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督办制度。一是按照层级治理、层级上报、层级审批的原则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切实落实层级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隐患排查治理的流程,扎实推进全市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二是建立道路交通隐患排查治理协作机制,联合交通、住建、城管等路权主体部门和道路设施养护部门,开展联合排查整治工作,重点开展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三是突出隐患排查治理重点,着重排查10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1
营运任务、调整工作岗位或解除聘用,并会同相关部门实行挂牌督办,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到位。重点加强对 “三不落实”(即: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制度不落实、隐患整改不落实)问题企业的监管力度。
(四)深入开展机动车“三超一疲劳”专项整治。
一是整治超速违法行为,在国道、省道等重点路段设置流动测速点,同步加大超速违法行为的当场处罚力度,落实公路限速管理;对安装经质检部门统一检定合格的GPS的客车、接送学生车辆和危化品运输车,组织民警调阅监控资料,凡有超速违法行为的,要依法处罚,并责令车辆单位按照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处理。二是整治客车超员违法行为,严把出站、出城、上高速、过境“四关”,严格落实7座以上客车逢车必查措施,依法从严处罚超员客车驾驶人和企业负责人;严格执行客运站点“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加大对客运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同一客运企业的车辆有2次以上超员违法行为的,要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企业责任人予以处罚。对情节严重、问题突出的企业,要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停业整顿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三是整治货车超载违法行为,严把源头装载和出门关口,指导并督促建筑工地、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货车、渣土车出门自检机制,把好“出门关”;加强对超载车辆的路面查控力度,积极配合交通运输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和超宽超长运输车辆。四是整治疲劳驾驶违法行为,重点加强凌晨0点到6点、下午2点到4点等
常熟广电、常熟电视台、常熟日报等新闻单位开设专项专题节目,对法规政策进行滚动播报,邀请媒体记者随警跟拍,对查处典型案例,坚决有一起就曝光一起。同时充分利用大队“二微”平台、门户网站、QQ群以及路面诱导显示屏发布宣传信息,分析事故案例,开拓警民互动渠道。
(七)加大危险路段排查治理力度。
建立危险路段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生命工程”,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交通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活动,建立公路交通安全评估机制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滚动排查、动态治理交通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危险点段按危险程度分级督办;对急需治理的点段,要及时书面提请当地政府督促整改。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要按照“边排查、边研究、边治理”原则,加快险桥、险弯、险坡和险段治理进度;对正在治理和一时难以治理到位的危险点段,要加大巡逻管控力度,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要在涉及临水危险路段安装配套防护设施,在路况较好及有急弯路段安装测速抓拍设施;要组织对限速标志全面排查,凡发生亡人交通事故或事故多发路段,必须设置明显限速和醒示标志,提醒安全车速。
附件2
(二)治理重点
1.厂房、库房、员工集体宿舍是否违规采用易燃可燃材料为芯材的彩钢板搭建,是否违规使用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或者作隔热保温层。
2.采用液氨制冷的企业,氨设备和管道的设置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3.建筑防火间距、防火防烟分区、消防设施设置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4.消防设施、器材、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
5.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6.是否违规用火、用电、用气、用油。
7.是否存在违规住人及违规设置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问题。
8.规模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否依法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
9.是否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防火检查巡查,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否达标。
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工业园等区域,除检查企业上述情况外,还要重点检查该区域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规划落实、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以及专职
要按照治理重点开展自查,如实记录自查自改情况,连同自查自改承诺书,逐级报属地政府、市政府专项治理办公室及行业主管部门。对自查发现的安全隐患等要立即整改,同时采取临时性防范措施,确保整改期间的安全。集团化和连锁经营企业的总部对下属单位自查自改工作要进行跟踪指导。
(四)划片排查(2015年2月15日前)。各地要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组织公安派出所、综治、安监、工商,以及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力量,进行分块立体网格化排查。各地要从政府、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分片包干,进驻乡镇街道,与基层组织混合编组,结合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自查情况,逐一进行排查、核查,检查一家单位,填写一份《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排查情况登记表》,排查一处区域,填写一份《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区域消防安全排查情况登记表》。建立健全档案台账,全面摸清企业数量、规模、性质、行政许可以及安全隐患等基本情况。对任务较重的地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排查的,要向市安委会申请延期,直至完成排查任务。
(五)集中整治(2015年12月31日前)。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等手段,逐个区域、逐个企业督促落实整改方案、责任和资金;对涉及主体多、整改难度大的,各地政府要逐一会办。要集中查处一批违法建筑、违规企业,集中拆除一批彩钢板违章建筑,集中关停一批行政许可手续不全的企业,集中挂牌督办一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企业。各地与相关
重大火灾隐患企业或区域,各地要予以挂牌督办,明确有关部门、单位的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本级政府督办存在困难的,市安委会将予以督办或提请省安委会督办。
(三)实施综合治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违法建设、违规生产集中连片区域,各地要制定综合治理规划,组织规划、国土、住建、工商、城管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联合执法。综合治理规划报市政府备案。
(四)纳入诚信体系。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火灾隐患逾期不改的,列入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公布范畴,纳入当地信用管理体系。发改、经信、工商、金融、保险等部门要将其作为信用评定、项目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保险费率厘定的重要依据,利用经济杠杆手段促进火灾隐患整改。
(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各地要组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对区域性、严重影响公共安全、久拖不改,政府挂牌督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重大火灾隐患进行曝光,跟踪报道隐患整改进程,形成强大舆论声势。要大力宣传自查自改的先进典型,以及积极落实整改措施、整治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广泛印发火灾案例警示片、安全宣传挂图、短片及优秀公益广告,宣传专项治理的重大意义,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96119”举报投诉热线的作用,鼓励群众举报劳动密集型企业火灾隐患。
五、职责分工
(三)各地政府要加强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定期对本地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组织督查,各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职,加强沟通协作,分类分级制定整治标准,强化技术支持服务,统筹推进专项治理深入开展。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陈惠良副市长任组长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发改、经信、公安、规划、国土、住建、商务、安监、工商、质监、消防,以及金融、保险等部门负责人,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由市公安局王建良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地都要成立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以及下设办公室,统筹组织工作,研究推进措施,定期通报进度,确保工作成效。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有关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行业领域,当地政府应及时协调,落实有关部门责任,防止推诿扯皮。要建立部门定期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及时通报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形成执法合力。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明确消防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和责任;社区居委会要加强日常消防安全检查。
(三)强化督导检查。要建立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切实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隐患突出的重点地区,市政府安
2015年常熟市建筑施工安全突出问题
专项整治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巩固“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成果,深入推进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根据《2015年苏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具体情况,制定2015年建筑施工安全文明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住房城乡建设部“12.29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针对我市建筑施工生产事故高发种类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专项治理,督促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的落实,确保2015年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实效。
二、总体目标
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二)重点:
1.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文件,建筑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规范情况。重点是新《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建质〔2010〕164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的通知》(建质〔2012〕6号)、《省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全省安全发展水平的意见》(苏政发〔2012〕112号)、《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建质〔2011〕111号)、《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暂行办法》(建质〔2011〕158号)、《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关于实施施工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在岗考核的通知》(苏住建规〔2012〕15号)等相关文件和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情况。
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情况。重点是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论证和实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全年对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安全隐患排查,有效预防高处坠落、坍塌和建筑起重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发生。
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违法分包或转包工程的行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查、论证、实施及验收各环节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的行为;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违规违章操作的行为。
五、实施时段
第一季度(1月至3月):结合春节后的复工检查,开展以春季复工和建筑施工扬尘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检查重点是施工企业对新进、转岗、换岗工人上岗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机械设备、施工用电等运行前检查维护情况;开工复工前隐患排查及整改到位情况等;施工现场扬尘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施工现场环境卫生状况;工地出入口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情况等。
第二季度(4月至6月):开展以深基坑和高支模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检查重点是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坑放坡、边坡支护、基坑边沿临时设施距离及物料堆放等;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案、支撑体系的基础、支撑体系所用材料的材质及搭设过程中的安全操作等。
第三季度(7月至9月):开展以建筑起重机械和脚手架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检查重点是起重设备装拆方案、塔吊基础、各种起重机械的安装和顶升环节、使用中的安全装置及安装队伍资质和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脚手架施工方案的设计、方案论证和
制定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专人盯守,真正排除各类事故隐患,努力提高整治工作的实效,对一时难以消除安全隐患的工程必须坚决停工。对整改不力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3.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对专项整治工作和新《安全生产法》的宣传,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育引导广大施工企业及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强做好专项整治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整治工作开展打好扎实的群众基础,营造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
4.坚持标本兼治,构建长效机制。将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与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月”活动和施工工地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完善隐患排查长效治理机制。把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贯穿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化到每个岗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施工安全生产水平。
附件4
2.严格控制违法建(构)筑物占压油气管道设施、施工建设侵入油气管道安全控制范围等安全隐患。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常熟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整合市安监局、公安局、住建局等部门以及各油气管道营运企业的力量,明确各部门和油气管道企业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保护工作格局。同时,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研究全市油气管道安全保护工作,积极指导和督促各经济板块和相关职能部门打击破坏损害油气管道行为,协调解决油气管道安全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障我市境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常熟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的工作职责,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政企双责。油气管道营运企业作为安全责任的主体,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安保投入,加强管道的巡查、维护,持续深入推进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对自身生产环节、内部保卫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主动迅速整改;对外力施工等隐患要落实专人现场盯守,跟班作业;对已形成的重点占压等危及管道安全的问题要及时向属地政府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处置。同时,各经济板块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监管的职责,逐级落实行政监管责任,对管道营运企业反映
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日常监管,与管道企业保持有效沟通,密切关注新的危害油气管道安全的违法行为出现。一旦问题露头,管道企业应立即予以制止,并向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由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进行打击与处置,坚决杜绝新出现安全隐患。
(五)制订相关规范,严格依法行政。为建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的长效机制,市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制定有关管道建设、运行安全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并督促落实,实施有效的常态化管理,以保证我市境内石油天然气管道长治久安。
城镇燃气整治方案(牵头部门:住建局)
为加强我市城镇燃气安全管理,防范和遏制燃气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燃气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市安委会有关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制定《2015年常熟市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如下:
一、整治目标
1.清除我市降压门站及以内的燃气管道隐患。加大对建(构)筑物占压燃气管线设施、施工建设侵入燃气管道安全控制范围等安全隐患的检查,防止因燃气管道受损发生燃气泄漏爆炸事故,保障燃气管网安全运行。
残液情况,燃气超量存放情况,封闭车辆运输管理情况等,一旦发现问题,从严处理。
3.规范汽车加气站的安全管理。由各镇(经济板块)负责对辖区内加气站开展检查,重点检查人员持证情况、设施设备运营检测维护情况、制度规程健全落实情况等,严禁违章操作。对在建的加气站,重点检查 “三同时”落实情况,发现手续不齐全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住建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安监局、公安局、消防大队、规划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工商局、质监局、监察局等相关部门和各镇(经济板块)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燃气办(电话/传真:52778731),负责燃气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宣传、协调等工作。
各镇(经济板块)也要按照职责,成立所属区域内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做好整治的组织、宣传、协调等工作,开展辖区内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名单及实施方案于2015年3月30日前报市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办公室。
四、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3月至4月,根据下发的整治方案,动员、部署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任务,落实人员、资金,开展宣传教育,营造燃气专项整治的工作氛围。
问题和不足,制订相应对策和措施,全面提高我市燃气安全管理水平。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燃气安全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各镇(经济板块)、各燃气企业务必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抓好。党政领导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健全管理机构,落实专项经费,确保我市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目标如期完成。
2.做好宣传,营造氛围。燃气安全知识宣传是否到位,关系到全年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能否得到有效推进。各镇(经济板块)、各燃气企业要充分依靠报纸、电台、媒体等信息平台,全方位开展燃气安全知识的宣传,重点突出事故案例分析,以血的教训提高我市用户燃气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发生。
3.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此次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由市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各属地政府责任部门具体实施。各部门在工作开展中应紧密配合,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严格把关,确保整治工作不走过场。
4.突出重点,依法整治。结合我市燃气行业的实际,抓住燃气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开展治理。要坚持原则,严格条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标准的单位,必须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关闭。
2015年常熟市危险化学品企业 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
根据苏州市安监局关于危险化学品企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要求,为深刻汲取昆山“8.2”事故教训,进一步提升我市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本质安全,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现就2015年继续在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强化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危化品企业本质安全,着力辨识和排除治理可能导致危化品爆炸、燃烧、中毒(窒息)、冲料、泄漏事故的风险和隐患,实施高标准系统性设防,有效扼制事故发生。
二、工作目标
1.深化本质安全专项行动,提高作业场所报警连锁(联动)设防水平,高标准配置安全监控自动化设施和防护措施,企业整改达到100%。
2.加强危化品装卸环节管控工作,健全危化品装卸、进出厂区等管理制度,企业整改达到100%。
3.持续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企业,力争年内关停危化品企业5家。
(6)动火、狭小空间等危险作业,辨识现场作业风险、划定限制区域、设定安全作业条件、检测检验方式、现场核查核对、审批权限、现场监护、组织验收等,制度、流程、标准设置及执行情况;
(7)从业人员准入条件和专业素质提升情况。执行安全生产管理三类人员持证上岗,并报属地安监局备案工作落实情况。岗位操作人员是否接受岗位应急处置培训和训练,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8)控制室是否符合现场防爆、防火的设计要求,室内是否设置对应的可燃、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报警设施,对有毒有害气体侵入的通道是否采取对策措施;
(9)防爆和毒性气体污染区域,是否违规设置了更衣室、会议室、化验室、休息室等人员聚集场所;
(10)全面开展危化企业职业病危害辨识,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开展现状评价及整改;
(11)配备的个体防护器具,是否满足作业场所危化品事故风险对应的防护要求;
(12)对主要生产储存装置、重要作业场所和人员聚集场所,是否实施现场视频集中监控,并按规定保存记录。
3.工作步骤
(1)自查摸底。各镇(板块)督促属地企业开展自查摸底和填报工作。3月底前,企业对照重点内容完成情况开展自查摸
2.整治重点
(1)对承运商的资质、车辆、人员资格等,是否按要求修订完善审查登记的内容、标准及装卸、放行审批程序;
(2)相关管理及执行人员,是否经过专题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执证上岗;
(3)为有效执行危化品运输车辆在凌晨2:00至5:00期间严禁上路行驶,是否严格执行危化品道路运输出厂的时限规定;
(4)对承运资质、车辆许可、人员资格、收发安全检查记录等,具体执行情况是否作全面记录,并能确保企业作为委托方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
3.工作步骤
(1)自查摸底。各镇(板块)督促属地企业开展自查摸底和填报工作。2015年3月底前,企业对照重点内容完成情况开展自查摸底,并填报《危化品企业危化品物流管控情况报告表》,经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属地安监部门。同时,企业结合自查结果,对涉及专项整治相关的隐患制订整改方案;
(2)对照检查。2015年5月底前,各镇(板块)对属地危化品企业开展全面对照检查,全面核查专项整治内容工作完成情况。6月中旬上报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3)规范自纠。2015年9月底前,企业要按照整改方案,对重点整治的问题进行全面自纠,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装卸、车辆审核查验和出入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标准化文件,开展相应
3.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2015年1月到2月,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国家标准,市安监局会同属地政府安监部门对处于城市、城镇、农村人口密集区周边、工艺装备落后、污染严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企业进行调查摸底,逐个确定去留方向及整改、搬迁、关停计划,并向苏州市安监局预报对各企业去留取向;
(2)确认名单。2015年3月底前,根据调查情况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等有关政策,确定关停企业名单,落实关停时限、措施等,并将确认拟关停企业名单及原因分析情况,填报《2014~2015拟关停并转搬化工生产企业跟踪表》;
(3)跟踪督办。2015年3月到10月,属地安监部门加强对拟关停企业的跟踪督办,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稳定;建立季度工作分析制度,完善关停企业工作台帐,明确专人负责建立“一企一档”,做到关停一家,登记一家。6月中旬上报关停并转工作进展情况;
(4)核查督查。2015年8月到11月,结合各镇(板块)上报关停并转进度情况,市安监局将会同经信委、发改委、公安局、消防大队、市场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四、工作要求
1.加强计划统筹,有序推进工作落实。各镇(板块)要按照
2015年常熟市存在粉尘爆炸危险企业
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
为深刻吸取昆山“8.2”事故教训,认真贯彻落实常熟市委市政府和苏州市安监局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存在粉尘爆炸危险企业的专项整治,坚决防止各类粉尘爆炸危险企业爆炸事故再次发生,现制定年度整治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保持对粉尘爆炸危险企业高压严管态势不放松,严格执行新《安全生产法》、国家安监总局68号令《防止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加强执法检查,严格开展监测,深入隐患整改,大力淘汰关停,切实保持粉尘爆炸危险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1.淘汰、关闭经整改仍然不符合安全基本条件的企业,不少于全市粉尘爆炸危险企业总数的10%。
2.全覆盖开展粉尘爆炸危险企业监督检查、隐患整改、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监测;粉尘监测合格率90%以上,粉尘爆炸危险企业隐患整改率98%以上。
3.完善粉尘爆炸危险企业“一企一档”基础管理和动态监管机制。
二、重点任务和工作步骤
(一)动员培训阶段(1-3月)
1.深入动员部署。各镇(区、园)要将粉尘爆炸危险企业专
第二篇:常熟农业委员会文件
常熟市农业委员会文件
常农委〔2018〕99号
关于印发2018年常熟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计划的通知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动防站:
根据苏州市农委《关于印发2018年苏州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计划的通知》(苏市农牧〔2018〕14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我委组织制定了《2018年常熟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2018年常熟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计划
常熟市农业委员会
附件
2018年常熟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计划
为了切实做好2018年全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强制免疫病种。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A型口蹄疫暂不纳入 强制免疫病种。
(二)免疫要求。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应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此外,各镇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新城疫、猪链球菌病、狂犬病、羊痘等常见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自2018年7月1日起,停止免疫含有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组分的疫苗。
(三)疫苗要求。未参与“先打后补”等试点的养殖场点,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口蹄疫、小反当兽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按原渠道解决。参与“先打后补”等 试点的养殖场点,可根据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疫病防
果监测评价、人员防护、免疫副反应处置等经费)落实到位,加强经费使用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规范合理使用。
四、组织实施
(一)落实实施方案。各镇(区、街道)应按照本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及时落实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规模养殖场应主动实施程序化免疫;对散养动物,釆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夏季集中补免与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条件的镇(区、街道)可实施程序化免疫。
(二)规范疫苗使用管理。各镇(区、街道)应完善内部管控体系,规范疫苗选用工作程序,在省级2018年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及标识中标企业目录中自主选用,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各镇(区、街道)要建立健全疫苗计划、供应、监督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进一步完善疫苗使用台账制度,建立健全剩佘疫苗退回和废弃疫苗无害化处理制度,规范疫苗使用管理。
(三)组织技术培训。各镇(区、街道)要因地制宜部署开展春、夏、秋集中防疫行动,强化动物防疫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规模养殖企业兽医人员等的防疫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提升免疫质量。
(四)规范免疫操作。免疫时应按照要求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和个人防护。同时,要及时制定实施疫苗配送计划,加强疫苗的运输和保存管理,实行全程冷链运输,确
(八)开展免疫效果评价。要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实际免疫效果,实行飞行监测和常规监测相结合,尤其要加大飞行抽样检测力度,掌握真实免疫状况,并对辖区内的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情况和免疫失败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市级于春、秋防集中行动中后期及夏防期间组织开展全市飞行采样监测,并通报监测结果。
五、经费支持
中央、省级财政补助经费将直接下达至市财政,市财政将参照中央、省财政做法,以统计局公布的畜禽统计数量和疫苗补助标准等因素,测算强制免疫补助规模,同时配套市级经费一并下达。该经费用于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经费、免疫效果监测评价和人员防护等相关防控工作,以及对组织落实强制免疫政策、实施强制免疫计划、购买防疫服务等予以补助
附件:1.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免疫计划
2.口蹄疫免疫计划 3.小反刍兽疫免疫计划 4.猪瘟免疫计划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计划 6.新城疫免疫计划
7.羊痘、猪链球菌病、狂犬病、炭疽、猪流行性乙
型脑炎等疫病免疫计划
3、对于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和珍禽等,参考鸡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三、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要根据受威胁区家禽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对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家禽进行一次紧急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禽可以不进行紧急免疫。
四、免疫方法
一般在家禽胸部肌肉或颈部皮下注射。2-5周龄鸡,每只0.3毫升;5周龄以上鸡,每只0.5毫升。2-5周龄鸭、鹅,每只0.5 毫升;5周龄以上的鸭每只1毫升;5周龄以上的鹅,每只1.5毫升。
具体免疫接种及剂量按疫苗说明书的规定操作。
五、免疫效果监测
1、检测方法。血凝抑制试验(HI)。
2、免疫效果判定。家禽免疫后21天,选取一定数量的养殖场,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禽流感抗体血凝抑制试验(HI)抗体效价≥24判定为合格。存栏禽群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家畜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四、使用疫苗种类
猪:口蹄疫0型灭活疫苗,口蹄疫0型合成肽疫苗(双抗原或三抗原)。
牛、羊、骆驼和鹿6月30曰前可使用口蹄疫0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奶牛和种公牛可使用〇型-亚洲I型-A型三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或者使用口蹄疫0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和 牛A型口蹄疫灭活疫苗;7月1日起,停止使用含有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组分的疫苗,各地按照国家和省最新规定选择相应种类疫苗免疫。
五、免疫方法
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六、免疫效果监测
猪免疫28天后,其他畜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1.检测方法
0型口蹄疫:灭活类疫苗采用液相阻断ELISA,合成肽疫苗 采用VP1结构蛋白ELISA。A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
亚洲I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2.免疫效果判定
0型口蹄疫:灭活类疫苗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
判定为合格,合成肽疫苗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的抗体效价≥25 判定为合格。A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定 为合格;亚洲I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定为合格。
存栏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附件3
小反刍兽疫免疫计划
一、要求
对羊实施小反当兽疫强制免疫。
二、免疫程序
对新生羔羊1月龄以上和未免疫羊使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进
行免疫。
三、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健康羊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羊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四、使用疫苗种类 小反当兽疫活疫苗。
五、免疫方法
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六、免疫效果监测及判定标准
1、所有应免羊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
2、羊免疫后21天,用阻断ELISA方法检测,抗体阳性判定为免疫合格;
3、所有应免羊群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附件4
猪瘟免疫计划
一、要求
对所有猪进行猪瘟免疫。
二、免疫程序
规模养殖场按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各 实施一次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免疫。
规模养猪场推荐免疫程序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
散养猪免疫
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养殖场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三、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健康猪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四、使用疫苗种类
政府采购专用猪瘟活疫苗(细胞源);猪瘟活疫苗(传代14
细胞源)。
五、免疫方法
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六、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猪瘟抗体阻断ELISA检测试验抗体阳性判定为合格,猪瘟抗体间接ELISA试验抗体阳性判定为合格。
存栏猪抗体合格率达到≥70%判定为合格。
附件5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计划
一、要求
对所有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
二、免疫程序
规模养殖场按下述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免疫。
1.规模养猪场推荐免疫程序
商品猪:使用活疫苗于断奶前后初免,4个月后再加强免疫1次。
种母猪:使用活疫苗于断奶前后进行初免,4个月后再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
种公猪: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断奶后初免,初免后1个月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1次。
2.散养猪免疫
有条件的地方使用活疫苗参照规模养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其他地方春、秋两季对所有猪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三、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
四、使用疫苗种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五、免疫方法
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六、免疫效果监测
活疫苗免疫28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ELISA抗体阳性判为合格。
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四、使用疫苗种类
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五、免疫方法
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操作。
六、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新城疫抗体血凝抑制试验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存栏家禽抗体合格率达到≥70%判定为合格。
猪2型链球菌用灭活疫苗,C群用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及别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进行。
三、狂犬病
对所有犬实施狂犬病全面免疫,重点做好城镇地区以及狂犬病高发地区犬的免疫工作。使用狂犬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对初生幼犬3月龄时进行初免,12月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此后每年进行一次免疫。确保注册犬或可管理犬免疫密度达90%以上.全面使用《苏州市犬类免疫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犬只免疫信息电子档案。
四、炭疽
对3年内曾发生过疫情的镇(区、街道)易感牲畜每年进行一次免疫。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牲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五、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对疫病流行地区,在蚊虫出现前1〜2个月,对猪等易感动物进行一次免疫。、具体免疫方法及剂量按相关疫苗产品说明书规定进行。
第三篇:江西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江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赣安„2018‟4号
江西省安委会关于印发《江西省实施道路交通 安全规划2018-202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安委会,赣江新区管委会,省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道路交通安全“十三五”规划》(安委„2017‟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安委会制定了《江西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2018-2020年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江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 2018年2月13日
江西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 2018-2020年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道路交通安全“十三五”规划》要求,为全面提升全省道路交通安全整体水平,有效防范和减少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参照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专项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清形势
“十二五”以来,全省道路交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16年末,全省道路通车里程突破16.2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38.64万辆,驾驶证总量突破1232.24万本。同时,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保持了持续稳定好转的良好态势,“十二五”期间,全省道路交通领域共发生涉及人员伤亡事故15317起,死亡7119人、受伤16318人,与“十一五”期间相比,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49.64%、21.71%、70.56%。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关键时期,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着道路交通运输供给能力需求加大、交通安全服务管理对象增长、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基础薄弱、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欠缺、社会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困难和挑战。
二、明确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围绕建设服务平安江西为主题,以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为中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着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着力强化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交通安全文化教育,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三、咬定规划目标
到2020年,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车辆安全性能明显改善,以现代科技应用为支撑的监管手段更加有效,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部门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安全、高效、畅通、绿色”的道路交通安全运行体系,道路交通事故总量进一步下降、较大事故起数稳中有降、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防范、特别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下降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6%,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下降10%。
四、突出重点任务
(一)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
1.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发„2017‟27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3‟13号),进一步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定期分析研判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及时研究部署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编制及实施区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缓解交通拥堵、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隐患、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管理、事故调查追责、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并综合运用巡查督查、考核考察、激励惩戒等措施,强化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落实乡镇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建设乡镇政府主导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推进农村“两站”“两员”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交通安全劝导活动,统筹发展农村客运。
2.进一步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 ,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履行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构建“权责一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两客一危”、校车等交通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车辆非法改装监管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盲区。
3.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类道路交通运输企业要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管理制度,制定全员安全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继续推进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4 —
创建,督促交通运输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将道路运输企业,道路设计、建设、监理、经营企业,车辆生产、改装、维修、检验、报废回收企业,危险品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企业的违法违规信息进行共享交换,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健全企业交通安全诚信记录,并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促进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退出制度,落实道路运输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主要负责人职业禁入制度。大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引导、推动相关企业积极参与道路交通安全治理。
4.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共治。将道路交通安全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养多元化服务主体,发挥保险、救援、医疗、清障等行业自身重要作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社会责任。倡导道路交通安全行业协(学)会等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训、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二)提升道路交通参与者安全素质
1.健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适合不同人员的道路交通安全公共教育计划。在幼儿、义务教育阶段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整合社会资源,落实教育、宣传等部门履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 5 —
充分调动新闻媒体、保险企业、车辆生产企业、社会公益机构等积极性,形成道路交通宣传教育和监督社会化格局。
2.不断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文明交通创建活动,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作为普法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推行“互联网+”交通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安全带-生命带”活动,进一步提高客运车辆乘客的安全带使用率。创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积极推广现代科技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的应用,研发情景模拟、互动体验式的新型宣教装备,大力开展涵盖面广、形象直观、适合不同人群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3.提升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全面落实驾驶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各项措施,改进驾驶人培训教育模式,严格落实驾驶人培训大纲,广泛开展道路客运驾驶员“五不两确保”安全承诺活动,强化驾驶人安全意识和良好驾驶习惯的养成。全面推行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增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驾驶人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营运车辆驾驶人从业资格考试及日常的管理教育,在驾驶培训考试中增加应急处臵与急救实训,不断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操控能力和危险情况的应急处臵能力。客货运企业要加强对驾驶人员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再教育和常态化培训,重点突出对“两客一危”、校车等重点车辆驾驶人的教育管理,严格实施交通违法记分满12分驾驶人的再教育与培训考试。
4.建立驾驶人交通安全信用体系。完善驾驶人信用信息管理,大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将严重交通违法、责任事故等信息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外提供共享服务。依托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各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工作,研究推动将交通参与者信用等级与保险费率、市场准入、职业准入、贷款消费等行为挂钩。建立交通安全信用公告制度,各地交管部门要将公安部交管局规定的应当公开公示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以及涉及的当事人、法人和具体内容全部予以公开公示。
(三)提升车辆安全性
1.加强机动车本质安全管理。优化机动车产品结构,完善升级机动车特别是危险货物运输车、载货汽车、大型客车、新能源汽车等安全技术及配备标准,推广普及先进的主被动安全技术,加快营运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的应用,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要求,推动“两客一危”车辆安装防碰撞系统和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加快推进货运车辆安装限载装臵,大力推广箱式化、标准化货车。严格执行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制度,强化生产一致性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拼装行为,保障机动车产品质量。严格农村客运班线车辆准入,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和相关规定,强化对回收拆解行业的监督管理,有效防止报废车辆流入运输市场和农村地区。
2.加强机动车全寿命周期安全监管。从机动车生产、改装、销售、登记、检验、报废回收等环节加强全寿命安全监管。严格
新车登记注册审核把关,健全违规生产车辆预警、信息交换机制,为车辆安全源头监管提供信息支撑。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联网监管、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危运车辆罐体和非传统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检验、危险货物出厂检查和运输许可等准入关口,确保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性能。加强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相适应的在用车安全管理模式。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不断提升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货车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车辆治理工作,加大对车辆运输车、低平板半挂汽车列车、货车非法改装行为、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的整治力度,规范客车行李舱货物装载种类范围及核载质量。探索建立在用车辆安全性评估机制,引导消费者选购安全性能好的车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新车型的技术标准研究,为该类车辆的运行测试等提供依据。开展双挂汽车列车应用技术研究,组织开展示范应用,为修改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提供依据。
3.强化电动车辆安全管理。加强电动自行车和低速电动车的行业管理和政策引导,强化生产源头的控制和销售环节的管理,严把电动自行车和低速电动车安全性能入口关。健全完善在用超标电动自行车和低速电动车的升级改造或有序退出机制。
(四)提升道路安全性
1.强化道路安全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严格落实国家道路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安全性评价等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科学设— 8 —
置安全防护设施,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强制性安全标准、规范的执行,严格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道路与铁路、河道、码头联接交叉路段特别是公铁立交、跨航道桥梁安全防护标准规范的落实。
2.全面推行道路安全性评价。对公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加强交竣工验收阶段安全管理,全面推广安全性评价。对运营阶段公路,全面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逐步推广应用路网风险评估,精准发现其中的高风险路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诊断路段主要风险因素,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置。对因交通安全设施缺失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要限期进行整改,整改到位前暂停该区域新建道路项目的审批。
3.全面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大力实施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高效配置安全改善资金,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设置。加强农村公路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隐患排查治理,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高风险路段治理。鼓励因地制宜地采用经过充分论证的道路交通安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全面提升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4.优化配套城市道路安全设施。优化提升城市交通设施,加强城市快速路、隧道、桥梁、交叉口等重点路段及秩序混乱、事故多发路段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
城市路网和交通组织,建设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系统,提升城市道路承载能力。严格落实停车配建标准,加大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地下停车场以及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区铁路平交道口立交化改造,加快消除人员密集区域铁路平交道口。加强步行和自行车道系统建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规范城郊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与管理,提升重点区域道路安全性。
(五)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执法能力
1.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施行 5 年以上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开展执行效果评估,并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安排,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校车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出修订建议,建议将“毒驾”、无证驾驶营运车辆、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规范范围;结合我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际,适时研究修订《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江西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体系。
2.提升交通安全监管效能。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主体责任,不断提升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水平。要强化对非法经营道路客运、非法运输危险货物、非法从事旅游包车校车业务、违法生产或销售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 10 —
车辆、非法改装车辆、超限超载等行为的安全监管。推行道路交通安全联合监管,整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力量和资源,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管理、联勤联动机制,加强货运源头管理。对运输企业存在动态监控不符合要求、严重安全隐患且整改不力、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营运责任事故的,交通运输、安监、公安交管部门要联合约谈企业负责人,并列为日常重点监管对象。
3.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力度。建立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常态整治机制,以公路客运车辆、旅游包车、危险货物运输车、校车、重型货车等车辆为重点,切实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严厉打击和整治车辆超速、超限超载、超员、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货车违法占道行驶、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以及车辆违法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对累次违法行为从重处罚,严厉打击危险驾驶违法犯罪。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格依法追究较大以上道路交通责任事故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城市道路通行秩序管理,针对超标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严管控车辆、行人在交叉路口的通行秩序和车辆乱停乱放等行为,引导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
4.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执法能力。深化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应用,进一步推动缉查布控系统实战应用,加快推进集成指挥平台建设进度,全面推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在道路交通执法中的应用。公安交管部门要拓展电子警察功能和安装范围,建立公路卡口联网控制系统,最大限度提高执法效能。交通运输部门要推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
单位加大投入,推进高速公路全程监控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对于已建高速公路要增装高质量摄像头;对于新建高速公路,要将道路监控系统建设列入建设规划,与道路同步建设;完善路面交通诱导系统,在恶劣天气多发的路段配备高密度的视线诱导标志,适时向驾驶人进行交通诱导。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要实现路况信息、营运车辆交通事故信息、路面监控、交通违法抓拍、沿线光缆、供电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控能力、恶劣天气通行能力、路网运营调度能力和精准查缉能力。
(六)提升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与救援急救能力
1.完善道路交通应急处臵指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道路交通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臵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臵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应急救援基础信息库建设,建立交通事故与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机制、应急救援基础数据普查及动态采集报送机制。制定并定期评估修订《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更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强化恶劣天气、重大事故、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地质灾害等典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
2.加大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投入。加快道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点建设,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配臵调度系统。依托综合养护中心建成7个国省干线省级应急保障基地,实现县级综合养护中心全覆盖。加大对常发性雾区和团雾多发路段的雾况监测、雾区警示诱导、安全防护等相关装备的投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臵新型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应急处— 12 —
臵效率。
3.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广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先进技术,大力应用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勘查与测绘系统,强化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安全防护等装备技术实战应用,提高交通事故现场防护和处臵水平。加强交通事故检验鉴定机构建设和管理,规范交通事故检验鉴定工作。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应急救援及消防处臵等工作指南,加强新能源车辆的应急处臵管理。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快处快赔中心和事故协理员队伍等多种模式,大力推行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工作,不断提高知晓率、普及率。深化完善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应急联动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共同参与、联勤联动,依法共同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工作格局。
(七)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围绕驾驶行为机理与干预、车辆主被动安全技术、新能源车辆安全技术、自动驾驶车辆安全技术、道路安全评估及改善、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及损失测算、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估等方面开展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形成适合我省省情的交通事故综合预防理论及技术体系。
2.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制定出台道路交通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导政策,鼓励交通安全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化应用。构建大数据环境下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共
享机制与应用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形成一批产学研用战略联盟。
3.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大数据应用。共享全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数据库,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研判分析,组织开展专项研究,提出针对性、系统性的解决措施。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建立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动态研判预测系统,健全省、市、县四级道路交通安全常态化分析研判机制,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面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道路交通安全及运行态势的分析研判和集成应用,建立完善交通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数据的大范围应用提供基础。
4.加强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和数据采集应用。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优化信息采集项目,推进事故现场采集技术创新,建立公安、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和车辆生产企业等多机构参与的事故成因分析机制,推行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建立并落实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结果的通报反馈、督促整改、缺陷改进制度,及时修订完善事故调查发现存在缺陷和漏洞的标准规范。
五、狠抓重点工程
(一)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1.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公园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在全省试点建设集学习、培训、体验式教育为一体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宣传教育基地。设区市应研究探索建立儿— 14 —
童道路交通公园。至2020年,至少建成4家营运驾驶员安全教育典型示范企业,11个地市级综合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2.开展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根据我省实际选择具备资质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的大客车驾驶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驾驶人职业道德教育、安全责任意识养成,强化大客车驾驶实践技能锤炼。建立相应的政策、组织和资金保障体系,确保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2018年,在全省全面推广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鼓励道路运输企业优先聘用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型客货车驾驶人。
(二)重点车辆安全性提升工程
1.建设全省重点车辆交通安全管控体系。综合应用汽车电子标识、北斗卫星定位终端、公路缉查布控系统等,构建全省重点营运车辆动态安全管控体系,对公路客运、旅游客运车辆等重点车辆实现高精度、高可靠、全程化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控,实现重点车辆安全监管信息的跨部门、跨行业共享和交换。到2020年,建成并完善全省重点营运车辆动态安全管控体系,贯彻落实国家颁布实施重点车辆安装汽车电子标识相关标准,国道主干线公路卡口联网率达到100%。
2.提升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水平。完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法规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和《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系列标准,制定出台实施规定,强化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托运、充装、运输、道路通行及应急救援全
过程安全管理,规范危险货物分类、包装、托运、装卸、运输操作。组织开发江西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接全国统一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全面推广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制度。开展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押运试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危险货物运输过程安全管理。到2020年,建成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联网联控、精准监管、专业监管、协同监管”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实现危险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安全管理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三)重点道路设施安全提升工程
1.全面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按照国家、省有关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规范标准等,形成公路路段评估、工程设计与实施的公路安全提升常态化机制,按轻重缓急实施高风险路段综合治理。治理完成后,要按程序组织工程验收,确保实现治理目标。2018年底前,完成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的公路安全隐患治理验收;到2020年,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路段治理,现有四类、五类桥梁(隧道)改造加固率100%,新发现四类、五类桥梁(隧道)当年处臵率100%。
2.全面规范建设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组织对辖区内一级公路在路基、路面宽度、中央分隔带、纵坡坡度、平曲线半径、安全设施配臵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路段,要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人员、整改期限、整改措施和整改经费,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按有关要求确保安全设施投资足额到位并同步建成,确— 16 —
保新建农村公路不增加高风险路段。开展农村公路养护“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打造养护文明示范路4000公里。
3.提升高速公路路网监测设施覆盖率。继续加强路网及道路沿线气象等监测设施建设维护,到2020年,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四)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体系构建工程
1.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立健全包含重点车辆及驾驶人、“两客一危”运输企业的省、市、县三级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控平台,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的原则,对重点车辆及其驾驶人实行动态风险管理和重大安全风险动态预警。到2020年,省、市、县三级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控平台全面建成。
2.深化国家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以国家主干公路网为重点,建成比较完备的全省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实现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公路交通管理执法效能提升。强化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战应用,实施相配套的勤务机制,提高管控效能。2018年,全省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成率达到100%,到2020年,全省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应用率达到100%。
(五)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1.推动实施重大事件现场应急救援与远程协助。建立全省路网应急救援资源信息库,构建应急资源配臵调度系统,实现应急指挥联动体系与应急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建设全省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和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提升应急救援机构与事故现场的远程通信指挥保障能力。搭建道路交通事故紧急
救援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应急管控方案的快速生成与决策优化、应急资源远程指挥调度、大范围交通综合管控。到2020年,力争建成全省联网、资源共享的应急指挥平台,并实现部省联网。
2.争取国家支持在省内布点建设国家级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实训演练场所。依托现有条件,建成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实训演练场馆,推广应用新型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增强应急处臵救援实战能力。开展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情景构建,建设应急演练情景库,实施以基层为重点的实战化应急演练活动。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实训演练场所。
3.建设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协同处理交通事故。以主干线高速公路为重点,开展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现场自救、伤员运送、急救联动三个关键环节,提高交通参与者特别是驾驶人的现场急救能力。努力提高医疗急救服务效率,积极推行直升飞机救援,构建立体救援体系。将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道路阻断等公共安全事件,纳入沿线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配足必要救援设备,并将辖区拥有大型特种救援设备的单位纳入救援管理体系,提高施救水平。
(六)道路交通安全科技应用与数据共享工程
1.机动车电子标识区域综合示范应用。推广安装机动车电子标识,积极建设路面识读基站,研发区域机动车电子标识信息联— 18 —
网管理系统,实现高速行驶车辆的信息动态采集和信息准确识别,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
2.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及服务平台。编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数据共享目录,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格式、数据交换格式、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及其调用方法,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相关部门构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向其他相关部门、行业开放共享数据,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大数据的分析研判应用,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挖掘研判功能,满足有关部门的道路交通安全分析需求。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大数据信息共享及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全力保障信息共享的安全可靠。
3.进一步加大交通科技建设应用。建设推广集成接处警系统、智能视频监控平台、交通信号控制平台、综合查询平台、应急预案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等一体化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和集交通违法行为抓拍、号牌识别、区域监控、图像传输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监控系统;逐步在城市主要路段,国省道的重点路段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增设警示信号灯、电子警察、测速等技术监控设施;利用技术手段,推广道路交通勤务定位管理系统,实现执法勤务车辆的定位管理、勤务落实、远程调度,提高应对处臵突发事件、侦破肇事逃逸案件的技术能力。
六、强化措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道路交
通安全工作,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定期组织分析研判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研究部署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细化道路交通安全行动方案,扎实有效地抓好道路交通安全七项重点任务和六大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总结报告制度,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每年1月10日前要将本地区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向上一级政府作出专题报告。
(二)落实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履行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构建“权责一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紧密协作配合,实施综合预防和治理,切实履行好本部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职责任务。要严格执行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防范措施整改和督办审核制度,并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要严格责任考核,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实绩考评的重要内容,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加大投入保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研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长效投入机制,不断拓展道路交通安全资金保障来源,推动完善相关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对道路交通安全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 20 —
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加大对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经费投入,抓好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管控。
(四)强化效果评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建立激励约束制度,定期组织对方案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省安委会将分别在2018年底、2020年底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安全生产考核指标。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江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2月13日印发 经办人:王瑞科 电话:85257296 共印50份 — 22 —
第四篇:济宁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济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济安字〔2016〕14号
关于印发《济宁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
通知
各县(市、区)安委会,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委会,市安委会各有关部门,各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市安委会办公室制定了《济宁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推动办公室联系人:张勇、郭涛 联系电话:0537-2907639 电子邮箱:jnsajjghk@163.com
济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2016年4月19日
济宁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按照省安委会统一部署,结合济宁实际,现就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力争用三年时间,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市、县、乡镇无缝隙对接,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2016年,全市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信息平台基本建成,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40%的企业,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40%的规模以上企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火力发电和民爆生产等行业领域20%的企业建成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纳入信息平台管理。
2017年,继续全面推进,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工
矿商贸行业领域大部分企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火力发电和民爆生产等行业领域80%的企业建成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纳入信息平台管理。
2018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生产监管综合信息平台,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全市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化工、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火力发电、民爆生产等规模以上企业。其它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小微企业参照执行。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4月底前)
市安委会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省级专家,就两个体系建设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性培训指导。
(二)遴选标杆企业(4月中旬)
根据我市的产业结构,按照省安委会办公室制定的两个体系建设标杆企业遴选条件(详见附件2),在化工、机械、食品、有色、橡胶、造纸、地下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火力发电等行业,择优推选市级标杆企业,并上报省安委会办公室。
(三)培育标杆企业(5月-8月底)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安监局有关科室及有关部门应抽调专人、配备专家,与标杆企业两个体系建设有关负责人共同组建培育机构,深入企业开展培育工作。通过培育,全面梳理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排查各个风险点,制定出标杆企业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文件,整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便于同类型企业依照执行。凡被列入省级标杆企业的,报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并按照省里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标准审查审定工作,最终形成省地方标准。
(四)分级分行业开展培训(9月)
市安监局有关科室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全面调查摸排与标杆企业产品、工艺相同或相似的行业门类内企业,形成“一行一册”企业名册。在摸清企业底数的基础上,督促本行业门类内企业建立两个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组,明确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人和信息管理员。按照分级指导、分级组织的原则,面向各级各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和各类企业工作推进人员,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专题培训。市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市有关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市管以上
企业工作推进人员、各县市区推进工作骨干及授课师资的培训,各县市区负责组织乡镇、街道、园区安全监管人员及县域内纳入推进范围企业有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五)全面督促推进(10月)
市安监局有关科室及有关部门督促本行业内企业按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标准,全方位、全过程排查企业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矿山采空区、施工场所、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做到风险辨识全覆盖,无死角。要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标准和清单,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治理机制,实现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两个体系建设过程要注重全面发动、全员参与,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查身边隐患活动、职代会审议等措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两个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实现领导、技术人员与工人的三结合。做到真查、真改、真报,切实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
(六)建全预防体系(12月底)
企业要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制度规定,做到排查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风险公告警示、排查消除隐患、加强应急管理、防控职业危害等过程都有制度可依。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按照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确定风险类别,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对企业确定的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班组、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一企一册”。通过设置公示牌、报警装置和发放风险告知卡等形式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按照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规定,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建立档案、上传信息,建立全面准确、可防可控,实用性较强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根据分级管理权限,通过信息系统监测监控本地区本行业重大危险源,及时掌握企业两个体系运行的动态情况,实现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七)对接信息平台(10月-12月底)
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在市、县安监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各行业门类企业中,组织安装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客户端。标杆企业要先行先试,培育完成后即时将企业风险点、类别、等级和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信息数据及时上传至信息系统。必要时,对重大风险点及其重要控制措施的关键参数进行在线实时监测监控。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其它企业,也要在体系建设完成1个月内完成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上传工作。在对接信息平台过程中,要优化流程,强化技术支撑,实现我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与省两个体系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做到数据不丢失、格式相兼容。
(八)深化体系建设(2017年-2018年)
2017年-2018年,全面推进、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生产监管综合信息平台,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四、职责分工
为做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市安委会成立济宁市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附件1)。下设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负责方案拟定、协调推
进、情况汇总、宣传发动、对上联络、对下指导等工作。
市安监局有关科室及市安委会有关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负责相关行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及标杆企业的精准培育、标准制定,做好相关行业两个体系建设的发动、推广、指导、协调,做好与省相关部门及省局相关处室的沟通衔接。
市安监局工商贸监管科负责冶金、建材、机械、轻工、食品、纺织等行业;矿山监管科负责非煤矿山及含矿山的水泥企业;危化品监管科负责医药、氯碱、焦化、油漆等医药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监管科负责职业卫生领域;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两个体系信息系统的安装、指导和管理;综合监管科负责做好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
市住建局负责建筑施工、城市燃气企业。市交通运输局负责道路运输企业。
市经信委负责火力发电及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等企业。市港航局负责水路运输及港口经营等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做好舆论引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氛围。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企业要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
广;对工作开展不力、流于形式的,要通报批评,对典型案例要予以曝光。
(二)强化执法推动。要以监管执法推动工作落实,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监管执法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针对性执法检查。对拒不执行监管执法,不开展或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监督执法到位一起,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三)注重联动配合。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两个体系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要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发挥标杆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工作。
(四)发挥专家作用。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可邀请高层次、高水平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两个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标准研究、评估论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或工作指南,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
(五)严格考核问责。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督导考核,建立每半个月通报制度,各有关科室、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并积极靠上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将与单位年终考核和个人岗位年终考评挂钩,严格兑现奖惩。
对懒政怠政,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全市整体工作推进的,按照《济宁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规定严肃处理。
附:1.济宁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2.关于推荐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标杆企业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1号)
附件1:
济宁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鲁起
市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许修航
市安监局调研员
常衍雷
市安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培川
陈庆学
王保银
岳跃平张培川、陈庆学负责牵头协调实施。成员:崔衍武 韦爱国 徐法国
王洪远
田安源
任德福
孙本涛
吴红连 孙雪芹
魏海涛
王文戈
张显旺
市安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市安监局副局长
市安监局副调研员
市安监局监察支队长
市安监局规划科技科科长
市安监局综合监管科科长
市安监局矿山监管科科长
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科科长
市安监局工商贸科科长
市安监局危化品监管科科长
市安监局应急救援中心主任
市安监局监察副支队长
市安监局监察一科主任科员
市安监局监察三科科长
市住建局安全监督科科长
市交通局安全监督科科长
张建东
市经信委电力科科长
刘文秋
市港航局安全监管科科长 推进办公室:
主
任:崔衍武
规划科技科科长 成员:张
勇
规划科技科副科长
尹
冲
郭
涛
张加成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科员 技术服务中心 技术服务中心 13
第五篇:东营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东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 东安发〔2018〕3号
关于印发2018年
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区安委会,市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现将《2018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东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2018年3月5日
部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二是明确细化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多年来无人抓、无人管和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监管部门的盲区和环节,以及对新产业、新业态的研究,出台部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细化压实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责任,督促各部门照单尽责。三是明确细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企业健全完善企业内部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建立从企业法人到岗位员工的全员安全责任清单,综合运用监管监察执法和企业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等制度措施和市场手段,强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法定责任落实。
(二)规范完善安全监管体系。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东营市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管理办法》和《东营市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规程》,明确监管执法计划、程序和检查重点,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分级执法和多部门综合执法。一是坚持依法履职,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制定实施执法检查计划,深入开展行业执法检查,严格“五个当场”,落实“四个一律”,严厉打击查处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建设安全执法监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完善安全监管执法协调机制,推行联合执法、计划执法、异地执法和分级执法,形成上下左右联动、步调一致的监管执
预防体系建设。四是针对各种风险,制定岗位处置方案和应急预案,提高逃生、避险、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和减少事故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按照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的部署要求,研究启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四)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考评体系。发挥好安全考核“定位器”和“指挥棒”作用,增加定量指标设置,并逐步实现定量数据信息化日常采集,实行动态考核,强化过程考核管理,督促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将功夫用在平时。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县区、乡镇安全生产量化管理考评标准,提高考评考核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制定出台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工作考核办法,实行定量化考核管理,强化对各专委会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的指导监督和通报考核,充分发挥各专委会的行业管理优势。三是修订完善《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及考核标准,通过信息化平台动态考核,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五)完善提升安全生产信息科技支撑体系。在全面推进安全监管对象基础数据、行政审批事项信息化基础上,今年重点强化五方面提升。一是推进高危企业从业人员准入信息化。按照省政府要求,在学历、从业经历、安全生产知识考核等方面抓好高危从业人员管理,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一
行政企联合互补,进一步完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五是强化事故信息报告和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多部门事故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对发生的较大及以上事故和有影响的事故,要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向上级报送事故情况,要严格落实事故“24小时内入库、7天内统计上报”的直报要求,指定专人负责,落实“日比对”制度,对生产经营性事故做到应报尽报。
(七)探索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做好保险机构参与企业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的工作引导,切实发挥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资金的助安作用,实现多方共赢。二是彻底改变保姆式的监管模式,大力倡导安全生产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安全生产,聘请第三方机构为安全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执法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推动政府聘请专家替企业排查隐患向通过执法督促企业自觉排查治理隐患转变。三是启动安全培训工程,年内建成2—3处安全生产实训基地,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员工开展应知应会知识和安全操作、自救逃生、应急处置技能等方面的实操实训。
强化“八大行业领域整治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快严”集中行动,突出八大重点行业领域,精准发力,分头整治。一是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和危化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开展新一轮评级评价,对安全、环保评级为“差”等的企业,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依法责令关
运输专项治理。加强全海域、无缝隙动态监管,加快推进海洋捕捞业压减产能和渔船标准化更新改造。强化渔船作业和商船航行密集交叉水域执法检查,交叉开展商船、渔船航行作业和避碰等规则宣传培训,严密防范船只碰撞、火灾等事故。扎实开展水上运输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船舶非法超航区航行、“三无”船舶非法运输、船舶证照不齐非法运输、非法装卸码头及作业站点等行为。六是持续抓好燃气安全专项治理。深入推进餐饮场所燃气安全整治,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按期完成管道气建设任务。加强对农村地区燃气使用的知识宣传和培训教育,加强对燃气设施的安全防护和保养维护。七是持续抓好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治理。全面排查整治锅容管特等特种设备,严防特种设备带病运行。突出煤改气等特种设备的检查检验和操作人员培训考核,确保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八是持续开展涉氨涉粉和有限空间作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认真汲取省内外涉氨涉粉和有效空间作业领域事故教训,全面排查治理隐患,严防泄漏、爆炸、窒息事故发生。
抓好九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抓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工作。尽快研究出台我市的《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抓好宣传和贯彻落实。二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大行动。扎实开展好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大行动,重点突出化工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建筑施工安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渔业安全、燃气安全、特种设备安
力度。认真落实执法检查计划,实行分级执法全面查、异地执法重点查、联合执法集中查和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和执法处罚力度,对执法处罚情况和典型案件进行集中曝光,持续保持严查重处的执法高压态势。八是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支撑水平。深入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作。推动“智慧安监”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平台,今年确保三期工程建成投用,推动工作流程化、数字化、动态化再上新水平。八是强化网格化实名制管理。做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与综治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融合衔接,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网格化实名制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做实网格责任人员责任。九是深化宣传教育培训。开展好第17个安全生产宣传月和第16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认真组织“七进”和“青年安全示范岗”“安康杯”“家庭助安”等活动,定期宣传报道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严格三类岗位人员培训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