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政府的数字化之路
新加坡政府的数字化之路
原创 2017-09-04 夏洁 ThoughtWorks商业洞见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至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政府位列 “全球最有效率政府排行榜” 第二名。世界经济论坛评估全球144个国家政府的效率和竞争力的标准,在于政府开支的浪费情况、政府管制的负担及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在最新的世界银行 “最容易经商的国家” 排行榜中,新加坡位居第二,在过去十年,新加坡一直高居第一。2006?2015的十年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第七名(六万美元)提升至第四名(八万五千美元)。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在过去十年间逐渐下降。政府的效率、做生意的难易度、居民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为居民、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环境多变的时代,新加坡政府之所以能高效运转并取得一系列瞩目的成绩,科学技术无疑是关键要素之一。新加坡政府数字化的历史新加坡政府的信息和数字化始于1980年国家信息化委员会的成立(Committee for National Computerisation)。成立该组织的目标是使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主要专注于工作自动化以及办公无纸化。到了90年代,重心逐渐转向在公共服务内网集成和共享数据。进入21世纪,政府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上升了一个新台阶。2000?2003年间,新的电子政务计划(e-Government Action Plan I)出台。其愿景是在全球经济日益数字化的进程中,将新加坡发展为拥有领先电子政务的国家。时任公务员首长的林祥源(Lim Siong Guan)先生还特别指出,电子政务(e-government)不仅仅是增加计算机设备、在网站上公示信息、象征性地为政府服务加个“e”,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重新对政府工作模式进行全方位思考,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大幅提高政府对个人及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自90年代末开始,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呈现指数级增长。旨在创造领先电子政务的新加坡政府,在第一个计划启动三年后又推出了新的计划(e-Government Action Plan II),该计划的愿景是在2003至2006年间,打造一个网络化的政府,通过为用户提供易访问、集成化、有价值的电子政务服务,将国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2006年,iGov2010年愿景诞生,计划从一个集成化电子政务的政府,发展为高度集成管理的政府。通过信息技术连接民众,提升服务满意度。该计划要求所有职能部门改进政务系统的后端流程,增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图片来自:http://t.cn/RNRPwwo)最新的一份覆盖2011至2015年的电子政务总规划中,数字化道路由自上而下 “政府对用户” 的方式转向 “政府与用户”。该计划最主要的改变在于,政府、民众、私企将展开合作与互动,共同为国家和民众创造最佳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2014年,政府宣布由GovTech(政府科技部)启动 “智慧国家” 工程,通过全国范围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更好地掌握各项目事务(例如交通状况、空气质量)的实时信息。(图片来自:http://t.cn/RNRPwwo)成就与不足三十五年间,新加坡政府紧跟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不断调整电子化政务发展的规划设计,从实现自动化、到追求卓越、到集成化管理,再到政、民、企合作创新。2003年政府引入了 “SingPass ID”,个人可以一站式登录访问政府所有在线服务。到今天,用户已经可以用SingPass 获取六十多个政府部门的在线服务(例如申报个税、申请政府祖屋、查询社保),无需创建多个账户。同时,企业登记注册流程也全面自动化,一般情况下完成整个在线操作仅需15分钟,注册审批通过后会自动通知用户,企业主无需进行进度查询。政府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也在逐步提升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更加关注用户体验。例如人力资源部在2014年开始新建的外来家政佣工签证管理系统中,引入了用户体验评估机制。新系统是所有政府机构中第一次使用敏捷开发和项目管理方法的系统,做到了快速上线、持续交付、收集反馈以及持续改进。上线后,呼叫中心的客服电话减少了30%,用户不通过中介的自服务比率提升了15%,72%的参与反馈的用户为使用体验打了满分。该系统也在2015和2016年获得多个政府奖项。在ThoughtWorks新加坡分公司工作的一年半里,接触到不少负责数字化项目的新加坡政府官员,其中不乏打破常规、承担风险、积极创新的领导人。我们经常在一些创新与科技会议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在谈话中听到他们对用户体验的关注,看到他们在组织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并探讨组织变革和转型的路径以适应未来发展。GovTech(政府科技部)在从前身的IDA(信息发展局)分离转型后,更是将 “Agile, Bold, Collaborative”(敏捷、无畏、协作)定为新组织的三大核心价值。在科技迅速发展、用户期望值不断提高的今天,庞大的政府系统要完全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并非易事。李显龙总理在2017年2月24日的一个创投峰会上提到,“虽然我们在2014年末启动了 ‘智慧国家’ 计划,但其进展低于我们的期望。”为了促进 “智慧国家” 计划的快速实施,2017年5月1日起,“智慧国家及数字化政府团队” 被纳入总理办公室直属管理。但是,我们也观察到,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的采购流程还未能较好的支持顶层期望的科技创新。例如,对定制化IT系统,采购方常常用超过半年的时间进行预先需求设计,以固定价格方式进行招标,再用几个月的时间来评选、确定服务商。从想法的产生,到落地实现,少则一年,多则数年,这与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形成强烈反差。此外,在固定价格合同方式下,服务商为了降低风险和成本,通常以拒绝变化、固定架构的方式来建造政务IT系统,减少了快速尝试、持续改进的机会,且为系统未来的升级改造埋下高额技术债务。未来的挑战新加坡这个城市之国仅有土地7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0万,94%居住于高层公寓,其中82%为政府祖屋。在这个人口密集且对政府服务高度依赖的国家,高效和智能的城市交通、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医疗服务与这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以及民众生活质量密不可分。由于国土和人口数量较小,如果纯粹焦距于国内市场,提供数字化服务的企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加之数字化项目通常投资巨大,对于本国特定、较难在别国直接复制的数字化服务,营利模式不明朗,对初创企业、私营企业及投资者没有足够吸引力。最简单的对比是,中国的巨大市场能够不断地吸引私营、初创企业和投资者开拓各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服务。而新加坡特殊的地域特点进一步增大了政府提供多领域数字化服务的压力。新加坡也是全球老龄化趋势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2年60岁以上人口占15%,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目前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达到38%。从国际趋势看,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和寿命,养老方式正在逐渐从集中化转向社区化。如何让庞大的老龄团体在社区内舒适、安全养老也成为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巨大挑战。智慧国家计划智慧国家计划旨在使用科技为民众创造更加舒适且充满意义的生活。通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数据分析和通讯技术,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增加商业机会、促进各种族团结。智慧国家计划包括五大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工程:交通、居住环境、商业效率、医疗和养老、以及政府服务。整个计划并不全部依赖于政府的工程建设。政府通过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测试环境、海量数据、培训津贴、科研支持以及各种优惠政策来积极鼓励个人、初创企业以及成熟企业创新和实施技术方案,与政府各部门一同打造新加坡的智慧未来。(图片来自: http://t.cn/RNR7Z9N)智能时代的政府数字化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史瓦布先生于2016年初出版了书籍《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次革命的核心进程是智能化和数字化,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速度向我们席卷而来。一系列的新兴科技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生物科技、物联网、3D打印和自动驾驶,已经开始滲入和影响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这意味着政府数字化也必须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上跟随时代的步伐。麦肯锡2016年11月发表的一篇关于全球政府数字化的洞见中指出,数字化政府通常始于利用先进的科技重建四个核心能力:数字化服务自动化工作流程基于数据的决策通过与企业和个人进行数据共享进行创新而实现这些核心能力的数字化建设,又需要四大运营和管理引擎来保障,包括:具有远见和深度的发展战略支持战略实施的组织架构领导力/科技人才/组织文化先进的技术和开发方法谈到先进的技术和开发方法,就不得不提到新加坡GovTech下属的GDS(政府数字化开发团队)。这个组织的管理方式很像一家创业公司,各团队努力使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开发实践以及敏捷项目管理方法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GDS里也有不少实验和原型项目,例如无人机、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用于验证创新解决方案。结语从SingPass ID一站式访问政府服务,企业注册流程自动化,利用数据分析进行交通管理决策,政府数据共享以及创新验证这些事实中,我们能看出新加坡政府在数字化各项核心能力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国家总理,高级官员,到科技项目负责人,均能看到运营管理引擎持续改进的信息动态和行动。在这些核心能力的建设和组织/文化演进过程中,政府也提供给了科技企业和个人大量的机会,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数字化未来有更多期待。新加坡政府的数字化旅程仍然在继续,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但其三十年来走过的数字化之路,以及其对政府效率和国家经济提供的价值,值得任何政府和企业深思和学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参考信息本文收录于《ThoughtWorks商业洞见——组织运营变革》,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姓名+邮箱”即可获得《ThoughtWorks商业洞见》全刊电子书。点击[阅读原文]可到ThoughtWorks洞见网站查看原文。本文版权属ThoughtWorks公司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联系。
第二篇: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化转型之路 黄思凌
北京时间7月25日上午消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今日发布《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的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2013年,中国的活跃智能设备总量从3.8亿台增至7亿台。同年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线上购物平台淘宝和天猫的销售额就超过了362亿元人民币(约合60亿美元)。此外,百度的网络搜索量每天高达50亿次,上亿的中国人使用腾讯的社交应用软件“微信”。目前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且在持续增长。这意味着,数字化的代表正在从根本上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互联网正是数字化发展一个核心产品和平台。
数字化的虚与实 大家敲着键盘,玩着互联网,都感觉到电脑与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然而,互联网、数字化却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革命,它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这场革命还只刚刚开始,随着这场革命的深入,使得这个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远远地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
中国人只想到了它的实用,却没有想到它正在改变着人类及人类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变化,任何轻视它的行为与思想必会受其惩罚。这可不是我吓你,它正在发生,只是你看不到而已。数字化与互联网,这内面有二个关键的字:一个是“化”,一个是“网”。中国字很神奇,每个字都很玄妙。“所谓的“化”,就是它有能力把空间之物全部数字“化”。所谓的“网”,它把数字化的东西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状结构。你可以想象一下,它形成了什么?它已形成了我们不熟悉的一个佰生的世界。网上的人喜欢把它叫“虚拟世界”。然而,虚拟世界并不能代表它的全部,随着“化”的深入,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全部数字化,它就把我们的物质世界纳入了它的范畴,所谓的“虚”已经包含了“实”。
所谓的虚拟经济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全球数字化互联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它的走向就是人类未来的走向。人类经济的脱空间化,走向数字的时间化已在所难免。这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它已无法回头。这股潮流改变了人类的观念,它要求人类的实体经济必须为虚拟经济,也就是数字经济服务。空间经济必须为时间经济服务。历史不会倒退,一切都是人类的进步使然。
中国经济是否能脱体而出,关键就在于是否走入数字化,互联化,是否能把空间经济转变成时间经济。说更浅显一点,是否能把实体经济转化成虚拟经济。
我们的企业家正在这条路上狂奔,他们推出一个个崭新的理念,推出一个个崭新经营模式,而我们的经济学家,则死抱教条,拖着中国经济的后腿不放。咬紧牙关,认一个死理,一定要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只需列举一个例子,就能把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顶到墙角根上去。那就是物流公司的出现。这些例子比比皆是。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出现,直接推动“三通一达”等大型快递公司的出现和壮大,而相应的,已经在垄断物流行业几十年的中国邮政市场份额快速下降,第一的龙头宝座已被顺丰抢走,现在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与民营快递公司展开竞争。这一切都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市场环境和百姓生活已经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深深地改变。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数字化和互联网对于这个世界的改变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统媒体当然也不能例外。前文说到数字化与互联网的两个关键字“化”和“网”。对于媒体来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把“数字化”的概念片面的理解成把内容转变成数字化的表现形式,避免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理解成只是一个新的传播媒介。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和新媒体探索不仅仅是创办一个网站、开发一个APP手机客户端这么简单。就像现代化不是住在现代化的房子里,买几个现代化的电器就能称为现代化一样。数字化和互联网浪潮中,传统媒体人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数字化”“互联网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思维”。
数字化与互联网,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字:一个是“化”,一个是“网”。中国字很神奇,每个字都很玄妙。所谓“化”,是指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深入的长期变化的过程。
第三篇:中石化集输数字化建设之路
油气集输总厂是一支从事油气储运专业化管理队伍,是胜利油田油气生产的大动脉。几年来,他们按照油田提出的建设“数字油田”的目标,大力加强数字化集输建设,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集输信息化建设之路
2006年厂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在六届一次职代会上正式确定了实施数字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
第一步,用2-3年时间,实现监控现场操作。第二步,用3-5年时间,实现指挥现场操作。第三步,用5-7年时间,实现统一操作控制。
按照数字化建设“三步走”的构想,以建设与整合同步,开发与应用并行为原则,贯彻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思路,扎实推进数字化进程,实现了由基础建设向信息整合、集成应用的转变。
2006年,完成了临淄新库、集贤输油站、孤岛压气站、轻烃储备站和东营压气站自动化改造。成功研制开发了新型气井井口防盗监控报警系统和井口防盗箱。扩充了电子数据采集,进一步扩大了源头数据采集范围。“基层队信息化软件”、“总厂调度值班系统”、“输油管道仿真与优化运行软件”等软件开发完成上线。在油田源头数据推广的基础上,建立了总厂数据中心,对油气集输及开发类数据进行源头采集、集中存储、统一管理,为各类应用提供了基础。
2007年,完成了花官输油站、广饶输油站自动化改造项目的设计和孤岛原油库一期自动化改造。推广了天然气自动计量系统。研制成功了太阳能气井防盗箱。完成了油路5个主要四级生产单位 47个要害部位、关键生产岗位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整合。总厂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工程启动,推广 应用了源头数据采集平台,为总厂数字化建设“第二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008年,完成了孤岛原油库二期自动化改造工程施工建设和花官输油站建设。安装气井井口防盗箱80口,使气井防盗箱总数增至139口,安装气井防盗箱系统55套,安全监控水平进一步提高。设置了总厂门户服务器,重新编制了“基层信息化管理系统”、更新了“总厂办公系统”,建立门户站点54个。开发建设了独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编制完成了总厂调控中心和天然气管理中心生产调度监控系统方案。绘制了系统软件数据库设计和大型生产工艺流程图;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了输气管道实时泄漏监测技术课题研究,在两条输气管线上进行了三次泄漏试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目前,全厂的上网计算机有
1182台,互联网代理用户224个,电子邮箱1215个,单位及专题网站62个,实现了所有一线生产单位的并轨联网。先后建成DCS系统、PLC系统、输油管线泄漏监控系统、天然气自动计量系统等7大系统89套,数据采集控制点达100余万条,实现了压力、温度、液位等重要工艺数据的自动采集;实现了3条输油管道的泄漏监控;实现了15个天然气交接计量口的自动计量。建立完善了包括网络建设、数据采集与控制、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地理信息、软件整合及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集输工作体系,全面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和系统效率。
数字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全厂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各个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实现了油气集输专业化管理的新突破。
信息技术优化了生产运行。依据自动化优势,他们建立了油、气路仿真优化运行系统,通过量化控制、合理分析,找到了油气生产运行的最佳 工况点,绘制了生产运行曲线、经济运行曲线和能耗曲线,形成了最终效益与生产要素相匹配的动态效益链。技术人员和岗位职工可以通过合理调整生产参数,使生产运行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有效降低了吨油和千方气运行成本,全面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信息手段保障了安全生产。他们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点、线、面为安全保障措施。在油气站库,他们依托远程状态监测、视频监控装置与故障诊断模块,将监测点延伸到每一条生产工艺流程,每一台装置设备。值班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把握各个环节的生产运行,准确判断、正确处理应急突发事件。在油气管线运行上,安装了“管线泄漏报警”系统,通过负压波的变化,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出泄漏点的具体位置;在气井井口安装了太阳能防盗箱,通过声、光震动传感反馈报警信息,有力打击了盗油盗气不法行为。在生产指挥层面上,推广运行了生产指挥信息系统,群策群力、智慧操作,实现了数据处理智能化、生产指挥信息化、生产监控实时化,不仅提高了效率和安全系数,同时大大简化了管理链条。在中控室里,就能调控任何一个环节的生产运行。厂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也能在办公室对生产状况随时进行监控和指挥,有效提高了集输的安全生产运行效率。
信息平台促进了高效管理。他们将数字化建设与精细管理、降本增效相结合,实施了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岗位整合,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减轻了职工的巡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加强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初步建立了包括生产运行管理、值班管理、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等7大模块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所有一线生产单位联网,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科技信息管理带动了劳动力升级。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职工由操作者变成了监控者,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控制自动化系统上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智能型职工,实现了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他们通过建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成立专业化攻关小 3 组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专业的信息化队伍。自主设计研发了《计量岗操作票数据库》、“语音提醒软件”、《调度令执行软件》,大型储油罐液位报警系统等多项课题。开发实施了“浅层气藏开发配套技术”、“100万离心机组国产化改造”等多个项目,逐步形成了高渗透疏松砂岩浅气藏开发及配套技术、胜利油气区浅气藏开发技术、输油管道防盗及泄漏检测技术等具有集输特色的技术系列。截至目前,全厂共取得科技成果44项,创新成果328项,实施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813项,获得国家专利15 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今天的集输,拥有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生产能力,拥有了一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智能型职工队伍。下一步,他们将按照“三步走”战略构想,以科技信息化带动集输行业技术升级,建成适应中石化管理要求,符合多种技术标准、多种层次界面、多种链路合作与一体的数字化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立现代数字化集输”的目标将成为现实,信息化建设将助推集输事业实现新的辉煌!
第四篇:新加坡工会与政府关系刍议
新加坡工会与政府关系刍议
新加坡是一个工业国家,城市居民为100%,工会是新加坡最大的社会团体,人民行动 党与工会的关系成为人民行动党执政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工会角色的转变
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是得益于工会的支持才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始执政。1961年,随着人民行动党内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分裂,工人也分别追随两个工会组织,一个是亲激 进派的“新加坡职工联合会”(简称沙都),一个是亲温和派的“全国职工总会”(简称 职总)。随着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逐渐稳固,沙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1963年11月,沙都申请注册被拒绝,失去了在新加坡的合法存在,再加上沙都集团的高阶层领袖被 拘留,以及1962和1963年间许多附属的工会被吊销注册,造成了激进派职工运动的崩溃,许多以前隶属于沙都的工团以及被吊销注册工会的会员都转而加入职总。职总成为统 领全国工人运动的半官方组织。“新加坡李光耀总理的人民行动党,原来是靠工会运动 起家的,并且,独立的第一年,工会就当了权。但是在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之后,政府 觉得岛国担当不起劳工斗争,也担当不起劳工的涨价,因此,工会的权力就被削弱了。”新加坡工会权力及在新加坡政治体系中地位的衰减,经历了一个先政治功能被剥夺、再到经济功能被弱化的过程。
人民行动党执政初期,“新加坡工会历来反政府的政治色彩已大为减弱,但仍保留着 传统工会的经济职能,如通过谈判维护工人的利益”(李一平、周宁《新加坡研究》第3 1页)。1968年以后,新加坡的工会运动已被行动党政府有效地控制,职总并被认为是行 动党组织体系内的一部分。李光耀政府特别赋予职工总工会特殊的地位和权利,透过职 工总会加强与各工会的联系,最终目的是希望工会能够支持人民行动党政府推动的政策,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与人民行动党协调合作。
目前,新加坡工会的职能已经大大转变,其传统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已经不复存在。而履行的新职能是与人民行动党配合,维护工业秩序,加强劳动纪律,抑制工资增长,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政策推行的助推者。在新加坡,60%的 职工都参加了工会,职总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都是人民行动党的重要干部,吴作栋曾表 扬原内阁成员、后任职总副秘书长的林瑞生,称他在向工人解释我们面对的困难时“相 当坦率、积极和主动”。
近年来,工会也不再只是属于蓝领阶层的安全网,越来越多的执行级人员(俗称白领)也希望能获得工会的保护。每个月加入全国职工总会的5000名新会员中,就有75%是执 行级人员。职总的42.4万会员中,超过10万人是执行级人员,占了总会员人数的近三成。职总助理秘书长成汉通指出,过去几年经济不景气,有些公司重组,有些公司裁员,许多工人包括执行级人员的饭碗都不保。同时,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夹在管理层和员工 之间,更需要工会的保障。此外,职总所提供的多种福利,例如职总平价合作社、超市 回扣、奖学金、助学金、娱乐设施等,也是吸引人们加入工会的原因。
二、人民行动党政府与工会关系的制度化
如果说人民行动党与工会的关系在取得政权的过程中和执政初期是依靠人民行动党领 导人的主观意念来调整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以来,随着新加坡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工人 自主意识的增强,人民行动党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制度化的机制来调节政府与工会的关 系。
1、“三方协商”机制
新加坡的劳、资、政三方,即新加坡职工总会、新加坡雇主协会以及政府的关系中始 终贯彻“协商的精神”。“三方协商精神”是新加坡工业关系和谐的基础,三方通过协 商、调解或裁决等手段来解决日常的工业纠纷,从而保持了新加坡劳资关系的稳定。
这种协商机制在人民行动党执政以后就逐步建立,到1968年时,随着人民行动党对全 国政治局面的完全掌控,这个机制得以形成。全国职总于1968年4月发表文告称:“在 过去
一年来,新加坡职总比较注重促进劳资双方的良好关系。该总会在处理劳资关系及 要求加薪的问题上,比较关注前者的工作。职总与其他四十八个附属工会在过去一年来,已经不太注重改善工资及更多的工资以外的福利,他们比较关心改善劳资良好的关系。”在1968年职总主持的五一劳动节庆祝大会上,职总主席号召工人“以牺牲及爱国的 精神去克服未来的难题,且全力支持政府维持政治、经济的安定”。全国工会评议会秘 书长对新加坡劳资政关系评述说:“在新加坡,大概所有劳工问题,都能在会议桌上,根据劳工关系的法律、协调手续,而得到圆满的解决。”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工人自觉意识的觉醒,人民行动党又加紧了对工会的控制。1 980年,为了加强人民行动党与工会的联系,成立了专门协调两者关系的“联络委员会 ”,人民行动党和工会各派4名代表参加,确保职工总会推行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政策,充当人民行动党和职工总会联系的桥梁。
自人民行动党执政以来,工人罢工逐渐销声匿迹,从1986年至今,工会就再没有行使 过罢工的权利,因为工业纠纷一般都能够通过协商而得以妥善解决。新加坡三方机制的 实际效果由此可见一斑。除了人民行动党政府对工人罢工行为严格的控制和严厉的打击 外,职总在其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政府与工会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使新加坡的 工人运动悄无声息,工人运动的减弱尽管对工人利益的保护不利,但对于新加坡的社会 稳定,减少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起了重要作用。
2、互相渗透机制
所谓“互相渗透”机制,是指人民行动党和职总在领导层的人事安排互相交叉。人民 行动党执政以后,新加坡各基层工会绝大多数被收编进“职总”彀中。职总的大部分经 费要靠行动党政府拨付。人民行动党派出大批干部到职总工作,不少工会领导也被动员 进入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中工作。职总和人民行动党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共生的关系”,工会在维护工业秩序,抑制工资增长,提高生产率,加强劳动纪律,宣传政府意向等 方面都与政府密切配合,所以有人称之为“政府的工会”。人民行动党党员有一半是新 加坡职总的会员。总之,新加坡工会通过三种途径参与国家决策:第一,通过执政党和工会交叉任职的 领袖来实现决策参与;第二,通过工会在国会中的议员来实现参政议政;第三,通过在 内阁任职的成员实行参政决策。工会在60多个官方机构中都有自己的代表,例如:全国 工资理事会、经济发展局、建屋发展局、中央公积金局以及人力资源部等机构中都有工 会代表。因此,凡涉及劳工利益的重要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出台,工会都可以通过正式渠 道和规范机制实现参与。
3、法律机制
随着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执政地位的绝对稳固,人民行动党政府逐渐运用法律手段来 调整劳资关系,而不希望工会过多地介入其中。完备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保证了新加坡 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雇佣法令》、《劳资关系法令》、《职工会法令》等一系列法 律法规,使雇员的基本劳动标准、劳资关系的处理原则以及工会的权利和活动都纳入了 法制轨道。《工业关系法》授予资方在招工、解雇、提升、任免等方面的权力,工会不 得参与其中。1972年,由政府、企业和工会代表组成的“全国工资理事会”成立,其职 责就是制订工资结构与工资增长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规划。
这样,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通过三方协商、互相渗透和法律三种机制维持了劳、资和 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
发稿 知识词典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京46~47D422工会工作孙景峰20052005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工会组织体制建设面临新的 挑战:如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冲击原有控股集团工会体制、劳务公司的发展给工会组建带 来难题、工会体制难以摆脱行政管理体制的依附性……对此,工会应适时调整工作
思路,创新工会组织体制,积极探索、培育、完善产业工会;强化地区工会组织建设;以“ 双重”管理模式探索工会组织体制创新,同时,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海根(Hagen Koo)著,2004年1月,《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Hagen Koo,2001,Korean Workers: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lass Formation),梁光 严、张静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滴石知识词典朱雅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Union And Government In Singapore
第五篇: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坚持走现代教育之路
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汇报
——江都区小纪镇吴堡小学
根据区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我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在硬件建设上,上求支持、下挖潜力;在软件建设上,明确责任、发挥专长;在管理运用上,建章立制、注重实效。现将学校数字化校园创建和管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完善设施。
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近年来,我校加大在教育信息化设施上的投入,添置和完善了较为齐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至今,学校已拥有信息技术教育专用教室、视频会议中心、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广播室各1间。14个班级教室和各个功能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添置了8套多媒体设备,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达到2:1。
学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内容包括学校概况、校务公开、教育科研、教师园地、学生园地、家长学校、学校社区、5个专题网站等多个栏目。建立教师QQ群、班级主页、教师、学生博客。学校网页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为保证学校教育网的顺利建设与更新,学校成立了网络工作小组,由副校长直接分管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骨干教师组成校园网建设小组,实行栏目责任制,将栏目承包到人,定期组稿、更新网页,有效地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校的网站已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库、学生的学习乐园和家长了解学校的重要渠道。
二、加强培训。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师资培训、教育管理等“软件”建设。为此,我校在硬件建设落实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支观念新、善于运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省、市关于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引导教师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认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帮助教师认识在课程中的角色定位,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为使教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我校采取了以校本在职培训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式。在全体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学习内容包括Powerpoint幻灯片、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Authorware课件制作、多媒体电教柜的使用等培训。如今,我校一线教师都会制作课件,都使用多媒体设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我校目前有3名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到 “四有”:即信息技术课程有教学目标,有学期工作计划,有教材,有教案。学校还根据农村小学的特点,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定期开放微机房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目前,很多学生都已经能够独立地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处理,电脑绘图以及制作简单的动画等,部分学生已能建成自己个人博客。
三、有机整合。
学校要真正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上下工夫。因此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因学施教,学用结合、务实求效”的原则的指导下,老师们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发教学课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新途径。语文教师在信息技术形象、丰富、富有动感的鲜活形式中找到切入点,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和美妙的音响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数学教师则通过演示突破难点,在动静结合,直观感知中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促进思维,收到很好效果。各学科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进行
教学资源开发。就是在这样一种敢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下, 我校的教育信息化逐步向纵深发展。
目前,学校建有数字化校园平台,包括公文管理和学籍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和实验管理等软件。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四、互动共享。
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我校在教育教学研究上,非常重视请进来走出去,与花园小学签订了网上结对帮扶协议书,定期开展教师研讨课、观摩课。学校业务活动时,不定期邀请结对学校通过网上远程视频参加研讨和互动交流,使教育信息化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信息工作组及时更新充实校园网站内容,上传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教育管理的经验,使我校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和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扬州市教育博客及凤凰语文、小学数学网等各专业学科网站上注册,在更大更宽阔的平台上交流和共享。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后,信息技术已与各科教学、各项管理渐趋融合。教师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很多教师能够熟练地驾驭信息技术这一时代快车,新一代的教学骨干正在成长。我们也将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新的起点,继续开拓进取,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引领下,开辟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