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龙舟精神推动汉剧振兴

时间:2019-05-15 04: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龙舟精神推动汉剧振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龙舟精神推动汉剧振兴》。

第一篇:用龙舟精神推动汉剧振兴

用龙舟精神推动汉剧振兴

中共汉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薛同新

十多年来,在龙舟节的举办过程中形成和凝练的龙舟精神是推动龙舟节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内在不竭动力,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和财富。龙舟精神对于我们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前正在开展的把汉剧振兴工作也不例外,要用龙舟精神来推动汉剧振兴。

(一)龙舟精神

汉水龙舟是汉水文化和安康文化的经典。举办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是安康人因地制宜探索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一个创举。从2000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至今的十一年来,每年一届的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简单到丰富,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组织运作的日益规范,办节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举办安康汉江龙舟节,我们唱响了安康经济发展大戏,社会管理大戏和宣传推介大戏,用节庆文化的张力丰富了安康地域文化,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走出了一条‚利用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服务和谐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一条敢为人先的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之路。如今,安康汉江龙舟节已成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色名片,成为做大名气、凝聚人气、激活商气、集聚财气、鼓舞士气的助推器。

——品牌传承,为提升安康形象提供了持久的魅力之源。安康龙舟是安康地方传统文化符号,自唐代就已兴盛并形成了风俗,流传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期间经历了战乱、移民大搬迁、自然灾害等,龙舟竞渡断断续续,但仍以蓬勃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承继着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龙舟竞渡传统文化根植于秦巴汉水,是安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传承安康传统文化,打造龙舟文化品牌,2000年6月举办‚安康龙舟节‛,从而使这一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容纳现代因素而发扬光大。市、区党政担负起龙舟文化品牌打造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十二年十一届的坚守,这期间,在政府与人民群众间围绕着要不要办?怎么办进行了深刻地大讨论和深思考。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历届领导坚持把办好龙舟节作为传承汉水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地标符号来精心打造。着力提升龙舟赛事规模和档次,从第一届的10支龙舟队发展到最多的26支参赛队,多次邀请国际友人队和若干支外省队参加,使安康成为闻名全国的传统龙舟赛事基地。倾力打造一江两岸活动示范群。把龙舟节主会场、江北滨江大道、汉江公园连为一体,开展龙舟赛事、群 众文体表演、社会参与活动,引导游客和群众游汉江、品汉江。开展大宣传,寻求整体宣传效应。提出了‚安康——中国最吉祥的地方‛、‚一江清水供北京,饮水思源到安康‛、‚迈步小康路,建设新安康‛、‚安康龙舟、祝福安康‛、‚陕茶飘香、龙腾汉江、富硒安康‛等一脉相承又体现安康地方特色的宣传口号。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强势媒体紧密合作,有力地在国内外打响品牌。成功运作央视品牌栏目《欢乐中国行》和中超足球赛等高规格活动,借船出海,借风展旗,强力推介安康、推介汉江、推介安康生态旅游。扩大开幕式、闭幕式等活动的群众参与度,专门安排群众健身、夜赏汉江等活动,将龙舟节办成安康人民自己的盛大节日。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体现了安康人民对原汁原味的龙舟比赛和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又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节庆品牌不断彰显,使安康汉江龙舟节一年一个新面目,一年一个新气象,节日的氛围也更加浓郁。

——持续创新,为龙舟节不断超越提供了不竭的活力之源。从第一届龙舟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办节原则起,牢固树立市场化运作的意识,创新形式,灵活机制,10多年来,市、区政府以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精神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在夺得了中国现代节庆多个奖项的基础上,保持着一届胜似一届的强大活力。不断确立办节新追求。始终坚持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谋求经济的跨越发展,把每一届龙舟节的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年年有新意,届届有新招,不断推出节庆新创意。运用创造性的思路、元素、方法,保证每届龙舟节都有自己的新意和特色,文化与节庆融为一体,思想性、独创性、趣味性和谐共生,构建了龙舟节独有的特质。办节经费是困扰许多地方举办节会的一个普遍性难题,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安康市,面对举办龙舟节带来的经费压力,市、区政府不搞大包大揽,勇于创新,充分发掘市场潜力,向社会出售节庆冠名权、广告发布权、赞助权等获取经费支持。创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成功之路,实现了以节养节,以节强节的目的。历届龙舟节在总思路、办节主题及推介口号确定的大前提下,进行了办节理念创新,内涵创新,方式创新,机制创新。从最初的文体搭台,经贸唱戏到今天的文化、体育、经贸和旅游相融共生;从政府大包到资源共享;从文体活动到文化体育旅游经贸交融,从龙舟文化到安康文化,汉水文化一个个持续创新质变历程。

——包容办节,为龙舟节借力扩张提供了丰富的智力之源。包容是开放之基。龙舟节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它能够广纳秦岭巴山不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格局。十多年来,市、区政府秉持‚跳出体育办龙舟、跳出安康办龙舟、跳出龙舟办龙舟‛的理念,坚持走开放办节的路子,广借外力,博采众长,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把龙舟节办成了体育比赛和多元文 化交流的盛会。每届龙舟节开幕式上穿插的龙舟竞技表演和水上花絮表演,将安康十大县区不同的山水风情、人文精神充分进行了彰显。传统文化、体育展示与现代文艺表演形式的完美结合,极大凸现安康人文特色的亮点,使安康走出了秦岭、巴山,走向了世界。包容办节,也使龙舟节走过了一条从活动到节庆,从节庆到节会,从节会到开发,从开发到开放,从开放到发展的升华过程。也正是包容办节,使龙舟节通过吸收、借鉴、利用一步步丰富、多元起来。

十多年来,通过‚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活动的成功举办,使深厚的汉水文化底蕴得到了生动体现,品牌魅力不断彰显,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交流、沟通、互动、发展的平台,拉动旅游、投资、项目建设的助推器,每年龙舟盛会期间,不同地域的游人相约汉水之滨,划动游船,增进友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通过举办龙舟节,活跃了市区人流、物流、文化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安康经济、社会驶入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这种开放和包容,才使安康汉江龙舟节在全国节庆行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和魅力。使龙舟节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国内外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负重奋进,为龙舟节圆满举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龙舟节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办好一届龙舟节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努力,更需要办节人付出辛勤的汗水。正是他们凭着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精神和毅力,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肩负人民的重托,就要做出让人民满意的工作。‛连续十一届龙舟节,届届都有新的任务和要求。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和挑战,作为承办单位的汉滨区委、区政府每年年底就开始着手准备,完善工作构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筹备工作,请专家、访名人,制定龙舟节活动详细执行方案,借鉴并汲取以往办节经验和教训,积极主动地与市直相关部门及外县进行沟通,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超前安排,做到了各个细节不疏漏,各个环节不出错,各项具体工作都能够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全体工作人员经受住了思想、作风、意志、工作的严峻考验,充分展示了市区各级各部门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正是靠着这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精细完美‛的精神,各部门通力配合,从领导干部到工作人员,从指挥员到战斗员都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得失,克服了工作、家庭、生活、身体等方面的困难,才确保了每届龙舟节的圆满成功。

龙舟节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年、十一届。十二年办节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市委刘书记在2011'中国陕西(安康)茶叶节• 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总结会上所总结的以‚传承、创新、包容、坚韧‛为核心的‚龙舟精神‛。‚龙舟精神‛已成为推动安康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不竭动力,成为鼓舞干部群众顽强奋斗、克难攻坚的精神支柱,成为推动工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力量源泉。总结龙舟节创造的诸多‚奇迹‛,剖析龙舟节的成功之道,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于当前正在实施的汉剧振兴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龙舟精神与汉剧振兴

汉剧是安康的名片和文化地标,与龙舟文化一起是两支相得益彰的汉水文化旗帜。汉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和京剧声腔之源,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作为汉水流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安康地域文化的根和魂,凝聚着安康人民的‘精气神’,振兴汉剧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安康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构建和谐安康具有重要作用。打造安康文化品牌的抓手和支点离不开汉剧,只有下大气力振兴汉剧,打造叫响汉剧这一品牌,特色经济才有文化底蕴,城市建设才有文化精神,安康发展才有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已把振兴汉剧作为安康‚十二五‛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作为全市振兴汉剧的主阵地,社会各界对汉滨区的希望和要求非常高,因此,汉滨区将以‚龙舟精神‛为动力,全力做好汉剧振兴工作。

振兴汉剧离不开品牌传承。汉剧是祖先留下的一份得天独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安康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它应该和其它自然物质资源一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呵护。实现汉剧的振兴,应该围绕树立汉剧文化品牌形象这一核心目标,开展一项系统工程,树立这一文化品牌形象既是对汉剧遗产保护传承的历史责任,也有利于发挥汉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安康的对外整体形象。抓住市委市政府振兴汉剧这个极好的机遇,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生命力,就可以发扬光大。抓品牌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定政策,为扶持汉剧的发展、振兴创造良好条件;需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汉剧振兴氛围;需要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机制;需要继承与创新并存的汉剧改革;需要加大汉剧人才培育和新的观众培养。汉剧是安康地域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信仰、审美产生重大的影响。振兴汉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就是张扬和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的过程。

振兴汉剧离不开持续创新。汉剧要振兴,关键在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汉剧作为安康的地方传统剧种,也曾经盛极一时,在创造了自身辉煌的同时,也给百姓带去了无限的欢乐和艺术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剧种今天的境地,同样也是社会变革、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 结果。要想实现汉剧的振兴,剧种本身需要不断创新、变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新需要。要做好继承与发展的文章,必须大胆借鉴兄弟剧种乃至国外现代艺术的表演观念和表现手法。通过种种与时俱进的新的艺术手段,进行积极的嫁接、改造和发展,使之既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又能够反映时代的民族风貌而被人民群众喜爱和接受。只有创新,才能让古老的汉剧找到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切入点,才能让这一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焕发新的生机。

振兴汉剧离不开包容借鉴。汉剧被称为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在音乐和表现形式上丰富细腻,这些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包容、丰富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要把汉剧振兴起来,我们更应坚持汉剧的历史包容性,在其丰富的秦巴汉水文化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二为‛方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坚持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艺术追求,不断排除低级趣味、腐朽堕落思想的干扰,提高汉剧的生活性、趣味性和鉴赏性。通过引进和培育特殊人才,吸收多元文化因素,融合现代发展理念,在吸收、借鉴、整合、创新上下功夫,用风格各异的文化剧本,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最大可能地满足观众的广泛需求,打下宽厚的群众基础。调动观众广泛参与,拓宽发展空间,逐步扩大社会影响,形成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引入市场机制,赢得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树立了产业经营的思想,走出以文化创新促进产业经营,以产业经营推动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振兴汉剧离不开坚守坚持。振兴汉剧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文化建设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汉剧的崛起,任重道远。我们要着眼长远、狠抓落实。一是制定出台振兴汉剧《规划纲要》,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规划纲要》,明确任务、夯实责任,限定时间、加强督查,每年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要把长期规划与阶段目标有机结合。二是要加强领导力量。要把汉剧振兴作为文化发展的主抓手,在思想上重视,在政策上扶持,在经费上予以保障,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三是要加强创编。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创编团队和班底是关键所在,需要在人才培养引进上下功夫,需要在研究、总结、学习、借鉴、创新上下功夫。更要有‚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理定力与敬业精神。耐得住寂寞,忌浮躁心态与近功急利。

(三)振兴汉剧当前重点工作

汉剧振兴关键是要按照振兴《规划纲要》,扎实推进汉剧保护传承、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汉剧精品、宣传普及、汉剧兴旅、基础建设七大工程。具体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

抓核心,在精品打造上出鲜。没有精品剧本的创作,就谈不上剧种的繁荣。回顾连续举办十一届的龙舟节,届届都有创新和亮点,正是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创作节目,才使得龙舟节的魅力不断提升,才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肯定。纵观汉剧这个流传于汉水流域的艺术奇葩,之所以能延续近400年至今,就是因为有一代代汉剧艺人在艺术的园地里不断耕耘,不断丰富上演剧目,才形成了一整套丰富的唱腔和表现形式。然而随着欣赏客体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各种艺术要求越来越高,单靠传统的剧目、传统的程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为此,要让汉剧永葆活力,在剧本创作方面也应与时俱进,奋起创新,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题材,都应注入时代元素,使其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惟有如此,才能创出新世纪汉剧艺术的新天地。

按照全市振兴汉剧规划纲要要求,拟用2011年--2015年五年时间对精品剧目进行不断打造和磨练,争取赴省晋京展演和冲刺国家大奖,以代言安康文化形象。在具体实施中将着力推进‚六子‛工程,即‚选本子‛,剧本是振兴汉调二黄的基础,要以和谐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秦巴汉水人文精神、重大人物典型弘扬为主题,面向全国征集、挖掘题材、组织采写,经过讨论论证,确定剧本;‚走场子‛,通过演员的勤学苦练,不断强化练兵练技力度,苦练‚基本功‛,注重精排精演,用精湛的演技出精品。‚借脑子‛,汉剧要振兴,仅靠现有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要拓宽视野,充分借鉴京剧、昆剧、黄梅戏等戏曲振兴成功经验,借用别家智慧,开展戏曲的创作、编排、导演、舞美;‚育尖子‛,文艺作品要赢得观众喜爱,必须要有表演艺术方面杰出人才和有影响力的名角才成,而戏曲人才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无法像义务教育一样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普及,这就要求专业剧团做出长远规划,精心选好苗子,进行名角培养打造,力争不远的将来培养出两到三个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名角;‚造势子‛,现代媒体已极大地扩张了舞台的界限,丰富了艺术的传播渠道,因此,要按照高调宣传的思路,制定宣传方案,拓宽宣传视野,创新宣传思路,积极发挥区内媒体作用,在区政府网站、汉滨网、教育网等开辟网页,选刊汉调二黄视频及评析文章,在《汉滨时报》和《香溪》开辟栏目,传播汉调二黄知识;与安康电视台、安康人民广播电台联系选播汉调二黄剧目和折子戏,与中省知名媒体联合开办多种形式栏目,扩大汉调二黄的影响;同时借助省市主流媒体力量,组建专门队伍,开辟宣传专栏,开展汉剧论坛,全方位、多角度、多视野宣传报道汉剧振兴、发展、保护,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汉剧、全民积极参与汉剧的强势舆论氛围;‚创路子‛,汉调二黄既是古典艺术,也是现代艺术。今天,汉调二黄要回到市场,要与当代观众气味相投,情感相知,必须要有创新,要顺应现代人的 审美和需求,把市场运作的观念贯穿于创作表演的全过程,促进对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探索,促进对汉剧市场的研究和开发。

抓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出新。人才是汉调二黄振兴的关键,人才的素质决定汉调二黄的发展水平。围绕汉调二黄传承、保护、发展的需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立足于精品打造和推广普及两大重点,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取‚自己育、委托培、社会聘、专业院团挖、高校引、名家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育和引进人才,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培养保障措施。‚存量人才自己育‛,对汉剧现有人才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按照‚缺啥补啥‛要求,与安康学院进行对接,采取进修、函授等办法,边实践、边培训、边提升,不断提高演技,强化练功,提高现有人才的文化底蕴,培养书卷气。加强汉剧学员班专业课的教学力量,强化业余班社的培育、培训和交流提高。‚后续人才委托培‛,要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对专业团体现有演职人员进行培训和能力提升,每年选派2-3名具备一定基础,有发展潜力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到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家院团进修学习。同时在高校招录‚汉剧班‛,开展汉剧业余辅导员培训工作,不断培养人才。‚创新型人才社会聘‛,注重汉剧在与产业融合、与科技融合、与戏剧融合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推进汉剧振兴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与舞台的声、光、电、服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结合;充分借鉴京剧等剧种成功经验,融入现代元素,与戏剧的创新发展规律相承。建立汉剧专业人才激励与淘汰机制。面向国内、省内、戏剧界、汉剧业余爱好者及班社招募人才,打破‚大锅饭‛、终身制等陈旧制度,引进优胜劣汰机制,以此激发创新精神,形成符合艺术发展的灵活用人机制;‚特殊型人才院团挖‛,对有一定特长和知名度的创作、编排、导演、舞美特殊人才,采取高薪、高职称、高福利方式进行引进,补充和完善汉剧特殊人不足的现状;‚急需型人才高校引‛,汉剧的发展历史证明,剧种的兴衰同优秀演员涌现多少和成就的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门优秀综合舞台艺术,需要多个行当的优秀人才成就配套。目前汉剧十个行当急需型人才均很缺乏,成为制约汉剧发展的瓶颈,针对急需型人才,将在中央戏曲学院、上海戏曲学院等各大院团引进优秀教师和戏曲专家,以改善现有急需人才不足现状;‚拔尖人才名家带‛,制定培训计划,落实激励机制,确定名家帮带,对具有名角潜力和资质的人才采取送出去请名角、名家、大家带教的方式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抓关键,在推广普及上出彩。观众是戏剧的沃土,离开观众就谈不上戏剧的振兴。加大宣传、培养观众是汉调二黄振兴的重要途径。为此,就要把汉剧的普及提高纳入到群众性文化创建活 动中去,通过多种渠道和阵地,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与。一是实施‚五进‛活动,加大普及力度。按照进景点、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五进‛活动的要求以及戏曲展演、戏曲晚会、票友会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普及传唱力度。由区文广局、教育局、机关工委等单位举办培训班,专业人士负责教唱,营造汉滨群众口口传唱浓郁氛围。加大公演和群众参与度。把汉剧作为节日节庆活动的固定栏目进行演出,精心组织专业团体赴区外参加大赛、进行交流及从事商业性演出,在区外培养市场,举办汉剧艺术节、汉剧大赛,组织汉剧专业团体和业余班社,并邀请其他省市汉剧团体参加演出,每年组织安排一到两个老艺人、传承人精品个人专场。组织排练精品汉剧剧目,晋京演出,并争取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在全国产生影响,以赢得更多力量对汉剧事业的关注和介入。二是强化产业融合,汉剧兴旅。结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汉剧与产业融合附身,精排简装剧进景点,进线路;启动应景式汉剧小戏创编工程,每年新创编3至5部精品唱段、歌舞进行普及,创编和排练具有现代气息、展示汉水文化、安康人文精神、自然秦巴风俗的汉剧小戏,定时定点在香溪洞、瀛湖码头表演‚八仙迎宾‛、‚游女祈福‛等汉剧节目,将其融入安康旅游发展之中,让安康的特色文化在人的心灵上有穿透力,让文化在振兴中弘扬安康精神,实现文化对安康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探索传统艺术和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推陈出新,开发出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适合目前市场和观众认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与区内外各旅行社协调关系,将在汉江大剧院观看汉剧演出列为各旅游团在安康观光旅游的活动之一,鼓励企业、旅游景点与业余班社联姻或冠名,为其正常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建立汉剧艺术馆,陈列汉剧艺术资料和相关艺术产品,促进学术交流,拓宽发展渠道。

抓保障,在机制创新上出实。汉剧要振兴,决定因素在于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在举办龙舟节过程中所形成的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志气,披坚执锐、势不可挡的锐气,斗志高昂、勇往直前的士气,这种在龙舟节举办中锤炼出来的精气神,是我们加快汉剧振兴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

为确保振兴汉剧扎实开展,汉滨区实行‚五动‛战略,即领导主动。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区级领导任副主任的汉剧振兴工作委员会,以专家组为核心,分别组建振兴汉调二黄艺术委员会和汉调二黄创作发展委员会,安排专项经费,落实固定办公场所,抽调专人办公,高调启动汉剧振兴工作。形势推动。充分认识汉剧振兴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在充分把握从‚饱肚子‛到‚饱脑袋‛文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文化品牌打造需要和面临非保断代,青黄不接的严峻现实情况下,提出的重大文化发展战略,实施汉剧振兴工程已迫在眉捷,是大势所趋。结合 汉滨实际,扎实落实全市振兴汉剧工作规划,制定汉滨振兴汉剧实施方案。工程带动。把规划进一步细化分解,分成37大项61个小项,排出五年规划建设项目和年度建设任务,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措施,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一个一个抓,落实每个项目包抓部门,责任领导和完成工作时限,坚持任务项目化、内容具体化,组织精细化,有力有序推进汉剧振兴工作。媒体牵动。进行高调宣传,制定宣传方案,拓宽宣传视野,创新宣传策略,积极发挥区内媒体作用,借助省市主流媒体力量,组建专门队伍,开辟宣传专栏、汉剧论坛,全方位、多角度、多视野宣传报道汉剧振兴、发展、保护,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汉剧、全民积极参与汉剧的强势舆论氛围。社会各界互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上下联动,各界齐动,共同推动汉剧振兴。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汉剧影响力,提升汉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汉剧振兴是一个社会综合工程,为了确保工程实施,区上将把振兴汉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资金随项目安排,保证振兴项目顺利实施。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汉剧研究、演出机构捐资,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投资汉剧相关产业。

汉剧是一本书,是一部史,她书写和记录着安康的昨天和前天。要振兴汉剧,必须学习借鉴举办龙舟节过程中形成的‚传承、创新、包容、坚韧‛精神,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培养观众、培养市场,走专业引导、班社联手、社会参与的路子,为汉剧振兴创造发展条件。相信不远的将来,汉剧艺术一定会成为在全省、全国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第二篇:用工匠精神推动优质制造

用工匠精神推动优质制造 12、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为此,许多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求购房者需有本地户籍。若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能准确反映这一政策影响的

13、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产业带动、整合区域内社会资源,各产业融入其中,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将①从根本上更新居民的消费观念

②为国家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出路③迅速降低恩格尔系数,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④扩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消费新热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这与储蓄率高、以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杠杆率是一个衡量负债风险的指标。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债务风险上升。下列能够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措施有①积极发展股权融资,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②由地方政府主导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权③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④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全民参与”的模式,在校园、公交站点、商业区等公共场所为人们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共享单车模式可以①完善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②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③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④引导绿色出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3.下面漫画《科学分工?》意在说明A.整体统率部分,要树立整体意识B.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要善于化解矛盾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以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看待世界,树立创新意识

38、(26分)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的视频娱乐方式,它以简洁的界面,快捷性、娱乐性、高互动性迅速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随着互联直播终端从PC端走向移动端,直播开始步入全民时代。根据中国互联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1月,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民总数的47.1%。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提供联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且数量还在增加。在络直播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直播飙车、吃灯泡、猎杀野生动物、通过粗俗语言进行情绪宣泄等种种乱象。为了加强互联直播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11月4日,国家互联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根据《规定》,提供互联直播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络文化;互联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健全社会投诉举报渠道、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公力投诉举报。(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互联直播井喷式发展的原因(10分)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互联直播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一些企业加大投资,有利于互联直播呈井喷式发展。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能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有利于满足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③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及信息络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直播提高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互联直播开始步入全民时代。(2)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如何促进互联直播的健康有序发展。(12分)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在互联直播的发展中做到鼓励和规范并重。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敢于面对和采取正确措施解决互联直播存在的各种乱象。③矛盾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肯定我国互联直播是新事物这一主要方面,并积极支持其发展,又要克服互联直播中的种种乱象等消极影响。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互联直播中存在的不同乱象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3)请你就如何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络直播参与者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4分)①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注意不跟风、不传谣。②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络直播中的不良风气。(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9、(26分)材料一

统计显示,在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品牌的缺失是主要短板之一。制造业品牌如何创建?品质是第一位的,这需要企业内修实力,尤其要弘扬“工匠精神”。消费者买东西,首先在意使用价值。现在的中国经济,品质还是软肋。需要在制造业启动一场品质革命,这样中国的产品才能在全球立足。通过高科技在制造业的运用,可以让企业实现“快功也能出细活”。除了内修实力,打造品牌还需要外修形象,讲好“品牌故事”。讲“品牌故事”不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产业、地区乃至国家的事情。政府要营造适宜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的制度,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企业讲“品牌故事”不是专指做广告,更不是“虚假宣传”,而是要用顾客乐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打动顾客。(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重视品牌建设对于国家、制造企业和消费者的意义。并为制造企业如何打造品牌提出建议。(14分)意义:①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②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求,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建议:①发扬工匠精神,面向市场特点组织生产,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高品质的消费需求;②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生产,增加绿色产品供给;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⑤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材料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12分)①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依法行政,打击制假售假违背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保护知识产权;(3分)②加强政策支持和信息引导,激励创新,完善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3分)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产者、消费者质量品牌意识,尤其要弘扬“工匠精神”;(3分)④建设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完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减压;(3分)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10分)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4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3分)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3分)(2)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从个人的层面,说明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12分)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3分)②要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分)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自觉投身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当中。(3分)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分)(3)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4分)答案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4分;符合题意即可)

第三篇:用创新精神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重在落实,贵在创新。只有深刻领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切实做到在认识上有新提高,观念上有新突破,方法上有新拓展,才能在实践中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落到实处。把握学习型党组织的新特征 学习型党组织以学习为前提,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个体学习相比,更加重视党组织在学习中的作用。它明确赋予各级党的组织动员、组织学习的功能和责任,从而使个体学习具有鲜明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政治属性。这就要求,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重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独特优势,通过组织原则和政治要求,依靠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员、组织和带动社会各阶层人员自觉参与学习,从而使学习活动在坚强的组织领导和严格的组织制度下进行,并成为一种自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

学习型党组织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准确把握和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任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注重培养全体成员科学、超前和开阔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突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世界眼光博采众长,站在时代潮头求取新知,通过学习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洞察世界大势,科学判断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始终走在社会前列,带领人民开拓进取。

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术研究、远离生活的训诂和考证,而是为了在实践应用中更好地推进党的全部事业。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部队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推动实践。要坚持用使命任务牵引学习,实践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同时注重向实践学习,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完成各项任务中增长才干,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实际成果。

创新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也是学习型党组织的核心特征。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从根本上讲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实践在不断探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去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寻求新对策、破解新矛盾,最大限度地激活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需要重新认识学习的内涵,更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

树立学习是政治责任、第一需要的观念。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郑重地摆在全党面前,进一步表明抓好学习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讲,不是一般的号召而是一种政治要求,不是普通的任务而是特殊的政治职责。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负抓学习、促学习的政治责任,真正把学习融入本职工作和生活,把工作作为不断学习、深化学习的平台,让日常生活处处成为课堂,并因为学习而彰显精彩、富有品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实践意义。

树立治军必先治学、兴军必先兴学的观念。当前,我军面临着军事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双重考验”、推进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双重任务”,军队知识密集、科技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军队党员是军人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如果不能在学习上置身前沿、多学一点、学深一些,思想观念就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能力素质就不能适应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因此,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切实把提高能力素质和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树立学习出战斗力、学习能力也是战斗力的观念。信息化战争中的学习不仅是软实力,也是战斗力。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和使命任务拓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我们不懂不会不适应的东西越来越多。不重视学习、不善于学习,必将在世界新军事变革中丧失核心竞争力。因此,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必须紧密结合军事变革的新发展,立足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把学习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转化为部队战斗力优势,转化为部队科学发展的优势。探索有效组织学习的新方法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效组织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学习实践中,有组织的团队往往更容易产生系统的整合效应,涌现集体智慧的火花。着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习上的整合功能,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广大党员在组织“团队学习”、“集体学习”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逐步形成一个个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小组竞相出现的可喜局面。要积极通过以各种团队形式组织学习、大抓学习,确保学习的时间、内容、人员和效果落实。

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学习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要坚持把部队建设发展需要作为学习的根本导向,坚持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履职能力为目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未来战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新形势下,尤其要在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信息化集成知识、军事变革知识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实际能力。

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呼唤学习手段、方法的与时俱进。应借助现代传媒,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开办网上军营大学、网上学习论坛等,引导官兵在读书学习中不断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真正成为部队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第四篇: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石阡县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振兴主题,突出需求主导,抓牢人才主体,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聚才蓄水之功开振兴赶超新局。

紧扣乡愁纽带引才,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开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摸排,分类统计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能力特点及创业方向等。加强联系网络信号源。在掌握人才基本情况基础上,扎实开展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问候、亲属关怀等工作,点对点动员、激励和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针对心系家乡、政治素质较强、有技术特长和带富能力较强的本土人才,按程序有计划吸纳入党,择优按程序充实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打造“留雁行动”升级版

。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深化留雁行动统筹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扩展工作思路,使出“亲情招”,打好“乡愁牌”,积极动员本地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充分用好此类群体人脉、资源等优势带动其他在外乡土人才回归。

围绕势能转化育才,培育“农博士”人才。充分利用留乡人员熟悉情况、乡情浓厚等优势,以开展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统计为契机,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帮带培育,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势能优势,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用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复员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群体,加强吸纳引领,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熟悉基层、熟悉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等优势,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反哺家乡发展。培训“新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县、乡党委党校,职校、农推站等培训机构和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培养乡村工匠、农民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聚焦高质发展用才。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借鉴“三农”行动专家服务团、送教上门等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整合选派新一轮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党建指导员、农业辅导员、家庭签约医生、包组联户教师、乡村法律顾问等团队资源,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捆绑出招,精准发力,深入田间地头、村户人家等乡村振兴一线开展送医、送教、送技等指导服务。用活产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集聚和培养人才的阵地作用,引导支持各类“田秀才”“土专家”等专家人才群体参与各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搞好传帮带,吸纳更多留乡人员、返乡人员到合作社实践锻炼、兼职任职,以产业发展吸纳更多农民到合作社务工、就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或经营管理经验。建强专家人才“工作站”。拓展乡镇党委党校、农民讲习所等现有功能,深入开展教师、医生等银龄讲学工作,邀请离退休名师名医到乡镇、村组讲学培训,把名师、名医、名专家工作室牌子和功能延伸到基层医院、学校和对应行业,总结推广“组团帮扶”经验,引导县直行业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结对帮扶乡村技能技术人才,定期组织开展帮扶指导工作,鼓励支持本行业系统专家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墩苗、接地、成长、助力。

第五篇: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XXX市越城区把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契约化”共建贯穿城市基层治理全过程,积极开展“五星达标、和美家园”争创活动,走出了一条以和谐、品质、活力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基层治理新路。

握紧合力,构建大党建格局

“过去联系驻地单位,总得讲人情、刷脸面,现在驻地单位都会主动和我们联系,询问需求,一起商量举办活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一位街道党工委书记感叹。

该区确立“大党建”理念,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规划,党建与发展、治理协同推进。全面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配强基层党建工作力量,让共建单位成员成为街道党工委成员、社区党委成员,确保街道社区党组织有能力协调各方。如今,全区已有近300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被吸纳为街道、社区党(工)委兼职副书记或委员,定期参加区域居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研讨。

党建引领,打造五星社区

在该区东浦街道,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建筑“红立方”党建综合体。“红立方”拥有党群服务中心、四个平台综合信息指挥室、便民服务中心及商业休闲中心4大功能区,集党建、政务、服务、商贸、休闲于一体,形成党建工作最大合力,深化大党建格局。像这样的“红立方”,越城区街道层面已有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有79个。

作为绍兴市主城区,越城区共有101个城市社区,建有社区基层党组织452个。去年以来,该区突出党的领导,以开展五星达标、和美家园争创为载体,实施党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星联创,每颗星下都制定4条星级标准与4条底线标准,形成20有20无的创建体系。该区细化组织、宣传、政法等17个区级部门创建责任,实施组织创新、网格管理和社区干部激励等7项机制,形成区、街、社三级联动体系,规范社区工作内容,定期清理规范各类社区证明,构建合力推进机制。

走进“五星和美”创建社区,会发现原先柜台式的接待窗口与工作人员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客厅,实现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前台两位全科社工,精通民政、养老等各项工作办理,其余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走进网格、深入群众。该区还在五星和美创建社区探索民生实事票决制,项目从群众中来,由群众选、社区办、群众评,突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现党组织主导下的居民自治、协商民主。

契约共建,共创和美家园

目前,该区府山街道党工委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仪式。讲解、举牌、敲拍卖槌,仪式现场拍卖的不是物品,而是来自街道与社区的17个契约化党建共建项目,竞拍者是街道辖区里80余家共建单位党组织的代表。

拍卖式的项目共建,建立在菜单式双向选择机制之上。去年以来,该区通过在街道党工委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之间,成立契约化党建共建联盟,各个街道梳理活动场地、公益资金等236项资源,形成4大类15组双向服务菜单,共建各方按需点单、拍卖认领并开展精准服务,打破了社区与契约单位间资源壁垒。政府中心工作也被纳入契约范围,进行项目化管理。在蕺山社区,多年来管道逢雨必堵、污水横流。社区党支部联合市排水公司、区住建局等共建单位党组织,实施“雨污分流、污水进网”改造项目,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实施类似的共建项目已达316个。

目前,该区近4000名机关干部、医生、教师党员与所在社区党组织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并在社区党建契约菜单中选取力所能及的服务,承诺一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了由组织协议到人人契约的跨越。

下载用龙舟精神推动汉剧振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龙舟精神推动汉剧振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振兴精神先行

    解放思想,乡村振兴立论 感谢主席,我方观点认为,乡村振兴必须精神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

    用三严三实精神推动教育实践活动

    用“三严三实”精神深化教育实践活动 刘伟发 针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求,从党性修养、为政......

    激发争先豪情 推动乡村振兴

    激发争先豪情 推动乡村振兴 本月的23日到27日我镇举办了第八届村干部“培训周”活动。我们村在村会议室召集村干部和党员代表收看先锋姜堰远程教育。这次的课程主要有学习贯......

    用公益活动推动城市绿化

    用公益活动推动城市绿化——在亚欧城市国际林业研讨会上的演讲从1999年6月开始,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全省11个设区市组织开展了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营造城市森林......

    用“三个有利于”推动国企改革

    价值力、竞争力、控制力——用“三个有利于”推动国企改革***7月中旬在吉林省考察调研期间对国企改革进行深刻论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首次为国企改革确立了价值判断标准......

    实施“六项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实施“六项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

    市委书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市委书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7月18日上午,市委书记瞿海先后与来益调研实践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沃土计划”实践学生、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调研组成员座谈。市......

    用信息化推动基层工作规范化

    用信息化推动基层工作规范化 ——永济市司法局 为了有效的落实省司法厅党委提出的在全系统开展的“基层基础建设年”、“整体工作提高年”与“领导班子建设年”的各项工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