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宗谱格式
家谱印刷版式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传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
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
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式
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宝塔
单页九代式世系图
单页五代式世系图
总之各类世系图各有特色,五代世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在编撰过程中,可以根据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运用,总之,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次分明,才是最为重要的。天下谱局吊线图均有承前启后页,查阅方便,更于现代年轻人的阅读!
《现代家谱》在继承和保留了传统家谱主要内容或主要结构的基础上,对以“欧苏体例”为代表的各种旧式家谱进行了多方面重大改革创新,所推出的一种修谱的新模式、新方法。目前天下谱局已研发出大典式和列代式等十多种现代样式。
大典式:人名大典那样的以名字个体为单位,以世次或行号排序,横排,整篇文档结构紧密没有像欧式那样大片空白区域。最大优点是方便现代人识读,节约纸张。大典式家谱必配世系图。
大典式无照片行传
照片行传
世系图:
大典式有
大典式世系图
列代式:可列两代至五代,排列关系以及优点和欧式相同,方便现代人识读,但和欧式一样比较浪费纸张。
列代式-三代
列代式-五代
第二篇:重修宗谱宣传大纲
临坊王氏十四重修宗谱宣传大纲
国之事载于史,而家之事载于谱,历代先祖极为重视宗谱的纂修。为了尊敬祖先,使后代子孙不忘本源,吾族十三届宗族委员会决定,启动第十四届宗谱再修工作。
2001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加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大意义。”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孝道,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中华王氏炎黄子孙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遍布祖国各地的(临坊)王氏子孙自即日起参与到十四届重修工作中来,并能得到你们的热情支持、指导。这次重修宗谱不同以往,我们将在1942年的十二修、1993年的十三修的基础上,扩大纂修范围,宣传本次修族谱的意义作用,发动宗亲参与捐款、收钱、收发表格,针对一些宗亲对修谱认识不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求每项工作到位。
一、时间安排
该次修谱确立从2011年10月开始至2013年3月底结束,具体工作时间安排是:
1、2011年10月底召开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就该次修谱前期准备工作做出布暑。
2、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3月30日以大公房为单位散发“临坊王氏十四修宗谱宣传大纲”。收集各方面资料,按人口收缴谱款。(按家庭人口计算每人收80元,已出嫁女儿每人收60元)
3、2012年4月上旬召开族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四届王氏宗族委员会成员。
4、2012年4月中旬至2012年12月30日写谱印谱。
5、2013年2月前后(即春节前后)选择吉日出谱。
二、本届修谱版本与内容初略思考:
1、谱格:长39×宽27或长30×宽22两选一种,谱本封面硬壳彩色,谱序彩色彩印、谱页为65K白纸。
2、内容:力求丰富、新颖,根据广大族民喜好要求,打算征集名人、企业家、经商大款、大学就读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等人员彩照、传记印于谱序中。
3、创新:为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将在总结历届修谱的经验基础上,并吸收邻族修谱的好做法,力求古今结合,发展创新。力求每项工作使吾族族民满意。
4、谱款收缴:由于物价上涨因素,修谱人工费、材料费涨价也不例外。我们框算了一下,包括祠堂、古戏台、都督第牌楼维修在内,估计要耗资40万元左右,按本族人口计算每人收缴谱款80元之外,尚有10万元资金缺口。因此,我们要求在外地工作、经商办企业的有志之士。为吾族该次修谱捐款资助。对于捐款资助在2000元以上的人士,我们将在谱序中印制你的全家福彩照,流芳后世。
收款帐户:江西省农村信用社黄狮分社:帐号:***0192579,户名:王汝盛。
三、成立临坊王氏十四重修宗谱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成员共35名。筹委会下设:秘书处和对外联络处两个办事机构:
王克成、王明华、王志文、王再福、王钧、王福明、王雪丁、王桂龙、王友才、王汝盛、王德华、王桂华、王全、王秀清、王建国、王盛高、王庆高、王永福、王德良、王水发、王中华、王友明、王猛虎、王盛发、王兰蕊、王泽辉、王建熙、王干明、王老
六、王光华、王小青、王小平、王长发、王印仔、王长生等35人为筹委会委员。
秘书处成员:王全、王友才、王建熙、王干明、王盛发
对外联络处成员:王桂华(***),王德华(***),王汝盛(***),王秀清(***)
江西省南城县沙洲镇临坊村王氏
十四重修宗谱筹备委员会秘书处
邮编:344700
2011年10月30日
第三篇:历代伟人名人论宗谱
历代伟人名人论宗谱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等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大会上的讲话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搜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江泽民1991年视察上海图书馆时的讲话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对家谱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
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孙中山1925年在广东的讲话 人家三代不修谱,而悖烈判宗则为大不孝矣,凡有人道者,岂不怀久而重先人哉!
朱子
宗法废而后谱作,谱作而后一族之人始有所统,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不至途人矣。
吴景堂
国无国之道而后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后家乱,故乐礼纲纪之道也,家法谱系之道也。谱牒之难难稽也。若子当尽心于不知信其所,可知而已身,古人有言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岂有不孝之失也。
宋景濂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记帝王之兴衰、载臣子之奸贤,谱记宗祖之功德,序世代之源流,此孝子贤孙,故莫不以谱为致意焉。
云水山人
族有谱牒,则人之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真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疏,国辈而已也。
欧阳修
第四篇:新修宗谱情况说明
新修宗谱情况说明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血脉亲情。认祖归宗,孝宗爱族,是人之常情。宗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上乘祖宗功德,贤良风范;下启孝子贤孙,英雄辈出。族之有谱,能使家族辈分有序,宗支分明,亦能敦促后世帷孝继善,家族和睦,子孙昌盛,犹如木本水源,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响水籍温氏宗族,三百年前从直隶省清河县(今天津市),迁入黄海之滨(响水县运河温庄),安家落户,已历经十二世,繁衍两千多人,历世子孙垦荒种田,勤劳俭朴,注重文化和人才培养,具有爱国爱民传统美德。为弘扬温氏家族美德,现将此次修谱情况作以说明。
一、原有家谱散失情况说明:温氏家族原有一部经过多次续修的四本家谱,一直保存在九世孙鲁法家里(放条台上八角书亭内)。1966年全国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提出破“四旧”,立“四新”,为防万一,鲁法等人将家谱包扎好,在无人知晓的一个夜晚埋到祖坟旁,待到“文革”结束后,取出家谱包扎物,因被水浸泡,纸张沾成一团,无法辨认字迹,原有四本家谱被毁了。
二、重修家谱情况说明:为弘扬家族传统美德,让后世子孙学有楷模,为族争光,故多人提出补修家谱。1983年春节,在外地工作的亲友回家团聚之时,德高望重的八世孙之琯长者,主动提供修谱资料,九世孙明鲁主持召集以雄(贵连庄)、鲁成(善友庄)等人参加修谱工作,由十世孙温波在白布上记录,经过三天,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支按辈排列示意图初步构成,族志号“述善堂”。从“鲁”字辈起,班辈用字十六代是:鲁潘芹香、文明世道,龙门云秀,海国光华。
2003年九世孙明鲁托昂鲁按白布草谱编排写到本子上,后来由洪鲁组织编写,经过二年时间家谱已成初稿,又经匜鲁等人修改补充,逐步完善。
为考虑后世子孙繁衍,依据“易经”和“黄帝内经”中字义数理,兴利去弊,育人创业,健康长寿之长,接上十六代后,洪鲁又增补十六代班字:“金梓佳(家)祖,高才昌基,珩沛奇桂(贵),洋刚立松。”这样,响水籍温氏家族已有四十代班字,一并归为命名主线,供温氏家族后世子孙按班序采用。
三、关于知名人士情况说明:我们这次修编宗谱也注重文化理念,将有一定社会影响和业务职称的人,作为知名人士编入谱中,具体规定:①、行政上科级以上人员;②、教育上中
学一级以上教师;③、工作上受到县级政府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作者)”;④、范围上:响水籍温氏家族中的成员;⑤、经济上有一定资产(资金)中等以上老板。以此,启动后世子孙学习,为族为国作贡献。
四、关于女性入谱情况说明:我们这次编写宗谱,实行男女平等,同时入谱,但由于“之”字辈以上女性无法回忆,故从“鲁”辈起男女均入谱,做到男叙女列,对婚嫁异门的族家女,其夫姓名住址都作交代,圆她的一个完整的归宿,看起来也一目了然。
五、关于辈份排序情况说明:这次采用横排和竖排两种,横排是列表按辈份先后依次排列,竖排是按门头分户由上往下依次排列。兄弟多者由大到小,供各户查找。横排时以男性为户主,女性名字不列入其中。入谱人员截止时间为二0一三年十二月底。
六、关于编委会组成人员情况说明:修编宗谱是一项量大、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多人协作,经研究由也鲁、洪鲁、昂鲁、匜鲁、言鲁、连成、明鲁、松鲁、聚鲁、潘生、潘亚、潘美、潘超、潘洪、温波等人组成。根据职称分为:“顾问、主编、副主编、编委、管理和审阅六个方面,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完成修谱任务。
七、关于修谱资金筹措情况说明:修编宗谱,需要入户调查登记,核实情况,不光花费时间人力,还要编排印书,要有经费作保证。据初步测标,需2万多元,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能靠本族中经济收入较高的子孙赞助,经大家议商:年收入不足万元之户免收工本费;年收入2—5万元之户,可赞助500—1000元;年收入6—9万元,可赞助1000—2000元;年收入十万元以上之户,可赞助3000元,多助有功,欢迎。凡赞助者均登载《赞助修谱功德榜》,供后世子孙敬仰学习。每户发一本宗谱书,如族中另有自顾交费者,仅收工本费50元,不上功德榜。经费支出,均用于修谱方面,书后公布。
八、宗谱保管要求:宗谱是家族中重要档案,为后世子孙命名提供依据;为家族往来联系提供线索;为荣宗耀祖提供动力。因此,对新修宗谱必须谨慎珍藏,经常翻阅,放在空气干燥通风处,防止糜烂。
九、宗谱议定三十年一修,由温氏子孙传承,应自觉形成风气。
洪鲁
匜鲁起草
编委会通过
温 氏 凡 例
温姓是中华姓氏中的一个著名姓氏,遍布在全国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19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16%,排名第104位。温氏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关于温姓起源,有不同的版本,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认为温氏出自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后裔,始祖温平,是温国的缔造者、创始人,温人以国为氏,史有温姓。
温姓自诞生以来,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历代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
温平即己平,古温国立国者。其后子孙尊他为温姓得姓始祖。
温疥 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汉功臣,封惸侯,没有兄弟,孤独,后担任燕相。
温子升 北魏著名文学家,官至中军大将军。有文集35卷。被誉为“北地三才”之一。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 唐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温庭筠 彦博后裔孙,唐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乃花间派鼻祖。
温仲舒 北宋进士,曾任户部侍郎,刑部、户部尚书,与
寇准同进,谓之“温寇”。
温日冠 宋末元初画家,善草书,喜画葡萄,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温体仁 明宰相,进士及第,历任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
温璜 明崇祯进士,官徽州府推官,笔录其母陆氏训言成《温氏家训》收入《四库全书》。
温达 清宰相,官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
温文禾 道光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注墨淹润,神韵天然。
温玉成 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九届中央委员,中将军衔,授一级红星勋章。
温先星,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少将军衔,一级红星勋章。
温宗仁 任兰州军区、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上将军衔,中共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温熙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将军衔,中央候补委员。
温家宝 1942年出生,十六、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等职。
响水籍温氏家族始源于直隶省清河县(今天津市),与现任国务院总理家宝同宗、同籍、同族。始祖仁凯率妻儿迁入响水温庄,有300余年,历经十二世,人丁兴旺,又分居至运河
贵连庄,六套乡善友庄,响水镇宣圩等处,人口近2000人。
本族英才辈出,素有“书香门第”、“文化之庄”之美誉。三世孙如玉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中乙丑科三甲进士,官至湖北省学政、翰林大学士编修,作为历史文化名人载入《响水县志》。五、六、七世孙庭杰、体元、正邦皆中秀才,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俊杰。八世孙志礼、九世孙也鲁于建国前投身革命,供职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岗位,离休后享受处级待遇。言鲁实绩卓著,1989年荣获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先进模范事迹被录入《响水县志》。洪鲁196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终身从事高中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多次受县市级表彰,记入“滨海县志”和“盐城市名人录”。
十世孙泮林1958年考取华东水利学院,次年转至北京电力大学就读,供职于国防核工业16所,高级工程师。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居住淮阴的十世孙温毅、温力、温书三兄弟均金榜题名,轰动淮阴城,街里坊间传为美谈。
十世孙潘亚,1984年8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于盐城师范学院,历任中文系书记,黄海学院院长,师院副院长,现任泰州师范学院院长,学业精湛,先后取得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职称,是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泮红,199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教于江苏警官学院。
九世孙女国芳,工作勤恳,成绩斐然,退休前任滨海县民政局局长。
十一世孙女温丽、温舟、温馨于二十一世纪初分别毕业于
东南大学、南京药科大学、澳大利亚昆士科技大学,均获研究生学历,现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温娟2004处被国家985高校南京大学录取,同年11月又被世界100强、亚洲排名第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专业录取,全额享受该国公费助学金,现就职于新加坡瑞士国际银行。芹英2003年获徐州医学院医学士学位,现任灌南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她们都是温氏家族的女中豪杰,名扬海内外。
十一世孙温栋,现就读于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暨南大学,能文善书,高中时因品学兼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温欣考入中国邮递大学,温家奇到韩国留学等,其他优秀学子枚不胜举。
目前本族中有大专以上学历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近30人;有副科级以上职务近10人;荣获县政府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殊荣的10多人,在读大学生11人。
一部完美的家庭宗谱是社会史籍的一部分,是地方的重要史料之一,也是传承本族的文化、文明、进步的真实史料,更是教育、启迪后生成长的正面教材。为继承德祖、弘扬家业、振国兴邦,敬祈《述善堂》族志的后世子孙,为国为宗、自力自强、尽职尽力、同昌同荣。
九世孙:匜鲁执笔 洪鲁修补
211年11月
第五篇:赵氏宗谱(本站推荐)
赵氏宗谱
一世祖
赵高峰(焦氏)二世祖
赵学海(林氏)
赵外政(李氏)
赵学政
三世祖
赵
宠(李氏)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七世祖 八世祖 九世祖 赵杨绅(刘氏)
赵杨明
赵启桢(黄氏)赵启高(刘氏)赵启盛(罗氏)
赵启祥(杜氏)
赵启华(陈氏)赵启爵(刘氏)赵启禄(陈氏)
赵国链(陈、徐氏)赵国珠(张氏)赵国衍(徐氏)
赵国番(黄氏)
赵国宣(罗氏)
赵文安(蒋氏)
赵文宽(徐氏)
赵文林(阎氏)
赵文松(宋氏)
赵文彩(陈氏)
赵字强(蒋氏)
赵坤(黄、朱氏)
赵乾(陈氏)
赵塘(郑氏)
赵虞(刘氏)
赵绪(陈氏)赵雨土(杨、王氏)赵瑚(李氏)
赵琏(刘氏)赵篮
赵正明(陈氏)
赵正聪(梁氏)
赵正福(罗氏)
赵正品
赵正贵(罗氏)
赵正邦(张、陈氏)赵正信(周氏)
赵正堂(张氏)
赵正兴(梅氏)赵正文(陈氏)
赵正武(徐、彭氏)赵正刚(闫氏)赵正科(陈氏)
赵正举(周氏)
赵正右(汪、蔺氏)赵正春(夏氏)
十世祖 赵元兴(陈、周氏)
赵元发(吴氏)
赵元仁(王氏)
赵元财(罗氏)
十一世祖 赵汝斌(罗、杨氏)赵汝光(邹氏)赵汝奎(吴氏)
赵汝清(徐氏)
十二世祖
赵子敬(丰氏)
赵子明(陈氏)赵子均(陈氏)
十三世祖 十四世祖
赵子其(龙氏)
赵连举(汤氏)
忠
赵子忠(陈氏)赵连红(张氏)赵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