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

时间:2019-05-15 04: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

第一篇: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

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

灵台县第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侧记

灵台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40年,现为市级示范性独立高中。学校坐落于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商周重要文化遗址所在地灵台县城北部,背倚荆山,面临达溪;校内有先贤孔子庙,奇观柏抱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校风优良,学风浓厚。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846名学生,177名教职工。

灵台一中历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近4年来,学校领导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学校的文化建设向着更高、更深的层次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在现任校长张士才的大力倡导下,学校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礼仪,是学校课内外“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软件建设”,学校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确定为师生课内外必读、必背的内容,以语文教研组为主体,承担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并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项目学校。

二是注重文化创新,开发富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给学生最新的教育。学校在加强文化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各类文艺、科技、体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求文化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创办了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全新的文化宣传阵地;每学年举办一届以书法绘画展、师生卡拉OK大赛、经典诗歌朗诵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小发明、小创造展评,科普知识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节”、以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趣味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艺术节”等大型文体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班会、团队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交流、探讨和展示才艺的机会;近年来,学校一直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素质优良的文艺宣传队,长期保持6至8个精品节目;近期由该队师生创作排练的大型舞蹈《献血情》被教育部确定参加今年3月在深圳市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文艺汇演”;成立了管乐队,重新改造了原有的舞龙舞狮队,在春节等传统的节假日期间,上街道、进社区演出。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学校“探索、追求、创新”的个性化文化创新发展特色。

三是大力营造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物质的或精神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各类软硬件建设相得益彰,为创建文化名校添砖加瓦。学校在大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在校园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校园美化方面均考虑艺术性,力求渗透、体现文化内涵,于无声处体现文化,宣传文化。改造装修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电视终端系统,在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学生公寓楼的主要场所悬挂装帧精美的名人字画、格言警句。在校长的主持下选编了学校历史上第一部校本读物《读书·作文·做人》。校园建设处处体现出美观、高雅,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绿地、鲜花、广场的设计、报栏和橱窗等布置无不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四是十分注重校风校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学生管理为重点,精益求精,不断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师生个人形象、言谈举止还是日常教学、大小集会等群体活动,学校都强调以良好的个体形象展示学校整体风貌,倡导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师生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句普通的话语,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传统文化学习成果的反映和检验。在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和潜移默化、无微不至的教育下,学校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而优异的成绩。正如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长期接受特有的文化熏陶和严格管理教育下,师生的精神面貌优良,人际关系和谐,人人积极向上,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文雅得体。学校整体风气良好,管理民主、科学、高效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安全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道德,个性品德,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深刻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走文化创新之路的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要真正有创造性地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好,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并积极促进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需要一中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更需要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

用爱和责任铸就未来

——记灵台县第一中学校长张士才

校容校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巨变,‚三风‛建设成效喜人,学校管理和谐有序,高考质量不断上升,文化建设有声有色,2006年底,新校区建设又初具规模。一所普通学校短短三年多时间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只有一个,这里有一个人人称道的好校长。

张士才同志生于1963年4月,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化学教师,1981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调任灵台一中校长至今。

在学校的发展上,基于对当前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清醒认识,他自进校之初就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的发展思路。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这个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较为典型的的转型期。道德滑坡、迷失自我、盲目从众、虚荣浮躁等现象成为最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话题,况且这一切不良的风气已经明显地侵入了校园。面对这一现实,张士才校长大力倡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一大背景下,积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的小环境,创造性地开展‚依托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创建文化名校‛的重大实践。在他的指引下,学校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礼仪,作为学校课内外‚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校园文化的‚核心软件建设‛;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确定为师生课内外必读、必背的内容;以语文教研组为主体,承担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并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项目学校。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张士才校长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做一个师生信赖,领导满意,社会称道的合格校长。面对复杂的工作头绪,他提出抓学生管理,维护教学秩序;抓教风,确保教学质量;抓建设,创造良好人文环境的工作思路。软硬件建设工作齐头并进,重点突出学生管理。面对全体师生,他提出‚让爱充满校园‛,并以身作则,多次在全体师生大会上发表专题演讲,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呼唤爱心教育,着力营造班子爱职工,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师生爱学校的和谐育人氛围。

张士才同志有着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忧患意识,一贯注重质量建设和常规管理。他始终把‚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作为近期办学目标,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办学宗旨,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办学指导思想。他积极倡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以传统优秀文化和‚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改校长决策为校长负责下的校级集体决策;改教研组办公为年级组办公,突出年级组管理和组织实施功能;改教导处为教务处和教科研室,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浓化学术氛围,走科研兴校之路。进一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实行并完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提高班主任津贴和超课时酬金,调动班主任管理学生的积极性,让能干事的人多干事。在实践中充实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做好整章建制。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工作的特殊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考核细则、奖罚办法、学生管理制度等六十多项,坚持制度管理,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管理的随意性,增强了管理的科学性,提高了管理的实效性。从制度上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快速发展,学生的全面进步是张士才同志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他用来衡量工作得失的最低标准。这两方面要取得长足进展,关键在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张士才和班子成员一道,通过调查研究,很快制定出台了《灵台一中教职工聘用制方案和考核办法》,全面激活用人机制,组织实施能上能下、能出能进、优胜劣汰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近三年来,先后在全县范围内通过考核,选拔了30多名优秀教师,通过人才市场,招聘了46名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组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队伍,使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全面加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达73%。

2004年4月到2005年11月,张士才校长克服资金、人力严重紧缺的困难,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环境,筹措1700多万元先后新建了学生宿舍楼、师生餐厅、西校门、校园文化广场、音乐喷泉、6个高规格篮球场,校园安装了路灯和音响系统,硬化了校园全部道路,新修草坪及绿化带9处,安装了铁艺围墙,装修了原来的1号教学楼、宿办楼和青年职工宿舍,全面实现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在他的努力下,校容校貌和基础设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006年初,张士才校长又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全面开展新校区建设工作,截止目前,这项灵台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校舍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主体。张士才同志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他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就是要借文化之力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学校的发展,把现实的努力和理想的愿望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文化的驱动,使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升华‚人校合一‛的理想境界。张校长十分注重文化创新,积极开发富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给学生最新的教育。学校在加强文化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各类文艺、科技、体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求文化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创办了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全新的文化宣传阵地;每学年举办一届以书法绘画展、师生卡拉OK大赛、经典诗歌朗诵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小发明、小创造展评,科普知识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节‛、以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趣味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艺术节‛等大型文体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班会、团队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交流、探讨和展示才艺的机会;近年来,学校一直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素质优良的文艺宣传队,长期保持6至8个精品节目;近期由该队师生创作排练的大型舞蹈《献血情》被教育部确定参加今年3月在深圳市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文艺汇演‛;成立了管乐队,重新改造了原有的舞龙舞狮队,在春节等传统的节假日期间,上街道、进社区演出。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学校‚探索、追求、创新‛的个性化文化创新发展特色。

在张士才校长的主持下,学校大力营造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物质的或精神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各类软硬件建设相得益彰,为创建文化名校添砖加瓦。学校在大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在校园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校园美化方面均考虑艺术性,力求渗透、体现文化内涵,于无声处体现文化,宣传文化。改造装修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电视终端系统,在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学生公寓楼的主要场所悬挂装帧精美的名人字画、格言警句。在校长的主持下选编了学校历史上第一部校本读物《读书〃作文〃做人》。校园建设处处体现出美观、高雅,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绿地、鲜花、广场的设计、报栏和橱窗等布置无不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

张校长十分注重校风校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学生管理为重点,精益求精,不断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师生个人形象、言谈举止还是日常教学、大小集会等群体活动,学校都强调以良好的个体形象展示学校整体风貌,倡导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师生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句普通的话语,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传统文化学习成果的反映和检验。在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和潜移默化、无微不至的教育下,学校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而优异的成绩。正如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长期接受特有的文化熏陶和严格管理教育下,师生的精神面貌优良,人际关系和谐,人人积极向上,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文雅得体。学校整体风气良好,管理民主、科学、高效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安全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张士才同志为了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学校近年来受到了市县的多次表彰,他本人也多次受到各级的表彰奖励。他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校、县、市级表彰奖励。1989年,他被评为平凉市‚教学新秀‛,同年获甘肃省‚园丁奖‛,2001年被评为甘肃省‚勤工俭学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甘肃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个人‛、平凉市‚知名校长‛、2006年被评为平凉市‚‘222’创新人才‛、平凉市‚优秀校长‛。面对张校长的荣誉,县一中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却说:‚张校长的奖杯在咱心里。‛

尽管成绩有目共睹,尽管荣誉接踵而来,但张士才校长从不自满,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为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和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他要一如既往地用爱和责任铸就每位一中学子的美好未来,一如既往地坚持文化立校、文化创新之路,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在坚持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把灵台一中建设成为质量一流、形象一流、师生素质一流的陇上‚文化名校‛。

灵台一中现任校长张士才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上普遍认为学校是一个文化单位,我们做教师的都是‘文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在现今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如果脱离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与‘文化’二字无缘了,学校也就仅仅成为单纯的‘备战高考’、应付各类考试的训练场。”“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特别是高考备考,有点象‘物质文明建设’,学校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校园文化建设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大概基于以上的深刻认识,张士才校长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

一是既重传统,又重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学校一贯倡导并积极实践“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的办学思路,在从思想导向和实践操作方面,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育氛围,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

灵台县第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侧记

灵台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40年,现为市级示范性独立高中。学校坐落于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商周重要文化遗址所在地灵台县城北部,背倚荆山,面临达溪;校内有先贤孔子庙,奇观柏抱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校风优良,学风浓厚。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846名学生,177名教职工。

灵台一中历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近4年来,学校领导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学校的文化建设向着更高、更深的层次快速发展。灵台一中现任校长张士才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上普遍认为学校是一个文化单位,我们做教师的都是‘文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在现今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如果脱离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与‘文化’二字无缘了,学校也就仅仅成为单纯的‘备战高考’、应付各类考试的训练场了。”“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特别是高考备考,有点象‘物质文明建设’,学校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校园文化建设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大概基于以上的深刻认识,张士才校长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

一是既重传统,又重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学校一贯倡导并积极实践“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的办学思路,在从思想导向和实践操作方面,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育氛围,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面临21世纪,开创与发展富有强烈时代感的校园文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追求卓越,体现出时代特征。今天的学校,我们要给学生最新的教育。

学校应营造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物质的或精神的,显性的或隐性的。雕塑、文化设施、绿地,鲜花、广场的设计、报栏和橱窗等布置无不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

学校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校风校貌,“寝室文化”、“食堂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美术展以及学校向社区文化延伸等无不显示出学校“探索、追求、创新”个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道德,个性品德,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精以思考,精心设计以景育人,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寄宿制高中的建设往往是校园开阔,设备一流,在校园建设上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二篇:依托名校打造品牌

依托名校打造品牌

大兴区是北京南部的一个远郊区县。近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北京大兴区教委在逐步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的同时,紧紧依托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教委实施的名校办分校工程,尽量缩短分校品牌的“孵化期”,有效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较好地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了大兴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自2005年启动名校办分校工程以来,大兴区教委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抢抓机遇,积极运作,主动争取市发改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成功地创办了10所市级名校分校。它们分别是:北京市第八中学大兴八中分校、北京小学大兴清城分校、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大兴安定分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大兴采育分校、北京市回民中学大兴礼贤分校、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大兴礼贤分校、北京广渠门中学大兴魏善庄分校、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大兴榆垡分校、北京第十三中学大兴榆垡分校、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大兴庞各庄分校。为切实抓实、抓好名校办分校工作,大兴区成立了由副区长为主任、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和区教委主任为副主任的大兴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委员会,并于2005年9月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委员会下设的临时工作机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名校办分校工作。一年多来,委员会根据大兴教育发展实际,制定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强强拉动,打造品牌”的名校办分校工作思路,带领大兴分校广大干部教师,依托名校,打造品牌,形成了“以专家引领为保障,以干部交流为关键,以教师培养为根本,以学生体验为纽带”的多元互动运行机制,确保名校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同步推进。

以专家引领为保障 实现发展导航

如何正确对待并充分利用好名校的优质资源,使之产生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强大效应,是抓好名校办分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研究好这一课题,大兴区教委聘请北京师范大学高洪源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等专家为顾问。通过与专家多次座谈,统一了思想认识:一是分校和名校的文化积淀、教育层次、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分校不能一味模仿和照搬名校的做法,而是要依托名校的品牌,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特色,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二是名校是品牌,分校也必须办成精品,必须建立在高规格、高起点、高速度、高水平的基础上,软件与硬件必须同步投入。

科学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持。面对名校办分校这个新生事物,我们在广泛征求教育专家以及一线干部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兴区教育委员会关于提高名校大兴分校办学水平的若干规定》,其中包括分校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教师拜师培训制度、学生文化体验制度、资源互通共享制度、自主发展创新制度等。这为分校规范化起步、科学化运转、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专业引领和行动指南。同时,我们还将名校办分校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以确保名校办分校的工作在专家引领、制度规范、科研指导下稳步推进。

以干部交流为关键 实现理念对接

思想超越时空,理念指引行动。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重视并开发这一资源,可以使学校寻找到快速发展的增长点,进而驶入教育发展的快车道。分校与名校的联姻,首先应是两校干部的高层握手,是两校办学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这样,名校和分校在共享和互补中,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1.坚持名校干部协同管理制度,输出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映衬的是理念的先进和思维的缜密。为使分校尽快接近名校的办学水平,几所名校都在管理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按照《合作办学协议》的要求,抽调一名副校长担任分校校长。同时,通过定期诊断、专家讲座、培训、举办管理沙龙等形式,输出、交流名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理念。例如:北京八中原校长龚正行到大兴八中分别为领导班子、教师、学生传授管理、教法和学法经验;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为大兴干部教师进行学校管理专题讲座;北京广渠门中学吴校长亲任分校管委会主任,每月用以会代训的形式传授治校方略;北京十四中荣培云校长为分校干部做管理文化报告等。这些都对分校开阔办学思路、更新教育观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坚持分校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学习管理模式

为从根本上提升分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各个分校派出干部到名校挂职锻炼,参与干部工作交流会,实地学习、借鉴名校的管理模式。例如:魏善庄中学先后选派两批干部到广渠门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考察学习;清城小学干部利用假期旁听(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北京小学研讨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学习扁平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干部挂职锻炼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分校干部的成长,促使名校优秀的办学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得以在分校传承。

以教师培养为根本 实现专业共享

“名校品牌”要靠“名师品牌”来支撑。建立开放、灵活、竞争的教师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分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名校推出的“名师带徒、名师挂职、名师讲座、名师导研”的活动,使分校教师受益匪浅。

1.坚持名校名师送教下乡制度,传递教学理念

按照《合作办学协议》,北京八中、北京十四中、北京回民小学、北京十三中校长亲自率领名师定期到大兴分校,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指导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并为徒弟进行面对面的点拨和跟进式指导;北京十四中专家顾问团每学期到大兴安定分校,对该校课堂教学进行大面积诊断,研究指导分校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和学科个性问题,他们还派骨干教师到分校进行班级授课,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北京三十五中教学指导组在校长的带领下,深入采育中学听课、指导;北京八中高三语文教师为大兴全区的高三语文教师进行高考复习辅导讲座,贡献自己的教学智慧。

2.坚持分校教师拜师培训制度,汲取教学营养

为确保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起点,北京广渠门中学与大兴分校启动“同心结”工程,双方各选派10名教学骨干、10名班主任,按学科、年级组成“一对一”的互助对子,以学校统一组织和教师个体联系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交流思想,研讨教学。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先后组织4批共计27名骨干教师前往北京小学接受为期半年的拜师封闭式培训。通过与名校干部、教师的“亲密接

触”,分校干部、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一支与“北京小学”品牌相匹配的干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北京小学总校接受特级教师吉春娅指导的分校教师张健说:“吉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教育的‘匠心’,在吉老师的点拨下,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教育‘高招’,而且逐渐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此外,礼贤中学、大兴八中、采育中学、榆垡中学、魏善庄中学等分校也选派优秀教师或备课组长,到名校跟随师傅学习、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联合备课、参加中高考质量分析会、观摩教学开放日、参与课题研究等。

3.坚持教学资源互通共享制度,增强合作实效

在合作办学实践中,各分校注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名校潜在的和间接的教学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例如:安定分校在北京十四中的积极促成下,加入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并邀请该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吕敏教授到校为全体教师做了两次学术报告;大兴八中通过北京八中邀请西城区教科所的王立军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带题上课》的学术报告。魏善庄中学与广渠门中学开通视频互动平台,实现了教师基于图像和语言的“直接”交流、数据和信息共享、内容协作等功能。这种双向互动的实时远程教学方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增效,推动了两校互动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以学生体验为纽带实现文化交流

优化生源质量,是分校打造学校品牌的基础。从2006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名校办分校的优势显而易见:北京八中大兴分校高一新生中考成绩超过500分的人数,仅次于大兴一中(市级示范校),排在全区第二位;北京三十五中大兴采育分校、北京十四中大兴安定分校也摆脱了昔日小学毕业生纷纷转走的尴尬局面,初

一、高一新生数量比往年有了显著的增加,部分周边区县的家长也有意送子女到这些分校学习。

在文化交流方面,名校和分校注重挖掘各自学校的地域优势和德育内涵,积极开展各项文化、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突出体验性和教育性,既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交流的机会,也促使学校德育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魏善庄中学组织高

一、高二学生代表前往广渠门中学开展“宏志生活一日体验”活动,亲身感受到“宏志精神”的时代内涵。前不久,广渠门中学的120名师生,来到大兴分校开展了社会实践回访活动。2007年,魏善庄中学宏志班学生与总校宏志班学生全部由总校领导管理、总校教师上课。北京八中选派优秀教师为分校的初

三、高三学生作复习辅导和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北京十四中高一(7)班全体学生到分校为初三年级部分学生作考前“一帮一”学习方法指导。大兴八中机器人爱好者与北京八中的同学一起切磋、交流。北京十四中排演的大型舞蹈“红旗飘飘”在大兴桑葚节开幕式上演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师生与总校师生一起联欢,共同在总校迎接新年的到来。各种交流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分校学生切实感受到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年多来,大兴区的名校办分校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他们认为,大兴区的名校办分校工作成效显著,已经走在全市远郊区县的前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此项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校际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学校思路不开阔,行动上不够主动,有些工作前紧后松。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分校管理机制。(2)必须积极促成名校与分校联网,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同时,应进一步拓宽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的渠道。(3)应进一步完善名校、分校的干部教师互换挂职和学习制度,使之达到规定的标准。(4)有些分校缺少资金的支持,一些必要的交流活动无法开展。建议建立专项资金,统筹管理。

总之,名校办分校是一项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完善机制、破解难题,真正发挥名校办分校的作用,共同打造分校新品牌,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创建一流教育强区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三篇:弘扬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

弘扬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

——在庆祝常山镇中心校命名为书法特色学校十周年

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九○年,随着继续教育的开始,我校坚持了长达五年的写字训练。这五年的经验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发挥特长教师的作用,二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这五年的方法概括为八句话,一是身先士卒带头练;二是舍得投入保证练;三是机制约束监督练;四是放下架子从头练;五是理论指导科学练;六是你追我赶全员练;七是齐头并进全面练;八是功教结合师生练。

由于我校师生在写字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九五年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我校被桦甸市教育局命名为书法特色学校。现在看起来与其说当时是书法特色,倒不如说有书法特长项目或者说有书法方面的优势更合适。怎样把在写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创新,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是我们学校当时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科所的指导下,我们于九五年确定了《以写字训练为突破口,发展学生书法特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实验课题。

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通过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吉 林市教科所验收。这期间不仅形成了“以字怡情、以字益智、以字促学、以字健身、以字育人”的写字理论,学校的各项工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吉林地区教师基本功训练示范校、标兵校,教学管理先进校,素质教育先进校,教育科研先进校,最美校园、最佳管理校,吉林省继续教育先进单位。教育科研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还涌现出一大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了我校有史以来的桦甸市全天候教师,市青年拨尖人才,为兄弟学校输送了6名优秀教师。这时我校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回顾我校创办特色学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发现特长教师,发挥特长教师的作用。

二、坚持不懈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项目。

三、把独特的优势项目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面对取得的成绩是停滞不前,吃老本,还是再搞其他项目,是我校取得成绩后的又一困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争议,最后,我们还是认为必须扬长避短,而不能抛弃我们的长处。怎样巩固,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特色成果呢?我们认为写字属于传统文化范畴,写字教育对于磨炼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对于全面育人它又显得面窄和单一,如果我们能把写字和 写文、读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岂不是效果更好吗?这样做既巩固了写字成果,又丰富了特色内涵。于是我们于二○○○年在全校开始了《写好字,读好书》的实验。

对于写好字,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去练习,也不是星期、假日去办班,更不是要培养书法家。而是把写字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把写字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写字做为育人的一个常规活动去抓。对于读好书,我们有四层理解:

一、是读思想健康的书,读经典名著;二是读熟、读透,读得熟烂于胸,在熟读的基础上泛读;三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四是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

我们的实验目标是“意志毅力在写字中磨炼;口才文从诵读中开始;素质气质自经典中升华”。

四年的实验已初见成效。

为了加大实验力度,本学期我们在普遍开展《双写》实验的同时又在一年级的一个班重点搞了《写好字,读好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实验。实验周期为6年。

一、实验目标:

1、普通班的实验目标是:在完成正常语文教学任务 后,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120首古诗,美文24篇,蒙学2篇和《论语》、《老子》、《大学》,课外阅读由145万字增加到200万字。

2、重点实验班目标:

1)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硬笔和毛笔 字。

2)能熟练背诵《老子》、《论语》、《蒙学八篇》、300首古 诗、100篇文言文、100篇现代文。

3)阅读400万字的名篇、名著。4)写240篇习作。5)能熟练使用电脑。6)会识谱并掌握一门乐器。7)其它学科不受影响。

8)语文素养达到或超过当前小学毕业生水平。9)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10)努力寻找古诗文诵读和新课程改革的结合点。

二、实验的原则是:

1、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下让孩子愉快接受千古名篇 的哺育和滋养。

2、读背的数量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所有要求背诵的文章必须熟烂于胸,并融于他们的 思想、灵魂、血液、语言,用时要达到蜂拥而至,信手拈来的程度。

4、文道结合,以文载道,从经典古训中汲取做人做事 的道理,立志高远。

三、主要做法:

1、解决认识问题。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方法已经断层几十年,二、三我代人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谈写字和古诗文颂读,不仅家长不认帐,老师也转不过来弯,他们认为这是陈芝麻烂谷子,迂腐陈旧的东西,是复古倒退。

为了把学校的主张变成教师自觉的行动,校领导率先上 网查找资料,撰写论文,辅导教师。在教师中召开颂读古诗文研讨会,要求教师撰写颂读古诗文的认识、做法、体会、感受,编辑成书,互相交流。

各项工作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顺利。为了让 家长认同,我们把专家、学者读谈颂经典的论文下发到家长手里,还把家长邀请到学校看学生的成果展示和读背表演,作文表演等。

2、努力营造浓墨飘香、古韵悠悠的文化氛围。让师生与 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楼道内、橱窗前,随处可见警句名言、诗词佳作。

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走廊里每班一块展板,五六年级 “实践与创新”;

三、四年级“学与做”;

一、二年级“我也行”的主题展板上的名人轶事,催人奋进;手工制作,构思精巧;读书体会,感人至深;优秀作文,文采飞扬;书法作品,更是端庄、流畅。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午间,教室内外,操场上空奏响经典名曲,时而如高山流水,悠扬婉转;时而如万马奔腾,雄浑壮阔;时而低沉凄美,如泣如述……

每日上午第一节课前5分钟,全校古诗文颂读,已成为为常规活动。

3、坚持以读为主、以背为主、以练为主。

以读为主就是少讲多读,精读多读,以读代讲,尽量减 少“发胖式”分析,“微言大义式”分析。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感悟、去消化,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以背为主就是课堂上凡是经典名篇,读熟了就要求背下 来。

以练为主就是我们坚持练朗读、练背诵、练造句、练音近字、义近字、形近字、练写提纲,凡是基础知识我们都不放过。

4、坚持学用结合、读写结合、背诵与巩固结合。学用结合就是鼓励师生平时说话、作文尽量应用学过的 优秀诗文、名言名句。教室内、楼道里经常听到师生恰当的运用名言名句说话交流。

读写结合就是我们要求背诵的东西必须要求默写,自己 写文时凡是能用上尽量用,用上就表扬,就鼓励。

背诵与巩固相结合。其实,现在要求背诵的篇目也不少,只是我们没注意巩固,一边背,一边忘,最后记住的不多,前功尽弃,收效不大。这次我们在巩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早上第一节课前5分钟就是复习已经背诵的东西,天长日久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5、教学相长,师生共背。教师背诵的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二是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学校要求30名任课教师在三年内背300篇古诗文,我们形象把这一要求称做“三、三、三”工程。

6、在颂读活动中我们的教师也总结了很多促进学生背诵 的方法,常用的有:榜样激励法、故事鞭策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熟读成颂法、分割肢解法、理解记忆法、纲颂提要法、成就激情法。

7、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举行读背擂台赛,评选读 背大王,班级评选读背小红花。背下来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就 给一朵小红花,再用小红花粘成一棵树,谁背得多谁的树就枝繁叶茂。教导处有专人抓此项工作,做到周检查、周总结,评选优胜班级。

8、化整为零。普通班级除正常完成语文教学外,六年内 还要背诵120首古诗、24篇美文、蒙学篇和《老子》、《论语》、《大学》等。看似很多,但是要把这些内容分散到每年、每学期、每周,也就不是那么太多了,天长日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9、身体力行,重在实践。我们经常用经典诗文中的名言、名句、故事来要求学生、检查学生。“融四岁能让梨”、“勤有功,戏无益”、“父母呼,应勿缓”等已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10、重点实验班,除以上做法之外,我们在内容、时间 和方法上还有突破。内容上以经典名篇为主,以教材为辅,把生活、思品等学科融合在语文中;方法上以背为主,以练为主;时间上,上午头2节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背诵,下午最后一节上半节巩固,后半节抄写,在抄写中练字,在抄写中习文。

11、编写校本教材,现在已编成的有写字教材,颂读 教材等。

四、颂读依据:

1、现在的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在汉语的环境里 学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语文,竟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甚至不会读中国书是常有的事。是课时给的少?是学生学的不努力?是教师教得不认真?都不是,还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过去,儿童十岁开始读书,十三岁舞文弄墨,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

2、我们的古人不仅发明了汉字,创造了语言,同时也 总结了学习汉字和语文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背诵,这些年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们谈背色变,传统的东西不分好坏一律摒弃,孩子、洗澡水一起泼。继承优秀的传统学习方法符合古为今用的提法。近年来新课标也提倡背诵、积累,并且还规定了背诵的篇目和数量。

3、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1――13岁是记忆力强而理 解能力差,过了这年龄则反之,在儿童最佳的记忆时期记一些东西,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一个记忆力好的学生,对于学习其它学科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的教学倒是对理解很重视,而忽视了背诵和积累,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违背规律的东西或者是事倍功半、或者是南辕北辙。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多背诵、多积累;用时才能蜂拥而至,信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表达清楚,这是 成功的经验。毛泽东、鲁迅、叶圣陶、巴金、胡适、杨振宁、茅以升、茅盾、邓稼先都有很深的国文功底,他们饱读经书,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有的成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坛巨匠,也有的成了自然科学家。

5、近些年在商品大潮中,人们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中国文化不太重视。英语班门庭若市,汉语班无人问津。错误的认为传统文化能挣钱吗?能使经济、科技发展吗?能使国力昌盛吗?过去倒是很重视传统文化,满清到民国不是落后挨打吗?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是专门人才的事,我们只要认识汉字、能交流、会表达就行。甚至有人要取消汉字,取消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这种说法的人也不奇怪,毕竟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断层二、三代了,他们只看到一点,而没有用历史和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纵观历史,哪个时代重视了中国文化,哪个时代就强大。我国的汉朝、唐朝、清朝前期国力昌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敢传送出去,又敢大胆拿来,元气淋漓,文化极其繁荣。试想,一个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它的经济、政治、军事、国力等会不强大?而晚清政府昏庸无道,实行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焚书坑儒,万马齐喑,落后挨打自在情理之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锤百炼,不仅是语言艺术,能给人以享受,还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看待世界,具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学生从小学习优秀传 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而且还能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传统文化从唐朝甚至更早就传播到国外,很多东西被西方人所接受,儒家思想已融入日本、南韩、东南亚一些国家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得奖主在巴黎召开会议,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他们共同发表《联合宣言》,说二十一世纪人类要想很好的生存下去,还要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今年的9月28日,世界联合祭孔也说明了中国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现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是多么巨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不能承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恐怕外国人也不同意。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专家学者少数人的事,必须从学生抓起,从国民抓起,如果人人都重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会太远。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糟粕,封建统治阶级也利用传统文化愚弄过人们,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被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让它为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停滞不前,不是闭关自守,还应与时俱进,在学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再学习西方乃至全人类的先进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必须是在学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文化都不懂的民族怎能很好的吸收别人的文化。

6、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建国以来50多年的时间接里就

没停止过争论,并形成不同的流派。这是好事,如果全国一本书,一种方法,教出的学生一个面孔,那才是可悲的事情,语文教学只有千花竞秀,百花争艳,在争论中发展,在争论中前进,才会出现语文教学的百花园。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到来。

第四篇:依托党员团队,打造名校品牌

优秀的党员团队,打造出名校品牌

----湖北省英山县温泉小学党员团队工作纪实

蔡干周文革马新福

座落在鸡鸣山下,美丽的护城河畔的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小学,有教职工105人,其中在职党员教师30人,占学校教职工总人数的30%。在党员教师中,有黄冈名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4人,中级职称教师24人。他们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担负着教育教学的艰巨任务。今年以来,学校根据英山县教育局党组《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依托党员优秀团队,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正是学校这些优秀的党员团队彰显着我们党员团队在促进学校工作中的引领地位,是他们以坚实的基础把温泉小学打造成鄂东名校品牌。

依托党员青年团队打造“科研兴校”品牌

学校党总支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打造“科研兴校”品牌。学校党总支有40岁以下青年党员教师12人,他们均毕业于师范院校,专业素质好,工作热情高,接

受新鲜事物快。学校党总支以他们为依托,成立了“青年党员教科研团队”,学校为团队确立了目标任务,制订了个人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党员青年团队在开展教科研活动中,组织开展的多个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在开展“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及课程资源开发”和“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等课题研究,通过省专家结题组的终审和评价,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一等奖第一名;在开展省级课题“小学生德育评价生活化”研究中,拍摄制作的校园电视片《感恩的小女孩》获得国家级金奖,为此《中国教师报》还作了专题报道。除此之外,如“让口语走进每节课”等多个省级课题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探索和研究中。通过党员教科研团队的引领,全校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热情高、氛围浓,为此,学校连续三年来被黄冈市教育局、黄冈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黄冈市教科研实验学校先进单位”。

依托党员名师团队打造“特色亮校”品牌

学校党总支充分利用现有的“黄冈名师”、“湖北省游泳教练员”等人力资源,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确立了“学校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学生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在工作中,学校为了让艺术教育这朵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优先选聘艺术课教师,坚持开齐开足艺术课,坚持优先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此外,学校充分利用英山现有的温泉资源和学校已有的人力资源,开展了师生游泳技能训练和培养游泳竞技

人才训练,成立了游泳队。由于游泳队在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练员的遂心教导下,连续二十一年均代表黄冈市出席省少儿游泳比赛,共获得金、银、铜牌三百余枚。该项目负责人,青年党员骨干余松柏老师也因此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游泳教练员。在艺术教育上,学校还把民间艺术文化“传统腰鼓”定为普及项目,在优秀党员教师,黄冈名师陈莲英等的组织和带动下,全校师生踊跃开展该项目训练,现在80%以上师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并在教代会上一致通过把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定为“传统腰鼓表演节”。此外,学校还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特色项目,如:书法兴趣组、竖笛表演组、绘画表演组、竹竿舞表演组等一大批各班的自选训练项目,现在温泉小学的艺术教育可谓是特色鲜明,生气盎然。

依托党员骨干团队打造“素质强校”品牌

学校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文化专业素质的提升;大力加强学校素质教育,打造素质强校品牌。学校一是通过党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教育活动,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通过组织骨干教师专题报告,与其他教师座谈交流,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感悟从教经历中的遗憾和精彩,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二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由党员骨干团队牵头,制订了切实

可行的教师发展策略,为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质搭建专业引领平台,如“课题研修平台,网络教研平台------”等,鼓励教师逐步结成“生活共同体”、“工作共同体”,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专业素养,学校的这些工作大大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团队定能打造出精品的学校,温泉小学正是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团队先后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等五十多项省市级以上殊荣,这其中凝聚着团队和教师们的多少心血。成绩的取得可他们并没有停步,他们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耕耘着,将为学校的明天创造出更加骄人的业绩。

第五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白马特色名校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白马特色名校

——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争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下白石中心小学本部地处风景秀丽的白马河畔,属海西环三战略前沿,是福安市重要对外开放窗口。学校创办于1944年,原名“黄岐国民中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学校拥有一支充满朝气活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极具亲和力和爱心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3人,大专以上学历87人,学历合格率100%;福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7人,具备信息技术初级证书82人,学校建筑面积达到9159㎡,占地面积9140㎡,教学班26个,学生1552人。

近年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校园,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现代教育设备大量充实。目前建成使用了多媒体网络办公体系,各功能室齐全,拥有多媒体阶梯电化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综合实践室、科学活动室、音乐、美术、信息室等专用教室。德育展厅、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广播室配备齐全,18个班级配齐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学校基本实现了 “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的目标。

围绕“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细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办学目标,我校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究型教师,形成各项工作创一流、超一流的良好氛围。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成功,教育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宁德市级的“军民共建先进单位”、“文明学校”、“第三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少先队红旗大队”和福安市授予的“素质教育先进校”、“平安校园”、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单位”等光荣称号。今年,学校又顺利通过了福建省“双高普九”和“宁德市第十一届文明学校”的验收,申请创建工作受到检查组领导的肯定与表扬。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下白石镇两委的大力支持领导下,学校致力于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着力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以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下面就我校创建“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政府重教,大力提升教育事业水平

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福安教育。今年八月,市政府出台了《福安市贯彻福建省和宁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为确保“双高普九”、“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顺利通过验收,今年,我市财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300万元,用于配置各校理、化、生实验室及体、图、音器材和教室多媒体等设备;积极改善教师福利,让教师享受同等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对农村特岗教师实行特殊津贴补助,并解决了特岗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聘任难题。切实为教育办实事、为教师办好事。这样,教师队伍稳定了,教师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自然得到大大提升。

二、理念先行,引航省标准化学校创建

理念引领是根本。学校办学首先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念来办学。我校始终注重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教师,并内化为教师生动的教学实践,确立了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成才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把创建标准化学校作为立校之本。

1、坚持学生为本的育人观:遵循“木桶原理”,让每一名学生享受成功。

学校要求教师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要求所有教师都有博爱的一种情怀,不分学生成绩的好差、经济条件的优劣,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同样的热情和关爱;要求教师掌握一套因人而异、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我校遵循“木桶原理”让每一位学子都能享受成功。

2、坚持团结协作的队伍观:“不求拥有一流的球星,但求拥有一流的球队”。

下白石中心小学有着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无论是年段、年级还是教研组、少先队,都能看到这种团队协作的喜人局面。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形成了“工作苦点甜点不计较、担子重点轻点不计较、待遇高点低点不计较、荣誉多点少点不计较”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新老结对、互学共进”青蓝活动,每周的集体备课,老教师与新教师共同切磋;老教师的每堂课都对新教师开放,新教师的每节新授课,老教师都亲自“把脉”,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坚持追求卓越的创业观:“细节成就大事,把细小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奇迹”。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号召全体教师做任何事情都追求更好、追求最好。这不只是学校领导的意志,也不只是优秀教师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让它真正地、全面地深入到每一个“学人”的心灵深处。

4、坚持讲求科学的发展观:“精神+勤奋+科学=成功” 发展要靠科学,科学就是尊重规律。“能吃苦方能求进步”,但“吃苦”是要讲科学的。我校始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动摇,学生休息时间不挤占,学生文娱和文化生活不打折,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不放松,绝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高质量。

三、硬件升级,努力打造信息化教学

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是衡量其标准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而完善的设备设施是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我校依据当地实际,谋划“东部一强两大,西部两点辐射”的发展格局。中心校整体规划已经成形,近三年学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六百万元,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仅今年一年,中心校就投入建设资金250万元,新建了两栋教学综合楼和教学楼与综合楼的连廊建筑。它们建成投入使用后,拆撤旧办公楼,新建塑胶跑道150米塑胶环形跑道运动场和中心校、中心园大门。届时错落有致的花园式校园必将成为白马江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学校已建成多媒体网络办公体系,拥有电脑115台。其中计算机网络教室1间,面积84㎡,并设有计算机管控中心;多媒体功能室达到21间(其中一个多功能厅,面积达200多㎡;多媒体室1间,面积达80㎡;音乐室1间,使用面积110㎡,并配备钢琴1部,电钢琴2台及其他乐器;18间班级配齐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其中白板5间,触摸1间,液晶电视12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电子图书阅览室1间,面积160㎡,分师生阅览室,藏书20865册,报刊种类42种,其他类别文献25种,生均17册;美术室、美术教具室、科学仪器、准备室、教学仪器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各一间,总面积达到374㎡。各室设施设备齐全,达到《福建省完全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I(试行)》基本要求。各室财产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并抓好落实,设备使用率高。这些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学校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信息化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成绩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三风”,争创高素质教师团队

为人师表更是推动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老师的人格高尚,才有学生品德的美好;唯有教师的学问广博,才有学生知识的丰厚。

在争创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福安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年和强“三风”建设活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两翼,提倡做一专多能,师德高尚的研究型教师,实现师德、师风建设无死角:一是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求教师要以教育这一特殊的职业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二是树立自律意识。我校建立了教师约束机制,严格师德考核,坚决杜绝教师违纪现象。三是要求德能并重。开展“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营造“以德促能,德能共进”的发展氛围。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在教师考评、课堂教学、科研培训、常规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在教师评价中,坚持一评教师师德;二评教学能力;三评教学质量。定期开展“读书心得”、“师德论坛”、“公开课”、“样板课”、“研讨课”、“教学反思”、“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等活动。促进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五、以情育人,稳步推进“五有”新人培育

我校不断探索先进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创新情感化教育手段和途径,彰显学生个性,展现学生价值。在德育工作中,学校不断加大情感教育力度。强化“两个团队”建设。一是拓展值周生、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工作团队,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二是通过自我推荐和选拔,开展大队委竞选,组建乐器弹奏、绘画、田径、篮球等学生特长班。通过特色团队的建设,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对学生在上学放学、早自习、课间、两操、仪表着装、文明礼貌等方面开展养成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走进校园,你是学校的主人;走出校园,你是学校的名片”的自信意识和自豪感。开展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教育讲座;依托升旗仪式、团队活动、课间操进行情感教育;在重大节日、活动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师生美化校园”等系列活动;安全日开展“安全伴我行”等,积极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形成多维情感德育教育空间。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求班主任用慈母般的爱心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采取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同伴互助等方式,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研讨教育教学及班级学生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都记录下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每一个学生留下一段快乐、美好、多彩、难忘的小学回忆。

六、提升质量,探索教育教学之新思路

秉承“以科研先导、德育为先、课堂为主、育人为本、教学相长、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快乐教学,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我校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制定了检查督促制度,构建了个人自检、教导处检查的备课流程;形成了有效备课、有效教案、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批改、有效教研的教学流程。制定了互听互评课制度,组织开展了引领课、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同组同课等一系列展示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涌现出了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出色的业绩的刘爱华、钟纯安、陈凌芳、王加双等30多名教师。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论坛”、“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活动,并通过积累信息资源、学习前沿理论、参与课堂实践等多种方式扩大培训范围。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教师结对子等形式,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阮帮禄、雷爱萍、郭赛娇、郑赛娇等30多名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评价学生,不断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求知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庆六.一展才艺、展特色”、“美术作品展”、“我运动、我健康、我成长、我快乐运动会”以及白马少年军校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不断完善多元性评价机制。几年来,我校在全市小学毕业统考中都名列榜首,受到上级领导、家长及兄弟学校的认可。

七、规范管理,营造安全和谐型校园

学校制定了《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为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提高管理效能,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凝聚力量,管理学校,极大的提高了各项工作效能。为充分动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充分发挥名誉校长、边防所、地方派出所和驻地海军的作用,为学校管理提供支持。在评优晋职、选拔推荐等方面持续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强化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通过座谈、家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明确人人都是安全责任人,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签订安全责任状,完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采取“三联”(与边防所、地方派出所、海军官兵建立执法长效机制)、“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四到位”(教育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

八、依托资源,打造特色亮点校园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83年开始与驻地某部海军管理所联合创建远近闻名的海军白马少年军校。共建共育活动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途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海军白马少年军校”至今已成功举办13期。它采用全封闭与半封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办班,学员们吃、住在部队,体验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开展的活动有部队官兵到校对学生进行队列、军体拳、旗语等军事训练,“一日小海军”活动、听国防讲座、观看录象、参观舰艇活动等,办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近三年来由学校选送的《唐古拉风》、《军魂》、《白马少年军校——少年雄鹰》等军校系列节目参加福安市艺术节汇演,均获得了一等奖。由于共建共育成绩显著,学校多次受省、地、市表彰,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采访报道。学校少先队被授以“全国红旗大队”光荣称号,为09年下白石镇获得全国双拥模范镇做出积极贡献。本学期第13期白马少年军校开展了为期20天以海军官兵进校为学生的军训和军体拳、旗语教学等一日小海军活动,为明年暑期全封闭军校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一年多来,我校不断加大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力度,把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深知,本次验收检查是促进我校一次工作的全面反思、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是学校办学的又一个新起点。我校坚信,在专家们的精心指导和权威评估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最后,谨让我代表下白石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对省评估验收专家组成员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白石中心小学

2011年12月8日

下载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传统文化,创办文化名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乡土文化 创建特色学校

    依托乡土文化 创建特色学校 ——创建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王答中心小学指导工作。 按照议程安排,下面我就我们学校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具......

    弘扬清华精神 创办一流名校(推荐五篇)

    弘扬清华精神 创办一流名校 ——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深圳特区报 记者 王笑园 南国春早。 当内地的花草树木正在含苞泛绿的时候,鹏城深圳早已是处处姹紫嫣红了......

    依托千年书院 打造文化高地

    依托千年书院 打造文化高地 季羡林先生说过:“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千百年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济世英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

    依托公共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安阳市第九中学 依托地方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说明报告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

    检察官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回归传统文化,让核心价值在现实中熠熠生辉文化之于经济,首先在于其工具价值;文化之于人类,根本在于其目的价值;文化之于社会,灵魂在于其核心价值。中国法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传统文化......

    依托名校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5篇

    依托名校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 ——奋进中的邹城市钢山小学 邹城市钢山小学位于邹城市东城区北片城区,护驾山路北段,钢山花园住宅小区南面,占地面积55亩(包括钢山幼儿园),建筑......

    依托红色文化 打造特色校园(汇编)

    依托红色文化打造德育特色 南赛中心小学 樊利强 薛仁生 刘明君 南赛中心小学创建于1938年,是一所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革命传统老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将革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

    依托文化大院 力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依托文化大院 力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近年来,xx乡党委把深化理论学习、加强理论武装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理论农家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