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

时间:2019-05-15 04:0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

第一篇: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

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

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的一个以反官方艺术沙龙垄断地位为基本出发点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的命名源自于莫奈于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遭到学院派的攻击,并被评论家路易斯·勒罗伊挖苦是“印象派”。1874 年,以莫奈、毕沙罗、雷诺阿为代表的一群艺术家,在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里举办了一个画展。画展名为“独立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艺 术展”。在标题中出现的“独立”二字,就是不愿与官方艺术沙龙合作。不料,第2天,一家小报的记者写文章攻击他们说:“这些年轻人在胡闹,画得简直就是印象派”!就是指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画没想到,印象派画家们倒是十分乐于接受这个说法。他们索性以印象派自居,通过强化意识来统一风格,并决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印象派的画展,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 1886年。印象派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经过查阅书籍,整理一下:印象派从发展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13个代表人物。以下是从各个代表人物作品来进行解析。

一、印象主义的出现

“印象主义出现的前提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诗人戈蒂埃(1811—1872)提倡的'为艺术而生'的思想,也受到作家左拉提倡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印象派艺术家虽然从未赢得整个官方艺术界的肯定,甚至遭到侮辱性的公开责难,但他们得到了有修养的知识界的承认。”

①《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16第四段。

1、莫奈(1840—1926)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 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瞬间视觉感受,他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 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热 衷,使绘画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 方式,摆脱了那种精心刻画每个细微末节、倾力交待清楚自然万物形状的绘画 程式的约束。

《卢昂大教堂》莫奈曾在卢昂大教堂对面租了一 间 房子,对教堂画了2年,画了数十张,现在可都是价值连城的了。他说:一般人都以为卢昂大教堂是灰色的,可是其实早晨它是玫瑰色的,中午 它是亮白色的,到了傍晚它却是桔红色的。这就是说,印象派画家不像过去的 画家们只用固有色作画,而是考虑到物体在一定的光线和环境中,还有光源 色和环境色的影响。所以印象派的画就彻底改变了以前画家画面上那种黯淡的酱油色调,画面上辉煌起来了!

《睡莲》他认为人眼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线的效果而已。为了强调这一点,他在画布上画了一道道、一条条、一点一点的颜色,并不混合调匀在一起,必须由看画的人,站得远远的,透过看画人的眼睛才把色彩混合成形象。如果有机会看到印象派的画,要记得站远一点,才看得懂画的是什么。否则站太近,只看到一块块颜色。

2、皮埃尔·奥古斯特· 雷诺阿(1841—1919)《包厢》。他的绘画是一种快乐、一种愉悦,是对人的世界和对事物的世界的一种幸福的不附加条 的参与。色彩、光线、生活,就是这三样东西激励着艺术家投身于绘画,倾注以全部的激情。他所表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以他最习惯的方法表现他最常见的面貌:一对男女,或一个看书的妇女,蒙马特高地顶端小酒馆露天舞场都有他的乐趣。

3、德加(1834-1917)擅画瞬间印象。《舞蹈课》是一幅情景绘画,描写舞者在栏杆前辛苦地训练姿态,中央站立着严厉的老师,而周围蹲着、坐着或站着的舞者,身体松弛,体态优美,富有韵味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再现。他非常聪明敏锐,主张靠记忆作画,常用彩色粉笔把那些芭蕾舞演员、浴女画得极为生动。他也画下层社会的生活,如《苦艾酒》、《洗衣妇》等。色调温暖、轻快、鲜明,作品保持观察的第一印象。

4、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画家。《打果子》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在构图上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在印象派8次画展中,只有毕沙罗是唯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参与其中。”②《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24第一段第一句话。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5、西斯莱(1839—1899)作品《莫瑞桥》,风景画。你千万别去管它像什么,是什么,因为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感觉,那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光线下的感受。过去的画家们画天空。基本上只有一种色彩[譬如蓝色]的深浅,而印象派画家的画里色彩就丰富的多了,它有各种丰富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各种乐器组合在一 起的交响乐。这是另一种美.你想,照相机发明了,画家们就不能再那样去计较像与不像了呀。印象派画家们的色彩特别好看,由于绘画颜料的混合,次数越多颜料就越黯淡和浑浊。所以印象派画家们就不将颜料进行混合,而将颜 料“并置”。让不同的色点,色线并置在一起,观众的眼睛会自动的将它们混合在一起,所以,印象派的画就特别的明亮和鲜艳,光感也就特别的强。

6、莫里索女画家(1841—1895),《年轻女子扑粉》描绘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画面强调瞬间的感觉经验”。③《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25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7、卡萨特女画家(1844—1926),作品《正在编织的妇女》、《海滩上的孩子》画妇女和儿童题材的画,这就是她的乐趣。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个人的情绪、情感因素流露”。④《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25第三段第二句话。

二、新印象派

8、修拉

9、保罗·西涅克,新印象主义(点彩派)画家。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因他

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 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 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如果说印象主义所表现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那么新印象主义就是表现纯客观的对象,它制约了画家的情感传达,它必然导致极端的变革——后印象主义的诞生。

三、后印象派

10、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后期患有精神病,一生只有37年的生命,于1890年在法国巴黎自杀而死,而就在那一年他才开始受人注意,卖出他一生中第一及唯一的一幅画。然而,1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竟然卖出了5000多万美金的天价!而且有多幅作品卖到了这个价钱。

《向日葵》梵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 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震憾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他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

《夜间露天咖啡座》由于冷暖对比处理得非常好,所以看起来灯光的感觉,星空的感觉都非常好,而画家的笔墨用的并不多。

《星空》这是一种扭动的旋律,彩色的和声,色阶的对位,旋转的复调,这样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美呢?如果是,那么,你已经看懂了梵高的画。

11、保尔·高更(1848—1903)《塔西提岛上的森林里》,高更的绘画是“理想的、象征的、综合的、主观的和装饰性的”的风格。色彩是如此鲜明、纯粹,如同发着刺目的光彩,这种色彩技法,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画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高更以装饰性的色彩,描绘了热带植物与热带风光,造成一个既靠色彩,也靠结构的物质空间。色彩的装饰性与近于平面的处理,显得有几分神秘化。这种简化了的手法,强化了气氛,表现了异域情调,是人物的形象稚拙、单纯,平涂色彩,缺乏立体感,没有明暗,却有着浓郁的装饰味道。

12、赛尚《两个牌的人》理性分析的画法,最后渐渐发展成他自己极端理性的几何形式风格。有“现代画之父”的美称,那是因为他把画面分成几何形状的一块块颜色,后来毕加索和布拉克发明他们的立体派,就是受到塞尚的影响然后“立体派”又是抽象艺术的来源,追根究底,塞尚就成了祖师爷。

13、劳特累克(1864—1901),《清晨》此画使用了橙,绿,紫三间色的对比作衬托,而以黑色和白色做主角,颜色十分漂亮.使用清晰线条和大块色彩对比布置画面。靠线条造型,略施明暗,强调画面总体气氛。

四、总结

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在此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整体浅谈。印象派的作品最重视的绘画因素是色彩、气氛、笔触,而这一切都与阳光、生气盎然的普通人的活动相联系。这些创造者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中,莫奈是最忠实的印象派画家,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人。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

第二篇:4 叙事作品-抒情-风格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和社会(1)自我色彩(2)意识形态性。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抒情与宣泄(宣泄是抒情的一个侧面,但不是全部)

1、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抒情不是完全的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2、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部分)抒情内容是指本文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抒情话语与抒情内容的关系:两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和画面形象之中,不可分离。读者直接读到的是抒情话语,通过抒情话语才得以体悟抒情内容。* * 第四章叙事作品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特定叙述活动的产物,因而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叙事这种活动全过程的分析。

将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分析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

(2)分析叙述话语的特征-----分析话语形式

(3)分析叙说活动作为活动的特征----叙述动作分析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叙事理论西方与东方:

(1)传统的叙事理论:A、西方:侧重于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B、中国:相对于西方,中国的叙事性作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叙述性作品如汉代的史传、六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直到明朝,小说成熟起来,才在小说戏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传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叙事文学表现的生活内容――后人总结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理论:20

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叙事理论: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的研究思路转向了从许多叙事文本中寻找共同的东西,而不是像传统的叙事研究者那样研究一部作品的独特意义。他对俄罗斯民间一百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具有7个范围的31个功能。后来在列维的传播下达到了法国学术界。?它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同 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把故事的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叙事的涵义和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讲故事,就是叙事,它是所有叙事性文学的共同特征。叙事的简单定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 用话语 虚构 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后果。(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性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比如神话、英雄传奇。----宗教故事-------中国的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水浒》删改《水浒传》,将宋江投降、众英雄惨死的情凶全都删去,以卢俊义做一个恶梦梦见众兄弟都被绑上法场、面临处斩的噩运而结束。这个本相当受欢迎。四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

2、叙述话语。如何叙述故事内容,比如依照什么次序进行叙述,怎样处理叙述故事内容的轻重,哪些部分该进行场景的详述,乃至停顿叙述,哪些部分可以用概略叙述一笔带过,甚至干脆省略,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叙述等。

3、叙述动作----研究叙述话语的具体叙述状态----叙述者是以怎样的态度或表情对着什么人进行叙述的。叙述者怎样进行叙述的具体动作,当然在叙事作品中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叙述的声音中间接地推知叙述者的态度以及叙述动作的参与者―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1)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B: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二)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 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叙事作品中的情节(1)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事件在发展中展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

(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动因,同情节相比较是第一位的。行动元与角色。

1、行动元。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过程发生的推力。

2、角色。人物除了行动,还要具有鲜明的性格(个性及共性)。(典型)

(四)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场景。

二、结构(1)表层结构。(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1)行动的可能性(2)变为现实(3)取得结果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

1、改善:改善的可能性――改善过程――得到改善《窈窕淑女》

2、恶化:恶化的可能性――恶化过程(或没有)――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B:逆时序(倒叙、插叙)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祝福》、《呼啸山庄》。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处:逐步丰富、立体。(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故事时长主要是从1795-1832年。《芙蓉镇》的故事时长是从1963-1979年。《百年孤独》的时长是百年。叙述速度 故事时长/本文时长(几种情况)

(A)省略: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的时间不作叙述便跳过去。

(B)休止:这是另一个极端。此时故事进展为0,时间没有变化,故故事时长为0,叙述速度也为0。

(C)中间过渡状态。

(D)场景:本文时长与故事时长一致。相当于话剧中的场景被完全纪录。(E)概括: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或交待。(3)叙述频率。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事件的重复:比如《西游记》孙悟空打妖魔鬼怪,如祥林嫂“我真傻”的讲述----事件类型的重复; 话语的重复,反复讲同一类事件,比如《罗生门》《英雄》

二、视角(聚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人决定)一)第三人称叙事。“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限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大于人物)多是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他们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再同一个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也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比如《美国的悲剧》《苔丝》《阿Q正传》《悲惨世界》。《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第一人称。比如《简爱》《棋王》《尘埃落定》《干校六记》等。一种自己亲身经历,另一种以第一人称进行评价。

(二)第二人称:主要是戏剧作品。

(三)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化。比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筐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又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第四节 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对虚构的内容而言,如何讲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叙述的态度。叙述态度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叙述者和接受者。

1、叙述者(叙述者并不一定等于作者)[对叙述者的认识] 第一人称:日本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叙述者是一只猫。显然不是作者本人。鲁迅非常喜欢第一人称叙事,但是《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我,作为叙述者,显然不是作者本人。《祝福》《故乡》等作品也不能完全说是鲁迅。作品中有虚构的成分。《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者我,显然是虚构的。

2、叙述者与声音 声音:用什么语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

者的“声音”。----不同叙述风格的表现手段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表现不同,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在研究叙述声

第三篇:浅谈马原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谈马原作品的语言风格

作者: 百分百论文网

发布于 2012年04月07日 18:41

文章来自毕业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lw.asp?ID=1

收藏到:del.icio.us google书签 雅虎搜藏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和讯网摘 poco网摘 天极网摘 qq书签 饭否 mister-wong 365网摘 Live Digg Diglog

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可以说是80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他们常常生活在政治论争和社会焦点之外,在这个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中,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用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去创作。同时,他们还受到西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而马原,又是先锋派的第一人。他擅长于编造扑朔迷离的故事,巧设叙述圈套,又不满于仅仅叙述故事,而是从故事中走来,既作为一个叙事者,又充当了一个审美者。除了内容、叙事结构的与众不同之外,马原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追求,突破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创作观念。在他看来,语言不仅仅为了讲述故事,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意念或者一种情景,他同时还极度重视语言本身,把它当成一种行为,一种姿态。作家给读者重现了那段独特的知青生活和那个神秘又遥远的地方,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传统的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成为后来的“先锋小说”家们竞相效仿的对象。而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作品中所体现的语词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语体简洁凝练

读者能够很容易的从诸多先锋派小说家中识别马原的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马原所特有的语体。不同的先锋派作家具有不同的语体特点:莫言讲究丰繁,苏童强调优雅,格非注重华美,孙甘露热衷玄奥……而马原则钟爱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上,如《冈底斯的诱惑》中顿珠在离家之前与顿月的对话:

“不管怎么说你得告诉阿妈一声。”

“阿妈准不让我走,我知道她不会让我走的。可是我一定得走。我想出去看看,到内地各地走一走。到成都,到西安,到北京和上海,我还想看看海。”

“那你跟阿妈说吧。”

“我还想学点手艺,我想开汽车。我最想开汽车;小时候就想。要是能开汽车,我就把什么地方都跑遍。我一定把车开到日喀则,开到黑河,开到拉萨,也开到山南和昌都,当然要跑遍咱们整个阿里。”

“你什么时候跟阿妈说呢?”[1]

马原在写人物的对白时,很少去着重描述说话人的状态,但是作者又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对白来揭示情节中所包含的更深刻的心理内容,这是语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顿珠一直在憧憬着自己当兵后的美好生活,想开车,想到处看看,而顿月考虑的是母亲是否会担心,似乎在各说各的。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违反了话语交际原则中合作原则的相关准则,这主要是由于人物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对话的不顺畅。我们再来看看残雪作品中人物的对话: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所有的人的耳朵都出了毛病。”我憋了一口气说下去,“月光下,有那么多的小偷在我们这栋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看见窗子上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隔壁房里,你和父亲的鼻声格外沉重,震得瓶瓶罐罐在碗柜里跳跃起来。我蹬了一脚床板,侧转肿大的头,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每次你来我房里找东西,总把我吓着直哆嗦。”妈妈小心翼翼地盯着我,向门边退去,我看见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地惊跳。[2]

相比较残雪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显然很不同,她的作品描写的不是直接呈现的外在事物,而是人的灵魂世界,充斥着紧张与残酷。她的语言在语意上是含混和不合逻辑的,审美上有着恶感与虚幻性,永远也不明白主人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怎样丑陋又变态的世界。这样一种境况的表达除了人物自身的语言之外,还要求透过人物的眼光去解读身边的人,因此,语体的修饰则是不可少的,这也是残雪语体方面的诡谲之所在。从对两位先锋派作家的语体风格的比较不难发现马原小说的独特之处。

在对话方面给马原很大启示的的是美国作家毛姆,他被尊称为“技巧大师”,对话的作用功不可没。因为毛姆曾在伦敦剧院当过学徒,从中学到很多对话艺术。他的这段经历在他的小说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好像都是为了要上舞台准备的,简洁,清晰,朴实,幽默和口语化,且符合人物的身份,吸引着读者的兴趣。毛姆又是马原特别钟爱的作家之一,马原沿袭了他简练,朴素,幽默和口语化的风格。马原天性就爱简短,喜欢视觉开阔的效果,很少在一页纸上写得满满的,而人物讲的话也是很少有超过一段的。下面是摘自《旧死》中的一段对话:

这次是海云,海云从街角转出来,脚步匆匆来到我们跟前,我和君放立即拽住他问他干什么?

“买梨!”口气非常干脆。“买多少?”我问。

第四篇:现代汉语--穆旦的作品风格范文

穆旦的写作风格分析

568班龙萌10016850852

在写现代汉语的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我是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有穆旦这个人和满腔带有爱国主义的诗。我对中国文学没有什么涉猎,但是此次了解穆旦的很多很多,钦佩、赞叹,任何多的华丽丽的辞藻都描述不了他的出色,任何黑暗都掩盖不住他的光华。

一、穆旦的个人资料、分析

一)作者介绍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之名。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1976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只有59的生命的他在短暂的一生充分发挥了了他的光与热,从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后,他就从未停止过他文学创作的步伐:日寇侵凌,穆旦写下了《哀国难》;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后于1945年9月,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十年之余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此间他还担任过担任助教、中校翻译官、主编、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员工、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二)作者分析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

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通过这两句我就能了解到穆旦也是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像中国的共产党员一样愿意为祖国人民付出一切、贡献自己的一切。他的诗集、文学作品也能够充分的看出他对于祖国的热爱。穆旦作为一个诗人,他在现代主义这条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承认。

二、作品分析

一)主要作品及译文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停止诗歌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外国诗歌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13岁就开始诗歌的穆旦突然停笔写作,有人认为是江郎才尽,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为当时政治气候所迫。

二)作品分析

1、少年老成、未老先衰

穆旦在小学二年级写了一篇短文《不是这样的讲》,其内容如下: 呜呜呜—呜呜呜—

汽车来了

母亲挽着珍妹的手 急忙站在一边

见汽车很快的过去了

珍妹忽然像母亲说道:“这车怎这样的嗅呢?要不是车里的人多,吃

饭过多,放的屁吧!”

母亲摇摇头 掩着嘴笑道:“不是这样的讲,这汽车的嗅味,正是他主人家内最喜爱的气味呢!”

这篇短文文字虽然稚拙,其思想锋芒却咄咄逼人,穆旦日后善于观察和讽喻世相的能力也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他一二年级的文章,有些人可能会说心态未免太过于苦大仇深,其实这也是穆旦的一个写作特点,穆旦早期的许多作品的文字所显露出来的都是苍凉、悲切的意味,有人甚至感觉到他未老先衰。正如他《漫漫长夜》中写道:我是一个老人/我默默的守着/这弥漫一切的/昏乱的黑夜,多愁善感也许是诗人独具特色的一点,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可以触到他们那柔软的内心那喷薄欲出的文字,像大多数人一样,穆旦正是一个天性敏感而多情的诗人。

2、色调灰暗而滞重、音情沉郁而顿挫

饿——

我底好友,它老是缠着我在这流浪的街头。

软软地,是流浪人底两只沉重的腿,一步,一步,一步„„

天涯的什么地方?

没有目的。可老是

疲倦的两只脚运动着,这样更加有力的、真切的说出底层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为他们鸣不平,这样也能更强烈的 显示出控诉的力量。这首诗艺术手法比较简单、粗朴,但是也并非毫无特点。首先,这首诗的起结突兀而发人深省,以第一人称切入,避免了复述而产生的隔膜感。

3、受英国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

具有这个特点的代表诗作有《从空虚到充实》,特别是在诗中出现的戏剧性的对话:

这时候我碰见了Henry王

他和家庭争吵了两三天,还带着潮水上浪花的激动

疲倦地,走进咖啡店里/又舒适地靠在松软的皮椅上

我该,我做什么好呢,他想

对面是两颗梦幻的眼睛

沉没了,在圈圈的烟雾里

我不能再迟疑了,烟雾又旋进脂香里

一只递水果的手握紧了沉思在眉梢:我们谈谈吧,我们谈谈吧。

虽然在文字方面,穆旦表现出来的是毫无前进方向,但在危险的考验面前,穆旦毫不退却。而这正是穆旦在精神上非同一般的地方。他对个体自我与诗歌艺术的独立精神的坚持和追求,如果说在三、四十年代是一种不愿随俗的“自说自话”,那么到了政治现实和意识形态全都高度一体化的一九四九年之后便显示出桀骜不训的异端色彩。穆旦关于个体自我的孤岛意识表现得极为强烈。

四、总结风格

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是明显可见的。认同散文化,却又属于自己的写作特点,绝不随波逐流。在汉语新诗史上,诗人穆旦犹如一座一度被历史的云雾所残酷湮没的孤岛。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汉语新诗史上诗人穆旦曾以其孤立个体的声音与历史的主要潮流对抗过;而对抗的结果则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被排挤到历史的边缘,乃至被无情地湮没的悲剧。直到死前也没有得到平反。

近几年,穆旦作为一个汉语新诗史上具有独立意义的诗人逐渐冲破历史的迷雾,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对个体自我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坚持,对自我灵魂的严峻正视和探索;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所表现的敏锐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借鉴和对汉语新诗所做的大面积的实验与革新;他的丰富的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诗篇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穿透历史的力量;这一切犹如一座瑰丽无化的宝岛在云开雾散后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召唤着人们去探索他丰富、深邃的奥秘。

第五篇: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人物介绍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

欧阳询,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也称“率更体”)。

风格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

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铭文由魏征撰,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欧阳询奉敕书。

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明陈继儒曾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

原碑24行,1108字,由于年久风化,加之椎拓过多,断损严重,后人又加以开凿修补,以至笔画锋芒全失。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709-785),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

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颜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风格特点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人物评价

颜真卿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现存作品

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

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字体匀称,丰腴。725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四月立。碑存陕西西安碑林。

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

柳公权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动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会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29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又一丝不茍,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巨金争相请他。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主要特点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代表作品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

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毁于宋代。有甘肃敦煌

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

3、《玄秘塔碑》:楷书。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最显赫的赵孟頫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1287年(元二十四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风格特点

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代表作品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人物评价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历史地位

楷书四大家对东亚书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我们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为后世书法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颜真卿

圆笔书法的开创者: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

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柳公权

世学书者的楷模:柳公权曾经利用为皇帝讲解书法的机会,向皇帝阐述做人的道理。在他看来,写字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是统一 的,只要为人正直,则笔下的书法也有清正刚廉的气息。他们认为,书法不但使人身心愉悦,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赵孟頫

元代最卓越的书法家之一:赵孟頫出身高贵,一生经历宋元之变。他的书法婉丽流美,与其他三位楷书名家的刚健风格正好形成鲜明的对 比。赵孟頫是一个修养非常全面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常常被艺术史家称道。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下载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

    印象派学习心得(最终五篇)

    印象派学习心得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印象......

    印象派美术鉴赏论文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梵高与高更的绘画风格及变现手法与绘画中表现的思想对印象派绘画进行赏析。梵高与高更虽同为印象派作家,但他们的绘画技巧与表现手法极为不同,表现的感情也相......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案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 课题《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设计中针对学生的......

    《浅谈印象派画家梵高及其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共5篇)

    《浅谈印象派画家梵高及其作品中色彩的运用》 摘要:印象派(Impressionism),是于1860年代法国展开的艺术运动。印象派的命名源自于莫奈于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印象派是......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共五篇)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1102010146 张玲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

    印象派绘画 教案(精选5篇)

    《印象主义绘画》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 2、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定稿)

    [摘 要]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运用统计法和描写法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具体特征,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