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政策性金融支持煤炭企业战略发展-知
政策性金融支持煤炭企业战略发展
2.1政策性金融概述 2.1.1政策性金融的定义
对于政策性金融的准确定义尚无统一的、能普遍接受的界定。在英文里政策性金融通常为“Policy一 basedFinance”。西方学者一般从政策金融的目标或运作方式来对政策金融进行界定。日本的小滨裕久(1993)、奥田英信(1994)等,将政策性金融定义为:“为了实现产业政策等特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金融手段,也即为了培养特定的战略性的产业,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有选择地提供资金。
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中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张会鹏,1998)。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
政策性金融虽然同其他资金融通形式一样具有融资性和有偿性,但其更重要的特征却是政策性和优惠性(吴晓灵,1997)。政策性金融内涵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本质特征:政策性,主要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手段;金融性,是一种在一定期限内以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为特征的资金融通行为;优惠性,即其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比商业银行贷款更加优惠。这三个本质的特征充分显示了政策性金融同财政和商业金融的区别。
2.1.2政策性金融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政策性金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市场机制和原则虽然构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协调的基础,但却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所有问题。这不仅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有其作用的边界,而且若干非经济因素也使市场机制产生许多失效的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金融市场在调节金融资源的配置 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和金融机构本身的特性,导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即亦存在着“金融市场失灵”(萨缪尔森,1983)。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政策性金融机制并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尽管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与领域可能有种种变化,但它的基本机制与功能将长久存在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金融最发达的美国,将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定为永久性机构(余春平,1998),正是从长期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结果
2.1.3政策性金融的功能
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国家权力代表的身份出现,在法律地位上没有任何操纵、干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特权,而是作为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的平等主体参与产业融资活动。它不以盈利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经营风险大、资产流动性差的特点使其具有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多种功能:(1)政策性功能
主要表现在政策性银行是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基本出发点,通常以优惠的利率水平、贷款期限和融资条件对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的产业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刘双清,1999)。这特别表现在基础产业和农业方面,农业是任何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更是弱质性产业,因而需要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发展中国家财力所限,支持力度有限,只有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可以给农业以直接的强有力的扶植与推进。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则通过开发性的政策性金融对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给予巨额的、持续性的、强大的直接信贷扶植。在这些领域,政策性金融就发挥主体或主导性功能,而不仅是补充商业性金融的不足或纠正某些偏差。(2)诱导性功能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导致间接地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策意图或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高风险新兴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放款,充分发挥其首倡性、引导性功能,从而对政策扶植项目的投资形成一种乘数效应,达到以较少的资金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扶持的领域和项目的目的(刘大江,2001)。
一般说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处于成长前期、发展前途不明的重点产业先行投资,表明了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扶持意向,从而增强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当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就逐渐减少其投资份额,把该投资领域让给商业性金融机构,转而扶持别的行业,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投资取向的倡导和 诱导机制。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发挥这种“领头羊”的作用,促进了国家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在一般情况下,某一项目政策性投资只占20%一30%,并且大部分行业对政策性资金的依存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由高向低逐渐下降,这就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资金运用方向和规模的诱导机制(吴春芳,1999)。(3)区域经济梯度整合的功能
政策性金融以政府赋予的区域调控职能为“天职”,根据生产力的梯度分布,把区域信贷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结合起来,配合政府进行梯度整
合,从而有效调动经济资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杨秀峰,2002)。这主要是在商业性金融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将金融资源从低利产业、地区配置到高利产业、地区的情形下,从微观和效率的角度看,这种逐利是合理或有效的。但从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合理性角度看则会带来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而政策性金融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等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必要工具。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活动领域,例如农业、中小企业、某些基础性产业以及边远落后的地区和行业,正是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予选择的领域,政策性融资活动对这些领域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4)补充性功能
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承担商业性金融机构无力或不愿承担的长期资金信贷业务,主要是补充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技术、市场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引导补充性投资,对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项目及低收益的基础设施补充投资;另一方面,直接对风险企业、低收益企业、低资信企业融资,间接地对企业信用形成担保,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其融资(吴泽艾,2003)。
2.2政策性金融支持煤炭战略企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1政策性金融支持煤炭战略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1)传统金融难以适应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煤炭工业是一个资金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政府对煤炭工业的投入逐渐减少,银行贷款成为煤炭工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但是,信贷资金的特点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决定了贷款难以适应煤炭工业对赞金的需隶特点,全要原因:一方面,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无法满足煤炭投入的长期性和高风险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贷款集中度不能过高。而金融支持煤炭工业的现状:一方面,煤炭工业的融资途径较为狭窄,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适应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金融引导产业结构提升的作用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又过度集中于煤炭行业,导致金融风险加大(郝冬莉,2006)。(2)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弥补传统商业性金融在煤炭工业发展上的不足。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它能够主动地运用和依托政府信用,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在有市场的地方充分利用和完善市场。在运行中,政策性金融不直接进入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国内外经验表明,存在市场缺损的领域往往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这些领域商业性金融不愿进入,从而成为政策性金融的核心领域。政策性金融的特点正好适应煤炭工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特点(张路漫,2005)。
2.2.2政策性金融支持煤炭战略企业发展的可行性
(1)区域政策性金融能够在煤炭工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罗涛,2003)一是区域政策性金融有更强的政策性。区域政策性金融肩负着重要的政策使命,其贷款投放的方向与力度,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二是区域政策性金融有很强的政策执行能力。从制度设计上来说,政策性金融无论其贷款期限、利率,还是融资手段,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以市场手段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这种制度的设计,为区域政策性金融政策执行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是由于区域政策性金融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这就使得政策性金融相对超脱于即时的经济运行,能够注重弥补市场缺损、信用缺损,从市场建设角度构造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开拓业务,为商业性金融后期介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这一特点切合我国当前煤炭工业的发展特点,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国家政策支持煤炭行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为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张静林,2003)煤炭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市场化程度较低,建立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利于实现行业的区域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在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构造融资平台将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可以帮助政府开发急待开发的资源与市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发挥区域政策性金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立足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形式多样的金融借贷措施。根据我国对煤炭行业区域政策和地区的需求,对煤炭产业提供长期和低息贷款通过政策性金融引导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推进市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政策性金融在全球的实践为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余东亚,2004)政策性金融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在区域性或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重要职能。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如日本开发银行、韩国产业银行、马来西亚发展银行,都被赋予重整本国经济的新职能。这是因为,政策性金融无可代替。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主动服务于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二是充分发挥引导和导向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国家急需发展的行业和领域;三是发挥建设市场的独特作用。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充分借鉴政策性金融在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严密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保障(廖春燕,2005)通过近几年对煤炭工业的整顿、重组,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正在建设和发展。我国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将拉动煤炭需求,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助于煤炭工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这些都为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章政策性金融支持A集团发展的现状分析 3.IA集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A集团是以煤炭、煤化工、机械加工和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2007年末总资产580亿元。本部拥有充州和济宁东部两块煤田,截至2007年末,资源储量为36.6亿吨。赴外开发巨野、榆林、和顺、新疆、贵州和澳大利亚等地煤田,新增资源储量250多亿吨。所辖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7家,其中控股子公司—B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同时在境内外发行股票并实现纽约、香港、上海三地成功上市的企业。
今天的A集团已突破了传统的煤炭企业模式,以煤为主延长产业链,三大主业并重发展,展示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经营的崭新风貌,向着创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既定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打造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大量资金,政策性金融支持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1.IA集团的PEST分析
本部分主要使用PEST分析工具对A集团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分别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环境方面得出A集团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为下文政策性金融支持煤炭战略企业发展打下基础。政治环境主要参考《中国能源战略》、《煤炭产业政策》、《煤炭产业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问题的有关通知》,认为国家产业政策对于A集团的影响 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主要有: 第一,国家重点建设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黄陇(华亭)、鲁西、两淮、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等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以鲁西基地为
第二篇: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世界人们长期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种粮成本不断提高和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等问题。在当前黑龙江省粮食连年丰收的前提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和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以推进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粮食产业;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30-02
一、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边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以全国1/1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粮食供给全国1/6的人口,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中牢牢稳固了“排头兵”的地位。
1.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足的耕地面积成为黑龙江省固守产量大省头衔的有力保证。2004年以前,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平稳,变化不大;2004年开始,特别是随着国家全面落实“一免两补”等惠农富民政策,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维护种植面积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播种面积迅速增加,从2003年的786.3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1 151.9万公顷。
2.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黑龙江省1949―1982年的33年间,全省粮食产量年均递增2.1%;自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年均递增7%;1990年以来增产明显,且产量基本稳定;进入21世纪以后,粮食产量更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9年开始,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重大部署,黑龙江省正式启动了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目前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4 000万吨以上,粮食商品量3 200万吨以上。2011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 570万吨,粮食商品量达到4 465万吨,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丰收,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夺得全国双第一,粮食总产达到5 76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
3.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合理,大型优质客户资源丰富,为粮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全省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 500万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150户。全省种植业基地面积发展到8 600万亩,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畜禽、乳品和山特产品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在发展粮食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粮食产业发展的步伐迈的还不够大,与农业大省的发展定位尚有差距。
1.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开垦、放牧和大量的建房,忽视了对黑土地的保护,导致耕地被毁,生态环境恶化,水土大量流失。据有专家预测:黑土地水土流失如果不加快治理,再过40年,北大仓的黑土地将不复存在。
2.种粮成本不断提高。近几年,虽然国家支农力度加大,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但受种粮农资价格、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以年均8%―9%的速度攀升,粮食纯收益呈下降趋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受到威胁。
3.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化程度均属于较低的省份之一。拥有资源优势的黑龙江水稻产区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区,发展潜力巨大,但其拥有巨大粮源优势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大收益。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5 012.5万吨,加工总量为1 040万吨,占比仅为21%。黑龙江省虽是产粮大省,却不是粮食加工强省,与国内先进省份在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上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的开发都还停止在“原”字头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产品。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模式
(一)粮食信贷业务支持模式的发展阶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综观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对粮食产业的支持模式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1.粮食信贷业务初步建立(1994―1998年)。1994年农发行成立后,粮食信贷业务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从事政策性任务的企业,这些粮食信贷业务依据国家指令性计划,保证承贷主体执行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任务,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
2.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运行(1998―2000年)。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现重大调整,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也出现了相应调整,成为专司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调销、储备等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该阶段农发行发放的粮食贷款全部是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贷款实行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了农业发展。
3.粮食信贷业务市场化(2000―2004年)。2000年开始,国家调整了保护价粮食收购范围,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先后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开始了粮食市场化改革。该阶段,农发行坚持市场定价,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收购,满足企业从事粮食收购的资金需要。
(二)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支持模式
2004年5月开始,全国范围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所有粮食品种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除了中央、地方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粮食信贷业务外,其余均由粮食企业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最终确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其粮食信贷范围、贷款对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粮食收购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多主体并存的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格局。
总体上看,农发行各发展阶段的支持模式都是以支持粮食产业全方位发展为基本目标,支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了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调控市场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
1.全力支持粮食储备规模有效增长。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或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效果,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可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在储备粮资金供应上,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以确保储备粮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2.做好市场性收购资金的投放工作。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适应粮食市场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积极支持粮食加工及贸易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性收购,强化市场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确保国家制定的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3.加快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经实践证明带动农户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最有效途径。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
1.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保险的参与和扶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黑龙江垦区得到了尝试和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相互制保险模式。但由于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系统,覆盖全省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健全,鉴于此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以充分发挥其政策导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向功能。
2.完善政策性农业担保业务。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可由其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更好地吸引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到粮食产业发展中来,进而改善农业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为国家粮食安全创造条件。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把农业贷款担保业务作为今后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有效解决全省粮食产业发展风险高的后顾之忧。
3.设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国家为改变农村金融市场日渐萎缩的不利局面而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制度的精神,抓住时机,准确把握村镇银行的准入政策,积极筹建并成立有利于扶持“三农”发展的村镇银行,并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
1.开办农机金融租赁业务。黑龙江省具有开展大型农机设备融资租赁的条件和环境,在大型农机具方面一直保持着刚性、线性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对农机需求旺盛,农机化工作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趋势,这些均为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提供条件。
2.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发展粮食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为全省发展粮食产业搭建的融资平台主要是以贷款为主的债权形式,难于较快实现向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创新融资方式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
1.完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各种信贷管理制度,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对各项制度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规范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切实加快信贷上报的速度、简化信贷受理的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粮油信贷业务已由传统的流通领域逐步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整个产业领域延伸,随之而来的信贷风险也由单一风险向多元化风险转变。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手段,有效提高粮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3.实施工作考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粮油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方法,完善激励和惩罚运行机制,尽快建立以政策目标实现为主要内容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不同层次的经营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 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汉金融,2004,(3):34.[3] 宫海鹏,胡胜德.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7):30-31.[4] 张玉华,等.黑龙江粮食持续增产面临多重挑战[N].中华工商时报,2011-08-24(2).[5] 李钧,等.粮食供求形势及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研究[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2,(7):30-32.[责任编辑 王 莉]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讨
当前形势下,支持农业基础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 金融 机构,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 经济 形势的需要,为支持新 农村 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农发行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现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推进农村经济 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农发行提出新期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建立 现代 农村金融制度”,并明确提出了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这些要求为农发行信贷支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也为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中切实加大力度、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的 历史 发展阶段对农发行改革发展提出新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发行提出了“办好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立足“三农”谋发展,把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促进生产条件改变、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农发行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提出新要求。当前形势下,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与农发行的信贷业务都是密切相关的,农发行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贡献。因此,农发行应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认真履行职责和一项 政治 任务,抓好落实,有所作为。
二、农发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合理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重点投向
一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发展上,要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切实履行支农职责,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并根据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实际项目,以及农发行信贷计划,发挥整体优势,集中信贷规模做一些立全局、看长远、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把握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找准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大信贷投入,切实解决社会关注、政府关心、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重要项目及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地方财政实力大小、风险承受强度等因素,确定信贷支持的先后顺序。当前要首先要支持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中所列重点领域、行业中符合我行业务范围的项目。其次要支持信用环境好、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较足、可用财力充实的地(市)以及第一还款来源充足、第二还款来源有保证、资产质量好的项目。
第四篇:政策性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初探
政策性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初探
钟蔓桃 中国进出口银行评审部 严 明 中国进出口银行风险管理部
[内容摘要]节能减排已成为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性工作,但当前企业在推行节能减排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相关金融机构以创新思维和创新金融手段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文章对当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和推行节能减排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对节能减排工作中融资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政策性工具,可以有效补充当前市场的不足,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金融支持,最后对政策性金融如何以创新金融手段有效支持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
[关键词] 节能减排;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创新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预示了绿色、环保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①在新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尚未定型的时候,中国应及时抓住这一机会,积极采取措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实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一、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国任重道远
哥本哈根大会让全世界都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了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的日益临近,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中国加快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异常艰巨。
(一)中国当前面临严重的能源资源供应和环境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BP世界能源统计》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相关数据,中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总量的4.03%(折美元计算),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重为12.51%,②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差距很大。2008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约为6.85%,① 欧美发达国家更多地用“低碳”概念,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地球变暖的根本原因现在科学界还有一定争论,不少人士认为欧美推广“低碳经济”更深的用意还在于用它来谋求推广低碳技术的经济利益和西方发达国家未来对世界经济的继续主导,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但不管怎样,对中国来说,节能减排,发展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和环保经济模式是必须的,因此本文更多地用环保、绿色、循环经济概念。
② 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的口径,一次能源指能进行商业贸易的能源,不包括木头、泥炭、风能、地热和太阳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重上升到17.7%,从占比看,中国2008年GDP世界占比比2004年提高了约70%,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约42%,GDP占比增幅比能源占比增幅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能源效率提升幅度较大,但考虑到期间人民币汇率上涨了约21个百分点,因此实际提高幅度有限,不到10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中国能源和其它各类资源却极为有限。以相对最为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为例,2008年中国探明储量约为114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3.9%,居世界第三位,但储产比(探明储量比当年开采量)只有41年,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22年,其他如石油、铁、铜等多种重要经济和战略安全资源,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能源资源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各类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
(二)节能减排带来经济和环境等多重效益,是世界未来新的经济制高点 实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带来的收益是多重的:一方面,节约使用资源就是在降低经济发展的资金和环境成本,获得成本下降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改善的社会效益,并有助于中国能源和资源安全战略实施,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节能减排相关标准、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是未来绿色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目前处于制定规则、把握标准阶段,控制了这一地位,就掌握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制高点,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欧美发达国家以保护地球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正义理由来推动全球各国减碳,内在目的还是要将其掌握和准备好的碳捕获、碳储存等标准、技术、设备推向全球,通过这种方式来获谋求对未来国际经济的主导权,获取巨额财富,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美国正在把碳排放作为其未来的经济战略。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未来美国将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使中国等出口国家为达到其标准,必须向美国购买相关技术及设备,企图通过这一“碳计划”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国家以往依靠出口而获得的美元财富回流美国,以继续保持美国的经济优势和控制力。① 美国将征收碳关税的时间定在了2020年,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紧迫。
(三)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节能减排,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从上到下的举国共识。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的节能减排总体目标。为此,国务院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也取得了相当成效,但客观上看,多年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惯性,使得这一任
②务仍然艰巨,十一五规划前四年我国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在2010年完成降低20%的目标极为困难。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7%,而钢材消费量增长22.4%,精炼铜消费增长39.7%,电解铝消费量增长14.4%,水泥消费量增长17.0%,均大幅高于GDP增长率,这表明我们依然是主要依靠超量投放资源来获得GDP增长。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
中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展不快的原因,除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还习惯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倾向于大干快上项目以实现GDP快速增长的旧有思维之外,企业在推行节能减排的实际工作当中还存在切切实实的问题和难点。
(一)当前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难点是融资问题,商业性金融支持客观上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巨大的脱节③
未来几年中国节能减排市场规模巨大,据推算至少在4万亿元人民币以上,④如此巨大的资金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金融机构和市场机制的综合力量。目前国内节能减排市场总量呈增长态势,但还以支持大企业、高盈利行业为主,商业金融支持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存在突出的融资脱节现象。
脱节是因为目前中国从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足够的融资抵押担保手段,其投资回收多依靠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现金流,而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提供以资产抵押或可靠的信用担保为基础的贷款,不相信节能减排项目提供现金流的可靠性,内部没有足够能力来正确评估这类项目的风险和利润。
①②③ 参见郎咸平:《碳计划,美国经济新战略》,《13亿国人要向美国交呼吸税?》,新浪博客,2009年。
根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参见国家发改委网站:《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答记者问》。
④ 参见梁猛:《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之道》,《中国金融》2009年第16期。以节能项目为例,现在节能市场通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即EMC(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方式,具体操作是:节能技术公司在其提供的技术改造方案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企业(用户企业)审批后,带资为用户企业做节能技术改造,用户企业无需投入资金,而由用户企业因改造而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偿还节能技术公司的前期投入。这本来是一种多赢的盈利模式:用户企业无需投入自有资金即获得了因节能减排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节能技术公司通过为用户企业提供技改服务,从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现金流而获得了稳定的利润;社会因这种改造行为而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但是,由于节能技术公司缺少资金和足够的有形抵押资产,难以操作项目;用户企业担心技术风险,不想一开始就掏钱;商业银行因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手段而不愿提供贷款,使节能减排工作陷入僵局,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节能减排“死三角”问题。
在EMC模式下,节能技术公司会产生大量的中长期应收账款,针对这一特点,一些人士提出把银行保理引入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当中,由商业银行向节能技术公司提供保理服务,受让其对用户企业的应收账款,使节能技术公司提前收回投资,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节能技术公司在项目建成后的资金回收问题,但保理方式是在施工后获得资金,节能技术公司在前期改造当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这一需求仍然受到节能技术公司有效抵押资产少、贷款担保不足的困扰,且银行做保理也要求有一定的风险控制手段,这依然是融资的“软肋”。
(二)作为 “市场补缺者”,政策性金融可以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缺失 政策性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当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提供者,它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①政策性金融以实现国家政策性意图为经营宗旨,与商业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为依托,资金来源成本相对较低,并往往能享受国家补贴政策,能向市场提供所需中长期优惠资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作为市场力量的补充者,一般从事商业金融无力或不愿进入的业务领域,如利润低、风险高,但又是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所必需,担当着市场风险承担者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由于运行还不规范,风险较高,更需要政策性金融先行进入来培育市场,引导商业资金进入,起着资金导向的作用。
节能减排项目特点在于通过增加短期投入,换取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基于对短视利益的考虑,在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对于增加的投入,人们往往采取能省就省,能减就减的态度。那如何调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政策性金融介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提供市场上所稀缺的资源即优惠资金(如 ① 参见:丁孜山,《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第1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利率低,期限长等)支持,诱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调动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从被动的“要我节能”到主动的“我要节能”;同时,通过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激励,扩大节能减排在实体经济中的宣传;通过引导实体尝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树立成功范例,吸引商业资金进入,帮助企业进入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
(三)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的支持
从国外同业的做法看,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对本国节能减排行业进行了有效支持。
美国进出口银行为提高本国环保行业的竞争力,对美国环保公司产品的出口,或他国购买美国环保产品提供金融支持。其支持面包括可再生能源设备、能源效率技术、污水处理项目、空气污染技术、废物管理服务及其他各种环境产品的服务等。融资方式包括直接提供贷款,为商业金融机构的此类融资提供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自1994年以来,美国进出口银行从最初的每年10个项目,已发展到2007年的年68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30亿美元。①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 Bankengruppe)在节能减排方面主要支持两大领域,一是建筑节能,二是工业节能。对建筑节能改造主要通过提供低利率的长期贷款予以支持。对于工业节能,首先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咨询提供全额补贴,其次对详细可研进行部分补贴,最后对改造项目提供低利率的长期贷款予以支持。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业务发展迅速,2009年为德国境内能效项目贷款承诺金额为89亿欧元,较2008年63欧元的承诺额增加了41.3%,全年总计为境内外气候和环境保护投资项目提供了198亿欧元的承诺额。②
资料来源: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年报。
三、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具体手段和方式探讨
①② 数据来源:美国进出口银行网站,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e a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ic work, but currently, the enterprises encountered financing problems whi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t is urgent for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increase their support with inno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g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pressure on ou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proposed that a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instrument, the policy financing institutions can effectively meet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gave a series of materi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support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orks with innovative method.
第五篇:关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与金融支持的调查
关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与金融支持的调查
赵志华
提要 2008年底以来,山西省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煤炭资源整合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如何?整合后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企业对金融机构有哪些后续的金融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到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认真调查,并在全省选取50户煤炭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探求金融支持煤炭工业发展的新途径。
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开始进入大矿发展阶段。至2010年年底,山西省煤炭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4278座减少到1053座,压减75%,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比2005年提升了6倍多。
二是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0.905下降到2010年的0.1876,比2009年降低了42.86%,比国家下达的0.351指标低0.1634,比全国的平均值0.749低0.5614。
三是煤炭总产能不断增加。在整合矿井没有全部投产的情况下,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全省有100座重组整合建设改造矿井投产,新增产能约1亿吨,全年煤炭产量预计达7.8亿吨。
四是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以调查的阳煤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改进采煤方法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使原地方小煤矿30%左右的资源回收率,提高到整合后的60%以上。问卷调查显示,在50户煤炭企业中,有64%的企业资源回收率上升了50%以上。
五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往小煤矿采1吨煤损耗6吨资源,百万吨死亡率是大矿的7.25倍,山西省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每年达300亿元。如今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4.8%提高到81%,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有序、集约、高效开采,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金融为煤炭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支持煤炭资源整合的信贷资金比较充足
由于兼并主体大多有国企或上市公司背景,被金融机构认为是优质大客户,各金融机构都想在资源整合和后续技改贷款中获得市场份额,因此出现了扎堆营
销贷款的现象,为煤矿兼并重组整合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问卷调查显示,50户煤炭企业中,有45%的企业整合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有64%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满足率高,仅有2%的企业对金融支持表示不够满意。
(二)银行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创新力度增强
一是在信贷政策和措施方面,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总行的授信额度倾斜,并创新推出银团贷款、并购贷款、技术改造专项贷款、搭桥贷款、整合重组专项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为煤炭资源整合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信贷支持。二是在金融工具方面,各商业银行除积极为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务工具提供金融支持外,还通过贸易链融资、固定资产融资、采矿(探矿)权融资、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在金融服务方面,各商业银行主要为煤炭资源整合企业提供资金管理、上市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一揽子全程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方案包括财务顾问、信贷支持、融资服务、金融创新等多个方面,为整合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三)基金、信托机构积极参与煤炭资源整合,基金、信托一般以并购基金形式进入到煤炭领域,获取一定股权,以股份分红或者股权回购方式收回成本
目前,已经有中国平安(首期100亿元)、山西能源产业基金(首期100亿元)、中信信托(40亿元)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山西煤改项目。
煤炭资源整合后续发展影响与金融支持分析
(一)资源整合后续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一是煤炭资源整合由“兼并重组”转入“复产提速”,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第一阶段即煤矿的兼并重组、整合接管工作于2011年5月份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复产提速、改造建设阶段。从整合第一阶段情况看,由于兼并重组的煤矿大多处于关闭或改扩建状态,影响销售收入实现;加之整合初期,资金需求量大,企业整合成本高,盈利增长有限,进而影响到财政收入。煤炭资源整合由“兼并重组”转入“复产提速”后,煤炭行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产销量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上缴税费增多,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加快煤炭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煤炭是山西省传统工业链条的源头,煤炭产业的提档升级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条高效运转,促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问卷调查显示,50户煤炭企业中,有76%的企业认为“整合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煤炭装备”,有40%的企业认为“煤炭资源整合后有利于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二)煤炭资源整合后续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及影响
一是煤炭资源整合后续资金需求旺盛,加大了信贷资金供给压力。从煤炭产量提升角度分析,2008年山西煤炭产量为6.2亿吨,根据兼并重组计划,到2015年山西煤炭产能约12亿吨。据调查,煤炭产能每提高一吨,建设成本(含设备、施工等)约为300元,产能提升6亿吨,则需1800亿元投资。按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占30%计算,所需银行信贷等融资规模近1300亿元。从煤矿改造扩建角度分析,此次兼并重组整合后,山西煤矿中约有80%的矿井需要进行改扩建,按照改造建设
一个90万吨/年的矿井需要资金 2 亿元计算,完成全省整合目标预计共需资金1376亿元。另据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需求报告分析,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技改资金需要2000亿元。
二是整合效应在资本市场率先显现,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攀升。通过资源整合,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得到提高,避免了资源浪费,煤炭行业安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了整体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整合后集团企业股票在资本市场较为活跃。以调查的潞安集团为例,随着整合矿井产能释放,企业有望在未来两年进入煤炭产量增长爆发期。同时按照山西省资本市场发展规划,到2015年,煤炭资源的七大整合主体将全部实现整体上市。在此过程中,煤炭行业的资产证券化率将会越来越高。
三是从煤炭行业退出的民间资本可能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效果。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部分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形式进入煤炭企业集团,但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从煤炭行业退出。据有关部门调查,因煤炭资源整合退出的民间资本达1500亿元。部分金融机构反映,这部分退出的民间资本重点流向以下几个领域:其一,外地煤炭行业。在外省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下,部分退出的民间资本流向内蒙古、陕西、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继续从事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等行业。其二,房地产行业。全国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和房地产业利润率较高的特点,吸引了一部分退出的民间资本从事房地产投资。如投资到太原的星河湾、富丽城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其三,金融行业。部分民间资本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参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机构及典当行。
几点建议
煤炭资源整合对经济金融影响深远,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负面影响同样应予重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多数煤炭企业认为应“下放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权限”、“加强担保机构建设,创新抵押、担保等新型贷款方式”、“创新煤炭资源整合后续基金,跟进金融产品”。因此建议:
(一)借助金融市场力量,推进煤炭经济发展
以煤炭资源重组整合为契机,支持煤炭优质资源逐步向上市公司集中,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做优、做大、做强,积极推动重组主体整体上市。同时,加快煤炭整合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对资源类转型企业或项目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相关管理部门要简化发行审批程序并优先办理,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
(二)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为煤炭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平台
为支持煤炭行业的发展,山西已经推出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政策。从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征收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达559.5亿元,因此建议将部分基金投向煤炭企业技改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为煤炭资源整合筹措资金。此外,山西民间资本充裕,但投资渠道狭窄,应考虑建立私募基金支持煤炭行业发展。
(三)积极开办“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当前整合后的煤炭企业正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急需金融业的支持,金融机构应积极
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大力开办“绿色信贷”业务,支持企业开发和使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要支持煤炭整合主体由资源、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尤其要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现代煤化工园区建设,形成煤化工特色拳头产品,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密切监测民间融资动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
加强对民间融资的跟踪监测和调查,及时了解掌握民间融资动态,深入分析其对经济金融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做好信息反馈和政策建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有序流动。抓住民间资本急于寻找投资出路的时机,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有效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金融时报》2012年2月6日10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