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2课《在公园里》教学设计02
课题:在公园里 课时:一课时 课型:撕贴 剪贴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在公园里》这一节课是小学书画版美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快乐的星期天”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是为了通过描绘公园的美景,体会公园独特的美,回忆公园中快乐的活动,感受生活的愉快和乐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描绘公园里的不同景物。教学难点是掌握风景画的构图方法,学会用重叠的办法表现景物空间感。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热情,掌握了简单的造型、色彩、构图等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儿童画创作基础,能用常规绘画工具描绘日常生活场景。而撕贴、剪贴的制作方法对学生来说接触得比较少,不仅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造型能力,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公园环境的一般特点,了解公园建筑、植物的外形特点,学会用撕贴和剪贴的方法制作公园里的建筑和植物。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合理设置公园的场景,用重叠的方法制作一幅有空间感的公园风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回忆公园里的美丽景致和快乐生活,置身公园的无限乐趣,体会古典公园中的独特美丽景色,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剪贴和撕贴的方法制作公园的建筑和植物。教学难点:学会用重叠的方法表现出景物的空间感。教学设计思路:
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以“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观察公园里的景色,并通过交流景色,引入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这节课的作业形式设计为剪贴和撕贴,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制作方法的探究和教师剪贴建筑和撕贴植物的示范演示,启发学生
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制作公园的景物。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探究为核心,通过教师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本领。
为了解决学生对风景画的构图认知这一难点,课前,我分别为每个小组制作了不同的“建筑”与“植物”,让学生在组内尝试摆放,组成完整的风景画。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而且增加了对景物之间空间感的了解,同时再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加深对风景画构图的认识,明确构图要求,学会合理安排自己制作的多个景物,完成风景画拼贴。
这一节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传统建筑的一般特点,感受中国建筑的设计美。为此,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增加了对中国四大著名园林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激发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媒体,学生欣赏传统建筑,交流: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是哪里?有哪些吸引你的景色?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筑与园林”这一课。
二、新授
1.教师提问:公园里的这些景色能不能分分类?
2.教师出示板书和范画,小结:传统建筑园林可以分为建筑和植物,想想看能不能用我们的桌子上材料做些建筑和植物,可以怎么做?分小组商量一下。
3.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坚固的线条可以用剪贴的方法制作出来; 柔和的线条可以用撕贴的方法制作出来。4.示范制作,出示作业要求。5.学生欣赏范画,教师出示作业要求:
我们试试看,用剪贴和撕贴的方法制作1幢建筑物和1棵植物。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设计说明>
在体会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的同时,学习撕贴和剪贴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感受民族建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作业
1.展示、点评优秀作业。
2.引导探究:不同的景物怎么组合既美观又完整?试一试,用不同的景色
拼贴成美观的风景画。
3.学生分组摆放,交流心得。
4.师生互动评价,教师出示范画、小结:
过程:先贴远处,再贴近处,远上近下有重叠
形式:同桌用做好的景物贴成一幅风景画 5.教师巡视指导。<设计说明>
在分组讨论和尝试中学习景物组合的方法!感受景物的远近重叠之美,学会用高低、错落、重叠的方法表现景物的空间感和距离感,学会剪贴、撕贴表现景物的基本贴置要点。
四、小结
1.学生把风景画连接起来,贴成长卷。
2.“游园会”学生用“★”评出“喜欢的建筑和景色”。
3.教师小结: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著名的园林建筑,比如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江苏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设计说明>
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特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篇:我在公园里
我在公园里、马路上看见别人骑自行车,自己心里非常羡慕,也想骑自行车。
就在我今天11岁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了我一辆粉红色的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看着这辆崭新的自行车,我高兴地跳了起来。爸爸说:“这个周末我就和你去郊外学习骑自行车,”
到了周末,我和爸爸来到了郊外,我的心情非常高兴,天气也特别好,阳光明媚。爸爸对我说:“学习自行车要抓紧车头,身要正,眼看前方,不能看车轮,否则就会摔下来。”刚开始的时候,爸爸用手扶着自行车的后面,所以我骑得非常顺利。可是骑着骑着,爸爸放手了,我继续骑了一会儿,10秒钟后,我就摔了下来。爸爸看见了,连忙走了过来,先扶起自行车,然后对我说:“没关系的,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啊!所以你一定要爬起来呀!”听了爸爸的话后,我就爬了起来继续学。骑了两分钟后,自行车有一点歪歪斜斜了。骑着骑着,我又摔了下来。虽然已经摔破了脚,可是我还是爬起来学第三次、第四次„„不久,天已经渐渐黑了,所以我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学了。
终于过了一夜,第二天我早早起了床,和爸爸一起来学骑自行车。学了两次后,我终于学会了向前骑,可是我还不会拐弯,所以只好又学了。每一次,爸爸叫我拐弯的时候我都摔了下来。学了两次,我还是没有学会。我第三次摔下来的时候,脚已经流血了。爸爸走过来鼓励我,可是任凭爸爸怎么说,我就是不肯起来。最后爸爸生气了,我才爬起来继续学。我不停地练习着,摔倒了又爬起来,摔倒了又爬了起来„„最后经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这件事使我明白了:无论学什么,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就如爸爸所说,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第三篇:第12课《荷花》教学设计
第12课《荷花》教学设计 黄河路第一小学 曹慧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2、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荷花开放的词句,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成一池荷花。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欣赏荷花图片,谈谈感受。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
3、教师导入:荷花真美啊,美得同学们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而且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他一起到文中去细细欣赏吧。看看他是如何描写荷花的?
4、板书课题:荷花,齐读课题。
二、认真品读,领悟课文
1、品读第2自然段。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荷叶美和荷花美的句子和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告诉他们你的感受。
2、小组分享
(1)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你认为最能表现荷叶美的句子。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那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好?
你能把荷叶之间挨挨挤挤的感觉读出来吗?(板书:荷叶多)
(2)还有哪个词语你认为用得好?。
(板书:色彩美)指导,碧绿重读。
生:“大圆盘”用得也很好,写出了荷叶的样子。(板书:样子美)
(3)在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显得更漂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呢?能不能用其他字来替换一下?再读一读。(4)想象一下,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5)它们都有哪些姿态呢?
谁想完整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荷花的各种姿态呢? 看一看,作者描写荷花时用了一个什么句式?(6)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这说明荷花不仅很美,而且姿态各异。(板书:姿态各异)
2、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些问题的答案。①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②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 ”画下来。③这里的“画家”指的是谁?
多么美丽的一幅荷花图呀,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再把2、3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3、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同学们,这么多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画面。(教师配乐朗读)(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仿佛”是什么意思?
4、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1)如果,现在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告诉你悄悄话?会说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那么,同学们一定也很喜欢这一自然段。现在小组试着读一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3)原来这一切都是梦境,我才记得我不是荷花,而是引读(在看荷花呢)。(4)作者已经陶醉在荷花池中了。相信,有不少同学也已经深深的被这美丽的荷花给吸引了,那么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第4、5自然段吧!
5、齐读全文,整体感受
这幅荷花图真的很美,美得让作者陶醉,美得让大家流连忘返。那么让我们再通过动听的朗读再次感受美丽的荷花池吧!板书设计:
荷 花 荷叶:荷叶多
色彩美
样子多
荷花:姿态各异
第四篇:第12课《心声》教学设计
心声
执行人:王凤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⑵、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教学难点】: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板题】:
12、心声
黄蓓佳
二、整体感知: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明确:
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3、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明确: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作业布置】:
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对其进行分析。【板书设计】:
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概括归纳程老师和李京京的形象特点。
明确:
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也存在不足。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2、研讨刻画李京京形象的描写方法。
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分析它的作用。
⑴、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⑵、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⑶、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理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
么。
⑸、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⑹、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教师点拨: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二、理解主旨:
1、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学完《心声》,同学们在敬佩李京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勇气的同时,对程老师公开课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说明他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了上好这节课,她绞尽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的嗓子沙哑,怕影响了学校荣誉。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应当肯定。但程老师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做法应当摒弃。
3、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人物:李京京(沉郁、指著、倔强)朗读要求被拒绝(开端)
情节 用真情和体验练习朗读(发展)
声情并茂朗读(高潮、结局)
【课后反思】:
第五篇: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