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教学设计
《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教学设计
华罗庚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发奋图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情感。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华罗庚(1910—1982),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24 年从金坛县初中毕业后,通过刻苦自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30 年因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当助理,一年后任助教,又一年升为讲师。1934 年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其间写有《堆垒素数论》专著,并开展了矩阵几何和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1946 年去美国,任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1948 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任教授。1950 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主任。1958 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1967年开始研究优选学,写成《优选学》和《优选法平话》,并到全国各地开展推广运用统筹法和优选法工作。这期间,华罗庚教授还与王元教授合作开展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1978 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2 年,出席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数学大会时,不幸猝然病逝。
二、课文结构
第一段:点出作者自己的“自学”经历。
第二段:把自己的经历即中在“三劫”,并明确演讲的目的——要青年人从中得到“借鉴”,要珍惜良好的环境,努力学习。这一段是下文“三劫”的总起,下文分说“三劫”。
“一劫”,是讲述作者“早年碰到的困难”。具体困难有:其一,最高学历是初中,靠着自己的“啃”书本,来钻研学问。其二,贫困失学,因病腿坏,在补习班教学,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教师;后当会计,仍发愤钻研。其三,在清华大学当办杂事的“教学系助理”,仍继续抓紧学习。最终,从英国学成归来,终于当上教授。作者以这些亲身的经历证明了“学习要自己努力,努力就可以很快上去”。作者对青年人提出“做个懒人可不行,要加强努力,在赶得上”的殷殷教导。“二劫”,是在抗日战争十七,在十分贫穷的恶劣环境下,作者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论著,因此当上了美国的“洋教授”。这充分证明了“在艰苦环境里,由于坚持不懈,有了成果,人家还是不得不承认的”。
“三劫”,是在“文革”时期。这部分叙述了个人遭到诬陷和打击,仍发愤钻研,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成果,被国外同行称赞。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尽管人格受到了极大的“污蔑”,当在排除了人为设置的种种障碍后,始终不放松对数学的理论研究。其二,利用出国机会,向别人学习,主张“弄斧去找班门,下棋去找高手”。其三,谦虚学习,寻找差距,在任何条件和困难面前,在顺境和逆境面前,都极“有信心”。以上“三劫”证明了遇到任何恶劣条件,在任何困境中,仍要努力学习,刻苦,发愤。
最后的三段文字转入了“现在这么好的环境”。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承上启下:“那么,我们是不是还会有困难呢?”作者提出,任何时候都会遇到困难,当任何困难不会比以前遇到的更严酷。在成绩面前不能满足,做学问没有止境。作者提醒自己,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这又何尝不是对青年人的要求呢?作者在最后一段文字中总结了自学成才的四条经验:一要踏实,二要有计划,三要多想多练,四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
三、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主旨鲜明。作者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叙述时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叙述中始终围绕“在困境中”的“发愤求进”,适时加以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
2、语言平实,极富教益。作者自始至终以一个长着的身份,以平和的语气、平实的语言,想青年娓娓道出自己的不寻常的经历,但从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真挚的希冀,给人以榜样,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终身的教益。
四、小结:该演讲是华罗庚1981 年在金坛为勉励中学生发愤读书发表的演讲。华罗庚是我国家老一辈科学家里非常杰出的代表,然而他却只有初中毕业,并因家贫患病而落下跛脚的残疾,但是,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因此而发奋努力,刻苦钻研,而最终达到我们很多常人都没法达到的高度,在36岁时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后成为中科院的副院长。从他的演讲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努力和坚韧可以达到目标和走向伟大,巨大的艰难困苦能够成就宝剑的锋利与光辉。
第二篇: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评委:我来自XXX市交通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这句名言,今天正体现了我们XXX申办大型电厂过程中,那种面对挑战、勇于开拓、迎难而上、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申办成功了。十多年前,虽然我们XXX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美誉,但有一天我们已深感市内公路的狭小,上下班时路上人来车往,拥挤不堪,我们原来实力雄厚的城市工业经济,也已陷入低谷,急待复苏,在这种自己兜里没钱、筹措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交通人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跑省局、讨优惠、贷资金、投资1600多万元着手兴建横山大桥,3年后,横山大桥竣工了,市内交通拥挤的状况得到很大缓解。七八年前,我们意识到由杭州去金华、衢州方向的330国道沈村至诸葛段、龙葛线XXX段将成为制约XXX经济的瓶颈路段,为使杭州至衢州方向的公路形成整体效益,促进XXX经济发展,在刚引进6000多万元投资溪西至诸葛段一期改建工程的情况下,引进1.2亿元投资兴建沈村至马公滩和龙葛线XXX段的二期工程,就好比你刚跑完1万米未等歇口气,又马上要你跑2万米,困难不言而喻,但我们迎难而上把项目洽谈成功了。去年,XXX重振雄风,经济形势已呈大抬头大发展之势,而我们交通面临着XXX经济复苏浪潮带来的压力,面临着XXX人民热切急盼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带来的压力,面临着部分人对交通事业不理解带来的阻力;面对挑战,我们一次一次地洽谈,一次一次地送政策求支持,锲而不舍地搞招商、搞项目,终于迎来了今天47省道改建工程良好的开端。越是在困境中越要发奋求进,我们没有沉默,我们在年初就已喊出“建设大交通局,发展大交通”的嘹亮口号。在市委市府正确的领导下,我们已编制好交通水陆建设发展和客货运输发展两个规划;我们拟做好组建一个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合理优化交通资源配置三件大事;我们会做到交通改革、队伍建设、行业管理、制度建设四个强化;我们会认真抓好“一桥四路”五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与改造。我们更不会退缩,我们正进行着今年的交通大会战。你看,长坞垅小山丘上,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来来往往,施工单位保质量、赶进度、战高温,全力以赴,工人们打炮眼、搬石头、砌挡墙,加班加点夺时间。投资1880万元、地形复杂的45省道金兰北线改建工程,即将被他们以优质的工程拿下。你看,兰江边XXX港的美丽蓝图已设计完成,到时能吞吐1113万吨能力的,具有集装箱作业功能、中转集散贸易一体化的“一港四区三码头”的内河港口就能呈现在我们面前。你看,诸葛公路口路政管理人员正严格按照市委市府的规定,要求运载矿石的车辆不要超载,他们不厌其烦地宣传政策,文明公正地执法,坚决从源头抓起整治矿石车辆超载,来减轻外来矿石车对公路造成的压力。你看,我们正着手突击做好市内云山隧道和330国道部分破损路面的维修,来迎接兰花节……说到这里,像已有兰花香阵阵扑鼻而来,再无须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交通人脚下,在我们XXX人自己脚下。我们坚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领下,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的申办精神指引下,做好XXX的先行官,加倍努力,发奋求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1]
在百度搜索: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
第三篇:在困境中更要发奋图强演讲稿
文章标题:在困境中更要发奋图强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评委:
我来自XXX市交通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
“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这句名言,今天正体现了我们XXX申办大型电厂过程中,那种面对挑战、勇
于开拓、迎难而上、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申办成功了。
十多年前,虽然我们XXX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美誉,但有一天我们已深感市内公路的狭小,上下班时路上人来车往,拥挤不堪,我们原来实力雄厚的城市工业经济,也已陷入低谷,急待复苏,在这种自己兜里没钱、筹措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交通人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跑省局、讨优惠、贷资金、投资1600多万元着手兴建横山大桥,3年后,横山大桥竣工了,市内交通拥挤的状况得到很大缓解。
七八年前,我们意识到由杭州去金华、衢州方向的330国道沈村至诸葛段、龙葛线XXX段将成为制约XXX经济的瓶颈路段,为使杭州至衢州方向的公路形成整体效益,促进XXX经济发展,在刚引进6000多万元投资溪西至诸葛段一期改建工程的情况下,引进1.2亿元投资兴建沈村至马公滩和龙葛线XXX段的二期工程,就好比你刚跑完1万米未等歇口气,又马上要你跑2万米,困难不言而喻,但我们迎难而上把项目洽谈成功了。
去年,XXX重振雄风,经济形势已呈大抬头大发展之势,而我们交通面临着XXX经济复苏浪潮带来的压力,面临着XXX人民热切急盼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带来的压力,面临着部分人对交通事业不理解带来的阻力;面对挑战,我们一次一次地洽谈,一次一次地送政策求支持,锲而不舍地搞招商、搞项目,终于迎来了今天47省道改建工程良好的开端。
越是在困境中越要发奋求进,我们没有沉默,我们在年初就已喊出“建设大交通局,发展大交通”的嘹亮口号。在市委市府正确的领导下,我们已编制好交通水陆建设发展和客货运输发展两个规划;我们拟做好组建一个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合理优化交通资源配置三件大事;我们会做到交通改革、队伍建设、行业管理、制度建设四个强化;我们会认真抓好“一桥四路”五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与改造。
我们更不会退缩,我们正进行着今年的交通大会战。
你看,长坞垅小山丘上,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来来往往,施工单位保质量、赶进度、战高温,全力以赴,工人们打炮眼、搬石头、砌挡墙,加班加点夺时间。投资1880万元、地形复杂的45省道金兰北线改建工程,即将被他们以优质的工程拿下。
你看,兰江边XXX港的美丽蓝图已设计完成,到时能吞吐1113万吨能力的,具有集装箱作业功能、中转集散贸易一体化的“一港四区三码头”的内河港口就能呈现在我们面前。
你看,诸葛公路口路政管理人员正严格按照市委市府的规定,要求运载矿石的车辆不要超载,他们不厌其烦地宣传政策,文明公正地执法,坚决从源头抓起整治矿石车辆超载,来减轻外来矿石车对公路造成的压力。
你看,我们正着手突击做好市内云山隧道和330国道部分破损路面的维修,来迎接兰花节……
说到这里,像已有兰花香阵阵扑鼻而来,再无须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交通人脚下,在我们XXX人自己脚下。我们坚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领下,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的申办精神指引下,做好XXX的先行官,加倍努力,发奋求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在困境中更要发奋图强演讲稿》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困境中更要发奋图强演讲稿。
第四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
3、主动性: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创造性: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听了那些故事?写书时遭遇那些苦难?说说哪些伟人是靠发愤取得成功的。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第一课时的准备】
1、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
3、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
【教学过程】
第 二课时
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4、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小小少年时、父亲临终前、飞来横祸时、耗尽生命后)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
第五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第十册,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思路】
1、“愤”为主线,“读”为抓手。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游历 嘱托 耻辱 发愤 耗尽 血溅墙头 悲愤交加 了此残生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2、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导入新授)
二、讲授新知
1、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请学生自由读这一段话(读好它)。
3、同位互读听。
4、请学生读这段话。
(对读的同学都给予鼓励。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只有夸学生,才能激活出他们的课堂热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教师的课堂朗诵更能激起学生们的读书欲望)。
6、生再读这段话(2遍)思考有几句话。
8、师问,“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谁能告诉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说不好的,可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9、请学生具体说说我国从古至今中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10、(第二句)“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司马迁想怎样死了?(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11、司马迁当编史官,当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寻死呢?请自读第三节找答案并用笔 标注出来。
12、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里的“悲愤交加”是什么意思?
13、到底是什么事让他悲愤交加,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呢?
14、教师补充“腐刑”、“司马迁的家庭情况”、“当时的社会观念”及“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
(一)、腐刑-简介
腐刑又叫宫刑,它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也是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是执刑人用刀子剜掉受刑男子的睾丸,让其以后不能再与女子发生关系后怀孕。对受刑女子同样是破坏其生殖机能。总之,这是一种对人格施以极大侮辱的惩罚。司马迁就遭受的就是这种刑罚。
(二)、司马迁的家庭情况
司马迁的家族延续到司马迁这一代时已是五代单传。司马迁36岁时他的父母就已经双亡了,那时他的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父母死前抱孙心切几次想为他续小妾都被他以无作为,要专心学习、研读史料为由给拒绝了。以至在他受腐刑时也只有一个女儿。
(三)、当时的社会观念
在司马迁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十分重男轻女的,因为男孩可以延续香火而女儿就不能。我国古时候说孝顺时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做到孝顺的第一点:就是为家庭生儿子。没有儿子就是最大的不孝,司马迁认为自己受了腐刑以后再也无法为司马家延续香火是最不孝顺的人。死后也无脸面对自己的先人。
(四)、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 2 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说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
15、请学生说司马迁悲愤交加,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原因。
16、第三、四句“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呢?请自读课文1-2节找找答案,主要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并作批注。
17、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18反馈交流。
四要点:1)、母亲河的熏陶; 2)、英雄故事的感染; 3)、父亲的影响; 4)、完成嘱托。
(第一个要点,“母亲河的熏陶”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可作提示启发:黄河养育了我们中华各族儿女,被称为母亲河。那么“母亲”伟大吗?伟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而司马迁生长在黄河岸边,看着这滚滚东逝的黄河水,他会不会被黄河这位“母亲”所熏染呢?)
19、再读司马迁狱中想的这一段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就能把这一段读好了。)
20、想到这儿司马迁又是怎样做的呢?(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21、那么结果怎样?齐读最后一节。
22、是啊,司马迁用了1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史书,你们想想他这13年是怎么过的?
23、这13年的辛苦努力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过程。现在清明节将至,今天我就带你们去给司马迁扫墓,(投影出示司马迁的墓碑)到司马迁的墓前你想说什么呢?想想并动笔在你的本子上写一写(列出纲即可)8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言。
24、请学生起来说(对每个说的学生都给予鼓励)。
25、大家说的非常好!听这你们的发言老师也想把自作的一首诗《偶成》朗诵给司马迁听,(出示诗稿)。
司马迁
——邢新斌
少年勤奋广游历,牢记嘱托把书著。一场横祸飞身来,满身疮痍辱先德。几度寻思阴间报,颜面尽失和为人? 父命、心志常伴佑,旷古《史记》传今天。
26、课堂总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把你想对司马迁说的话整理下来。【教后记】:
《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对于本课时的教学来说:
一、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狱中遭受酷刑后对其所造成的致命打击;
二、体会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痛苦绝望心情;
三、体会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顽强编史记的坚强毅力,最终体会文题中“发愤”的内涵。
这三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教学,本人在课堂上学习了文人的“骚”,把司马迁所受的“腐刑”作了一个详尽的解释并把当时社会一种腐朽的思想观念和司马迁为啥要为李陵辩护及他的家族情况都作了一个具体介绍。最后学生在老师“骚”的教育影响下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学生也因此轻轻松松地走进了文本,与文本产生了共鸣、震撼了心灵;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同时也走进了那个专政、野蛮、不公正的罪恶社会。于是在课末的最后一个环节“说”上,学生们说的非常好,学生说的那些话都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发自肺腑的是文本内涵的再造。
这节课如果没有老师冲破陈规陋俗的“骚”就不可能使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话,实实在在体会、揣摩语言文字,更不可能换来学生灵活、机智、欢畅的发言。没有灵活、机智、欢畅的发言课堂就没有了“灵气”,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不到实质的锻炼,“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文人作家,是作家就要会“骚”,一个不会“骚”的作家写出的文章是没有读者的。同样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在你的课堂“骚”起来,5 学生才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