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周满生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周满生。今天跟大家探讨的题目是《国际视野下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创新人才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今天要讲的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想讲一下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和相关政策。第二个想谈一下就是21世纪人才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质,从国际上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三个,我想讲一下就是创造力培养的实践,包括理论方面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来的一些探讨,就是来自于国内外的经验。最后我想总结一下从中外比较的角度来谈一下就是国外培养创新能力给我们哪些启示和借鉴?通过中外的比较,我们能从中吸取到哪些经验,有什么教训。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与政策
那么,谈到背景的问题,这几年学术界也好,包括教育理论和实践界谈论得比较多的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老先生在生前多次跟温家宝总理谈到这个问题,就是说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钱学森本人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是钱老的原话。围绕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那么国内科学界也好、科技界也好、教育界也好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这里边我想讲一下就是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莱文谈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从1902年开始,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召开了四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召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目的就是请国外、国内一流的大学来共同探讨教育领域里边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推动国际中外的高等学校的国际交流,同时为改进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包括体制,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思想等等方面来提供参考借鉴。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都在北京举行,第三届是在上海的浦东。第四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在南京来举办的,是在去年5月份在南京举办的。来自国内100所985、211的大学校长出席了这次论坛。特别是我们请了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校长,包括耶鲁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包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美国的、英国的牛津、剑桥,包括像俄罗斯德莫斯科大学,法国的一些著名大学的校长来共同探讨这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主要议题就是怎么来培养创新人才。
耶鲁大学的莱文校长是第三次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做演讲,他和前两次演讲共同的事情就是特别倡导美国的通识教育。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要取得成功,需要什么呢?有三点是中国的教育和科技需要加以进一步强调和重视的。
第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反复强调的,需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科学是所有应用技术的源泉。
第二方面是要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政府和市场能够支持高风险的原创性的企业。我们知道现再大的科技发明创新往往是产生在哪里呢?就是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我们都知道像苹果、微软一些大的科研成果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在这些跨公司的研发中心产生的。这里边需要投入巨资,通过大学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特别是政府的支持,那么来进行这种有风险的原创性的研究,因为这些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往往要经过许多次的科学实验,通过孵化器的转变通过再申请专利产生产品,然后不断地对产品来进行改造那么最后投向市场,像这样的话,这种原创性的研究是投资非常巨大的,必须要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
第三个问题发展通识教育认为什么呢?那么,涉及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了,他认为,同美国相比,中国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认为是有缺陷的,关键在哪呢?就是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我们的教学法在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是欠缺的,有必要来参考学习,这是美国的通识教育的模式。
通识教育模式不是今天就提出来的,较早要追溯到40年代的时候,我们知道美国的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叫康南特,他在1945年的时候就提出了通识教育有四大目标:第一个是要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第二个是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第三个要培养学生恰当的判断能力。第四个是对价值的认识能力。那么这个就是说目的主要是能够培养一个经过对问题要有慎重积极科学的全面的思考,能够作出独立自主判断的这样的学生。
那么,经过60年来的演变,这个四大目标就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现在全球越来越进入一个多极化、全球化的时代,看任何问题都要有全球化的眼光,不仅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化和各方面的推动要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问题。
第二个通识教育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传统经典的“博雅”教育成分。那么强调对古典的像伯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学经典理论的传授,特别要强调的是什么呢?要学古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典语言像拉丁语等等。那么现在通识教育不仅仅要学习这些经典,特别是要什么呢?是要关注现实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像涉及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像水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很现实综合里面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叫做强调科学教育,那么这个科学,现代科学是涉及到四个方面,现在英文有一个词叫Stem,这个S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英文的科学science,“T”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英文的技术,technology,“E”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M”就是指的英文的数学,是mathematics,把这四个字的字头合起来,STEM那就是什么呢?现代的这个通识教育要强调科学教育,第四个特别重要的是什么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个多元他认为就是多元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批判性的价值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那么,美国哈弗大学有一项研究,经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发现,同通识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有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叫什么呢?叫二元论的阶段。就是学生从中学进入高等教育的学期,往往在中学的这种受的教育,往往把事情截然分成好、坏、正确和错误两类,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简单分成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这两类,就是把任何的事物要不然是对的,要不然就是错的,就是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在经过了一段的学习之后,第二年叫多元论的阶段。就是说认识到一个问题可以找到多种的解决方法,事情无所谓好坏错正,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但是他认为包括解题也好,包括看问题也好,你们可能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的价值体系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大学生的辩论,这么多年来给你一个命题,你可以从正方角度来回答,也可以从反方角度,这样是什么呢?就是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个问题,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的时候叫相对主义的阶段,学生经过两年左右的理论学习和独立思维判断的逐渐养成了,就认识到判断事物的对错好坏一定要有一定的条件,而且一定要有一定的标准,这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那么,你看问题一定就是要基于一定的哲学观、世界观这个基础上来看问题。
第四个阶段叫付诸行动的阶段。学生能够自己对事物好坏正错的理解来判断,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无论在科学事物也好,无论在社会科学发展经济等等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判断的过程,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奋斗目标,甚至终身的为这些目标进行努力奋斗,努力追求,形成一个追求,不断地认识真理,发现真理来追求真理的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这里边莱文就多次提到,中国的本科教育包括很多欧洲的大学认为是缺乏两个关键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因素,这是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第一个是什么呢?其认为我们的教学的学科的设立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视角往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他认为绝大多数亚洲大学和包括欧洲大学在内,把本科是作为一个专业教育,学生在18岁的时候,一入校就往往选择了自己的终身的职业。比如说我一下子进入了工程、化学工程、电子工程、机电工程,那么我的学科的这个基础就围绕着这些专业来学习,很少去学习别的东西。当然现在学科发展了,很多的过去单一的学科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已经变成了跨学科、多学科的知识了。另外他提出来就是说,中国的教学法是一个生搬硬套的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学习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毕业生的思维狭窄。
对比起来,他们认为这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前两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学科,然后再选择一个主课来进行学习。包括我们发现他们研究生大学,学生可能进入了工程系,可能进入了大的这个学科领域里边,但是,他有多样的选择余地,多学科的选择余地。我们看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指导和这个老师、导师的指导下来选课,这种选课那么他可能一学期选3-5门课,在听了两门课以后,他觉得这门学科不太适合自己,他也有可能把这门课去掉,因为你要教就把它给取消掉,然后再选学别的课。而且他们学生选课是比较广的,当然是围绕着他专业的主干,但是他选课的范围是多学科的,通过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传统的学科设置是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实习等等,过去我们大学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是这么来设置的,现在当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对发展通识教育的问题,在第四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当然强调通识教育不仅包括我刚才讲的这些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敦大学这些校长,包括牛津的、剑桥的,他们也都强调了你要培养学生,你要发展通识教育,当然他们的方法不同。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他们和美国的哈弗和耶鲁这些模式有共性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更强调对学生的像哈弗,像牛津剑桥他们强调导师制,那么通过设立导师制来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我们很多的中方的大学校长在谈到这个问题上,他们认为就是: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必须有文化、社会的适应性,通识教育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在中国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具有中国特色,需要移植和改革。
中国这些年来在很多大学也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实验,强调宽口径、多渠道地来培养人才,特别是要打好学生的大学一两年阶段宽厚的基础。比方南京大学搞了像“三三制模式”。通过三个培养阶段,第一个叫做大类培养,第二个是专业培养,第三个是多元培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养,另外他是通过三条的发展路径,那么一条路径叫专业学术类的、第二个叫跨专业学术类的,第三个是就业创业类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路径来自己选择一条发展途径。当然这也是一种通识教育的探索,在中国的很多大学,比方说北京大学举办的元培班;浙江大学举办的竺可桢学院,像科技大学举办的少年班都是强调这个多种人才、多种不同途径的培养人才这个模式的实验。
中方大学校长还特别的谈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大学是不能千校一面,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发展特色,要形成学校的特色,学校要进行分类。通识教育可能更适合于研究型大学,而对于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和一般的四年制本科院校还是应该以就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
大家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也是非常认可的就是什么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高等教育,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他们讲到就是说,现在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分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去考知识点,而是考学生的自我探究的这个进行议论或者辩论的能力,去分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个的观点。
这里边就涉及到什么问题呢?教师教学风格的转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采取互动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我们都知道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不仅是通过课堂内的教学,包括课下的,包括通过ICT技术各种方法来进行互动的教学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
当然就是谈到这个通识教育的培养,这里边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方说,我们中国的大学学科的设立往往是从本科生阶段是授予学位,像法律、商业、医学、工程,这些都是法学士、商学士、医学士、工程学士,本科生士是培养专业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美国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是专业性的人才,是在研究生阶段来培养,他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美国始终是第一的研究生培养的大国。
从总量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提高得非常快。我们的在学人数根据去年的统计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就是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了3150万,是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的大国,当然不是强国,这个不是强国体现在哪呢?当然,一方面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如果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来讲的话,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在学的总人数大概是150万,美国是200多万,美国还是第一的研究生培养大国,这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呢?他们培养专业型人才是通过研究生阶段来培养的,而且特别是什么呢?就是改变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是非常困难的,考试制度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中国的考试的内容是比较专业化的。美国的考试往往大家都看到ICT、ACT,GRE这些考试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能力。
我们就下一步就谈到我们今天的这个核心的议题,就是怎么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刚才探讨的是高等教育里边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大学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有质疑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当然他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一个塑造的过程,打基础的过程,在工作岗位逐渐地来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不少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们看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在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里面都强调了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去年7月,中国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球性的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上,颁布了我们国家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不仅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发展方针、保障措施,特别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其中第一个就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当然还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生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那么当这里边都是围绕着怎么来培养人才来这个最根本性的这个体制来进行改革的。
在规划纲要里边提出来,创新人才培养要着重在三个方面,特别在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方面,第一个是要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是为少数学生、个别学生来服务的,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国际有一个概念,有一个理念叫“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就是教育为了全体学生。第二个就是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个是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就是说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不仅要从基础教育做起,而且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的培养体制。
第二个在规划纲要里边就提出来,培养人才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
第三个创新人才培养是离不开培养人才的环境,这里边就特别涉及到如何来革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的制度。社会选用人才的制度为人才培养来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境。
大家都知道,去年的5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也颁布关于人才培养的十年发展规划,里边特别提到人才培养不光是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面临着任务,还包括人才的使用、人才的回归,吸引人才,怎么为人才不断地成长来设计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教育环境等等。
那么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就是我们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里对这个人才提出的一个总体的发展的目标。
二、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关注点
第二个问题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关注点是什么?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各国都非常强调要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的素质,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尤其在当今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这种转型,对人才的结构、层次和内涵等放民的规定已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那么,各国都在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那么来探讨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怎么来制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来落实培养21世纪的人才。
这里边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就是亚太经合组织从21世纪初就不断探讨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他们专门的成立了一个21世纪人才培养的委员会来探讨21世纪人才所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技能。那么2004年,APEC召开了第三次亚太经合组织的教育部长会议。2008年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了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都在连续地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个秘鲁召开的第四次APEC教育部长会议的宣言,他提到什么呢?说当今教育培养的人才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经济体一致认为,为什么它用各经济体呢?因为这里边涉及到我们国家的台湾、香港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成员,因为它是我们中国叫做地区,所以在这里边它用的是经济体,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什么?第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个创新能力,第三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个,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五个团队合作的能力,第六个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他认为是最核心的能力和技能包括上述的能力。
为了获取这些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整合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学习观念。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APEC确立了教育领域的四个优先重点领域:第一个是什么呢?就是数学与科学教育,第二个是语言特别是外语学习,第三个是职业和技术教育。第四个是信息通讯技术和那么这四个优先重点领域确定之后必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须还要进行整体性的教育体制改革。APEC就对这四个领域的重点和行动实证研究和比较教育政策的研究。这里边就提到了,不仅我们看就是刚才APEC强调要培养能力和基本技能,近些年来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组织,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现在的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哪些的核心素养和基础能力。
(一)六种核心素养和能力
那么我们总结从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来看,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那么,这六个方面第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素养。第二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第四个是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第五个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六个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扎实的打好基础。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学生数学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刚才我们说APEC亚太经合组织里边他们对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来进行了分析比较,他们认为说东方的国家包括什么呢?中国包括中国的香港、台湾、澳门都在内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这些东方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是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重视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是东方国家在数学科学这些方面它特别重视两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那么西方国家包括什么呢?因为APEC它主要是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认为它的学习是学生和教学是强调学习的过程,重视兴趣和个性,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东西方经济体的差距。
在现实中,东方经济体成员在数学与科学学习的基础和成绩比较好,而西方经济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那么,我们通过这个他们的比较之后,那么东西方都认识到要充分认识到各自的优势,那么西方的经济体强烈意识到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普遍提升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而东方经济体那么深刻感到需要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质疑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这里边双方都感到了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需要相互的学习和相互的来借鉴。
那么我们也知道,去年的12月,OECD进行学生学习质量方面的考试、测试,叫做这方面的考试,一共有68个国家,包括全世界的大多数的这个西方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参加了学生对科学、数学和语言能力方面的测试。中国的上海5100名学生在这个测试中独占鳌头,不仅大大地超过了68个国家测试的平均成绩,而且特别得它的平均成绩比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美国中学生参加的学生测试的能力要高100分,70多分,在美国和整个西方都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在这个问题上探讨上,共同的也认为什么呢?中国的学生特别强调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是他们也共同地就是谈到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教育那么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发达地区发展得非常不均衡,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学生的测试成绩不能够完全代表整个中国学生的成绩。另外强调中国的学生非常得注重打好基础,但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这个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很大的缺陷。那么在这个关于成绩和学习结果的甚至教育政策方面的探讨,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那么对很多西方国家认识到对这个问题给他们敲醒了警钟,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我们自身的来讲,我们确实是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在基本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特别是这个独立的思考能力方面、判断能力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欠缺。
第二个就是涉及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不少国家的教育在21世纪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的方面,越是科技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越重要,因为人才的理科素质与人文素质从来是相得益彰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这里据个典型案例:以色列。以色列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人格素养的养成。以色列当然它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那么由于同中东、同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的相互的敌视,那么以色列在这种夹缝中他是非常注重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那么在他们国民的人格素质中,树立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特别重要。那么,在中等教育毕业之后,学生必须先履行保卫国家的公民义务,那么就是说你高中毕业后必须先要去服兵役,那么其他国家当然也有,像韩国、新加坡都有学生有这个服兵役的义务,但是以色列这些是中等教育毕业只有首先是要去服兵役,经过军旅生涯的这种磨炼,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牢固地树立,那么并且融入了他的人格素质之中,所以以色列的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纪律意识和资质能力,从一个侧面他体现了他的整体人格的素养。
第三个除了数学、科学、人文素养很重要的,现代国际上是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大家都意识到国际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各国纷纷致力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人才的国际理解能力。像日本、韩国很多国家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中小学的教程中也都加强了这个学生国际能力理解力这方面的相关知识。那么,当然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是离不开外语能力的提高。
第四个,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知识技能这方面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培养。因为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对国民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平等和公众的参与、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都起着重要作用。培养人才的现代信息通讯方面的技能已成为不少国家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韩国从上个世纪末就特别强调对学生信息通讯技能的培养,那么,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像《信息化促进基本法》、《ICT建设三年计划》、《ICT应用于中小学教学计划》、《ICT教育发展五年计划》,使韩国最终完成了对所有中小学ICT教育的普及和相关设施的建设。而且,他们不光是这个强调这个素养,它是把它ICT知识它把它分成素养教育和活用教育两方面,所以我们看各种教育各级会议上,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新加坡,往往是作为信息技术,包括加强管理者,教育的学习技术技能的培养,怎么把ICT通过对知识的整合,现代通讯化技术垄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来调调ICT校园的建设,ICT平台的建设,新加坡和韩国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多的经验。
第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创作里不是只有少数人所具备的特殊才能,那么需要而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拥有的潜能,关键是你怎么能通过科学的教育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我后边会是从这7个方面来讲培养学生这个创造性潜能核心的要素。
多年来,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为以下方面:(1)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2)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3)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4)培养创新型教师;(5)改革课堂教学;(6)训练思维方法;(7)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这七个方面我们在咱们讲的第三部分会详细地说。
在讲这个,再回到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能力培养的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的能力和技能。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才的主要价值都必须通过就业市场来体现,学生是不是具备适应就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就成为检验教育是否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在培养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国家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方案,这些年来,在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今年,又召开了创业创新的技能的高端的研讨会,那么,这些方面很多学校像哈尔滨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南大学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的方面,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不展开了。
(二)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第二方面我想讲的是什么?在强调培养学生基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素养方面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强调什么呢?一定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我们发现,很多国家都在制定新的中小学的教学标准,学习计划、指导大纲。日本的文部省,在2008年2月的时候就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学标准和学习指导大纲,从2009年春天就开始实行新的教学大纲。
法国国民教育部在2006年7月11日政令中推出了界定共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法令——共同基石法令,从7个方面对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制定了具体标准,并规定了评估方式,这七个方面包括法语、数学、人文、外语、信息技术、社会交往和公民意识、独立自主和主动进取精神。
俄罗斯2008年开始在中小学逐步推行新的普通教育标准。计划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初小(1-4年级)实施新的教育大纲,2009年9月1日开始推广到高小和初中(5-9年级),2010年高中部分(10-11年级)也将实施新教学大纲。新标准与老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有的教育标准注重于规定学生应掌握多少知识(最低知识量),而新教育标准则主要注重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新教育标准将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道德及其所掌握的学科及知识的要求。
(三)注重发挥教育在拔尖人才和社会急需人才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什么呢?不光要培养所有学生的基本的素养,现在越来越重视发挥教育在拔尖人才和社会急需人才方面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像韩国、日本在七八十年代以来,就特别强调教育均衡的发展,就是他们非常在注重教育质量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的公平,那么韩国在70年代的时候,他们推行一个叫做教育平等化的这么一种运动,首先在小学,然后在初中,然后在高中来强调教育的平等化,就是说那么制定了基本的教育质量、教学标准,然后教育主管部门就根据这个标准来配置资源,设立划一的实验室、操场、教室来均衡的来配备这个教师和校长,而且在同一学期,不同的学期实行校长和教师的流动,首先是在海岛、在偏远地区来实行教育平等化。我们现在看,我们到日本和韩国,当然不说像法国这些国家,欧洲国家,那么学校的基本设计、框架设计及学校的结构,课程基本都是同一的,那么这个里面它当然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方面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韩国特别要认识的是现代培养人才太单一,模式相同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他们近年来也开始了强调精英教育、英才教育。
2006年6月,韩国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了修订的《英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致力于打破原来平均划一的教育体系,立足高中阶段,大力加强精英教育,力求通过自主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国家因为当时在70年代末,在结束后是同经济部分先富起来,我们也比较强调就是办重点学校、办示范性的学校,因为资源有限。随着经济的共同发展,使个别人先富起来那么到共同富裕,我们在教育上相应的转变就强调要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把公平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强调消除东西部发展,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和不平衡。在强调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在教育资源配置,包括物质投入和老师、校长的配置方面强调教育均衡发展,但是我们想一定要兼顾到拔尖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再简单讲一下以色列,以色列国家虽然小,但是它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非常强调,理念是什么呢?就是刚才我们说的,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培养,注重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业评价,强调学生学术民主,强调人文精神,所以以色列虽然国家不大,但是它拔尖人才的培养那么确实是被世界所在意。
那么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在某些精英方面的人才,那么有些国家是各有特色。举一个例子是印度。那么印度的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既强调高端,也强调一切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致力于通过高等教育培养IT领域的拔尖人才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印度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参照,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这些学院从印度各地招收最优秀的学生,聘请世界各国知名学者授课,其毕业生质量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媲美。这些毕业生逐渐成为缔造印度IT产业大厦的精英。今天,正是因为这些学院的拔尖人才支撑着软件产业的大厦。
印度软件产业的成功,在于:第一,政府对软件人才培养给予战略上的重视;第二,注重合理的人才结构;第三,强调培训机构专业化。
那么我刚才说出了韩国,像日本,日本就是近年来也开始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培养这个制造技术工作者,培养支援事业人才项目,通过地区、企业的联合,在试验、学习与课堂的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的开发与实施。包括什么呢?服务领域、商业、信息、管理等综合知识的这种高效的创新型人才他们给予高度重视。
再比如西欧国家的瑞士,瑞士自然资源是非常匮乏的,它立国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源开发来成为最发达的国家。瑞士始终强调教育和培训是立国之本,特别是以工作环境合为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得瑞士成为年轻人失业率最低的欧洲国家。我们知道,只有在少数国家像德国、瑞士、奥地利、瑞典这些国家是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不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个国家。
瑞士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保持着“双元制”的基本模式,而且在企业的师傅带徒弟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个环节上,那么在黑样中层的职业技术这方面的技能人才占了大量的时间,那么有利的保证了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特别另一点的就是瑞士特别强调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尤其是行业协会的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是非常的密切。那么这个是我们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包括多个领域,包括实用人才、拔尖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都是什么呢?那么,这些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非常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创造力培养实践:来自国内外的经验
下面,我们就侧重讲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国内外的经验主要是哪些方面。我刚才说了,我们从七个方面来介于介绍和剖析。
(一)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第一个就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要从小抓起。我们国家和国际都进行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实践研究,像我们国家心理学林崇德教授通过他近20年来的研究,他认为,幼儿就有创新能力的萌芽,主要是表现在哪两方面呢?一个是好奇心,第二个是创造性想象,是他们创新力形式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孩子就是他的好奇心特别重,特别爱提问题,实际上这个是创造性思维一个很典型的表现。小学生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起来。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所激发,超越了虚幻的色彩。因为小学生往往他很多都是从头脑中爆发出来的这种想象,而中学生的创造力就表现更为成熟性、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林崇德教授就认为,到了17岁,青少年的科学创造能力趋于定型。17岁是什么?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这个时候特别就是从小学到高中这个阶段,对青少年的科学创造能力的形成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的一种偏颇观点是:认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的任务。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进行培养,提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二)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
第二个,培养学生创造力就一定是打基础,构建基础知识。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有益的。我刚才讲到,中西方相互借鉴,他们就特别,就是说现在越来越加强学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生两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学习。那么,我们国家刚才讲的也是优势所在是什么呢?我们始终强调为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第三个就是让学生学会发展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的发现者,那么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不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要让他们善于提问题,而且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历史和实践表明,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新,无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这一方面的名言非常多我们就不去说了,是不是。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
举个例子,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他们搞了一个叫课程评估标准,他认为中小学生的数学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首先他们认为就是说我数学第一我要让学生重视数学,因为现代社会数学是很多科学的基础,必须要重视数学。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对解决数学有自信心,所以我们看现在西方国家很多它的数学、它的科学课不难,中学觉得学生一到那比我们低二三个年级,为什么呢?他就是说,让学生的从基本它不是给他很专业的这个解体方面的能力,他就是说让学生对解体他有自信心,他们要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通过学习数学来进行数学交流,来学会数学推理,而就是说把它作为一个基础的方法来交给学生,那么这是他们数学达到的目标,而不是说让他们去,那么一下子就进入了很深的数学知识方面的学习,那么让学生那么可能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时候就出现分号了,有些人认为,唉呀,这个数学太难了,我不是学数学的料,所以说数学教育它的目标是什么呢?让学生重视数学,要对解题有自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发展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是数学目的的目标。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
第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离不开我们必须要有一批创新型的教师。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罗森塔尔,这个罗森塔尔提出了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皮格马利翁” 效应是什么呢?就是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期望是被学生起点和发展过程中,不要给学生过高的台阶,一定是要让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去关怀影响学生的发展。那么,这里边就是说,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另外,我们知道耶鲁大学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他一个就是说发展学生创造潜能有12条策略,其中一条策略就是讲,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有非常重要的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用。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早性潜能,像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日本的一个教育学家叫恩田彰,他认为就是说提出一个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具备有七条: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性。第二,教师要有求知欲。第三就是说一定要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这个小的环境里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个小的环境里面第四个很重要的就是什么要有宽容的理解和温暖的气氛。第五个是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教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来解决问题。第六个,这个环境非常得宽松,一种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这个学习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各方面来形成的一种环境。第七个就是创造性的评价。
所谓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说是怎么样的呢?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而且把它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我们看现在美国最新的改革里边,就是特别鼓励教师把新的跨学科的成果及时地转换到教学的手段里边去,像心理科学的、组织科学的,这种很多跨科学的研究和科学方式,科学思维运用到新的教学法里边。
(五)改革课堂教学
第五个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是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程度。如果教师采取说教式授课方式、大量运用封闭式问题、强调记忆和背诵,那么无疑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自由地表达思想,而且把错误(因为学生的思考他主动地探索是肯定了他的思维方法可能会出现,单一的或者出现不正确的这种错误)同样地视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地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这里再简单举个例子,就是法国的从做中学,美国的科学数学十分强调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的主题主要由学生提出,实验的过程同样由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法国强调,就是说错误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错误往往能够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的自我更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发现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成为法国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叫从做中学,我们的前任教育部的副部韦钰,他也是工程院的院士,就在他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特别的倡导法国的从做中学,在不少省市和地区做了和法国的科学家、教学学家共同来做从做中学的科学实验,也取得了很良好的效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六)训练思维方法
第六个,培养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为此世界各国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维、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脑风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因为像头脑风暴,这个在很多的大学生、中学生里边让大家坐在一个小教室里面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每个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进行观点方面的交锋,那么这种叫头脑风暴,很短的时间里面大家通过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来共同寻求这个解决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像这些都属于什么呢?就是这个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训练他们表达方法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来培养塑造学生的职能品质。
(七)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第七个方面就是刚才讲的要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我们现在更多的现代检验学生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叫标准化考试,这种考卷,大家是通过选择ABC,对答案进行作出选择。这种标准化方式使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测试是基于对事实性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和重复,使教学成为对填空、多项选择等考试题目的机械训练,我们现在很多社会举办的补习班就是让学生重复做题,拿各种试题来应对应试教育,现在是遭多了教育者的批喷和抨击。现在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像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很少或已经不用这些类型的考试来检查高标准教育的质量。因为这样的考试仅仅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向学生提出思维上的挑战,没有空间展示个人对问题的分析、推理与解决,更不能反映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做什么。所以我们看多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那么除了这个多项选择等一部分内容,更多的是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测试,包括现在的美国的GRE这些考试也是,不光是原来早期的那种仅仅强调多项选择这些方面的考试。
美国在2000年初的时候,曾经进行了一项Gallup的民意测验,只有13%的公众相信标准化考试是最获得测验学生成绩的方式,而85%的公众认为,标准化考试与教师设计的测试二者的组合,或者学生表现的档案袋与其它一些学术能力证明的组合,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优选择。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多样化的测试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四、中外比较:启示与借鉴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下的就是中外比较,上面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所谓的一些探索,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得到什么样的借鉴。
我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确实比较扎实,逻辑思维能力比较高,尤其在各种各样的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记”的多,“思”的少;做题多,分析少;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强调复杂、繁琐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选择、判断等问题。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我们是还是受制于长期的、传统的考试为本、功能为本的考试目的的这种束缚,我们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学校教育的是完整的学生,评价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完整表现。因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
1999年5月的时候,杨振宁从北京师范大学作了一场讲座,这个讲座叫“科技与大学”的学术报告,而且同学生进行了对话,他讲,他说,中国的教育哲学与西方的教育哲学大不相同,西方培养的学生兴趣广泛、勇敢、自信、有创劲、傲慢、自大,培养方式是非连续的、跳跃的,而中国培养的学生则知识面窄、胆怯、缺乏自信、消极、谦逊、有礼貌,培养方式是连续的、按部就班的。杨振宁1999年这个讲话,今天我们来看我们还是没有太大根本性的改变。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力培养,它强调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而不是突出对知识的记忆。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孩子哪怕是在小学的二三年级,老师设定一个命题让学生回去自己去找答案,你到图书馆,你让你自己去查书,你自己去进行问家长,你自己去到社会上做一些简单的调查,那么这个里边是什么呢?就是强调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而不是老师给你一个固定的作文的模式、答题的模式,这个是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养成。还有一点,我想这个是涉及到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确实是多年来大有同的中央集权的这种教育体制,我们有我们国家的特点,我们有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我们有我们的培养人才的基本的模式。而美国是地方分权的教育地方体制,当然它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多样性,它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但是我们反过来看,它确实是为创造性的教育策略和课程的多样化是留有相当的空间,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创造力的应用。那么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创造性的,甚至是怪异的想法,美国教师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情景,老师可能坐在桌子上,然后提问题,学生就回答问题,而教师不轻易地否定和肯定某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复,而是积极的诱导,让学生之间展开辩论,而这种方法那么大家认识到国内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确实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重要的基础。
我们应当综合东西方教育的优点,特别要吸收西方教育的长处,尊重青少年的个性,激发学生宽广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打破旧框框,勇于创造。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还要强调什么呢?就是创造力的培养是来自教学,而且要来自长期的这种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往往有时候就是说,我们开了一个这个课外的爱好班、兴趣班,课外的某种活动来说是培养创造力,或者有些人认为,唉呀,创造力的培养和现有的教学环境和现有的教学计划不一样,是令起炉灶的新的一种教育方式,实际上这个因为创造力的培养是来自于中小学教育的常规的教学环境中,关键是你的教师有没有意识到,刚才讲要有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不是悬空的也不是来自于某某星期几下午进行的某类课外教学活动,它是必须要来自整个的教学实践过程。
那么,综观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设计创造课程和训练创造技能来培养;二是将创造力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中。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着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最后我想我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纲要上来,就是2010-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总结出来的说,我们要强调抓几个方面:
第一个注重学思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第二个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特别要强调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的实践课程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也不能完全用同一的模式,同一的,刚才讲到某些国家注重英才教育的,这也是我们国家过去强调重点班、重点学生的这个某些的优势所在,但是这里面要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不能拔苗助长的这种培养方式来强调因材施教。
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我想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那么在学习、研究和中外比较中,我们来更好地来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氛围进行体制的改革,培养学生机制的改革,使我们的培养学生的这个方面能够在培养创造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谢谢大家!
第二篇:国际视野下的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改革较多是在教学层面进行的,比如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作文指导的方法,作文的批改与评讲,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技能等等,而我认为我国作文教学有教学层面的问题,但主要问题却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作文教学问题与我国语文课程形态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作文教学层面进行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过关的问题。
一、作文在语文课程中的位置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以阅读为核心”组织教学。首先,语文课本主要呈现的是阅读文选,课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听、说、写”等语文课程目标附着于阅读教学,且不成体系,与其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 地位很不相称;其次,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文阅读为中心组织的,阅读是主线,听、说、写教学须见缝插针,其轻重取舍须服从阅读主线的需要,在超强势的阅读教学面前,听说写教学很容易遭边缘化,很难按照本身规律施教;第三,从教学时间看,阅读课时数一般要占四分之三甚至以上;最后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看,语文课除了两周一次作文课,学生主要就是读课文,或者是听教师讲课文,每学期法定写的作文只有6~8次。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形态,使得作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位置一直未能真正得以体现。
事实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是以“表达”为重点建构的。比如日本“国语课”非常明确地认定其性质是“从言语教育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美、英等国也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母语课程首要任务。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的母语教材将“语言”和“阅读(文学)”分开编写,母语课程主要教材是“语言”,而不是“阅读”;美国、澳大利亚的有些学校,阅读课甚至没有教材,就是到阅览室读书。
再从语文课时分配看,许多国家小学阶段阅读课时数在语文课中的比例一般不到500/0,表达课时间超过阅读课时间。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光村版《国语》第2册教材共9个单元,有4个单元侧重于阅读,每单元一篇课文,全册教材编选课文仅4篇,而偏重于写作的单元有3个,偏重于语言知识学习和综合表达活动的单元各1个,写作和听说领域学习时间远远超过阅读领域。
当下语文课程非常强调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形态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功能,其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样的课程形态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难以保证“表达”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实“表达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语文程度的 主要标志,但在我们语文课程中过于强势的阅读活动挤压了“说”“写”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影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批评是“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这些批评击中了语文课程在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的软肋,然而,我们却始终如一地坚持“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没有将“表达”提升到相应的位置,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语文课程的重点取向如果不能加以调整,那么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过关也许永远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二、关于习作文体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以记叙文为重点展开,“小学以写记叙文为重点”多次被写进语文教学大纲。直至2001年颁发的课程标准,才将小学习作文体修改为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其实,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论说文和应用文四类,并非各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通行的分类方法。日本的野村芳兵卫将作文分为三类:文学文章、实用文章、学问文章。前苏联聂恰耶娃把小学生作文分为记叙文,看图作文、听音乐作文,以及读书笔记等三类。英国尼尔森小学英语教材将习作文体分为“写实作文”和“非写实作文”两大类,写实文包括说明文、信息文、信件等写实文章,非写实文多为童话、故事、诗歌等可以虚构的文体。
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每个年段写作的文体,主要有见闻、书信、调查报告、记叙文、报道、课题报告、记录报告等等。美国小学习作文体分类更是呈多元化态势,各州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习作文体各异,比如纽约州奥尔巴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中列出的习作文体有17种之多,包括个人记事、日志记载、事件报告、友好书信、对作品的回答、诗体文、自传、用法说明、现实小说、邀请信、寓言、民间故事、书籍报告、说明文、劝说信、写人的文章、商务信函,基本涵盖了学生生活中可能用到的主要文体。
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文体分类,反映出作文教学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偏重于文学写作的取向和偏重于实用文写作的取向。英国尼尔森教材习作分类和苏联聂恰耶娃的习作分类体现出对文学作品的崇拜,在作文训练的起始就把与文学创作最接近的记叙文体写作和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放在作文训练的重要位置,其写作心理经历与作家创作心路历程十分接近;而美国和日本的文体分类凸现的是实用文写作的取向,完全是按照生活中对各种文体的不同需求划分,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增强其生存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小学习作文体分类的取向基本倾向于前者。
作文写什么内容,一直是我国小学生作文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也知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到了作文课上看作文命题,不少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与记叙文写作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以记叙生活经历和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体,其习作内容大多为回忆性的生活事件,因而对写作者的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和观察力要求很高。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缺乏和对生活缺少感悟而造成习作材料的困难,所以教师不得不把作文教学重点转移到作文内容的指导上。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归因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就能解决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表示“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开始,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日本“生活作文”的写作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不写回忆性的记叙文,而写观察作文,写调查报告,要求教师事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调查,为写作文准备好充分的材料,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作文,学生写出的文章质量可能有高有低,但是绝对不会产生无米下锅的现象,避免了学生作文无内容可写的尴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以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主,改变了长期以来小学以写记叙文为重点的提法,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强调个性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协调个性发展与实际需要的关系成为语文课程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无疑这反映着人文精神和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也必然涉及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和实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二者失衡的方向是不同的,当在某一方向严重失衡时,就要向相反的方向平衡,这是必然的。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从人的未来发展来看,二者不可偏废。
三、关于作文练习的方式
许多国家以表达为重点的语文课程取向,不仅体现在语
文课程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渗透在语言课、阅读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通过考察各国习作教学方面的资料,可以发现许多国家母语课程中习作练习并不限于作文课范围,在其语言课、阅读课里也安排大量时间进行作文练习。
1.语言课上的写作练习。
美、英、法、俄等**语教材中专门安排有语言知识教学,包括语音、词汇、句子、标点等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语言知识教学不是单纯地讲解知识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知识的运用设计大量写话练习。
美国米弗林公司出版的二年级英语课本安排有五个单元语言知识教学。每单元均围绕所学的语言知识细分为15课,每课都结合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写作练习,称为“写作热身”,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写几句话或一篇短文。比如第一单元第1课是“认识句子”,第3课是“认识谓语部分”,写作热身题目分别是:
第1课写作热身:写句子
先为你的玩具画一幅画。
写一些关于玩具的句子。
大声朗读你的句子。
指定你的同学来说说这件玩具有什么作用或是你可以用它来做什么。
第3课写作热身:写一张清单
写三句话。列出你的学校或班级同学所做的工作。
朗读你所写的句子。
指定你的同学说出句子的谓语部分。
讨论你们是否喜欢这些工作。
如果按照一册教材五个单元,每单元15课统计,学生一年仅小练笔次数就达到75次。
2.结合阅读的习作指导。
日本国语教材有侧重阅读的单元,也有侧重写作的单元。但即便是侧重阅读的单元,一般也不完全是阅读训练,日本阅读课教学中每篇都要让学生写读后感。除此之外,阅读单元常常还结合课文设计若干听说和写作练习。比如光村《国语》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题目是《三个愿望》,课后安排了以下听说和写作练习:
听说练习:根据以下话题,选择一个进行发言。
自己经历的因为小事与好朋友发生争吵的事情。
和争吵的人成为好朋友,自己觉得很开心的经历。
自己想要实现的愿望。
写作练习:将自己刚刚发表过的谈话内容写成信,寄给课文中的人物“比克塔”或“诺比”。
互相扮演“比克塔”或“诺比”,给好朋友回信。写信方法:(略)
日本国语课本中侧重阅读的单元不多,但是每个阅读单元(即一篇课文)安排的教学时间少则6课时、8课时,多的有15课时。这么多课时,其中很多是用于听说练习和写作练习。每项写作活动大约都有2—3课时教学时间保证,这也是日本国语教学一篇阅读课文(即一单元)动辄需要上十来课时的原因。
英国、美国的语文教材,除了前面介绍的语言和阅读分开编写的教材,也有综合型的语文教材课,比如美国《开放阅读》教材,就是听说读写综合教
材,教材呈现方式也是阅读课文+课后练习。表面看与我国的语文教材接近,但在课后表达练习题目设计方面与我们有很大区别,其练习题所占篇幅大大超过课文篇幅,而且练习目标和内容都非常具体。用这样的教材上语文课,用于表达训 练的时间一般会超过用于阅读的时间。
据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英国本土的英式母语教学大多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先阅读课文,然后再根据课文设计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的课不是写作课,更不是单纯的阅读课,它囊括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应该 说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渗透着一种理念,就是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言语能力。
结合阅读进行习作练习,将听、说、读、写语文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许多国家母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我国的许多语文教师也赞同这样的做法,提倡读写结合,在阅读中适时地安排写作练习,这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只不过我国阅读教学安排写作练习,往往是教师个人行为,属于课堂教学中的自选动作,而不是教材的规定,因而在教学时间上往往得不到保证,因为课时计划中没有这样的安排。教师要在阅读课上安排习作练习,必须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而这又会影响到课文阅读的质量。
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就会很自然地放弃自选动作的选择,而完成教材的规定动作。因此,尽管广大教师都知道结合阅读的写作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十分有效,但受制于现行的语文课程形态和教材内容,同时缺少教学课时的支持,能够另外设计表达练习并挤出时间在课堂内实施,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做到。
四、关于作文指导过程
以上介绍的是外国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的作文练习,那么国外的作文课指导过程是怎样的呢?从收集的资料分析,国外作文课指导往往不像我们这样用两节课指导写一篇作文,而是围绕写作设计一个个综合性的作文活动,围绕作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观察、收集材料、起草修改、发表展示等一系列活动。
美国麦克劳希尔《语言艺术》五年级课本有六个写作单元,每单元的作文都安排有“读范文、预写、收集资料、草稿、修改、发表”等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指导意见和明确的练习要求,每一步任务完成以后还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清单和提示各种作业的小贴士,所占篇幅有20多页。每单元教学时间可能会1个月甚至更多,这和我们2节课写一篇作文完全是两个概念。
除了课时上的差别,美国学生写一篇作文经历的过程和我们习惯了的作文指导过程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下厩我们分析其中的几个环节。
预写,即作文构思。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阅读对象,要胸中有读者,要换位思考读者的喜好,这样就使学生从社会交际这一层面来理解写作目的,从读者的角度去确定文章的主题和思路的组织。不为老师而写,为社会交际而写,其写作态度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收集材料。这一步是解决学生作文材料问题的关键。美国学生作文材料一般不要求当场回忆,而是安排充分的时间到图书馆查阅或者上网检索,完全是开放式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容面对写作,而且能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
.作文修改。修改步骤要求十分具体,先是对照清单自我修改,然后是同伴互改,换个视角审视作文,最后还要根据清单校对自己的作文。其实我们的作文课也强调学生修改作文,也许因为缺少明确的修改步骤和可供操作的修改要求,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当然其间还有时间安排上的原因。
发表。美国综合性作文课都安排“发表”环节。不同的作文有不同的发表形式。比如写一篇自述文,可以采用演讲的方法来发表;如果写故事,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发表。每篇作文如何发表,教材都有具体指导。这样的发表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发起写作兴趣,更加投入地写好每一篇作文。
五、关于我国作文教学改 革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学习语文旨在掌握一种社会交际工具,而工具的掌握重在运用,不在理解
许多国家小学语文课程取向不约而同地指向“表达”,而“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然而我国语文课程重点取向于阅读,语文课程与基础均呈现出以“阅读为核心”的构建形态。当下语文课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因而解读文本内容往往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单元主题的显性呈现,使得文本的人文教化任务进一步强化,而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不确定性,使得原本教学目标就不清晰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虚浮飘渺。每篇课文的人文教学目标是确定的,而语文教学目标,包括教学哪些知识,学习哪些表达方法,进行哪些表达训练,往往需要教师自己去揣摩,去选择,去添加,这就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平添诸多障碍。
教师如果能够深刻认识我国语文课程形态的特点,增强语文课表达训练的意识,那么就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方法,这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长期难以解决的中小学生“语文不过关”瓶颈问题或许 就能迎刃而解了。
思考之二:改变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重点的观念,努力降低学生习作材料的难度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有写作的内容,然后才是书面表达。“写什么”和“怎么写”,历来是指导学生作文的两个重点,其他国家也不例外。由于我国小学作文是当场命题,而且以写回忆性的记叙文为主,因而“写什么”的矛盾特别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生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实用文,为我们改变以记叙文为重点的写作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何化解学生作文材料的矛盾,国外同行的一些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前苏联提倡小学生写观察作文;新加坡小学华语课程目标规定学生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或者是“改写、扩写短文”;日本小学写生活作文,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而且题目事先布置,材料事先收集,作文时材料就不会成为大问题;美国小学作文虽然没有“生活作文”的概念,但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访问调查,收集材料,也化解了学生作文内容困难的矛盾。国外同行的这些做法能为我们解决小学生作文材料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或借鉴,很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思考之三:重视写作方法 的指导
在上世纪80年代,写作方法的指导一度成为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当时人教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编写了读写例话和习作例文,提示了中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习作方法。广东的丁有宽、东北的常青等不少教师,对写作方法 教学作了深入的研究,使我国的作文教学在走向科学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下语文课程改革高扬人文性大旗,作文教学改革重视对内容的研究,对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这当然不错,但忽视了对习作方法指导的研究,使得上世纪的这些研究成果没能得以继续,这是非常遗憾的。其实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许多国家的写作教学除了重视学生的文体经验,非常重视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
思考之四:培养读者意识,增强写作的社会功能
许多国家的写作教学很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认为写作者心中要有读者,明确读者对象,如写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就不一样。
其次是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目的。文章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社会交际,学生学习写作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交际当然有所区别,但如果能在学生写作时赋予社会交际方面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写作的动机。许多国家的作文训练十分强调体现写作的“交际功能”,引导学生写“学以致用”的作文,为参与交际而写作文。让学生置身于一种非写不可的情境中,例如本地召开体育大会,便要求学生为外地运动员、参观者、记者等写本地导游书,而且要写出个性、特点。假如本地发生水荒,组织学生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书等。
如果作文单纯是写给老师看的,为写作而写作,学生很可能缺乏动力,而作文一旦有了实际的社会效用,就容易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内驱力。
第三篇:《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读后感
《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读后感
李葱葱
假期里,读了朱家雄教授主编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这本书汇集了当今国际上居于与学前教育有关领域最前沿的专家学者的论述,这些专家学者来自美国、欧洲、澳洲、日韩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所发出的声音虽然不尽相同,却能让我聆听到精彩的、高质量的、大师级的对话,在一口气读完这些文章以后,给我带来的有思考、有联想,有享受,《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读后感。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聚焦课堂教学,在问题、情景、合作中优化教育行为:
1、围绕集体教学活动的质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找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如“让幼儿有效地学习”等,使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能获得多种经验的提升;使教师们在实践、研究、反思中做到集体活动的价值更本质、互动更灵活、细节更精心,读后感《《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读后感》。
2、以教研组为载体,积极开展教学研讨。营造开放互动的教研氛围,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促教师在课改的“问题情景”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与调整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以“案例分析、录像观摩、骨干教师专题引领、网上教研、教师自主式轮流组织教研、实践反思式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以“好课共享”、“一课多研”、等教学研讨活动,从活动的设计、组织等方面拓展教师使用新教材的思路,改变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团结合作的研究氛围,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新局面。
第四篇:第 3节 模块三 国际视野下
第3节模块三国际视野下“互联网+PBL”课程的意义、设计与实施
章节介绍:模块三国际视野下“互联网+PBL”课程的意义、设计与实施 多选题】加德纳博士认为,21世纪的年轻一代的关键能力是:ABCD
A: 解决重要问题
B: 问出好问题
C: 创造有趣的作品
D: 和同伴互相合作的能力
2.【多选题】新教育思潮的5C关键核心能力是:ABCDE
A: 沟通协调能力
B: 团队合作能力
C: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D: 独立思辨能力
E: 创新能力
3.【多选题】 PBL课程的元素与流程为:正确答案ABCDE
A: 探究的问题/假设
B: 学习任务/实验设计
C: 观察/实验/收集资料
D: 整理资料/归纳/结论
E: 成果与作品
4.【多选题】 PBL中,设计学习情境的原则为:ABCD
A: 1.将主题融入生活化或社区活动情境,增加实质意义
B: 2.情境应能带动讨论,鼓励学生去寻求问题解决办法
C: 3.在情境中分配角色、任务及职责
D: 4.明确陈述预期学习目标,或学习成品的用途
5.【多选题】 PBL中,设计学习任务的原则为:ABCDE
A: 1.将学习任务分割为数个小任务,明确指引学生探究的步骤和方向,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与资源
B: 2.明确写下实践任务的每一步指引,合作进行
C: 3.配合学习任务需要,设计学习支持工具,如概念图、学习指引、架构图或学习单,可拍微课指导
D: 4.要求学生以文书或简报汇报整理成果,还协助学生使用相机摄像机记录学习历程,用数字故事来分享
E: 5.安排学生展示与分享学习成品,可结合网站,邀请家长观摩与反馈。
第五篇:《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优秀读后感
假期里,读了朱家雄教授主编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这本书汇集了当今国际上居于与学前教育有关领域最前沿的专家学者的论述,这些专家学者来自美国、欧洲、澳洲、日韩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所发出的声音虽然不尽相同,却能让我聆听到精彩的、高质量的、大师级的对话,在一口气读完这些文章以后,给我带来的有思考、有联想,有享受,《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读后感。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聚焦课堂教学,在问题、情景、合作中优化教育行为:
1、围绕集体教学活动的质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找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如“让幼儿有效地学习”等,使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能获得多种经验的提升;使教师们在实践、研究、反思中做到集体活动的价值更本质、互动更灵活、细节更精心。
2、以教研组为载体,积极开展教学研讨。营造开放互动的教研氛围,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促教师在课改的“问题情景”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与调整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以“案例分析、录像观摩、骨干教师专题引领、网上教研、教师自主式轮流组织教研、实践反思式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以“好课共享”、“一课多研”、等教学研讨活动,从活动的设计、组织等方面拓展教师使用新教材的思路,改变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团结合作的研究氛围,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