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级中等生发展的个案研究

时间:2019-05-15 04:5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班级中等生发展的个案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班级中等生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篇:对班级中等生发展的个案研究

对班级中等生发展的个案研究

摘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优秀生的培养和对差生的转化工作投入精力最多,但中等生这一为数众多的群体却始终被教师忽略。中等生因为经常得不到教师的反馈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无法得到强化,也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后继学习的发展,使得中等生在学习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引导中等生正确评价自身能力,中等生的智力正常,与优等生差异不显著,这是中等生进步的前提。之后引导中等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归因的模式,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同时预防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以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专门的归因训练,帮助中等生消除消极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由于归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变量,它对后继学习会产生影响。从中等生非智力因素发展阶段无显著差异的结果,表明中等生在人格方面是较稳定的。要改变其中的某些方面,有时需要一些技术的处理,我们可以通过归因训练矫正不良的归因倾向,因为这将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中等生

非智力因素

心理水平

一、为什么关注中等生

我国有人这样界定中等生:所谓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更是实现单位教育教学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这样界定中等生:各学科总体平均成绩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要求,但没有达到优秀水平,即学习成绩在班组群体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那部分学生。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优秀生的培养和对差生的转化工作投入精力最多,但中等生这一为数众多的群体却始终被教师忽略。同样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对这“两极”学生尤其是差生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对中等生的研究相对薄弱,所以中等生是教育理论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工作的一个盲点。中等生因为经常得不到教师的反馈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无法得到强化,也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后继学习的发展,使得中等生在学习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观察发现,中等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少,师生互动的机会最少,教师对中等生的无期望或低期望抑制了他们的进步。

中等生非智力因素是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反映,笔者曾采用沈德立、李洪玉等编写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多重比较研究发现,中等生与优等生在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支配性及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中等生与差等生除了在成就动机、焦虑水平、好胜心上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笔者认为,中等生在班级群体中占最大比例,对他们的关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面向少数长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大多数,这不仅严重偏离素质教育目标的轨道,也有失教育公平原则和违背教育民主化思想,所以关注中等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为教师施教提供了依据。

二、对中等生现象成因的思考

中等生在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心理水平较差,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表层原因仿佛是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庸,而深层原因却是教育环境造成的。

(一)在教育评价体制方面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公共机构,其使命是培养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教师依据分数对学生做出过早的不可变更的评价,这显然扭曲了教育目的,分数本身的局限性在于:它所反映的仅是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学校生活的经验,而非真正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以及生存技能的掌握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等真才实学,也很难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社会化程序。学校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带入发展的死胡同。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转折时期,他们面临着成长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指出,这一危机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的能力感,主要是职业和学业技能,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不稳定,自评价主要源于外部比如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中等生的的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丰富个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考试竞争中,虽然他们也许很努力,但平庸的结果并没引起教师任何肯定和关注,在行为长期没有得到任何强化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水平逐渐下降。

在任何国家、任何教育群体中都会有学业优秀、学业中等和后进生的客观事实,但为什么这种事实上存在的教育现象在有的国家比如美国并没引起学生强烈的等级体验?原因在于,美国特别强调个性化教育,教育中重视学生独立意识、自信心和反抗精神的培养,教育评价模式也是多维的和发展性的,这就使得美国学生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学习本身,并从认识活动中感到认识需要满足的乐趣并找到自己的优势位置。而我们的学生,把注意力全放在对结果的追求上(对高分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失去了认知本身的乐趣,对结果过分关注也导致了焦虑水平的上升。成绩一般的中等生找不到自己富于优越感的位置,他们体验最深刻的是平庸的自我和教师对自我的忽视。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班级授课制是世界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公认的弊端就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个性,这一点在我国更为突出。因为我国班级容量大,50~60人的班容量是较普遍的。这无疑给因材施教增添了困难。班级授课制除了这一公认的弊端,还有一个使中等生易处于不利地位的隐性弊端。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后,只需一个学期或稍长一点的时间,每个学生在班里就会有一个“角色定位”,这种定位是班里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共识性评价,中等生在班里得到的角色评价就是“这个学生各方面一般”,在这种评价中,中等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他人的影响力等都很一般,在这种想法指引下,中等生不易起去超越别人,也不易超越自己。与此相反,优等生在形式一片大好的高评价中,更要积极维护自己的优势,从而不断进步,这也就形成了一种教育上的“马太效应”。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例子,某中等生转学到与原来学校、班级水平相当的新的集中,为给新老师、新同学一个好印象,他会从头做起努力提高自我向好的方面发展,最后在新集体中真成了优秀学生,这个成绩令他原来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吃惊。这样的事实表明:在固定的、熟悉的群体中学习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消极的习惯性适应,形成的“角色”定位不容易让其超载自我,当他们到新的环境中,在面临新的角色定位之前,他们那种做出一各出色的学生的好胜心又被唤醒,致使其全力以赴地把最好的方面展示出来,从中也超越了自己。但是在实际教育生活中,学生转学的机会很少,班级授课制的固定模式让学生们在相当一个阶段学习在一起,这使得中等生不容易自我超越,最后真的成为一个平庸的学生。

(三)师生关系方面:

“重要他人”是教育社会学中的概念,指对人起重要作用的人或事。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从小学到大学,教师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很难为其他途径所取代的。教师缺少对中等生应有的关注,师生互动的频率低,会使自我评价能力尚未成熟的初中生,在教师的一贯漠视下其自我概念水平和抱负水平很难提高,心理发展水平也会较差。

三、改善中等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策略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开展主体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教育是提升人的地位,谋求发展个人潜能和价值的教育,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才能把学习变成求知的内存需要,才能把教育变成一个主动的过程。中等生只有具有了强烈主体意识,才能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学业上的中等不能代替他丰富个性的全面内容。中等生只有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才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才能做像优秀学生那样站直了的人。

(二)改革评价学生的策略

1、改变现有的“荣誉只属于少数人”的评价模式,让中等生多体验成功。在目前的评价模式下,中等生即努力也未必成功取得有限的荣誉,为此学校应建立一种能使更多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人得到荣誉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以学生原有的成绩为起点,以每门功课的进步作为标准外加道德约束和行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中等生看到成功希望并激发其向自我挑战。

2、教师应把评价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把评价的标准放在学生的社会化程序上。这就要求教师从多维度评价学生,不应以一个生硬的分数作为评价体系,只重视选拔性功能而无发展性功能,大部分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成为教育的消极客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师应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并将其作为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3、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心理学家将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后发现:鼓励组的学生进步最大,表扬组其次,批评组开始进步,然后直线下降,不批评不表扬组的学生成绩最差。由此可知学生进步与教师的评价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中等生就位于“不批评不表扬组”的地位,他们的成绩也因之进步最慢。

(三)教师应给中等生应有的期望,让中等生感受到教师赋予他们的任务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奥克学校实施的“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实施结果表明,中轨儿童(即中等生)最能得益于教师的有利期望,而快轨儿童(优等生)得益最少。这是因为,“对他们(中轨儿童)智力的原有期望既不像快轨儿童那样有利,也不像慢轨儿童(差生)那样不得和具有挑战性。”观察发现,中等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少,师生互动的机会最少,教师对中等生的无期望或低期望抑制了他们的进步。根据罗森塔尔的观点,教师的期望效应在中等生这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群体上最显著的。

我国学者沈贵鹏根据皮格马力翁效应用了一项衍生研究,主要研究教师对低期望者的学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对学生持有低期望往往加剧学生在学业上的失败并使学业陷入恶性循环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是强化学生行为根据,而学生又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强化来认识自己和调整自己。因此,教师应把师爱的雨露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而师爱的最高层次就是对学生的期待。

(一)加强对中等生成败归因的指导

动机的归因理论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后来维纳完善了成就动机的自我归因理论。自我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一个人在分析自己成败行为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维度归类:一是控制信念,即把成败归因于自身内部还是外部原因;二是稳定性,即原因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三是可控性,即原因可否由自己控制。个体的归因倾向将影响其对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稳定和可控制的原因,那他就可能在失败面前仍坚持努力并自信未来的成功,如果他把原因归结为稳定和不可控的原因,那么他就不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从而影响了其对目标的坚持性。

根据归因理论,老师培养中等生时应做到:

首先,引导中等生正确评价自身能力,中等生的智力正常,与优等生差异不显著,这是中等生进步的前提。之后引导中等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归因的模式,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同时预防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以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其次,通过专门的归因训练,帮助中等生消除消极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由于归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变量,它对后继学习会产生影响。从中等生非智力因素发展阶段无显著差异的结果,表明中等生在人格方面是较稳定的。要改变其中的某些方面,有时需要一些技术的处理,我们可以通过归因训练矫正不良的归因倾向,因为这将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归因训练的方法很多,对中等生比较合适的比如维纳等人(1977年)以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为依据的团体训练法,它以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起分析讨论学生成绩原因,并填写归因量表,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归因作出及时反馈,指出归因误差,引导学生作出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归因。

(二)教师应帮助中等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发挥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动机作用,培养中等生正确的角色知觉。

教师应改变中等生长期受忽视的现状,设法改变他们旧的角色意识。如班委轮值制就是一种更新角色意识的方法,当学生被赋予新角色,他会做出相应的角色行为,并且通过个人——社会比较(即与自己的过去和他人比较),吸收有关自我的积极信息,减少原有自我概念的消极成分,学生会对自我进行重新评定并作出积极评价,提高了自我概念水平。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育学生知识一个有自信和毅力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越在困难面前,越应大胆超载自我,这不仅是一种意志品质,也是人应有的一种风骨。

参考文献:

[1]何伟 《中等生成因类型分析及引导》

宁夏教育 1999(5)[2]申卫革 《通过主体性教育优化班级中等生非智力因素状况的研究》

池洲师专学报 2004(2)[3]郭娅 《缓解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教育评论 2000(1)

[4][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唐晓杰译)《课堂中的皮格马力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沈贵鹏 《罗森塔尔效应的衍生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4(3).

第二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摘要:人口老年化激发了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并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生成与发展。作为服务业的新兴业态,其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培育。本文收集了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依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5―0074―04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降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通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催生各种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经成为占第三产业很大比重的服务业。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状况

辽宁省因早于全国4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研,笔者获悉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养老服务业的种类。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主要包括:收养助养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健康保健业、健康咨询业及临终关怀等。这些产业一般都依托于相应的服务业。除收养机构中有专门的养老院(敬老院)、旅游业有专门的“夕阳红”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的照顾老人及临终关怀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外,其他产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业,最多只能算是准养老服务业。尽管如此,这些产业毕竟可以为老年人服务,它们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基础。

2、养老服务的供求情况。虽然目前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很多,却仍不能满足市场庞大的养老需求。从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供求对比表(表1)中可知:养老服务业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虽然收养机构和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但供求比仅为1:7;而家政服务等一般生活服务中仅有1/3的比例服务于老年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他休闲娱乐服务业基本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3、相关产业服务质量情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如旅游、健康咨询、家政服务及临终关怀等现代服务业年增长速度已超过100%,但服务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从表2可知,临终关怀和文化娱乐服务质量较高,客户满意度达到96.57%和82.67%;收养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疗养等服务质量一般,客户满意度在50%以上;而旅游、家政和健康咨询等服务质量客户的认可度较低,客户满意度都低于50%,尤其是健康咨询业,客户满意度不足30%。

(二)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成型的产业远未真正形成,产业发展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目前,养老服务相关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遵循的都是企业自行拟定的内部标准,导致养老服务企业众多,但服务质量标准各不相同,收费差异巨大。另外,多数养老服务业依赖政府拨款,缺乏市场竞争,这反而使行业内整体缺乏服务意识、行业监管乏力、企业管理机制落后。

2、养老服务缺口巨大。一是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以收养机构为例,辽宁省目前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865个,可提供养老床位7.6万张;初具规模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各类养老机构284家,可提供养老床位3万张。然而,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1.6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百名老人5-7张床位的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每百名老人2-3张的水平。二是服务种类单一,老年人用品稀缺。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还仅限于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其他老年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十分缺乏,甚至不能称之为养老服务业。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是家政服务和日常照料,内容比较单一。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休闲娱乐业却没有养老服务的一席之地,导致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要靠自发组织,形成老年人休闲方式单一的局面。三是供需不对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备受关注,老年人专用产品如多功能拐杖、健康床垫药枕、随身尿袋、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简易拆包裹器、坐式淋浴器、红外线内衣、磁疗软底便鞋拖鞋、老年健身器材等已开发成功,“银发经济”已应运而生。遗憾的是这些产品并未得到认可,更没能形成规模生产。老年用品供应与消费需求明显不对接。结果导致,一方面,老年人抱怨社会对老年人关心不够,没有专门的老年用品;另一方面,相关企业(或商家)抱怨养老服务需求动力不足。

3、老年服务市场不规范,服务品质低。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其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以养老机构为例,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是利用租用的民房、仓库或闲置房屋改建的老年公寓,其建筑设计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也很低,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制约养老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市场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养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辽宁省600多万的老年人口本来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老年人的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养老服务需求潜力还有待挖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就是为老人料理生活起居这些简单的事情。这种理念决定老人大多有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他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低,希望减轻子女压力,多给子女留些遗产,这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消费投入。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养老服务事业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惠国惠民的民生事业。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及对养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政策环境。但养老服务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回报低的特点,这导致市场供给能动性严重不足。根据社会政策理论,养老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服务)范畴,政府在其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政策存在法规原则性过强、体系性较差、落实难度大,并带有一定的修补性等问题。地方政策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措施,操作性很低。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导致实际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老龄产业涉及许多领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没有相配套的政策,产业

化发展无从谈起。

(三)从业人员缺口大、素质低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奇缺,相关人才培养基础也非常薄弱。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辽宁省在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养老服务业悄然兴起,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事实上,养老机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够专业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的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更是不够。同时,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甚至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四)缺乏良性的市场运行和行业监管机制

养老服务业是个新兴的产业,目前还缺乏整体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这导致企业市场定位困难,无法主动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品质。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升潜力。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的行政管理,并直接举办各级的老年人福利院。这种管理体制其实是服务提供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同

一、服务者与管理者的同一。政府部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导致政策的制定难免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同时,作为新兴的行业,养老服务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也没有行业监督机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企业间市场定位、服务品质、收费标准差异较大。这种粗放型管理状态容易导致企业遵从“一次性博弈”的游戏规则,使养老服务业无法进入“重复博弈”的良性循环状态,制约了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对策

(一)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培育模式

根据养老服务业的自身特点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养老服务业的培育可采取“1+2”的基本模式。“1+2”的基本模式是一个主导加上两个辅助的培育模式(也称“一主二辅”式培育模式)。“一个主导”是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两个辅助”分别是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和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是指政府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和产值增长的相关政策,直接扶持养老服务业。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是指依靠舆论力量转变目前的养老观念和老年人的消费理念,激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利用媒体沟通养老服务供求信息,间接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培育。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是指通过规范监管,解决养老服务业供求双方矛盾,平衡利益冲突,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1+2”的培育模式能够分别从生产因素、市场供求和市场规范的角度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促进与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舆论和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的资金投入。二是出台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养老服务业因其投入大、见效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的吸引不足,所以政府适时的资金投入无疑是对养老服务业最直接的扶持。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恐怕会使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具体做法是:第一,加强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和规划,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按计划分期划拨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的投资,并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基金”项目,为规模较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增加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提高相关专业的办学经费,并保证按期拨付;给予相关专业大学生适当的生活补助、全部或部分减免学杂费;同时,由政府投入建立专业性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由政府投资,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行全国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保证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劳动报酬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规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落实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第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除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外,对由于财力限制没有得到政府“创业基金”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方式的扶持,并出台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初期税费减免、煤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政策。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其次,发挥舆论对养老服务业的辅助培育作用,促进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为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做法是:第一,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尊老、爱老活动。转变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重小轻老”的观念,逐步形成理解、尊重老年人需求的社会风尚,支持和尊重老年消费。第二,宣传新型养老方式和养老理念。帮助老年人建立合理的养老预期、明确的养老目标,形成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结构特点理性地选择养老方式。第三,开辟养老服务产品推介节目。报道、宣传尊老敬老先进事迹;免费发布有价值的养老服务业新产品;及时报告养老服务最新研究成果等。

最后,通过监管和规范,约束企业行为,使之遵循市场规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体做法是:第一,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规范相关企业的市场行为。政策应当包括企业保证金制度及防止企业抽逃资金、违法的处罚机制等。第二,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服务规范与收费标准,组织相关企业进行行业自律,帮助企业协调纠纷等。第-二,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准入制度信用档案。针对企业提供养老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规定企业准入的基本资本金(或股本),限制企业运营中的负债比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用以监督企业诚信经营。第四,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和分流机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养老服务人员必备的知识和基本素质,以建立资格认证制度。同时,为保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制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不适合人员的分流制度,防止“铁饭碗”现象的发生。

第三篇:对Terry自主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对被试terry自主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09政一班谭素娟0902010117

摘要:通过对个案对象被试terry的长期跟踪,详细记录被试terry的有关材料,分析出个案对象被试terry产生缺乏自强自立自主能力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指导。关键词:个案研究;自主能力培养;个案指导

姓名:被试terry性别:男年龄:12岁

一、问题简述

新加坡小学实行分班制,EM1是学习成绩好的班,EM2是中等成绩的,EM3则是成绩不好的班级。被试terry是EM3的学生,被其他学生瞧不起,老师、亲戚和朋友认定他是 “笨小孩”。他因此不喜欢学校,不喜欢上学,虽然他的成绩烂到不能再烂,但他无需为学业担心,因为被试terry家里有钱,父母帮他安排好了未来。被试terry从小就被家长教育,凡事都要听大人的话,做个乖孩子,所以变只会听别人的话没有主见的人,学习成绩差,性格懦弱,动手能力低。但是被试terry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常受到各种挑战,在同学的冷嘲热讽下,开始去寻找自己缺失的东西。

二、资料搜集

(一)被试terry者被试terry背景材料

1.家庭背景

被试terry生活优越,喜欢幻想,是个大少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的爸爸,开了一家肉干厂,但不喜欢帮助别人,在被试terry爸爸妈妈的影响下,他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了。他们家还有被试terry的姐姐,有个性、自主性强她总希望妈妈能给她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她的老妈却以“爱”的名义,管这管那。总之,被试terry的一家是有个性的一家。

2.学习状况

被试terry学习成绩差,却不为学业心烦。家里由于有钱,也会请家庭教师教导他。

3.人际关系状况

在人际关系方面,由于被试terry没有主见,思想太单纯,除了国彬和文福外,交到的朋友是非常少的。被试terry经常被别的小孩子欺负,看不起,而他不知道反抗,他只会哭,连亲姐姐都鄙视他。

(二)被试terry者被试terry个人特点

1.优点

被试terry憨厚,幽默,知恩图报。真实,比较亲切。有童真的无知。

2.不足之处:

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胆小,遇事就哭,逃避承担责任。他很爱听大人的话,一次他啊被别人绑架了,男个人说不让他逃跑,他就不逃跑。

三、被试terry成长中的经历

(一)、被试terry在自己家举办的生日派对上,被别的小孩子欺负,看不起,他却不知道反抗,只会哭,连亲姐姐都鄙视他。

(二)、因为试卷上的成绩差,文福被别的同学在语言上进行污蔑,国彬和文福就和那位同学发生了争执。当教导主任问到被试terry事情的真相时,被试terry却哭丧着脸说:“我什么都没看到,我什么都不知道„„” 因此,听大人的话,却使被试terry不能维护公正,并赢不得友谊。

(三)、被试terry从小做事都要依靠别人,文福救了他,当他想要报答文福,帮助文福的妈妈端面时,却连端盘子的小事都做不好,结果把整个盘子全洒到顾客的身上了。因为这件事,被试terry回家后被妈妈教训一顿,说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

(四)、有一次被试terry遭遇绑架,面对劫匪的威吓,他淡然面对,只因他不知道绑匪是会伤害自己的。绑架被试terry后,绑匪才知道他连涂面包泡咖啡的能力都没有,手无缚鸡之力,生活自理能力极其低下。最后当文福带他一起逃跑,他也犹豫再三,认为应该听大人的话,不分好人与坏人,连绑匪的话也乖乖地听从。

(五)、而在影片的最后,被试terry慢慢转变,他学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事事听从妈妈,当父母阻止他捐献骨髓给国彬的妈妈时,被试terry独自决定这件事,挽救了国彬的母亲,赢得了友谊和别人的赞美和尊重。也因这件事,被试terry和国彬两家开始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四、个案分析

(一)、被试terry家庭富有,生活无忧无虑。被试terry的母亲很疼爱他,什么事都会替他安排好,日常生活中她什么事都要插上一脚,她自认为这是关心孩子的一种方式,自己是一位既负责任又懂得照顾孩子的好母亲。她总是教导孩子说凡事都要听大人的话,因为大人都是为孩子好,并教导他别人的事别多管,她总是强制命令孩子做事,当问题出现时,被试terry的家长总是采取比较粗略的方法去开导孩子们。

(二)、被试terry的父亲经营一家肉干厂,相比起被试terry的妈妈,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开放很多,懂得根据孩子的成长来改变教育方式,但他是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并忙于生意,不免对孩子们有所疏忽,也和被试terry的妈妈一样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三)、在学校里,处在EM3这一等级的班级里,遭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看不起。他们认为EM3的学生是不会进步的,不会出人头地的,对他们根本不抱希望。然而新来的班主任李老师却对他们很有信心,关爱他们,努力挖掘被试terry所在班级的学生的闪光点,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这些孩子,使这些孩子都有了改变和进步。

(四)、被试terry的智慧是没有问题的,就读了学校的EM3班是因为他英文数学不好。然而被试terry的独立性、自主性非常差,被人欺负只会找家长,不懂自行解决自己的事情。他妈妈连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让他做,而他也没胆子去争取做。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经过长期考察分析,造成被试terry自主能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培养被试terry的自主能力,我为被试terry设计了以下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被试terry的自主能力。

家庭环境是造成被试terry自主能力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被试terry的母亲对子女的过分关爱,过分地干预,是造成被试terry懦弱性格的重要原因。如被试terry妈妈的事事包办代替,样样安排妥当,造成了被试terry不动手、不动脑,习惯于依赖的不好习性。被试terry的母亲对孩子管得过严,限制过多,剥夺了被试terry玩的权力和学习的机会。导致被试terry失去孩子失去了天性,失去了对人和事的判断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我给家长以下几点建议:

1、家长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能力常常是需要培养的,经历的事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家长不是压制被试terry的自主意识,而是应充分利用人本来的自主意识,并加以诱导和开发,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是最起码的生存需要。有些事情最好是交给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主,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去做的事情,往往怀有极大的兴趣。对于有兴趣的事情,做起来就会主动乐做。乐做的事情,做起来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再能帮助他人做些事情,那就再好不过了。

2、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做事。

家长不要事事都替孩子来完成,应该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要掌握一些亲子沟通的语言技巧,并注意说话时的态度。不要反复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和负面语言,而应给孩子灌输正面的信息和给与正确的指点。有些事情孩子自己本来能决定,就让他们自己去决定,在孩子进行处理一件事情时,每当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时,别吝惜赞美和肯定,让孩子知道他这次做的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孩子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不要急于否定,最好的办法是举例说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策。总之,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都要对其作出肯定表示,告诉他真棒,下次会更棒,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家长应该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以增强孩子的自信。

3、家长应该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家长的榜样作用很重要,为了激发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身为家长应该首先做到。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从而提升自身素质。事实上,培养独立性、自主性要从孩子的生活常规教育开始,也就是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随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对其想法给予肯定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孩子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耐心启发他们,让孩子有判别事非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家庭教育应以孩子为本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使孩子从小“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二)、创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培养被试terry的自主能力。

学校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创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培养被试terry的自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对学校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能使被试terry越来越多地接触校外社会生活,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被试terry养成的良好品德,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提高被试terry生活自理的能力;发掘发展才能和个性;养成认真负责、活泼向上的个性品质;增强与人沟通的本领,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服务他人;提高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的心理素质。

2、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家校联系。

家长会可以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其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同时,可以向家长汇报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情况,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例如EM3班的老师应与被试terry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告知被试terry家长不能溺爱孩子,放手让terry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探讨如何为下一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提升孩子自主能力,共同努力,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3、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管理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学生自主管理的机会,首先,要做到的是注重家、校、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其次,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为目的,重视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培养能力和发展自我。最后,老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伙伴性的师生关系,能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学到什么”、“想知道什么”、“想发现什么”等,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正确对待每位学生的质疑,即使是不合理的问题,也应宽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满怀希望地探索。被试terryterry所作班级新来的老师就做到了这点,尊重学生,用引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育学生必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老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使之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并且教育学生要懂得善于交朋友,主动和同学交流学习。

(三)、唤起被试terry自主意识、促使其自主能力的形成。

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是促使被试terry自主能力形成的外部原因,然而被试terry自身努力提高自主能力是内在原因,只有内外因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促成被试terry进行自我认识。

要培养被试terry的自主能力,首先培养被试要学会自我分析,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进行自我反思,从中认识到自我能力形成的重要性,从而唤起自身的自主意识。

2、培养被试terry自我鼓舞与自我激励的能力。

父母对被试terry的过分溺爱,事事包办,样样安排妥当,已经造成了被试terry依赖父母,依赖他人,胆小怕事,萎缩不前,做事没有毅力,缺乏耐心、恒心,性格表现多自闭,社会形象也往往表现为软弱,无主见,天生一幅陪衬人的形象。被试terry要改变自身的不足,必须要进行自我鼓舞与激励,在处理事情时,要表现出自主做事情的强烈欲求。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挫折的自信,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自己尝试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尝试离开父母的感受,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

3、培养被试terry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个体为了实现外部道德的需要,自觉地控制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方式,克服种种困难,在意志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力量。自我教育过

程,就是认识和情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意志过程,最后表现为行为,即所谓“知、情、意、行”的统一。一个人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发展,是受环境影响、道德规范约束和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由低级到高级,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依赖到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

对自身自主能力的培养,争取自主选择,自主做事是一个不短的培养过程。这种培养过程一方面来自社会和学校,一方面来自家庭生活,而更为主要、更为直接是通过自身来实现的。所以说,在最初进入自主行为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选择的事情不免会有些宏大,我们要尝试着给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往往容易实现,会刺激自身的成功欲望。在这种不断成功的刺激下,自身体验到的是满足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自我的自主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六、个案指导成效

第四篇: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董梦娇 康复科学系 1003班 KF100329)

【摘要】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一个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ABA康复训练。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训练前后进行评定。结果:通过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其进行训练,个案语言能力与非语言沟通能力有所发展,刻板行为和发脾气专业语言等问题行为发生次数减少。最好用数据,能说明问题。结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减少其问题行为。

【关键词】孤独症ABA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B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autistic children for a period of three months of ABA rehabilitation.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Results: Through its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therapy training, case language ability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e developed, stereotyped behavior and tantrums and other problem behaviors occur less often.Conclusion: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therapy for autistic children communication skills, cognitive development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while reducing their problem behavior.【Key words 】ABA Autism Case Study1、问题的提出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幼年时期严重的广泛发育障碍。它以 “Kanner三联征”为主要表现,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及刻板重复行为[1]。孤独症儿童常常起病于3岁以内,早期与普通童不易区分。目前资料显示,孤独症儿童大多伴有严重的言语发展障碍,因为言语发展障碍,所以沟通及人际交往有一定障碍;部分存在自伤行为及其他问题行为。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是被证实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ABA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洛瓦斯将其应用到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经过30年的发展和完善,在90年代逐渐应用在孤独症的治疗,使很多孤独症儿童走向康复。ABA训练法可概括为,训练高度的个体化,利用强化等手段,改善儿童的不足之处,减少过度行为,把需要教授的内容分解成细小的单元,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逐一去教,最终使其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训练是长期的,伴随终身的[2,3]。

本文就一名无口语能力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ABA教学个案研究,以期探讨ABA教学对无口语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发展及行为问题改善的教育训练效果。

2、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刘某,男,湖南张家界人,2006年出生,2岁半时发现异常,在某儿童医院诊断为孤独症,在某康复中心接受了3个月的康复训练,康复效果不明显。从2012年9月于张家界市某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康复训练。

生长史:出生时为剖腹产,发现异常前与父母一起生活,接受训练无效后至6岁与奶奶一起生活,于2012年秋开始和父母生活。

教育史:个案出生后一直由母亲照顾并给他提供早期教育。后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两岁时将其全托于乡镇托儿管,其在内虽不哭不闹,但不合群独自沉浸于旋转物品中。两岁半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在某康复中心接受了3个月的康复训练,康复效果不明显。2012年9月至今于张家界某特殊教育学校语训班接受教育康复训练。

3、研究方法

3.1研究时间:2013.3---2013.5

3.2研究地点:湖南省张家界市某特殊教育学校

3.3教育评估

3.3.1个案能力评估

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首先运用访谈法向达达的老师和家长了解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然后近距离的观察其行为特点、习惯,对达达行为评估如下:

社会交往方面:缺乏交往能力,不参与同学之间的游戏或活动,不与任何人进行语言交流,只能被动接受简单指令。无同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沟通能力方面:无口语表达能力,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在手势动作提示下能遵守简单指令,喜欢发出“啊”的叫声。不会表达要求。有需求时则会发脾气、哭闹、尖叫。对陌生人不陌生。

生活自理方面:能自行脱衣服,但不会穿衣服,穿衣需要大人帮助,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会自己洗手、洗脸。大小需要老师或家长提示,喜欢忍大小便。会使用汤匙进食,但不会使用筷子。

动作行为方面:喜欢原地自身转圈。自身精力充沛,极为好动,好重复性往返跑并伴

随着大叫。喜欢玩自己的手指,喜欢边玩手指边摇头晃脑。喜欢脱裤子。

其他:偶尔会与人对视,对视能持续一到两秒钟。上课不听老师讲课,不能长时间的坐在位置上,坐下来喜欢抠墙或墙上的装饰,喜欢吃由墙体上抠下来的白色粉末。上课铃响需老师提示才能回教室上课。

3.3.2个案问题行为评定

通过观察法,对个案的问题行为进行记录与功能分析。

由于个案无口语,无法正确表达要求。当其有需求时个案则常会用刻板行为,发脾气,发出怪异声或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要求,情绪常处在焦虑不稳定之中。有时有自伤行为,喜欢用头撞墙。

3.4教育措施与实施过程

3.4.1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及制定训练目标

通过老师训练者平时观察以及与家长等熟悉了解个案的人做访谈确定儿童最喜欢的强化物、次级强化物等。制定训练目标为:提高个案注意的稳定性;发展基本语言技能;改善问题行为。

3.4.2实施训练计划

实施ABA计划要循序渐进,并依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情境、强化物等进行适时的调整。

3.4.2.1提高共同注意力

共同注意是学习的基本能力注意,可以为语言发展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笔者首先训练的是个案的共同注意力。因为个案没有语言,对一些指令也不甚理解,所以笔者从他感兴趣的物品入手(即强化物),引起他的无意注意,逐步使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进行眼神注视训练。让他坐笔者对面,手不能乱动与笔者对视;在活动中发出“看着我”的指令,要求双目对视等。使其注意相关指令,然后将注意训练融进指令课中进行。在平时的一些活动中也抓住机会提升其注意力。

3.4.2.2行为训练

ABA训练法训练时会给儿童要求,也就是指令,在帮助儿童理解和遵循指令时,笔者主要着眼于训练一些简单指令,一、二步指令,如,“坐下”、“过来”、“把椅子放好”等。指令必须是简单的,而且要统一,变化尽可能少。坚持随时随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当个案有任何不恰当行为时,都要制止这些不恰当行为,当他听从时要及时强化。因势利导,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当孩子有要求时,满足其合乎规范的行为,不恰当的要提出反要求,即他应该先做什么。因为其服从性差,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训练内容先从他感兴趣的入手,简单的指令,如,个案喜欢玩具车,指令就是“把玩具车指给我看”、“把玩具车放好”等,慢慢加强巩固,增加难度,泛化到生活中。

3.4.2.3沟通训练及情景教学

如:在要求课中人为控制的给个案刺激,引起其对某一物品的或活动的渴望,使其用姿势或语言提出要求。除设计的一对一教学时间外,每天都为儿童制造让其有自发性提要求的情景教学。做好知识的泛化。

3.5资料的采集

在教学实施之前,训练老师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和家长沟通的访谈记录了解得出个案能力评估以及个案问题行为评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对每一项目标反应进行记录,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另外每天都有老师观察记录个案言行等方面的变化。对于强化物的选择,每天与家长沟通协商出最适宜的强化物实施ABA教学。

4、结果

结果呈现是前后的变化。直观、简化、全方位

经过三个月ABA教育训练,目前个案,非语言沟通能力和口语沟通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认知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行为表现有所改善。

4.1非语言沟通能力方面

个案能基本理解老师手势、姿态等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能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需求

4.2口语沟通能力方面

个案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如:抱抱、喝水等。对有兴趣的事能听从指令。

4.3行为表现方面

个案玩手,摇头晃脑经常性行为发生次数有所减少;有模仿他人的意识,能在协助下模仿一些单纯的动作;情绪控制也有较大改善;抠墙行为发生次数减少;发出怪异声尖叫声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5、讨论

在ABA教学中要强调任务分析和强化物的重要性。经此次研究ABA教学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行为表达次数的增多,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口语的发展,能够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ABA治疗孤独症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目前没有针对孤独症的很好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教育训练改善患儿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陈艳妮主编.孤独症的诊断与康复[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4.【2】李雪荣.孤独症诊疗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7-98,160-195.【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

第五篇:对后进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实践考核表

实践课题 对后进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个案研究

姓 名 种一帆 教育层次 本科

学 号 20081370040324 省级电大 山东电大

专 业 教育管理 分 校 枣庄电大

指导教师 陈树春 教 学 点 枣庄电大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能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很多家庭素质及环境的因素导致部分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所以我们老师更有义务纠正与指导他们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在整个小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意识的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案描述

姓名:崔鑫耀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1年6月

他脑子灵活,但学习散漫,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能集中,答非所问,要么偷玩玩具,要么打扰同学。老师的问题偶尔激发了他的兴趣,便不时插嘴,并伴有离开座位。作业多次不能按时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是勉强应付,有时干脆把作业本忘在家里,甚至“弄丢了”。甚至回到家中撒谎,告诉家长没有作业,逃脱完成作业的责任。经批评教育后仍我行我素。但是这个孩子的本质不坏,不论在什么地方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对待同学也很热情。对于他的表现真是爱恨交加!

二、个案分析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环境复杂,父母在外开门诊,无暇管教自己的孩子,由奶奶抚养教育,还有一个姐姐。

2、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富裕,经常那拿零花钱出去买零食和玩具

3、家长教育态度:从小就由奶奶抚养,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对其有些溺爱,尽力满足其各种需求。

(二)问题行为分析

崔鑫耀从小由其奶奶抚养,因为娇生惯养,奶奶的迁就,一切随性,没有养成良好的一般生活习惯。再加上奶奶的文化程度过低,他也从小没有上过正规幼儿园,所以入学后学习习惯也难形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轻言放弃,甚至逃避。首先是上课要动脑,认为老师的问题有难度,便懒动脑,把注意力转移到吃和玩上;进而到完成作业上,由于作业要写要理解,便完不成作业,有时即使完成了,还是红叉叉多,怕老师批评,于是产生了一种为了摆脱作业烦恼而自我保护的方法,把作业本落在家里,或“处理”了。上课情况,总是很糟糕!每节课都要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受到批评,但是屡教不改。有时他也想改善自已目前的状况,得到老师的表扬,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缺乏恒心毅力,于是坚持了一两天,到了第三天又回到老样子。

因此,想要解决他目前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个案指导策略及实施过程

(一)家校配合,共同关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养成好习惯的教育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

认识到这一点,我特地邀请他的奶奶到校沟通,并进行多方面的调查与家访,诚恳地与其外祖母进行了多次交流,消除家长听告状的顾虑,与家长达成一致,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将扭转这个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定为首要任务。每隔几天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纠正孩子擅自减作业,作业敷衍的情况。同时我与班级的学生,担任起他的监督员,将他在学校的情况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并及时发现进步与不足。然后把他在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做得好时让家长给予表扬奖励,做得不好时让家长配合批评矫正,让他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善诱激励,体验成功

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好习惯的场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生学习的需要,影响学生一生,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努力和自我控制。

崔鑫耀的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多次批评教育效果不大。于是我彻底改变过去的师生交往方式,注意与他情感交流,循循善诱,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由简单易行的开始,从要求他完成少量的作业到他自己选择作业,利用小星星奖励的原则,克服作业上的困难,增强他完成作业的信心,并在作业本上批注“有进步,继续努力”“你真棒”等语言激励他。上课时,观察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求由几分钟慢慢向十几分钟推移,适时提出较简单的问题,让他解答,并给予表扬。如果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我就会奖励他一个小星星,并且在班级里表扬他,让他感受到动脑的乐趣,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逐渐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动力。

(三)持之以恒,加以强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经历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所以遇到反复时不能操之过急。

崔鑫耀同学在两周后出现故态萌苏的趋势,上课虽然没偷玩玩具、没打扰同学,但有些心不在焉,作业潦草。我发现后及时寻找原因,明白他缺乏主动控制自己的意志,便耐心引导他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甚至在班级中会让他担任小组长的工作,用同学和自己的力量来规范行为习惯,树立小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孩子在反复中

学会辨别,在反复中形成和巩固良好的习惯。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条件反射系统才逐渐定型和自动化,学习习惯才日趋稳定。

四、实施效果

通过对崔鑫耀同学近一个月的个案辅导,成效如下:(1)课堂行为的转变。在课堂上,已经改掉了偷玩玩具的不良习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基本能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举手发言。

(2)作业态度的变化。作业能坚持每次做,并按时交,且书面认真、干净,遇到难题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主动动脑思考,实在不能自己解决的能虚心向老师请教。

(3)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改正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后,崔鑫耀同学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明显增强,积极主动性有了提高。

五、结论与思考

(1)从以上研究可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有训练中来形成,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

(2)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教师除了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之外,还应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必要的心理规律。

(3)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的特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每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真正做到教为学所用,育为生所导,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学习习惯培养应成为课内外教育教学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

【1】李贤荣 《教育家论养成好习惯》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2】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新世纪出版社 2004 【3】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8

下载对班级中等生发展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班级中等生发展的个案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Terry自主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对Terry自主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摘要:通过对terry的家庭背景、学校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及他本人的特点跟踪观察,分析terry缺乏自主能力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关键......

    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董梦娇 康复科学系 1003班 KF100329) 【摘要】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一个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3个......

    谈对“上进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

    谈对“上进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如今的学校教育五花八门,要求大家面面俱到。为了更好的发展人,尊重人,学校教育的发展非重要。作为一位班主任老师我深有体会;就是要以学生发展......

    班级发展

    班级发展,“注重”先行 ——前进中的705班 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初级中学汤玉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一个班集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对行为偏差中学生的个案研究(合集5篇)

    对行为偏差中学生的个案研究摘要: 本文通过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中学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剖析,揭示了某些中学生行为反常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陷,而是小学教育的不足。在此基础......

    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5篇

    目 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正文 „„„„„„„......

    对班级未来发展的建议范文合集

    对班级未来发展的建议 经过一学年,我深感我们班级的学风,班风较差。我们的班级需要改革,我们需要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创建高素质的班委会。不管怎么说,班委都是能起带头作用的,班......

    对班级建议书

    对班级建议书对班级建议书1尊敬的校领导:您好!为了能让生活在校园里的人跟我们这座美丽的校园一样美丽,我自愿向学校提出以下建议:1、在学校开展“节约资源,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