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关工委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中国关工委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为了推进2001-201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达标,中国关工委以“五老”队伍为主体,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发挥“五老”的特殊优势和作用,关爱少年儿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各地关工委老同志,充分发扬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不顾年老体弱,不顾艰难危险,忘我工作,奋力拼搏,以老同志特有的各种方式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中去。他们有的深入灾区,深入受灾青少年中,踊跃为灾区少年儿童捐款捐物。据粗略统计,关工委老同志对灾区捐款捐物价值达3000多万元。在参与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关工委的领导、中国关工委及直属事业单位捐赠现金10万元整,物资计144930元;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分别向四川灾区和甘肃灾区捐赠物资计人民币150多万元和80多万元。中国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杨志海,受顾秀莲同志的委托,深入地震重灾区慰问受灾少年儿童,与他们共渡“六一”儿童节。中国关工委还向向甘肃天水遭受地震灾害的青少年捐赠了2万元资助金和1100套福娃,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给与了关心和支持。据统计,四川省关工委,今年先后收到了全国各地关工委对口捐赠的价值400多万的救灾物资和88万多元的捐款,并在其他省市关工委的支持下,成功地为受灾儿童举办了4期爱心夏令营,捐建了1个健康快乐园地,2个多媒体阅览室和20个爱心书屋。四川省关工委启动了 “爱心家庭牵手灾区受灾儿童 ‘十个一’活动”,积极参与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
二、以宣传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为主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航天精神,广泛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各地关工委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实际,通过组织宣讲、播放影视资料、图片展览、邀请亲身参加抗震救灾斗争人物作报告、讲亲身经历和座谈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信服人的数字,震撼人的生动情景,激奋人心的英雄事迹,大力宣传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情景,宣传抗震救灾模范集体和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向广大青少年大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各地关工委普遍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湖北省关工委和省司法厅,从2005年起,在全省35岁以下服刑、劳教人员中连续四年开展 “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把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关工委工作与教育改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四年来,各监狱、劳教所先后派出服刑和劳教人员1282人次,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演讲和报告,受教育青少年达476314人,在社会和青少年中反响极大。全省服刑人员在四年读书活动中受表扬的达22600人次、减刑的达2690人次、被评为文明学员的达33000人次;全省劳教人员在四年读书活动中减期2个月的有719人次、减期1个月有1634人次、记功1次的有2690人次,被评为文明学员的有3409人次,其它奖励的有105人次。
三、组织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关爱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
各地关工委主动与各种社会力量一起,共同关注和帮助失学辍学儿童、艾滋病致孤儿童、残疾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失足青少年等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2008年1月30日,中国关工委会同有关部门看望了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的失足青少年,为学员们赠书送温暖。10月份,又特地邀请了周恩来总理的侄儿周保章为学员们作了一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事迹。学员们听后深受教育。同时,中国关工委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关工委一起,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委托,第四年在云南、贵州、甘肃、湖南4省23个贫困县市开办“春蕾女童班”,先后资助了8000名贫困女童。
2008年,中国关工委举办了第五届“同在阳光下,欢乐奥运行”全国关怀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来自云南、贵州、新疆等6省14县受艾滋病影响的98名儿童,与20名长期从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青少年爱心大使,以及来自江苏、河北、云南、山西4省的近200名小伙伴一起观看了奥运会比赛,参加了夏令营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在快乐中得到成长,也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加强“五老”志愿者网吧监督工作,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09年5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关工委,联合召开了全国查处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对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查处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中国关工委和“五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迅速进行了传达学习,把参与整治“黑网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作为各级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
江苏、广东、内蒙、上海、山西、福建、安徽、甘肃、湖南、山东等地关工委还专门举办了培训班,对“五老”志愿网吧监督员进行了培训,让他们了解有关网吧监督的法律法规、监督范围、责任要求等内容,要求他们做到依法监督,科学监督,有效监督。做到对所有网吧监督的全覆盖和对未成年人上网监督、教育的全覆盖。
中国关工委和“五老”还创造了“老少共建”、“十个一”、“两代人活动站”、“160工程”、“四点半学校”、“谈心屋”等许多吸引青少年参与的载体和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到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同时,也积极参与建设“绿色网站”,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五、关注家庭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建立未成年人长效共管机制。
为了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中国关工委坚持把解决青少年思想上的难事、就学上的难题和生活上的难处作为重点,为青少年排忧解难,关心和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多样关爱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解决部分留守儿童的食宿问题。各级关工委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校外教育辅导站等载体提高监护人的监护水平,并且为留守儿童确定第二监护人,落实“代理家长”。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关爱,能和其他儿童一样,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同样进步长大成材,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于我们加入国务院妇儿工委成员单位时间较短,有些工作了解的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妇儿工委的要求,根据新的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精神,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以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关心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学习与生活,针对少年儿童成长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有组织的开展调查研究;从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角度,积极参与和推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第二篇:团中央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共青团中央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按照国务院妇儿工委部署,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各级妇联组织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有关情况如下。
一、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围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召开和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事件以及“六一”、“七一”、“十一”等纪念日、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祖国发展我成长”、“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运用红领巾小社团、少年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等载体,通过举行入队仪式、入团仪式、16岁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18岁成人宣誓仪式和“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
2、组织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雏鹰争章”、“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培养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少年军校”、“中华少年小甲A足球”等活动,提高少年儿童健康素质。
3、提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展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办好《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儿童》、《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知心姐姐》杂志等报刊,出版一大批图书,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加强中国少年先锋队网、中少在线等网络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1、努力满足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针对安全自护、心理调适、消除网瘾、预防艾滋病等问题,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心理阳光工程”、“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青春红丝带”行动等活动,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加强少年儿童卫生保健教育。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综合性咨询服务和维护合法权益实际帮助。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04年以来新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118所。
2、重点服务少年儿童特殊群体。深入推进希望工程,开展“圆梦行动”,过去5年共募集资金14.4亿元,援建希望小学4900所,资助贫困学生10万多名。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行动”,组建“留守小队”和志愿辅导员队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建“12355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专家志愿团”赴灾区,培训当地志愿者、教师及青少年工作者8000多人,面向17000多名灾区青少年学生和群众开展了心理知识宣讲。全国少工委为西部农村和地震灾区学校建立“手拉手红领巾书屋”525个。
三、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1、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团中央与司法部等部门开展了“保护未成年人在行动——2008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了网上普法大赛、普法志愿者进社区等16项活动。
2、积极做好社区教育和管理工作。团中央联合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原人事部等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首批13个城市(城区)进行试点,积累了专业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经验。普及建立全国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工作。
3、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基础。促进加强立法与司法保障,进一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地方性配套法规。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和“为了明天工程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将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落实到基层。
4、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探索建立共青团组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协调机制,开展“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120多个地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活动,及时反映了青少年的要求和呼声。
第三篇:农业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农业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农业部作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认真履行职责。2001年以来,我部在重视农村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提高的基础上,在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科学素质,缓解农村妇女贫困程度,促进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改善农村妇女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部2001—2010年配合国务院妇儿工委推进两纲达标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农村妇女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一)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针对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技术骨干,农业部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务农农民所从事的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开展了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2000多个县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共计培训农民2000多万人,有1000多万人获得绿色证书;其中,培训农村妇女600多万人,300多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与此同时,根据新时期、新形势对新型农民的能力要求,实施了旨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1至2005年共培训青年农民300万人,其中女农民约100万人,她们中的绝大多数现已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骨干和致富带头人。2006年,与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比较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培训,截止2008年底,共在967个县开展了培训工作,培训专业农民367万人,其中妇女占到30%以上。通过上述三个工程为典型代表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有力促进了受训农村妇女科技意识和种养水平的增强,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使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贡献进一步提高。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招标确定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订单培训保证就业”等机制,从2004年起,我部联合其他五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计培训农民1530万人,共转移就业1373万人;其中,培训和转移的农村妇女所占的比例达40%
左右。根据2007年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的抽样调查,受阳光工程培训后转移就业的农民月收入比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高出277.5元。阳光工程通过使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农村妇女外出就业,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开阔了她们的视野,提高了她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拓宽农村妇女就业领域和收入渠道,使农村妇女也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家庭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开展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为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部大力开展了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农村女性人才的培养。据统计,2001—2008年共计培养具有中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近250万人,其中女性人数为100万人左右。
二、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
多年来,我部大力推动以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已达到3049万户,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3.95万处。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其他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759万平方米,户用太阳房1590万平方米,太阳能校舍60万平方米,太阳灶135.68万台;已推广省柴节煤灶1.46亿户、节能炕2050万铺、节能炉3342万户。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农村妇女。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减轻农村妇女劳动强度、提升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农民大量燃烧煤炭和薪柴所产生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木柴燃烧时产生的粉尘和烟雾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沼气技术的推广,减少了传统燃料污染对农民身体造成的危害。沼气的使用,使厨房成为清洁的“无烟区”,使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农村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洁化,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卫生条件。同时,沼气技术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因畜禽养殖而造成的粪便污染,降低了蚊蝇孳生而导致的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有效的保护了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第二,减轻了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对于妇女来说,上山砍柴、背柴是一项高强度的劳动。由于过度消耗森林资源,附近可供砍伐的薪柴林日益减少,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收集到必需的燃料。在很多家庭,男劳力常年外出打工,妇女就必须承担起全部的砍柴、背柴重任。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村妇女从事炊事工作的强度,在时间和体力上解放了妇女。第三,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的使用,使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更好地体现她们的社会价值。
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扩大农村妇女受益面
多年来,我部结合农业援疆援藏和定点扶贫(恩施州4县、湘西州4县)等工作,大力开展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
中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及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妇女儿童数量较多。2008年,我部针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大的实际,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在项目及资金的安排上实行倾斜。据统计,截至11月,我部共安排西部地区各类农业投资181亿元,重点用于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沼气工程、退牧还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村一品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对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其贫困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项目美化了家园,净化了环境,减少了妇女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村家庭和谐。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贫困地区邻里关系、夫妻关系的改善,农村妇女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二)加大技术推广及培训方面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
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和劳动技能是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我部一直把技术推广及培训作为工作重点,为让更多的贫困农民特别是妇女掌握致富本领,今年我部进一步加大了在技术推广及培训方面的力度。一是投入资金1950万元,在西部94个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10万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万户。二是投入资金1050万元,在西部地区建立35个县乡科技示范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三是利
用我国和加拿大合作开展的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项目、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和中加动物健康项目对西部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投入资金1.79亿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西部地区培训农民48万人。五是投入资金4.1亿元,开展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人员113万人,其中有90多万人实现转移就业。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当地示范、推广实用农业增产增收技术,培训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使广大农村妇女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一些妇女还成为当地的农技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三)采取多种形式,注意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全方位帮扶活动。
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我部还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了捐款捐物、送书送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助学等活动,为贫困妇女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志了解了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加强了同贫困地区人民之间的感情。
四、加大法规制度建设,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
为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我部始终把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权益列为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重点,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一是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相关部门抓紧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立法工作。目前,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6月27日通过, 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下一步,我们将抓紧做好法律传出实施工作。二是积极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截止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或条例(规定),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办法。各地制定的政策法规,把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的意见》文件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被征地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补偿费,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剥夺、侵害其依法享有的土地补偿权益。
(二)进一步推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一是加强与信访、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多部门协调解决农村土地承包重大问题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以民
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等多渠道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机制。二是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到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6个县区市(其中农业部试点229个)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各试点单位对涉及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纠纷予以重点关注、认真协调、妥善解决,已累计调解仲裁580件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纠纷案件。
(三)指导地方依法落实妇女的土地承包权。我部要求各地在二轮承包后续完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不落实的问题。北京市针对郊区农村实际,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利、确权确股等多种方式,把承包土地或者相对应的权益落实到农村妇女及其子女。河北省结合信访督查督办,妥善解决二轮土地承包时出嫁女未能分得土地、妇女不能平等享受土地承包权益、离婚和丧偶妇女土地承包权益无保障等问题。
第四篇:全国总工会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全国总工会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全总女职工委员会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为契机,结合工会工作的实际和女职工工作的特点,从女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出发,组织动员女职工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
一、结合实际,确定工会女职工维权工作的总体目标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总体目标,为了全面推动《妇女纲要》在工会系统的贯彻落实,全总结合女职工工作的实际,于2001年制定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贯彻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女职工与劳动权益、女职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女职工与教育、女职工与健康、女职工与法律、女职工与环境等六个领域确定了工会女职工维权工作的总体目标。同时加强了对贯彻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每年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并通过推广各地经验,开展自查和检查等进一步推动了《妇女纲要》、《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各省(区、市)总工会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女职工发展规划和方案。与此同时,为做好工会系统贯彻《妇女纲要》数据指标监测工作,在中国工会统计年鉴的指标中,对全总承担的评估四项重点指标进行了分解,增加了性别分类统计的相关指标,为推动《妇女纲要》的贯彻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女职工的创造活力,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建功立业
组织动员女职工在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是工会的重要任务。以实施“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为载体,组织女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一是将实施“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与“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创建“工人先锋号”、“我 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活动相结合,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为女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和调动了女职工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据全国30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共举办岗位练兵、技术比武5847.9万场,许多优秀女职工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岗位的先锋和模范。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将“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与“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女职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女职工,以学历教育、女职工周末学校、女农民工夜校、网络课堂、流动课堂、在岗培训为依托,大力开展女职工素质主题教育和素质达标活动,促进了女职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746.2万名女职工学历上了新档次,784.4万名女职工技术上了新等级。
三、加强源头参与,积极推动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修订与完善 源头参与是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近年来,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先后参与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1422部次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就争取男女平等、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女职工特殊保护等问题提出工会的主张、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参与《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我们提出的增加“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内容建议被采纳;组织开展了工会系统贯彻《妇女纲要》中期评估,推动了《妇女纲要》在工会系统的落实;以温家宝总理“要重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要批示为契机,积极推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订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修订工作被国务院法制办列入2009年立法计划。同时还通过工会系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案和提案等,推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反映女职工的呼声和意愿。
四、贯彻落实工会维权观,加强女职工维权机制建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当前,呈现出劳动 关系日趋复杂化和女职工维权需求多样化的新特点,女职工维权工作更加艰巨。针对女职工维权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以推动平等协商、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女职工维权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了维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全国有13个省(区、市)将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列入《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劳动合同法》和全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中对工会依法参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做出了明确规定;全总印发了关于推进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工作季报和通报制度,将此项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全国20个省(区、市)总工会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联合下发文件;许多地方工会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通过推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宣传了国家有关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化了企业知法守法、依法用工意识,为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构筑了一道新防线。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数达到58.52万个,覆盖企业83.75万家,覆盖女职工4266.7万人,27个省(区、市)签订率达到80%以上。
五、突出工作特色,加强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针对新形势下女职工“四期”保护、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给女职工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全总女职工委员会办公室与省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合力开展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女农民工特殊权益保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女职工生产生活情况等系列调查,向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落实女职工“四期”保护待遇、维护女职工的劳动权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参与执法检查,开展普法教育、维权周活动,建立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女职工维权热线电话,提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女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旗帜鲜明地为女职工伸张正义;通过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举办知识讲座、编印宣传手册等方式,坚持普法宣传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女职工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据中国工会统计年报显示,工会负责监测的“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指标逐年上升,截止到2008底,基层工会所在企事业单位有618113 家执行了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禁忌劳动的有关规定,覆盖女职工3930万人;执行女职工“四期”享有特殊待遇有关规定的有636046家,覆盖女职工4071万。
当前,贯彻落实《妇女纲要》工作已进入重点突破、如期达标的关键阶段。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根据确定目标任务,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妇女纲要》和全总《实施方案》的全面落实和达标,为中国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五篇:民政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民政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民政部在推进2001-201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全面达标工作进程中所做的工作及相关情况如下:
一、在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中注意保障妇女儿童的社会保障权利,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等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较好地保障了城乡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同时,鉴于社会救助制度的无偿性和无差别性,城乡贫困家庭中的妇女、儿童具有同等的受助权利,获得同等的救助。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还通过实施分类施保措施,对城乡低保对象中妇女儿童的救助水平给予适当提高。
1.最低生活保障情况
我国分别于1999年、2007年在城市和农村先后全面建立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年来,低保制度日趋完善,操作管理日益规范,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底,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农村低保正在向应保尽保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民政部进一步提高低保救助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指导各地按照“重点突出、补助合理、体现差别、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推进分类施保。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分类施保制度。其中,20个省(区、市)出台了有关城市低保分类施保的政策。在农村低保方面,我部指导并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分类分档救助措施。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331.71 1 万人,全国平均低保标准221元,月人均补助162元。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4473万人,平均年低保标准为1148元,月人均补助60元。
2.农村五保供养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后,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2006年1月国务院修订公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这些都标志着农村五保供养体制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各地按照条例的要求,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法规体系。从2006年开始,民政部投入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启动为期5年的“农村五保服务机构建设霞光计划”,在乡镇建设敬老院,提高包括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的集中供养率和生活质量。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共有农村五保对象551.1万人,年人均集中供养标准2442元,分散供养标准1730元。
3.医疗救助情况
自2006年、2008年分别建立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以来,民政部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多种救助模式,初步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2009年6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医疗救助制度。各地在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时,及时将符合条件贫困家庭中的妇女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并通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帮扶等途径解决他们的医疗困难。
截至2009年一季度,全国城市医疗救助113万人次,另资助553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国农村直接救助162万人次,另资助2693万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扩大和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比例和水平。
1.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规章,为扩大妇女参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1998年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有适当的名额”。2005年下半年,民政部积极推动和呼吁在村委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中明确“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至少有一个名额”,“妇女名额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等规定。2008年2月召开了全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情况分析会,对2005年至2007年包括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在内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研究形成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2008年,民政部和全国妇联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妇女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对扩大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的比例等方面,作出了更加详实的规定。
2.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为扩大妇女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推动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委会选举,民政部和全国妇联于2004年组织编写了《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实用手册》。此外,通过制作多种宣传画、举办女“村官”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农村妇女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提高男性干部对性别平等的认识。我们还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女“村官”代表的先进事迹,为扩大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开展政策创新项目,探索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经验和途径。从2003年起,民政部在天津市塘沽区等地实施了“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 策创新示范项目”,开展了以出台有利于妇女当选的政策为中心,辅之以宣传培训、能力建设、调查研究等各项活动,调动农村妇女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强化工作手段,加强对女性参与状况的动态掌握。2007年6月,民政部在国家统计局的支持下,对民政统计报表中有关村民自治的指标设置进行了修改,重点强化了分性别统计,除保留“女村委会成员数”外,增加了“女村委会主任数”和“女村民代表数”等指标。2008年,民政部在开发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系统时,也将农村妇女参与状况单独列项、专门统计。
从最新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情况来看,全国村委会成员中的妇女平均比例为17.62%。截至2008年底,全国居委会成员总数为42.2万,女性成员占成员总数的比例为49.76%。
三、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妇女作为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妇女的社会福利水平。
1.推进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妇女作为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民政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帮助婚姻登记员掌握新法律,同时在全国开展了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
2.积极配合计生、卫生等部门,开展婚前体检、优生优育等宣传教育活动。2004年以来,民政部多次以文件形式要求基层婚姻登记机关,要积极“配合计生、卫生等部门,在婚姻登记机关举办婚前体检、优生优育等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政府投入、多方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为当事人免费提供婚姻指导、优生优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书刊。”目前,有的地区接受婚前卫生指导、咨询的人数已达婚姻登记总人数的80%以上,参加免费婚检的人数也已达到50%以上,其中未参加婚检的多为再婚、复婚以及在单位刚参加过体检的当事人。
3.开展婚姻文化建设,推进婚姻家庭和谐。一是推行结婚登记免费颁证制度;二是开展婚姻法律法规宣传;三是探索在婚姻登记机关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为婚姻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健康咨询、法律咨询、婚姻指导和心理疏导服务。
4.推动满足包括老年妇女在内的老年人养老福利服务需求。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其中,约一半为老龄妇女。民政部通过完善政策、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大力支持机构养老,不断满足老年人养老福利服务需求。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
四、推动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福利制度,切实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1.关注孤儿福利保障,推动儿童福利制度建设。2006年4月,民政部会同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部门制定和落实好孤儿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及成年后就业、住房等9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全面保障孤儿合法权益。《意见》是建国以来对孤儿生活救助和服务保障第一个综合性的福利制度安排,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2月和6月,民政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制定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的通知》和《关于制定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的指导意见》,明确全国统一的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建议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文件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最低养育标准基础上确定本地孤儿养育标准,并根据平均生活水平和物价上涨指数建立自然增长机制。
2.启动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从2006年起,依托“蓝天计划”资助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儿童福利机构。2007年,民政部进一步将“蓝天计划”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与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 了《“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截至2008年,《规划》共安排专项资助资金9.8亿元,资助了全国27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
3.继续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从2004年开始,民政部对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内残疾孤儿、弃婴实行了全覆盖的手术矫治和康复。截止到2007年底,共完成残疾孤儿手术41000例。从2008年开始建立“明天计划”长效机制,已完成手术3652例,并在全国设立了47个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
4.进一步做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工作。一是逐步完善政策。2006年10月,制定了《民政部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五年工作计划(2006-2010年)》。2009年4月出台《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二是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从2006年起,民政部开始投入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帮助艾滋病致孤儿童改善生活、教育条件,还重点资助艾滋病预防重点省建立各级救助安置指导中心。在部分省初步建立了由省、市、县分级负担、有稳定资金渠道的分类救助制度,形成了涵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纵向工作体系,较好地保障了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各项权益。三是形成了多种安置模式。包括鼓励亲属收养,积极推广家庭寄养,在社区建立家庭单元式儿童之家,在确有需要的地区改建或新建收养性服务机构,对部分孤儿进行相对集中的安置等。
5.启动实施“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2008年4月,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启动 “重生行动”。截止2009年3月底,已为6200多名符合条件的唇腭裂患者提供了手术及语训康复服务。
6.发展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各地民政部门围绕孤残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养育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特殊教育工作。一是将特殊教育与早期教育、康复训练相结合。二是科学分类,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特殊教育。三是将特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