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中央宣传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中共中央宣传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近年来,中央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各项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妇儿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优化妇儿工作舆论环境,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建立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开展维护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有力地推动了妇女儿童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宣部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
中宣部按照《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两纲)的目标责任分解要求,加强领导,明确思路,围绕重点,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工作优势,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妇女儿童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妇女儿童、保护妇女儿童、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中宣部领导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把妇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形成了由主管副部长领导、宣教局具体负责,一名处级干部进行联络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为“两纲”的目标责任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明确任务,抓好落实。按照《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职责》和“两纲”的安排,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分解任务,及时安排部署,积极协调各方,努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认真做好“两纲”研究与办理工作。协助做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我部所承担的相关责任和评估方案研究办理工作,对《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责任分解中对中宣部分工的职责,按照要求及时完成,对一些属于中央文明办管理的事项,及时 1
与中央文明办沟通和协调,就有关工作与他们协商解决。二是参加有关会议,积极献言献策。中宣部作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多次参加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组织的工作会议和有关活动,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参与了表彰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十大农民女状元”和“十大绿化女状元”“十大女能手”、“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妇女维权等活动组织评选和评比工作,派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第十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三是积极参与同妇女儿童工作有关的重大全局性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意见》,与中央文明办、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通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社会公益活动等,弘扬了社会公德和家庭传统美德。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努力发挥部门优势,协调和指导宣传机构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大力宣传“两纲”,营造了有利于妇女儿童发展的舆论环境。一是宣传妇女在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妇女、保护妇女、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宣传妇女事业的发展成就,全面展示各级妇联组织在提高妇女素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参与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妇女维权等活动组织评选和评比工作。二是参加《反对拐卖女儿童行动工作会议》、参加《关于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坛》,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两纲”的新闻宣传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宣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2006——2010)的通知》精神,做好提高广大农民健康素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关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新农村、新家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发挥多部门合作优势,配合“关爱妇女儿童,共建和谐家庭”等活动,为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与舆论支持。
四、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紧密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妇女儿童宣
传教育工作的形式,使宣教工作更具感染力和实效性。一是深化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成功经验,隆重表彰首批32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200个先进单位、105名先进工作者和60个创新案例奖、20个推广应用奖,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发展。二是扎实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分别在22个省、市举行启动仪式,在中央主要媒体推出专题专版专栏38期,举办网上访谈、专题讲座、主题论坛16场,收到感言评论20多万条,征集体会文章3万多篇。“六一”儿童节期间,组织开展“全国百万青少年‘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共有15万所中小学校参加、650多万人参与,赢得了基层广大青少年的好评。2008年,对《时事报告》杂志(中学生版)编印6期1320万册。三是不断推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组织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专项调研,制定《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推动解决网吧、网络、出版物市场、荧屏声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力度,查处取缔黑网吧2.03万家,关闭淫秽色情网站2.4万个,删除网络淫秽色情信息353万余条,收缴有害出版物3000多万件。网吧经营秩序得到了有效规范,网络淫秽色情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荧屏声频明显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大为改观。大力推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全部免费开放。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栏目增加到28个,落地覆盖1793个县,33个地方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四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参与地震灾区支教培训、卫生防疫、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使广大学生在基层生活的体验中得到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组织修订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材,编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选编》。依托高校培训研修基地分期分批培训辅导员。《时事报告》杂志(大学生版)编印6期660万册。五是认真组织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评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由5387万人利用网络、手机参加投票,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
办颁奖晚会进行表彰,社会反响强烈。印发《关于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的通知》,下发颁奖晚会光盘36万套,赠送《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读本20万册,组织“学习英雄少年、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留言活动,在北京、上海、长治、武汉、厦门等地举行现场签名,推动活动全面展开,1389万多名青少年参与。制定“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帮扶办法,保送4名高中毕业生、9名初中毕业生分别升入大学、高中并免收学费,为7名残疾少年安装假肢、拨付医疗康复补助、办理医疗保险,对牺牲的2名英雄少年家庭和36个困难家庭给予生活补助,计184万元。
五、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在抓好日常性妇女儿童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使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宣传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研制颁发《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组织湖北、上海等地文明办和社科研究机构进行研制,召开中期研讨会,在兰州、柳州、常州、重庆渝北区和厦门、广州进行两次中试。经过中国文明网公示、征求意见,形成了包括6大类75项内容252个具体标准的测评体系。采用电视电话形式进行测评工作培训,地级以上文明办800多人参加。各地测评地级以上城市(城区)138个,根据测评结果推荐评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第二篇:教育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教育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简称“两纲”)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两纲”提出的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妇女儿童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截止2008年,小学净入学率、小学女童净入学率、小学5年巩固率、初中毛入学率、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几项具体量化指标均已提前达到“两纲”规定的2010年目标要求。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2005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为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国家又调整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将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前实现国家规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补助标准,对特别困难地区加大了支持力度;对中部六省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243个县(市、区)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免除了学杂费,不收借读费。
二、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在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过程中,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满足了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新增寄宿生的寄宿 需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重点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问题,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覆盖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全国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免费向农村中小学发放了一大批教学光盘,覆盖了小学所有年级和学科。一些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利用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开设了过去没有条件开设的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
三、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积极推动各地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和管理范畴,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改建、扩建现有公办学校,增强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能力。许多城市建立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当地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为基数,按照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人数向学校拨付公用经费。一些地方加强对民办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的扶持,建立了规范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审批制度,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对符合设置标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对存在安全卫生隐患的流动人口自办学校进行了清理整顿。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基本实现了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目标。
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适龄儿童少年全面发展。
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使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各地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开展。组织创编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推行实施。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从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以及学生健康体检等方面对学校开展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学校卫生管理规范化。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导中小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五、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各级教育的普及水平。一是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人民群众接受高中教育需求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人数迅速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二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后,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并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起草完成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三是高度关注特殊教育。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在2008-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并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目前,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一些地方工程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六、实施“妇女扫盲工程”和“人口较少民族扫盲工程”,大力扫除妇女文盲。
国家高度重视妇女扫盲工作,将其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构建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统筹规划的扫盲教育长效机制,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扫盲工作。在已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将妇女扫盲工作纳入“两基”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2007年,中央财政将中央扫盲资金由8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教育部要求各地将中央扫盲资金主要用于妇女扫盲和少数民族地区扫盲工作,集中力量首先实现一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脱盲。各地在中央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将主要工作集中在妇女扫盲和少数民族扫盲上。近几年,全国脱盲人员中,妇女比例不断提高。
第三篇:国家统计局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国家统计局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根据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确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责任分解书,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两纲监测统计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圆满地完成了统计监测工作的各项任务,为全国和各地区两纲监测工作的开展和推动纲要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努力。现将我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研究设计两纲监测指标体系。自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1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后,我局曾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研究指标体系的设计问题,按照纲要目标,以及各部门统计制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两纲监测指标体系。2002年4月由国妇工委办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国妇儿工委办[2002]1号文),指导全国的两纲监测工作。
二、建立妇女儿童综合统计制度。根据两个纲要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国务院妇儿工委办拟定的两纲分性别重点统计指标目录,2004年我局制定了《妇女儿童状况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将两纲监测所需要的大部分统计指标,以及一些重要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其中,使两纲监测的有关统计指标正式纳入了国家的统计制度。根据每年各部门统计制度的变动情况,以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局每年都要对制度进行修订,以便能准确反映两纲目标实现的实际情况。
三、建立良好的部门合作机制。两纲监测工作涉及的部门多,协调工作量大,因此,部门统计人员对两纲监测工作的支持与否,对两纲监测工作的顺利执行影响很大。为了建立良好的部门合作关系,我局每年都要召开部门统计工作会议,征求部门统计人员对统计报表制度的修改意见,通报监测工作的情况,并尽可能地满足部门统计对我局统计数据的需求,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局已与有关部门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为纲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妇女儿童数据库。建立妇女儿童数据库是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也
是搞好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2005年我局开始着手妇女儿童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借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DevInfo数据库软件,首先建立了国家统计局的妇女儿童数据库,然后,以此为模版对各省、市、区和各地市的监测人员进行了多轮培训,推动各地区的数据库建设。培训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各省、市、区和全国200多个地市的统计局均已建立了本地区的妇女儿童数据库。
五、编辑出版妇女儿童统计资料。展现统计工作成果的最好方式就是出版统计资料,让更多的专家和机构分享统计数据,参与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2000年以来,我司先后出版了多本与妇女儿童发展有关的统计资料,2004年和2007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社会中女人和男人》;2006年和2008年编辑出版了《社会的进步》;2008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我局其他业务司也出版了一些与妇女儿童发展有关的统计资料,如人口、就业、安全感调查和农村贫困监测等,这些资料的公开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2009年我司将继续出版《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并将它定为每年固定的统计出版物。
六、组织各地区开展统计分析。利用收集到的监测数据,每年我局都组织各地区开展专题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对纲要目标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省市区妇儿工委办公室,以此检查、督促各地区各部门的达标工作,推动纲要目标的落实。
第四篇:团中央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共青团中央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按照国务院妇儿工委部署,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各级妇联组织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有关情况如下。
一、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围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召开和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事件以及“六一”、“七一”、“十一”等纪念日、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祖国发展我成长”、“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运用红领巾小社团、少年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等载体,通过举行入队仪式、入团仪式、16岁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18岁成人宣誓仪式和“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
2、组织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雏鹰争章”、“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培养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少年军校”、“中华少年小甲A足球”等活动,提高少年儿童健康素质。
3、提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展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办好《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儿童》、《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知心姐姐》杂志等报刊,出版一大批图书,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加强中国少年先锋队网、中少在线等网络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1、努力满足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针对安全自护、心理调适、消除网瘾、预防艾滋病等问题,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心理阳光工程”、“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青春红丝带”行动等活动,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加强少年儿童卫生保健教育。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综合性咨询服务和维护合法权益实际帮助。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04年以来新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118所。
2、重点服务少年儿童特殊群体。深入推进希望工程,开展“圆梦行动”,过去5年共募集资金14.4亿元,援建希望小学4900所,资助贫困学生10万多名。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行动”,组建“留守小队”和志愿辅导员队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建“12355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专家志愿团”赴灾区,培训当地志愿者、教师及青少年工作者8000多人,面向17000多名灾区青少年学生和群众开展了心理知识宣讲。全国少工委为西部农村和地震灾区学校建立“手拉手红领巾书屋”525个。
三、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1、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团中央与司法部等部门开展了“保护未成年人在行动——2008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了网上普法大赛、普法志愿者进社区等16项活动。
2、积极做好社区教育和管理工作。团中央联合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原人事部等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首批13个城市(城区)进行试点,积累了专业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经验。普及建立全国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工作。
3、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基础。促进加强立法与司法保障,进一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地方性配套法规。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和“为了明天工程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将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落实到基层。
4、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探索建立共青团组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协调机制,开展“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120多个地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活动,及时反映了青少年的要求和呼声。
第五篇:全国总工会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全国总工会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在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全总女职工委员会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为契机,结合工会工作的实际和女职工工作的特点,从女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出发,组织动员女职工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依法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
一、结合实际,确定工会女职工维权工作的总体目标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妇女纲要》)总体目标,为了全面推动《妇女纲要》在工会系统的贯彻落实,全总结合女职工工作的实际,于2001年制定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贯彻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女职工与劳动权益、女职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女职工与教育、女职工与健康、女职工与法律、女职工与环境等六个领域确定了工会女职工维权工作的总体目标。同时加强了对贯彻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每年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并通过推广各地经验,开展自查和检查等进一步推动了《妇女纲要》、《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各省(区、市)总工会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女职工发展规划和方案。与此同时,为做好工会系统贯彻《妇女纲要》数据指标监测工作,在中国工会统计年鉴的指标中,对全总承担的评估四项重点指标进行了分解,增加了性别分类统计的相关指标,为推动《妇女纲要》的贯彻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女职工的创造活力,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建功立业
组织动员女职工在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是工会的重要任务。以实施“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为载体,组织女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一是将实施“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与“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创建“工人先锋号”、“我 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活动相结合,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为女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和调动了女职工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据全国30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共举办岗位练兵、技术比武5847.9万场,许多优秀女职工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岗位的先锋和模范。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将“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与“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女职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女职工,以学历教育、女职工周末学校、女农民工夜校、网络课堂、流动课堂、在岗培训为依托,大力开展女职工素质主题教育和素质达标活动,促进了女职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746.2万名女职工学历上了新档次,784.4万名女职工技术上了新等级。
三、加强源头参与,积极推动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修订与完善 源头参与是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近年来,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先后参与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1422部次国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就争取男女平等、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女职工特殊保护等问题提出工会的主张、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参与《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我们提出的增加“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内容建议被采纳;组织开展了工会系统贯彻《妇女纲要》中期评估,推动了《妇女纲要》在工会系统的落实;以温家宝总理“要重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要批示为契机,积极推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订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修订工作被国务院法制办列入2009年立法计划。同时还通过工会系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案和提案等,推动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反映女职工的呼声和意愿。
四、贯彻落实工会维权观,加强女职工维权机制建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当前,呈现出劳动 关系日趋复杂化和女职工维权需求多样化的新特点,女职工维权工作更加艰巨。针对女职工维权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以推动平等协商、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女职工维权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了维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全国有13个省(区、市)将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列入《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劳动合同法》和全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中对工会依法参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做出了明确规定;全总印发了关于推进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工作季报和通报制度,将此项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全国20个省(区、市)总工会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联合下发文件;许多地方工会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通过推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宣传了国家有关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化了企业知法守法、依法用工意识,为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构筑了一道新防线。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数达到58.52万个,覆盖企业83.75万家,覆盖女职工4266.7万人,27个省(区、市)签订率达到80%以上。
五、突出工作特色,加强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针对新形势下女职工“四期”保护、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给女职工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全总女职工委员会办公室与省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合力开展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女农民工特殊权益保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女职工生产生活情况等系列调查,向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落实女职工“四期”保护待遇、维护女职工的劳动权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参与执法检查,开展普法教育、维权周活动,建立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女职工维权热线电话,提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女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旗帜鲜明地为女职工伸张正义;通过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举办知识讲座、编印宣传手册等方式,坚持普法宣传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女职工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据中国工会统计年报显示,工会负责监测的“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指标逐年上升,截止到2008底,基层工会所在企事业单位有618113 家执行了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禁忌劳动的有关规定,覆盖女职工3930万人;执行女职工“四期”享有特殊待遇有关规定的有636046家,覆盖女职工4071万。
当前,贯彻落实《妇女纲要》工作已进入重点突破、如期达标的关键阶段。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根据确定目标任务,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妇女纲要》和全总《实施方案》的全面落实和达标,为中国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