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农业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农业部作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认真履行职责。2001年以来,我部在重视农村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提高的基础上,在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科学素质,缓解农村妇女贫困程度,促进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改善农村妇女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部2001—2010年配合国务院妇儿工委推进两纲达标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农村妇女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一)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针对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技术骨干,农业部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务农农民所从事的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开展了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2000多个县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共计培训农民2000多万人,有1000多万人获得绿色证书;其中,培训农村妇女600多万人,300多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与此同时,根据新时期、新形势对新型农民的能力要求,实施了旨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1至2005年共培训青年农民300万人,其中女农民约100万人,她们中的绝大多数现已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骨干和致富带头人。2006年,与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比较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培训,截止2008年底,共在967个县开展了培训工作,培训专业农民367万人,其中妇女占到30%以上。通过上述三个工程为典型代表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有力促进了受训农村妇女科技意识和种养水平的增强,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使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贡献进一步提高。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招标确定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订单培训保证就业”等机制,从2004年起,我部联合其他五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计培训农民1530万人,共转移就业1373万人;其中,培训和转移的农村妇女所占的比例达40%
左右。根据2007年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的抽样调查,受阳光工程培训后转移就业的农民月收入比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高出277.5元。阳光工程通过使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农村妇女外出就业,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开阔了她们的视野,提高了她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拓宽农村妇女就业领域和收入渠道,使农村妇女也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家庭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开展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为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部大力开展了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农村女性人才的培养。据统计,2001—2008年共计培养具有中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近250万人,其中女性人数为100万人左右。
二、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
多年来,我部大力推动以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已达到3049万户,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3.95万处。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其他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759万平方米,户用太阳房1590万平方米,太阳能校舍60万平方米,太阳灶135.68万台;已推广省柴节煤灶1.46亿户、节能炕2050万铺、节能炉3342万户。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农村妇女。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减轻农村妇女劳动强度、提升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农民大量燃烧煤炭和薪柴所产生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木柴燃烧时产生的粉尘和烟雾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沼气技术的推广,减少了传统燃料污染对农民身体造成的危害。沼气的使用,使厨房成为清洁的“无烟区”,使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农村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洁化,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卫生条件。同时,沼气技术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因畜禽养殖而造成的粪便污染,降低了蚊蝇孳生而导致的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有效的保护了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第二,减轻了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对于妇女来说,上山砍柴、背柴是一项高强度的劳动。由于过度消耗森林资源,附近可供砍伐的薪柴林日益减少,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收集到必需的燃料。在很多家庭,男劳力常年外出打工,妇女就必须承担起全部的砍柴、背柴重任。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村妇女从事炊事工作的强度,在时间和体力上解放了妇女。第三,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的使用,使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更好地体现她们的社会价值。
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扩大农村妇女受益面
多年来,我部结合农业援疆援藏和定点扶贫(恩施州4县、湘西州4县)等工作,大力开展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
中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及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妇女儿童数量较多。2008年,我部针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大的实际,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在项目及资金的安排上实行倾斜。据统计,截至11月,我部共安排西部地区各类农业投资181亿元,重点用于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沼气工程、退牧还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村一品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对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其贫困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项目美化了家园,净化了环境,减少了妇女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村家庭和谐。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贫困地区邻里关系、夫妻关系的改善,农村妇女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二)加大技术推广及培训方面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
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和劳动技能是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我部一直把技术推广及培训作为工作重点,为让更多的贫困农民特别是妇女掌握致富本领,今年我部进一步加大了在技术推广及培训方面的力度。一是投入资金1950万元,在西部94个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10万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万户。二是投入资金1050万元,在西部地区建立35个县乡科技示范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三是利
用我国和加拿大合作开展的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项目、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和中加动物健康项目对西部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投入资金1.79亿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西部地区培训农民48万人。五是投入资金4.1亿元,开展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人员113万人,其中有90多万人实现转移就业。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当地示范、推广实用农业增产增收技术,培训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使广大农村妇女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一些妇女还成为当地的农技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三)采取多种形式,注意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全方位帮扶活动。
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我部还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了捐款捐物、送书送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助学等活动,为贫困妇女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志了解了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加强了同贫困地区人民之间的感情。
四、加大法规制度建设,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
为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我部始终把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权益列为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重点,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一是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相关部门抓紧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立法工作。目前,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6月27日通过, 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下一步,我们将抓紧做好法律传出实施工作。二是积极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截止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或条例(规定),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办法。各地制定的政策法规,把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的意见》文件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被征地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补偿费,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剥夺、侵害其依法享有的土地补偿权益。
(二)进一步推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一是加强与信访、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多部门协调解决农村土地承包重大问题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以民
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等多渠道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机制。二是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到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6个县区市(其中农业部试点229个)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各试点单位对涉及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纠纷予以重点关注、认真协调、妥善解决,已累计调解仲裁580件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纠纷案件。
(三)指导地方依法落实妇女的土地承包权。我部要求各地在二轮承包后续完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不落实的问题。北京市针对郊区农村实际,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利、确权确股等多种方式,把承包土地或者相对应的权益落实到农村妇女及其子女。河北省结合信访督查督办,妥善解决二轮土地承包时出嫁女未能分得土地、妇女不能平等享受土地承包权益、离婚和丧偶妇女土地承包权益无保障等问题。
第二篇:农业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农业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农业部作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认真履行职责。2001年以来,我部在重视农村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提高的基础上,在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科学素质,缓解农村妇女贫困程度,促进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改善农村妇女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部2001—2010年配合国务院妇儿工委推进两纲达标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农村妇女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一)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针对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技术骨干,农业部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务农农民所从事的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开展了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2000多个县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共计培训农民2000多万人,有1000多万人获得绿色证书;其中,培训农村妇女600多万人,300多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与此同时,根据新时期、新形势对新型农民的能力要求,实施了旨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1至2005年共培训青年农民300万人,其中女农民约100万人,她们中的绝大多数现已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骨干和致富带头人。2006年,与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比较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培训,截止2008年底,共在967个县开展了培训工作,培训专业农民367万人,其中妇女占到30%以上。通过上述三个工程为典型代表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有力促进了受训农村妇女科技意识和种养水平的增强,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使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贡献进一步提高。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招标确定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订单培训保证就业”等机制,从2004年起,我部联合其他五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计培训农民1530万人,共转移就业1373万人;其中,培训和转移的农村妇女所占的比例达40%左右。根据2007年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的抽样调查,受阳光工程培训后转移就业的农民月收入比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高出277.5元。阳光工程通过使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农村妇女外出就业,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开阔了她们的视野,提高了她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拓宽农村妇女就业领域和收入渠道,使农村妇女也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家庭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开展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为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部大力开展了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农村女性人才的培养。据统计,2001—2008年共计培养具有中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近250万人,其中女性人数为100万人左右。
二、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
多年来,我部大力推动以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已达到3049万户,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3.95万处。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其他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759万平方米,户用太阳房1590万平方米,太阳能校舍60万平方米,太阳灶135.68万台;已推广省柴节煤灶
1.46亿户、节能炕2050万铺、节能炉3342万户。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农村妇女。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提高农村妇
女健康水平、减轻农村妇女劳动强度、提升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农民大量燃烧煤炭和薪柴所产生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木柴燃烧时产生的粉尘和烟雾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沼气技术的推广,减少了传统燃料污染对农民身体造成的危害。沼气的使用,使厨房成为清洁的“无烟区”,使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农村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洁化,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卫生条件。同时,沼气技术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因畜禽养殖而造成的粪便污染,降低了蚊蝇孳生而导致的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有效的保护了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第二,减轻了农村妇女劳动强度。对于妇女来说,上山砍柴、背柴是一项高强度的劳动。由于过度消耗森林资源,附近可供砍伐的薪柴林日益减少,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收集到必需的燃料。在很多家庭,男劳力常年外出打工,妇女就必须承担起全部的砍柴、背柴重任。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村妇女从事炊事工作的强度,在时间和体力上解放了妇女。第三,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的使用,使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更好地体现她们的社会价值。
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扩大农村妇女受益面
多年来,我部结合农业援疆援藏和定点扶贫(恩施州4县、湘西州4县)等工作,大力开展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
中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及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妇女儿童数量较多。2008年,我部针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大的实际,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在项目及资金的安排上实行倾斜。据统计,截至11月,我部共安
排西部地区各类农业投资181亿元,重点用于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沼气工程、退牧还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村一品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对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村贫困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其贫困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项目美化了家园,净化了环境,减少了妇女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村家庭和谐。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贫困地区邻里关系、夫妻关系的改善,农村妇女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二)加大技术推广及培训方面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
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和劳动技能是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我部一直把技术推广及培训作为工作重点,为让更多的贫困农民特别是妇女掌握致富本领,今年我部进一步加大了在技术推广及培训方面的力度。一是投入资金1950万元,在西部94个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10万个,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万户。二是投入资金1050万元,在西部地区建立35个县乡科技示范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三是利用我国和加拿大合作开展的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项目、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和中加动物健康项目对西部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投入资金1.79亿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西部地区培训农民48万人。五是投入资金4.1亿元,开展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人员113万人,其中有90多万人实现转移就业。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当地示范、推广实用农业增产增收技术,培训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使广大农村妇女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一些妇女还成为当地的农技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三)采取多种形式,注意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全方位帮扶活动。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我部还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了捐款捐物、送书送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助学
等活动,为贫困妇女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志了解了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加强了同贫困地区人民之间的感情。
四、加大法规制度建设,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
为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我部始终把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权益列为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重点,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一是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相关部门抓紧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立法工作。目前,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6月27日通过, 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下一步,我们将抓紧做好法律传出实施工作。二是积极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截止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或条例(规定),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办法。各地制定的政策法规,把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的意见》文件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被征地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补偿费,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剥夺、侵害其依法享有的土地补偿权益。
(二)进一步推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一是加强与信访、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多部门协调解决农村土地承包重大问题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以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等多渠道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机制。二是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到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6个县区市(其中农业部试点229个)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各试点单位对涉及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纠纷予以重点关注、认真协调、妥善解决,已累计调解仲裁580件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纠纷案件。
(三)指导地方依法落实妇女的土地承包权。我部要求各地在二轮承包后续完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不落实的问题。北京市针对郊区农村实际,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利、确权确股等多种方式,把承包土地或者相对应的权益落实到农村妇女及其子女。河北省结合信访督查督办,妥善解决二轮土地承包时出嫁女未能分得土地、妇女不能平等享受土地承包权益、离婚和丧偶妇女土地承包权益无保障等问题。
第三篇:教育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教育部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简称“两纲”)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两纲”提出的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妇女儿童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截止2008年,小学净入学率、小学女童净入学率、小学5年巩固率、初中毛入学率、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几项具体量化指标均已提前达到“两纲”规定的2010年目标要求。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2005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为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国家又调整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将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前实现国家规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补助标准,对特别困难地区加大了支持力度;对中部六省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243个县(市、区)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免除了学杂费,不收借读费。
二、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在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过程中,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满足了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新增寄宿生的寄宿 需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重点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问题,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覆盖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全国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免费向农村中小学发放了一大批教学光盘,覆盖了小学所有年级和学科。一些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利用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开设了过去没有条件开设的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
三、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积极推动各地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和管理范畴,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改建、扩建现有公办学校,增强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能力。许多城市建立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当地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为基数,按照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人数向学校拨付公用经费。一些地方加强对民办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的扶持,建立了规范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审批制度,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对符合设置标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对存在安全卫生隐患的流动人口自办学校进行了清理整顿。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基本实现了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目标。
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适龄儿童少年全面发展。
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德育、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使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各地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开展。组织创编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推行实施。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从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以及学生健康体检等方面对学校开展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学校卫生管理规范化。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导中小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五、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各级教育的普及水平。一是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人民群众接受高中教育需求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人数迅速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二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后,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并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起草完成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三是高度关注特殊教育。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在2008-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并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目前,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一些地方工程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六、实施“妇女扫盲工程”和“人口较少民族扫盲工程”,大力扫除妇女文盲。
国家高度重视妇女扫盲工作,将其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构建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统筹规划的扫盲教育长效机制,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扫盲工作。在已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将妇女扫盲工作纳入“两基”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2007年,中央财政将中央扫盲资金由8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教育部要求各地将中央扫盲资金主要用于妇女扫盲和少数民族地区扫盲工作,集中力量首先实现一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脱盲。各地在中央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将主要工作集中在妇女扫盲和少数民族扫盲上。近几年,全国脱盲人员中,妇女比例不断提高。
第四篇:国家统计局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国家统计局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根据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确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责任分解书,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两纲监测统计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圆满地完成了统计监测工作的各项任务,为全国和各地区两纲监测工作的开展和推动纲要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努力。现将我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研究设计两纲监测指标体系。自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1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后,我局曾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研究指标体系的设计问题,按照纲要目标,以及各部门统计制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两纲监测指标体系。2002年4月由国妇工委办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国妇儿工委办[2002]1号文),指导全国的两纲监测工作。
二、建立妇女儿童综合统计制度。根据两个纲要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国务院妇儿工委办拟定的两纲分性别重点统计指标目录,2004年我局制定了《妇女儿童状况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将两纲监测所需要的大部分统计指标,以及一些重要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其中,使两纲监测的有关统计指标正式纳入了国家的统计制度。根据每年各部门统计制度的变动情况,以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局每年都要对制度进行修订,以便能准确反映两纲目标实现的实际情况。
三、建立良好的部门合作机制。两纲监测工作涉及的部门多,协调工作量大,因此,部门统计人员对两纲监测工作的支持与否,对两纲监测工作的顺利执行影响很大。为了建立良好的部门合作关系,我局每年都要召开部门统计工作会议,征求部门统计人员对统计报表制度的修改意见,通报监测工作的情况,并尽可能地满足部门统计对我局统计数据的需求,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局已与有关部门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为纲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妇女儿童数据库。建立妇女儿童数据库是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也
是搞好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2005年我局开始着手妇女儿童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借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DevInfo数据库软件,首先建立了国家统计局的妇女儿童数据库,然后,以此为模版对各省、市、区和各地市的监测人员进行了多轮培训,推动各地区的数据库建设。培训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各省、市、区和全国200多个地市的统计局均已建立了本地区的妇女儿童数据库。
五、编辑出版妇女儿童统计资料。展现统计工作成果的最好方式就是出版统计资料,让更多的专家和机构分享统计数据,参与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2000年以来,我司先后出版了多本与妇女儿童发展有关的统计资料,2004年和2007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社会中女人和男人》;2006年和2008年编辑出版了《社会的进步》;2008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我局其他业务司也出版了一些与妇女儿童发展有关的统计资料,如人口、就业、安全感调查和农村贫困监测等,这些资料的公开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2009年我司将继续出版《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并将它定为每年固定的统计出版物。
六、组织各地区开展统计分析。利用收集到的监测数据,每年我局都组织各地区开展专题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对纲要目标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省市区妇儿工委办公室,以此检查、督促各地区各部门的达标工作,推动纲要目标的落实。
第五篇:团中央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共青团中央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按照国务院妇儿工委部署,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各级妇联组织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有关情况如下。
一、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围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召开和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事件以及“六一”、“七一”、“十一”等纪念日、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祖国发展我成长”、“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运用红领巾小社团、少年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等载体,通过举行入队仪式、入团仪式、16岁居民身份证颁发仪式、18岁成人宣誓仪式和“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
2、组织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雏鹰争章”、“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培养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少年军校”、“中华少年小甲A足球”等活动,提高少年儿童健康素质。
3、提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展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办好《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儿童》、《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知心姐姐》杂志等报刊,出版一大批图书,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加强中国少年先锋队网、中少在线等网络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1、努力满足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针对安全自护、心理调适、消除网瘾、预防艾滋病等问题,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心理阳光工程”、“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青春红丝带”行动等活动,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加强少年儿童卫生保健教育。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综合性咨询服务和维护合法权益实际帮助。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04年以来新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118所。
2、重点服务少年儿童特殊群体。深入推进希望工程,开展“圆梦行动”,过去5年共募集资金14.4亿元,援建希望小学4900所,资助贫困学生10万多名。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行动”,组建“留守小队”和志愿辅导员队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建“12355青少年心理康复援助专家志愿团”赴灾区,培训当地志愿者、教师及青少年工作者8000多人,面向17000多名灾区青少年学生和群众开展了心理知识宣讲。全国少工委为西部农村和地震灾区学校建立“手拉手红领巾书屋”525个。
三、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1、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团中央与司法部等部门开展了“保护未成年人在行动——2008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了网上普法大赛、普法志愿者进社区等16项活动。
2、积极做好社区教育和管理工作。团中央联合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原人事部等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首批13个城市(城区)进行试点,积累了专业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经验。普及建立全国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工作。
3、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基础。促进加强立法与司法保障,进一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地方性配套法规。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和“为了明天工程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将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落实到基层。
4、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探索建立共青团组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协调机制,开展“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120多个地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活动,及时反映了青少年的要求和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