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些被戳穿的江湖谎言:传统武术与搏击产业现状(xiexiebang推荐)
那些被戳穿的江湖谎言:传统武术与搏击产业现状
一场太极和MMA的约架,牵连着传统武术、散打与MMA三个层面。在这个挑战背后,中国搏击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散打:与传统武术分道扬镳徐晓冬揭穿雷雷拍西瓜、“雀不飞”的骗局,李宝如非常认可:“这些把戏就像魔术似的,只有‘你知道的,我还不知道’的差别。”他叫来一个小徒弟,撩起后背衣服说,“肤色均匀”,然后退到一步之外运气发功,再掀开徒弟的衣服,脊背两侧各出现一道明显的红印。“想明白了没有,我刚才把衣服放下的时候,已经在他背上抠了。所谓的黑砂掌也是一个道理。”原什刹海体校摔跤散打教练李宝如出生于1934年,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本刊记者,从30多岁开始,他就明白了传统武术的真相。“传统武术里,只有摔跤有实战性,其他都是健身。所谓的侠客、义士,只是小说里的人物,真人我没见过,我也不相信。如果传统武术真厉害,八国联军来了,武术怎么就不行了?”李宝如自小在永定门外杨家园长大。他告诉本刊,杨家园有当时北京有名的民间训练场,在他上一辈人里,这里出了好几个摔跤名将。李宝如小时候先在训练场练“把式”(长拳),后来又练摔跤。“看场子的、大人、小孩都在那儿练,大人教小孩,摔到一定水平会有大人主动给说绊子,正规点地教几手功夫。”解放以后北京有“京跤怯把式”的说法,北京话里的“怯”指河北山东一带,北京以摔跤见长,河北和山东的长拳厉害。李宝如说,京跤没有门户,没有磕头拜帖,因此北京男孩练摔跤的人很多。“‘两两相对,扑倒为胜’,摔跤始终是实战性训练。在传统武术里头,只有摔跤进入了官方系统,这也说明摔跤是有技击性的。清朝时候有训练八旗教习的善扑营,练的就是摔跤。清朝灭亡以后,这些教习们散落到民间,教会了老百姓宫廷的摔跤技术。”解放后,摔跤和武术其他门类一起归国家体委武术处管理,1957年,国家引进了“洋跤”,即自由式摔跤和古典式摔跤,摔跤变成了一项现代体育运动,在“文革”以后,摔跤和柔道、举重三个项目归在一起成立举摔柔管理处,和传统武术的距离越来越远。1979年,他和梅惠志、王守信研发散打技术,以摔跤为主,形成了北京散打的特色。“有专项素质训练,练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打吊袋练拳,双方对战练摔功,另一个重点是腿的速度和力量,散打里腿法得分最高,拳法虽不容易得分,但可以打乱对方阵脚,摔跤又是北京队的特色,这样拳、摔、腿三项综合起来,是北京散打队的主要得分手段。”李宝如说。由此可见,散打是一项综合性的竞技搏击项目,与传统的套路武术背道而驰。李宝如回忆说,项目开展之初大家都比较谨慎,护腿板、护膝、手套、护指、头盔全套配备,后来逐渐卸下了装备,头盔、护胸都不带了,比赛的观赏性大大增强。为了提升散打队的实力,教练组经常邀请形意、八卦等拳种来队内交流,但没有任何一种拳种跟散打队员相比能占到上风。“只有大成拳勉强可以对战。”李宝如说。
MMA:抢占搏击赛事市场1998年,美籍华人安帝来到北京发展。他在美国读书时非常喜欢武术,但在当时的北京只能找到一家私人拳击馆,于是决定自己开一家,既能教人,也方便自己练。安帝主要练的项目是巴西柔术,是一项源于中国传统武术,以擒技见长的综合格斗技术。他告诉本刊记者,大约在1993年,还在读大学的他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比赛形式。“当时我弟弟拿了一盘录像带给我看,跟我说那些人居然在打架。”这场比赛便是当时刚刚创办的世界MMA顶级赛事UFC的一场比赛。巴西柔术是MMA里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有些人认为MMA正是在巴西柔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年之后,中国有了第一拨练习MMA的人。徐晓冬和他的“恶童军团”通过朋友从国外寄来的VCD摸索,李宝如的几个徒弟也在对此进行研究。“那时候没有拳馆愿意接纳他们比赛,”李宝如告诉本刊,“只能在石景山或者通州的小公园里露天打。有个徒弟写了一个报告,表达了想在国内发展MMA的愿望,托我带给了北京市武术院的领导,但当时的领导很谨慎,说这个项目国家没有牵头,下面自己发展并不合适。”
于是MMA在国内开始了从底层发展,逐渐市场化操作的过程。2005年,安帝的公司办了“英雄榜”,是国内最早的一个纯MMA商业赛事,当时在内蒙古卫视播出。安帝说,因为政策和市场不成熟,商业化一直是赛事的挑战,期间“英雄榜”曾停办过一两次。“直到十几年后,搏击赛事依然卖不出版权,相反,想找到电视台播出,赛事是要支付给电视台占屏费的”。但安帝依然相信包括MMA在内的搏击类赛事未来会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他向本刊分析道:“首先,中国的老百姓喜欢看武术。根据武管中心的数据,光是练习武术的人,全国就超过9000万人,那么观看武术比赛的人数一定更多。第二,美国有数据调查,最喜欢看MMA的人群是18~39岁的男性,这些人最喜欢的项目不是篮球、足球、橄榄球,而是MMA,在中国,18~39岁的男性人数是2.5亿。第三,只有中国才有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中国人有这种文化背景,是发展搏击赛事的良好土壤。”美籍华人安帝
MMA在赛事发源地美国也不过20多年的历史,来到中国后,终于在最近几年,有了比较快的发展。根据安帝的观察,国内搏击类赛事的热潮出现在2015年底,“当时出现了大量的赛事,2016年全国共举行了520多场搏击比赛,其中除夕当晚,就有20多场比赛在各个电视台播出。2016年全国体育赛事的电视占屏率,除了足球、篮球之外,搏击已经占到了第三位”。目前国内的搏击类赛事分为A、B、C三级,A级最高,C级最低,徐晓冬脑子活,在无人问津的C类赛事里开拓市场,如果不是最近的一连串麻烦,他坚持下去没准会等到市场爆发的那一天。但是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声称拿到几轮风投的顶级赛事,也都处在疯狂烧钱的阶段,这代表了包括MMA在内的搏击类赛事在中国起步发展的现状。“体育赛事的终极商业模式还是转播版权的销售。”安帝说,“但是目前连足球、篮球在转播版权的收益上都面临挑战,赞助还是最现实的收入来源。格斗和中国体育市场一样,前途光明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外,在政府和资本的支持下,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新增了大量比赛,这些比赛需要更多的选手来填补空白,在中国,搏击专业选手大约在200人左右,现在是供不应求的。搏击选手刘文擘现在也办了拳馆,除了教普通人训练,也培养了12个职业选手。他告诉本刊,现在每个周末,全国都有10~20个城市在搞搏击比赛,想赚钱,选手都可以去参加。但他认为一个职业选手的比赛节奏应该像美国UFC签约选手一样,每年参加3~5场比赛为宜。“每一次比赛结束之后要养伤,还要恢复训练,针对下一个对手进行比赛,打得太频繁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但很多圈内人表示,现在国内最顶级的选手,出场费多不过十几万元,有些运动员为了赚钱,必然会选择参加大量赛事,一个圈内人透露说,他认识一个非常优秀的选手,两周就打了三场比赛。“现在管理是很混乱的,应该对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频次做出限制,不然会出危险。”搏击选手刘文擘在自己的拳馆里
2015年底,一直处在自由生长状态的MMA成立了联盟组织,今年4月底,他们刚刚结束了中国第一届MMA选拔赛,各级别冠军将代表国家参加亚洲锦标赛和世界锦标赛。MMA联盟挂靠在体育总局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下面,徐晓冬以MMA的名义挑战了传统武术,遭到了武协的谴责,这让MMA联盟稍显尴尬。MMA联盟成员张戎告诉本刊记者,现在还没有MMA国家队,MMA联盟是唯一一个国际体制内的MMA机构,可以代表国家参加世界赛事。目前MMA的角色之一类似于体育经纪人。“我个人认为MMA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28~30岁,我们会在各种比赛中挑选有潜质的选手,帮他们联系比赛,进行培养,让这些运动员能更加职业化。目前亚洲实力最强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他们的运动员非常敬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比如不抽烟喝酒、控制饮食等等,现在中国大多数选手还没有这个意识。”
第二篇: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石门县扶贫办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第三篇:中国大陆西瓜产业现状与发展
中国大陆西瓜产业现状与发展
1、我国大陆西瓜生产现状
2、我国大陆西瓜市场特点
3、我国西瓜产业发展分析
4、我国西瓜产业建议对策
1.1、我国大陆西瓜主要产区
我国大陆的西瓜主产区
面积在百万亩以上的省有:
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黑龙江等
其它重点产区还有新疆、甘肃、湖南、贵州等
我国大陆的西瓜特色产区
北京、宁夏、甘肃、广西、海南、西藏等
1.2、我国大陆西瓜主要栽培模式
普通露地栽培
北方、南方多数地区6—7月采收
东北、西北地区的露地栽培(8—9月采收)
南方(广东、广西、海南的冬春季栽培)(12—4月采收)
华北、西北、东北的日光温室栽培
(4—6月采收)
北方和南方的保护地大棚栽培
2、我国大陆西瓜市场主要特点
小生产、大市场、流通程度越来越高;
消费季节性比较显著;
消费的差异性逐步形成,但仍以普通消费为主;
消费的替代性逐渐增强;总量相对平稳,人均明显下降;
品质、品牌和标准化商品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3、我国大陆西瓜生产分析
3.1西瓜生产规模年际波动较大
3.2西瓜生产的总体效益有所下降
3.3西瓜生产的品种和技术需要更新
3.4针对市场特点的生产模式具有创新力
3.1、西瓜生产规模近年来波动较大
1998年我国的西瓜生产规模超过2300万亩,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价跌卖难; 2001—2002年由于棉花销售低迷,面积下降,西瓜面积回升;
2003--2004年国家出台粮食生产直补政策,棉花价扬,西瓜面积显著减少 2007年由于面积减少,气候等因素,西瓜的市场价达到近年新高
3.2、随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和市场总体形势变化,西瓜的生产效益有所下降 西瓜甜瓜生产的比较效益仍超过大田作物;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上升;
棉花等其它经济作物的效益提高;
肥料、农药等直接生产成本增加;
2004年实行新道路法,禁止超载,增加瓜果运销成本;
国家取消有关税费,降低瓜果生产生产成本;
有关省份出台绿色通道政策,降低运销成本
3.3、生产品种与技术需要更新
品种的更新
抗逆、优质、丰产、有更多的类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的进步
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
延长地产鲜果供应期
加工,贮运保鲜方面仍不足
3.4面向市场发展的典型模式
长江三角洲浙江8424代表的西瓜品牌生产
海南冬季反季节西瓜生产
西北绿色西瓜甜瓜生产
4、我国西瓜生产今后发展对策
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应用新优品种
普及不同地区和产品类型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提高上市瓜果的商品质量,推广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发
展绿色生产
研究保护地问题,普及嫁接育苗,推广采光、保温更好的设施材料与方法
注重研究开发初级产品的深加工
发展产业化,建立注重品牌和品质的高效产销体系
4.1、以市场为导向推广适宜不同栽培条件和针对不同市场目标的优良品种
通过引进资源、种质创新等措施,尽快选育、筛选、推广适合我国各地生产条件的优良品种,重点是
推广抗逆性好,坐果性好,具有良好外观的优质新品种。在不断推出新品种的过程中,通过专利申请、品
种登录、注册专有权等工作,保护育种家的合法权益。有利我国西瓜甜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得到进一
步发展。
4.2、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发展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产品,提高商品瓜质量
根据各地产区的生态与生产条件,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市场的要求,通过综合农艺措施的系统研究,提出生产管理的量化指标,明确各类条件下的种植要求和栽培技术。积极研究制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国家
西瓜甜瓜商品标准,提倡生产者和管理部门积极采用西瓜甜瓜品牌与商标的市场信誉制度,尽快适应加入
WTO后的农产品品牌产品的竞争。
对当前西瓜甜瓜生产,特别是保护地生产中表现突出的病虫害问题,应以无公害防治为原则,将对环境和
果品的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普及对枯萎病、蔓枯病、霜霉病、美洲斑潜蝇等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科学用
药,提倡使用物理方法如海南等地区的防虫网设施栽培;使用低残留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对符合无公害防治要求的生产基地进行绿色果品认证,发展绿色瓜果的生产。
一、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HCH),滴滴涕(DDT),毒杀芬(camphechlor),二溴氯丙烷(dibromochloropane),杀虫
脒(chlordimeform),二溴乙烷(EDB),除草醚(nitrofen),艾氏剂(aldrin),狄氏剂(dieldrin),汞制剂
(Mercurycompounds),砷(arsena)、铅(acetate)类,敌枯双,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甘氟
(gliftor),毒鼠强(tetramine),氟乙酸钠(sodiumfluoroacetate),毒鼠硅(silatrane)。
二、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
甲胺磷(methamidophos),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l),对硫磷(parathion),久效磷
(monocrotophos),磷胺(phosphamidon),甲拌磷(phorate),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特丁硫磷(terbufos),甲基硫环磷(phosfolan-methyl),治螟磷(sulfotep),内吸磷(demeton),克百
威(carbofuran),涕灭威(aldicarb),灭线磷(ethoprophos),硫环磷(phosfolan),蝇毒磷
(coumaphos),地虫硫磷(fonofos),氯唑磷(isazofos),苯线磷(fenamiphos)19种高毒农药不得用于
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三氯杀螨醇(dicofol),氰戊菊酯(fenvalerate)不得用于茶树上。任何
农药产品都不得超出农药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使用。
4.3、研究西瓜甜瓜保护地栽培连作重茬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嫁接与无土栽培
随着西瓜甜瓜保护地生产的发展,设施内土壤连作重茬的影响逐渐突出,应根据各地条件积极采用嫁
接栽培,选育推广适合 我国各地条件的砧木品种。根据当地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无土栽培,特别基质型
无土栽培,保证设施生产西瓜甜瓜的产量与品质。
4.4关于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
西瓜的深加工
北京的企业已经初步研究了瓜氨酸的提取,番茄红素的提取,西瓜水的加工等商品瓜初级产品的进一步
升值。具有重大前景
4.5、加强组织引导进一步做好市场产销协调,保证持续发展
利用行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做好市场调研和产销协调,避免丰收之后的瓜贱伤农。
有关主管部门通过知名品牌认定、保护,有关标准的宣传、落实,市场及品种种子信息的发布传播等方
式引导扶持支柱产业
生产者应树立市场意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和风险意识
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的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刘君璞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 450009)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的统一与规范,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农业部在2002年提出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据此大力发展无公害西、甜瓜标准化生产,将是今后我国西、甜瓜产业工作的重点。笔者就我国当前无公害西、甜瓜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动其发展提出一些初步建议,仅供参考。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发展现状
为适应“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中无公害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年发布实施了无公害西瓜、甜瓜(哈密瓜)的国家行业标准。据标准的有关规定,目前对无公害西瓜、甜瓜果实的卫生要求主要是针对乐果、多菌灵、辛硫磷、溴氰菊酯、百菌清等农药残留含量,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等化肥残留含量和汞、铜、砷、氟、铅、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不得超标(剧毒、高毒农药不得在西瓜、甜瓜上使用及检出);产地环境标准主要是针对空气中二氧化硫、氯化物含量不能超标;灌溉水质中铬、汞、铅、镉、砷等重金属和挥发酚、氟化物、石油类物质等含量不能超标;土壤中铬、汞、铅、镉、砷等重金属含量不能超标。在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技术规程中强调了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中禁用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除草醚,汞制剂,砷、铅类,敌枯霜,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内吸磷,水胺硫磷,杀虫脒等数10种农药品种。农药使用中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不同药剂的合理混用与交替使用,提倡利用物理与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
从近年来我国西、甜瓜生产整体情况看,严格遵循国家无公害西、甜瓜行业标准生产的比例仍不高,而能够通过有关管理部门检测认证的企业(产区)及商品瓜品牌更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数10个企业(产区)获得了省部级西、甜瓜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过量使用化肥、滥用农药及部分产地的环境污染。随着市场消费导向和无公害生产标准的建立与监管,更多的生产者认识到,生产同样品种的西、甜瓜,能否遵循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产品的市场效益是迥然不同的。
根据初步调研,目前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发展较快的有: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甘肃、山东、湖北、江西、黑龙江、上海等省、市。如河北省早在2001年已颁布实施了省级西瓜、甜瓜无公害生产标准(DBl3/T455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DB13/T465无公害甜瓜生产技术规程),江苏省在2001年也颁布了省级无公害保护地西瓜生产技术规程,安徽省在2002年颁布了省级嫁接稀植无公害无籽西瓜生产种苗质量、嫁接育苗、栽培技术、商品果等系列标准及规程。有一些主产区制订了地方性无公害瓜菜生产技术规程。这些地方性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促进了无公害西、甜瓜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并为这些地区的相关企业和生产者带来了直接效益。还有一些产区和生产企业申报了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许多省、区已根据农业部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出并实施了包括西、甜瓜在内的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标。
河南省作为我国西、甜瓜主产区,各级政府与生产者日益重视无公害瓜菜标准化生产工作。如扶沟县江村镇每年的无籽西瓜总产量达1亿kg左右;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引进的黑蜜2号、黑蜜5号无籽西瓜抗病高产。2002年发展绿色无公害西瓜4000hm2。中牟县自2002年开始实行无公害瓜菜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西瓜生产面积6666.7hm2,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县政府出台了“无公害西瓜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等一系列配套标准,并由技术监督局牵头组建了县级无公害瓜菜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进入市场的瓜菜免费检验后发放“瓜菜放心卡”,凭卡上市,促进了优质瓜果的销售。
浙江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由省农业厅统一负责认定与监管,计划在“十五”期间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0个,2003年计划认证100个。要求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达到相应的环境标准,建立相应的生产规程,生产的农产品达到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有注册商标。如嘉兴市秀洲区1998年引进精品小西瓜特小凤等品种后,开展了以“丰禾”品牌为主的无公害特色西瓜生产,实现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产品质量、包装标签、贮运保鲜等均有标准可依,生产的无公害西瓜销往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山东省2002年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无公害瓜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设立苍山县和肥城市2个核心示范区和惠民、莘县、博兴、济阳、齐河5处重点推广基地县。项目完成后示范区的瓜菜产品农药残留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硝酸盐含量降低30%以上,保证示范区瓜菜质量符合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行业标准。高青县西瓜常年播种面积在6666.7hm2以上,总产40万t以上;2002年正式成为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生产的“青苑”牌西瓜,经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济南)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东明、昌乐、莘县、临沂等产区均突出科技导向,引进、推广高抗优质品种;测土配方,合理使用化肥,注重施用有机肥;利用生态栽培综合防治病虫害。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方面下工夫,使西、甜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当地有关部门还积极申报注册了有关品牌商标与无公害及绿色食品标志,生产的无公害西、甜瓜远销南北各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已得到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生产者也逐步认识到其与市场需求及效益的密切关系,其规模、比例有明显增加,但在当前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是西、甜瓜的生产与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各地西、甜瓜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的农民,每一个瓜农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可以说,在此情形下大部分地区西、甜瓜生产和销售基本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因此要进行大规模有严格质量标准的无公害西、甜瓜生产与市场流通的难度很大。如在生产中,许多生产者往往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化肥用量明显偏多,造成果实品质下降;有些生产者从降低生产成本出发,使用成本低、见效快的高毒、高残留农药,造成农药残留问题比较突出。在市场流通中,由于分散经营,流通环节普遍缺少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与营销网络,其结果不仅加大了市场经营成本,也增加了管理部门质量监测管理的难度。
其次是无公害食品方面立法工作滞后,质量标准与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门都出台了一些无公害方面的政策或法规,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较大作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因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无法设置与实施处罚条款,在执法管理中操作较难,出现了无法
可依,或因相关法律规定抽象,实施无力的现象。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担仍很不完善。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种类质量标准正在制定或刚刚完成。在已制定的标准中,对产品自身标准内容制定得比较详细,但对涉及产前、产后等相关标准的内容较少。正在实施的一些质量标准,由于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尚难以真正落实。
第3,无公害西、甜瓜宣传力度不够,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认识不足。2002年起农业部开始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由于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的概念刚刚接触,加之有关宣传不到位,社会上对什么样的食品是无公害食品,怎样才能生产出无公害食品,购买无公害食品应注意哪些事项,无公害食品的优点等了解的人不多。因此经常在无公害食品检测中发现高毒禁用农药的残留;不少消费者还认为过去吃了几十年普通食品也没问题,普通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没多大区别。
由于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成本较高,售价也相对较高。据了解,目前无公害西、甜瓜市场售价比普通的高1~3倍,其原因既有生产成本的增加,也有进入市场前的检测认证、包装等方面增加的成本。然而由于认识问题,消费者往往期望以普通西、甜瓜的价格购买到优质、通过检测认证的无公害西、甜瓜,从而造成市场上无公害西、甜瓜难以形成气候,成为制约其生产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如2001年安徽合肥丰田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西瓜,当地质量检测机构执行DB34/207—2000标准,使其获得了检测合格证。但该公司商品瓜进入超市销售,因每500g售价1.50元,1天还没卖掉100kg;而普通西瓜售价0.37元。1天卖出3000kg。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丁世和主任认为,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是广大消费者;只有消费者自觉“绿色选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4,有关无公害食品的发展投入不够。尽管各级政府对无公害食品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面对巨大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要从源头到市场准入真正把好每一道关口,还需要政府更多的专项经费扶持。当前迫切需要增强对无公害食品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推广,以及各项监管体系建设的支持,以保证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顺利落实。发展我国无公害西瓜、甜瓜生产的建议
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我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要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等水平。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当前应以确保鲜食瓜果食用安全和提高西、甜瓜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以积极推进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尽快将我国西、甜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在当前农村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主产区建立无公害西、甜瓜商品生产基地,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组织西、甜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将生产规模做大、产品质量做高、品牌做响。通过公司+农户等产业化运作,在城市设立无公害鲜食瓜果农产品专销区,采取连锁配送等营销方式,实施产、供、销一体,解决鲜食瓜果的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实现无公害西、甜瓜优质优价,降低市场风险,有效解决无公害生产及标准化问题,使农民增收。其次,在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无公害食品标准、检测、认证、技术推广、执法、信息等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国家无公害西瓜、甜瓜行业标准均已颁布实施,不少西、甜瓜主产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标准或栽培技术规程等。当前重点应做好行业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工作,使各地西、甜瓜产区能够按照统一标准与技术规程栽培与产品检测,有利于生产发展与市场开拓。不仅需进一步完善各级检验监测机构与生产基地、市场速测点的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有条件的产区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网络宣传推广与组织协调作用,在主管部门协调下使之与专业检测中心的工作有机结合,加速西、甜瓜主产区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建设。
第3,加快无公害食品的专门立法与有关宣传工作,增加政府的投入力度。落实和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有待政府尽快立法,使得无公害西、甜瓜生产法规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同样需要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让广大生产者充分认识到无公害西、甜瓜生产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效益,从而自觉实施。
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对无公害西、甜瓜生产中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及检测、执法队伍条件的改善,尤其要增加抗病虫害优质品种的育种研究与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以加快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同时应逐步加强无公害食品检测、执法队伍的建设,保证政府对无公害食品监管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第4,为保证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议对包括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在内的重要无公害农产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条件地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如在主要商品生产基地、主要消费城市、重要出口产品基地等地逐步实施挂牌监测,对符合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的生产企业准许进入特定市场销售,对各主产区采取分批定点抽查监测监督等多种措施,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得安全优质的商品瓜。
第四篇: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主要生产模式为家庭犊牛肥育场,每个家庭大约饲养250 头犊牛,他们购买体重约为100 磅(45 kg)的犊牛,主要为荷斯坦,饲养18~20 周,体重达到475~500 磅(215~227 kg)时屠宰。
2011年,加拿大1 235个农场饲养了235 037头奶公犊牛用于生产小牛肉,魁北克省占52%,安大略省占45%,其余3%来自内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中,30%是全乳饲养生产小白牛肉,约5个月龄体重达到182~205 kg出栏屠宰;70%用于生产小红牛肉,经过6-7月龄体重达到272~319 kg出栏屠宰(Greter,2012)。
1.3 奶公犊牛的饲养和福利制度
欧盟国家和北美等对小牛肉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其奶公犊牛生产利用已经专业化、研究系统化,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的奶公犊牛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日增重在屠宰日龄时普遍可以达到1.25 kg以上,各国农业部或生产协会都制定了一整套犊牛的饲养管理规范、屠宰标准、胴体和肉质评定。
奶公犊牛饲养的福利不仅仅体现在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上面,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奶公犊牛饲养标准细则,涵盖动物营养、疾病防治、动物行为和运输条件等要求。以加拿大为例,其先后在1994和1998年出版了关于奶公犊牛饲养的实施细则和福利审查手册。
1.4 奶公犊牛屠宰分割
北美肉类加工协会出版的肉类购买指南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出版的小牛肉的胴体和分割标准对小牛肉的屠宰分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包括分割部位名称、产品编号、各部位重量范围以及条形码等相关内容。
美国小牛肉质量等级依据梯形结构和肉质,主要包括:特级(Prime)、优级(Choice)、精选级(Select)、标准级(Standard)和实用级(Utility);产量等级:无。加拿大现行犊牛胴体分级由加拿大食品检疫局(CFIA)制定,胴体重在180kg以下的犊牛肉根据肉色、肌肉度和脂肪覆盖度共分3等10级,为A1、A2、A3、A4、B1、B2、B3、B4、C1和C2。
欧盟犊牛肉分级标准主要有肌肉颜色、胴体形态和脂肪覆盖3个指标,肌肉颜色以分值作为评判标准,其中1-10是评判白牛肉,11-13评判粉牛肉。胴体评判主要分为6级,针对肌肉组织的主观评定,包括S(Super-超级)、E
(Excellent-优良)、U(Very good-非常好)、R(Good-好)、O(Fair-一般)、P(Poor-差),其中每一级又分为3级。脂肪覆盖程度用数字1(Low-非常少)、2(Slight-少量)、3(Moderate-适中)、4(Fat-丰富)和5(Very Fat-非常丰富)表示,分值高则脂肪厚。
澳大利亚小牛肉按照热胴体重是否超过150 kg,分为轻型小牛肉和小牛肉两种,其中轻型小牛肉又具体分为不超过40 kg和不超过70 kg两种,小牛肉热胴体重70.1~150 kg。按肉色分为V1、V2、V3、V4和V5。
其屠宰加工后的副产品,如脂肪和脂肪酸、肠、骨头、角和蹄等在医药、食品、化工和轻工纺织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现状
2.1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方式
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荷斯坦牛。我国没有权威的奶公犊统计数据,如果按成年牛60%、繁殖率70%、繁殖后代性别比率50%及犊牛成活率95%的比率计算,奶公犊产量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97.5万头,2007年约298万多头。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对2008和2009年全国奶公犊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奶公犊的利用途径是育肥和提炼血清。曹兵海(2009)对全国范围内奶公犊牛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包括奶牛主产区的23个省(区)获得了395个样本(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其中有效样本192个,结果显示:
1)奶公犊牛的肉用利用率为69%(其中育肥利用率为54%),抽提血清利用率为31%。同时,还有部分犊牛出生后直接宰杀卖肉或卖给牛贩子等。
进入2013年,奶公犊牛饲养规模迅速增加。以黑龙江省为例,现有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养殖户出生后的奶公犊牛90%进入育肥生产领域,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过30个月左右的饲养周期,体重达到500 kg左右时以育肥牛出售,终端产品牛肉没有细分。
2.2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奶公犊牛生产水平非常落后,与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奶公犊牛生产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奶公犊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2.2.1 拥有较大的奶牛生产群体
据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统计,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 440万头,按此数据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头以上的奶公犊牛产生。
2.2.2 生产技术体系初步完善
我国在2007、2008年初步完成了奶牛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各主要省市完成了首席科学家和实验站的设立,围绕奶公犊牛生产的相关科研试验已经陆续开展。
2.2.3 国家政策和资金
政策方面,农业部在2003年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等若干关于支持奶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资金方面,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2013年,农业部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2.2.4 专业化企业
2009年4月8日,神泽集团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按照欧盟最高标准从事小牛肉一体化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以满足中国和欧洲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因此,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产业化基础,起点较高。肉牛产业发展的未来
按我国农业部和欧盟专家对奶量分析的数字折算,到2030 年,中国能繁母牛存栏将达1 500万头以上,以每年60%繁殖率、85%成活率,其中50%是公犊牛计算,届时将有382.5万头奶公犊牛出生。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奶牛资源,利用奶公犊牛进行牛肉生产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
3.1 良种繁育
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外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反映种间差异,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组织等影响,稳定可靠,多态性好,因而在家畜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李娜,2012)。据统计,我国先后引进20余个肉牛品种,杂
交改良牛约2 000万头,500 kg体重的育肥牛屠宰率58%~61%,净肉率48%~5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主育成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3个肉牛新品种(牛志,2011)。
虽然我国牛品种很多,多年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良种繁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主要肉牛品种育种思路不清晰,自主培育种牛机制不完善、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缺乏肉牛杂交改良规划等问题。
3.2 国家、行业标准
饲养标准中肉牛营养需要是肉牛饲料配方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合理利用饲料、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饲养的基础(伊涛,2010)。目前,主要有美国 NRC(2000)肉牛营养需要量、英国 ARC 肉牛饲养标准和法国 INRA 肉牛饲养标准、中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日本肉用牛饲养标准(2008)。虽然现在肉牛生产可参考的饲养标准已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内容,但是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还是很远,特别是在基层养殖户中,有些养殖户甚至用肉鸡料饲喂育肥牛,因此,如何将饲养标准在肉牛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花大量时间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提高和修正饲养标准,如2009年英国更新饲养标准,对肉牛维持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都进行了大幅度上调。目前,我国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其饲养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已有相关饲养标准,通过目标产品定位,即利用奶公犊牛生产什么样的牛肉,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提高我国肉牛产业化饲养标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日本的和牛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随着进口牛肉贸易自由化,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牛肉,日本更加重视脂肪杂交。
我国先后在2003年7月和2011年12月颁布了牛肉质量分级的农业行业标准(NY/T 676-2003)和牛胴体及鲜肉分割国家标准(GB/T 27643-2011),来指导和规范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牛肉产品的生产。2008年6月,农业部“948”项目和中法肉牛合作项目支持完成的“中国肉牛追溯系统”为我国生产可追溯牛肉进奥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制于我国牛肉产品的消费传统和消费水平的制约,目前市场上由规范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的牛肉仅占15%左右(王国桂,2006),同时,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犊牛肉分级系统,无法正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生产和选购优质小牛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食品加工、安全产生的的各个环节,要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和营养,对牛肉产品的详细说明有利于牛肉产品的销售和增加牛肉需求。在美国,同样是700磅(315 kg)重的优级和精选级胴体的价格差为每头0~140美元,因此,肉质评级体系可以使肉牛生产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通过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借鉴GMP、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推行我国牛肉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我国牛肉生产水平、牛肉质量及市场竞争力(高峰,2002),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牛肉产品,对促进肉牛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肉生产的相关部门,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要引导消费者对牛肉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牛肉生产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将市场细分,开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在关注牛肉产品本身消费的同时更要关注其产品相关的“文化附加值”,积极拓展和提高肉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培养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忠诚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未来肉牛市场的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牛肉生产企业的有力竞争,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肉牛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成熟土地资源0.21 hm2,仅为澳大利亚(25.16 hm2)0.8%;人均水资源2 292 m3,仅为加拿大(98 462 m3)2.3%(武英耀,2009),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约有 0.87 亿 hm2草地沙化、退化、盐渍化,水资源生态严重短缺,我国有 18 个省区、30%国土、60%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李季,2009)。而肉牛饲料中粗饲料饲喂量占80%左右,如果接近美国的产量,实现年产1 000万t牛肉的目标,仅肉牛产业每年就需要大约18 250万t粗饲料,因此,肉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要坚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我国粮食产量安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了保护,也间接地保护了肉牛产业发展必须的自然资源。
3.4 营养研究
肉牛养殖发达国家对于肉用犊牛的营养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1 年在犊牛营养需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奶牛营养需要(NRC)第七版,但是很显然犊牛的营养策略受研究经费所限制,并不是最佳营养需要(Amburgh,2005),NRC(2001)关于体重低于 100 kg 的犊牛营养需要是根据 100~150 kg 体重青年母牛生长需要量推算的(云强,2010)。
蛋白质是经济动物在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国外科研工作者对犊牛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展开了许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oy(1980)和Luchini(1991)认为出生 8~10 周龄犊牛料中粗蛋白质(CP)含量应为 16%~18%,而Leibholz 和 Kang(1973)认为犊牛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 15%时,可以与 18%蛋白质水平获得相同的增重效果,只是氮沉积较低。
由于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刚刚起步,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几年大量展开。1991年,我国针对后备奶犊牛的营养需要陆续展开研究;2000年以后,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刁其玉老师为代表的团队(张蓉,2008;李辉,2008;张乃峰,2008;张卫兵,2009),从营养的水平、来源、模式以及添加剂等对后备奶犊牛展开了相关的初步研究,同时部分研究者(张召兄,2007;王文奇,2006;李伟,2010)开始从奶公犊牛营养角度出发,围绕着奶公犊牛的生产利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结果更多趋向于高蛋白质犊牛料体现出较为良好的生长性能。
受生产力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和习惯的制约,我国奶牛和肉牛产业都没有对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进行深入研究和生产应用,目前,我国并没有奶公犊专用饲料和相应的提前断奶技术,因此,奶公犊养殖者不能对规模化养殖奶公犊进行设施投资。
第五篇: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武术教学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通过开设传统武术普修课、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精心选择武术的内容,充分发挥学校武术协会的作用等多种途径,推进高校的传统武术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传统武术;高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35-01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现在熟悉传统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少,传统武术被挤到了角落。本文以传统武术与学生教育的关系,探讨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武术的诠释
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术﹑套路和单势练习。传统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内功养生、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素质与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一)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但现实并非如此。经过历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日益下降。
(二)人文素质日益下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武术的课程,但是由于部分人轻体育的观念影响淡薄,有些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学还流于形式。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武术素养普遍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武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不了解,学校也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体育活动和传统武术活动的参与少之又少。进入大学以后,对传统武术的作用也不了解,上武术选修课,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更谈不上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武术文化的体验。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但传统武术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教学在高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趋薄弱,传统武术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传统武术练习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改变心血管系统,呼吸和神经系统,肌肉的应激性和稳定性。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借助于传统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坚定、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武术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中的“韵、气、形、神”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传统武术教学,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传统武术,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四、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在高校开设传统武术普修课。传统武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以要普及和推广,武术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在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传统武术选修课,但一些领导不重视,传统武术仍然得不到发展,要得到更大的普及,只有真正把传统武术教学纳入高校教育中,成为普修课,才能得到师资、课时、器材上的保障。
(二)完善传统武术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批有传统武术真学的人员,以保证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武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武术素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进行考核,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武术教练对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师进行培训,使任课老师具备更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优化传统武术武术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要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以选择短小精干、实用性强的套路,同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时配上音乐来增强传统武术课的趣味性。增加传统武术理论课课时,还要加强学生攻防技击性练习,通过攻防技术练习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充分发挥学生武术协会的作用。学生协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武术协会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各种功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武术协会还可以编排精彩的传统武术节目进行表演,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
结束语:学校教育是传统武术的摇篮,要大力普及和发展学校传统武术教学,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担当重任。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发展传统武术,不光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2.[2]白永正,王岗.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3]孙阳.武德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杨明等.论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j].一体育科技,2006,4.[5]雷鸣.论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j].襄樊学院学报,2006,9.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现在熟悉传统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少,传统武术被挤到了角落。本文以传统武术与学生教育的关系,探讨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武术的诠释
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术﹑套路和单势练习。传统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内功养生、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素质与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一)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但现实并非如此。经过历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日益下降。
(二)人文素质日益下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武术的课程,但是由于部分人轻体育的观念影响淡薄,有些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学还流于形式。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武术素养普遍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武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不了解,学校也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体育活动和传统武术活动的参与少之又少。进入大学以后,对传统武术的作用也不了解,上武术选修课,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更谈不上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武术文化的体验。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但传统武术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教学在高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趋薄弱,传统武术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传统武术练习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改变心血管系统,呼吸和神经系统,肌肉的应激性和稳定性。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借助于传统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坚定、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武术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中的“韵、气、形、神”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传统武术教学,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传统武术,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四、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在高校开设传统武术普修课。传统武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以要普及和推广,武术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在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传统武术选修课,但一些领导不重视,传统武术仍然得不到发展,要得到更大的普及,只有真正把传统武术教学纳入高校教育中,成为普修课,才能得到师资、课时、器材上的保障。
(二)完善传统武术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批有传统武术真学的人员,以保证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武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武术素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进行考核,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武术教练对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师进行培训,使任课老师具备更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优化传统武术武术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要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以选择短小精干、实用性强的套路,同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时配上音乐来增强传统武术课的趣味性。增加传统武术理论课课时,还要加强学生攻防技击性练习,通过攻防技术练习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充分发挥学生武术协会的作用。学生协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武术协会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各种功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武术协会还可以编排精彩的传统武术节目进行表演,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
结束语:学校教育是传统武术的摇篮,要大力普及和发展学校传统武术教学,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担当重任。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发展传统武术,不光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