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书展】国际藏书家古籍收藏与保护研讨会
会场实况2015年10月22日至24日,上海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发展研究院召开了这次会议,此会由本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先生主抓,他在半年前就命我跟多位藏书家联络,以商讨此事,最终得以圆满开幕。本次研讨会除了我所请来的近20位藏书家,另外还有研究院所请到的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及业界领导,有国图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先生,主任助理王红蕾女士,清华大学图书馆刘蔷老师,北大图书馆原善本部主任沈乃文老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先生、周振鹤教授、吴格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先生,以及德国国家图书馆相关专家等20余人。杨玉良院长致辞10月22日上午9点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杨光辉副院长主持。首先是由杨玉良院长致辞,而后是由张志清馆长阐述本会的意义,由我来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组织情况及其来由,之后是陈引弛书记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集体合影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学术研讨。倾听上午的研讨会的主题是“域外汉文古籍私人收藏与保护”,由张志清馆长和现居美国洛杉矶的刘冰专家主持。第一位讲演人是香港中文大学刘浩敏博士,她所讲的内容是“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她是以学者的眼光,而非藏书家的视角来解读《松荫轩印谱收藏与研究》的价值所在,这种阐述方式至少让藏书家听来有着耳目一新之感。艾思仁讲演第二位讲演人是艾思仁先生,艾先生所讲主题是“三部中文善本书的日本来源”。艾先生本是瑞典人,然而他却对中国典籍有着深入的研究,曾经主持编撰全球范围内的《中文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更何况他有着在日本留学的历史,因此他对日本的古籍流通,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通过三部来源不一的中文古籍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从而可以看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对善本书价值的认识,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冯德保先生的比较第三位讲演人则是冯德保先生,冯先生所讲题目为“Chinese Books in European Dress”,为了这个讲座,会议组织方特意安排了英文翻译,然而冯先生却说,英语对他也是外国语,他说,瑞典语更流利。在轻松与诙谐之中,冯先生将中国古版画在欧洲的流布与传播,进行了比较与探讨,他的这种比较方式是中国相关学者所稀见的视角,尤其在提问时,他告诉我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当年制作的《避暑山庄图》铜版画,至少有70部之多。这个确切数字以往我未曾得闻。林章松先生的印谱概说而后的讲演人则是林章松先生,他用大量的图片来比较同一印谱的不同版本,因为元前印谱当年的制作数量很少,因此,少有人能够将同一部印谱多部放在一起进行比勘,从而发现之间的不同之处,林先生用实际案例解释了每一部印谱先后顺序的标志,这种研究方式在以往也未曾见有人提及过。刘扬先生回答提问刘扬先生讲演的题目是“浅论中国题材西文书的收藏”,近十几年来,刘扬先生将自己的收藏重点转到了他所论述的题目上,以此为专题的藏书家,我所知道者,仅刘扬先生做出了成就。他在讲演中阐述了西文书在中国流传的历史以及最终的结局,他同时也提到了当今的国内图书馆对此类书渐渐引起重视的原因。刘冰先生刘冰先生原在上海书局工作,他是印刷界的老前辈,虽然年逾八秩,然其一身长衫,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他讲解了自己给台湾图书馆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善本的经过,以及当今的不同古籍影印方式的优与劣。小型书展探讨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是请每位藏书家带来几部自己所珍藏之本,以此在会议室内办起了小型珍本展。此次展览的侧重点,并非只是藏品的珍罕性,更多的着眼点是在其独特性与专题性。杨光辉院长在主持本会上,动了很多心思,使得这次会议的组织较为紧凑而圆满。百万塔经百万塔经证书百万塔经的印刷方式,辛德勇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会议的茶歇期间,其中项目之一就是去参观这个小型珍本展,这些展品可谓各具特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者之一,是宗旨先生带来的日本百万塔经。此经在印刷史上很有名气,我也在多个作品中见到过此塔的照片,然而实物我却是第一次得见。宗旨先生的王大隆旧藏征得宗旨先生同意,我将此塔的藏经方式上手细看,这使得我对此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宗旨先生所带来的展品中,还有几部王大隆的旧藏,即此可知,他也对稿抄校本有着特殊的偏好。冯德保先生带来的铜版画而冯德保先生带来的展品,是一张铜版画,此画曾经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场中,为某场拍卖的封面,当时的成交价可谓不菲,直到今天,我方知此画为冯先生所得,于是向他请教,为何以这等高价拍下此画?当然,此画的稀见性自不待言,但冯先生却告诉了我一个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原来此画的右下角有一方无色的钢印,这方印是我所未曾注意到者,看来,未曾买得此画源于自己查看拍品时的不仔细。我很想把这方钢印拍下来,可惜从照片中看不到其真实效果。励双杰先生下午继续开会,研讨主题为“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一)”,由吴格老师和王红蕾博士主持。励双杰讲演主题是“家谱活字本也是‘活字本’”,这个题目有些拗口,但矛头却直接指向我的言论,认为我没有把家谱归入活字本的统计数字之内。他讲演完毕之后,吴格老师命我予以回应,于是我从传统的著录方式以及当今公共图书馆的收录范围上,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励先生的这种讲演方式,很容易引起现场的互动,可见其在讲演题目上确实动了心思。而翁连溪先生的讲演则临时换了题目,他的所讲是关于两年前杭州西泠印社拍出的一部《妙法连华经》,针对此书,当时西泠印社曾经召开过学术研讨会,结论为该经为北宋刻本,而翁先生在此后又找到了一些新的证据,以佐证这个结论。虽然对于此经的版本,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辛德勇先生就在从住地前往会场的途中,跟我讲解了他对该经的判断,他是从内容以及字体比较方面,偏重于该经为北宋本,而其他的几位专家则在探讨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认定。励双杰带来的印谱厚度让众人感兴趣祁学明先生的讲演题目为“文海楼藏书观”,这个话题其实最能引起学界的关注,这种走特色收藏的路数,能够让学者了解到藏书家对当今文献的视角。辛德勇先生解答提问第二天,研讨会继续召开。上午的主题是“国内特色古籍私人收藏与研究
(二)”,由沈乃文老师和王德先生做主持人。我讲解了自己的编目方式以及看法,而辛德勇先生的讲演题目则是“绍良先生旧藏出相本《佛说阿弥陀经》刊刻年代小考”,辛老师以他那谨严的学风以及犀利的观点,仔细地分析了他所看到的这部特殊刊本。艾俊川先生而后,艾俊川先生讲解了“古代出版业的‘铜版’传说及其真实含义”。艾先生一项喜欢做专而深的专题研究,对于“铜版”这个概念,业界一直难有定论,他对这个纷乱的说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梳理。而宗旨先生则讲解了日本百万塔的价值所在,艾俊川和辛德勇不同于惯常社会所说的认定,他二人在会上跟宗旨先生做起了探讨,而这种探讨方式也正是这种会召开的价值意义所在。祁学明先生带来的影抄本因为昨天刘冰先生谈到了他给台湾以高仿真的方式影印古籍的经过,以及昌彼得先生的评价,因此,杨光辉院长组织大家前去参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刘冰先生影印的那部元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为此经是流传至今中国古籍最早的套印本,但是这种印刷方式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是同版分色印刷还是套版印刷,至今未有定论,而刘冰先生为了影印此经,他对该经的原物进行了仔细地分析,为此能够给大家呈现出一部跟原本没有太大区别的影印本。我在现场向刘冰先生请教了该经的影印方式,他的解答让我对此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沈津先生也谈到他在台北时,为了研究此经,专门将原物翻看了两天,所以他有着自己别样的见解。翁连溪先生的书口彩绘看完此经之后,杨院长又带着众人参观了复旦馆古籍库。看到如此数量巨大的线装书,让藏书家们都在感慨个人的收藏是沧海一粟。刘冰先生精心出版的原套印本下午的研讨主题是“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私人藏书家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讨论”,原定主持人是杨光辉和刘蔷老师,但因为刘老师有急事要返回,故暂由我来替代。本场研讨会还请来了校内的眭骏等相关专家,同时也请来了研究院的一些研究生,共同互动探讨古籍的保护以及人才的培养等等相关话题。到下午5点,会议基本结束,我对各位专家的光临表示了感谢,同时感谢研究院的各位师生为此会前后奔忙而付出的辛苦。套印本的扉画从细部可以看出色彩的重叠,刘冰先生说是有意印成原汁原味儿10月24日上午,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大厅召开了互动访谈会,此会的题目为“书之爱”,访谈的藏书家有辛德勇、林章松、翁连溪、艾俊川、祁学明,因为翁先生有急事,昨晚已离会,故由我代之。辛老师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回应,而林先生跟祁先生则探讨起了阳澄湖大闸蟹的来源和真伪,这样的闲篇最令学生们听着有趣。再一次走入复旦图书馆线装书库 ?
第二篇:保护儿少上网安全国际研讨会
保護兒少上網安全國際研討會
網路交友安全防制策略
一、前言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兒少喜歡透過網路結交網友,在兒少網路交友保護政策及兒少自我保護觀念不足的情況下,衍生出很多兒少因網路交友而離家或遭受性侵害的情況,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最近五年,青少年因網路交友或沉迷網路遊戲而離家個案陸續發生,至民國96年3月底止,自願性離家個案共697件,其中網路離家個案共94件,佔自願性離家的13.48%;再根據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於2006的統計報告指出,遭受網友性侵害的人數達549件,其中有404位受害者為未成年,佔受害者73.58%。故如何防制兒少因網路交友受害,是一個非常迫切且重要的課題,所以台灣終止童妓協會期望藉由舉辦保護兒少上網安全國際研討會,研議兒少網路交友安全的策略,擬邀請國外相關團體及國內的專家學者,討論重點從問題面、宣導面、政策面等三大主題,期望給國內相關人員有更多推動網路交友安全相關工作的想法。
二、舉辦時間:11月14日
(三)三、指導單位:內政部兒童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外交部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教育部
四、主辦單位:台灣終止童妓協會
五、邀請對象:美國CyberTipline、德國Jugendschutz.net、韓國KISCOM日本ECPAT / Japan Stop與IA Japan及台灣社政、警政單位
民間團體、老師及家長,共計100人
六、會議地點:國立編譯館10F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79號)
七、活動內容:
1.以兒少網路交友安全為出發點,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起研討網路交友安全防制策略。
2.會議主題:
(1)問題面:解構網路交友加害人及國內外網路交友行為調查報告
(2)宣導面:國內外網路交友安全宣導經驗分享
(3)政策面:國內外網路交友安全之立法與措施
3.流程:
保護兒少上網安全國際研討會
網路交友安全防制策略
【報名表】
◎ 會議時間:11月14日
(三)◎ 會議地點:國立編譯館10F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79號)◎ 會議流程:
◎ 會議報名表:
敬請於11月8日前傳真至02-25586616台灣終止童妓協會 聯絡人:廖奎富組長 TEL:02-25526616*25FAX:02-25586616
第三篇: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
回族是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细亚人与中国汉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我国少数民族。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本土,兼容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二元一体文化结构。伊斯兰教传人中国1300多年来,回族创造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为丰富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历史上早有“回回遍天下”之说,今天,回族仍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以西北地区居多。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人口分布和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使其文化遗产的留存与收藏呈现出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交叠并存的特征。
一、国内回族古籍文献分布状况与地域特色
遵从国内民族学界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下限界定为1949年的惯例,“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下限为1949年。其内容收录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的回族古籍文献,是指1949年前回族或其他民族译著的,以反映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碑刻及口传史料。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除上述内容外,认为凡是1949年前回回人撰述创造的书籍、铭刻、文书档案和口传史料,无论其内容是否直接以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如五代李殉的《海药本草》、明代李蛰的《藏书》、《续藏书》,清代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等,都是回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均属于回族古籍文献。
鉴于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内容浩瀚,难以统计整理,这里,笔者谨重点介绍我们收藏整理狭义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散落于全国各地。可以说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海南天涯角,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偏僻山村到繁华都市,到处都有回族古籍文献的踪迹,各地的收藏内容与形式又因地域差异而各有侧重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及十三本经及其中阿文注译本,被各地图书馆、清真寺和穆斯林民众广为收藏。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宁夏是国内回族古籍文献藏存相对丰富之地。如北京市,除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立图书馆较好地保存着珍贵的回族伊斯兰教古籍文献,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如东四清真寺还保存有大批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中文回族伊斯兰教典籍。东北回族古籍文献中,最具特色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为创建“回教圈”留下的相关书籍、报刊、档案等文献史料。华北民间保留的大量回回家谱、回族铭刻等古籍文献,印证着回族伊斯·兰文化在这一地域的发展和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西北回民起义史料、各伊斯兰教门宦的典籍及有关“西北五马”的文献史料,是西北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华东地区在明末清初以儒释经,用汉文介绍翻译伊斯兰经典的活动兴盛,这一地区印行保存的大量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不仅是该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也为伊斯兰教本上化提供了理论支点。西南地区关于赛典赤、杜文秀、白崇禧等回族人物在地方执政的记载,构成了这一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江、浙、闽、粤、海南等沿海地方出土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墓碑石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证,也是这些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在西藏、内蒙古和华中地区回族古籍文献存藏较少(表1)。这些年大陆和台湾对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家世及有关航海的文献发掘与研究颇有深度。西北地区回族特有的“小经”山文献也开始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另外,各地长期从事回族伊斯兰教教学与研究人员私人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也是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上简介了国内存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目前,回族古籍文献存量到底有多少尚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统计。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编委会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了解到的回族古籍文献的统计数字表明,已知回族古籍文献至少存有7632种(条),其中书籍1899种、铭刻1790通(个)、文书档案854件(片)、讲唱类3023条。表1统计数字虽然不尽全面(如北京市所存回族文书档案文献,但因人力有限尚未搜集整理)但大致可窥各地所收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的留存形式多种多样,有纸质的书籍、文书档案,有石质碑刻匾联,木质碑刻匾联,陶、金属等质地之铭刻和口口相传的口碑史料。记录手段有手抄、木刻、石印、铅印等。所使用文字以汉文最多,另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藏、满、蒙古等多种文字形式。这些回族古籍文献,官方保存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民间存藏于清真寺和热心回族文化的回族老人和文化人家中。二十多年的回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经历,让笔者深切感受到,除《古兰经》等阿拉伯文经典外,收存最完好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20世纪中期,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及伊斯兰教协会、民族研究所等民族宗教事务机构面向全国,尤其是民族地区征集和接管的回族古籍文献。如隶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民族图书馆(原北京文化宫民族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所藏存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那个时期通过官方面向全国征集到的。这些图书馆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因受到政府监管和法律保护大多保存完好。在民间,除以石为材的碑刻类古籍文献和深藏家中的家谱,因其难以损毁或鲜为人知得以保存外,众多回族古籍文献在各类天灾人祸中多有损毁。
总体看来,国内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保存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是存藏在国立图书馆的回族古籍文献,也因其零散难成气候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笔者在查阅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经历中,不止一次地碰到馆藏回族古籍文献自收藏以来从未被翻阅过的情形。这些被尘封腐蚀的古籍文献中,有些在首次收藏时放置的防虫纸和订书线,因长期受潮渐成粉末状而不堪触及。有些图书馆,民族古籍文献虽保存得相对较好,但管理分类欠科学,一套丛书、一种古籍散存于多个书库的情况时有发生,给读者的查询和阅读带来诸多不便。
系统抢救收集并整理出版回族古籍文献,使之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回族人口较多的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当地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发掘。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多年来,一直牵头全国的回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宁夏的各文化单位,如社会科学院、文化厅、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都积极关注和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与收藏,其中最有成就,一直坚持不懈地做此项工作的是自治区政府设立在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宁夏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兼挂“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文献研究所”牌子)。该机构成立以来(1985年成立),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机构稳定,抢救整理与研究出版回族古籍文献的工作目标明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建成国内最具吸引力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收藏种类多,内容丰富,并整理出版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回族古籍文献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鼓励。
二、宁夏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收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的定位从开始就明确为:立足宁夏,面向全国,收集整理以传承文明,研究出版以惠及世人。
(一)收藏情况
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区内外回族伊斯兰研究专家的鼎力支持,这些年,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通过文献查询、史料辑录、社会征集、实地发掘等途径,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搜集到各种珍贵的回族古籍图书600多种、回族历史报刊80余种约2000期、碑刻近800通、匾额楹联数百幅,汇集口传讲唱类回族文献近3000条(图1)。所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中,有些是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发展及其研究有重要影响,世面上难以寻觅的古籍文献。
1949年前,回族穆斯林中有三人用汉文通译了《古兰经》,他们是王静斋、刘锦标、杨敬修。这些译本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深人传播具有巨大影响,宁夏将他们三人汉文通译的《古兰经译解》(王静斋译,有甲、乙、丙三种版本)、《可兰经选本译笺》(刘锦标译)和《古兰经大义》(杨敬修译)尽数全收。《马氏宗谱》是最古老的回回民族家谱之一,该家谱记录自宋代先人马依泽应召人国修历至清光绪的三百多年里,繁衍传承后代达200万’,遍布中华大地。这一家族涌现出诸多名人大家,可谓代有人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更有马化龙、马之骥、马之骏一门三进士,今人熟悉的爱国将领马本斋、著名回族武术家马良、回族学者马以愚等均能在这部宗谱中找到位置。马氏家谱不仅展示了马氏家族生命的传承,也展示了马氏家族对中华文明的持续贡献,对于世人通过马氏家族史了解认识回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家谱一度遗失,后在美国发现,由马氏后人复制带回国内,我们得以影印收藏。我们收藏的另一珍贵回族古籍《清真先正言行略》(清刻本),是今人所见最早的系统编写回族历史人物的图书。上世纪40年代初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剔除该书中非回回人物,撰成《回教先正事略》,1982-1992年在该书基础上扩写成《回族人物志》四册本(元、明、清、近代),成为后人研究回族伊斯兰教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另外诸如《克里默解启蒙浅说》、《西来宗谱》、《天方卫真要略》、《天方尔雅》等珍稀回族古籍,有些曾被专家断言遗失,业已被我们发掘并收藏。
回族历史报刊‘是我国回族文化史上数量众多而又极为珍贵的文献,也是中国报刊史上鲜为人知而又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新闻资料。它们从不同角度,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见证了近现代回族和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哲学、经典教义、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人物、团体、经济、社会、民情风俗以及对外友好交往等丰富内涵。这些创办于清末民初的回族历史报刊,曾因时代思潮开放而蓬勃兴盛,又因时局动荡而难以完整留存。至上世纪末,尚未发现哪个机构或团体对它们进行系统抢救和整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开始着手这项工作,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80多种约2000期回族历史报刊。去年,自治区政府又立专项支持我们抢救搜集回族历史报刊。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跃上一个新平台。在我们所收藏的回族历史报刊中,全套417期的《月华》是最难得最珍贵的报刊文献。它办刊长达20年(1929-1948年),在回族文化史上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但也最零落散碎。目前我们已搜集到全套《月华》,并正着手整理出版。
(二)整理出版及社会影响
我办坚持以发掘和弘扬回族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团结为己任,以构建国内内容最全面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更好地为史学、民族学等研究者提供服务为目标,在抢救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同时,认真开展整理研究和公开出版工作,先后组织力量点校译注回族古籍文献,推出《回族古籍丛书》16种,影印出版((中国回族伊斯兰资料汇编》、《回族典藏全书》等回族古籍文献553种。
《回族古籍丛书》中的标点本《正教真诊·清真大学·希真正答》,选注本《选译详解伟嘎业》等曾被多次翻印,在回族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碑刻集成本《中国回族金石录》、古籍提要本《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等已成为世人了解认知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工具书和相关研究者案头必备史料,也是近些年来引用率较高的回族学文献成果。这些古籍整理成果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图书奖或科研成果奖。
宁夏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吴海鹰教授主编,于2008年隆重推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成果—《回族典藏全书》,是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多年搜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成果的集大成者,是回族史上第一次在国家支持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系统整理回族汉文书籍的大型工程,也是回族文化史上印制最为精美的回族文化丛书。该丛书被誉为“回回民族的四库全书”,它全套235册,收录了自五代至民国(907-1949年)约一千年间回回人译著的汉文典籍及中阿合璧等多文字典籍539种(其中宗教类210种,政史类110种,艺文类144种,科技类68种),共3000余卷,约1.2亿字。所收录典籍不乏珍本、善本和孤本,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和政府主席王正伟亲临该书首发式,亲手为它揭幕。著名回族伊斯兰学专家林松、余振贵、马明达等高度赞誉该书的出版。2007=x008年,国内各大媒体多次连续报道该书整理进度、出版情况。《回族典藏全书》,是回回民族展示民族文化,传承优良道统,表达回民心愿,弘扬爱国情感,奉献给中华文化及至世界文化的奇葩瑰宝,为国内外深人开展回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套最为原始和权威的基础材料。
另一个有分量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是历时5年(2003-2008年),由宁夏牵头、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完成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类)》(2008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是由国家民委主持的国家“十一五”文化项目,大型民族古籍《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出版标志着散落各地、面临湮没的回族古籍文献珍珠,经国家民委穿针引线,终成璀璨项链。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在回族卷项目的实施牵头工作中学习到各地收集整理民族古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获得了更多更广的回族古籍文献存藏线索,为我们今后深人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文传网http://www.xiexiebang.com,嘉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评论:古籍借阅与保护可取最大公约数
□木须虫
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工作人员表示,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的这个规定,控制历史文献的使用频率,更好地保护古籍,出发点无须质疑,毕竟许多的历史古籍是孤本,本身也是文物,并且纸质线装也很脆弱,稍有不慎可能给古籍带来损坏,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不过,古籍真正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与利用,藏之深山、束之高阁,古籍与几张废纸无异。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典籍,每个人都有平等借阅的权利。不否认能够读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对古籍借阅有较大需求的多是一些研究机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否认其他群体对古籍借阅的合理性。现实中,一些历史研究已经不是学术专利,个人兴趣、社会组织乃至商业机构,不乏类似的需求,单纯的文凭与职称不能被简单拿来当通行证。况且,历史古籍本身也很冷,受青睐的面很窄,没有谁有事无事借部看不懂没兴趣的古籍来打发时间。
古籍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即如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语境下,古籍本身可以不再是知识传播唯一的载体。比如,对历史古籍进行影印,制作复制本,或者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除特殊的研究需要原本之外,为其他借阅者提供复制的版本即可。
当然,对于首都图书馆这样的大图书馆而言,各类古籍数量庞大,全部复制备份和建立电子数据库,也是浩大的工程。在条件未竟之时,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可以理解,但是,这种限制性的保护是建立在切割公民阅读平等权利的基础上,不可持续。况且,图书馆信息化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让信息技术为优化服务所用,图书馆应主动作为,而不是固步不前抱残守缺。
法治新闻网,方圆杂志社 http://www.xiexiebang.com
编辑:whyyfm
第五篇:对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及建议探讨
对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及建议探讨
摘要:通过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可以知晓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通过浩如烟海的古籍,我们可以探究一个国家的前世今生。古籍,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用独特的文字方式,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承载着中华人民的精神智慧。古籍的保护与开发,是当下开展古籍工作的两个重点,它们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只有切实做好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才能让古籍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完美呈现。
关键词:古籍;保护;开发
古籍本身是一种非可再生的资源,与此同时古籍在流传的过程,遭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破坏,流传至今,已经处于一个百不一存的状态。如何在现阶段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如何在古籍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古籍潜在的价值,让古籍能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依然是当下开展古籍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情况并不乐观,相关工作人员还没有把该项工作当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致使古籍的散佚情况时有出现,破损古籍的修复工作滞后,古籍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失序,这一系列情况最终都造成了国有珍贵文化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一)未建立重要性认识
只有对古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才能让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思路明确、措施得当、收获成效。古籍的价值内涵丰富,它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文化价值的载体,它是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和文物遗产三者皆具的价值硕果。然而在日常的古籍工作中,大多数相关工作人员,对古籍的价值缺乏有效的认识,在工作中缺乏价值指引,造成行动和目的相背离,让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陷入自我封闭、难以发展的境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颁布和推行前,很多古籍的保存场所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古籍的多重价值身份,忽略对古籍的保护,很多古籍的存放条件恶劣,部分破损古籍被当作废品处理,古籍资源遭受大量的人为破坏;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颁布和推行后,很多古籍的保存场所和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了古籍的重要性,从各方面加强了对古籍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没有与古籍开发有机结合,反而让保护变成了一种限制,最终古籍变成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女子。同时因为古籍本身是历经岁月的物品,较为脆弱,接触使用时,需要借助专业的手法,减少二次伤害,而且古籍的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对其受众群的要求较高,这就造成长时间以来,古籍都只是局限在给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学术专家提供参考和帮助,社会大众在对古籍缺少了解的同时,也缺乏有效途径去进行古籍重要性的认知,因此古籍保护和开发能调动的力量只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这使得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后劲不足。
(二)欠缺古籍人才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我国对大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古籍藏书量已达到二千多万册,而与之相对的古籍编目和古籍修复从业人员的数目只有二百多人次。不难看出,我国古籍相关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庞大的编目和修复工作任务,无法得到有效完成,进而影响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进程。与此同时,为数不多的古籍从业人员中,有能力胜任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更是有限,相关古籍从业人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滞后,古籍工作行业面临着形势严峻的现实困境。古籍编目人员数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够,使得很多古籍藏书的编目整理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造成古籍目录信息发布的迟缓,不利于古籍保存单位的古籍量统计工作的进行,也不利于古籍爱好者书籍借读活动的开展;古籍修复人员数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够,让很多亟待修复的古籍,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也让古籍在修复过程中遭受二次损害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很多高校对古籍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滞后,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完备的古籍人才储备体系,造成在古籍的保护和开发中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大量缺乏,古籍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但是当前我用于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仅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当下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需求。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需要资金,古籍的编目修复需要资金,古籍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资金,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同时有的藏馆虽然有相应的资金,但是对于古籍的购买和引进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古籍大多都是孤本留存,除了拥有个人收藏家愿意捐赠外,藏馆较难实现古籍原本数量的扩充;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过新科技手段进行恢复和得以重现的新版古籍,大都价位较高,但是其受众群有限,使得藏馆在进行新版古籍引进的过程中望而却步。当前大多古籍保存单位和从业人员只注目于古籍的保护把相关的资金投放到对古籍保存环境的整改,对古籍修复能力的提升,没有把古籍的保护和古籍的开发结合起来,让资金的投入没有实现产出的价值,让古籍的保护工作变成了难以填满的无底洞,无形中增加了古籍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二、古籍保护和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一)改变旧有认识
我们知道古籍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古籍中的文字大多是文言文,需要相关的古籍阅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这些都造成古籍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度不高,再加上社会上对古籍的重视程度不够,宣扬传播不足,缺少让大众接近古籍、了解古籍的途径。使得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古籍的保护和开发,首先我们要加大对古籍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针对当下青年行为意识和古籍保护开发脱离的现实情况,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渠道进行古籍知识的宣扬传播,通过更为青年人接受的互联网途径,让我国的新生代认识到古籍这一文化财富的可贵,认识到古籍保护工作的紧急和迫切,把古籍保护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其次针对古籍内容晦涩难懂的问题,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要加快古籍内容现代化翻译的脚步,让古籍有一个现代化的参照本读物,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古籍、了解古籍,从而激发其对古籍的热爱,以兴趣和热爱为导向,来培养古籍的忠实爱好者,通过古籍爱好者的口耳相传,来加大古籍的保护和开发的普及力度。再次相关的古籍保存单位,可以定期开展古籍保护和开发的讲座,制作播放相关的古籍记录片,进行珍贵古籍善本的展览,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让古籍走进人们的视野。让古籍从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渐转变到撩开面纱惊人艳。
(二)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古籍从业人才队伍,是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核心落脚点。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古籍工作岗位,才能让古籍工作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让庞大的编目和修复工作任务得到有序完成,才能最终实现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古籍从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针对现有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不高,学历背景复杂,动手能力不强的状况,有系统有目的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对岗位的认知,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岗位知识的自学和继续教育,通过研读书籍和再深造,来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古籍单位内部开展评优比赛和学优活动,让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得到相应的荣誉和奖励,鼓励大家争当先进模范,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先进带动后进,注重技能的传承,在单位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另一方面,针对古籍从业人员数量不多的问题,要从教育本身入手,加快各高校古籍编目和古籍修复专业的建设脚步,健全相关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让学生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相关的古籍工作知识,具备古籍工作的专业能力,毕业后能更好的投入到古籍工作中。同时通过学校的学习教育,让未来的古籍从业人员,建立起古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能根植于每个古籍从业人员的内心深处。通过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优化,让已有血管恢复供血功能,通过对未来从业人员的培养,加快外来新鲜血液的供给,让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整体的血脉通畅、激发活力。
(三)拓宽资金渠道
经费投入是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中不能绕开的一环,足够的资金是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基础。有经济基础的支持才能让进行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才能顺利开展古籍的编目和修复,才可以进行古籍相关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管理。单一依靠国家的资金和补贴,不能满足古籍工作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来打通古籍行业的资金链条。开源方面,通过把古籍资源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来实现古籍资源从文化价值到财富价值的转化,也让古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重。对古籍资源中蕴含的民俗习惯、风俗礼仪、民间活动等进行挖掘和数字化保护,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平台,这样即有利于古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让国家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和传播,同时通过对人们使用相关数据,进行有偿收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其次对古籍的修复和文化符号的利用,开发相关周边产品,完成古籍文化价值的实物转化,从而收获经济价值,如进行书法拓本的复制版销售。节流方面,古籍保存单位健全和完善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运行机制,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避免重复性投入和资源滥用的行为。进行现有古籍资源的调查摸底,完成古籍资源的普查工作,在对现有古籍数量,古籍破损程度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编目和修复的工作,把相关的工作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事,让工作人员之间加强交流,避免调查结果和古籍的实际工作脱节,造成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把古籍保护和古籍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推进保护,让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古籍资源的自我良性循环。
三、结语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因此留存下来的古籍数量众多,这给我们研究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原始资料。古籍的存在,让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古籍的开发与保护,不是单依靠古籍保存单位和古籍从业人员就能做好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把存在于古籍开发与保护工作中的拦路虎,各个击破,让能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达拉夫.文献学视角下的蒙古文古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2]柳凯华.广西地区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5
[3]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耿宁.中、西古籍修复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