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2
2011年绿色开采理论与实际国际研讨会总结
2011年绿色开采理论与实际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矿业大学、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义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73“项目“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中澳矿业研究中心承办。
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为“冲击矿压、矿震”。冲击地压、矿震对矿山安全开采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此次会议紧紧围绕煤矿冲击矿压、矿震防治理论与技术开展研讨交流,主要包括:冲击矿压和矿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特征、冲击矿压和矿震发生的机理、冲击矿压危害性评价技术、冲击矿压和矿震监测技术及设备、冲击矿压治理技术及应急救援、与冲击矿压和矿震相关的内容。会议前期组委会共收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大会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冲击地压方面专家的积极参与,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张铁岗院士、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王铁群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973首席科学家姜耀东教授;另外还邀请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齐庆新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窦林名教授、岑传鸿教授、刘海顺教授、高明仕副教授、黄炳香副教授、陆菜平副教授等,波兰矿山研究总院A.lurka教授、G.MUTKA教授,葡萄牙Luis Ribeiro e Sousa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宏伟教授,河南理工大学李化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姜福兴教授等国内外一大批防冲方面的专家学者;此外一些兄弟煤炭单位的领导亲自带队参会,共计两百余位嘉宾代表到会。
会上,中国矿业大学窦林名教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齐庆新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姜耀东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宏伟教授、河南理工大学李化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姜福兴教授等多个科研单位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中心议题,介绍了冲击地压机理、冲击地压预测以及冲击地压防治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倾听报告人所作的精彩报告认真记录,并且围绕报告人的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当前煤矿采深日益加深,冲击地压矿井不断增多发生强度逐步增大煤矿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组织召开这次研讨会十分必要、十分及时。通过这次各个兄弟煤炭单位就各自先进的防冲治理经验进行了交流,使大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对方先进经验,这次会议开得紧张而富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二篇: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摘要: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阐述了它的内涵和技术体系.绿色开采的理论基础为:开采后岩层中的关键层运动形成的节理裂隙与离层规律以及瓦斯与地下水在破断岩层中的渗流规律.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水开采、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条带与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煤巷支护与部分歼石的井下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关键词:绿色开采;关键层理论;岩层移动;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TD 82文献标识码:A 1煤矿绿色开采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比较脆弱的基本特点,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近期提出的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1],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显然,此处的“绿色工业”是广义的概念,应由各个工业部门去实现.对矿业来说就是要实现“绿色矿业”.“绿色矿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绿色开采”
矿区在开发建设之前与周围环境是协调一致的,而进行开发建设后,强烈的人为活动便使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形成了矿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造成农田以及建筑物破坏,村庄迁徙,矸石堆积,使河川径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供水水源干枯,在地面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由于开采而使矿物内的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水中等.我国目前的煤矿生产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是生产成本不完全.如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安全设施欠帐;工人工资太低.二是相关费用支付不全.如矿产资源费以及植被恢复,地面塌陷与水损失;污染治理等.提出并形成绿色开采技术是为了使我们正视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并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估量,以便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对政府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为: 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损害,井工开采以地表塌陷和矸石山压占为主,而露天开采则以直接挖损和外排土场压占为主.2)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煤炭开采过程中,进行的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然疏干,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同时开采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3)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出的煤层瓦斯和煤矿研石山的自燃.以山西省为例,1949-1998年共生产原煤56亿多吨,地面塌陷破坏面积达100多万亩,其中40%是耕地.研石山占地3万多亩,至1998年煤炭地下采空面积达1 300 km²(全省面积的1写).采煤破坏地下水4.2亿m³/a,地表水逸流减少,导致井水水位下降或断流共计3 218个,影响水利工程433处、水库40座、输水管道793.89 km;造成1678个村庄,81.2715万人,10.824 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使本来缺水的山西环境受到进一步破坏.平均每采万吨原煤造成塌陷土地0.2 hm²,每年新增塌陷地约2万hm².矿井瓦斯即煤层气,它是比CO2还严重的温室气体,也是导致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据初步估计,我国2 000 m浅范围内具有30-35万亿m³煤层气资源,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煤层透气性小,难以在开采前抽出.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500余次,仅2001年由于瓦斯事故的死亡人数达2 356人,为煤矿总死亡人数的40%.煤矿每年排放瓦斯70-190亿m³.同时瓦斯又是最好的清洁能源,因此必须加以利用,变害为宝.由此可见,提出并尽快形成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已迫在眉睫.2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技术体系
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论,在矿区范围内的煤炭、地下水、煤层气(瓦斯)、土地以至于煤矸石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对象而加以利用.而原来对矿井瓦斯的定义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而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中认为:“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程度,划为……类型”.显然,上述概念将原本为矿区资源的瓦斯和水单纯作为有害物来对待是不合适的.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基本概念上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等,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资源保护-形成“保水开采”技术;2)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形成离层注浆、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3)瓦斯抽放-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4)煤层巷道支护技术与减少歼石排放技术;5)地下气化技术.这些内容构成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简要表达如图1所示。
开采引起环境与主要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开采后造成的岩层运动有关(岩体不破坏上述问题都不会发生),因此,绿色开采的重大基础理论为:1)采矿后岩层内的“节理裂隙场”分布以及离层规律;2)开采对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3)水与瓦斯在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4)岩体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岩层控制技术.3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是针对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出来的.近年来,为了解决岩层控制中更为广泛的问题,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4].关键层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覆岩中厚硬岩层对层状矿体开采中节理裂隙的分布及其对瓦斯抽放与突水防治以及对开采沉陷控制等的影响.3.1相邻硬岩层间相互作用的复合效应
关键层复合破断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相邻两层关键层会同步破断.如假设相邻两关键层岩性相同,厚度分别为h1,h2,各自承担的岩层组厚度分别为Σh2,Σh3,则按梁的破断距计算公式可导出h1与h2同时垮落应满足的条件为
Σh3+h2=(Σh2+h1)(h2/h1)²(1)例如:h2是h1的2倍,则Σh3 + h2只要等于或大于Σh2 + h1的4倍,h2和h1将同时垮落.此时,虽然h2远大于h1,但上部关键层将不会产生离层.3.2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离层与采动裂隙“O”形圈
1)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关键层下离层动态分布呈现两阶段发展规律:即关键层初次破断前,随着工作面推进,离层量不断增大,最大离层位于采空区中部.关键层初次破断后,关键层在采空区中部离层趋于压实,而在采空区两侧仍各自保持一个离层区.工作面侧的离层区是随着工作面开采而不断前移的,工作面侧离层区最大高度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最大离层量的1/3一1/4(参见图2).从平面看,在采空区四周存在图3所示一沿层面横向连通的离层发育区,称之为采动裂隙“O”形圈.2)沿顶板高度方向,随工作面推进离层呈跳跃式由下往上发展.首先,第1层亚关键层下出现离层,当其破断后其下离层呈“O”形圈分布;此时,上部第2层亚关键层下出现离层,当其破断后其下离层呈“O”形圈分布,如此发展直至主关键层.3)贯通的竖向裂隙是水与瓦斯涌人工作面的通道,对“导气”裂隙发育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在开采初期,下位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对“导气”裂隙从下往上发展的动态过程起控制作用,导气裂隙高度
由下往上发展是非均速的,随关键层的破断而突变.当采空区面积达一定值后,“导气”裂隙的分布也同样呈“O”形圈特征,它是正常回采期间邻近层卸压瓦斯流向采空区的主要通道.上述成果对对“注浆减沉”及“卸压瓦斯抽放”的钻孔布置起指导作用.3.3关键层对地表移动的影响
实验及实测研究结果都证明[5],主关键层对地表移动过程起控制作用,主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地表快速下沉,地表下沉速度随主关键层周期性破断而呈现跳跃性变化.关键层破断后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将与表土层的厚度有关.从而形成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建筑物下采煤设计新原则.4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 4.1开采对地下水分布的影响
煤层开采后,随着关键层的破断,在该区域内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斗.地下水位能否恢复,则决定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上覆岩层中是否有软弱岩层(事实上它是研究地下水渗漏的“关键层”)经重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若有隔水带,则随着雨水的再次补给,下降漏斗也将随之消失.它对地面生态的影响则决定于漏斗形成与消失的时间间隔.淮北矿区冲积层中的第四含水层(简称四含)与煤系地层相连,煤层开采后四含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多个水位降落漏斗.目前淮北临涣矿区四含水位下降范围已达40 km²,造成了四含水资源的永久破坏.以临涣矿西风井85-02四含水文观测孔为例,1985年水位是97.2 m, 2001年水位降至205.8 m,16年间水位下降了108.6 m.实际观测表明,含水层的水位下降与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通道紧密相关.图4为淮北朱仙庄矿84-15四含水文观测孔水位变化曲线,2000年3月以前水位缓慢下降,200。年3月开始84-15钻孔邻近的84采区开采,导致了钻孔水位的急剧下降.黄县煤矿在进行含水砂层下采煤试验中,在1201面沿走向布置一组观测钻孔,在回采前后及整个回采过程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位观测,结果如图5及表1所示[6].由表1可见,水位降与钻孔孔底到开采煤层距离有关.由图5可见,孔1水位短暂变化后水位恢复原状,而孔2,孔3,孔4,孔5的水位下降后有所恢复,但在观测期未能恢复原状,而孔6则完全漏失了.因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形成的保水开采技术应能使地下水位仅发生孔1所示的变化.在一般地区要把地下水视为资源,在我国西北地区必须形成保水开采技术,即开采后地表水暂时形成下降漏斗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开采技术.另外还应该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水位变化对地表生物根系的影响.对于底板承压水的防治,也同样应遵循绿色开采原则.4.2建筑物下采煤与减沉技术
1)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建筑物下采煤设计新原则
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可将保证覆岩主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既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确保地面建筑物不受到损害,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条件下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研究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及参数.2)离层注浆减沉技术
确定覆岩中的关键层位置,掌握其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及减沉效果评价的基础[7].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离层区发育、离层量大,易于注浆充填;而一旦关键层初次破断后,关键层下离层量明显变小,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1/3-1/4(参见图2),注浆难度增加.因此,离层注浆必须在关键层临初次破断前进行.钻孔布置及最佳的注浆减沉效果应保证关键层始终不发生初次破断.4.3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
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是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解决建筑物下开采更应受到重视.从理论上来说,充填采矿是解决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但由于目前充填采矿的成本相对偏高,限制了该项技术在煤矿的试验与应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填技术的关键是充填材料的选取及如何降低成本.另外就是充填技术本身,它应该包括充填系统与开采系统的协调;充填运输系统的畅通;充填后材料的力学特性等.顺利解决上述问题将根本改变将来我国经济发达区域的开采技术.为了降低充填成本,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了部分充填(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的思路:仅充填部分采空区,只要保证未充填采空区的宽度小于覆岩主关键层的初次破断跨距,且充填条带能保持长期稳定,就可有效控制地表沉陷.4.4煤与瓦斯共采
我国煤层普遍具有变质程度高、渗透率低和含气饱和度低的特点,70%以上煤层的渗透率小于1× 10-3μm²,这对我国开展煤层瓦斯采前预抽是极为不利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已钻的200多口采前地面煤层气井中,稳产高产井很少,单井产量超3000 m³/d的也只有约30口[8].实践表明,一旦煤层开采引起岩层移动,即使是渗透率很低的煤层,其渗透率也将增大数十倍至数百倍,为瓦斯运移和抽放创造了条件.因此若在开采时形成采煤和采瓦斯两个完整的系统,即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则不仅有益矿井的安全,而且采出的还是洁净能源.因此在开采高瓦斯煤层的同时,利用岩层运动的特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方面,岩层运动中的关键层理论所得出的节理裂隙场分布、离层规律将对上邻近层瓦斯动态涌出与下解放层开采最大卸压高度的影响等瓦斯抽出技术有重要参考作用[9].4.5煤巷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
采矿引起的矸石排放对环境形成影响,而减少矸石排放的主要措施是将巷道设置在煤层内.巷道维护是煤矿的永恒主题.过去,鉴于煤巷围岩是大变形且不可抗拒,因此维护原理是:“大断面预留量-可缩性支架-巷旁充填”.目前推行锚杆支护,首先是能否在煤巷中全面使用锚杆支护.显然,我们要形成“应力场测定-数值计算-支护设计-现场测定”完整技术以及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例如,沿空巷道的维护方式与采动后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及关键层的破断和形成的结构有关.而且直接影响支护参数的选择(例如锚杆不完全受拉而是受剪切),因而要形成抗剪切锚杆.矸石不上井涉及到煤巷维护问题,而且随着采深的增加,岩石巷的开掘将不可避免.因此矸石不上井就存在一个研石井下处理系统,结果是成本如何?另一种考虑能否将研石在地面处理,变废为宝,如变为建筑材料,充填材料等,终究矸石的地面处理要比井下处理简单得多.应该说,在经济原则下矸石的井下处理是绿色采矿问题.而矸石的井上处理就像地面复恳一样是环境治理问题,不属于绿色开采技术 4.6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整体绿色开采技术.它是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位将煤炭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是对传统采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不仅极大地减少了井下工程及艰苦作业,而且消除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煤炭燃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危害.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近10余年来经余力教授等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发展我国煤炭地下气化打下了良好技术基础.今后地下气化技术应解决:1)提高热值和生产适合于用户的气体;2)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测控系统,重点放在燃烧位置和燃烧速度的控制技术上;3)燃烧后地下气化炉体结构变化及地面沉降状况的研究;4)如何使地下煤炭气化产生的致癌物质苯和酚不扩散、不污染和毒化地下水资源.其次是如何处理燃烧形成的大量二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否则煤炭地下气化就失去了绿色开采的意义.5结语
绿色采矿首先要将岩层运动对工作面的影响转为研究开采后岩层运动对岩体内形成空隙的影响,以及瓦斯、地下水的渗流规律.另外,几个重要标志是: 1)将瓦斯作为资源,变害为利,在采煤的同时形成地面或井下瓦斯共同开采系统;2)根据岩层的组成,确定保水采煤的地层判别以及相宜的开采方法;3)根据具体条件,形成充填、条带开采、离层区注浆等保护建筑物及地表的技术;对东部发达地区城镇下采煤,充填与条带开采是必然的选择,因而如何降低充填成本与提高充填技术是科学研究的方向;4)形成在煤层内维护巷道的技术,减少矸石排放量;5)形成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并研究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J]•煤炭学报,1996,21(3):225-230.[3]许家林.岩层移动与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 [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1999.[4]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等.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5]许家林,钱鸣高.关键层运动对覆岩及地表移动影响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0,25(2):122-126.[6]刘天泉.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1.146-147.[7]许家林,钱鸣高.覆岩注浆减沉钻孔布置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 23(2):28-30.[8]黄盛初,朱超,刘馨,等.中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产业化前景[A].煤炭信息研究院主编.2001年煤矿区煤层气项目投资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2001,11,5一11 [9]许家林,钱鸣高.地面钻井抽放上覆远距离卸压煤层气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 29(1):78-81
第三篇:浅谈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摘要: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开采的现存问题,总结阐述了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构成,调查研究了相关保障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证了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绿色开采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绿色开采;关键层理论;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炭气化
目录
一、我国煤矿开采存在的问题 ··················································· 1
(一)安全问题···································································· 1
(二)环境问题···································································· 1
二、绿色开采理论体系与总体框架 ············································· 2
三、主要技术现状··································································· 3
四、结语 ··············································································· 5 参考文献 ··············································································· 5
浅谈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2009年12月7~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协商如何共同遏制全球变暖,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和食物。然而会议没有达成全球亟需的气候保护协议,以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草草收场,加剧了人们对全球气候恶化的担忧。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行业都有责任、有义务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各行业积极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及循环经济等技术理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2003年钱鸣高院士提出了“绿色开采”的理念[1-2],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煤矿开采存在的问题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赋存状况决定了能源消费必须以煤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有70%~75%来源于煤炭,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多年煤炭开采带来一系列环境和安全问题,屡屡为人诟病。
(一)安全问题
2009年12月21日,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再次引发公众对煤矿安全,特别是群死群伤公众事件的关注和深层思考。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何在,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大型和特大型伤亡事故,不断拷问着各级监管、经营和科研服务单位。我国煤炭安全事故频发有着诸如井工开采量大、小煤矿安全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行业多年安全欠账严重、科技投入不足以及技术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等客观原因。从2006年起,国家加大对煤矿安全投入和治理,煤矿安全的总体形势是好转的,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多年来煤炭产量以近2亿t/a的速度递增,而百万吨死亡率逐步下降。如何推动煤炭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实现以人为本与本质安全型的和谐矿区,是煤炭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由于地下采掘引起的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沙漠化、采煤废水排放以及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染等。
我国煤炭开采主要采用冒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造成地面沉降和陷落,因而引发村镇、铁路、桥梁和地面管线设施破坏。大量的农田因塌陷、盐渍化和水土流失无法耕种。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产用水涌入井下而成为矿井水,目前矿山的年排水量约为22亿m3。以山西省为例[1],采煤破坏地下水达4.2亿m3/a,导致井水水位下降或干涸共计3 218个,影响水利工程433处、水库40座及输水管道793.89 km,造成1 678个村庄,81.271 5万人以及10.824 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显示,该省因采煤漏水和矿井水排放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达300多亿元。
我国现有煤矸石山1 500余座,历年堆积量达30亿t,占地超过5 000 hm2,在大气降水淋溶时还会进一步污染周围水体、农田和地下水。目前有自燃现象的矸石山约140多座,自燃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物等有毒有害气体,成为大气污染源。
矿井瓦斯主要是矿井中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它既是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祸根,又是一种严重的温室效应气体。研究显示,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所占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据初步估计[2],我国2 000 m以浅范围内具有30~35万亿m3煤层气资源,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煤层透气性差,难以在开采前抽出。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 500余次,2001年由于瓦斯事故的死亡人数占煤矿总死亡人数的40%。煤矿每年排放瓦斯70~190亿m3。
二、绿色开采理论体系与总体框架
绿色开采理念是在科学采矿三原则(安全、环保和经济)的指导下提出的,强调在现有采煤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采矿科学技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和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与安全问题无不源于采矿活动造成的岩层运动,进而引起周围岩体的应力场、节理裂隙场和瓦斯运移场等相关物理场的变化,因此,研究绿色开采技术必须以科学先进的岩层控制理论为基础,钱鸣高、缪协兴及许家林等人提出的关键层理论[3-5]为科学采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科学采矿的总体框架体系内,主要包括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充填与条带开采和离层注浆减沉、煤巷支护和部分矸石井下处理以及煤炭地下气化等五大技术方向。
三、主要技术现状
近40年来,我国共发生矿井突水事故2 000余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多亿元。据统计,我国国有煤矿中半数具有突水危险性,且突水危险越来越严重。同时,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缺水地区也急需解决煤炭保水开采的问题。关键层理论认为[1],煤炭采出后,随着关键层的破断,在该区域内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斗。地下水位能否恢复,取决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上覆岩层中是否含有软弱岩层(事实上它是研究地下水渗漏的“关键层”),及其能否经重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这说明从技术上把握了关键层的破断规律,可以有条件开采受水患威胁的优质煤炭资源。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充分利用了煤炭开采中上覆岩层的矿压活动,着重对卸压煤层的抽采时机把握和抽采工艺优化。在这项技术上,以袁亮院士为代表的课题组,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淮南矿区低透气性煤层群开采的关键问题。该技术将高瓦斯、高地压和低透气性煤层群的技术难题统一考虑,以沿空留巷的方式一体化解决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井巷失稳、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开采技术难题,通过通风降温和简化采掘接替,实现连续开采,并为高效抽采瓦斯和治理煤层群瓦斯提供最佳的工作空间,提出基于快速留巷Y形通风抽采卸压瓦斯的煤气共采技术路线。这项技术在排除低透气性难抽瓦斯安全隐患的同时,改善了作业环境,扭转了采掘衔接紧张的不利局面,较好地贯彻了安全、经济和环保的科学采矿三原则。
充填开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源于抚顺地区建筑物下开采,最早采用的是水砂充填。水砂充填工序复杂,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减沉效果有限,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井工煤炭开采中逐步淘汰。可喜的是,近期以中国矿业大学缪协兴教授、周华强教授和冯光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相继提出了矸石充填、膏体充填和超高水充填理论体系,就各充填工艺的实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工业化试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矸石堆存和“三下”压煤问题。同期基于关键层理论指导下的上覆岩层离层注浆减沉技术也逐步开展。矸石充填在冀中能源邢东矿、邢台矿、云驾岭矿和梧桐庄矿相继开展,在山东新矿集团翟镇矿、华丰矿以及皖北煤电集团五沟煤矿推广开来。膏体充填技术最早在山东济宁的太平矿取得成功,后推广至冀中能源的小屯矿与邢台矿、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焦煤公司鑫珠春矿、淄博矿业集团岱庄矿和枣煤矿集团拐蒋村矿。超高水充填技术最先在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陶一矿取得工业化成功。上述充填技术的快速发展,说明煤矿绿色开采技术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现有充填技术的推广主要解决了冀中和山东等煤价较高地区“三下”压煤问题,推广面有待扩展,技术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煤巷支护是煤矿设备产能发挥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煤矿开采逐步转入深部,以大采深、高应力、软弱破碎围岩和快速成巷为特征的动压巷道支护技术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部分矸石井下处理工艺为巷充法,即通过沿空留巷和在条带煤柱内开掘矸石充填巷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煤柱开采,提高了矿井回采率。较为突出的技术成果为2002年3月冀中能源邢东煤矿可调向、升降与变速矸石充填机的研制与应用。目前,具有相同功能的充填设备在枣矿集团田陈矿、蒋庄矿和新矿集团鄂庄矿有所应用。山东盛泉矿业有限公司在高档普采工作面应用该技术是其应用领域的又一扩展。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集建井、采煤及转化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深受世界各国重视[6]。该技术将灰渣留于井下,充填减沉,无固体废弃物排放,避免了大气污染,是一种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采煤技术,被誉为新一代采煤方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和苏联等主要产煤国均对此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储备了煤炭地下气化的一些关键性技术。我国自1958年开始在鹤岗兴山矿、大同胡家湾、吉林蛟河及安徽独山进行了自然条件下煤炭地下气化试验。1980年以后,相继在徐州马庄和新河、唐山刘庄、新汶孙村、协庄、鄂庄以及山东里彦等10多个矿区进行了试验,初步实现了煤炭地下气化从试验到应用的突破。该技术的成熟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煤炭开采和使用方式存在的一系列技术、安全和环境问题,对发挥我国雄厚煤炭资源的优势,生产洁净能源,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结语
煤矿绿色开采是我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指导,有着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的实施依据,框架体系内主要技术的发展将为我国煤炭开采中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环保提供重要保障,达到煤炭行业“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钱鸣高.绿色开采的概念与技术体系[J].煤炭科技,2003(4):1-3.[2]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1):1-4.[3] 许家林,钱鸣高.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中国矿业,2001(6):54-56.[4] 许家林,连国明,朱卫兵,等.深部开采覆岩关键层对地表沉陷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7(7):686-690.[5]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等.浅埋煤层覆岩关键层结构分类研究[J].煤炭学报,2009(7):865-870.[6] 马 驰,余 力,梁 杰.中国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J].中国能源,2003(2):11-15.
第四篇:2010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0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征文通知
为探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具体实践,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发展前景,“2010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定于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所承办,《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和《当代外语研究》协办。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国内外语界知名专家杨惠中教授、郑树棠教授、邹为诚教授、束定芳教授、金艳教授和王立非教授做主题发言。
此次会议具体事宜如下:
一、大会主题: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师职业发展
二、大会主要议题:
1.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2.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地位和作用;
3.大学英语教材开发与评估;
4.大学英语教学法;
5.大学英语测试体系;
6.二语习得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7.语料库与大学英语教学;
8.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其他议题。
三、论文摘要提交:
1.论文摘要包括 ① 20字以内的论文标题 ② 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③ 作者联系方式(地址、电话和email)
2.论文摘要以Word或PDF格式发到TESOL2010@163.com。
3.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10年10月8日。
四、其他事宜:
1.2010年11月26日报到;
2.会议语言为英语或汉语;
3.会议将择优出版论文集;
4.会务费:教师600元,研究生300元,包含餐费和资料费;
5.分组发言人将有20分钟的论文宣读时间和10分钟的回答问题时间。
您可以发邮件至TESOL2010@163.com或登陆本次会议官方网站提问或咨询http://tesol.sjtu.edu.cn/。
2010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组委会
2010年1月20日
第五篇:理论研讨会致辞
理论研讨会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这初冬时节,很高兴迎来了全市党校系统第五届理论研讨会在我们***党校召开,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浓浓暖意。作为承办单位,从中得到服务和学习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一份荣幸,更是一份鼓励和促进。你们把好的经验,好的成果带给我们,让我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此,我谨代表***党委和***党校全体教职员工,向前来指导的领导和交流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大力推进科研创新,着力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挥好党校科研成果的思想库作用,真正使党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主战略,全面实施“稳
一、强
二、进三”总体工作布局,使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经济发展更加快速。
截止八月,(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搞好理论研究是我们必须要抓好的重要工作。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讨交流,相互学习碰撞思想,结合全市改革发展实际和本地区实际,深入思考、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从更深和更新角度提高对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更快提高全市党校系统学习研究宣传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发挥好党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和理论传播主渠道作用。一直以来,***党校始终坚持努力提升教学质
量、加强科研工作。这次理论研讨会的召开,为我们***党校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们会倍加珍惜。
理论研究是党校干部教育的基础,科研工作是事关党校长远发展的大事。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必须推进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提到党校科研工作的中心位置,围绕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些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有扎实的科研成果作支撑,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得越深,课堂上就能讲得越透,对策上就能提得越准。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次全市党校系统的理论盛会在我区召开,为我们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必将对我区党校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切实提升党校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最后,预祝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