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会议综述
纪念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
讨会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191-02
2008年11月13―14日,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主办的“纪念贵州改革开放30周年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讨论会”在贵阳召开。来自全省七个单一民族学会的同志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及省内高校的代表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就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今天民族文化面临众多的挑战,处理民族传统与现代化是很现实的问题,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
史继忠教授认为,十七大提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口号,但是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世界民族文化消逝得很快。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在面对许多的冲击时,要弘扬民族文化关键是在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自信不单来自于民族感情,还要有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文化不仅是知识层对他的认知,而更在于广大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如果从思想上对自身文化没有认知,那么容易在文化上出现跟风现象。任何文化都是在发展的,传统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轨迹,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的。原生态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中国文化也是不断演进的,保持一定的内在特点。文化自身不发展,不能得到社会需要就会被淘汰、会消失,这值得深思,文化保护与开发,但现在开发也有偏颇,过于功利,只单纯想到经济利益。因此,提发展更好,发展也要与社会时代想适应。文化发展了,与时代相适应,自然就能弘扬与保存,文化现象靠行政命令弘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其与时代不相融。民族文化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促进民族团结、平等、进步、发展,更有新的价值取向。
樊敏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要正确认识布依族传统文化,做到弘扬与摒弃并举。二要发展创新布依族传统文化,促进传统与现代结合。三要科学挖掘整理,丰富布依族传统文化内涵。四要政府主导,重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五要依托院校,加强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六是稳步“申遗”,使布依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动。时代的进步不可逆转,布依族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布依族传统文化特有的丰富内容和深厚内涵也越来越深化,广受各族人民喜爱,并自觉融入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化共荣。我相信,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全球化中不仅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会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三都水族自治县教师韦正文从自己在基层的感受,谈了对民族文化的忧心。民族文化消亡特别快,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非常迫切,如在三都过端节,现在很多的男女都不太穿民族服装,节日的形式已经在经济的冲击下面目全非,让人心痛。民族语言消亡的速度也很快。现在在学校里,大家包括老师几乎讲的都是汉话,大家觉得讲水语可能很不好意思,觉得落后。十多年前,在卯坡对歌,那里就是歌的海洋,而现在情调都变了,都是仪式性的,失去了原汁原味,失去了其文化内涵。在学校开展“两基”教育的结果是提高了汉文化,但是并没有提高水族文化。在学校学习了文化还讲水语唱水族歌,可能会让人觉得很落后,于是在心理上存在对水族文化的抵制。现在全县也只有我们学校还在教学生唱水族歌,要求学生尽量穿水族衣服。他呼吁社会上应该更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长雷秀武副研究员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被重视。而当前,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忽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的保护,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三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重视行政保护,忽视法律保护,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四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盲目迎合“上帝”的旨意,忽视文化持有人的心理感受。无疑这是对文化持有人权利的剥夺。
贵州民族学院侯绍庄教授认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八个字“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对民族文化既要保护,又要让其顺应时代需要而发展,过分强调原生态与时代发展不符,而且很多东西并不是人力可以留得。在当前商品经济时代,随时代不断改革是很正常的,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推陈出新就是要保留文化的神韵,本质,特征,而不是一层不变,一丝不漏的保留其形式是没有意义的,不能食古不化,抱残守缺。
贵州省社科院李发耀从国家法律层面对民族文化的先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在贵州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意识落后的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统知识是整个传统社区共同创造的,但是对传统知识新发展的部分因该肯定,而对于创新者本人必须给以鼓励和保护。如果没有创新,或者失去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知识就是等于死亡的。民族传统知识是一个民族或者是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经验总结和文化精华。虽然其外形在形式上已为人所熟知,但是保护不力,仍然有不少的传统知识在快速的流逝。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立法研究和立法也是重要的。
在研讨会的闭幕式上,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学院副校长杨昌儒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全面、中肯而精到的学术总结并对今后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提出了好的设想和建议。他谈到我们我们要尊重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这才是民族文化的出路。
(责任编辑:何 必)
第二篇: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
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
(2017年8月3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列入国家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和省名录的贵州传统村落。
第三条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坚持保护优先、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措施,建立协调机制,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传统 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文化(文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旅游、规划、民族宗教、扶贫开发、民政、环境保护、林业、公安(消防)、发展改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工作,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指导村民委员会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
第五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参与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依法履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消防安全等职责。依法组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事项纳入村规民约。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民族宗教、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鼓励传统村落设立博物馆、村志馆、传习基地、陈列室、戏楼(台)等场所,开展授徒、展示、巡演、节庆等活动。
第七条 鼓励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传统村落及其保护和发展工作,增强全民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意识。
第二章 申报和规划
第八条 申报传统村落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
—2— 讨论同意。
第九条 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执行。
具备下列条件的村落,可以申报贵州传统村落:
(一)村落主体形成较早;
(二)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三)整体格局保存良好,保持传统特色;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贵州传统村落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贵州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程序和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包含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产业布局、人居环境改善等内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进行编制;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等有关规划相互融合。
第十一条
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符合传统村 落实际,突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
—3— 色;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 议讨论同意。
第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 议讨论同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之日起15日内,报市、州人民政府审批。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审批前,应当进行技术审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技术审查。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技术审查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批准之日起30日内,在门户网站和传统村落所在地公布,并报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依法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按照原批准程序执行。
第三章 资金和项目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传统村落实际安排保护和发展资金,用于传统村落普查、抢救与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产业发展、宣传教育等。
省人民政府应当参照国家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资金补助政策,对贵州传统村落予以补助。
第十五条
投入传统村落的资金,根据保护和发展规划,由
—4— 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整合使用。
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应当优先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库,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完善项目进入、退出机制。
第十八条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应当依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开展工程设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投资预算和决算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实施主体应当在传统村落所在地公开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投资额、资金来源、施工单位等项目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四章 保护措施
第二十条
保护传统村落应当保持村落空间、历史和价值的 完整性,维护文化遗产存在、形态、内涵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 性,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组织制定传统村落保 护技术规范。
—5— 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传 统村落进行普查。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确定的保护对象进行普查,并将普查结果报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普查发现的濒危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应当优先抢救保护。
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文物)、档案等部门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传统村落主要入口设立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并对传统建筑、古路桥涵垣、古井古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场所等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改变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等建筑风貌。
前款规定的建筑物,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历史建筑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其他建(构)筑物可以采 取补助、奖励等支持措施,选择代表性建(构)筑物实施示范改 造,建(构)筑物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配合。
—6— 第二十五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应当符合保护和发展规划,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风貌。
第二十六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传统建筑、古路桥涵垣、古井古塘等建(构)筑物的维护修缮,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鼓励采用传统建造技术、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维护修缮。
维护修缮前款规定的建(构)筑物,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历史建筑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的维护修缮,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负责;没有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的,由村民委员会负责。
前款规定的维护修缮,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资金补助。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应当开展传统村落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数据库。
第二十九条
传统村落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或者破坏保护和发展规划确定保留的森林、耕地、湿地、林地绿地、河道水系、路桥涵垣等自然景观、历史环境要
—7— 素;
(三)建设生产易燃、易爆物品工厂,或者设置储存易燃、易爆物品仓库;
(四)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尊重传统村落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改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
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构)筑物处理作出约定。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等,因保护和管理需要,将村民迁出传统村落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传统村落村民所有的建(构)筑物依法出卖、出租、抵押、入股的,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合法原则,并遵守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使用与传统村落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的习俗、文化艺术、传统建筑技术等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推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各级人民政府对传统建筑工匠、民间艺人等传统村落技艺人 —8— 才开展技艺传承活动,可以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依法做好传统村落消防安全工作。
确因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等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指导村民委员会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及措施。
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消防管理和宣传教育,完善消防制度,建立健全群众性消防组织。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开展传统村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时治理传统村落地质灾害隐患。
第三十六条 建立传统村落驻村专家、村级联络员制度。驻村专家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选聘,负责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实施等工作;村级联络员由村民委员会在村民中推荐,负责宣传传统村落相关政策、监督项目实施等工作。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文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旅游、民族宗教、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测数据系统,对传统村落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建立传统村落考核评估和退出机制。经考核评估,对保护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保护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对传统建筑、—9— 风貌格局等遭受破坏的给予濒危警示;对丧失保护价值的启动退出机制。
第五章 发展促进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建设传统村落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绿化、公共照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邮政、公交、养老、农村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十九条 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应当预留允许建设区。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村民的房屋确需保护不能进行改建、扩建的,可以在前款规定的允许建设区另行申请宅基地。
第四十条 在保持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导传统村落村民改善传统建筑通风采光、节能保温、给排水、环境卫生等生活设施,提升村民居住品质。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传统村落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传统村落集体经济。
传统村落的经营性资产,依法折股量化到享有集体所有权的集体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第四十二条 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支持传统 村落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10—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政府资金扶持的产业发展项目应当向传统村落倾斜。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扶持有条 件的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有机衔接,在乡村旅游评级认定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予以优先。
鼓励村集体利用村民空置或者退出土地、住宅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探索村民自愿参与的旅游开发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传统村落村民利用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经营相关活动。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支持传统村落民族民间手工业发展,强化地域特色,创建地理标志品牌;搭建传统村落文化消费、传播体验交流平台,支持建设民族民间文化、医药保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等产业集聚区和旅游休闲基地。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村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大数据应用。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传统村落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设立集体控股公司,对传统村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11—
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依法对权益分配等事项作出约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传统建筑,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 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历史建筑和其他具有一定
—12— 建成历史,能够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五十二条 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可以认定本级传统村落,其保护和发展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7年10月1—13— 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贵州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贵州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
从最初的国内外官员考察团,到如今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团;从最初的旅游过境地,到如今的旅游目的地,初创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当代贵州旅游业,经历了改革中起步、探索中发展、调整与提升,迎来了历史性跨越和空前繁荣的局面。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 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还素有“公园省”之美称,地处祖国西南,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岩溶裸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以上,80%以上的县、市为岩溶 地区,其发育类型之齐全,形态之完美,堆积类型之多,堪称全国一绝。贵州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黄果树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东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C,实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因地势差异,许多地 方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别有一番风味。贵州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在贵州,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 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黄果树瀑布气势雄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位于黄果树上游很近的龙宫,是一个串珠状的岩溶洞湖,湖在洞中,山石水景,相映成趣;被誉为 “世界奇观”的织金洞,规模宏伟,造型精美,景观绮丽;有“高原明珠”之称的红枫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洞,洞中有水,湖光山色,风景迷人;黔东南舞阳河风 景区,碧水清波,奇峰异石,耸立于洞河两岩,目不暇接;荔波樟江风景区是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残存区,水上森林,盘根错节,鸳鸯双湖,碧绿幽 静,水春河漂流,有惊无险,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休假胜地;黔北赤水可风景区,一片碧绿的竹海和古生物化石--桫椤之中,飞瀑点缀,配上远处的丹霞地貌,浑然 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黔西南马岭河峡谷,谷深流急,两岩银瀑高档,漂流探险,别有情趣。这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饮誉中外,各具特色。此外,还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威宁草海、赤水桫椤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百花湖、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风习俗丰富多彩,成为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极好旅游资源。遵义、镇远两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会议会址,杨粲墓、奢香墓、青龙洞、普定穿洞遗址、从江增冲鼓楼,大屯土司庄园和息烽集中营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已成为吸引海内外广大旅游者的新的旅游热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5个,人口约12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35%。其中,有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的苗 族;
黔南、黔西南和安顺地区的布依族;黔东南的侗族;三都、荔波的水波;黔西北的彝族等。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据统计,每年的民族节日达 1000多个,仅在黔东南一带每年就有135个民族盛会。无论是侗家鼓楼和风西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无论是精堪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桃花蜡染,多彩 的民族服饰,无论是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无论是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山,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贵州的山是通灵的,贵州的水 是传情的,贵州的人是淳朴的,当您踏上贵州这块多情的土地您的发现将会更多更美。
全省主要的少数民族节日有苗族的“四月八”,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卯节、额节、侗族的“祭牛神”等。每逢节日,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举行 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舞龙灯等活动。此外,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婚礼、丧葬、礼仪等风俗,以及建 筑风格等都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形成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极好资源。与西南地区的其它省份相比,贵州的少数民族风情更具有原始、古朴、神秘的特色。不少地 区的少数民族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保留着千百年沿袭下来的民风习俗,“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是非常难得的旅游资源。
1980年7月,贵州省正式接待了第一个来到贵州的旅行团——港澳师生联运团。1982年,贵阳市和镇宁自治县黄果树被国务院批准为乙类开放城市和地区后,开始有少量外国人旅行团和旅游者前来贵州旅游。
据省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与全国相比,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的“一点两线”(以贵阳为中心,西部以黄果树为龙头的喀斯特山水风光线,东部凯 里民族风情线),到90年代的“抓住黔中,放开周边,建设4条跨省旅游线”,再到进入新世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12个大的综合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区,可 以清楚看到贵州旅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资源列为发展贵州经济的六大优势之一,国家旅游局也将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地区列为发展中国旅游业 的发展后劲地区。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至1992年,贵州省直接用于重点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达8000余万元,其间,2座三星级酒店投 入使用,其他涉外宾馆经过改造也基本具备了接待海外游客的条件,并初步形成了贵阳——龙宫——黄果树重点风景区和贵阳——凯里民族风情旅游线。贵阳、安 顺、凯里等地的主要旅游区初具规模,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景区初步建设,并基本形成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吸引力的风格独特的旅游产品,但就全省旅 游资源而言,绝大部分仍处于未开发状态。
2000年以来,贵州省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近几年,贵州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以“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 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完成《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贵州省将旅游业发展成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全省形成了“抓旅 游就是抓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加大市场宣传促销,实施精品线路战略,成功打造了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一批新型旅游产品和6条精品线路,旅游产品结构日臻完善。
据统计,外省赴黔的空中乘客,来旅游的占一半以上。在贵州停留的时间普遍由原来的4、5天增加到7、8天。良好的势头表明,产品结构正在从过去单一的观光 型向度假型、休闲型、商务型多元、立体转变。1992年,贵州省有了第一条国际和地区航线,贵阳至香港直航旅游包机,如今,贵州省已拥有5条通往泰国、新 加坡、韩国、香港、澳门的国际和地区航线。
文化、旅游联手互动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显著特征。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整合资源,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 风”、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等为载体,高规格、大规模向外宣传推介贵州,大大提高了知名度,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从2006开始,省委、省 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集中力量支持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30年的战略实施和艰苦努力,贵州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以“保持真实性”为突出特点,以“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发展 ”为宗旨的乡村旅游,创新了贵州自然与文化旅游产品,它使贵州旅游依托景区,跳出景区,走向贵州乡村的广阔天地,使原先单一的观光旅游走向深度文化体验旅 游,使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大大扩展,带动全省广大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显示出旅游“富民强省”的巨大功效。据统计,从“十五”至今,贵州近百万人依托发展旅游业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000余个,近20万人受益。
第四篇: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温开照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引起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民族文化如民间工艺、民族歌舞、语言文字等面临消亡。民族文化的保护要通过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意义在于能为全球生态保护、改善人们温饱解决后空虚无聊提供良方。关 键 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温饱解决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发展。但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丰富多彩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让它们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面临危机的表现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前者主要指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与风情,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东西,自己的特点,各个民族的特点都很明显;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祭祀活动等等,如侗族的大歌、苗族的舞蹈、藏族的宗教。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面临消亡的危机。下面举几个主要表现:
(一)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产品及其手工技术走向消亡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制造相比耗力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而找不到传承人并走向消亡。“资料记载,贵州民间产漆器的地区清末至解放前泛指毕节、大方、德江等10地。现在仅大方县还保持有漆器生产,与原来生产的地域相比我省蚕桑技术的保存只占40%。不仅如此,原在威宁等5个县分布均匀的民间开采铜矿技术现在全部消失。此外,桐梓的井盐、毛毡,遵义的油绸,仁怀的沙酒,赤水的竹篦和先炳生铁锄,思南的丝线,安顺的皮革器和牛皮毯,雷山的石印,黎平的树皮布,安龙的龙溪砚,铜仁的葛布和麻布,兴义的三清镰刀等项目都已消失。贵州传统工艺中濒临失传的项目就更多了,比如,沿河的土家族乐器,盘县的雕版印刷,贵阳的雄精雕等。省博物馆传统工艺课题研究组初步调查统计,贵州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项目占15.6%,已知失传的项目约占5.6%。”[1]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面临危机 1、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了多样的民族风情,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的西方强势文化的飞速传播、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的危境。许多学者
云南政协委员石锐呼吁加大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力度,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语言,那它的精神文化也将丧失,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应该加大。”“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有十五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如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彩。但近几十年来,云南十多种民族语言正面临濒危。”[2]
在广州举行的“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大、复旦等内地各高校和香港的40多名学者共同发出紧急呼吁:保护我们国家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现在,全国会讲满语的人只有150个了!”„„“1992年,我们到潮州一个畲族聚居村调查,发现320个村民中只有6个人会讲他们民族的语言——畲话。当我们去年再去的时候,会讲畲话的只剩下3个人了,另外3个已经过世。估计再过几年,就没人会讲这种民族语言了。”“中国已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多种,目前是每一到两年就会消亡一种。”[3] 2、少数民族歌舞等难以传承
经济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歌舞賴于生存的环境改变了,民间歌舞等艺人的老化,很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没有时间和心情向老一辈学习,打工的少数民族年轻人有些受到强势工业与消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民间文化甚至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落后的东西,思想上行动上有抵制,言论上有贬低,歌不会唱或不再去唱,舞也不会跳,渐渐的便完全失去和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致民族歌舞后继乏人。
“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以广西巴根屯为例,会唱传统民歌的只有11人,而能唱全的不足3人。甘肃省永靖县政协主席马永清说,青海、甘肃两省少数民族除了花儿的传统演唱方式和演唱环境保存得比较完整外,其他传统民歌的演唱已经没有了,特别是一些记载着民族历史的民歌。四川音协表演艺术部主任赵小毅说,在四川的演艺舞台,民歌的份额正在减少。至于民间,偏远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尚没有遭到冲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一些距离城市较近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正在减少。九寨沟著名的南坪民歌现仅有8人能演唱大多数曲目;羌笛演奏者亦不超过10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者只有数量刚好够的4人,且年龄最小的都已50多岁。其他地方,如江西、贵州、东北等地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4]
二、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
(一)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较困难。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工业化生产,政府的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及经济方式发生改变,这些地区交通的日渐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与较发达地区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人民的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商人主导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人民的消费方向,生产出丰富的产品使以前饱受缺食少衣的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相应就会重视不足。现在忽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会引起文化的消亡 而出现断层,过了一段时间后对物质的欲望厌倦时,再寻找民族精神文化就会无处可寻。
政府因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上,衡量官员的政绩主要是所在地方的GDP,对要花钱的民族文化保护肯定积极性不高,致对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比较少,保护措施不够到位。如专家韦兴儒谈到:贵州省每年用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仅有60万。[5]
(二)学校教育未能承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有时反而促进民族文化的消亡
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也少有传授民族文化这方面的,有时甚至把民族文化看作是落后的东西,或多或少有所贬抑。
韦兴儒举了个例子:岜沙村上过初中的易会计曾这样告诉别人,“只要9年制义务教育一普及,我们的'后棍'(椎髻)就完了”!因为初中得到县城去上,保留这种发型会被人嘲笑,易会计自己就有这种被人嘲笑而剃发的经历。[6]“民间文化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继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7]
(三)在强势消费观念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文化观念的弱势
少数民族文化在以商人主导的强势的消费文化面前显然居于弱势,受到西方为主的观念的围攻。少数民族同胞走出家园、视野开阔以后,面对一些强势文化的包围,面对以财富来衡量人的价值的主流价值观,许多人逐渐缺乏或失去自信心, 产生了自卑感,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后的东西。人们大多没有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价值,在满足人们精神追求中的重大价值,也没有看到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持全球生态平衡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及其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1、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优势,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有?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独特的风俗风情等对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灵山秀水的生态环境,在一些沿海发达地方不容易找到,少数民族地区有。这些为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提供了条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深入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探索:
(1)把文化开发与发展旅游融合进行
增强少数民族经济意识,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好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合理开发旅游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契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效应,如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等。但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旅游也能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 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经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8]
(2)把文化开发与文学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结合起来
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制成电影、电视等产品。
2、学校教育要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社会上要宣传民族文化保护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要从教育入手,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必须使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特别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相关的课程在民族地区坚持双语教育制度,把民族歌舞作为教育的教学内容。云南政协委员石锐建议:“恢复被取消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在民族地区坚持双语教育制度;建立云南民族语言数据库,对云南濒危的十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尽快收集濒危民族语言的有声资料,对它们进行保存和深入研究;重视研究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和发展问题,让跨境民族语言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9]中华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宏开教授提出:“成立中国语言资源联盟,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存和抢救。比如,可以用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此外,还应该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语言进行保存。”[10]
继续推进民族民间间文化的普查整理工作。由日本政府资助,由中国民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组织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歌保护行动” 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采访了10个民族的235名歌手,录制民歌385首,录音42小时,录像57小时,后期制作50分钟宣传片和长达420分钟的民歌精选片。考察组对当地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民歌储藏、少数民族民歌的流传方式、歌手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为丰富和充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也为充分发掘中国民歌文化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次考察采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力合作,按照科学的田野调查方式,采用现代视听技术,记录、整理时采取了民族语言、汉语、英语、国际音标标注和互译的方式。„保存了歌手演唱时的原始风貌,„便于科学研究和大范围的交流。”[11]
加大宣传在开发中更好地保护文化的力度,让当地群众知道文化创造利润,动员全社会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这就是在开发中利用文化,在利用的同时加强保护,这样文化的保护利用就能结合得好,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能落到实处。
3、政府要更深入了解文化对经济的极大与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国家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逐步增加文化保护的投入,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动民族文化保护的进一步立法进程。
(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1、少数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精神会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大部分地区解决了温饱 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仍有不少贫困地区,但大多也解决了或正在解决温饱问题。国家统计数字可以较好说明人民生活的改善:“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5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10万人。”[12]解决了温饱的人民大众追求什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认为: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临最严酷的挑战,温饱解决后的空虚,如何填补生活意义的真空成为人们的大问题。两股力量在力争填补这个空白,其一是商人,通过推动消费并营造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其二是理论家。[13]快乐哲学派认为人们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人们要追求快乐填补空虚。如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不是有钱就一定快乐,不是一切经济举措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14]改善空虚的办法是使精神充实起来。郑也夫回顾历史上提早获得物质满足的贵族走过的道路,认为出路不过两条:堕落或者升华。前者,依赖于性、药物、毒品上瘾;后者,开发深度游戏,在棋牌、艺术、科学探索等游戏中追求心灵的丰富。[15]„游戏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很可能也是我们最终的依赖。它是良性的刺激;„是可持续的刺激。[16]
少数民族文化如歌舞等精神文化是改善温饱解决后空虚的良好资源。民族歌舞有这些特点: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歌舞,品种繁多,风格鲜明;民族人民参与度高,人数多,进入门坎低;可抒发人们的感情,减轻人们的忧愁与空虚,获得精神的满足。这些特点完全符合良好游戏的条件,它可为人们提供良性、可持续的刺激,改善人们在解决温饱后产生的空虚状况,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文化另外还有一个非常优越的文化优势是:各少数民族风俗风情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处——人民生活简朴快乐,大多喜欢歌舞,能够以很少量的资源消耗获得极大的快乐。按经济学的说法是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快乐满足,符合生活经济原则。这是较发达地区做不到或者说是遗失了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稀缺资源,也使少数民族地区为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了很大贡献。应该充分肯定并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的这种优秀文化,提倡生活经济原则,对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使人民以较少的成本得到较大的快乐,对克服商人提倡的消费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维系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的因素被舍弃,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这很正常。但各少数民族应增强文化自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强化自己的文化特色,使自己的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包容外来文化,与其它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人们提供快乐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日陷危局--权威专家韦兴儒访谈实录.贵州新闻网.2006-5-2.
[2]云南政协委员:加大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力度,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xiexiebang.com/u/49ccddcf01000986。
[16]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3。
第五篇:2013-2014学贵州大学学生会成员见面会暨表彰大会 会议流程
2013-2014学贵州大学学生会成员
见面会暨表彰大会会议流程
一、会议时间: 2013年10月16日下午5:00
二、会议地点: 北校区大礼堂
三、会议主持: 吕槐乐
四、参会人员: 团委副书记:吕槐乐
学生会主席:陈家兴、罗文云、罗国辉、皮娟储朋飞、苏睿琦、张若男
其他成员:2011级部长级及其他学生会全体成员
五、会议流程
1、全体参会成员起立唱国歌;
2、贵州大学学生会主席团代表致欢迎词;
3、主持人宣读贵州大学学生会2012级优秀干部表彰人员名单并邀请吕槐乐老师为受表彰成员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4、主持人宣读贵州大学学生会2011级优秀部长级表彰人员名单并邀请吕槐乐老师为受表彰成员颁发荣誉证书;
5、贵州大学学生会各部门部长就PPT进行部门介绍演说;
六、会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