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时间:2019-05-15 05: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第一篇: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摘 要: 人类交际行为除了言语行为外,还有非语言行为,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所有人类的交际行为,不仅言语行为存在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也存在文化差异。本文对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剖析,研究人类的非言语行为差异,得出掌握非言语行为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 非言语行为 体势语 手势语 目光语 体距行为

一、引言

非言语行为是指除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人类的交际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际时的身体距离。Burgoon和Saine给非言语行为下了定义:“非言语交际时不用言语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当做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

非言语行为同样是人际交往时双方社会关系的标记,标志着交际者的“权势”和“平等”关系。人们的外表包括服饰、表情、体态和姿势、眼神等,都能折射出某人的社会地位、性别、出身、教育等个人情况。同时,非言语行为也可以是会话结构的标记:当人们进行会话时,目光语可以用来终止发言,让别人发言等。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当中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和赞成,而在另外的文化中点头则表示相反的意思。非言语行为在交流感情方面有其优势。兴奋、愉快、悲哀、惊讶、愤怒等感情的表示行为多是生理决定的,但是一些情感的表达方式会因文化而异。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言语行为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二、非言语行为

(一)体势语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首先创造了“身势语(”kinesics)的概念,其称为“光学——动力符号系统”。Birdwhistell认为,人的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动作和器官等都可以表达与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有着言语交际无法达到的效果。身势语行为包括目光语(eyes/oculosics);触觉行为(tactile behavior);气味行为(olfactic behavior);姿态、姿势(posture);手势语(gesture);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二)时空行为

交际者对时间空间有不同理解,其中包括体距语行为(proxemics)和时间行为(temporal behavior)。

(三)辅助语和类语言行为

辅助语和类语言都属于有声的非语言行为。辅助语包括人类发声器官发出声音音量、音调、重音等。这种辅助语我们称之为“副语言”,在人们交际时起到辅助作用。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等都可以辅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类语言诸如叹息、呻吟、咳嗽等,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

副语言涉及讲话的语言要素,也就是说话的方式,而不是所说话语的实际意义。副语言分三种:声音特征词(笑、哭、喊、呻吟、哀鸣、打嗝、打哈欠等);声音修饰词(音量、音质、音律、音频、共振、声调等);声音区分词(un-huh,shh,uh,oooh,mmmh,humn)。

(四)外表行为

外表行为包括服饰、容貌、仪表、气味、面具、眼镜等,服装也能透露个人信息。人们的外表服饰能像其他非语言行为一样透露出人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信仰观念及职业等。

三、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对比

(一)体势语行为

体势语是非言语行为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整个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在意义和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超过65%以上的行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姿势等完成(Birdwistle)。身体动作、姿势、头部动作、目光、神色、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坐立姿态、言语声音的音量语调等都属于体势语行为。

希腊人用“摇头”表示“Yes”,表示“No”时面部向前,头部向后扬。而英美人则是“点头”“Yes”,“摇头”“No”,如果双方交际时没有意识到这一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美国人用食指指触太阳穴或者额头代表聪明、有头脑的意思,而在不同文化中,这一动作有可能代表傻、愚蠢。

(二)p相比较而言,南美洲人交流时手势比较活跃,而亚洲人不喜欢那么张扬,认为是缺乏教养和自律的表现。同男人相比,女人的手势要少、幅度要小。

(三)目光语行为

眼睛有六种重要的交流功能:表示关注、感兴趣和兴奋的程度;有改变态度和说服的功能;调控交流过程;交流感情;表明权力和地位;在给人留下何种印象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西方社会大多数人希望交流对象能“直视他们的眼睛”;在亚洲文化中,直接的目光接触是一种禁忌或侮辱,在日本,长时间的目光接触被视为粗鲁、恐吓或不敬的表现。阿拉伯人则会长时间地直视交流伙伴,他们认为认为这种目光交流表明对对方关注,并且有助于评估对方话语的真实性。在美国,彼此长时间的凝视是男同性恋群体文化常用的非语言信号,长时间地凝视一个相同性别的人,外加其他非语言信息表示对此人感兴趣或性暗示。

女人运用目光交流比男人多,女人之间互相注视比男人之间更频繁,而且注视的时间更长。在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地,男女之间避免直接目光接触。

(四)体距行为

个人空间即个人所占据的空间,并且为你所有,是你周围无形的领域。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所需要的个人大空间,当自己的空间受到侵犯时,常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行动。

墨西哥人交谈时比美国人近得多。在亚洲文化中,学生不会和老师坐得很近,人们也不站在领导附近,这段有意拉开的距离表明尊重和敬意。

文化会影响座位安排的方式,美国人常同坐在对面的人谈话,而不是同坐在旁边或站在旁边的人交谈;领导者习惯于同他人分开坐,因而常坐桌子的两头。中国人直接面对某人或者同桌子对面的人相视而坐时,总有一种被隔离开来不舒服的感觉。中国人开会常坐沙发,座位安排以右为尊。在日本,最重要的人物坐

在长方形会议桌的一端,左右依次坐的是地位次要的人,级别最低的要坐在最重要人物对面,离门口最近。

四、提高非言语行为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上文中提到了人类的交际行为除了言语交际外,非言语交际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仅凭言语交际是不够的。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益于顺畅交流。提高交际能力不仅应该着手于言语行为交际能力的提高,非言语行为交际能力也同样重要,有时候,交际的误读很多就是来源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交流障碍。

第二篇:非言语交际下的中俄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比

非言语交际下的中俄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比

弗洛伊德说过:所有凡人掩盖不了自己,如果他口唇静止,手指在轻轻击节,则秘密会从他的每个毛孔中流溢出来。手势语属于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包括手指、手掌和双臂体态语。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如果能正确地运用手势语,就会使我们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避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可能造成的种种误解、冲突。

一、手势语的语用功能

研究表明,人们能发出七千多个身体信号。它是一个特殊的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体系,借助于人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手势、表情、姿态、面部表情暗示等来完成。

(一)突出、强调的功能

гвклшанский认为,手势语既不是从语言系统中剔除出来的剩余部分,也不是对语言的额外补充,它是作为补偿口头交际中的不足所不可缺少的行为,是言语活动中具有功能的组成部分,与每次具体言语交际相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话语内容提供的信息量不够,说话人需辅以手势动作对具体话语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与说明,否则无法完成交际。例如,当说威胁性的话语смотринаменя(看着我)时,常会补充以手势语погрозитьпальцем(用手指威胁),用来使语言表达的更加具体而形象。

(二)显现、传达的功能

人们在说话时,会不自觉地做出某种面部表情或手势,这一般都是人们内心情绪的真实流露,极难掩饰和压抑。假如一个人不停的紧捏双手,即使他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仍能感受到他的不安与紧张。同时,手势语可以使表达的内容更为婉转,把不想说或不便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代替、协调的功能

因为手势语是国际性的,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借助手势也能够起到沟通的作用,例如,你想讨支烟抽,只要作出夹烟的手势就可以了。

(四)指代、象征功能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与风尚,不同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与感情表达方法。手势语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它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二、手势语的文化内涵

文化影响着人的存在的各个方面,正如hall所总结的一样: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没有哪个方面没有被文化触及、被文化改观的了。俄语手势语与汉语手势语相比,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总体上看有很大差异。俄罗斯人民有异彩纷呈的传统习俗.有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他们的手势特点是:打手势只用右手,左手一般不动,或动作幅度很小,并不重复右手的动作。而汉民族历史悠久,以谦虚为美德,性格含蓄,因此手势只限于手臂活动,使用频率也低得多。

(一)同一含义在中俄文化中的不同手势

其他俄罗斯人常用的手势有:

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表示不认同、吃惊、束手无策等。

поднять плечи耸起双肩,表示惊讶。

бить по плечу拍拍肩膀,表示友好亲昵。

сжимать плечи(кому)紧紧抱住双肩,表示同情、慰问。

слегканаклонить стан上半身向前倾,表示向对方致意、与其打招呼等。

руки в брюки双手装进口袋,表示放肆、无礼。

потирать ладони抚掌,表示满意、赞许。

(二)同一手势在中俄文化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含义

不同的文化间总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手势语的同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说明手势语不仅负载民族文化的个性,也负载民族文化的共性。

показать кукишь把大拇指从食指和中指中间伸出,表示蔑视、轻视对方。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也使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嘲弄。

прижатьпалецк губам食指放在嘴唇上,表示警告、停止说话,要求安静等。

качать кого把某人抬起来向上抛,表示对此人、爱戴之情。

теретьпальцамидругодруга大拇指摩擦食指和中指,在俄罗斯和中国都意味着金钱。

почесатьвзатылке搔后脑勺,都表示犹豫,不知如何是好。

показать оченьмало大拇指掐住小拇指或食指尖,都表示一点点或少量。

由此可见,如果忽视了现实生活中非言语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交流就会受到阻碍,甚至产生许多交际层面上的负面影响。当然,手势语的文化差异并非永远不发生变化,由于文化元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流变性,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期通过更为广泛而频繁的文化交流发生融合或转变。而手势语文化差异同样会融合或转变,这一文化流变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者不可忽视的。

第三篇: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论文425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引言

非言语交际是指言语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言语暗示的加工过程,其信息更能真正体现说话者的意图。文化规约不仅存在于言语形式,它还有另外一个载体———非言语形式。“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也有的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1]在中国,我们用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但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印度部分地区恰恰相反。“笑”代表着快乐、愉悦,然而日本人的笑却另有深意,他们的笑有时表示迷惑、尴尬甚至是愤怒,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导致文化中断的发生。因此,非言语交际能折射出说话者强烈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行为举止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言语表现形式中,并且文化通过这些动作形式的呈现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它的深层结构和价值体系。本文将选取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非言语行为来解读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一、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面部是最原始的感觉和情绪的非言语传播者。作为东方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面部表情都不像西方人那么富于变化,但中国人的感情比日本人外露。中国人不善于掩饰和造作,喜怒哀乐形于表、不控制情感。日本人的表情比较单调,很少富于变化,而且变化也极细微。中国人微笑常常是情感所致或为了强调谈话中的一些要点,特点是时现时消。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曹雪芹对不同人物的“笑”有一段相当精彩的描写: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暖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同是一个“笑”,但神态不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年龄、性格„„如宝玉的宠惯,惜春的稚气,黛玉的娇弱,凤姐的矜持与心计,主人们的放肆,下人们的抑制„„无不各俱情态,却又恰如其分。”[2]日本人的微笑非常复杂,高兴的时候不用说,悲伤的时候也以微笑示人。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手巾》中描述:母亲在恩师面前微笑着讲述孩子的死,然而手中紧握的手帕几乎撕裂了。著名外国学者小泉八云对日本人的微笑进行了仔细观察分析:一个日本人的保姆笑着跟别人报知丈夫的死讯,雇用他的外国妇女认为她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经过研究,小泉八云认为日本人的微笑如鞠躬、叩首那样,是问候上司、长辈后,表示喜悦的标志。此外,微笑好似基于古代礼式的崇高礼节,被精心传授。可是,日本人并不鼓励出声地笑。与上级或平级交谈时,不管愉快与否都要微笑,这是礼法的一部分。笑脸是心情最舒畅时的表情,因此,对于父母、亲属、老师、朋友等寄予自己好意的人,总是尽量显示心情愉悦的笑脸,已经成为生活的常规。加之,让世人不断看到幸福的样子,给予他人愉快的印象,这也是生活的惯例。即便心如刀绞也要笑脸相迎,这是社会的义务。与之相反,严肃、沉痛的表情,会使身边的人痛苦、不安,这等于失礼。

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身体部位,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非言语交际中,相同的手势,却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合掌放在胸前的动作,在中国表示祈求、恳请;在日本表示感谢和抱歉。大拇指和食指做成“o”型手势,在中国表示“OK”或“0”的意思,而在日本却可以代表钱的意思;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他人之意,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丈夫或男性的意思;竖起小拇指,在中国表示瞧不起他人、蔑视对方的意思,而在日本则表示女性、女朋友、情人的意思;食指伸直,将其在头一侧的太阳穴处划圈儿的手势,汉语表示动动脑子想一想,而在日本则表示精神上有毛病、发疯的意思。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二)副语言和客体语

副语言亦称伴随语言,要素包括:音型、音质、音量、发声等。日语属于高低型声调的语言,讲话时不像强弱型声调言语那样音量、音幅变化强烈。日本人从高声喊叫到低声细语,对音量和音高、语速都有意节制,日本人在情绪音的控制方面也十分注意,对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打呼噜、呻吟、打嗝等生理音的控制则更严。而中国人则对以上两种功能性发声不是特别注意,甚至在公共场合亦是如此。

客体语指的是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客体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中日客体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中日服饰文化的对比上面,中国自古以来可以称得上“国服”的服饰应该是“唐装”。唐装,正在成为服装的“中国名片”,用民族的符号和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经过历史形式的和思潮的演变,始终有一个一脉相传的内核。宽大、随和、飘逸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基本元素。而唐装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沿袭着中国文化的特点。现代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相对于西装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并且配上领带或领结更显得潇洒大方的特点,唐装的局部自然垂展,不加任何雕饰,整件衣裳全凭穿着者的风骨和气度撑着。印花面料、小立领、中间扣的样式是唐装的典型模式。

日本最具特色的可以说是“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三)环境语

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是非常重要的非言语交际手段。

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就是“天圆地方”、“上下四方”。而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具有明确的“内外有别”的意识,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在周围画圈,区别“内”和“外”,并对于处于圈内的人待之以亲近,对于圈外的人待之以疏远。在近体距离方面,与西方人相比,东方的人际距离要小,而同为东方人,日本的人际距离似乎又比中国人大一些。在座位安排方面,现代中国人的席位顺序,一般以中央的位置为最尊贵。如果围绕圆桌开会有2列以上席位时,则靠近圆桌的席位比较重要。在日式房间内,背朝壁龛的席位是上座,如果没有壁龛,那么离房间入口远的席位是上座;在寿司店等日式餐馆里,座位往往围着厨师的操作台,这时面对厨师长的位置是上座,应让主宾坐在那里。

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也就是过去取向。人们对过去怀着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而日本人在时间取向上一方面注重时间顺序,重视经验但与年龄无关;另一方面,又喜欢对未来做好计划。

在颜色方面,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象征着富贵、吉祥、喜庆。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红色被称为赤色,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意味着灭顶之灾。日本人对赤色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自称日出之国,以红色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说明日本人对红色还心存敬畏之感。白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象征死亡、凶兆、悲凉。而日本人将白色视为“神”的色彩,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认为只有白色是“洁净无垢”,人通过白色才能与神联系沟通。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象征意义中国人与黄色渊源颇深,中国人是典型的黄色人种,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称好日子为“黄道吉日”,即使人死后的去处也称为“黄泉”。而到了现代,黄色开始与色情、庸俗淫秽联系在一起。黄色在日本人的传统审美意识中是并不受 4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青睐的,一直以来黄色和色情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于“青色”有特有的象征意义,现在也称妻子有外遇而给丈夫“戴了绿帽子”。日本的“青”却是一种跨度广泛的色彩,它包括了绿、蓝、青、灰,甚至近乎白色的多种色调。青色作为有神灵依附的草木之色,象白色一样神圣不可亵渎。

二、差异的原因

“文化”一词现在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它的含义和范围非常丰富。“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界定是这样说的: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3]在非言语交际领域中,正如在言语交际领域一样,离开了文化的特定社会语境是没有意义的。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言语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中日非言语交际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世界观和传统思想

世界观影响了我们认识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影响了我们的信仰和价值系统以及我们如何思考。世界观是指一种文化对神、人类、自然、存在的问题、世界和宇宙生活、死亡、疾病以及其他能影响其成员观察世界的哲学问题的价值取向。例如,中日文化中都包含了“耻感文化”,两种文化都重视名誉,知廉耻。而由于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很深,日本人在遭受挫败或受辱后的表现则比中国人偏激许多。即使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政界、商界、各种阶层、各种领域,在蒙受耻辱或有不洁之名后,仍有很多人采用自杀以做了结,以求得到舆论的宽宥。又如牡丹有“国色天香”的美誉,中国人视之为国花。因为自中唐以来牡丹就逐步积淀为富贵繁华、生活荣盛的象征。而日本人把樱花选定为国花,因为樱花花期虽短,却开得绚丽多姿,从南到北,轰轰烈烈。日本人正是崇尚樱花这种精神,认为人生虽短,也应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

在传统思想方面,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5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这充分体现了儒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何兹全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 “仁”,儒家没有极端思想,儒家整体思想都是不偏不倚,都是无过、无不及的。儒家的全部思想,忠、孝、仁、爱、信、义、礼等,都可以归之于中庸之道。中庸的精髓,就是不过激,不不及,平庸、和平。如果说中国在近代以前基本上是单一文化,主流为儒学的一脉相承,那么日本文化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但它的文化更多的被认为是复合型的。神道、儒学、佛教和兰学和而不同,互相补充。日本人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感,日本人看待事物的这种矛盾性正好用菊与刀恰当地表现了出来。非言语交际中的中国人的沉默受儒家的影响之深,体现了中庸之道,而日本人的沉默是在多种思想合体的结晶,体现着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日本人的微笑更是克制自我,寻求和谐的心理体现。

(二)历史和地理位置

中国东临大海,南面、西面是高山,西北横贯茫茫沙漠,南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性,养成了独立自主、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经历了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秦汉时代,文化交融的隋唐时代,理学禁锢及其衰颓的宋元明时期,现代化前夕的清初至清中叶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至今走过的自强之路,维新之路,启蒙和救亡之路,建国之路和改革之路。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也就是过去取向。人们对过去怀着鲜明的崇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中国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态度。

日本是一个岛国,它的历史也带有很深的孤立性印记,而且在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作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圈中的一员而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边缘地位。优美、柔和的岛国地理条件与日本人热爱草木、热爱自然、带有女性特点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在服饰选择时偏爱朴素,淡雅的格调。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显著且时有突发性的火山爆发、台风和洪水的气候条件与日本人易变、缺乏持久性的性格;所以由于这样的气候条件,日本人在时间取向上一方面注重时间顺序,重视经验但与年龄无关;另一方面,又喜欢对未来做好计划。由于相对隔绝的岛国位置而形成的缺乏和不同国家交往这一 6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独特历史体验与日本人在认知“自国”和“他国”方面常因担心自己处于较低位置而感到不安。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这被日本人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日本人厌恶的情感表露也不很明显,甚至可以说非常克制。抑制厌恶的情感表露是为了维持个人的体面,这种体面的维持已经成为一种规则,渗透入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中。由于日本人的愤怒、不满、悲痛、恐怖的情感表现过于抑制,所以通常个人情感很难被人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掩藏真实情感的倾向,源于日本传统的“和”的精神。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岛国,国民内部的联系比较紧密,他们总是尽量避免与同伴之间的摩擦,在情感的表露上采取克制的方式。

(三)家庭结构和风俗习惯

中日在家庭财产继承制度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所谓家庭继承制是指一个文化模式中的家庭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家庭资源传递给家庭的后代,中国家庭财产实行诸子均份制,而日本家庭实行一子继承制。日本的那种传统‘家’制度和观念构成了他们垂直的‘亲分子分’的特征;而中国传统家族继承制度使中国人具有系谱观念,形成其社会行为中的“差序关系”特征。

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热心到朋友家或亲戚家做客、与主人亲如一家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则有些过于注重礼节。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中国则可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接待室接待客人,为了表示欢迎还一定要大宴宾客。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而中国人虽然也注重这些礼仪规范,但要求并不太苛刻。在中日的位置安排时有着不同的方式这就要归结于二者的风俗习惯方面了。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文化差异产生了非言语交际的不同意义和表达方式,我们非言语交际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上。非言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递信息,让对方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从而辅助﹑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所以必须要注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尽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否则不仅不能帮助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不快,这就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做到:

(一)行为举止,纳入教学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比较注重言语方面的基本功,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知识讲授不够,所以学生进入社会后,尤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面临具体文化差异往往不知所措。这些文化差异其实就是时间、空间、沟通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误解或走向歧义,主要还是主观地认为对方和自己是按照同样感觉生存的,就会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作出一些行为或姿势,结果招致意想不到的失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应有相应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配合,否则就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交流目的。要全面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交际交流中的意义和功能,也必须结合言语行为,否则就是不太科学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言语交际手段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非言语交际手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中国,教师视课堂为严肃正规的学习场合,教师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学生也时刻保持对教师的尊敬态度。老师总是在讲台上稳立或稳坐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学生也是姿势端正,目不斜视,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但它却不免有些呆板不活,枯燥乏味,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日教学时: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手势语来和对学生微笑,来表达亲和,争取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重视语言交际规则和非言语交际规则的教学平衡,注意适时传授非言语交际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将非言语交际行为纳入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可将中日言语交际行为的不同作为话题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信息,并在课堂 8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上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补充调节,恰如其分

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是结合进行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非言语交际大致上起到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传达的交际信息发生矛盾冲突时,交际的人们更趋向于相信非言语交际。因此,非言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有目的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征,结合言语的学习,努力排除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对交际的影响,正确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面部表情,以及眼部动作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讲课和提问很少有面部表情反应,教师无法直接从学生脸上得到足够的教学反馈。因此,外籍教师常把中国学生这种积极动脑而很少面部显露的行为模式比喻为“热水瓶”———里热外凉。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仪,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服从,人们常常避免直视对方;因为羞怯,在谈话时也常常回避目光交流。但是,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眼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手段。教师通过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之间的眼部交流,向学生表明老师在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老师鼓励的眼神常常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较好地完成任务。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部表情了解学生是否明白了所讲的内容,是否对所讲内容感兴趣等。老师的服装应该整洁、大方。整洁就是整齐、清洁,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大方就是不要追求时新华美。服装的式样也应庄重、明快和自然,颜色不宜太鲜艳、刺眼。如果一个老师经常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那么,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并且,老师也很可能成为学生议论的话题,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威信。但我们也并不主张老师总是穿着保守、不合潮流的衣服。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们喜欢的是在衣着上有品位的老师,而且,老师的服饰上的适时的改变有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类除了使用有声言语和文字之外,还广泛地使用着非言语这种无声的言语进行交流,而且这种言语在交际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能够 9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正确地理解它,就可能产生误会,从而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因此用自己的观点考虑别国的行为是行不通的。应该客观地审视其行动,即非言语行为。

(三)提高认识,巧妙结合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引起的摩擦,甚至比言语误解引起的摩擦更为引人注目。因此,除了重视言语教学的同时,更要认识到这种言语之外的、无声的言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核心地位不容忽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日交流中正确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要做到充分了解中日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其次,非言语手段的运用要准确适度、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地传递信息,贴切地表达思想,非言语手段就要与言语配合协调一致。还要注意非言语手段运用的频率、动作幅度和力度。老师不应使用同样的声音、相同的音量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例如:给学生讲解新内容或布置新的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音量就应略高于师生之间进行个别交谈或单独交流信息时所用的音量。因为,总是使用同一种声音会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活力,而且在一些特别的场合,老师偶尔提高音量会收到戏剧般的效果。

结语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一定涉及正确与错误的道德问题。因此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加强培养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否则会产生文化偏见。任何国家地区的非言语交际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在非言语交际中,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空间时间界域的使用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了解这些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从而能够更有效、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都遵循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在我们了解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时,要尽力做到有海纳百川的气量、避免偏见、防止过于简单化或者盲目夸大差异,端正态度,从尊重文化差异出发,理智地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非言语行为,使我们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1999:94.[2]姚智清.试论《红楼梦》中体态语的妙用[J].红楼梦学刊,2002(1).[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2003:2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1989.[5]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E.T.霍尔.无声的语言[M].候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8]施宏.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J].江南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令狐曼.非言语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报,2010(1).[10]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史蒂夫·奎沙:“在日本做生意的交流问题”,载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1

平顶山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非语言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宋兰兰

致谢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卓俊科老师,本篇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卓老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时对我的教导到提纲的设计,从论文撰写到论文定稿,卓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她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可亲的为师之道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卓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感谢大学期间各位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指导我们学习,指导我们如何做学问,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治学的道理,你们的高尚的人格和行为风范,是我学习的榜样。

最后,感谢我的同窗学友。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虽然此文历经几次修改,但由于我水平有限,文中仍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敬请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指正,以使我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提高!

第四篇:巧用非言语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板书等非言语符号系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手段。非言语行为传递着“非言语信息”。实践证明: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7%的说话内容+38%的说话语调+55%的面部表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属于非言语行为的面部表情的作用比言语行为的作用更大,运用得恰当,其课堂教学效果将更佳。

一、笑容营造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劣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的表情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据美国保罗韦地博士的调查,在好教师的12种素质中,有两种是与教师的“微笑”有关:

一种是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另一种是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舒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若能面带笑容进行讲课,用自己的热情积极去感染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在本校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所接手的那个班级大多数学生属于中下等生,且都表现出一种厌学情绪。于是,他便采用了微笑教学法来融洽师生关系,特别是对那些失去信心的学生,采用了微笑提问、微笑肯定、微笑批评、微笑启发、微笑辅导的“五微笑”教学法,使学生心情轻松、心智开启、学习情绪高涨。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班学生成绩提高很快,及格率达到98%,若非这样,该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和提问题时总摆出严威的面孔,声色俱厉,使学生的心情受到压抑,让学生处在情绪紧张的状态中学习,其教学效果必然就可想而知了。

二、目光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光是指眼睛的神采和眼神的流动。课堂教学中,目光的运用是教师最常用、最有效的利用非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即用眼睛“说话”。所以,教师运用目光时姿势要活、要尖、要深。教师运用目光还可充分利用视觉的补偿作用,使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更好地转化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当提问时,学生缺乏勇气不敢起来回答,教师可在使用鼓励性语言的同时,再以热情的目光加以辅助性的期待,让学生在言语肯定的同时,再加上赞扬的目光给予鼓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了。

教师还可运用目光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和组织课堂教学。又如,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时,如果教师大声训斥,叫其站立或指名批评,不仅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这时,教师可突然中断言语传授片刻,用责备的目光对个别学生进行警告提醒,使他的注意力指向讲课内容,达到使学生注意听讲而又不影响别人听课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亲切和蔼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感到老师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同时还给学生一种“老师就在身边”的感觉,在师生目光的短暂对视中,时刻传达着教师亲切、慈祥、友好的信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全身心投入于教与学之中。

三、恰当运用体态,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姿势这种非言语行为与有声语言进行有机配合,达到以音显形,以形扬音,形成立体感的审美教学效应。

例如,可用手势进行教学。在指名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教师在“请”字脱口的同时,配合手掌向上一抬的动作,能使学生感到亲切,立即起立,充满信心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手势如同音乐课上教师的指挥棒,它能代替学生已明白的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

讲课时,可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某种教学活动及获取教学信息。如把手指向前一伸,就能指出黑板上板书的教学重点。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点头示意,是表示满意和赞赏,并有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之意;当巡视辅导学生时,教师略弯腰倾向于学生,是表示诚意和耐心,可以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还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反之,在讲课时,有的教师身体不端正,甚至坐在椅子上或靠在课桌旁,或行动疲乏无力,这样会减弱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和知识传授的可信度,涣散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损教师形象。当然,体姿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否则,会使这种非言语行为显得多余、徒劳,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四、充分发挥板书作用,其教学效果无穷

板书包括板画是一种书面语言。板书是运用文字、色彩、线条、形状等构成图文并茂的空间语言信息。它是紧密配合口头语言来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而形成视听兼具的教学艺术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例如,学生的作业做错了,可以把其错误原原本本地抄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讲评纠正。教学过程中,板书艺术要求边讲边写,要尽量使板书与口头语言相结合,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节奏感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是相辅相成的,运用得好,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五篇: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

摘 要:鉴于非言语行为有其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意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行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形象性。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非言语行为优化包括对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与对一般非言语行为的促进两层含义)。本文在阐述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应用原理和语文教师不良行为纠正方法的同时,提出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优化的五个原则:善意尊重、适度恰当、协调一致、合理搭配、自我控制。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教学 非言语行为 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借助非言语行为与学生交往,培养学生的各种人文素质,非言语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言语行为无法取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非言语行为在人的交往中传递的信息占总信息的65%-93%。教师在教学中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此,非言语行为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教学现状是,许多教师注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讲求教学语言的选择,往往忽视非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语文教学同样存在着老师忽视非语言行为问题。

一、非言语行为与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指借助有声言语以外的东西,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目光等无声言语或语调、节奏等辅助言语来传递信息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能表露一个人的意志情感以及交往中的附加信息,而且有时能代替或加强言语行为,使表达更为明确有力。与言语行为一样,非言语行为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1、非言语行为的信息容量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包含的信息量也有所不同。例如,对教师皱眉叹息这一非言语行为,有的学生可能只从中看到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恼恨;而有的学生却不仅觉察到了教师的失望,而且也体会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2、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具有模糊性和随意性。例如,如果教师的目光经常集中在一位同学身上,却并未用言语表明自己的目的,被注意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就可以把这一行为化为某种具体的意思。当然,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气氛中,对同一非言语信息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上例中提到的被注意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心情的好坏以及与教师关系的好坏,得出“教师是在故意出我的丑”或“教师在注意我的学习,关心我的课堂学习情况”等不同的结论。

3、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同一非言语行为可表达多种含义,同样,同一含义也可以通过多种非言语行为表达出来。如:同一个拍肩动作,在学生精力不集中时,意味着教师对他的提醒和警告;在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或师生之间进行愉快的交流时,则意味着教师对他的鼓励和赞扬。同是赞扬,可以通过点头、微笑、等多种行为来完成。

非言语行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经常单独使用,而必须配合言语行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非言语行为表达的模糊性、随意性特点,也使其不太适用于以明确的概念和抽象的逻辑推理为主要特点的理科教学,但是却比较适用于语文等人文学科的教学。语文教学以人文教学和言语教学为主,汉民族言语的最大特点是表意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而文学则注重表达上的概括性和内隐化。言语与文学的这些特点使汉语文教学不可能像数、理、化各科教学那样单靠公式概念的讲解,而必须在运用感性形象言语的同时,辅以大量生动传神而又含义丰富的非言语行为。以此切合语文教学含蓄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达到培养学生较高的言语驾驭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及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目的。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非言语行为多种多样,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非言语行为,语文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从“身势体语”、“辅助言语”、“类言语”中得到主要体现。

(1)身势体语 这类非言语行为是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社会心理学中常说的“体语”,也就是体势动作,是以身体动作来表达意义的信息符号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如体态、手势、面部表情等。由于这些非言语行为既可以与言语行为同时使用,又可以单独使用。

(2)辅助言语 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声音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说话的声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它属于言语表达的部分。其功用在于辅助言语的表达,使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中,对相同的一段语词,教师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音量和节奏,就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时,如果教师用一种舒缓轻松的语调来读,学生可能会把诗的基调定在淡泊宁静这一层面上;如果教师用一种深沉凝重的语调讲课,学生可能会从中体味到一种凄然之情,从而产生对诗的不同理解。

(3)类言语 类言语是指无固定语义的发音,如:笑、哭、叹息、呻吟、口头语及各种叫声等。类言语虽然没有固定的意义,但它与辅助言语一起使言语更为生动、活泼、含义丰富,使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更为深入。因此,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不同的辅助言语伴随下,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正是这两种非言语行为使语文教学中的言事更为鲜活生动,洋溢着勃勃生机。

二、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发生作用的原理

非言语行为在信息沟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思经实验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多种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哲学、心理学基础。

从哲学上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即使它再好也难以得到完美的体现。这里所说的表现形式,既指教师的言语行为,也包括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过程,其特有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美的言语,还要借助美的非言语行为,把语文教学的内在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净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恰当地运用语调、节奏等辅助言语及各种动作,以配合言语表达把教学内容生动地传递给学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就不能忽视非言语行为。

在语文活动过程中,非言语行为的辅助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释某种意思。如当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顾”字时,可做出“回头看”的样子,不必多费口舌,学生便会理解这一个词的含义。

(2)配合言语行为描述事物的特征、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如教师在讲解孔乙己这个人物时,可模仿他的迂腐穷酸,表演他在“排出九文大钱”、“吃茴香豆”等情景中的神态,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影视媒体中接触到的封建文人形象,揣摩表演这一人物的动作,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性格特征。

(3)加强感情分量。人的情感是含蓄内隐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并不都是通过言语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它更多的是借助各种外在的因素和非言语行为间接表现出来的。如轻快的语调,使人兴奋激动;缓慢低沉的语调、紧锁不展的眉头,弥漫出一种悲痛沉重之情;……这些非言语行为,不仅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使之受到心灵触动。

(4)补充文字表达的未尽之意。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文字表达“言不尽意”,或作者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填充等情况,对此,教师不能把这些“未尽之意”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感受到“空白”的存在,主动去思考、填充和建构,从而,在体验的高度上阅读文章,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感受到“空白”的存在。如教师可利用朗读中语调的变换和停顿时间的长短,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味悠长的境界中;也可以在课堂时间安排上下功夫,在关键之处戛然而止,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使教学在学生心中余音萦绕。

正是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替代和辅助言语行为的功能,它总是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获得并巩固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记忆信息时,并不是按语词一个个记忆的,而是把它们组织成一个个事件、形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语文教学更要注意这一学习原理,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词语,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非言语行为的参与,使信息通过两个信号系统形象地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大脑两半球都活跃起来,有效地接收信息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还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易疲劳。

三、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的优化

良好的言语行为对整个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最优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其二是对一般非言语行为的促进。纠偏与促优相结合,能够促使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不断优化,有效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不良非言语行为的纠正

非言语行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因为它是潜在地发生作用的,其效果不像言语行为那样直接、明显,所以它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许多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普遍存在着随意、自然、凭个人爱好等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非言语行为。这些不良非言语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非言语行为的选择不加限制,无意义非言语行为过多过滥。语文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要求师生双方的行为都要自然、大方、真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只顾言语行为,而在非言语行为上马马虎虎。因为语文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对非言语行为不加选择、盲目随意运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经常出现的一些对习惯性动作不仅无助于言语信息的传递,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知识的传授。

2、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缺乏艺术性,把握不好“度”。有的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行为,但是在运用中把握不好,没有达到最佳艺术效果。这种情况表现在各类非言语行为中,如语调、音量等辅助言语的运用,或是过于平板无吸引力,或是过于慷慨激昂,使人难以接受;衣着服饰,或是过于讲究,给人以轻浮之感;身势动作,或是幅度过大,频率过高,给人以夸张滑稽的感觉,或是幅度频率过小,造成拘谨、呆板、僵化的印象。以上各种不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过”,还是“不及”,都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无助于甚至有碍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效地纠正不良非言语行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加强广大语文教学对非言语行为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语文教师普遍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众多功能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主动地运用和改进自己的非言语行为。

其次,提高教师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质。“诚于中必形于外”,外在的风度行为来源于内在的修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素质和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才可能处处表现出美的行为举止,展示出人格魅力,为学生所接受、所爱戴。

再其次,加强与非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语文教师要主动学习一些与非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如体语学、距离学、目光学、触摸学、副言语学等,以便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各种非言语行为所表示的涵义,从而正确运用。其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进行非言语行为训练,培养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能力。

四、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优化的原则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仅仅纠正不良的非言语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各种非言语行为符合语文教学的具体需要,以达到最优化。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善意尊重原则

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目的,不仅在于形象地传递知识,而且要有效地调控学生的行为,肯定激励正面表现,否定抑制负面表现,最终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种种信息。而且语文教学特有的人文内涵,规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包含了一种平等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只是作为经验丰富的长者与学生进行对话,给他们以启示。因此,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也要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其人格。否则,不仅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反而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阻碍教学的进展。

2、适度恰当原则

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讲究一定的“度”,不能过于夸张,也不能过于拘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艺术地把握非言语行为,特别是在多种非言语行为同时或交替使用时,更要注意种种行为之间的变换,考虑到它们产生的综合效应,使其适度恰当。

3、协调一致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一致。即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运用相应的非言语行为。如当学生们安静地看书时,不要随意地指指点点;当学生注视着黑板思考问题或做题时,不要在黑板前来回走动;在很融洽的讨论中,不要突然以严厉的目光注视某个学生……否则,这些原本没有什么不妥的非言语行为会因为与环境的不谐调而产生负面效应。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一致,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性格类型、平时表现不同的学生以及性别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不同班级之间的集体差异。所以在一个班级适用的非言语行为,在另一个班级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及时加以调整。

4、合理搭配原则

教师在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各种非言语行为之间要做到合理搭配,形成最佳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对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准确地把握具体的教学情景,作出适当有效的决策。例如,当教师对学生提出口头表扬时,要辅以亲切赞许的目光和微笑,否则,会给学生以虚假的感觉;当教师以严厉的目光警告某个违纪学生时,可配以适当的走动,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威慑力。

5、自我控制原则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师身份,学会控制无益的非言语行为。有时教师可能会产生对教学无益的情绪和思想,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并采取适当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掩盖。如当教师对学生的纪律问题束手无策时,不能把这种焦虑表现出来,否则更不利于教学管理;当教师心情恶劣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把这种坏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其学习。当然,对无益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控制,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戴上假面具演戏,有时,教师需要敞开心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但是这需要保持一定的分寸,不能把无益于教学的不良非言语行为不假思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以上各项原则,是对语文教学中非言语行为运用的具体规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的具体规定,具有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语文教育从其表层的意义而言,是要教导学生准确和熟练地使用自己祖国的言语和文字,而归根结底地说,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从事于人性的升华与完美,因此语文老师在给予学生言语行为的同时,应给予学生非言语行为的默化。

参考书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程江平,试论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2)

3、刘键,龚少英,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3)

下载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摘要:抬杠多见于日常对话或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本文对抬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解释抬杠其会话功能及......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语言并非是人类唯一的交流沟通方法,其实非言语沟通也是人们经常在应用的, 它往往比言语交流更为常见,也更具有表达力。我国经典名著《......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摘要 从介绍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及其特征入手,详细阐述非言语沟通在实际交流中的作用。告诉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经常运用自己的仪表、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思想感情。单......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学术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任小文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

    人际交往艺术之非言语沟通

    人际交往艺术之非言语沟通 学号:1302041021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姓名:刘玲星 【摘要】从介绍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及其特点与身势语的定义及文化内涵入手,详细阐述非言语沟通在......

    非言语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非言语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 娜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非言语交际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让学......

    浅谈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

    浅谈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 个人简历:王金环、女;1972年出生于甘肃张掖,现年37岁;1992年毕业于张掖师范学校,1997年自学汉语言专科毕业,1997年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

    批评言语行为策略语用研究

    批评言语行为策略语用研究 摘要:批评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言语行为类型。在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对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较少。本文依据Searl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 &......